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课程目标: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几个概念的辨析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
(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5.发展历程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发展
①.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
(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
(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
④.恢复、发展阶段(1976—)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
(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
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6.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合作的方针和主要形式
角色中国共产党——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参政议政
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4.发展历程
A.确立:1956年宪法
B.破坏:1957——1976原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
C,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一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施行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数百个自治州、自治县
4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不好?它有哪些优越性?
1、实践证明:制度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
2、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三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1、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都曾有明显挫折,原因都是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的破坏,其转折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人代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都由一大《宪法》确立
课堂总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说说: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什么?

扩展阅读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49年召开的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并通过《共同纲领》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洛川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答案:D
解析:《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的。
2.如图所示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与发展的里程碑之一。这项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1946年政协会议召开B.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
C.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D.2004年政协会议召开
答案:B
解析:1949年新政协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3.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C.全国政协的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答案:A
解析:注意审查题干中的关键词“民主政治建设”和时间限定,用排除法,应选A项。
4.(2007山东济南实验中学高三考试,12)下图是为纪念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在当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其发行年代应该是()
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
答案:C
解析:一届人大1954年召开,“当年”发行,答案为C项。
5.与西方相比,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西方国家实行两党制,但一个执政党一个在野党,相互攻击与竞争。中国则是中共为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相互平等、团结、合作。
6.下列叙述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不相关的是()
A.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C.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D.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答案:B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不相关。
7.(2007山东威海质量检测,5)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答案:B
解析:一届人大召开于1954年,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8.下列关于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其受到破坏
C.《共同纲领》曾起代行宪法的作用
D.利于调动各阶级、阶层的参政议政热情
答案:D
解析: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而非“各阶级、阶层”。
9.最早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出明确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最早作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更加明确。
10.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1)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2)以上制度最具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是哪一个?简述其形成及发展过程。该制度建设有何意义?
(3)我国有几个省级自治区?试列举(至少三个)。
参考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过程:1949年新政协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形成;1949—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前,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大职能;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该制度遭到破坏,“文革”期间政协工作瘫痪;“文革”结束后该制度恢复,1982年中共又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5个。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内蒙古(其中任意三个即可)。
解析:该题属于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依据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创设新情景:
导入:通过开国大典视频导入
一、新中国的成立:
1949.10.1
北京

二、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
(2)初步形成: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召开:1949、北平、社会各阶层
②内容:
a.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③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50年代发展:
统一战线性质;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新阶段:
1956年“八字方针”;爱国统一战线
探究一: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
(2)初步确立:新政协确立
(3)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
①主要内容:
a.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a.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b.意义: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意义:是根本政治制度,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保障民主,维护与团结、统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①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②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3)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
(5)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6)作用:满足愿望;实现平等;维护统一与团结
探究二: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课标第一网

本课测评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第一届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PSE教学模式

课时

1

主备人

审核

预习学案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新政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时间:1954年

内容:

意义: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它颁布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构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__.

人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国防委员会

最高国务会议

各部、委、直属机构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基础: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指导思想:1956年“长期共存,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主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我国__________________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____________,设立自治机构,行使_____________.。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

1、(2008·汕头模拟)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2、(2008·广东高考)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巩固了新中国的人民政权D、建立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制度

4、解决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 C、七届二中全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秋D、1978年底

7、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和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8、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其中最早建立的

A、宁夏回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课堂探究案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确定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54年以前的职权是什么?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根据材料二,总结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材料二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江泽民: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1、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4、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5、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国民党的灭亡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C、人民代表大会D、政治协商会议

课后巩固案

1、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其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

A、民主改革B、土地改革C、改革开放D、民族区域自治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于()

A、中共八大上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

4、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B、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人大常委会的建立

(注意:此题另外一种问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5、下列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C、我国最高立法机关之一D、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表明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的组织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参考答案

BDBDBCCB

课堂探究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4、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5、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DDABBCB

ADBCCC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目标: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几个概念的辨析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
(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5.发展历程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发展
①.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
(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
(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
④.恢复、发展阶段(1976—)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
(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
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6.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指在中国大陆
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
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合作的方针和主要形式
角色中国共产党——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参政议政
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
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4.发展历程
A.确立:1956年宪法
B.破坏:1957——1976原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
C,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一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
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施行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数百个自
治州、自治县
4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不好?它有哪些优越性?
1、实践证明:制度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维护国家统一、保障
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
2、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三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1、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都曾有明显挫折,原因都是右派斗争的扩
大化和文革的破坏,其转折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人代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都由一大《宪法》确立
课堂总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统
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说说: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什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78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