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十课鸦片战争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十课鸦片战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十课鸦片战争
2课时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与能力: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2)通过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打开中国大门而发动战争是可耻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历次受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重点: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偶人性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讲授新课—鸦片战争。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内容之后,都已经了解到了一个历史事实,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是在一步一步不断的加强的,特别是在清朝的雍正帝在宫内设置了军机处后,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可谓是达到了顶峰阶段。不仅如此,清政府还实习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活动的场所仅限广州一处。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基本上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关起门来在家里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然而,世界和历史会如愿地让清王朝的美梦一直做下去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世界局势的变化。

新课讲授
一、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两国形势
师:首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50页,认真阅读教材前言和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划出能够反应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具体情况的关键词句。老师会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归纳一下“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学生:回答。
师:通过表格进行归纳:
国际(英国)国内(中国)
政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封建专制统治,吏治腐败
经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自然经济为主,土地兼并,
财政困难
军事船坚炮利
军备废弛军队战斗力弱
外交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综合综合国力强大
腐朽落后危机四伏
通过(PPT)上的表格,我们可以概括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出严重的社会危机。
政治上:政治腐败:康乾盛世以后,清政府开始走下坡路,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等大家熟知的俗语生动形象的反应了清政府的腐败。
经济: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你耕田来我织布”,主要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土地。而此时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贵族地主手中,广大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的状态。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税收减少,政府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困难。
军事:清政府军备废弛,军队装备还处于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所谓的水师仍是木制帆船,包括水师提督的旗舰也是木制的。少数船上装有一两门明朝时候发明的“红衣大炮”,发射时效果和扔铅球差不多,而且只能向前打,想打后面的敌舰,当然还需要转一圈啦!
外交:此时的清政府,军备废弛、财政困难、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却还没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政策,做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解释“闭关锁国”(PPT):在清朝外交方面,我们知道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至于清政府繁荣严密控制之下,当时只有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与外商进行通商。这个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防止殖民侵略和维护自身的统治。这虽然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但也妨碍了自身的发展,不利于中外交往,也使清朝政府不能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师: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在东方建立自己的殖民体系。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与中国的禁烟运动
(1)中英正当贸易:中国(出超)
师:在分析完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形势以后,我们都知道英国在当时是大量的向中国输入鸦片的。那么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呢?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禁烟运动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大问题:英国的鸦片走私与中国的禁烟运动。
师:在课本50页的第三段内容介绍了中英之间的贸易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中期起,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从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药材。那此时中英之间的贸易情况从课件就可以看出:在两国贸易中,中国是出于出超地位的,(所谓“出超”出超即贸易顺差,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其出口值大于进口值而形成的顺差,又称贸易盈余。相反“入超”即进口值大于出口值,形成逆差。)

(2)走私鸦片原因—英国为扭转中英之间的贸易逆差
师:那么这种正当的贸易状况,显然是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和掠夺中国的要求。因此,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商人找到了对他们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鸦片,把它作为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
师:鸦片走私进入到了中国,中英之间的贸易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可以继续看(PPT),我们可以从表中读出,鸦片的走私,使中国在中英贸易的地位由出超变为了入超。

(3)鸦片走私的危害
师:简单介绍鸦片(PPT):罂粟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罂粟果经割有白色的汁液流出,见光后氧化成褐色膏状,刮下即是烟膏。它是提取加工制作鸦片、吗啡、海洛因的主要原料。以罂粟为原料制成的毒品,有镇痛作用,易成瘾,吸食鸦片会引起体质衰弱和精神颓废,寿命缩短。过量使用鸦片还会造成急性中毒而猝死。
师: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的材料,来思考这个问题。

材料一: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
学生:回答
师:我们可以总结出鸦片的危害(PPT):白银外流,导致政府的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备废弛;危害身心。(PPT)

(4)禁烟运动
师:在当时的清廷,有许多有见识的大臣就认识到鸦片走私的严重危害性。湖广总督林则徐就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性,请求禁烟。道光帝看到林则徐的奏折,认识到放任鸦片走私,将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于是任命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当时走私鸦片最为严重的地区—广州组织禁烟工作。
师:而林则徐对于禁烟也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决心。他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
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PT)
师: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立刻采取了措施进行禁烟:第一、缉拿烟贩,命令外商必须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永不夹带鸦片,第二,整顿海防。加强珠江口的防御工事,添建炮台,训练水勇。第三,派人翻译外国书报,收集资料,了解外国情况。第四,针对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破坏活动,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商馆,义律被迫答应呈缴鸦片,英美等国商人陆续交出鸦片共约110多万公斤。第五,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禁烟运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英雄。(PPT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的原因
师: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借口诉诸武力,因此有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看法?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来思考。(PPT)

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学生:回答。
师: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不法英商游说英国政府,抓住这次机会发动对华战争。英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场,打着保护中英贸易的旗号,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因为阻断了英国的商路,所以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这是直接的原因。而追溯其根本原因,其实跟英国为什么要走私鸦片的原因一样,就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PPT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和根本原因)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
师:1839年10月,英国政府作出了向中国出兵的决定。1840年内6月,由48艘英国军舰和4000士兵组成的“东方远征军“,抵达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了浙江定海,最后达到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此时大为恐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撤回广东,就惩治林则徐。于是,英军南下广东。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
第二阶段:1841年1月26日英军强占了香港岛,作为继续侵华的基地。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英军扩大侵华,又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舰队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扬言要架炮攻城,清政府屈服求和。
师:在鸦片战争中,也涌现了许多许多爱国官兵以及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事迹。如在1841年2月,英军在大举进攻虎门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英勇抵抗,壮烈殉国。同年5月英军攻占了广州城外的炮台,侵害百姓。5月底,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斗争。
(PPT)

(四)战争的结局与影响
1.条约签订及其危害
师: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师:分析条约内容及其危害: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PPT)
师:《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PPT材料一二三)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师: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租界: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美法两国也趁火打劫,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来了更多的侵略权益。(PPT)
2.影响
师:请同学思考并结合课本52页第一段内容: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师:总结影响(PPT):第一、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PPT16)(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政治上,由于受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已不再完整,但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从未被列强灭亡;经济上,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中产生了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并登上近代历史舞台,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运动。这一切都说明1840年以后的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同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增长,却在近代始终未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而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所以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第三、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四、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五)战争失败的原因
师:鸦片战争的失败,当时和现在很多人都不服气,认为中国输在昏君奸臣当道,忠良遭受排挤,假如道光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可能取胜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及时训练: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鸦片战争前夕形势的是(C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B、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C、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入超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在激增
2、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
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B、虎门销烟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
C、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四伏D、英国要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3.《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B)
A.假做公允用来欺骗舆论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是被迫对中国作出的让步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师:(PPT17)从课件上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这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中国社会内部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但是英国却把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在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于是,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了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英修约不成。而根本原因则是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PPT)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PPT)
师:第一阶段: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了侵华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进逼天津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第二阶段:英法于1859年再袭大沽——1860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PPT20)——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PPT)
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项目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
割地割九龙司一区,俄国抢占大面积的领土
赔款赔偿英法巨额白银英法各增至800万两
开埠增开十个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再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增开天津为商埠
其他权利的丧失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师:(PPT)沙俄对中国领土的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它一方面积极参与协助英法侵略中国,另一方面,乘人之危,加紧侵占中国领土。分别通过1858年《瑗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地区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和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五个勘界议定书,又占领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因此前后共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在中国近代史上,沙俄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因此与英法侵略中国的目的相比较,英法是为抢占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大侵略权益,而沙俄则是为了扩张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来思考它的影响。
学生:回答。
师:(PPT)第一、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如割九龙司一区,俄国抢占大面积的领土,增开十个通商口岸。第二、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了义和团);第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政治上,列强抢占了中国更多的领土(沙俄,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同时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在数量上更多,范围上更广,地域上更深。)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深入更加广泛,不断的由沿海伸向了内地,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也越发的成长。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称为“战火再燃”,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现在我们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PPT)
项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侵华
方式先寻找借口,后不宣而战(第一次以虎门销烟为借口;第二次以“亚罗号”“马神甫”事件为由)
战争
性质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战争
影响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项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力量英国英法出兵,美俄参与
侵略时间两年多四年之久
侵略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深入内地和统治中心
签订条约《南京条约》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丧失主权领土、领海、司法、贸易、关税更多
师:从以上两个表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三、课堂小结
(一)鸦片战争:背景(1战前国内外形势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人民的禁烟);原因(根本、直接);经过:两个阶段;结果:中国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经过:两个阶段;结果:中国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学以致用:
1、清朝时期,某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了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都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
请回答:这件事最早发生在哪一年以后?这个商人指的是哪一个条约(C)
①1842年②1844年③1856年④1858年
⑤《南京条约》⑥《望厦条约》
⑦《天津条约》⑧《瑷珲条约》
A.①⑤B.②⑥C.④⑦D.③⑧

2、(2008年海南高考)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捐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B)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

相关知识

鸦片战争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鸦片战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复习重点:
1、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
2、分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复习难点:
1、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的分析。
2、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自主学习
考点1 鸦片战争
1.背景 
(1)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________,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中国________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________政策。
(3)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2.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强占________,威逼广州。
(2)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_______,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____________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考点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________。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________。
3.结果:
(1)1858年签订《_______》: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_______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同行等。
(2)1860年签订《_______》: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_______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4.影响:
(1)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合作探究
一、鸦片战争
1.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英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
外交
综合实力
2.阅读下列材料: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炮子谣》
(1)最早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其走私的原因是什么?
(2)鸦片输入的危害是什么?

(3)你认为当代青少年对毒品应持什么态度?

3.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因林则徐的禁烟而引起的,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时的清朝皇帝,你有什么办法让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获胜?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影响?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物,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

知识检测:
1.近代史上,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要借助了鸦片、商品、炮舰。其先后顺序是()
A.商品、鸦片、炮舰B.鸦片、炮舰、商品
C.商品、炮舰、鸦片D.炮舰、商品、鸦片
2.一位英国商人在1853年来到中国,他可能①随英国兵船到南京巡查贸易 ②到徐州游览两汉文化③在上海销售钢琴滞销 ④在上海建造洋楼 ⑤随英国兵船到福州巡查贸易()
A.①③④B.②④C.④⑤D.③④⑤
3.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
4.2009年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我深爱我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其中近代以来中国“历经磨难”与英国有关的史实有()
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②侵占香港地区③取得协定关税权④取得领事裁判权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
5.下列条款,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的是()
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协定关税D.领事裁判权
6.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结果,结论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所以中国失败
B.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C.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D.战争的结局与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直接关系
7.《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8.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9.2007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1951年,周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0“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需要
知识拓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0课鸦片战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鸦片战争
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根本原因
虎门销烟——借口
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并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并在虎门销烟→英国侵略中国
2、经过:1840、6——1842、8
△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进行过哪些英勇的反抗?
①林则徐在广东防御严密,使英军无隙可乘
②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③镇江战役中,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浴血奋战,
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3、结果: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3、结果: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①半殖民地: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领土和主权
②半封建:各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更多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借口: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拒
2、过程:1856年——1858年——1860年
3、结果:
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增开10处通商口岸
①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允许列强贩卖华工
③俄国趁火打劫,割走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损害
4、影响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派公开勾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与鸦片战争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有何表现?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割地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
赔款2100万元(银元)1600万两白银
开埠5处:长江以南沿海地区11处:全沿海、两岛、深入长江中游
传教沿海5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通航外国舰船可到沿海口岸外国舰船可到入长江各口岸
其它公使驻京、贩卖华工
△随堂练习——《全品》第10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0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课标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概况,其中主要与政治和外交比较为主;第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第四,英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第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南京条约》。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整个过程,高中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学生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难点: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分析概括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七)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按小组的形式摆放课桌。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设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1)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教材或者其他参考书)
(2)结合课本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3)结合课本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4)依据教材,客观辩证的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新课导入部分
罂粟花,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可是它却被殖民者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渊。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去回忆那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鸦片战争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课堂探究部分——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和中国
在幻灯片上分别给出一些能反映中国和英国当时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和英国的差别。第一张幻灯片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纺织图、英国工厂的机器大生产、中国传统的牛耕图、英国田间的机器耕作。引导学生分析战前中国和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英国是及其大生产。第二张幻灯片是也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清政府的军机处、英国议会大楼、清政府的战舰木船、英国的铁甲舰。引导学生分析战前的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则朝着现代民主制度的方向发展。在军事上中国还是传统的木船,而英国则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最后在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表: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项目中国英国
政治封建主义,日益腐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
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
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设计的意图:通过学生对历史图片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比较得出鸦片战争前英国和中国的差别,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2.虎门销烟
(1)让学生结合课本归纳中国和英国的贸易特征,得出英国处于出超的地位,从分分析得出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让学生归纳鸦片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备废弛、危害身心)面对鸦片的危害,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引出了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运动,并观看虎门销烟的视频。(向学生介绍林则徐的英雄事迹,面对清王朝的落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并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报纸,向中国人介绍西方;面对鸦片的危害,领导了禁烟运动,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请学生讨论回答)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设计意图: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历史观点,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本质分析历史事件。)
4.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前探究和课本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中国制度腐败、军备落后;
②客观原因:英国的强大;
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资本主义制度。
(2)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5.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那些主权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完整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门户大开,损害
贸易主权
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协定——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⑤《望厦条约》——破坏领海主权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中国跟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品等条约的内容,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
6.鸦片战争的影响
引导学生捷克课本和所学的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社会矛盾: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侵略反封建;
(4)思想文化:开始向西方学习;
(5)历史阶段:中国近代史开端,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7.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爆发的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四万万人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了中国大门,就能大量销售商品,获得高额利润。
材料二:鸦战前后中英贸易(单位:万英镑)
年份1840184218451846
输华商品总值52.496.9239140
材料三:
国家人口棉纺织品消费量
中国3.6亿0.75便士
洪都拉斯14600人934.5便士
(1)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
英国的绵纺织品在中国滞销
(2)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消费水平低下;商品不受欢迎;
(3)面对这种情况,英国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信息,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2)鸦片战争的经过:主要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师主要是提示几个关键的点比如:时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等!最后老师在幻灯片上打出一些具体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3)《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在幻灯片打出来,给学生分析一下,主要介绍开放的十一个通商口岸,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来,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一是遍布整个沿海,二是开始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让学生依据课本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社会性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政治上: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经济上: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
清政府的变化:
政治上: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服用和工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革命(总理衙门、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
经济和思想上:兴起了至灾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7.思维拓展:(学生分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鸦片战争在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

参考答案: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站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部分
1.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一批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影响
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中国失败,失去更多新的权益

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兴起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本节课总体上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整节课上老师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最后思维拓展的设计,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时间很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充裕。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讲解有点单调和枯燥,应该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凡名家治史都讲究“论从史出”。的确,说任何话都是要有根据的。在分析战争的必然性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引用了较为丰富的材料来给学生以深刻之体验,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比空洞的叙述结论有效的多,也更容易实现师生的互动。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教室主要是在关键时候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教材解析]: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国兴起。经过孙中山和无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前仆后继、顽强不懈地奋斗,终于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毛泽东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

——请概括把握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

目标二: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请分析把握辛亥革命的经过、性质、历史功绩、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适时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3、武昌起义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屈不挠、长期浴血奋斗的胜利果实。

4、辛亥革命尽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而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知识点多,教师在讲解时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于学生借助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启示通过自学来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的知识点,同时给学生补充部分感性材料,给学生以丰富感受的空间。

2、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关于孙中山革命活动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有关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五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也一步步加深,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各种斗争,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百日维新”,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先后失败。戊戌变法后,要求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就诞生了。那么,孙中山是怎样领导革命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如何?这就是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目:[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本目要充分利用课文和课本上的一系列插图,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借助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启示通过自学来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的知识点。

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其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孙中山像》插图,思考并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①孙中山的名、号、出生地分别是什么?

②孙中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③有人说:“孙中山先生天生就是满清专制政府的克星和死对头?”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孙中山对清政府的认识是一步步加深的,在幼年时代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在他认识到学医不能救国救民之后,又企图通过变法改变当时中国衰弱的境况,但也失败,最后他才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国。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天才”,只要努力学习,人人都是“天才”,培养学生对学习和人生的自信心。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到课文P38页最后一自然段,借助于课文中的《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和《〈民报〉封面》两幅插图,分组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

毛泽东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请概括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形成标准答案:

(1)1894年成立兴中会;(2)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3)致力于宣传革命,发展革命组织;(4)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在“成立兴中会”一内容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学找出如下问题:

时间:1894年秋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奋斗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说明:兴中会的成立表明孙中山开始为武力推翻清政府准备革命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基础。

在“发动广州起义”一内容中,教师应说明:

广州起义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装革命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是兴中会武装推翻清政府这一斗争目标的具体实施。

在“致力于宣传革命,发展革命组织”一内容中,教师应给学生补充在1895年——1905年同盟会成立之前建立的革命团体,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名称成立地点领导人

兴中会檀香山孙中山

华兴会长沙黄兴、宋教仁

光复会上海蔡元培

在“成立中国同盟会”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表格概括同盟会的有关内容,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组织基础成立时间成立地点政治纲领领导

机构宣传革命刊物性质意义

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1905年8月日本东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民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讲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鞑虏”的具体指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阐明:“鞑虏”在这里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清”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学生阅读课文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对三民主义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三民主义三个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总结: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因为只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取得民族独立,才有民权可言;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的二者有联系吗?如果有,请说明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第二目:[辛亥革命]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P39页第二、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在1911年4月爆发的黄花岗起义中的林觉民、方声洞等人的绝笔信表现了革命党人什么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回答。

2、武昌起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9第四自然段到P40页全部内容,结合着课本上的插图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影响、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随时纠正。

教师在领着学生学习完上述内容后,应阐明一点: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想一想:在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中还有哪些历史事件是用旧历来表示的?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等。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有关知识。

第三目:[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1到P4页第一自然段,结合着课本上的插图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用多媒体展示)

①、准备: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督府代表联合会在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后来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②、成立:年月日,在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用公历,以年为民国元年。同时成立。

③、颁布法令: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1912年3月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和,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

④、《大总统誓词》中“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是否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为什么?

⑤、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随时纠正。

学生分组讨论:南京临时政府的五色国旗的寓意是什么?体现了什么观念?它有什么进步性?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总结:寓意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五族一家,体现了一种民族平等、民族至上、民族团结的观念,它是新型现代化民族国家的象征,明确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至上的新型的国家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如1912年是民国元年,那么1913年是民国二年,1914年是民国三年……从中发现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之间的关系:加或者减1911。民国纪年换算为公元纪年加1911,反之减1911。

提问学生:民国元年是公元哪一年?1937年抗战爆发,发生在民国几年?

学生换算:民国1+1911=1912即公元1912年。

1937—1911=26即民国26年。

学生分组讨论: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实权基本上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因此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的革命政权,开始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教师补充下面内容:(用多媒体展示)

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

帝国主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感到恐惧和仇视,在看到清朝统治已无法维持之后,转而在“中立”的幌子下,扶植袁世凯,帮助其窃取革命果实。

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之下,南北达成议和,袁世凯为窃夺革命果实铺平了道路。其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胁迫清帝退位。清朝贵族见反清力量迅速壮大,自觉大势一去,与1912年2月12日,由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中国达268年之久的清王朝灭亡了。第二步是以宣称赞成“共和”的欺骗手段,使革命党人主动交出政权,从而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袁世凯在清帝退位第二天声明赞成“共和”,假惺惺地高唱:“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其表演蒙蔽了革命党人的眼睛。孙中山信守诺言,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样袁世凯的窃国阴谋初步得到了实现。

孙中山虽然实践诺言,让位于袁世凯,但为了防范袁世凯独裁野心,削弱其势力,孙中山在辞职时提出了3项条件,即:奠都南京,不得更改;新总统到南京就职;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袁世凯以种种理由为借口,与1912年3月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提问:袁世凯为窃取革命果实采取了哪些反革命手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袁世凯一是勾结帝国主义,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二是采取军事进攻、武力威胁与“和谈”阴谋等多种反革命手段窃取革命果实。

南北谈判达成了什么协议?

学生回答: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同共和,就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学生分组讨论: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教师给予学生分析:可从帝国主义、旧官僚、立宪派的破坏;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局限性;袁世凯的狡诈等不同角度来考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及对南京革命政府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军事压力;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软弱;混入南京革命政府中的旧官僚、立宪派的政治进攻;袁世凯对革命派的反革命两手。

2、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P43第二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其中历史功绩有哪些?

③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时纠正。

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师提示学生要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来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做总结: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不能斗争到底;具体有资产阶级不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没有强大的力量,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缺乏进一步的革命纲领和目标,帝国主义国家对革命的破坏和对袁世凯的支持,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和欺骗。

学生分组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教师给学生提示:衡量一次革命的成败,关键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使中国人民获得了初步的自由和民主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因此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表现在: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使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它没有从根本上完成这个任务,如这次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而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清王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证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学生分组讨论:假如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会取得完全胜利吗?

教师提示:可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等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不会完全取得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由于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完全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关于课本上的“参观与访问”,可建议学生有机会到武昌起义纪念馆、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遗址、到上海孙中山故居去参观,或者访问一些本地的参与或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活动的老人,以增强对本课内容的加深了解。

关于课后“阅读卡片”,要学生阅读完毕后,从中体会中华民国国歌以其特有的旋律,表达了新时代、新国家、新国民的心声。

关于课后“课外学史”,教师鼓励学生来高度概括近代史上这些先进历史人物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方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且找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回答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其人和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包括(1)1894年成立兴中会;(2)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3)致力于宣传革命,发展革命组织;(4)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重点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的经过——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性质、历史功绩、局限性,重点掌握它的性质、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作业布置]:

请你就我们本节课学过的内容和课外搜寻一部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要论证点确,论证有力,论据确凿,言之有理。字数:不超过1500字。

教案设计说明: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设计了多次小组讨论、交流,先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开动脑筋,养成质疑、释疑的习惯。

2、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动眼、动手、动脑,或比较、或争论,形成民主、融洽、善学的课堂气氛。

3、本节课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知识点多,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在讲解时充分运用多种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参与教学流程提供契机,使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等途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取得较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86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