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1.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一、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
1、政治上:周王室衰退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瓦解。
(1)诸侯争霸特点:
①各国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基础
②以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为目的
③前期基本上是北方诸侯国称霸中原,中后期南方诸侯国进入中原争
(2)春秋五霸:
①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②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说法都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注意位次不能颠倒)
(3)典型事件:(原因-概况-影响)
齐桓公称霸
①齐国是东方的富庶在国②齐桓桓公改革增强了实力: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点);B、改革军制、设常备军(最早设);C、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先进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援燕打退③助卫挫败狄人;联合诸侯讨伐楚国。①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②灭掉30多个诸侯国,成为霸主;③丘(河南兰考境内)会盟,其霸主地位得到周王正式承认(标志)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楚争霸
①晋文公改革使晋国成为北方强国;②南方楚国势力向北发展至黄河流域,威胁到晋国利益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战(标志),晋军诱敌深入,打败楚军。晋文公霸业确立
吴越争霸战争
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也参加争霸战争先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臣薪尝胆"。国力增强,最终掉吴国。
(4)性质: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
(5)影响:
①积极影响:
A、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奴隶制的作用(最大意义)
B、破坏了原有的分封制(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
C、使奴隶制周王室名存实亡
D、各国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E、奴隶主贵族机开垦私田据为已有,并侵占公田
F、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消极影响: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生产受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1)概念"公田"和"私田":
①公田: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
②私田:;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开垦的茺地,不向国家纳税,被称为"私田"
(2)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标志是铁器--铁锄、铁斧和牛耕的使用)
(3)过程:
①为增加财政收入,鲁国实行新税制,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②一些贵族化公田为私田,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封建地租剥削),封建地主和农民产生。
③从鲁国开始,井田制相继在各国瓦解了。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最能体现春秋历史特征)。
(体现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意识形态:老子对社会巨变感到无能为力,子竭力挽救奴隶主统治。
(春秋后期的几对矛盾:奴隶主贵族和奴隶的矛盾;封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新兴地主和奴隶主矛盾)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
1、战国时期
(1)得名:各诸侯国连年进行兼并战争
(2)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3)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2、战国七雄:
(1)"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诸侯国齐、楚、秦、燕、韩、赵、魏(韩赵魏是战国初期由晋国分裂而成的新诸侯国;"七雄地理位置记忆法: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混战目的:继续争夺土地和人口
(3)影响:人民受的灾难更加严重;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4)性质:
①第一阶段:是封建地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彼此之间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②第二阶段(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进行的是统一全国的正义之战
3-封建制的确立
(1)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最终途径),历经100多年,确立了封建制度。
(2)商鞅变法:
①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速发展
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三个来源:奴隶主贵族占田、立功将士得田、大商人买田),封建经济发展
阶经基础:新兴地主形成(三个来源:部分贵族、立功将士、大商人),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经专政。
直接原因:为取得争霸战争胜利
理论依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新兴地主的改革精神和进取精神)
各诸侯国都在进行变法
②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③内容及作用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权对秦国封建起了决定性作用
废除奴隶主贵族爵禄特权奖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田,生产粮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重农抑商。奖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重农抑商是由当时的历史特殊性决定的,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实现了富国强兵。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初始,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④评价:
性质:是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一场地主阶级改革
改革符合新兴地主级愿望,顺应了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的历史潮流
秦国旧制度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最大作用),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⑤成功原因:
顺应了时代潮流
指导思想正确
措施符合国情和民意("民"主要指新兴地主阶级)
商鞅本人的才能
秦孝公支持
奴隶主贵族势力削弱
3、封建经济的发展
(1)条件:
①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表明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铁农具(锄、斧、铲、犁)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③各诸侯国为增强实力,纷纷采取了措施,发展生产(政策保障)
④天文历法的进步,指导了农事活动
(2)表现
铁农具铁锄、铁斧、铁铲、铁犁(铲、犁是新增的)
牛耕推广
水利各诸侯国都兴修了水得工程;李冰在成都附近的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在秦国咸阳附近开凿郑国,灌田径多亩。(秦国成就最突出)
冶铁业春秋后期开始,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河南南阳),赵国的邯郸(河北邯郸)
煮盐业山东海盐、山西池盐和石盐,有些大商人经营煮盐业富比王侯
手工业制作丝麻织品和漆器精美
商品种类繁多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四方特产
封建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成如齐国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河南开封)楚国郢(湖北江陵西北)(邯郸既是冶铁中心,又是新兴封建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
货币各诸侯国都铸造货币,如秦半两、齐刀币、楚蚁鼻钱、赵铲形币等,促进商业的发展
(2)作用: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巩固了封建统治。秦国封建经济发展最突出,结果在军事斗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铁农具(工具)使用和牛耕(动力)运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3.水利事业发展:中原用桔槔汲水(杠杆原理);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淮河流域)、战国秦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长江流域;人物、方案、意义)、战国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黄河流域;韩国“疲秦”之计);连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邛沟、连通黄淮的人工运河鸿沟、以及西门豹渠等。。注意:
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郡县制已经出现。都江堰简介: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二.手工业的发展
类别
概况
冶铸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工艺
莲鹤方壶(春秋),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
漆工艺
采有夹伫技术(战国)
纺织业
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业
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酿酒业
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
手工业工艺专著
《考工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三.商业和城市
1.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
2.物产: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北方马匹;南方象牙
3.中心:经济政治双重中心(如《史记》记载齐国临淄,还有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4.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部分高考题
(2004全国文综一卷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C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005全国文综二卷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D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2007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C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
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2008天津文综39题第(1)问)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答:
(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师
生
互
动
记
录
第页课时教案总第05课时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目的)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春秋战国变法的背景和历史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及其重大意义。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特别提示:本节内容在历年高考中尤为重视,特别是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这一子目,频繁出现高考题目。也要注意“从公田到私田”等相对较冷的子目。教学过程:四.从公田到私田1.概念:(1)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2)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2.根源与实质:春秋以前“私田”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私田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影响: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变化(1)封建剥削方式出现:私田主人经营“私田”(一些贵族连“公田”也化为“私田”)时,改变了剥削方式,让种田人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这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性质的剥削方式。注意:封建剥削方式较奴隶制剥削方式,更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2)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原理: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2.春秋改革:(1)齐:“相地而衰征”(2)鲁:“初税亩”(3)目的: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5)历史趋势:井田制的瓦解趋势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趋势3.战国变法:(1)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新兴地主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工商地主;新兴地主的主张:政治上建立地主阶级政权,经济上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③思想基础——百家争鸣、法家学说。④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2)典型:魏国李悝(战国前期)、楚国吴起(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战国后期)(3)影响: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4.商鞅变法:
(1)变法内容:
①经济上: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井田。②政治上:连坐法;建立县制。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④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抑儒尚法)。
注意:
商鞅第二次改革较第一次改革在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方面加大了力度。
(2)意义:(三个“了”)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3)评价:
①积极为主: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005年高考题:战国后期秦国强盛的经济原因:变法促进、农业发展)
②消极为次: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
注意: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措施;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秦孝公重用支持是重要因素。
本节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历史时期。这一大变革历史时期的根源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变革特征具体表现为:卿大夫夺权,争霸战争、兼并战争,瓦解了分封制,战国时期废除了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取代了奴隶制统治秩序;政治经济变革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长期的改革和变法,特别是战国时期出现了长达百余年变法运动。商鞅简介:(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前356年和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6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师
生
互
动
记
录
理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1)变化的表现: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产生(贡赋—地租);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公田—私田);阶级关系——封建地主与农民阶级出现。
(2)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与推广。
(3)变化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百家争鸣);推动了变法与变法运动。第页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第一章节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节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56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