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十课 颐和园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课 颐和园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十课颐和园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于读文中想象颐和园的景色,
2.运用网络查找颐和园的有关资料,懂得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的叙述顺序与点面描写结合
4.熟读课文,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及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读毕小组内说说课文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一些景点,用笔在文中标出
2.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用不同的记号标记
3.交流:读完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说说自己如何记住生字的音形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理解词义:宫殿、神清气爽、耸立、金碧辉煌、朱红、远眺
3.齐读生字新词
四、交流、了解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五、讨论学习方向
1.你最喜欢颐和园的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划分学习小组
2.提出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
(1)读通描写你喜欢的景点的段落,结合资料理解它的内容,说说景点特征
(2)划出你喜欢的词句,和小组成员共同欣赏体会
(3)和小组成员共同设计本段文字的朗读,小组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感情朗读课文
六、各小组独立学习,教师巡视辅导,引导想象感悟
七、课堂小结,鼓励继续自学。
八、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汇报学习所得
1.学习理解描写长廊一段
(1)齐读(或个别代表读)第二段,小组成员正音
(2)说说长廊的特征及体现这一特征的语句(长、美)
(3)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象
(4)感情朗读本段
(5)其他小组讨论评价
2.学习理解描写万寿山的3、4自然段
(1)初读第3、4段,组内正音
(2)说万寿山的特征及相关语句
(3)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体会。
“抬头一看……闪闪发光。”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不留一点儿痕迹。”
(4)感情朗读本段。
(5)其他小组讨论评价
3.学习理解第5段
三、学习、理解课文首尾相衔、前后呼应的写法。
读读课文开头与结尾,说说这样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四、课文小结
1.根据板书简要复述作者在颐和园的所见所闻
2.说说学习课文后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第十课《惊弓之鸟》练习设计


1、把课文第九自然段更羸对魏王说明他拉弓有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原因的话,用“因为……所以……”分成三个句子。用因果、果因句式练习说话。

2、把这一段话改成故事性叙述更羸内心活动的话。如: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一只大雁飞得慢,听见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更羸心想:————————————————————————————————————————————————————————————————。于是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说完,更羸便拉响弓弦,只见大雁应声坠地。

设计意图:

只要让学生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就能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并从中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把这一段说明原因的话改成故事性叙述更羸内心活动的话,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惊弓之鸟》练习设计二: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1、直在字典里面有下面几种解释:

(1)不弯曲、笔直(2)一个劲儿、拼命(3)把弯曲的伸开

请你选出文中两个“直”的意思,填序号。

直往上飞()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是只受伤的大雁?并说说你的推测。

答:我从“一只”、“慢慢地”“边飞边鸣”这些词语看出这只大雁受伤。大雁是群居动物,“一只”说明大雁受伤掉队了,孤单失群;“慢慢地”指的是大雁飞的速度很慢,从中能猜测出大雁受过伤,飞不快;“边飞边鸣”,“鸣”就是叫的意思,联系上文知道大雁鸣声很悲惨,由此能看出大雁的伤还没好,需要帮助。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大雁受过箭伤,听到弓箭的声音感到害怕),所以它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因为(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所以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因为(这只大雁曾经受过箭伤,现在它一听到弓箭的声音,就害怕地掉了下来),所以这只大雁被称为惊弓之鸟。

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受过惊吓,受到一点动静就恐惧、害怕)的人。

4、造句

(1)用“惊弓之鸟”造个句子。

例如:小明曾经被狗咬过,现在成了惊弓之鸟,一看到狗就飞快地逃跑。(2)照样子,用关联词造句。

我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十课 《比尾巴》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十课 《比尾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通过读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读好问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导语:老师今天要请大家帮三个忙,你们愿意吗?

1、认字

第一个忙是,今天早上,老师收到太阳公公的许多小礼物,每个小礼物上都有一个精美的字,你们能帮老师把他认出来吗?要是认识,就大声读出来,不认识的话,就把小手高高的举起来。

出示太阳生字卡,并把学生不认识的字帖在黑板上。

这几个小太阳有的同学还不认识,没关系,待会你就会认识他们了。

2、画尾巴

第二个忙嘛,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他呀是一个粗心的小画家,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课件出示:《粗心的小画家》,学生帮助丁丁改画。

第三个忙是,这些小动物们要比尾巴,你们能给他们做裁判吗?他们要比什么呢?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节内容。师读,问:裁判们请评一评吧!

wěiba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自读识字:

1.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各自轻声读儿歌。

3.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dechánghǎoxiànghóuzisōngshǔbiǎn

谁的长好像猴子松鼠扁

三、合作交流:

1.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2.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四、品读领悟:

(一)品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二)细读课文第二节:

1.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学生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学生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我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如果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学生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2、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可多了,今天,他们聚在一起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你们想去看看吗?但是,小动物们说要考考同学们,你们过关了,才让你们观看。

第一关:生字关(抽学生读、齐读)

第二关:词语关(开火车读)

二、合作交流:

1、同学们顺利过关了,你们知道小动物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

(贴“比尾巴”卡片,注意“巴”读轻声。)

2、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这次比赛呢?一边听录音一边跟读。

(学生读后交流,老师贴图。)

说话练习:今天,来参加比赛的有()、()和()。

3、“比尾巴”大赛的项目有哪些?

自由练习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号。(指导读问句时,注意声音向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

4、“比尾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上讲台贴词语卡片。

5、练读课文。老师读问句,学生回答,男女生对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配上动作)

6、填空练习:

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公鸡的尾巴()鸭子的尾巴()孔雀的尾巴()。

7、师小结:课文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出现。共有4节,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些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能伤害它们。

三、拓展练习:

1、瞧,又有几位朋友来找大家了,它们也想有一条漂亮的尾巴,你能帮帮它们吗?做练习:书85页读读画画。

2、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尾巴歌。

尾巴歌

老虎尾巴赛钢鞭,猴子尾巴打秋千,

绵羊尾巴大布袋,松鼠尾巴降落伞,

燕子尾巴剪春风,孔雀尾巴百花衫。

(学生自由读,拍掌读。)

四、巩固延伸: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你们可以从课外书中找资料,也可以上网或到动物园看看,收集动物尾巴的奥妙,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家长、老师和同学。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课《别饿坏了那匹马》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一、教材阅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如,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他明知“我”在偷看书,却一直没有阻拦;当“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时,他谎称“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买下“我”的马草,还叮嘱“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又如,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朗读本文,不能不为这些人美好的心灵而感动。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如,残疾青年关心“我”的读书:“我”读《红岩》时,他让“我”“‘坐下慢慢看吧’”;为了阻止真相暴露,“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还不惜用“那马会踢伤你的”威胁“我”。课文还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写出了“我”重新获得读书机会后的兴奋。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词句理解。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

“流连”是留恋不止的意思。“流连忘返”写出了“我”酷爱看书的程度。残疾青年也正是从“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发现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身无分文的无奈。这是他一直帮助“我”、想方设法给“我”看书机会的原因。

②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那是父亲利用翻书的机会,悄悄夹在书里的。父亲知道,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让“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对青年的关心。

③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青年获悉“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④“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由于碧云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而“我”担心那匹马饿坏,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

⑤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

(2)对词语的理解。

刻骨铭心:铭,把文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毛票:口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纸币。

攥:握。

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

瞥见:一眼看见。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首先,可以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我”的角度说,也可以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

2.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然后重点学习“有一天”发生的事,可以以“走进院子,我看到了什么”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充分感受青年的美好心灵,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3.课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语句,集中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什么样的品质。可以把这些心得、体会写在句子的旁边,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4.课文展示的不仅仅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一颗颗闪光的心灵。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对文中其他人的印象,体会其他人的美好品质。

5.本组口语交际要求就“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这个话题进行辩论。教学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青年与妹妹说谎的本意,为开展辩论做准备。课后,也可让学生发现周围的人有无说谎现象,调查说谎的原因及结果,为辩论积累素材。

四、教学案例

明白真相体会真情

师: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

生:没有。

师: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

生:看到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师: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朗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

生:我注意到了“枯蔫焦黄”这个词语,说明马草放了很长时间了。

师:会多长呢?

生:从“我”卖给他的第一天起。

师:是啊,从那一天起,马草就堆在那里,天长日久,枯黄了。

生:我注意到了“一堆”这个词。这个词说明马草很多,也说明青年收下了“我”的很多马草。

师: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生:他对“我”的关心。他愿意帮助“我”,让“我”有书看。

生:我注意到了破折号。破折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意思,强调那马草是“我”卖给青年的。

师:是啊。“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生:心里非常感激。

师:这就是“我”要强调“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的用心。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生:“我”看到了青年“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的情景。

生:听到了青年冲里屋喊的声音:“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生:看到了碧云茫然的眼睛。

生:看到了青年“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的情景。

生:看到了青年乐于助人、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师: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感激。感谢他给“我”看书的机会。

生:惭愧,那么长时间没有能够发现秘密。

师: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人教版)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4、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1)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朗读指导。
三、小结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附: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分析判断
飞得慢受过伤害怕
掉下来
叫得惨孤单无群高飞

第十册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十册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燕子

【学习目标】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新年问候。时间过得真快,20几天的寒假生活过去了。离别了20几天,如果老师走在大街上,你们还会认识我吗?为什么?你们观察过老师,记住了老师的外貌特点。观察事物记住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很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看看作者抓住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将我们看到的燕子描绘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说说小燕子是什么样儿的,燕子飞行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2、学习生字词语。

俊俏似的凑成吹拂嫩叶聚拢增添波纹荡漾演奏赞歌

3、交流学生学习情况。

三、图文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了解燕子的特点。

1.仔细观察图,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燕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比较句子,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理解“俊俏”的意思。

齐读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四、图文对照,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的春天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春天是光彩夺目的?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自然段,文章中描写春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4.再读,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用“--”划下来。

5.为什么作者不写“才下过几阵雨”,而要写“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

6.自由朗读句子,比较句子:

(1)“风吹拂着柳丝”与“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理解“吹拂”的意思。

(2)“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8.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9.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总结:这一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五、作业:

完成习作《光彩夺目的春天》。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试着背诵一、二小节。

二、理解三、四自然段,体会燕子的特点。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观察飞行的燕子,听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在空中飞行的燕子的。

2、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斜着身子”,是说飞行的姿势优美;“掠过”是说飞行的速度快;“唧唧地叫着”表现飞行时愉快地心情。“有的……有的……”,写出众多燕子在阳光中,在湖面上飞来飞去,说明燕子怎样“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理解“横掠”、“沾”、“荡漾”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的好处。

4、练习:第三自然段通过写燕子飞行的()、()、(),表现了燕子()。

5、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6、观察停落在电线上的燕子,听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停落在电线上的燕子,你认为哪些词语写得好,为什么。

“五线谱”、“音符”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停着的燕子“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7、这一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练习朗读二、三自然段,了解它们分别写了什么。

三、巩固生字词

注意“俊”“拢”“谱”的右半部。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听写词语。

【板书设计】

样子:羽毛翅膀尾巴

1、燕子赶来:雨、风、柳、草、叶、花、燕

(活泼机灵)飞行:空中、湖面

休息:落、谱歌

阿里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阿里山的云雾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今天我们就到我国的台湾省去领略一下阿里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美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自学感知

1、要求:

(1)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3)在自学过程中,有什么好方法想介绍给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一会儿提出来。

2、反馈交流

三、研读,直奔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说一说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共同讨论总结如下:

四、深究,质疑解疑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解决: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能把阿里山的云雾写得如此之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

自主选择以下作业中的一项,认真完成:

1、根据阿里山云雾的特点,完成一幅文配画,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可以依照本文的写法。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还知道台湾的哪些风景名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词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二)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自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二)疑点

1、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作者为什么“忆江南”?

3、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解决办法

1、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读、多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记江南》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教师补充:

白居易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这首《忆江南》同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小组内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要点如下:

首句“江南好”,直写“江南”之所以值得回忆,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惟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那么,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可欣赏插图。)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尽,不失为大手笔。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二、学习《渔歌子》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

(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恰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词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的美景,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首词,把它扩写成一篇写景的文章。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围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到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湖泊?

2、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青海湖(板书),作者还说它是梦幻般的湖(板书)。你想了解它吗?

二、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小组等)阅读课文,想想并讨论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2、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读一读。

3、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全班交流: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3:

教师引导:作者来到青海湖畔,“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作者虽然介绍了在这幅画卷里是“绿茵茵的草滩”,长满“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但相比之下,重点写的是什么?

2、§4:(1)这节开头的“抬眼望去”,望见了什么?

(2)眼前的美景使作者想到了什么?

(3)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

3、§5:从哪儿看出青海湖的物产资源很丰富?

4、组织讨论:“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并联系课文内容来讲。

5、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朗读时要把惊奇、赞美、被陶醉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课外延伸:

1、鼓励学生摘录、背诵文中的好词佳句。

2、鼓励学生课外去寻找有关青海湖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支寻找其他湖泊的资料。

第十册第16课《桥》 教案教学设计


风雨无阻我行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老汉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情操,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为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色的鱼钩》,在文中,我们多次读到了党员这个词,仔细朗读本文,学习生字词,找出党员这个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他们各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

1、学习生字词:

a.生个别认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优生拼读、领读生字;师正音读。

b.你可能会在哪些地方写错?引导学生分析难点字。

c.根据生字的间架结构,示范书写(上小下大、左小右大、内小外大),并要求学生在田字格本把每个生字写一遍。

2、初步感知课文:

师:党员这个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他们各有什么不同?

生:三次。

生:两次是老汉说的;一次是队伍中的一个人说的。

师:谁来读一下这三个地方?

生:(读)-----党员排在后边!

党员也是人。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师:读得真好,知道什么是党员吗?

生:中国共产党员。

师:知道中国共产党员是做什么的吗?-----

(出示中国共产党的职责和入党誓词)大家齐读,

师: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老班长是党员,为了挽救三名小战士的生命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大公无私,先人后己;本文的党支部书记老汉也是党员,课文一共写了他几次说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该怎么样读?小组合作交流,朗读相关的句子,完成任务。

3、分析品读课文:

生:一共出现了四次。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党员排在后边!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生: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师:老汉声音为什么会沙哑?

生:因为大声说话。

师:为什么老汉要大声说话?

生:因为他要拯救群众,心里着急!

师:老师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了,他为什么这么着急?

生:因为洪水太大了

师:说到点子上了,洪水太大,时间就是生命,所以这么着急,你从哪里知道水大?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谁能说它的本体和喻体?

生:

----------

师:老汉为什么会冷冷地说,从冷冷你又可以知道什么?

生:老汉看不起刚才说话的人,认为他贪生怕死,不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师:第三次说话他是在对谁说,他为什么凶得像豹子?

生:对他的儿子,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课文后面部分,(读)。五天以后,洪水-------

师:他对自己的儿子比对别人更凶,凶得像豹子,是不是他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是呀,从这里我们感受到老汉很爱自己的儿子,但他更爱护-----

生: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党支部书记的老汉,他大公无无私,先人后后己,爱护人民群众胜过爱自己的儿子,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出示98抗洪2008雪灾中英雄烈士的图片及事迹。)

师:看到这些,你心情如何?

生:感动,

生佩服这些英雄。

师:请一位同学带着敬佩的心情再次朗读老汉的话。

生:(读)

师:请大家学着他样子读。

生:(齐读)

师:整篇课文中,老汉都是凶巴巴的,但老汉对所有人的爱都是真挚的。在最后时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思考一下,老汉可能会喊什么,并把它下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写下来)

师:把你刚才写的有感情地读出来。

(播放《同一首歌》伴奏,并再次展示98抗洪2008雪灾英雄烈士的图片。)

生:(朗读)儿子,父亲对不起你呀。

生:儿子,你不能死呀----

--------------

4、回顾原文,突破难点:

师:再次齐读课题,思考:本文主写的是一位党支部书记老汉为了救乡亲而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的故事,而不是桥,可是,课文为什么要用桥做课题呢?

生:(思考中)

师:(提示)桥一般修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

生:桥横跨在奔腾的水流之上,

生:桥的作用是方便人们过河。

师:说得真好,如果水太大,桥会怎么样?

生:如果水太大,桥随时会被冲毁。

师:桥和老汉有什么工共同之处吗?

生:人们从桥的身上走过,它为人民服务,

生:它自己随时有冲毁的危险,

生:老汉把方便和生存奉献给别人,而把死亡和危险留给自己,

生:最后桥被冲毁了,老汉同它一样,也牺牲了,

师:老汉就是乡亲们的-----

生:桥,所以要用桥作题。

课后作业:(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习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你的爸爸妈妈及其他亲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吗?他们平时的工作怎么样?你将来准备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吗?

第三十课打赌教案


第三十课打赌
教学要求:
1.认识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下决心,说话算数,就一定能改掉坏习惯的道理。
3.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读全文,看拼音并联系上下文认识“打赌、上了瘾、呵斥”等3个生字词。
2.用较快速度熟读课文,想一想从课题“打赌”入手,对理解课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3.围绕课题,提出了3上问题:为什么打赌?怎样打赌?打赌的结果怎样?
4.再读课文,围绕这3个问题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参阅“阅读提示”,提出讨论题目。
(1)这次打赌“值“在哪儿?
(2)“真正的男子汉”的意思是什么?
(不拘泥于这两个题目,如果学生能提出别的、更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则更好。)
2.班级讨论。
要求:仔细读课文,认真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加以证明,并认真读好这些语句。
(1)讨论这次“打赌”值在哪儿。
①从“打赌”的结果看,是不是值。
“我”和爸爸原先各有什么不良习惯,现在怎样了?
“我”爱吃零食有哪些具体表现?
小结:为了改掉坏习惯而打赌,有个好结果,值得。
②从打赌的过程看,“值”在哪里?
我和爸爸是怎样经受了说话算数的考验的?
他们经受的仅仅是吃不吃零食或者抽不抽烟的考验吗?
(引导学生从体验艰辛、锻炼毅力、培养意志这一层意义上去讨论,并通过朗读相关语句去理解、去感悟这一层意义。)
小结:为磨练意志而打赌,意义更大,确实值得。(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应予以尊重。如,认为“打赌”不值,有可能改掉一个坏习惯,却养成一个凡事好打赌的坏习惯等。)
(2)讨论“真正的男子汉”是什么意思。
先找出最能表达“真正男子汉”特点的一个词语(说话算数),再找出写“我”和爸爸“说话算数”具体表现的语句。
小结:真正的男子汉说话算数,有改掉坏习惯的决心、意志和实际行动。
三、联系实际,个体感悟。
你有没有类似“打赌”这样的经历?愿不愿意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说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听的学生从怎样改掉坏习惯、靠什么力量改掉坏习惯上去体会他人的经历,领会做人的道理。
课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类似的经历或感兴趣的其他同学的经历写下来。

《颐和园》说课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说课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教学目标为:

⑴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⑵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第三十课:围魏救赵


第三十课:围魏救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

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颐和园》课文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课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16、颐和园


16、颐和园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

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3、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

3、齐读课题

4、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

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

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

(2)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

(3)引读过渡句

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线路?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向我们介绍他所看到的景点的。

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

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

1、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点介绍清楚的?

(2)交流

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

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中间的长廊怎么样?……

长廊的两旁又是怎样的呢?……

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介绍上面的佛香阁,再介绍下面的排云殿。

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

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

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

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

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什么?……

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

(3)师小结:不同的景点,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

板书:按方位顺序介绍

2、再读句子,感受景点的特点。

(1)过渡:作者又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点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点加以说明。

(2)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①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看图感知“700多米”。

B、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

C、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

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A、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

B、读句子。

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体会比喻的作用。

B、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

C、指导朗读。

④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

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抓住景点特点

四、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

1、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路线,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2、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长廊佛香阁按一定游览路线

16、颐和园万寿山排云殿按方位顺序

昆明湖十七孔桥抓住景点特点

教学效果反馈:

课文是一篇游记,所以了解课文线索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再划出过渡句,引读这些句子,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方位顺序来描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将每部分景物与作者之间的位置了解清楚,学习如何写景。

《颐和园》第一课时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第一课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2、学生自由展示

《第十课 颐和园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颐和园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061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