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节《物质的量》知识点归纳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节《物质的量》知识点归纳”,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节《物质的量》知识点归纳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则

NA=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4.在形成单分子膜的过程中,应保持水面平静,防止单分子膜重叠。

5.水槽的洗涤:每做完一次实验,一定要把水槽洗涤干净。否则,第二次实验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数将明显减少,因为残留在水槽内的硬脂酸分子会占据部分水面。洗涤方法:用自来水充满水槽,让水从水槽边溢出,反复2-3次即可。

相关阅读

第一节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节细胞中的能源物质”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一、教学目标:
1.阐明ATP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运用有关材料设计操作程序探究或验证ATP的生理作用。
2.解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
3.概述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4.总结各种能源物质在细胞代谢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
1.阐明ATP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运用有关材料设计操作程序探究或验证ATP的生理作用。
2.解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
三、板书设计
一、细胞中的ATP
二、糖类
三、脂质
四、总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都是依靠电能推动运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储存的能量不能直接被电器利用,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转化为电能,才能用于电器。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糖类、脂质、蛋白质、ATP等能源物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
一、细胞中的ATP
阅读探究活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离体肌肉在滴加ATP之前,为什么要用铜锌叉间歇刺激?
2、在实验过程中,若先滴加了ATP溶液,再滴加葡萄糖溶液,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3、通过试验你能的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不能直接利用其他的能源物质来提供能量,在加入ATP前用铜锌叉间歇刺激的原因是耗尽原来细胞中存的ATP,在试验过程中首先加入了ATP则会使试验的结果不准确。
观看课本的66页,让学生叙述ATP的结构简式:

ATP的结构简式A-P~P~P
A—腺苷
P—磷酸基
~—高能磷酸键

板书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的反应
(1)从反应条件上看: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2)从时间上看:ATP的合成与ADP的分解不同时进行。
(3)从ATP合成、分解的场所看:ATP的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分解的场所较多。
(4)从能量上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鍵中的化学能;ATP合成的能量来自细胞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分解释放的化学能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的转化。
ATP在细胞中的含量虽然不多,但是通过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细胞内的能量的持续供应。
二、糖类
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下表: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五碳糖核糖是 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
六碳糖葡萄糖 细胞的 能源物质
二糖(水解后能产生 
蔗糖能水解成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多糖(水解后能产生 
淀粉是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是基本成分
糖元是储存能量的物质
三.脂质
(一)元素组成:主要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的脂质还含有N、P。其中脂肪中
C、H的含量相对较高,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二)种类
类别举例作用
脂肪植物油、动物脂肪细胞内的物质,动物脂肪还有、减少器官间的、缓冲 等作用
类脂 、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维护和调节生物体正常的 和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中的能源物质在细胞中,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其他有机物如蛋白质等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最终都是来自太阳光能。

2.1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重点难点:
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
知识梳理: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的规律。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事先一般要设定分类的。当分类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有可能做到。这就是分类法作为科学方法的意义。
一、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对Na2CO3、Na2SO4、K2CO3、K2SO4四种盐分类
(1)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2)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3)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盐,又属于盐;K2SO4既属于盐,又属于盐。
练习:请利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五种物质分类,并画出图示。五种物质分别为CaCl2、Ca(NO3)2、
KNO3、K2SO4和KCl。

2.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

练习:1.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相应的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2.对下列5种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和氢硫酸(H2S)。
(1)根据1个分子中含氢原子的个数,可以分为
(2)根据酸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可以分为

知识梳理:
二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把(或多种)物质在(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叫做。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
2.按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分散系可以分成类。
3.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进行分类,分散系可以分为、、。溶液中的溶质粒子直径大小通常,浊液中的粒子直径大小通常,介于二者之间的胶体粒子,其直径大小在。溶液中溶质粒子不但可以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浊液中粒子既不能透过滤纸,液不能透过半透膜。
4.根据分散剂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胶体可以分为气溶胶(例:云、烟、雾)、固溶胶(例:有色玻璃)、液溶胶(例: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铝胶体、硅酸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牛奶、豆浆、墨水)

知能检测
1.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与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是
A.CaCO3B.SO3C.CuOD.KMnO4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
A.石灰石B.Ca(OH)2C.CaCO3D.CH4
3.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
4.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A.悬浊液B.乳浊液C.胶体D.溶液
5.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NaCl分散在汽油中,形成的分散系是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6.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中,根据粒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是
A.萃取B.结晶法C.沉降D.渗析
7.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8.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A.3Fe+2O2=Fe3O4B.CO2+C=2CO
C.NH4HCO3=NH3↑+H2O+CO2↑D.CaCO3+CO2+H2O==Ca(HCO3)2
9.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CuO+H2=Cu+H2OB.C+2CuO=2Cu+CO2↑
C.Fe2O3+3CO=2Fe+3CO2D.Fe+CuSO4===FeSO4+Cu
10.组成中含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也不是酸式盐的是
A.NaHSO4B.Cu2(OH)2CO3C.Ca(HCO3)2D.NH4NO3
11.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H2O、②空气、③Mg、④CaO、⑤H2SO4、⑥Ca(OH)2、⑦CuSO45H2O、⑧碘酒、⑨乙醇、⑩NaHCO3。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属于有机物的是。
12.把淀粉和NaCl溶液装入半透膜袋,浸入蒸馏水中进行渗析。
(1)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淀粉未透过半透膜,而Cl-已透过半透膜?(淀粉遇到碘单质会变蓝)
(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经分离完全?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导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
学习目标:
1.理解胶体的概念,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2.知道丁达尔效应是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胶体所特有的性质;
3.了解胶体所具有的其他性质和胶体的应用。
重点难点:
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他性质
知识梳理:
一、胶体
1.概念:分散质的直径大小在之间的分散系。
2.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用烧杯取一定量的蒸馏水,加热至;然后向水中加入1~2mLFeCl3溶液。继续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3胶体。
3.胶体的提纯方法:渗析法。
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半透膜只能使溶液中分子或离子透过而不能使胶粒透过,因而可以用半透膜将胶体微粒与溶液的分子、离子分开。利用半透膜分离胶体中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渗析。
练习:
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C.胶体一定是混合物D.胶体一定是液体
二、胶体的性质
1.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用光束照射胶体时,在与光束的方向进行观察,可以看到,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对光线(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与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粒子的布朗运动:在胶体中,胶粒作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
3.胶体粒子的电泳: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在的作用下,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
4.胶体的介稳性:考察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发现,是最稳定的,一般情况下溶质不会自动和溶剂分离;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这就是胶体的介稳性。(思考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
5.胶体的聚沉:当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主要是盐)溶液时,其中的或能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个过程称为胶体的聚沉。
如何使胶体发生聚沉,破坏胶体的稳定状态?
要使胶体凝聚成沉淀,就要减少或消除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使之减弱或失去电性排斥力作用,从而使胶粒在运动中碰撞结合成更大的颗粒。常用的方法有
(1)加入电解质。例如: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
(2)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例如:①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②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3)加热。温度升高,胶粒的吸附能力减弱,减少了胶粒所吸引的阴离子或阳离子数量,胶粒所带的电荷数减少,胶粒间的斥力作用减弱,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或凝胶。例如:淀粉溶液加热后凝聚成了浆糊凝胶,蛋清加热后凝聚成了白色胶状物(同时发生变性)。
练习:
1.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食盐水B.酒精溶液D.淀粉溶液E.FeCl3溶液
2.区别胶体和溶液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A.观察外观B.丁达尔效应C.布朗运动D.加热
3.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中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FeCl3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4.胶体的介稳性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现象要破坏胶体介稳性的是
A.生产涂料B.配制墨水C.明矾净水D.在豆浆中加入盐卤做豆腐
知能检测:
1.胶体最本质的特征是A.丁达尔效应B.可以通过滤纸
C.布朗运动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2.用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氯化铁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即可
B.将氯化铁溶液滴入热水中,生产棕黄色液体即可
C.将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产红褐色液体即可
D.将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产红褐色沉淀即可
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C.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光带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产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会生成沉淀
4.土壤胶体带负电荷,因此土壤中施用含氮总量相等的下列化肥时,肥效最差的是
A.硫酸铵:(NH4)2SO4B.氯化铵:NH4ClC.碳酸铵:(NH4)2CO3D.硝酸铵:NH4NO3
5.已知氢氧化铁胶体在电泳时,其胶粒向电源负极移动;硅酸胶体在电泳时,其胶粒向电源正极移动。现对某种胶体做电泳实验,发现它的胶粒向电源负极移动,在这种胶体中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6.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和溶液、悬浊液区别开来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
D.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7.“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出现黑色沉淀
A.①④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
8.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色玻璃是固溶胶B.雾、云、烟都是气溶胶
C.用滤纸能把胶体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离D.胶粒大小在1~100nm之间
9.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为反应物,按下列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10.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用此饱和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反应。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3)取少量Fe(OH)3胶体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现象是先产生红褐色沉淀;接着沉淀又逐渐溶解,生成棕黄色溶液,试解释此现象,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56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