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重点:皖南事变
难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一、国民党政策投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利用图片《蒋介石在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的图片讲述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届五中全会制订的反动方针的背景,理解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
日学生分析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有何历史影响。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针对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以及制造反共活动,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二、皖南事变
引导学生回忆新四军的组建,并利用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情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让学生分析国民党会制作皖南事变的原因。并让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其成效如何。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适当补充。
讨论: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将会给中共的抗日战争带来怎样的后果?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将之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利用记录片讲述豫湘桂战役。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同时,也应使学生认识到,日本虽然取得了豫湘桂会战的胜利,但是,由于其战线拉得过长,兵力更为分散,使其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敝,农村经济的衰败。
板书设计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2.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二、皖南事变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
2.豫湘桂战役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
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知识点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知识点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原因:
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
②日本诱降的影响;
③中共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中共中央的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
经过:
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血战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的对策:
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
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独裁统治的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本节不列入考试范围,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政治)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局混乱:
(1)新旧军阀对立。
(2)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其中宁、汉最有实力。
2.过程
宁汉合流——蒋介石投靠帝国主义,重掌国民政府实权——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中国。
3.性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政治)
1.“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训政时期”开始。
2.“训政纲领”
(1)内容:国民党全代会行使政权;闭会时,国民党执委会行使政权。
(2)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专制。
3.强化国家机器
(1)措施
建立强大正规军镇压人民革命;实行特务统治;制定反动法令。
(1)后果:屠杀革命志士。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军事)
4.原因:军阀间争权夺利。
5.过程: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6.影响
(1)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增强了蒋介石的实力,奠定了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经济)
7.政策与措施
(1)整顿税务,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2)建立和改组银行,控制金融。
(3)改革币制,防止白银外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经济发展特点
(1)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外交)
1.对苏政策:宣布与苏联断交。
2.对帝国主义国家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2)内容:实现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
(3)结果:美国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新条约,其他国家相继效仿;基本实现关税自主,但未取得对等利益;废除领事裁判权,因列强借故拖延,难以签约。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疑点解答: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税务状况、金融市场、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改善,但与此同时,四大家族借此也聚敛了大量财富,也没有改变其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这一本质。(3)改订新约运动使中国恢复了部分丧失的主权,但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与列强对等的利益。改订新约运动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二)整体感知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当时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既有新旧军阀的矛盾,又有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新军阀之间的矛盾,还有国共之间的斗争。蒋介石为了维护独裁统治,巩固其地位,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形式上统一中国,实行所谓“训政”,建立特务机构和统治等,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和改革币制等措施,形成四大家族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建立其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外交上也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目的,制造对外自主形象。这一切都是围绕建立蒋介石独裁统治这一核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指出本节内容属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但内容与后面所学知识紧密关联。阅读时,应着重从宏观上理清线索,把握内在联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的政局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个政权并立: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和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军阀政府。派系林立:政治上是“宁派”、“汉派”、“沪派”等,军事上有落、唐、李、冯、阎等派。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国民党反动势力要巩固统治,必须要统一全国,控制全国。
2.“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的合并。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
促成“宁汉合流”的政治因素是共同反共,蒋介石以退为进的下野为合流创造了条件。汪精卫的辞职最终促成了合流。此外,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情况以及英美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而对合流的态度,也对宁汉合流产生了影响。
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国共之间十年对峙局面的形成。
国民党新军阀和北洋军阀有什么区别?
新旧军阀在独裁、卖国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北洋军阀封建性更为浓厚,更多的是依靠封建独裁、靠武力来实现其统治的,国民党新军阀则是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通过实行一党专制来实现其统治的,相比之下,稍具近代色彩一些。
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是否消除了呢?其实不然,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为了共同对付东北的张作霖,各派要求蒋介石复出。蒋介石复出后,一方面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缓和,承认各自控制的地盘,一方面排斥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这样就为后来新军阀之间的混战留下了隐患。
3.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此时的北伐已不同于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此次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蒋介石的北伐、实际上意味着英美势力,特别是美国势力的扩张,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为此制造“济南惨案”阻止北伐。说明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英美与日本之间对中国的争夺。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也不敢过分得罪日本帝国主义,只好“绕道北上,继续北伐”。
4.东北易帜
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企图控制东北,培植新的代理人。在身负国耻家仇的情况下,张学良顶住压力,毅然在1928年底通电全国,改易旗帜。张学良的这一举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维护了国家、民族的统一,是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是爱国的。
此处,除了让学生了解张学良的义举之外,还应使学生了解,东北易帜后,国民党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因为,国民党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有租界、各自的控制范围,同时,还存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训政”及其实质
首先,了解孙中山曾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这是孙中山为建立民国构画的蓝图。
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实施“训政”,随后又颁布“训政纲领”。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名日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斥异己,建立独裁统治;名曰“训政”,实为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2.巩固独裁统治强化国家机器
蒋介石除了加强一党专政、形式统一全国的行动之外,还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国家机器。其中包括加强反动军队的建设,组织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统治,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削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其政权的反动本质。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这一部分内容是小字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自东北易帜以后,各派新军阀连年混战。目的是争权夺利,扩充自己的地盘。这种勾心斗角的争夺,是国民党反动派腐朽统治的一种表现。军阀的混战,一方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由于蒋介石取得了明显优势,为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新军阀混战的状况,了解三次主要混战的名称、争夺的地区、交战的双方,以及后果。其中,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三、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巩固统治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通过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内容,先要求学生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l)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即为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使货币发行和使用权集中于四大银行,一律使用四大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然后,指导学生对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评价:(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2)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施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对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整顿税务,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也增加了中央财政收人。控制金融,使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和控制。改革币制,使币制混乱局面得以改观,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也有所发展。(3)国民党政府在稳定经济,促进经济恢复的同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也形成,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特点
通过阅读要求学生归纳出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第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第三,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仍然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看待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提出了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取消不平等条约等政治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更主要的是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这种发展也是相对而言的。民族工业比以前有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受到外国经济势力、官僚资本的压迫。。
四、“改订新约运动”
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国民政府发起“改计新约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实际效果如何?为什么?
目的: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而发起。
内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
实际效果及原因:列强虽然在条约的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也就是说只是形式上的表面的对等。废除领事裁判权,由于列强迟迟不签约,故意拖延,加之蒋介石委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要依靠列强的帮助,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四)总结
1927年建立起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共关系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形成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国民党内部的斗争,以及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人民的生活,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为日本帝国主义在30年代发动对华战争造成了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而展开的。尽管经济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改变其维护反动统治这一实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85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