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设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关于教学方法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运用启发式进行授课。讲授“大气的组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化学课所学的关于空气的组成,并与地理教材进行对照,使学生明确“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其中组成成分极少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将这四种组成部分的作用给学生分析清楚,但原理不必细讲,留待后面章节讲解,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的特点应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关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因为什么发生变化?含量发生变化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大气垂直分层的关键是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这部分内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让学生自己总结各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特点,在学生基本掌握这以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绘制各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图,绘制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绘制方法与以往有所不同;掌握了气温变化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大气运动状况,特别是平流层大气运动特点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说明大型飞机在平流层飞行为什么平稳,再结合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及作用,了解对流层和平流层天气变化状况;对于高层大气,重点是电离层,注意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太阳活动的知识相联系,说明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①低层大气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②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引课)中学化学课中学过大气的组成,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教师出示“大气组成”表格)引导学生阅读表格说明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与化学课所学内容有什么异同?说明地理课主要强调低层大气的组成。通过阅读表格,使学生明确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所起的作用。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四种所占比例极其微小的成分: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体杂质,引导学生说明这四种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问)如果某地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森林,其水汽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某地大气污染很严重,或发生火山爆发等突发灾害,其固体杂质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由此说明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时因时因地而异。

(提问)人类的哪些活动能够引起大气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其变化带来的后果什么?

(总结板书)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加→“温室效应”

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气温垂直变化图,提问)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着装很厚,说明什么?是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会不断降低下去?→当气温垂直分布出现不同变化时,大气的运动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大气的密度也会随之改变→由此说明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

(板书)1.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

(阅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时,大气如何运动?→说明这种运动是否旺盛与地面受热多少密切相关,地面受热多,运动旺盛,反之减弱→由此说明对流层大气再不同纬度厚度不同的原因。根据运动特点及其水汽和固体杂质密集分布,说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以次说明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读图,随着高度的增加,是否气温始终递减→由此分析平流层大气气温分布与对流层的不同,至于原因只是让学生知道是由于O3层存在吸收大量紫外线致使大气增温,并对人类生存起到天然屏障作用→由气温分布特点分析大气运动状况。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问)大型飞机起飞后一段时间,飞行比较平稳,天空呈现蔚蓝色,较为晴朗,为什么?→由此说明平流层大气运动状况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关于高层大气的知识,重点提醒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相关的知识与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联系起来。由此说明高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2.各层大气的特点

要求学生绘制气温垂直分布图,特别提醒学生,对流层气温变化曲线与以往绘制的方法略有差别,注意仔细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然后自行绘制。

【教学设计】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等,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加→“温室效应”

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

2.各层大气的特点

探究活动

题目:为什么登山运动员的服装与其他运动员的不一样?

分析:本活动属于课内的探究性活动,通过解答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希望了解大气层垂直分布差异的兴趣。问题的解答有两个方面不容忽视:即在高山处的大气成分有何变化?大气层不同高度温度有何变化?当然还有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展开本节的教学有比较直接的帮助。而且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容易让学生理解本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培养深入学习的兴趣。

相关知识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及其各层特点

3、理解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导致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能力目标

1、能用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和主要特征

2、分析大气组成物质、气温垂直分布、大气运动、天气变化间的因果关系

德育目标

1、联系实际,了解本地区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2、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2、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布及主要特征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269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关于教学方法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运用启发式进行授课。讲授“大气的组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化学课所学的关于空气的组成,并与地理教材进行对照,使学生明确“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其中组成成分极少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将这四种组成部分的作用给学生分析清楚,但原理不必细讲,留待后面章节讲解,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的特点应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关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因为什么发生变化?含量发生变化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大气垂直分层的关键是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这部分内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让学生自己总结各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特点,在学生基本掌握这以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绘制各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图,绘制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绘制方法与以往有所不同;掌握了气温变化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大气运动状况,特别是平流层大气运动特点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说明大型飞机在平流层飞行为什么平稳,再结合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及作用,了解对流层和平流层天气变化状况;对于高层大气,重点是电离层,注意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太阳活动的知识相联系,说明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即可。

--示例

①低层大气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②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

(引课)中学化学课中学过大气的组成,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教师出示“大气组成”表格)引导学生阅读表格说明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与化学课所学内容有什么异同?说明地理课主要强调低层大气的组成。通过阅读表格,使学生明确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所起的作用。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四种所占比例极其微小的成分: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体杂质,引导学生说明这四种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问)如果某地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森林,其水汽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某地大气污染很严重,或发生火山爆发等突发灾害,其固体杂质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由此说明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时因时因地而异。

(提问)人类的哪些活动能够引起大气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其变化带来的后果什么?

(总结板书)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加→“温室效应”

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气温垂直变化图,提问)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着装很厚,说明什么?是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会不断降低下去?→当气温垂直分布出现不同变化时,大气的运动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大气的密度也会随之改变→由此说明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

(板书)1.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

(阅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时,大气如何运动?→说明这种运动是否旺盛与地面受热多少密切相关,地面受热多,运动旺盛,反之减弱→由此说明对流层大气再不同纬度厚度不同的原因。根据运动特点及其水汽和固体杂质密集分布,说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以次说明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读图,随着高度的增加,是否气温始终递减→由此分析平流层大气气温分布与对流层的不同,至于原因只是让学生知道是由于O3层存在吸收大量紫外线致使大气增温,并对人类生存起到天然屏障作用→由气温分布特点分析大气运动状况。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问)大型飞机起飞后一段时间,飞行比较平稳,天空呈现蔚蓝色,较为晴朗,为什么?→由此说明平流层大气运动状况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关于高层大气的知识,重点提醒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相关的知识与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联系起来。由此说明高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2.各层大气的特点

要求学生绘制气温垂直分布图,特别提醒学生,对流层气温变化曲线与以往绘制的方法略有差别,注意仔细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然后自行绘制。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等,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加→“温室效应”

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

2.各层大气的特点

探究活动

题目:为什么登山运动员的服装与其他运动员的不一样?
分析:本活动属于课内的探究性活动,通过解答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希望了解大气层垂直分布差异的兴趣。问题的解答有两个方面不容忽视:即在高山处的大气成分有何变化?大气层不同高度温度有何变化?当然还有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展开本节的教学有比较直接的帮助。而且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容易让学生理解本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培养深入学习的兴趣。

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 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 教师不能忽视这一 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 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 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个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需要学生了解,但三力达到平衡后的风向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加以了解,学生了解了平直等压线中风向的绘制方法后,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压线呈闭合状态时的风向,并能够总结出风向偏转的规律。本节课 教学注意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关于热力环流的 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图像,说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图像时应特别注意A、B、C三地受热不同,出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导致高低空空气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出现差异,就会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这就是风。

关于热力环流的 教学建议

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但应注意在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 教学。在引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由各纬度冷热不均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运动特点。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运用教材提供的热力环流示意图逐步分析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运动导致不同高度大气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区出现气压差异从而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阅读材料,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空气受冷热不同,其运动有何不同?→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运动,受冷地区空气下沉运动。大气垂直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导致大气密度发生变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不同→空气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环流。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以及绘制的方法。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二力平衡的风向”示意图或 教师展示二力平衡的动画过程) 教师讲解二力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风向如何偏转,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的特点,并向学生说明,在实际的大气运动中,这种风向只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而在近地面,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因此风向是在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后才可能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压线和风向”图) 教师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因此 教师的讲授较为重要,虽然本课 教师的讲授较为突出,但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 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 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使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 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 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二者差别的实质是什么?由此说明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怎样起到削弱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具体事例,如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强烈等说明大气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特点。通过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大气削弱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的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穿的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图像或 教师自制的课件,分析日、地、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特别应该使学生明确的是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这种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关于全球热量平衡的知识,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日、地、气三种辐射,使全球气候变暖,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于这部分内容, 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课上大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 关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的 教学分析

对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应该明确以下三点:一是从全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二是全球热量平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全球热量平衡,使全球的多年平均气温较为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三是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即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影响了地球上的热量收支平衡,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从而对全球生态及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通过对大气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 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 教学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 教学手段】录像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温室效应的产生》;Powerpoint课件

【 教学过程】

(引课)北京秋季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极端最高温是多少?极端最低温是多少?→(引导提问)虽然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出示课件,下载)通过课件中所提供的月球与地球温度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月球无大气的保护,温差很大;地球有大气保护,温差较小的结论。

(提问)为什么大气的存在能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大气是怎样起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录像所给的信息得出结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提问)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从而使地表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总结概括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特点: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提问)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削弱作用的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高度角,它的大小会影响太阳穿过大气路径的长短,穿过大气路径越长,削弱越多。

( 教师总结)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穿过大气时被削弱53%,47%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增温并辐射能量,由于地面的温度比太阳低,辐射波长与温度呈反比,因此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吸收,使大气增温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散失到宇宙中,更多的能量则给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它也是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出示课件,下载)根据课件所提问题,分组讨论。并根据课件提供的图像,请相关小组给予回答。

( 教师总结)从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其能量的收入和支出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现实情况又如何呢?

(录像展示)《温室效应的产生》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气环境问题?还有哪些大气环境问题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知识有关?

(总结)由于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大气的某些成分,进而影响到地球热量的收、支平衡,这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等现象出现,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可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设计思想】

本节课重点有三个方面:知识系统部分应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能力系统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对资料、信息进行认定、提取、加工、处理的能力;价值观念部分侧重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 教育。针对以上三部分,在 教学中应重视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料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即便是分组讨论,自主学习, 教师也不能放任学生,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发挥,而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价值观念的 教育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好,特别是大气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达到自我 教育的目的。

探究活动

题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分析:本活动既可用于课内提问,也可用于课外的探究。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当然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是否是其主要原因在学术界并没有绝对的定论。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资料很多,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然后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展现出来。通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让逐步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师在 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区分清温室效应和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区别。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0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