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国中的筹备工作(板书)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板书)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
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
权的国家。
过渡: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板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板书)
①时机业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板书)
(1)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
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
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
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
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板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板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板书)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板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时间地区
1945内蒙古自治区
19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西藏自治区
4、意义(板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讲了三大制度,学生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很好地向学生强调了民主与法制。唯一感觉不足的是教学设计缺少了探究合作的课题,讲课方式较为老套,应该注意创新。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及答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及答案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①根本点: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前提:选民民主选举代表;③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④关键: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见表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相同形式上相同:①都是国家的政权的组织形式;②都由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③都属于间接民主。
不同点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行使权力的主体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权力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以金钱为主体,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罢免议员。
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采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采用两党制或多党制,轮流执政的制度。
2.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见表格)
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
同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不同点性质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首位。
产生和组织方式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代表组成。由人民代表组成,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级再间接选举产生。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不具备法律效力。立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民主监督具有法律效力。
●典型例题1:
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理解说明的实质问题()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超过旧政协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有广泛的代表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念: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区域自治≠民族自治)
(2)实施原因:
①历史原因:我国长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②现实原因: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为主;③其他原因:近代以来各民族共同御侮,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
(3)实施情况: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典型例题2:
2007年在选举出的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有所增加,达到242名,比十六大增加了12名,占十七大代表总人数的10.9%,比少数民族党员占全体党员总数的比例高4.5个百分点。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42个少数民族有代表当选。该现象说明()
A.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完全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C.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D.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2008年,江苏单科,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
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2.(2010年,江苏单科,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区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这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1949年10月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下列有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D.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5.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和根本的政治制度;②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
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
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相比,其显著特征是()
①中国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责发生了变化
③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第一次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弹劾之。——《临时约法》
材料三
(1)造成材料一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2分)简要说明其社会影响。(3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内容?(3分)各有什么作用?(3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参考答案(013)
题号12
答案AC
题号12
答案CB
题号12345
答案DADCC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
答案DC
二、非选择题
3.答案要点:
(1)原因:朱元璋废除丞相,直接掌管六部,导致国务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2分)
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分)
(2)特点: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2分)
影响: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③推动政治民主化。(3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2分)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2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要求,保证了祖国统一,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分)
(4)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2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
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
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
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
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
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
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
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
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
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
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
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
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姓名
崔新芳
工作单位
保定七中
年级学科
高三历史
教材版本
人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学习主要内容是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对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二、教学目标
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过对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三、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较差,学习阅读习惯不好,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1、人民政协的召开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3、新中国的成立
二、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小节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出示开国大典音像资料
设问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虽成功反清,尝试了崭新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无实际结果,只留下中华民国的招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该如何进行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1、人民政协的召开
1)背景:
时间
2)内容:
3)作用: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3、新中国的成立
(1)标志:
(2)、成立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1.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新中国与中国历史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p65)
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从国家性质、中央政府委员会构成分析)
合作探究:(同桌商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1.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4.新中国与中国历史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p65)
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从国家性质、中央政府委员会构成分析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3
导疑: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接下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4.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
三、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资料补充: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
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1.条件:
2.创立:
3.内容:
学习思考: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同桌商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能力及认识中国人民民主特点
5.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1.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同桌商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行使权力的主体、活动原则、主要权力机构、阶级本质、政党活动方式
等分析回答)
6.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1.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2.有人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专政,也有人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你是怎样看?
7.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内在联系,比较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三个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
最后出示本节知识结构图
8.巩固练习
(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①内容
②特点
③性质
④意义
合作探究:
1.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同桌商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
基础、行使权力的主体、活动原则、主要权力机构、阶级本质、政党活动方式
等分析回答)
(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合作探究:
1.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2.有人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专政,也有人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你是怎样看待这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点学习,由第组展示学习成果)
1.含义
2.原因
3.确立过程
4.实施
5.意义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内在联系,比较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三个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
巩固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①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②宣告了中国境内国民党政权不复存在③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④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1广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3..民主政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追求,制定宪法是保证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关中国近代以来宪法的制定,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的
D.《中华民国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
4..我国每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
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机关
5..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6.(2008江苏单科)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及及总结归纳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小组展示分不正确、正确、创新三等打分;小组回答问题分不完整、完整、创新、提出新问题四等打分激励
七、教学板书
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1、人民政协的召开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3、新中国的成立
四、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六)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七)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八、教学反思
学生在阅读教材环节表现不错,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及阅读能力提高目的,在合作探究环节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可能与设计问题难度有关,以后在问题设计上多动脑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21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