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国中的筹备工作(板书)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板书)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
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
权的国家。
过渡: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板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板书)
①时机业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板书)
(1)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
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
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
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
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板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板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板书)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板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时间地区
1945内蒙古自治区
19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西藏自治区
4、意义(板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讲了三大制度,学生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很好地向学生强调了民主与法制。唯一感觉不足的是教学设计缺少了探究合作的课题,讲课方式较为老套,应该注意创新。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及答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及答案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①根本点: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前提:选民民主选举代表;③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④关键: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见表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相同形式上相同:①都是国家的政权的组织形式;②都由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③都属于间接民主。
不同点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行使权力的主体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权力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以金钱为主体,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罢免议员。
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采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采用两党制或多党制,轮流执政的制度。
2.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见表格)
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
同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不同点性质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首位。
产生和组织方式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代表组成。由人民代表组成,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级再间接选举产生。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不具备法律效力。立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民主监督具有法律效力。
●典型例题1:
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理解说明的实质问题()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超过旧政协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有广泛的代表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念: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区域自治≠民族自治)
(2)实施原因:
①历史原因:我国长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②现实原因: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为主;③其他原因:近代以来各民族共同御侮,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
(3)实施情况: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典型例题2:
2007年在选举出的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有所增加,达到242名,比十六大增加了12名,占十七大代表总人数的10.9%,比少数民族党员占全体党员总数的比例高4.5个百分点。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42个少数民族有代表当选。该现象说明()
A.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完全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C.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D.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2008年,江苏单科,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
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2.(2010年,江苏单科,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区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这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1949年10月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下列有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D.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5.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和根本的政治制度;②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
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
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相比,其显著特征是()
①中国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责发生了变化
③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第一次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弹劾之。——《临时约法》
材料三
(1)造成材料一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2分)简要说明其社会影响。(3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内容?(3分)各有什么作用?(3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参考答案(013)
题号12
答案AC
题号12
答案CB
题号12345
答案DADCC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
答案DC
二、非选择题
3.答案要点:
(1)原因:朱元璋废除丞相,直接掌管六部,导致国务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2分)
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分)
(2)特点: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2分)
影响: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③推动政治民主化。(3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2分)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2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要求,保证了祖国统一,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分)
(4)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2分)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复习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协商制度等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复习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复习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
1、1949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会议通过的重要法律文件是__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昭示着我国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原则。它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1959年,二届人大,_______当选为国家主席;
发展: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实现“____________”的宏伟目标。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建立。
演变: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_____________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后来载入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
6、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不同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国宪法》
历史条件
经济建设方针
规定的社会形态
体现的原则
性质
6、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不同之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的主体
权力
活动原则
合作探究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务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该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我国家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什么?
(2)现在我国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产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务员
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共产党132912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0327026
材料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担任两届议员。
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人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回答:(1)依据材料1,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简要比较材料1与材料2中的人民代表大会与公民大会的异同,由此得出什么认识。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的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知识检测: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体现的原则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共同发展繁荣④进行民主改革⑤土地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④⑤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42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