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时教案总第04课时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目的)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概况;分析各经济部门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特别提示:本节内容在历年高考中尤为重视,特别是围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也要注意“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等相对较冷的子目。教学过程: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1.我国铁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运用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运力的一次革命。注意:

铁农具(工具)使用和牛耕(动力)运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3.水利事业发展:中原用桔槔汲水(杠杆原理);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淮河流域)、战国秦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长江流域;人物、方案、意义)、战国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黄河流域;韩国“疲秦”之计);连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邛沟、连通黄淮的人工运河鸿沟、以及西门豹渠等。。注意:

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郡县制已经出现。都江堰简介: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二.手工业的发展

类别

概况

冶铸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工艺

莲鹤方壶(春秋),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

漆工艺

采有夹伫技术(战国)

纺织业

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业

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酿酒业

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

手工业工艺专著

《考工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三.商业和城市

1.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

2.物产: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北方马匹;南方象牙

3.中心:经济政治双重中心(如《史记》记载齐国临淄,还有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4.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部分高考题

(2004全国文综一卷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C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005全国文综二卷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D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2007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C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

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2008天津文综39题第(1)问)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答:

(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第页课时教案总第05课时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目的)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春秋战国变法的背景和历史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及其重大意义。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特别提示:本节内容在历年高考中尤为重视,特别是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这一子目,频繁出现高考题目。也要注意“从公田到私田”等相对较冷的子目。教学过程:四.从公田到私田1.概念:(1)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2)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2.根源与实质:春秋以前“私田”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私田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影响: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变化(1)封建剥削方式出现:私田主人经营“私田”(一些贵族连“公田”也化为“私田”)时,改变了剥削方式,让种田人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这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性质的剥削方式。注意:

封建剥削方式较奴隶制剥削方式,更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2)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原理: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2.春秋改革:(1)齐:“相地而衰征”(2)鲁:“初税亩”(3)目的: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5)历史趋势:井田制的瓦解趋势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趋势3.战国变法:(1)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新兴地主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工商地主;新兴地主的主张:政治上建立地主阶级政权,经济上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③思想基础——百家争鸣、法家学说。④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2)典型:魏国李悝(战国前期)、楚国吴起(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战国后期)(3)影响: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4.商鞅变法:

(1)变法内容:

①经济上: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井田。②政治上:连坐法;建立县制。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④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抑儒尚法)。

注意:

商鞅第二次改革较第一次改革在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方面加大了力度。

(2)意义:(三个“了”)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3)评价:

①积极为主: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005年高考题:战国后期秦国强盛的经济原因:变法促进、农业发展)

②消极为次: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

注意: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措施;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秦孝公重用支持是重要因素。

本节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历史时期。这一大变革历史时期的根源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变革特征具体表现为:卿大夫夺权,争霸战争、兼并战争,瓦解了分封制,战国时期废除了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取代了奴隶制统治秩序;政治经济变革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长期的改革和变法,特别是战国时期出现了长达百余年变法运动。商鞅简介:(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前356年和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6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理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

(1)变化的表现: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产生(贡赋—地租);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公田—私田);阶级关系——封建地主与农民阶级出现。

(2)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与推广。

(3)变化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百家争鸣);推动了变法与变法运动。第页

精选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案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但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结论不易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内的归纳比较方面应引导.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容易忽略,应强调.

内容分析:

本节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说明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建立.奴隶制经济制度的瓦解实际上是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瓦解.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革(各国的变法).本节是高考的重点区域,以选择题为主.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

知识与能力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业和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变法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论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现象出发(既社会经济中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设问法、图示法、归纳法、对比法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

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逐渐发展,地主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促使各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变法运动。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废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地主阶级政权成为改革的主题,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通过商鞅变法的积极社会效果,证明了改革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前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化,商鞅变法.

难点:由公田到私田的实质

教学导入

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和播放歌曲好一个都江堰.引导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及引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新课教学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在讲农业动力方面时,可把世界近现代历史归纳出来,做为一个小专题;在讲完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方面时,可总结出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思考。)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联系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思考,经济基础的发展决定上层建筑。)

巩固练习(见多媒体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业和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变法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论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冶铸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有重要作用。农业与手工业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又导致产品交换频繁,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放。

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逐渐发展,地主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促使各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变法运动。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废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地主阶级政权成为改革的主题,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通过商鞅变法的积极社会效果,证明了改革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前提。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较为彻底的一次,通过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教学要点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铁农具的使用

2.牛耕技术

3.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

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

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

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

三、商业和城市

四、由公田到私田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2.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魏、楚等国的变法

3.商鞅变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课为两课时。

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二、在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在初中、高一、高二形成的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相联系。还要注意启发学生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相联系,多视角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一目,教材分三部分进行讲解。1.铁农具的使用;2.牛耕技术;3.水利事业的发展。

1.铁农具的使用。教材使用一段大字、一段小字、两幅插图介绍铁器以及铁农具的使用情况,主要说明三方面内容:(1)我国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情况。(3)铁器使用的重要意义。

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根据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古代西周晚期已使用人工冶铁制品。指导学生分析铁器使用范围的扩大标志我国由青铜时代进步到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

2.牛耕技术。教材介绍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牛耕的逐渐推广,特别强调了牛耕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

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时期犁是一种先进农具,用牛代替人来拉犁是一项先进技术。认识将拉车的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教材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结合地图记忆空间位置,认识:黄河、淮河、长江流域都出现重要的水利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与较为丰富的水利知识、经验、技术,与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开明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四、“手工业的发展”一目,教材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

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教材突出强调了此项技术的重要意义。结合化学知识,分析铁原素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此项技术使铁器更耐用,从而更实用。引导学生回忆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内容,认识我国古代冶铁技术的领先地位。

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教师可结合商代青铜生产工艺情况,指导学生归纳发展情况:(1)铸造工艺更新;(2)出现金银错技术;(3)雕铸艺术有新发展。

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教材主要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手工业:(1)漆工艺。(2)纺织业。注意与其他章节讲述的纺织业进行归纳、比较。(3)煮盐业。(4)酿酒业。但不必讲得过细。

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教材简要介绍了《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地位。应启发学生认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是《考工记》出现的最基本条件。《考工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手工业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另外,要注意提示学生重视对同类问题的总结、归纳。

五、“商业和城市”一目,主要讲述了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

教学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商业的发展使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空前发展,标志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同时也应认识:商业活动主要在大城市中进行;经销的不少产品还是服务于社会上层的奢侈品;广大农村仍旧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因此与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区别。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和材料,增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感性认识。

六、“由公田到私田”一目,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有可能通过开荒获取新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随着新开垦的耕地——“私田”的不断增加,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和劳动成果的分配情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冲击着原有的井田制度。私田主人出于增加自己土地收入的动机,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部分产品,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客观上起了改变双方身份的作用。这时,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主人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劳动者交出的产品就是地租,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指导学生总结、概括: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由自身属于他人财产,没有丝毫人身自由的奴隶,转化为可拥有少量财产,具有人身自由的农民,使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

七、“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这一目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共有三大部分: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2.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魏、楚等国的变法;3.商鞅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教材介绍了春秋时期东方的齐、鲁等诸侯国通过改革,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具体史实有: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阅读小字内容中发现特点──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不分公田、私田),在此基础上向国君承担纳税义务。这就在实际上废除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2.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魏、楚等国的变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归纳新兴地主阶级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已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奴隶制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已经崩溃,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些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变法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终于促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可以指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内容,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特点。

3.商鞅变法。教材包括:(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的影响。

教师应启发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认识:春秋以来,秦在各大诸侯国中是较为落后的。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国家进行变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条分析变法措施,尤其对“实行连坐法”“燔诗书而明法令”“重农抑商”等措施进行辩证分析。

结合第五节内容及下一章知识分析变法的影响。

指导学生以商鞅变法为例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辩证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1.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一、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
1、政治上:周王室衰退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瓦解。
(1)诸侯争霸特点:
①各国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基础
②以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为目的
③前期基本上是北方诸侯国称霸中原,中后期南方诸侯国进入中原争
(2)春秋五霸:
①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②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说法都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注意位次不能颠倒)
(3)典型事件:(原因-概况-影响)

齐桓公称霸

①齐国是东方的富庶在国②齐桓桓公改革增强了实力: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点);B、改革军制、设常备军(最早设);C、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先进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援燕打退③助卫挫败狄人;联合诸侯讨伐楚国。①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②灭掉30多个诸侯国,成为霸主;③丘(河南兰考境内)会盟,其霸主地位得到周王正式承认(标志)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楚争霸

①晋文公改革使晋国成为北方强国;②南方楚国势力向北发展至黄河流域,威胁到晋国利益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战(标志),晋军诱敌深入,打败楚军。晋文公霸业确立

吴越争霸战争

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也参加争霸战争先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臣薪尝胆"。国力增强,最终掉吴国。
(4)性质: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
(5)影响:
①积极影响:
A、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奴隶制的作用(最大意义)
B、破坏了原有的分封制(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
C、使奴隶制周王室名存实亡
D、各国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E、奴隶主贵族机开垦私田据为已有,并侵占公田
F、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消极影响: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生产受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1)概念"公田"和"私田":
①公田: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
②私田:;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开垦的茺地,不向国家纳税,被称为"私田"
(2)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标志是铁器--铁锄、铁斧和牛耕的使用)
(3)过程:
①为增加财政收入,鲁国实行新税制,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②一些贵族化公田为私田,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封建地租剥削),封建地主和农民产生。
③从鲁国开始,井田制相继在各国瓦解了。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最能体现春秋历史特征)。
(体现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意识形态:老子对社会巨变感到无能为力,子竭力挽救奴隶主统治。
(春秋后期的几对矛盾:奴隶主贵族和奴隶的矛盾;封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新兴地主和奴隶主矛盾)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
1、战国时期
(1)得名:各诸侯国连年进行兼并战争
(2)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3)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2、战国七雄:
(1)"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诸侯国齐、楚、秦、燕、韩、赵、魏(韩赵魏是战国初期由晋国分裂而成的新诸侯国;"七雄地理位置记忆法: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混战目的:继续争夺土地和人口
(3)影响:人民受的灾难更加严重;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4)性质:
①第一阶段:是封建地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彼此之间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②第二阶段(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进行的是统一全国的正义之战
3-封建制的确立
(1)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最终途径),历经100多年,确立了封建制度。
(2)商鞅变法:
①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速发展
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三个来源:奴隶主贵族占田、立功将士得田、大商人买田),封建经济发展
阶经基础:新兴地主形成(三个来源:部分贵族、立功将士、大商人),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经专政。
直接原因:为取得争霸战争胜利
理论依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新兴地主的改革精神和进取精神)
各诸侯国都在进行变法
②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③内容及作用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权对秦国封建起了决定性作用
废除奴隶主贵族爵禄特权奖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田,生产粮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重农抑商。奖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重农抑商是由当时的历史特殊性决定的,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实现了富国强兵。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初始,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④评价:
性质:是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一场地主阶级改革
改革符合新兴地主级愿望,顺应了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的历史潮流
秦国旧制度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最大作用),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⑤成功原因:
顺应了时代潮流
指导思想正确
措施符合国情和民意("民"主要指新兴地主阶级)
商鞅本人的才能
秦孝公支持
奴隶主贵族势力削弱
3、封建经济的发展
(1)条件:
①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表明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铁农具(锄、斧、铲、犁)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③各诸侯国为增强实力,纷纷采取了措施,发展生产(政策保障)
④天文历法的进步,指导了农事活动
(2)表现
铁农具铁锄、铁斧、铁铲、铁犁(铲、犁是新增的)
牛耕推广
水利各诸侯国都兴修了水得工程;李冰在成都附近的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在秦国咸阳附近开凿郑国,灌田径多亩。(秦国成就最突出)
冶铁业春秋后期开始,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河南南阳),赵国的邯郸(河北邯郸)
煮盐业山东海盐、山西池盐和石盐,有些大商人经营煮盐业富比王侯
手工业制作丝麻织品和漆器精美
商品种类繁多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四方特产
封建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成如齐国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河南开封)楚国郢(湖北江陵西北)(邯郸既是冶铁中心,又是新兴封建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
货币各诸侯国都铸造货币,如秦半两、齐刀币、楚蚁鼻钱、赵铲形币等,促进商业的发展
(2)作用: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巩固了封建统治。秦国封建经济发展最突出,结果在军事斗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1、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正确评价这一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

②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③抓住三条主线融会贯通知识: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三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三条主线,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①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铁器和牛耕带来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动即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经济基础的变动反映在上层建筑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而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各国变法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因此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巨大作用,为其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也使法家思想在秦占统治地位,但其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及后世也产生消极影响。

1、对于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在于相互兼并,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在客观上有其积极作用。

①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对于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

③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⑤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列宁的表述能够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这些战争的历史影响:“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2、如何认识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

①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赢政经过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②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③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前代的基础上,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成为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①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

②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④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⑤战国时期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⑥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4、春秋战国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及原因

春秋改革: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的“初税亩”。二者实质上承认土地私有制。战国变法:主要由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1)不同之处:

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

内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持权。奖励农耕和军功;实行县制。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特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

(2)根本原因: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春秋时期特别是大国争霸的前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5、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及进一步得到发展的社会原因

表现:

(1)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有铁制品、丝麻织品、漆器,而且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2)商业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都有买卖场所。

(3)商人活跃,不少大商入获利丰厚,富比王侯。

特征:

(1)商品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和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品。

(2)商品流通地域更广,超出一个诸侯国的范围,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市场。

(3)商业中心一般为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附庸;

(4)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为新兴地主。

原因:

(1)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建立,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商业作为封建经济的一部分和必要补充;也必定得到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了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商业发展。这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6、对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比较

原因相似:①从经济上看,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井田制的逐步瓦解,旧的经济秩序被破坏,一些诸侯国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和变法,增强了国力,这就使各诸侯国的实力对比出现了不平衡。②从政治上看,王室衰微,周天子无力维护分封制的统治秩序。③从直接动因上看,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不断发动兼并战争,春秋战国纷争不已,战火难熄。

性质不同:前者是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后者是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为完成统一而进行的兼并战争。

影响相同:①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②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速了全国统一的步伐。③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④促进了社会进步,为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大国都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或变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加速了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使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7、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例1、(2000年春季高考题)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答案B。本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标志。奴隶制瓦解的经济上的表现是井田制瓦解。A是原因,B是标志,C是经济发展表现,D是封建制确立。

例2、(2005江苏历史)下列史实不属于江南经济发展现象的是()

A.春秋时期道相孙叔敖修芍陂B.隋唐时期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答案A。芍陂是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以北,B、C、D三项是江南经济发展现象,教材有明确表述。

例3﹑战国时期,促使黄河流域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是()

A.政局相对稳定B.北方自然条件更优越

C.铁器得到大力推广D.北方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C。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问题的实质是北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应该从生产力角度出发,当时北方生产力的代表是铁器。

例4﹑春秋战国战争频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瓦解B.民族融合加强

C.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瓦解D.各诸侯国大肆掠夺人口

答案C。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既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战国争霸战争是强国战胜弱国,大国吞并小国的统一战争,它意味着周初的分封等级制度的崩溃。

例5、“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比较,最确切表述了二者区别的是()

A战争目的不同B对周王室态度不同C称霸形式不同D社会性质内容不同

答案D。本题考查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本质的理解,那就应该看它们的社会制度,“春秋五霸”奴隶制,“战国七雄”封建制。

例6、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答案C。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变法的成功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商鞅死后,其变法措施仍继续推行,表明社会变革的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

例7、(2000·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肌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由材料一中“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以提炼出商鞅的重农主张,再结合课本相关变法作用的知识进行评述。由材料二中“民贫,则奸邪生……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以提炼得出晁错的主张,再结合课本知识评述结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归纳,以及结合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晁错处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一、先秦社会演进

1、奴隶社会

(1)形成──夏朝: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农业、夏历。

(2)发展──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强化,农业和畜牧业,青铜器、甲骨文、商文化。

(3)繁荣──西周:武王伐纣,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农业和手工业。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4)瓦解──春秋:春秋五霸,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2、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确立:战国七雄、各国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二、先秦社会经济的发展

夏、商、西周三代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这一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兴修,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三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奴隶制经济相当发达,构成东方奴隶制的典型特征。三代具有较高的手工业水平,青铜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商业、交通和城邑都有较大的发展。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广泛使用。战国时,更为普遍,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水利灌溉事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手工业方面,冶铸业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美早两千年以上。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造业、酿酒业等都得到发展。商业发达,商品种类繁多,货币普遍使用,出现了较大的商业城市。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61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