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文本导学

【目标引领】

一、基础目标

1.掌握词语:别出心裁、琳琅满目、邯郸学步等。

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把握处理两者关系的态度及其意义。

二、发展目标

1.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2.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作用。

3.学习对比论证的手法,加以合理使用。

【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字音

慰藉(jiè)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沉溺(nì)上乘佳作(chéng)雕塑(sù)宣泄(xuān)匮乏(kuì)

2.识记字形

别出心裁—才干 以偏赅全—以偏概全声嘶力竭—厮打—撕毁—歇斯底里

3.识记词义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琳琅满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原谓所见皆名流。后以“琳琅触目”谓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以偏赅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雕虫小技:比喻微末的技能。多指刻意雕琢词章的技能。

匮乏:缺乏

2.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摘抄文中表明中国文化的一些经典语句。

2.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优点与缺点各表现在哪里?

3.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就如何对对待两者差异?

三、质疑

1.思考: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在全救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历史背景下有何作用?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shèn)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

B.玄思(xuán)沉溺(niè)上乘佳作(chéng)

C.躯壳(ké)慰藉(jiè)处世哲学(chù)

D.雕塑(sù)宣泄(xuān)日益匮乏(k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修养身心相互交融惟其如此吐纳导引

B.声嘶力竭不可思异经世致用地质戡察

C.息斯底里别出新裁知足长乐无足轻重

D.弘扬国威延年易寿雕虫小技以偏盖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

②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精神的。

③只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

④我们不应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A.考察沉醉误区统摄B.考查陶醉误区统治

C.考察陶醉错误统治D.考查沉醉错误统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式的武术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绣腿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B.如果一味强调我们不仅在科学上要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要向西方靠拢,其结果必然就像邯郸学步一样。

C.有人错误地以为工艺和艺术是属于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雕虫小技,其实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强项。

D.一走进第十届上海国际时装展览会展厅,我们顿觉眼前一亮,各色各样的时装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如果说中国文化的弱点存在于感性与理性两极,因而其体育与科学均不够发达,那么,其“富矿”恰恰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交融地带,因而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先秦的诗经、战国的楚辞、汉代的辞赋、六朝的骄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也不仅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仰韶的彩陶、良诸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的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素养。因此,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必躲在幽暗阴森的教堂里去研究天文历算,但却必须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儒家以忠孝安邦、以礼乐治国的传统,自然会把文章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道家“乘物以游心”的处世哲学更容易让人们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1.文中加引号的“富矿”比喻什么?

答:。

2.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少于3点)

答:。

3.中西文化各有什么强项?

答:。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拓展迁移】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其中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那么导致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1.中国人与欧美人在思维方式的取向上具体有什么差异?

答:。

2.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与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各自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

3.尼斯比特从哪两个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思维产生的渊源和特性?

答:①,②。

4.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能够成立的一项:()

A.“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B.西方的分析思维要优于中国的辩证思维,因此中国人要善于向西方人学习分析思维。

C.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开创了古希腊文化,而儒教和道教则造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D.在当今世界,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如果能做到求同存异,无疑必将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也更能有力地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

【资料链接】

陈炎: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其次,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不仅是因为诗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而且也由于以诗为灵魂的艺术精神影响和左右着艺术之外的文化产品。在感性活动方面,中国的体育并不以开发人的肉体极限为目的,也从来不陷入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而是在感性宣泄中强调理性的制约,在肉体的拼搏中注重智慧的较量。最能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不是足球,而是太极拳,它不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肉体迷狂,而是强调身与心的统一、气与力的和谐。直到今天,我们在国际体育竞赛中的强项大都带有艺术的成分,如体操、跳水、技巧之类,而在足球、田径等单纯感性较量、张扬肉体迷狂的项目中,我们则常常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说到底,中国人的体育观念和西方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人不仅要以力量、以速度为原则,更要以美为原则;而在西方人那里,即使是所谓的“健美”活动,也不惜为了考察人的肉体极限而将其变得畸形……在理性方面,中国的科学并不以开发人的理性能力为目的,也从不陷入阿波罗式的精神沉醉,而是使理性的运演不脱离经验的内容。正如中国的体育活动往往具有艺术特征一样,传统的科学活动也常常具有审美的性质。例如,张衡的“地动移”既可以看作是一件科学仪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件艺术精品;而传统的许多中医方剂则采取歌诀体。这同西方人将科学的发展引向逻辑化、思辨化、超验化的轨迹完全不同。

第三,不仅中国古代的文化产品渗透了艺术精神,而且中国古人的行为方式也具有着审美的品格。与依靠法律来约束人们外在行为的西方不同,中国古代主要仰仗伦理来调节人们的社会活动。《乐记乐本篇》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这样一来,“乐”这种广义的艺术,便不仅成了“礼”的合法补充,而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只有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才能够理解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意义所在。在“礼乐文化”的构架内,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要符合“礼”的规范,而且要具有“乐”的儒雅,即具备审美的特征。因此,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等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而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首先应具备的素质。这种对国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的美学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与儒家不同,道家是反抗礼乐文化的,但其“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的逍遥精神更容易让人们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无论是在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还是庄子的“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都显得比儒家更加接近于艺术的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这种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休养方式,难道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第四,从信仰方式的角度上讲,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过分发达,在功能上有着弥补宗教信仰的特殊意义。我们知道,在具有宗教传统的西方社会,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着引导人们走向上帝的中介作用。与之相反,在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社会里,艺术的境界可以抚慰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性情,从而起着准宗教的功能。正因如此,被称为中国思想主要支柱的儒、道、骚、禅四家,无不以审美和艺术为其最高境界。孔子毕生“克己复礼”,但在关键的时刻还是道出了“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的名言;庄子毕生“绝圣齐知”,但其“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的文章,显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楚骚思想自不待言,其中的神人、仙女并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审美的化身;佛教本来是从印度一带传入的宗教,但中国化了的禅宗却扬弃了其中的思辨内容和行为戒律,把它引向了充分自由的审美境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但却有了《诗经》。这种“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从语言的角度上讲,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根据。与印欧语系相比,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因声调而带来的音乐性的特点,这一切自然无助于逻辑性的表述和科学性的思维,但恰恰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思维(参阅加尔通、西村文子《结构、文化和语言——印欧语系语言、汉语、日语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8期。)。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从这个“存在的家园”出发,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精通近十种语言的辜鸿铭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答案: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二、学习

1.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乘物以游心”

2.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而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

3.我们不应以偏概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统摄和取代另一种文化。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

三、质疑

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D.A载(zài);B溺(nì);C壳(qiào),处(chǔ)

2.A.B.异—议,戡——勘;C.息—歇,新—心,长—常;D.易——益,盖—概。

3.A.考察:①实地调查观察,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重实地或细致观察,“考查”重检查,由句中“视野”可知,应当选“考察”。沉醉、陶醉程度前重后轻,选“沉醉”更能表现西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程度。误区:长时间形成的某种错误认识或做法,重“区域、范围”,且能与句中“陷入”更好地搭配;错误:不正确,不合客观实际。统摄:统领,统辖;统治:①凭借政权来控制、管理国家或地区,②支配、控制。由下文“取代”可知选“统摄”较恰当。

4.D.“琳琅满目”适用于书籍或工艺品。

(二)文句: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理由:提出两种新的见解,指出了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的两种重要功能。

(三)文段理解

1.(中国)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地带。

2.①我们的古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纯艺术的上乘佳作,②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泛艺术的工艺精品,③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或中国人往往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3.中国文化中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西方文化体育与科学特别发达。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本文从论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入笔,具体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并向深处开掘,找出了形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指明两种文化对话的意义。在作者看来,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长项和弱项:西方人体育和科学最为发达,而中国人艺术和工艺最为发达。
理解或评价
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资源的角度,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对话的意义。

【拓展迁移】

1.中国人用辩证思维,而欧美人则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

2.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强调变化、矛盾和中和,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强调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3.①社会背景②社会认知系统。4.D。A“从而”后说法错,B“优于”说法不当,C“开创”不合史实。

延伸阅读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导学案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导学案

【目标引领】

一、基础目标

1.掌握词语:别出心裁、琳琅满目、邯郸学步等。

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把握处理两者关系的态度及其意义。

二、发展目标

1.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2.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作用。

3.学习对比论证的手法,加以合理使用。

【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字音

慰藉(jiè)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沉溺(nì)上乘佳作(chéng)雕塑(sù)宣泄(xuān)匮乏(kuì)

2.识记字形

别出心裁—才干 以偏赅全—以偏概全声嘶力竭—厮打—撕毁—歇斯底里

3.识记词义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琳琅满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原谓所见皆名流。后以“琳琅触目”谓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以偏赅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雕虫小技:比喻微末的技能。多指刻意雕琢词章的技能。

匮乏:缺乏

2.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摘抄文中表明中国文化的一些经典语句。

2.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优点与缺点各表现在哪里?

3.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就如何对对待两者差异?

三、质疑

1.思考: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在全救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历史背景下有何作用?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shèn)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

B.玄思(xuán)沉溺(niè)上乘佳作(chéng)

C.躯壳(ké)慰藉(jiè)处世哲学(chù)

D.雕塑(sù)宣泄(xuān)日益匮乏(k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修养身心相互交融惟其如此吐纳导引

B.声嘶力竭不可思异经世致用地质戡察

C.息斯底里别出新裁知足长乐无足轻重

D.弘扬国威延年易寿雕虫小技以偏盖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

②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精神的。

③只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

④我们不应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A.考察沉醉误区统摄B.考查陶醉误区统治

C.考察陶醉错误统治D.考查沉醉错误统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式的武术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绣腿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B.如果一味强调我们不仅在科学上要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要向西方靠拢,其结果必然就像邯郸学步一样。

C.有人错误地以为工艺和艺术是属于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雕虫小技,其实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强项。

D.一走进第十届上海国际时装展览会展厅,我们顿觉眼前一亮,各色各样的时装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如果说中国文化的弱点存在于感性与理性两极,因而其体育与科学均不够发达,那么,其“富矿”恰恰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交融地带,因而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先秦的诗经、战国的楚辞、汉代的辞赋、六朝的骄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也不仅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仰韶的彩陶、良诸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的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素养。因此,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必躲在幽暗阴森的教堂里去研究天文历算,但却必须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儒家以忠孝安邦、以礼乐治国的传统,自然会把文章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道家“乘物以游心”的处世哲学更容易让人们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1.文中加引号的“富矿”比喻什么?

答:。

2.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少于3点)

答:。

3.中西文化各有什么强项?

答:。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拓展迁移】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其中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那么导致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1.中国人与欧美人在思维方式的取向上具体有什么差异?

答:。

2.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与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各自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

3.尼斯比特从哪两个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思维产生的渊源和特性?

答:①,②。

4.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能够成立的一项:()

A.“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B.西方的分析思维要优于中国的辩证思维,因此中国人要善于向西方人学习分析思维。

C.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开创了古希腊文化,而儒教和道教则造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D.在当今世界,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如果能做到求同存异,无疑必将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也更能有力地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

【资料链接】

陈炎: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其次,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不仅是因为诗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而且也由于以诗为灵魂的艺术精神影响和左右着艺术之外的文化产品。在感性活动方面,中国的体育并不以开发人的肉体极限为目的,也从来不陷入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而是在感性宣泄中强调理性的制约,在肉体的拼搏中注重智慧的较量。最能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不是足球,而是太极拳,它不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肉体迷狂,而是强调身与心的统一、气与力的和谐。直到今天,我们在国际体育竞赛中的强项大都带有艺术的成分,如体操、跳水、技巧之类,而在足球、田径等单纯感性较量、张扬肉体迷狂的项目中,我们则常常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说到底,中国人的体育观念和西方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人不仅要以力量、以速度为原则,更要以美为原则;而在西方人那里,即使是所谓的“健美”活动,也不惜为了考察人的肉体极限而将其变得畸形……在理性方面,中国的科学并不以开发人的理性能力为目的,也从不陷入阿波罗式的精神沉醉,而是使理性的运演不脱离经验的内容。正如中国的体育活动往往具有艺术特征一样,传统的科学活动也常常具有审美的性质。例如,张衡的“地动移”既可以看作是一件科学仪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件艺术精品;而传统的许多中医方剂则采取歌诀体。这同西方人将科学的发展引向逻辑化、思辨化、超验化的轨迹完全不同。

第三,不仅中国古代的文化产品渗透了艺术精神,而且中国古人的行为方式也具有着审美的品格。与依靠法律来约束人们外在行为的西方不同,中国古代主要仰仗伦理来调节人们的社会活动。《乐记乐本篇》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这样一来,“乐”这种广义的艺术,便不仅成了“礼”的合法补充,而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只有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才能够理解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意义所在。在“礼乐文化”的构架内,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要符合“礼”的规范,而且要具有“乐”的儒雅,即具备审美的特征。因此,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等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而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首先应具备的素质。这种对国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的美学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与儒家不同,道家是反抗礼乐文化的,但其“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的逍遥精神更容易让人们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无论是在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还是庄子的“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都显得比儒家更加接近于艺术的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这种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休养方式,难道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第四,从信仰方式的角度上讲,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过分发达,在功能上有着弥补宗教信仰的特殊意义。我们知道,在具有宗教传统的西方社会,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着引导人们走向上帝的中介作用。与之相反,在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社会里,艺术的境界可以抚慰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性情,从而起着准宗教的功能。正因如此,被称为中国思想主要支柱的儒、道、骚、禅四家,无不以审美和艺术为其最高境界。孔子毕生“克己复礼”,但在关键的时刻还是道出了“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的名言;庄子毕生“绝圣齐知”,但其“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的文章,显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楚骚思想自不待言,其中的神人、仙女并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审美的化身;佛教本来是从印度一带传入的宗教,但中国化了的禅宗却扬弃了其中的思辨内容和行为戒律,把它引向了充分自由的审美境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但却有了《诗经》。这种“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从语言的角度上讲,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根据。与印欧语系相比,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因声调而带来的音乐性的特点,这一切自然无助于逻辑性的表述和科学性的思维,但恰恰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思维(参阅加尔通、西村文子《结构、文化和语言——印欧语系语言、汉语、日语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8期。)。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从这个“存在的家园”出发,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精通近十种语言的辜鸿铭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答案: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二、学习

1.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乘物以游心”

2.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而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

3.我们不应以偏概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统摄和取代另一种文化。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

三、质疑

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D.A载(zài);B溺(nì);C壳(qiào),处(chǔ)

2.A.B.异—议,戡——勘;C.息—歇,新—心,长—常;D.易——益,盖—概。

3.A.考察:①实地调查观察,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重实地或细致观察,“考查”重检查,由句中“视野”可知,应当选“考察”。沉醉、陶醉程度前重后轻,选“沉醉”更能表现西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程度。误区:长时间形成的某种错误认识或做法,重“区域、范围”,且能与句中“陷入”更好地搭配;错误:不正确,不合客观实际。统摄:统领,统辖;统治:①凭借政权来控制、管理国家或地区,②支配、控制。由下文“取代”可知选“统摄”较恰当。

4.D.“琳琅满目”适用于书籍或工艺品。

(二)文句: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理由:提出两种新的见解,指出了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的两种重要功能。

(三)文段理解

1.(中国)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地带。

2.①我们的古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纯艺术的上乘佳作,②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泛艺术的工艺精品,③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或中国人往往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3.中国文化中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西方文化体育与科学特别发达。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本文从论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入笔,具体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并向深处开掘,找出了形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指明两种文化对话的意义。在作者看来,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长项和弱项:西方人体育和科学最为发达,而中国人艺术和工艺最为发达。
理解或评价
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资源的角度,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对话的意义。

【拓展迁移】

1.中国人用辩证思维,而欧美人则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

2.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强调变化、矛盾和中和,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强调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3.①社会背景②社会认知系统。4.D。A“从而”后说法错,B“优于”说法不当,C“开创”不合史实。

专题五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


2010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五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

第二讲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不存在,加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使美苏关系破裂,同时苏联实力的增强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视。③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2)形成:①美国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②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成立“经互会”和“华约”。

2.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关系发展的影响

(1)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2)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3)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①原因:抗衡美苏的需要;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资源共享的需要;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经过: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③作用: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提高西欧国家政治地位,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日本经济的崛起:①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等。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③影响:加强了同美国在全球市场的争夺,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中国的振兴。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原因:新兴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的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他们不愿意卷入美苏间的斗争。②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③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2)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4)俄罗斯军事可与美国抗衡

(5)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等。但多极化仍只是一个趋势,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化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专题内容有时代感、现实感。在历届高考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及影响,欧共体、日本、美国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美国霸权政策的演变,多极化的形成及影响,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等。又因这部分内容与当今国际形势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紧密相连,所以两者往往结合起来考查

1.研读本专题考纲要求,指导复习思路和教学

2.围绕考纲要求,整合下列专题问题

(1)二战以后,两极格局是如何演变的?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二战以来,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是怎样演变的?

(3)为什么说多极化趋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3.注意热点的处理

(1)“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2)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随着欧共体的成立,西欧崛起,美国对西欧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同样,随着中国实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美国为什么要改变对西欧和中国的政策?说明了什么问题?

1.(08年广东文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B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色人种”、“首届洲际大会”提示这次会议应该是二战后的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是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召开的,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A、C、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这些会议均有西方国家参加

2.(08年广东文基)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①对付苏联威胁②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③抵消美国优势④准备武装解放东欧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B

考查基础知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对付苏联的威胁和抵消美国的优势。②④的说法明显错误

3.(08年广东)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B

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复兴,法国拥有原子弹,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这对原来的两极格局是一个冲击

4.(08江苏历史)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D

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态度由“强加”(1946年)到“很好的倾听”(1972年),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的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

5.(08年山东文综)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两极格局受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本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

7.(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C

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8.(09年海南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B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9.(09年福建文综)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B

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②④。

10.(09年安徽文综)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D

它们主要是指战后初期在国际上形成的分别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由此可知,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是互相对峙

11.(09年广东文基)欧盟建立的背景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

A

欧盟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B项错在“消除了贸易障碍”;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于2001年,比欧盟建立的时间要晚

12.(08年全国卷1)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D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应为柏林,题中两个时间分别是柏林墙修建和拆毁的时间,反映的分别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的必然产物和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13.(09年全国卷一)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全球一体化相关论述的理解。20世纪随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世界总的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而且世界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然后可以逐项排除。答案A是对材料的误解,题中并不是强调一体化令人担忧。答案B表述错误,国家之间的对抗应该是缓和答案D也表述错误,世界某些地区民族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变得紧张。

14.(09年广东历史)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

A、B选项与题中“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观点不相符,C选项与题中“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不相符。从军事、经济、政治不同的角度(维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选D。

15.(09年广东文基)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D

当今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任何一大国,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欧盟、日本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6.(08上海历史)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该题考查了冷战的表现、影响等知识点

(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17.(09年广东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据新华社电

(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1)问考查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解答这一问关键是从材料中“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这句话推断出材料所述的事件应该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此一时期国际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冷战格局第(2)问的第一小问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相关的关键词语如材料一中“武装斗争”“沉重打击”、“粉碎”等看出是侧重于政治斗争。材料二中“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平”等侧重于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则要注意回答背景时要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着手,否则会失之片面。材料一,国内:左倾错误,文革动乱,国际;美苏争霸冷战,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对抗等材料二,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际:和平发展是主流,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加强,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知识梳理

一、起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1)建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列举五人)和。

(4)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重点发展。

3.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进入预定轨道。

(2)医学:196年5首次。

(3)农业:1973年培育出被誉为“”的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的口号。

(2)78年大会和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3)年中央发出《》,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是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走向世界:

1.原因:

(1)“”战略的实施,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计划,计划)。

2.成就:

(1)核技术方面: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随后,第一颗卫星升空。

(2)空间技术领域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技术和“”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

(3)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

(4)信息技术领域:

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任务和工作框架序列图。★☆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教师参考

一、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⑴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⑵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⑶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列举五人);政府培养。

⑷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重大成就:

⑴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⑵医学:196年5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⑶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⑴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

⑵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⑶85年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科教兴国”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向世界:

1.原因:

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⑵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⑶科技规划的实施(即863计划,火炬计划)。

2.成就:

⑴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⑵空间技术领域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⑶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杨利伟)

⑷信息技术领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⑸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⑴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⑵意义: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中国的自然资源


3.5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
1.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以及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2.我国三大林业和森林资源的保护
3.我国水资源分布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我国的水能资源
4.我国主要土地类型及分布,“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5.主要大型煤矿、油田、铁矿及其有色金属基地
6.保护及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图表落实
1.读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甲)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比重(图乙),完成下列要求。
(1)A、B所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____和____。
(2)B类型主要分布的地区是____。
(3)A类型在我国土地利用构成中所占的比重____,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4)A类型中④⑤所在地区主要分布的是经济(人工)林,①②③所在的地形区依次是____、____和____。
(5)从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看,____比重小,而难利用的土地比重____,宜林与宜耕地后备资源____,所以我国制定关于土地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林地草地(2)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
(3)太小东北西南(4)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5)耕地、林地较大不足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读我国主要耕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所表示的耕地类型分别是____和____,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和____。
(2)A、B区域之间的界线大致是____,这条分界线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____℃等温线及年降水量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3)从气候上看,B主要分布在____、____(温度带),____(干湿区)。
(4)从地形上看,我国三大平原都是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其中____平原和____平原以旱地为主,____平原以水田为主。
(5)从A、B看,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旱地水田小麦水稻(2)秦岭一淮河0800(3)热带亚热带湿润区(4)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5)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3.读我国煤炭和石油资源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煤炭产地及其所在省区的简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油田名称及其所在省份。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1)大同晋神府陕六盘水黔徐州苏峰峰冀霍林河内蒙古鹤岗黑(2)大庆油田黑龙江克拉玛依油田新疆胜利油田山东任丘油田河北冷湖油田青海
4.读我国部分矿产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注图中序号所代表的铁矿产地名称。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
(2)①②是我国著名的伴生矿产地,其中①与____矿共生,②与____矿共生。
(3)完成下表中几种有色金属矿产的产地及其所在省区。
代号ABCDE
矿产镍锡铝铜金
矿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省区____________________
(1)白云鄂博攀枝花大冶马鞍山鞍山本溪迁安石碌(2)稀土钒钛(3)金昌个旧平果德兴招远甘肃云南广西江西山东
学海导航
一.自然资源概述
1.基本特点:(1)总量丰富(2)类型多样(3)人均不足(4)破坏严重(5)分布不均
类别国土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河流年径流量森林面积
居世界位次33466
人均值(占世界人均值)1/33/51/31/41/5
2.我国主要自然资源对比
类型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特点总量丰富,分布不均类型多样,比例不当分布广泛,相对集中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更少
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①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
②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
③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山地①十一大煤矿集中于华北
②五大油田集中于华北、东北
③八大铁矿集中于东北、西南
④十大有色金属集中于江南①鱼类:集中于东海(舟山渔场)
②海盐:集中于渤海(长芦盐场)
③石油: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
问题水土配合欠佳(北方多地,南方多水),水与矿产资源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现象惊人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
③森林资源减少
④草场资源超载①乱采滥挖
②破坏环境
③浪费严重①过度捕捞
②海洋污染
对策①跨流域调水
②兴修水库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①依法管理
②“开源”“节流”
③建设保护①贯彻《矿产管理法》
②合理使用
③综合利用①捕养结合
②防止污染
二.林业
林区特点
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多原始林
西南林区高山峡林区,气候多样,树种繁多
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多人工林,次生林
三.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1)总量多(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量少(我国的人均河川径流量为2600立方米,世界人均为11000立方米,占世界人均值的1/4,居世界第88位);
(2)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由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决定);
(3)我国水量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季节变化大;
(4)我国水资源的河流分布:由河流的径流量来决定,长江水资源最丰富;
(5)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特点的评价:一是与土地资源的配合不佳,我国的水资源是南多北少,而我国的土地资源是北多南少,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与煤、铁、石油资源的配合不佳,影响工业的发展。
2.水能资源
(1)蕴藏总量:6.8亿千瓦,世界第一。
(2)分布地区: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长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
(3)主要电站:葛洲坝,龙羊峡及三峡。
四.土地资源
1.总特点: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
2.主要地形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原因(在土地利用类型上,平原以耕地为主,高原以草地为主,而山地则以林地为主。)
(1)平原以耕地为主是因为平原地势低平,有利于耕作灌溉,而且我国大部分平原地处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丰沛,多为湿润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发展耕作业(降水在800mm以上为水田,以下为旱地);此外,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交通方便,更有利于农业发展。所以,平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
(2)高原以草地为主是因为高原地势高且表面较平坦,地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利于牧草生长(400mm以下为草甸,300mm以下草原,200mm以下荒漠草原,50mm以下荒漠)。因此,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
(3)山地以林地为主是因为山地虽不宜发展耕作业,但降水丰沛、气候湿润,有利于林木生长。所以,山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
五.矿产资源
1.煤:产量世界第一
所在省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
煤矿名称开滦、峰峰大同、阳泉、西山阜新鸡西、鹤岗徐州淮北焦作、平顶山
2.石油:产量世界第五
所在省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山东和河南之间
油田名称华北辽河大庆胜利中原
3.铁:冀、辽、川储量最多
所在省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湖北海南四川
主要铁矿迁安白云鄂博鞍山、本溪马鞍山大冶石碌攀枝花
4.有色金属
矿产种类锑钨汞铜锡铝金铅锌镍稀土
所在省湖南江西贵州江西云南广西山东湖南甘肃内蒙古
矿区名锡矿山大余铜仁德兴个旧平果招远水口山金昌白云鄂博
六.海洋
1.海域特点:海域辽阔、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2.海洋资源类型: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
3.我国发展渔业和盐业的有利条件
我国海域面积宽广,发展海洋水产事业非常有利,原因是①大陆架宽广,这些海区深度大多不超过200米,阳光可照射到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②有众多河流注入近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海洋鱼类提供了足够的饵料。③有寒暖流交汇,海水易上下搅动,使下层营养盐类泛到上层,增加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吸引了大批鱼群。我国近海渔场很多,浅海渔场约占世界的1/4,居世界第一位。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位置适中,是多种经济鱼类回游的必经之路,每年都有几次大渔汛,产量很高,成为我国第一大渔场。
根据南水北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中线调水工程从南到北依次经过的四个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
(2)中线调水工程的主要受水地区,分布有全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工业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区。下面的自然资源、工业基地、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组合,最符合中线调水工程和主要受水地区的是()
A.有色金属沪宁杭水稻油菜
B.煤、铁、石油辽中南小麦大豆
C.石油、海盐京津唐小麦棉花
D.石油、煤、铁京津唐小麦花生
(3)长江径流量远大于黄河径流量的主要非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水北调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造成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的主要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6)据推算,到2030年,黄淮海平原年缺水量400亿m3。通过中线和东线调水能否达到缺水量与补水量的平衡?________________。对已经预测到的这种结果除调水外还应实施哪些对策?
南水北调有三条线路,即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输水线路位置不同,经过的省区也不同,水量的大小、水质也不相同。
(1)湖北河南河北北京
(2)C
(3)长江比黄河流域面积大
(4)南方多、北方少南方比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大
(5)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6)否①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节约用水;③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
图1为“2000一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2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____产业,其原因主要是____。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____。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
对策理由
开源方面
节流方面
区际协调
本题要求同学们具备读图能力;用柱状图表示三大产业用电量时间变化,以及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地区差异,这是一个常规题。(1)要注意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而不是增长率最多;原因分析根据三失产业的特征,第二产业的生产特点很容易说出理由。(2)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和因素分析,课本介绍很清楚,这一题要同学们从能源——电力这一方面来比较,图中有2003年的状况,总结出来就可以了。如果要更工整,列表那就更好。(3)是要同学们解决问题,这也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表格当中已列表从三个方面来提出对策,开源、节流、区际协调,这些在平时训练学习中,同学们应该有知识储备,具备这个能力,关键是要看清是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经济发展的状况,如常规能源较短缺,经济发展水平快,能源需求量大,科技水平高等,根据这些特征,解决电力紧缺的理由就很充分了。
(1)二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是用电大户)
(2)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3)
对策理由
开源方面开发新能源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
节流方面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
区际协调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
A级双基过关
一、选择题
1.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资源总量丰富,可再生资源众多,人均占有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B.由于人口增长和资源增加相互抵消,人均占有量保持不变
C.由于我国某些资源短缺,而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下降
D.人均资源占有量继续减少,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2.生产布局与自然资源不匹配的是()
A.天津的石油化学工业与淡水资源
B.海南岛的橡胶种植业与热量资源
C.江南丘陵的茶园与土壤资源
D.大兴安岭的木材加工业与森林资源
3.我国有一类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五分之三,这类自然资源是指()
A.土地面积
B.矿产资源储量
C.耕地面积
D.河流年径流量
4.下面四幅图中,表示我国石油分布状况的是()
5.我国为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要()
A.在内蒙古建立磷矿基地
B.在苏、浙建立有色金属矿产基地
C.在鄂、滇、黔建立稀土工业基地
D.以山西为中心建立能源和重化工基地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举世闻名的坎儿井工程,用以发展灌溉农业。据此完成6~8题。
6.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7.坎儿井工程直接利用的水源是()
A.冰雪融水B.地下水C.河流水D.淡水湖泊水
8.解决西北地区发展农业所需的水源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大挖机井,充分利用地下水
B.采取措施,加速高山冰雪融化
C.发展节水农业
D.人工增雨
二、综合题
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A、B均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区.区域A表示____(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区,B区域表示____(土地利用类型)。
(2)区域A和B大致以________为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____℃等温线及年降水量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3)区域①为____林区,②为____林区。
(4)区域①的主要山脉有____和____,区域②的主要山脉有________。因此从地形看,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而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10.目前,我国铜矿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云南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个铜矿产地的名称分别是:A:____B.____C.____
(2)铜矿的品位一般是在1%左右,故粗铜冶炼在布局上必须________。云南省长期向省外输出粗铜,近年来充分利用省内的____资源,在省会兴建了精炼(电解)铜的大型企业,实现了有色金属冶炼的产业升级。
(3)当前提高铜矿可采储量的最主要途径是()
A.向深层找矿
B.向海底找矿
C.降低品位要求
D.降低开采成本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中油网消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7年5月3日宣布,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40多年来我国石油勘探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新发现的冀东南堡油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曾妃甸港区)。
材料2:渤海湾及周边地区略图
(1)读图填注:主要的自然资源油田:
①____,②____,铁矿产地:③____;煤矿:④____;海盐:⑤____。⑥所在省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图中该省煤炭外运的两大铁路干线及港口是:A是____线,港口____;B是____线,港口____。
(2)试分析⑥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3)冀东南堡油田开发有何重要意义?

(4)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试分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5)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区位条件。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箭头①表示的洋流名称是____,箭头②表示的洋流名称是____。
(2)图中海区有我国最大的渔场,名称是____渔场,夏季盛产____鱼,冬季盛产____鱼。
(3)该渔场形成的自然条件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D、E等岛屿中,____岛是我国的钓鱼岛。
B级能力跃迁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地区(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划分)分布。据此回答1~3题。
1.与地区④相比,地区③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丰富B.河流众多
C.河流流量大D.河流落差大
2.三峡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二滩水电站所在地区的代号依次是()
A.③②④B.④②③
C.③①④D.④①③
3.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
A.我国地势的一、二级阶梯交界附近
B.我国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附近
C.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附近
D.内蒙古高原边缘
下表反映了四个省区煤炭、太阳辐射能、天然气、水资源四种资源的丰歉程度(★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据此回答4~5题。

甲乙丙丁
新★★★★★★★★★★
陕★★★★★★★★★★★★
川★★★★★★★★★★★
粤★★★★★★★★
4.图中表示天然气的是()
A.甲B.乙C.丙D.丁
5.与省区川相比,省区新资源乙丰富的圭要原因是()
A.地处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
B.地处内陆,降水少,晴天多
c.地质时期曾是森林茂密的地区
D.地壳运动频繁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西电东送的北、中、南三大通道。我国东部地区缺电情况有望得到明显缓解。读图回答6~9题。
6.“西电东送”输送的电能属于()
①核电②水电③火电④风力发电⑤一次能源⑥二次能源
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⑥
7.下列煤矿中,位于北路通道的是()
A.六盘水B.鹤岗C.平顶山D.准格尔
8.下列水电站中,位于中路通道的是
A.龙羊峡B.三峡C.岩滩D.乌江渡
9.南路通道的终点是
A.京津唐工业基地
B.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C.沪宁杭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二、综合题
10.下图所示是我国西北煤炭外运的新通道。读图回答:
(1)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和需求状况,分析建设西北煤炭外运新通道——神(木)黄(骅)线的意义。
(2)神黄铁路通过哪些主要的地形区?通过哪些主要的自然障碍?
11.读图回答。
(1)据图l回答,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最大的地形区是____,分析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2)分析图1中甲地春、夏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对该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据图2中信息判断,水资源与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是____,请提出解决该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4)据图2提供的信息,比较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的各流域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的比重差异,并分析原因。

12.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出现减少的现象,将会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既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又守住18亿亩(1.2亿公顷)耕地保有量这道“红线",是“十一五”期间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图l为1998~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年内新增和减少对比图。图2为1997~2005年我国四种耕地减少途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曲线B表示l998~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年内____曲线。这条曲线变化的特点是____,其原因____________。
(2)1998—2005年期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的是________年,导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资料请你谈谈今后我国如何有效遏制耕地减少的势头?


A级双基过关
1.D2.A3.B4.C5.D6.D7.B8.C
9.(1)水田旱地
(2)秦岭一淮河0800
(3)东北西南
(4)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横断山区山地平原10.(1)德兴大冶东川
(2)靠近铜矿(原料)产地水能(电力)
(3)C
11.(1)胜利油田华北油田迁安开滦煤矿长芦盐场大秦秦皇岛神黄黄骅
(2)煤炭储量丰富且适合开采;有多条运煤干线与海港相连,利于煤炭输出;接近东部沿海能源消费市场;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供不应求,能源消费不断增加
(3)①对于落实我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实现我国原油生产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供应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②同时,也将有力促进京津唐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4)①旱涝——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平原区多洼地。②盐碱——平原地势低,地下水位高;不合理的灌溉。③风沙危害——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5)①该地区分布有我国重要的京津唐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工业基础、经济实力雄厚;②海陆空交通发达,有利于对内对外联系与交流;③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力量雄厚;④自然资源尤其是煤、铁、石油、海盐等矿产资源丰富;⑤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
12.(1)台湾暖流沿岸流(2)舟山墨带
(3)a位于浅海大陆架上b有寒暖流在此海域相交汇C有江河水注入,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4)B
B级能力跃迁
l.D2.B3.B4.D5.B6.C7.D8.B9.D
10.(1)有利于西北煤炭的外运,缩短运输路径,实行海陆联运,减少运费,适应华东、华南地区对能源的需求以及煤炭出口的需要。
(2)神黄铁路主要通过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穿过的主要自然障碍是黄河、太行山等
11.(1)江南丘陵或东南丘陵春季锋面雨带控制且时间长;多山地丘陵,多地形雨;夏季受副高控制的时间长,晴天多,降水少
(2)春旱、夏涝、风沙、土地盐碱化
(3)黄淮海地区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防治水污染等(言之有理即可)
(4)东北地区比重小,黄淮海地区比重大。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相比:人口少;开发历史晚;热量条件不足限制其开发;林地、草地及未开发的土地多;自然保护区多。(言之有理即可)112.(1)增加变化幅度小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2)2003生态退耕
(3)切实加强土地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核定适当的生态退耕数量;严控建设用地数量特别是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数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37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