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②理学。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2.建筑技术的提高
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
4.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二、理学
三、书院的兴起和《资治通鉴》
1.书院的兴盛
2.史学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四、文学
1.五代杰出词人李煜
2.宋词繁荣的原因
3.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4.婉约派词人柳永和李清照
5.陆游的诗词
6.话本
六、元曲
1.元曲
2.关汉卿的创作
七、绘画艺术
1.绘画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本课涉及的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较多,应适当突出三大发明、沈括和郭守敬、宋词、元曲。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特征、地位等理性知识也应列为重点。
本节难点:①基本概念:理学、元杂剧、散曲。②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地位。
二、在讲授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应以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入手,导入新课。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本章1—7节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发展中提炼有关文化繁荣的原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原因可归纳为:①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②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③这一时期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重大进步。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⑤这一时期的文化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善于继承和发展隋唐的文化成果。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可由教师扼要讲解,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小结。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要让学生做好笔记。
三、科学技术一目,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建筑技术的提高;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元代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1.讲授三大发明时,应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概括三大发明的经过。印刷术:从隋唐的雕版印刷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指南针:从战国的司南到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从古代炼丹家发明到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再到北宋广泛用于军事和南宋管形火器的出现。强调三大发明是一个历史过程,宋代只是最后完成和发展。高中教材教法和初中不同的是,高中应侧重原因、结果、性质、特点、意义等理性认识。因此,教师要注意突出三大发明的外传及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建筑技术的提高,教材主要从李诫编撰《营造法式》和辽、夏、金三朝保存至今的实物建筑,说明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已走向成熟。强调《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一部建筑工程施工和标准化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工程学专著。还要强调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三朝对祖国古代灿烂文明所作的贡献。
3.沈括的《梦溪笔谈》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要结合英国学者李约瑟对这一科技论著的客观评价,重点讲述《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可举出书中记载的沈括本人的科学创见,如十二气历、地磁偏角,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沈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重要成就,如主持编修《奉元历》,“十二气历”的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
4.元代郭守敬的天文历法成就也是重点之一,应着重进述他主持全国的天文测量和编定《授时历》。
四、理学和史学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朱熹及其理学思想;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
1.理学是高中新教材增加的知识点,初中历史未学过,是本节难点之一。教材介绍了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南宋的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是理学的一大派系。教师应讲清这些基本概念以及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2.史学成就。课本用小字讲述《资治通鉴》的体例、内容、意义,高初中教材的叙述基本相同,教师不必多讲。要强调编写此书的目的是让统治者吸取国家兴衰治乱的经验和教训,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同时还要强调这部史书的地位和史料价值。
五、文学一目,教材从词、诗、曲等方面讲述了这一时期文学领域的辉煌成就,重点是宋词和元曲。
1.词:应讲明下列四个问题。
①宋词繁荣的原因。教师可把教材内容归纳为三点:第一,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第二,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第三,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要指出,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语)文学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决定的。
②南唐李煜词的特点。他的词前期、后期内容风格截然不同,这是他前后两期的生活处境和地位不同所决定的。教师可举他的代表作品《虞美人》中千古流传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他后期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③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建议从宋词的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资料和注释”中的有关内容,具体说明他对词发展的重大贡献。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④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豪放派、婉约派的主要不同: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应注意,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但各有偏重。
2.陆游的诗词。陆游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初中已学过。高中课本主要突出了他的词。思想内容与辛弃疾相似,表达了坚决抗金、反对议和、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词风以豪放为主,也有一些婉约缠绵的作品。
3.元曲。要讲清三点:一、元曲的含意,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二、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散曲是当时北方流行歌曲。三、重点介绍关汉卿和他的代表作《窦娥冤》。
六、绘画艺术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绘画继续发展的鼎盛时期。课本着重介绍《清明上河图》。最好在课堂上再次展示在初中历史课中已学过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对照此图加以讲解,并强调它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七、全节小结。小结应有特色,要避免重复课文提纲要点的一般做法。建议总结要把本节所学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阶段。教师可提出问题: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各举出突出事例加以说明。可让学生讨论、回答,由教师补充总结。要点有:①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指出:“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②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如沈括的《梦溪笔谈》。三大发明的出现及其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④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辽金的印刷术、火器制造、绘画。
八、教学方法建议。教师在讲授教材时,一定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和试验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供两种方法,供老师们选用。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问题和教师精讲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方法。本节共讲授2课时,第1课时进行文化繁荣的原因、科学技术、哲学、教育等内容的教学。第2课时进行文学、绘画、文化特点及地位等内容的教学。
2.采用学生填表自学加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第1课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并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教师可教给学生填表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也可填写一个栏目,给学生作出示范。简表可由教师设计印发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己设计,以培养创新能力。第2课时采用中心问题讨论的模式。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设计几道有一定深度难度或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的讨论题,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每个问题进行小结。①结合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说明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②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有何特征?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举出突出事例加以说明。③比较说明我国古代史书体例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最科学?为什么?④宋词中的豪放派、婉约派有何不同特点?举出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或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讨论。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成就简表
类别代表人代表著作主要成就意义、地位
科学技术三大发明印刷术毕升 发明活字印刷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
指南针指南针用于航海
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管形火器
建筑工程专著李诫《营造法式》 我国杰出的工程专著
佛教建筑独乐寺、应县木塔
桥梁卢沟桥
综合沈括《梦溪笔谈》总结古代两宋科技在我国世界科技史上地位重要
天文历法郭守敬 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哲学唯心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理学
教育私学 书院兴盛
史学编年史司马光《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文学词五代李煜两宋文学的主流
豪放派苏轼《念妈娇》《水调歌头》拓展了词的内容,开创了豪放风格
辛弃疾《菩萨蛮》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
李清照
诗 陆游《示儿》
元曲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腐朽黑暗元代剧作家的杰出代表
散曲
艺术绘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第四章五代、辽、宋、夏、金、元
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目的是
A.削弱朝中大将兵权B.加强皇权
C.防止藩镇割据D.使地方上的军、政、财三权分离
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这是南宋初时的一首著名诗歌,该诗主要
A.反映了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B.反映了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C.讽刺了最高当局的腐败,甘愿据守江南一隅D.表达了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B.北宋的通判C.明朝的锦衣卫D.清朝的军机大臣
4.宋神宗在位期间,陕西的一位读书人进京赶考。这位读书人的经历中,完全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在赴京赶考之前,他先是在秋天参加了乡试,第二年春天又参加了省试
B.到了京城,参加了殿试,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的范围
C.考试完毕,主考官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加以密封
D.科考后,他被皇帝直接录取,被人们称作“天子门生”
5.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
6.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
7.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8.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9.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族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制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A.实行蕃汉分治政策B.保持契丹的民族风格
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10.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根据所学史实判断,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A.北宋实现局部统一后B.澶渊之盟后C.东京保卫战后D.宋金和议后
11.山海关某段长城的残垣断壁旁边有一座石庙,导游说这是宋代人为纪念秦朝孟姜女在这里哭倒长城而建,残垣断壁就是哭倒的长城的遗迹。下列有关石庙真伪的议论最有说服力的是
A.不大可能,因为孟姜女的故事是虚构的,石庙不可能为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而建
B.完全可能,不管孟姜女是否真有其人,关键是有哭倒的长城的遗迹的确存在
C.不大可能,因为秦长城根本不过山海关,山海关在宋代为契丹占据
D.完全可能,因为宋代的长城通过山海关,人们就认为孟姜女是在这里哭倒长城的
12.陆游在《诉衷情》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当时与汉民族矛盾尖锐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女真
C.契丹D.党项
13.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金人游骑已及郊畿。”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B.宋金联盟友好交往
C.金军兵临东京D.金兵进攻临安
14.“山东、磊名等路(路:指地方行政单位)猛安谋克户之民,不亲稼穑,尽令汉人佃莳(佃种)取租而已。”此材料蕴含的正确信息是
①契丹人进入了中原地区②开始采用封建剥削方式
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反映了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揭示的是
A.《授时历》名称的由来B.《授时历》名称的含义
C.《授时历》是最先进的历法D.《授时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16.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财政开支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18.岳飞记得人民尊敬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
A.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中原人民的利益B.岳飞忠君符合封建的伦理道德
C.岳家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D.岳家军作战勇敢,屡战屡胜
19.绍兴和议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两宋都
A.割让土地B.屈辱称臣C.贡纳岁币D.战败议和
20.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A.陕西B.云南C.河北D.河南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8分,第24题6分,共4小题40分)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外,今者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柏杨《宋史陈亮》
材料三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征兆,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据材料一,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个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两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什么趋势?(2分)有什么意义?(1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必然性。(2分)
(4)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1分)是否正确?(1分)说明你的理由。(2分)
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1200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3600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疾深自犹。――《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横,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1)材料一反映了哪朝的什么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2分)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2分)
(4)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更张以救之”的?(1分)
(5)王安石的“更张”更深化,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6)“更张”的结局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23.(8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课本“宋金对峙图”(图略)
(1)指出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是在哪一年?当时在位的南宋君主是谁?“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怎样划分。(3分)
材料二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2)据材料指出秦朝和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的目的各是什么?(2分)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1分)
(3)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2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中外历史新编》
材料二为什么像伽俐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是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在15世纪以前的中国一直比欧洲先进,对自然界的知识比欧洲人多,能够更有效的把这些知识应用于造福人类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王国忠《李约瑟与中国》
(1)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2分)
(2)归纳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主要特征并分别举例说明。(至少两例)(2分)
(3)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突出,但却未在中国引起“哥白尼式”的天文学革命,把中国带入近代社会,结合你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从地方上行政权、财权的弱化来思考其目的。
2.C繁华享乐的背后是腐化。
3.B从通判的职能思考。
4.BB项内容从明朝开始。
5.A政府得利息,农民可渡过青黄不接时。
6.B归纳材料,联系课本。
7.D范仲淹庆历新政获得百姓支持。
8.B从耕桑、开河淤等关键词思考。
9.A从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不同的统治措施可看出。
10.B宋辽和议后才会这样改名。
11.C明确山海关地区在北宋归契丹管辖。
12.B联系南宋时中原汉族与女真族的关系。
13.C联想“靖康之变”。
14.C思考“猛安谋克制”的统治方式、作用和实质。
15.D当时历法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16.C只能选择理财措施。
17.B从“寇乱息”关键词思考。
18.A人民拥戴的主因应是符合人民利益。
19.C对北两次议和的背景、内容。
20.C识记中书省直辖山西、河北、山东。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政治、经济、整体实力考虑)影响:①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②促进了契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③壮大了契丹的势力。
(2)(对比、归纳、联系的观点)相同之处:①任用汉人;②学习汉族政治制度;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分)趋势:汉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少数民族纷纷接受汉族的文化。(2分)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发展。(1分)
(3)(从发展水平、交往作用、政治目的思考)必然性:①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进步;②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③为了巩固统治,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了历史潮流,实行汉化政策。
(4)(简要归纳、简单说理)观点:金朝汉化太深导致金的灭亡。(1分)不正确。(1分)理由:①金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②金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2分)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归纳历史现象,从内外两角度分析原因)问题:北宋中期,军费和官俸开支庞大,形成严重的财政危机。(1分)原因:①政府扩充军队,增设官僚机构,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②北宋政府每年还要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2分)
(2)(简要归纳观点,从阶级实质进行评价)观点:农民起义是心腹之患,其害大于皮肤之患的少数民族进扰。(1分)评价:材料二的作者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深深仇视农民起义军,将农民起义军称为“盗贼”“寇盗”,暴露了其阶级反动性。(1分)
(3)(从改革的背景进行分析)观点:官僚机构臃肿,百姓生活困苦,辽和西夏不断进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应该立即改革。(1分)评价:范仲淹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中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并且提出了改革主张。(1分)
(4)(根据课本回答)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5)(从措施的完整性和变法的作用思考)深化表现:①范仲淹改革主要在政治领域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还包括军事和教育等方面措施;②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
(6)(归纳共同结局,分析两次改革的共性)结局:两次更张的结局都失败了。说明:①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有时会以个人利益的牺牲为代价。(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参考答案与解析:
(1)(明确时间、人物、界线)1141年;宋高宗(赵构);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2)(结合秦朝、明确、清朝的国力与民族关系状况)秦朝:为了抵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下骚扰;(1分)明朝:中期国力衰落,为抵御蒙古骑兵南下。(1分)原因: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任答一点1分)
(3)(立场与角度不同)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1分)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1分)
24.参考答案与解析:
(1)(识记准确)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分)
(2)(史论结合)注重观测和记录,如春秋时期,有了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1分)测量仪器精密,如元朝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1分)
(3)(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多角度思考)原因:政治上,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1分)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分散落后,古代科技建立在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1分)思想上,中国,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1分)教育上,教育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儒学强调君权神授,缺乏研究自然的传统。(1分)(任答两点给2分)
第四章五代、辽、宋、夏、金、元
总体特征:本单元包括五代十国(不作考试要求)、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汗国、元朝的历史,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最主要的特征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政治特征: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辽、夏、金先后同北宋、两宋对峙。元朝统一全国,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到南宋时,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都超过了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伴随着民族融合,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
民族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一度频繁,但均通过和议维持了和平局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外交特征(不作考试要求):主动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和交流。
文化特征: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并开始运用于军事和生活领域。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及传播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宋词、宋话本、元曲等市民文学兴起,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新特点。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
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科举制的发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应突出掌握其统一战略,明确北宋只是实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局部统一;对“中央集权的强化”应分类掌握其集权措施并辩证认识其集权影响;对“科举制的发展”应突出在中央集权强化背景下的新措施。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2008、2009年新增考点)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庆历新政,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应分土地、农民、内冗、外肋四类掌握并分析其根源;对“庆历新政”应突出其中心措施,分析新政内容的现实意义;对“王安石变法”应分类掌握其内容,概括成效、败因和性质。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应突出契丹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蕃汉分治制度;对“宋辽的和战”应着重分析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影响;对“西夏的建立”应注意西夏仿唐宋王朝建立的相关制度;对“宋夏的和战”应明确宋夏双方的相互妥协。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1)金的建立;(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金的建立、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金的建立”应着重掌握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对“辽和北宋的灭亡”主要掌握辽的策略及“靖康之变”的原因;对“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要突出岳飞的抗金策略及岳飞的治军特色;对“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则要注意“绍兴和议”的内容及金的迁都。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蒙古的兴起(2008、2009年新增考点);(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2008、2009年新增考点);(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元朝的灭亡,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蒙古的兴起”应突出蒙古政权的建立和对外征战;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应注意元朝的建立、定都和文天祥抗元的全面分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强调民族融合的表现及中央政府开始管辖西藏地区;对“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应突出中央机构设置和主要行省的分布;对“元朝的灭亡”应着重分析原因。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2008、2009年新增考点);(3)文学。
科学技术、理学、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史学,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科学技术”主要围绕三大发明和两位科学家展开;对“理学”要强调其思想来源和实质;对“史学”要突出司马光的贡献并纵向掌握以前的历史著作;对“文学”应分析宋词、宋话本和元曲繁荣的社会原因,突出掌握其主要代表人物。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全国统一。北宋从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科举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改革。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
1.北宋建立
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都城(东京)方式(兵变)
2.局部统一
(1)战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原因:南方军队弱但经济富裕;北方军队强但经济贫瘠。先削平南方政权较容易并可积累国力,为消灭北汉打基础。
(2)北宋只完成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979年)
因为北方有辽(契丹)、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几个并立政权(西夏1038年才建立)。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
改变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措施:
(1)集中军权:
解权削权留虚名;禁军统领一分三;将帅枢密相牵制;实行更戍防专权;精壮士兵入禁军;禁军半数卫京师。
(2)集中行政权:
中央:宰相职权一分三(类似隋唐)——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地方:知州通判相牵制(通判管监察)
(3)集中财权、司法权:
转运(使)地方赋税;死刑中央复核(秋后问斩)。
3.评价:
(1)积极:铲除割据基础,维护统一安定,有利经济发展。
(2)消极: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祸根。
(积贫:财政负担沉重;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三)科举制的发展
1.表现:
(1)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2)殿试成为定制
(3)进士科最主要(4)实行糊名防弊(5)录取名额大增
2.作用:
(1)积极: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道路(学而优则仕),扩大了北宋政权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消极:科举制在宋代的进一步发展,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文化手段,必然出现官吏冗杂的局面。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危机的表现: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3)冗官、冗兵、冗费(分化事权、养兵防乱、岁币负担—破财免灾)。
(4)辽、西夏的威胁。
2.危机的后果:
这些危机是封建制度固有矛盾激化的结果,形成了北宋统治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庆历新政(试点)
1.开始:宋仁宋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2.内容:
(1)整顿吏治(考核、限制、保举、精简);(2)减负诚信(减徭役、肃政令)。
3.结果: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阻挠而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展开)
1.开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内容:
(1)理财措施:青苗、募役、农田水,方田均税、市易法。
(2)军事措施:保甲法(兵农合一,似府兵制);将兵法(似募兵制)。
(3)教育措施:
①改革科举(专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为儒经,成绩优秀直受官)。
意义: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或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
3.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农业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扭转积贫积弱。
4.败因:
(1)用人不当,危害百姓(转嫁负担);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主要)(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3)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如司马光)。
5.意义:
(1)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精神: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民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由于封建生产关系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东北)
1.契丹兴起(鲜卑族的一支)
(1)原居地:辽河上游。
(2)社会生活变化:游牧渔猎——部分农耕。
原因:汉族农民北迁,带去先进技术(种植、织布、建房)。
2.契丹政权建立
(1)条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2)建立:916年,阿保机,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
3.“蕃汉分治”制度
(1)内容:辽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渤海人:唐朝的粟末靺鞨人)。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2)原因: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
(3)实质:这是一种民族分治(联系唐太宗时对东突厥)制度,但本质上是阶级统治。
(4)作用:这是对农耕文明的肯定与保护,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
(1)目的:北宋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
(2)经过:两次征辽都失败。
(3)结果:北宋由进攻转为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
2.澶渊之盟(1005年)
(1)背景:宋真宗亲征鼓舞士气,辽方提出议和要求。
(2)内容:宋给岁币辽撤兵,约为兄弟各守边。
(3)影响:
①有利:对峙局面形成;基本维持和平;双方往来不断;促进民族融合。
②不利:加剧财政困难,加重百姓负担。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西北)
1.西夏的建立(羌族的一支)
居住地(陕甘宁一带)生活(游牧)时间(1038年)人物(元昊)都城(兴庆)(银川)
2.西夏的制度
制度仿唐宋;文字仿汉字;民族分治(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
3.宋夏和战
(1)多年战争:元昊请求讲和。
(2)宋夏和议(1044年)
①内容:取消帝号对宋称臣;送夏岁币重开边贸(摆阔气图虚名,以钱物化干戈)。
②作用:基本维持和平,民族融合加强。
归纳:辽、夏政权相似之处
①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②都仿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
③都有自己的文字④都实行民族分治
⑤都与北宋先战后和⑥都从北宋得到经济实惠(“岁币”)
四.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
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北宋中后期逐渐强盛并统一女真各部。
2.女真抗辽初步胜利
性质:正义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3.金朝建立
时间—1115年;人物—完颜阿骨打;都城—会宁(黑龙江阿城)。
4.猛安谋克制
(1)名称:猛安意为百夫长;谋克意为千夫长。
(2)性质:“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5.女真族的封建化
夺取土地,役使汉人耕种,谋克户成为地主,采有封建生产剥削方式,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二)辽和北宋灭亡
1.金与北宋联合灭辽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
2.金灭北宋1127年
(1)标志:“靖康之变”(金军攻破开封,北宋徽宗和钦宗被俘)“靖康耻,犹未雪”。
(2)北宋灭亡原因:
客观原因:金军的强大。
主观原因:北宋统治集团腐朽不堪。表现为:
①金、宋联合攻辽,策略失误(兔死狐悲);
②投降派葬送抗金成果;
③宋徽宗没有抵抗决心(慌忙传位,父子同被俘)。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时间—1127年人物—赵构都城:应天府(河南商丘)—临安(浙江杭州)
2.北方义军抗金太行山八字军
南宋初期,王彦在太行山区创建的抗金武装。因其将士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后改编为南宋正规军,曾在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
3.岳飞抗金
(1)方针:连结河朔(团结黄河以北的义军)。
(2)胜利:“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成为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取得郾城大捷,乘胜进逼开封,金军准备撤退。
(3)岳飞遇害:宋高宗和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对他们的统治不利,命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罪名把他杀害。
(4)取胜原因:
①抗金正义,人民拥护(根本);②“岳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
③其他抗金将领的配合(如韩世忠);④北方义军的支持。
(5)评价岳飞
①抗金斗争维护了人民利益,应肯定;
②岳飞有“愚忠”思想(镇压钟相、杨幺起义;班师回朝),应否定;
③岳飞文武双全的个人素质和严明治军的带兵风格,应发扬。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
(1)内容:划定疆界;称臣纳贡。(对南宋来说是名利双亏)
(2)影响:使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
(3)评价:南宋付出沉重代价,获得相对和平局面。
2.金朝迁都
上京(会宁,黑龙江阿城)—燕京(北京),改名中都
归纳:古代史上北京的名称演变
战国—蓟秦朝—渔阳隋朝—涿郡唐朝—范阳北宋—南京、幽州
金—燕京、中都元—大都明清—北平、北京
五.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兴起历史悠久,争战不休
2.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
(1)统一蒙古草原
(2)建立蒙古汗国“成吉思”意为强大或大海
(3)长期征伐取胜
①概况:
对外:打到中亚、俄罗斯和印度河流域,建立四大汗国(见教材112页元朝疆域图)。
伊利汗国含今东南亚、南亚;察合台汗国含今新疆地区;钦察汗国含今中亚和俄罗斯欧洲部分;窝阔台汗国含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部分。这四大汗国是武力征服的结果,缺乏共同的经济联系。
对内:进攻西夏(压迫西夏)和金(反压迫;三年一“减丁”)。
②胜因(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征服相对先进地区的原因):
一是上述地区内部矛盾激化;二是蒙古汗国拥有强大的骑兵(大量快速反应部队);三是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元朝建立(“元”来自《易经》“乾元”,“元”等于“天”)
时间:1271年人物:忽必烈都城:大都
2.统一过程
先灭西夏(1227)后吞金(1234),招降吐蕃(1246)征大理(1253),元朝最后灭南宋(1276)。
3.统一策略
攻金之前先灭夏,以免受夏牵制;联合南宋灭金(借刀杀人);灭南宋前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使南宋腹背受敌。
4.分析文天祥抗元
(1)落后性:对抗统一潮流,最终悲剧收场。
(2)进步性:元军残暴害民,符合人民利益。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前提: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局面。
2.概况:
(1)建立辽阔版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
(2)汉族和边疆各族双向迁移,加强民族融合;
(3)黄河流域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
(4)外来人口与中国人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5)开始对西藏(宣政院辖地)和台湾地区(澎湖巡检司)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1.中央机构
(1)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2)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3)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4)宣政院:宗教西藏事务
2.地方—行省制度
(1)概况:十二个行政区划(十大行省两直辖,两个行省较特殊)
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宣政院直辖—西藏
岭北行省—内蒙古及以北地区辽阳行省—东北地区
(2)影响:
①为我国明清以后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促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
(3)文化: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开始向国外传播,科技著作、天文、历法等方面有突出贡献。适应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的哲学思想(理学)出现。反映城市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的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如宋词、元由和风俗画等。
六.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宋元文化地位: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
宋元文化特点:
(1)科技特点:科学技术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有重要作用。
(2)文学特点:理学产生(思想)、词曲繁荣、世俗文学出现。
(3)民族文化特点:民族相互交融,保留本族传统。
宋元文化繁荣原因:
继承发展并重;政治相对统一;经济持续发展,政策开明开放。
(一)科技
1.三大发明的发展(渐进过程;世界贡献)
从隋代雕版印刷到北宋毕升活字印刷;从战国司南到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新航路开辟的巨大贡献);从炼丹家发明火药到火药的运用外传(唐末用于军事、北宋专门机构、南宋管形火器、元代火药西传)。
2.建筑技术提高
一人(李诫)一书(《营造法式》)四建筑(寺、塔、桥、都)
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十二气历”
4.元朝郭守敬:简仪、高表;全国测量(类似僧一行);《授时历》。
(二)哲学和史学:理学和史学
1.理学:
(1)概念:它是宋代的主要哲学思想,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2)代表人物:南宋朱熹
(3)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存天理(封建道德和等级秩序),灭人欲(人民的权利)
(4)实质: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史学:
(1)著作: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体例: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时间:上起战国、下至五代。
(三)文学:词、诗、话本和元曲
1.词
(1)五代:南唐后主李煜
(2)两宋:
①繁荣原因:
封建经济发展,市民队伍扩大;两种矛盾尖锐,更能抒发感情。
②宋词代表:
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李(清照)
2.诗:陆游—诗为主,词出色
3.话本:宋代新兴的世俗文学(含评书、说弹)
4.元曲:
(1)概念:它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综合舞台艺术,韵文散文结合。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含小令和套曲。
(2)代表:关汉卿《窦娥冤》。
(四)艺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略)
1.北宋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国家分裂,十国割据;武装夺取政权,中央集权不巩固。(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南宋的社会特点
(1)政治上,偏安于中国南部的半壁江山。(2)民族关系上,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前期抗金,后期抗元。(3)经济上,南方经济超过北方黄河流域经济。(4)文化上,南宋时期文字多体现了反抗民族压迫的内容,带有爱国感情。
3.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1)背景与目的: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内容: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进行再分配。它虽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没有触动,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造成的。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取得成功。
4.对两宋繁荣和危机并存现象的理解
(1)繁荣,指的是经济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农民发展水平超过前代;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和造船业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商业方面,城市商品经济发达超过了前代,海外贸易发达;科技方面,四大发明有三项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或被广泛应用或传到外国,文学、史学和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危机,指的是政治军事方面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在:北宋初加强了中央集权克服了唐后期和五代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增多,机构重叠行政效率极低;将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地方将领和政府没有机动性;重兵驻防在京师造成了边境防御力量的削弱和与少数民族战争每战必败,不得不议和,拿物资换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不利于国防军事事业。
5.北宋东京和唐都长安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
(1)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人口增多,消费需求更强,这是北宋东京城市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2)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商业活动区域限制,改变了都城的城市布局。(3)北宋东京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唐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4)北宋东京出现了娱乐兼商业场所“瓦肆”。(5)北宋东京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尤其是以汴河(原隋朝大运河通济渠段)为主的水运最为重要。
6.契丹“蕃汉分治”和当今一国两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根据境内或国内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国策;(2)实施的结果都促进了境内或国家的经济发展。
不同点:
(1)具体对象不同:“蕃汉分治”是在少数民族政权下进行的,是对境内不同民族实行的不同政策;一国两制是在独立的国家主权之下,对不同制度地区实行的国策。
(2)实施原因不同:“蕃汉分治”因为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主要解决境内不同民族地区的管理问题;一国两制主要根据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等因素制定的国策。
(3)影响不同:“蕃汉分治”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一国两制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类似争端提供了借鉴。
(4)性质不同:“蕃汉分治”处于封建社会,带有封建性;一国两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7.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不同点:
(1)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下,郡、县是中央政府的下属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下,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C
联系课本知识,其余三项表述有误。
2.(20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B
从图中所示地方分权的设置,可明确判断是宋代。
3.(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A
图③是春秋时期,图④是秦汉时期,图②是隋唐时期,图①是元朝时期。
4.(2009年四川文综1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B.设置转运使C.推行募兵制度D.实施行省制度
B
用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也就是集中地方的财权。
5.(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D
回顾宋代的选官制度,只能是科举制。
6.(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4)小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D
活字应该是“镜面效果”,即左右正好相反。
7.(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
A(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从材料中归纳四人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主张,从王安石变法的教育措施方面回答(2)题,思考王安石教育改革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目的。
一.易错知识点
1.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未实现全国性的统一。
2.关于民族间战争的性质问题,是内战,没有侵略与被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
3.宣政院驻地在西藏,但不是地方机构,而是中央机构。
4.岳飞抗金不是反侵略,他受到尊重是因抗金斗争符合当时中原人民的愿望,岳飞精神已经注入中华民族精神。
5.中国最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有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6.最早的火器应为唐中期的用于军事的火箭等,至于南宋的突火枪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
二.方法点拨
1.从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去辩证地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2.用对比归纳法分析王安石失败的原因。
3.从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正确评价辽、西夏、金与两宋的和战关系。
4.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角度去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
5.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去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特征。
政局变化:五代(907--960)、十国(979年结束)、辽(916--1125)、北宋(960--1127)、夏(1038--1227)、南宋(1127--1276)、蒙古元朝(1206—1271--1368)。
周世宗的改革(不作考试要求,略)。
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辽宋关系:经济文化交流、战与和。
宋夏关系:经济文化交流、战与和。
民族关系宋金关系:北宋灭亡、南宋初年抗金斗争、“绍兴和议”。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发展(不作考试要求,略)。
对外经济交流(不作考试要求,略)。
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建筑、沈括、郭守敬。
哲学:理学的出现。
宋元文化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学:词、话本、元曲。
艺术:风俗画。
考点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宋太祖采取“”、“”的方针,消灭各地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势力,结束的分裂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领兵权,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将的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将领无调兵权;设,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兵;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将领不随军调动,实行;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选入禁军,“”;禁军半数守卫京师,半数驻守各地,“”。
(2)集中行政权:中央设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和,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地方上派文官担任知州,设监督知州。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各路设,把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须请中央核准。
(4)改革科举:考试分为乡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减少,成为主要的科目;实行,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5)作用:①积极——铲除基础;维护安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导致。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严重的社会危机:现象严重;、、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农民的反抗斗争;和的威胁。
2.庆历新政: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以为中心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严肃,取信于民。新政由于遭到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
3.王安石变法: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
(1)措施:(理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保甲法、;(教育)、整顿太学。
(2)作用: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农田水利均有发展,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现象。
(3)结果:;因触犯了、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考点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辽:
(1)兴起和建国:原居辽河上游一带,过生活,唐末势力发展;10世纪,统一各部,逐步接受汉族族封建文化;916年称帝建国,定都,创制文字;时获得幽云十六州;采取“”的政治制度,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
(2)宋辽的和战:1004年爆发之战;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之国、各守边界、局面形成)。
2.西夏:
(1)兴起和建国:党项族原为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西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史称西夏;仿效中原建立政治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推行,创制文字。
(2)宋夏和战:1044年,议和,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给夏“”,重开边
境贸易。
考点四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与灭北宋:女真族居松花江、黑龙江下游;1114年,举兵抗辽;1115年,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推行(兵农合一、军事行政双重组织);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史称之变。
2.南宋初期的抗金斗争:1127年,赵构在称帝,后定都,开始南宋;岳飞抗金采取“”的方针,1140年,取得大捷。
3.宋金对峙局面形成:1141年,和议,将至以北归金,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送岁币;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考点五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蒙古汗国:12世纪中后期,结束了混乱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在斡难河源大会上,他被推举为,蒙古汗国建立;蒙古发动长期的征伐战争,1234年灭金,后招降吐蕃,征服大理
2.元的建立和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燕京,称为;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斗争,1279年最终失败。
3.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设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为最高监察机关;设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地区;在地方,实行;除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外另设十个行省。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民族融合加强:黄河流域的和女真人已被视为汉人;形成的新的民族。
5.元朝的灭亡:元朝中后期,腐败的政治、沉重的负担和统治阶级的,加民民族歧视和,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史称起义,元朝于年灭亡。
考点六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原因:的繁荣为宋元文化奠定了基础;宋元封建经济和的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2.表现:
(1)科技:
①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个多世纪;
②指南针: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③火药:北宋设立专门的机构制造,南宋发明的“”,金的火器制造业发达;
④天文历法:北宋科学家沈括著《》,总结了北宋的科技成就,编制了“”,元朝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编写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2)哲学:理学,以思想为基础,吸收思想而形成,朱熹宣扬“”。
(3)史学:北宋史学家主编了《》,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4)文学:
①宋词:繁荣原因(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代表(南唐后主,北宋、,女词人;南宋、)。
②元曲:元曲是和的合称,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是北方流行的歌曲;元杂剧是综合性舞台艺术,有文学剧本,是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是《》。
考点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赵匡胤东京(开封)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2.加强中央集权:
(1)集中军权:禁军枢密院更戍法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集中行政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转运使死刑
(4)改革科举:省试进士科糊名法
(5)作用:藩镇割据国家的统一积贫积弱局面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冗官冗兵冗费辽西夏
2.庆历新政:宋仁宗整顿吏治考核恩荫保举徭役中央政令
3.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募役法市易法将兵法改革科举制度积贫积弱用人不当大地主大官僚
考点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辽:游牧和渔猎耶律阿保机上京耶律德光蕃汉分治澶渊兄弟对峙
2.西夏:羌族元昊兴庆科举制岁币
考点四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与灭北宋:完颜阿骨打猛安谋克制靖康
2.南宋初期的抗金斗争:应天府临安连结河朔郾城大捷
3.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绍兴淮水大散关中都
考点五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蒙古汗国:铁木真大汗(成吉思汗)
2.元的建立和统一:大都文天祥
3.加强中央集权:中书省最高行政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西藏行省制度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西藏澎湖巡检司契丹人回族
5.元朝的灭亡:徭役经济掠夺民族压迫红巾军1368
考点六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原因:隋唐文化城市商业
2.表现:
(1)科技:毕升四突火枪梦溪笔谈十二气历《授时历》
(2)哲学:儒家佛教和道教存天理,灭人欲
(3)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
(4)文学:李煜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元杂剧散曲关汉卿窦娥冤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61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