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国中的筹备工作(板书)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板书)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
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
权的国家。
过渡: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板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板书)
①时机业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板书)
(1)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
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
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
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
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板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板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板书)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板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时间地区
1945内蒙古自治区
19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西藏自治区
4、意义(板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讲了三大制度,学生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很好地向学生强调了民主与法制。唯一感觉不足的是教学设计缺少了探究合作的课题,讲课方式较为老套,应该注意创新。

精选阅读

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中共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引出问题:中共即将筹建的新中国会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呢?从而导入课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对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目内容,有条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活动的直观性:①可播放《渡江战役》部分片段,让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等史实,以便顺利过渡到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适当增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相关内容,就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等作简要介绍,并请学生讨论此文的重要意义。亦可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作为材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评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③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在历史的“再现”体验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3)、对于“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一目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适当增补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料,为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做好知识铺垫,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条款并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增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就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其所体现出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引导学生就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谈谈其颁布的重大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谈谈一届人大的召开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4)、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一目教学,请学生就所学的知识,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论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再播放《冰山上的来客》、《嘎达梅林》、《红河谷》等影片的片段,再结合已学过的中国史的相关内容,得出: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有条件的可以请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具体谈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如: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等,以增强对此制度的现实理解。
请学生走访少数民族地区、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信息,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

高三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姓名

崔新芳

工作单位

保定七中

年级学科

高三历史

教材版本

人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学习主要内容是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对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二、教学目标

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过对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三、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较差,学习阅读习惯不好,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1、人民政协的召开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3、新中国的成立

二、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小节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出示开国大典音像资料

设问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虽成功反清,尝试了崭新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无实际结果,只留下中华民国的招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该如何进行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1、人民政协的召开

1)背景:

时间

2)内容:

3)作用: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3、新中国的成立

(1)标志:

(2)、成立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1.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新中国与中国历史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p65)

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从国家性质、中央政府委员会构成分析)

合作探究:(同桌商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1.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4.新中国与中国历史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p65)

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从国家性质、中央政府委员会构成分析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3

导疑: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接下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4.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

三、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资料补充: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

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1.条件:

2.创立:

3.内容:

学习思考: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同桌商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能力及认识中国人民民主特点

5.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1.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同桌商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行使权力的主体、活动原则、主要权力机构、阶级本质、政党活动方式

等分析回答)

6.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1.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2.有人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专政,也有人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你是怎样看?

7.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内在联系,比较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三个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

最后出示本节知识结构图

8.巩固练习

(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①内容

②特点

③性质

④意义

合作探究:

1.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同桌商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

基础、行使权力的主体、活动原则、主要权力机构、阶级本质、政党活动方式

等分析回答)

(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合作探究:

1.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2.有人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专政,也有人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你是怎样看待这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1.含义

2.原因

3.确立过程

4.实施

5.意义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内在联系,比较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三个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

巩固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①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②宣告了中国境内国民党政权不复存在③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④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1广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3..民主政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追求,制定宪法是保证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关中国近代以来宪法的制定,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的

D.《中华民国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

4..我国每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

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机关

5..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6.(2008江苏单科)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及及总结归纳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小组展示分不正确、正确、创新三等打分;小组回答问题分不完整、完整、创新、提出新问题四等打分激励

七、教学板书

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1、人民政协的召开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3、新中国的成立

四、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六)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七)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八、教学反思

学生在阅读教材环节表现不错,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及阅读能力提高目的,在合作探究环节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可能与设计问题难度有关,以后在问题设计上多动脑筋。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第一届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PSE教学模式

课时

1

主备人

审核

预习学案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新政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时间:1954年

内容:

意义: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它颁布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构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__.

人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国防委员会

最高国务会议

各部、委、直属机构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基础: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指导思想:1956年“长期共存,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主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我国__________________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____________,设立自治机构,行使_____________.。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

1、(2008·汕头模拟)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2、(2008·广东高考)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巩固了新中国的人民政权D、建立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制度

4、解决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 C、七届二中全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秋D、1978年底

7、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和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8、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其中最早建立的

A、宁夏回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课堂探究案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确定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54年以前的职权是什么?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根据材料二,总结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材料二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江泽民: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1、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4、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5、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国民党的灭亡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C、人民代表大会D、政治协商会议

课后巩固案

1、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其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

A、民主改革B、土地改革C、改革开放D、民族区域自治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于()

A、中共八大上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

4、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B、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人大常委会的建立

(注意:此题另外一种问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5、下列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C、我国最高立法机关之一D、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表明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的组织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参考答案

BDBDBCCB

课堂探究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4、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5、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DDABBCB

ADBCCC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复习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协商制度等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复习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复习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
1、1949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会议通过的重要法律文件是__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昭示着我国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原则。它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1959年,二届人大,_______当选为国家主席;
发展: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实现“____________”的宏伟目标。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建立。
演变: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_____________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后来载入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
6、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不同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国宪法》
历史条件

经济建设方针

规定的社会形态
体现的原则
性质
6、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不同之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的主体
权力
活动原则
合作探究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务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该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我国家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什么?

(2)现在我国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产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务员
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共产党132912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0327026
材料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担任两届议员。
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人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回答:(1)依据材料1,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简要比较材料1与材料2中的人民代表大会与公民大会的异同,由此得出什么认识。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的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知识检测: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体现的原则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共同发展繁荣④进行民主改革⑤土地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④⑤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77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