88教案网

第15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15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15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案

1、了解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

2、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毛泽东为救国救民和社会主义建设而

不懈奋斗的历程,以及在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认识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

结合毛泽东革命实践的史实进行分析和思考,能够抓住一个人物一生之中

主要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对历史人物初步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材料,加深对毛泽东的认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毛泽东早期寻找

革命真理和实事求是地探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进行实际

探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毛泽东的革命历程,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艰辛,培养

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敬之情,增进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认识在困

难和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1、了解毛泽东为救国救民而不断探求真理、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奋斗历程。

2、毛泽东不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新探索

1、认识毛泽东在艰难环境中对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这需

要学生对当时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特殊国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了解毛泽东“左”的错误思想不断发展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毛泽

东晚年发生的严重错误,全面而客观地评价毛泽东。

1课时

(导入新课)辛亥革命前夕,从湖南省的一个贫瘠乡村中,走出一位相貌

英俊的青年,他要前往湘乡县城的新式学堂去读书。临行前,他抄写了一首

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

不青山。”这位青年是谁?他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志向的?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相关内容。

一、风华正茂

(提出问题):学生浏览教材,归纳主要活动。毛泽东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历

程而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

(学生活动)

1、家庭出身及性格:1893.12.26 毛泽东诞生湖南湘潭韶山,是一个富农

家庭

2、求学:1914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假期进行社会考察,了解人民疾苦

及风土人情,对以后毛泽东从事革命工作要注意实地调查和强调“没有

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影响很大。

3、立志:忧国忧民,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早年求学时,毛泽东从康有为等宣传的维新思想中开始了政治启蒙;后

在北京、上海受李大钊、陈独秀两位中国思想界巨人的影响,研究马克

思主义;1920年秋,毛泽东放弃对改良主义的幻想,成为坚定的马克思

主义者。

4、早期革命活动:阅读材料:

材料一1910年,毛泽东离家去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行前录诗一首示父,

表达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

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长沙一师学习时,

毛泽东又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言壮语,

显示出他不同凡响的宏伟气概。同时,他还经常与同窗好友“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材料二1920年11月25日,他在给向警予的信中说:“自治问题发生,

空气至为黯淡”,湖南“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

途,可谓决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他所说的“另

辟道路”,就是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提出的坚持马克思的暴力革命

学说。他指出:“我对子升和笙两人的意见(用和平的手段,谋全

体的幸福),在真理上是赞成的,但在事实上认为做不到。罗素在

长沙演说,意与子升和笙同,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

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妨碍自由,兴起战争,

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

得通,事实上做不到’。”“所以我觉得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我

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

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提出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对毛泽东人生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表明毛泽东与什么思想决裂?走上了什么道路?开始用什么思想

来指导革命?

(学生活动)(1)胸怀壮志,抱负远大。其凌云壮志,激励着毛泽东艰苦

奋斗、开拓进取,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2)表明毛泽东已经与

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决裂。走上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马

克思。

(提出问题):毛泽东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历程而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

(学生活动)早年求学时,毛泽东从康有为等宣传的维新思想中开始了政治

启蒙;后在北京、上海受李大钊、陈独秀两位中国思想界巨人的影响,研究

马克思主义;1920年秋,毛泽东放弃对改良主义的幻想,成为坚定的马克

思主义者。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提出问题)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是如何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学生活动)

1、1921-1927年:(模仿俄国道路)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1921-1924-1927)

(1)领导工人运动;

(2)参加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参加大革命

(3)撰写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1927-1931年(开创革命新道路)

(1)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秋,攻打长沙);

(3)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著作、作用、内容)在中共领导下,

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的初步形成。

3、1935-1937年:危急关头挽救革命,

(1)长征:由于“左”倾错误领导,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遵义会议力挽狂澜,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10月,胜利完成长征

4、抗日战争(1937-1945):三大法宝初建功劳。

(1)和他的战友们成熟地掌握了三大法宝,即:用马列主义理论和武装起

来的无产阶级政党;②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

人民军队;③团结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统一战线

(2)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理论结晶。

(3)抗战胜利: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获得充分胜利的反侵

略战争,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贡献。

三、推翻三座大山——解放战争(1946-1949年)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归纳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贡献。

(学生活动)

(1)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争取和平民主

(2)战争防御阶段:“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显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

挥才能

(3)战略反攻:1947年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序幕

(4)三大战役: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熟

(5)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理论著作:《论联合政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

到底》、《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成果:对夺取全国的胜利、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对中国共产党转变

为执政党进行了思考

(6)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艰苦的探索与实践

(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领导的党中央进行了哪些探索与实

践?其成功与失误各有哪些?

(学生活动)

1、建国之初:1949-1952年,在国内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

进行了抗美援朝;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1)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时期1953-1956年,1953-1956年,领导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

国人大通过由毛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成果,①中共八大:1956年秋;②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探索中的失误,①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

(4)外交关系的突破,①1971年第26届联大,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恢复:②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缓和:③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3、伟人的逝世: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病逝,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

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

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

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

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

贡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

4.客观评价毛泽东:

(1)毛泽东是20世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历史人物,他为世界被压迫

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了100多

年以来受中外反动势力压迫和奴役的悲惨局面,使现代中国以负责任

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

(3)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

结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出现过重大失误,

也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观点,为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4)毛泽东在晚年仍非常关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理

论上的重要准备和借鉴。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应该怎样客观地评价毛泽东。

提示:客观评价毛泽东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毛泽东是20世纪影响世界历

史进程的伟大历史人物,应把他放到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去评价。他为

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毛泽东对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了100多年以来受中外反动

势力压迫和奴役的悲惨局面,使现代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他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3、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

导地位,又指出了他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毛泽东在旬年仍非常关注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

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重要准备和宝贵借鉴。

[解析与探究]

分析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生平、思想、情感与艺术技巧。

提示:1、《菩萨蛮黄鹤楼》。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10月北伐军攻

克武昌。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进行调查,并

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关于重视农民革命运动的信交给党中央,

但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不予重视。同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

汉口举行,毛泽东等出席了这次大会,对蒋介石搞独裁的一系列决议深感不

安和不满,提醒共产党人要加以警惕,陈独秀不但没有抵制,还继续支持蒋

介石担任国民党革命军总司令。从1927年3月起,蒋介石不断制造残杀共

产党人的流血事件,4月12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27日,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建

立苏维埃政权等建议,遭到陈独秀的否决,毛泽东被排斥在大会领导集体之

外。会后,毛泽东登上黄鹤楼,有所感触而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写登楼远望和近观的景色,抒发了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苍凉、

激愤的心情。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寓情于景,怀古抚今。寓情于景就是把自

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到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上阕描摹的是一幅无限开阔的画

卷,不仅勾勒出武汉三镇气势的壮观和祖国幅员的辽阔广大,也通过“茫茫”、

“沉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长江”等词句,构成一种雄浑的气象和深

沉的氛围,这正是当时革命形势的写照和政治气氛的象征。怀古抚今,就是

通过对古人,往事的追怀,而联想到今天的一些情况。“黄鹤知何去”为怀

古,“剩有游人处”为抚。二中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如

“茫茫”、“沉沉”、“苍苍”、“滔滔”。“茫茫”形容水势大,面积广,

表现了“九派”广大无边的气势;“沉沉”形容某种东西沉重深远,表现了

“一线”的深长;“苍苍”形容某种东西呈现出灰白色,表现了烟雨笼罩而

模糊不精,灰蒙蒙的情景;“滔滔”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这里表现了江水

翻腾的情状。总之,使用叠字加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具有反复的音乐美。

2、《沁园春雪》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发展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2月,毛泽东在陕北清涧时正逢一场大雪,心情格外愉

快,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千古英雄人物的评论,进而表现了

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和颂扬无产阶级力量的立场。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下呼应,构思奇特。从内

容上看从两方面呼应:1、景与人对应。上阕写景,引出下阕写人,只有祖

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才能引起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帝王的“折腰”,而它最

后必将属于无产阶级。2、景与景对应。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与晴

景“红装素裹”对应,构成了壮丽秀美的鲜明特征。静景“大河上下,顿

失滔滔”与动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相对应,把流动的黄河写静了,

把静止的“山”、“原”写动了,用笔非凡。远景即“望”中之景,与近

景“看”中之景相对应,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把雪景描绘得很有立

体感。另外,从结构和词句上看,也都是对应的,上阕写景与下阕写人相

呼应,两者达到了和谐统一。因为没有景也就引不出人来,而只有人而没

有景,那么人也就失去生活的场所和争夺的对象。上阕的领字“望”、“看”

与下阕的领字“惜”、“数”遥相呼应,不仅把内容联系起来,而且把语

气也都统一在一起了。二是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上阕描写敢北国冰

封雪飘的壮丽秀美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下阕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对无产阶级进行了歌颂,使情寄于景、景牵情议、

议通于情,景、情、议三者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

3、《蝶恋花答李淑一》。李淑一是毛泽东第一位妻子杨工慧的同窗好友,大革

命时期其夫柳直荀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杀。她于1957年2月7日写信给毛泽

东,并附上她1933年因怀念丈夫而填写的一首《菩萨蛮》。5月11日,毛

泽东同志复信道:“大作读比,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

罢。有《游仙》一首为赠。”李淑一收到《游仙》一词,热泪盈眶。《游仙》

后改为《答李淑一》。

这首词通过对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的忠魂飞到月宫受到神仙敬仰以及他

们为革命胜利而感到喜悦的描写,表现了革命烈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精

神。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语言精炼、生动、形象,且含意丰富。

这样的词语很多,如“娇”字,含有勇健、刚强、骄傲之意,以及作者为有

这样的妻子和同志而感到骄傲的心情;“捧”、“舒”、“舞”等动词,把

吴刚、嫦娥对烈士们的尊敬和欢迎的心情精炼、贴切地表达出来了;“忽”、

“顿”相呼应,生动地描写出烈士们感悟的突然变化。“伏虎”对彻底打垮

国民党反动派的伟大胜利做了概括。二是现实和幻境高度统一。这首词成功

地运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把现实的主题融

入到幻境之中,使现实与幻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人物上,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与仙人吴刚、嫦娥融为一体;在环境上,

月宫与人间上下相连。

[自我测评]

1、简述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

提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国

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

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创建了人民武装力量;领导红军长征胜

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壮举;制定和坚持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确立持久抗战的正确方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领导

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历史;领导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了比较

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使现代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等。

2、结合史实,概括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提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

就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冲破当时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

经济神圣化的迷雾,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发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从哲学上奠定

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领导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的学风,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因此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旗

手和奠基人。2、1953年,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领导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3、1956年以来,毛泽东认识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存在的弊端,他在《近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讲话中,就明确提出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并且提出了很多重要原则、方针、政策,无论在当时或今天

来看,都是非常深刻的。这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的创立,做了理论和思想上的重要准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

1、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

起来,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

命道路;

2、创建了人民武装力量;

3、领导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壮举;

4、制定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持久抗战的正确方针,取得了抗日战

争的伟大胜利;

5、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历史;

6、领导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

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7、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

使现代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

延伸阅读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明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的原因,认识到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保证。
2.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通过分析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3.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认识和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以及它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结构分析
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教材精心构思的两个子目标题不但新颖,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两种命运的决战”──从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写起,提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接着课本以生动的描述和对比的手法回顾了抗战期间国统区和根据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国统区的统治黑暗、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对命运的选择,从而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故而第二子目的标题定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理解为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介绍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光明是怎样战胜黑暗的。教材先是描述了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接着通过图片,表明共产党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此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在1948年9月开始的与国民党主力的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最后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内容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如阅读、读图方法)、情感态度的变化和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评价时应侧重于学生是否能积极地思索和讨论,能否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能否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是否形成了基本历史观念以及在收集、整理资料方面的能力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
建议一:问题导入
可先提出设问:“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而国民党却想实施独裁专政。由此引入新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建议二:逸闻故事导入
教师可以用史实导入。“同学们在电影电视中常看到日本战败后,美英作为战胜国驻兵日本。那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有没有派出占领军呢?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盟国商定,由中、美、英、苏四国分别派出驻日占领军。1946年初,中美达成协议:日本的名古屋地区由中国派军占领。国民政府经过严格挑选,决定由装备精良的国民党荣誉第二师担此重任。当派往日本的先遣队一切准备就绪时,便电请速调‘中国驻日占领军’。然而许多日子过去了,在日本的土地上,一直没有看到‘中国驻日占领军’的影子……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以学生感兴趣的逸闻故事导入,一下子激发起他们想了解本课内容的欲望。)原来,‘中国驻日占领军’正在整装待发的时候,蒋介石策划已久的全面内战爆发了……”由此导入新课。
建议三:想象导入
请学生假设自己是生活在1945年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教师问:“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现在胜利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如有条件,在学生想象前可选放一小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盼望和平的录像。)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饱含激情地总结:“当时中国人民是多么渴望和平啊!但是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看阅读卡思考:“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利用阅读卡的内容和图片的直观展示及图表中的数据,进行讨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此处如果选取一段国民党进行特务统治的录像,学生会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2.根据地的发展的教学建议
○先让学生思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图7-72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进行一番描述,并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因为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说明他们翻身做了主人,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他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权利。)
○让学生观看图7-73、7-74,想一想:“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或者直接回答吃、穿等生活问题解决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选择补充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问学生是否知道南泥湾的故事?并由此总结出在艰苦奋斗、团结紧张的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延安精神。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谈谈革命根据地的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活动]
○赞成女生的观点,教师可就该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之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延安精神并不过时。
○学生讨论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通过对比,进一步得出人民当然拥护和信任共产党的结论。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活动]
○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与在谈判中捍卫人民的利益,团结和争取对美蒋尚抱幻想的人们,决定派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并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
○讲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可引用毛泽东所说的话:“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我们是不要内战的。如果蒋介石一定要强迫中国人民接受内战,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我们就只好拿起武器和他作战。这个内战是他强迫我们打的。”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内战初期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之后教师可提问:“如果你是1946年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推测,但必须说出合理的理由。教师可补充说明当时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共产党无论如何打不过国民党。此处可补充毛泽东当时的言论和论断。)
○看图7-75,请学生思考:“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撤离革命圣地延安?”(撤离延安是为了保存实力,寻机歼敌,不与优势敌人硬碰硬。教师可补充说明当时共产党制订的作战方针,即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法。)
2.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教学建议
请学生仔细读图7-76,从图中找出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歼敌人数、主要战役地点、敌军起义地区等内容。通过示意图,对三大战役有个整体上的认识。
也可直接进行“分组读图比赛”之类的活动,看哪组能从图中读出更多的信息,请读到信息最多的一组先回答,其他组补充,然后教师再板书总结。
指导学生图文结合看阅读卡,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应该打过长江的结论。然后利用图7-78和活动设计,分析内战取得胜利的各种因素。最后知道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新中国成立的教学建议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回答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和主要内容。
运用阅读卡,讲述新中国的诞生。教师可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并结合图7-79与文字说明进行生动的描述。教师可在国歌配乐声中,充满激情地描述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有条件的也可播放相关影像资料。
最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不懈斗争,进行小结:新中国的诞生,是百余年来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成果。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从此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如能适当精选一些图片、录像,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题材影片,像《开国大典》《风雨下钟山》《大决战》等,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高考资源网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录像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评价设计

(1)通过巩固练习、测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辩论和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来考查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高考资源网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

(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

(1)布置学习任务。

(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确定目标]

师:通过上一个单元学习,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于此同时新中国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材料)

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情景。

师:看了上面四幅图片,同学们对旧中国的外交有何认识?

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旧中国实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哪些成就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多维互动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新中国外交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生:回答略。

师总结同时多媒体展示要点: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师: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展自己的外交活动。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制定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主题探究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高考资源网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声明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外交原则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新中国在开展外交时,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独立、自由、领土主权完整以及世界和平的原则。这种原则,我们称之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

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

立地位。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师: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

生:分组辩论:

师:在这种外交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外交战线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生:通过阅读课文总结、回答。由此进入主题探究三。

主题探究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友好关系
师:多媒体展示中苏建交的图片、录像。

生:概括中苏建交的概况。

师:中苏建交后双方又签订中苏友好条约。那么它与旧中国签订的不等条约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来看两段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1: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思考:对比两则材料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清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使国家丧失了大量的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新中国不仅要同世界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还要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外交关系。在此过程中新中国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呢?由此引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的照片和录像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后来措辞又如何不断修改完善的?

生:讨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不仅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两则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

生:思考、讨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除积极发展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

3、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投影照片思考回答?

生:答略。

师: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同学们回忆1919年中国参加了什么国际会议,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外交表现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新中国不仅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非万隆会议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4、参加万隆会议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万隆会议的录像,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参加万隆会议?

(2)针对会上一些国家或者出于对新中国不了解或者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唆使下攻击中国代表团的情况,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含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突出强调求同存异的含义,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演个历史剧,一组扮演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一组扮演记者采访周恩来,并就采访内容写通讯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表演。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知识整合归纳提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建国初期的外交风云变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学:讨论发言,整理主要观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师:(引导学生归纳)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但是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世界呢?

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对,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巩固练习及时评价]高考资源网

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A.亚非国际会议B.日内瓦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雅尔塔会议

3.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A.另起炉灶B.一边倒

C.一条线、一大片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之一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的含义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主要是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B.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7.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政策D.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8.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A.另起炉灶B.一边倒C.一大片D.求同存异

非选择题: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延伸探究发展评价]

1、研究课题:

(1)新中国外交成就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新中国外交成就相关的图片、资料、邮品等,举行小型展览会。

(2)《我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自己的爱好、层次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字数不限。

(注:两个任选一个。)

2、分组辩论:

正方:“弱国无外交”。反方:“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高考资源网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课程目标: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几个概念的辨析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
(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5.发展历程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发展
①.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
(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
(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
④.恢复、发展阶段(1976—)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
(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
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6.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合作的方针和主要形式
角色中国共产党——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参政议政
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4.发展历程
A.确立:1956年宪法
B.破坏:1957——1976原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
C,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一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施行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数百个自治州、自治县
4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不好?它有哪些优越性?
1、实践证明:制度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
2、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三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1、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都曾有明显挫折,原因都是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的破坏,其转折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人代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都由一大《宪法》确立
课堂总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说说: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什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录像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评价设计
(1)通过巩固练习、测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辩论和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来考查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
(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
(1)布置学习任务。
(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确定目标]
师:通过上一个单元学习,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于此同时新中国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材料)
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情景。
师:看了上面四幅图片,同学们对旧中国的外交有何认识?
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旧中国实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哪些成就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多维互动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新中国外交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生:回答略。
师总结同时多媒体展示要点: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师: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展自己的外交活动。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制定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主题探究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声明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外交原则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新中国在开展外交时,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独立、自由、领土主权完整以及世界和平的原则。这种原则,我们称之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
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
立地位。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师: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
生:分组辩论:
师:在这种外交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外交战线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生:通过阅读课文总结、回答。由此进入主题探究三。
主题探究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友好关系
师:多媒体展示中苏建交的图片、录像。
生:概括中苏建交的概况。
师:中苏建交后双方又签订中苏友好条约。那么它与旧中国签订的不等条约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来看两段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1: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思考:对比两则材料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清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使国家丧失了大量的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新中国不仅要同世界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还要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外交关系。在此过程中新中国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呢?由此引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的照片和录像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后来措辞又如何不断修改完善的?
生:讨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不仅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两则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
生:思考、讨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除积极发展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
3、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投影照片思考回答?
生:答略。
师: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同学们回忆1919年中国参加了什么国际会议,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外交表现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新中国不仅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非万隆会议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4、参加万隆会议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万隆会议的录像,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参加万隆会议?
(2)针对会上一些国家或者出于对新中国不了解或者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唆使下攻击中国代表团的情况,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含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突出强调求同存异的含义,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演个历史剧,一组扮演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一组扮演记者采访周恩来,并就采访内容写通讯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表演。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课时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建国初期的外交风云变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学:讨论发言,整理主要观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师:(引导学生归纳)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但是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世界呢?
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对,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62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