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章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章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四章五代、辽、宋、夏、金、元

总体特征:本单元包括五代十国(不作考试要求)、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汗国、元朝的历史,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最主要的特征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政治特征: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辽、夏、金先后同北宋、两宋对峙。元朝统一全国,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到南宋时,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都超过了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伴随着民族融合,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

民族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一度频繁,但均通过和议维持了和平局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外交特征(不作考试要求):主动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和交流。

文化特征: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并开始运用于军事和生活领域。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及传播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宋词、宋话本、元曲等市民文学兴起,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新特点。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

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科举制的发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应突出掌握其统一战略,明确北宋只是实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局部统一;对“中央集权的强化”应分类掌握其集权措施并辩证认识其集权影响;对“科举制的发展”应突出在中央集权强化背景下的新措施。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2008、2009年新增考点)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庆历新政,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应分土地、农民、内冗、外肋四类掌握并分析其根源;对“庆历新政”应突出其中心措施,分析新政内容的现实意义;对“王安石变法”应分类掌握其内容,概括成效、败因和性质。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应突出契丹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蕃汉分治制度;对“宋辽的和战”应着重分析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影响;对“西夏的建立”应注意西夏仿唐宋王朝建立的相关制度;对“宋夏的和战”应明确宋夏双方的相互妥协。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1)金的建立;(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金的建立、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金的建立”应着重掌握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对“辽和北宋的灭亡”主要掌握辽的策略及“靖康之变”的原因;对“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要突出岳飞的抗金策略及岳飞的治军特色;对“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则要注意“绍兴和议”的内容及金的迁都。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蒙古的兴起(2008、2009年新增考点);(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2008、2009年新增考点);(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元朝的灭亡,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蒙古的兴起”应突出蒙古政权的建立和对外征战;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应注意元朝的建立、定都和文天祥抗元的全面分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强调民族融合的表现及中央政府开始管辖西藏地区;对“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应突出中央机构设置和主要行省的分布;对“元朝的灭亡”应着重分析原因。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2008、2009年新增考点);(3)文学。

科学技术、理学、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史学,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科学技术”主要围绕三大发明和两位科学家展开;对“理学”要强调其思想来源和实质;对“史学”要突出司马光的贡献并纵向掌握以前的历史著作;对“文学”应分析宋词、宋话本和元曲繁荣的社会原因,突出掌握其主要代表人物。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全国统一。北宋从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科举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改革。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

1.北宋建立

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都城(东京)方式(兵变)

2.局部统一

(1)战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原因:南方军队弱但经济富裕;北方军队强但经济贫瘠。先削平南方政权较容易并可积累国力,为消灭北汉打基础。

(2)北宋只完成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979年)

因为北方有辽(契丹)、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几个并立政权(西夏1038年才建立)。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

改变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措施:

(1)集中军权:

解权削权留虚名;禁军统领一分三;将帅枢密相牵制;实行更戍防专权;精壮士兵入禁军;禁军半数卫京师。

(2)集中行政权:

中央:宰相职权一分三(类似隋唐)——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地方:知州通判相牵制(通判管监察)

(3)集中财权、司法权:

转运(使)地方赋税;死刑中央复核(秋后问斩)。

3.评价:

(1)积极:铲除割据基础,维护统一安定,有利经济发展。

(2)消极: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祸根。

(积贫:财政负担沉重;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三)科举制的发展

1.表现:

(1)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2)殿试成为定制

(3)进士科最主要(4)实行糊名防弊(5)录取名额大增

2.作用:

(1)积极: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道路(学而优则仕),扩大了北宋政权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消极:科举制在宋代的进一步发展,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文化手段,必然出现官吏冗杂的局面。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危机的表现: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3)冗官、冗兵、冗费(分化事权、养兵防乱、岁币负担—破财免灾)。

(4)辽、西夏的威胁。

2.危机的后果:

这些危机是封建制度固有矛盾激化的结果,形成了北宋统治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庆历新政(试点)

1.开始:宋仁宋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2.内容:

(1)整顿吏治(考核、限制、保举、精简);(2)减负诚信(减徭役、肃政令)。

3.结果: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阻挠而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展开)

1.开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内容:

(1)理财措施:青苗、募役、农田水,方田均税、市易法。

(2)军事措施:保甲法(兵农合一,似府兵制);将兵法(似募兵制)。

(3)教育措施:

①改革科举(专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为儒经,成绩优秀直受官)。

意义: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或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

3.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农业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扭转积贫积弱。

4.败因:

(1)用人不当,危害百姓(转嫁负担);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主要)(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3)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如司马光)。

5.意义:

(1)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精神: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民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由于封建生产关系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东北)

1.契丹兴起(鲜卑族的一支)

(1)原居地:辽河上游。

(2)社会生活变化:游牧渔猎——部分农耕。

原因:汉族农民北迁,带去先进技术(种植、织布、建房)。

2.契丹政权建立

(1)条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2)建立:916年,阿保机,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

3.“蕃汉分治”制度

(1)内容:辽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渤海人:唐朝的粟末靺鞨人)。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2)原因: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

(3)实质:这是一种民族分治(联系唐太宗时对东突厥)制度,但本质上是阶级统治。

(4)作用:这是对农耕文明的肯定与保护,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

(1)目的:北宋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

(2)经过:两次征辽都失败。

(3)结果:北宋由进攻转为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

2.澶渊之盟(1005年)

(1)背景:宋真宗亲征鼓舞士气,辽方提出议和要求。

(2)内容:宋给岁币辽撤兵,约为兄弟各守边。

(3)影响:

①有利:对峙局面形成;基本维持和平;双方往来不断;促进民族融合。

②不利:加剧财政困难,加重百姓负担。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西北)

1.西夏的建立(羌族的一支)

居住地(陕甘宁一带)生活(游牧)时间(1038年)人物(元昊)都城(兴庆)(银川)

2.西夏的制度

制度仿唐宋;文字仿汉字;民族分治(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

3.宋夏和战

(1)多年战争:元昊请求讲和。

(2)宋夏和议(1044年)

①内容:取消帝号对宋称臣;送夏岁币重开边贸(摆阔气图虚名,以钱物化干戈)。

②作用:基本维持和平,民族融合加强。

归纳:辽、夏政权相似之处

①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②都仿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

③都有自己的文字④都实行民族分治

⑤都与北宋先战后和⑥都从北宋得到经济实惠(“岁币”)

四.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

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北宋中后期逐渐强盛并统一女真各部。

2.女真抗辽初步胜利

性质:正义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3.金朝建立

时间—1115年;人物—完颜阿骨打;都城—会宁(黑龙江阿城)。

4.猛安谋克制

(1)名称:猛安意为百夫长;谋克意为千夫长。

(2)性质:“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5.女真族的封建化

夺取土地,役使汉人耕种,谋克户成为地主,采有封建生产剥削方式,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二)辽和北宋灭亡

1.金与北宋联合灭辽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

2.金灭北宋1127年

(1)标志:“靖康之变”(金军攻破开封,北宋徽宗和钦宗被俘)“靖康耻,犹未雪”。

(2)北宋灭亡原因:

客观原因:金军的强大。

主观原因:北宋统治集团腐朽不堪。表现为:

①金、宋联合攻辽,策略失误(兔死狐悲);

②投降派葬送抗金成果;

③宋徽宗没有抵抗决心(慌忙传位,父子同被俘)。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时间—1127年人物—赵构都城:应天府(河南商丘)—临安(浙江杭州)

2.北方义军抗金太行山八字军

南宋初期,王彦在太行山区创建的抗金武装。因其将士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后改编为南宋正规军,曾在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

3.岳飞抗金

(1)方针:连结河朔(团结黄河以北的义军)。

(2)胜利:“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成为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取得郾城大捷,乘胜进逼开封,金军准备撤退。

(3)岳飞遇害:宋高宗和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对他们的统治不利,命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罪名把他杀害。

(4)取胜原因:

①抗金正义,人民拥护(根本);②“岳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

③其他抗金将领的配合(如韩世忠);④北方义军的支持。

(5)评价岳飞

①抗金斗争维护了人民利益,应肯定;

②岳飞有“愚忠”思想(镇压钟相、杨幺起义;班师回朝),应否定;

③岳飞文武双全的个人素质和严明治军的带兵风格,应发扬。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

(1)内容:划定疆界;称臣纳贡。(对南宋来说是名利双亏)

(2)影响:使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

(3)评价:南宋付出沉重代价,获得相对和平局面。

2.金朝迁都

上京(会宁,黑龙江阿城)—燕京(北京),改名中都

归纳:古代史上北京的名称演变

战国—蓟秦朝—渔阳隋朝—涿郡唐朝—范阳北宋—南京、幽州

金—燕京、中都元—大都明清—北平、北京

五.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兴起历史悠久,争战不休

2.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

(1)统一蒙古草原

(2)建立蒙古汗国“成吉思”意为强大或大海

(3)长期征伐取胜

①概况:

对外:打到中亚、俄罗斯和印度河流域,建立四大汗国(见教材112页元朝疆域图)。

伊利汗国含今东南亚、南亚;察合台汗国含今新疆地区;钦察汗国含今中亚和俄罗斯欧洲部分;窝阔台汗国含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部分。这四大汗国是武力征服的结果,缺乏共同的经济联系。

对内:进攻西夏(压迫西夏)和金(反压迫;三年一“减丁”)。

②胜因(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征服相对先进地区的原因):

一是上述地区内部矛盾激化;二是蒙古汗国拥有强大的骑兵(大量快速反应部队);三是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元朝建立(“元”来自《易经》“乾元”,“元”等于“天”)

时间:1271年人物:忽必烈都城:大都

2.统一过程

先灭西夏(1227)后吞金(1234),招降吐蕃(1246)征大理(1253),元朝最后灭南宋(1276)。

3.统一策略

攻金之前先灭夏,以免受夏牵制;联合南宋灭金(借刀杀人);灭南宋前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使南宋腹背受敌。

4.分析文天祥抗元

(1)落后性:对抗统一潮流,最终悲剧收场。

(2)进步性:元军残暴害民,符合人民利益。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前提: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局面。

2.概况:

(1)建立辽阔版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

(2)汉族和边疆各族双向迁移,加强民族融合;

(3)黄河流域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

(4)外来人口与中国人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5)开始对西藏(宣政院辖地)和台湾地区(澎湖巡检司)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1.中央机构

(1)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2)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3)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4)宣政院:宗教西藏事务

2.地方—行省制度

(1)概况:十二个行政区划(十大行省两直辖,两个行省较特殊)

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宣政院直辖—西藏

岭北行省—内蒙古及以北地区辽阳行省—东北地区

(2)影响:

①为我国明清以后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促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

(3)文化: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开始向国外传播,科技著作、天文、历法等方面有突出贡献。适应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的哲学思想(理学)出现。反映城市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的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如宋词、元由和风俗画等。

六.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宋元文化地位: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

宋元文化特点:

(1)科技特点:科学技术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有重要作用。

(2)文学特点:理学产生(思想)、词曲繁荣、世俗文学出现。

(3)民族文化特点:民族相互交融,保留本族传统。

宋元文化繁荣原因:

继承发展并重;政治相对统一;经济持续发展,政策开明开放。

(一)科技

1.三大发明的发展(渐进过程;世界贡献)

从隋代雕版印刷到北宋毕升活字印刷;从战国司南到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新航路开辟的巨大贡献);从炼丹家发明火药到火药的运用外传(唐末用于军事、北宋专门机构、南宋管形火器、元代火药西传)。

2.建筑技术提高

一人(李诫)一书(《营造法式》)四建筑(寺、塔、桥、都)

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十二气历”

4.元朝郭守敬:简仪、高表;全国测量(类似僧一行);《授时历》。

(二)哲学和史学:理学和史学

1.理学:

(1)概念:它是宋代的主要哲学思想,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2)代表人物:南宋朱熹

(3)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存天理(封建道德和等级秩序),灭人欲(人民的权利)

(4)实质: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史学:

(1)著作: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体例: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时间:上起战国、下至五代。

(三)文学:词、诗、话本和元曲

1.词

(1)五代:南唐后主李煜

(2)两宋:

①繁荣原因:

封建经济发展,市民队伍扩大;两种矛盾尖锐,更能抒发感情。

②宋词代表:

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李(清照)

2.诗:陆游—诗为主,词出色

3.话本:宋代新兴的世俗文学(含评书、说弹)

4.元曲:

(1)概念:它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综合舞台艺术,韵文散文结合。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含小令和套曲。

(2)代表:关汉卿《窦娥冤》。

(四)艺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略)

1.北宋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国家分裂,十国割据;武装夺取政权,中央集权不巩固。(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南宋的社会特点

(1)政治上,偏安于中国南部的半壁江山。(2)民族关系上,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前期抗金,后期抗元。(3)经济上,南方经济超过北方黄河流域经济。(4)文化上,南宋时期文字多体现了反抗民族压迫的内容,带有爱国感情。

3.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1)背景与目的: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内容: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进行再分配。它虽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没有触动,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造成的。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取得成功。

4.对两宋繁荣和危机并存现象的理解

(1)繁荣,指的是经济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农民发展水平超过前代;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和造船业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商业方面,城市商品经济发达超过了前代,海外贸易发达;科技方面,四大发明有三项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或被广泛应用或传到外国,文学、史学和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危机,指的是政治军事方面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在:北宋初加强了中央集权克服了唐后期和五代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增多,机构重叠行政效率极低;将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地方将领和政府没有机动性;重兵驻防在京师造成了边境防御力量的削弱和与少数民族战争每战必败,不得不议和,拿物资换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不利于国防军事事业。

5.北宋东京和唐都长安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

(1)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人口增多,消费需求更强,这是北宋东京城市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2)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商业活动区域限制,改变了都城的城市布局。(3)北宋东京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唐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4)北宋东京出现了娱乐兼商业场所“瓦肆”。(5)北宋东京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尤其是以汴河(原隋朝大运河通济渠段)为主的水运最为重要。

6.契丹“蕃汉分治”和当今一国两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根据境内或国内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国策;(2)实施的结果都促进了境内或国家的经济发展。

不同点:

(1)具体对象不同:“蕃汉分治”是在少数民族政权下进行的,是对境内不同民族实行的不同政策;一国两制是在独立的国家主权之下,对不同制度地区实行的国策。

(2)实施原因不同:“蕃汉分治”因为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主要解决境内不同民族地区的管理问题;一国两制主要根据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等因素制定的国策。

(3)影响不同:“蕃汉分治”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一国两制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类似争端提供了借鉴。

(4)性质不同:“蕃汉分治”处于封建社会,带有封建性;一国两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7.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不同点:

(1)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下,郡、县是中央政府的下属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下,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C

联系课本知识,其余三项表述有误。

2.(20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B

从图中所示地方分权的设置,可明确判断是宋代。

3.(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A

图③是春秋时期,图④是秦汉时期,图②是隋唐时期,图①是元朝时期。

4.(2009年四川文综1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B.设置转运使C.推行募兵制度D.实施行省制度

B

用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也就是集中地方的财权。

5.(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D

回顾宋代的选官制度,只能是科举制。

6.(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4)小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D

活字应该是“镜面效果”,即左右正好相反。

7.(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

A(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从材料中归纳四人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主张,从王安石变法的教育措施方面回答(2)题,思考王安石教育改革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目的。

一.易错知识点

1.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未实现全国性的统一。

2.关于民族间战争的性质问题,是内战,没有侵略与被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

3.宣政院驻地在西藏,但不是地方机构,而是中央机构。

4.岳飞抗金不是反侵略,他受到尊重是因抗金斗争符合当时中原人民的愿望,岳飞精神已经注入中华民族精神。

5.中国最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有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6.最早的火器应为唐中期的用于军事的火箭等,至于南宋的突火枪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

二.方法点拨

1.从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去辩证地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2.用对比归纳法分析王安石失败的原因。

3.从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正确评价辽、西夏、金与两宋的和战关系。

4.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角度去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

5.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去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特征。

政局变化:五代(907--960)、十国(979年结束)、辽(916--1125)、北宋(960--1127)、夏(1038--1227)、南宋(1127--1276)、蒙古元朝(1206—1271--1368)。

周世宗的改革(不作考试要求,略)。

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辽宋关系:经济文化交流、战与和。

宋夏关系:经济文化交流、战与和。

民族关系宋金关系:北宋灭亡、南宋初年抗金斗争、“绍兴和议”。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发展(不作考试要求,略)。

对外经济交流(不作考试要求,略)。

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建筑、沈括、郭守敬。

哲学:理学的出现。

宋元文化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学:词、话本、元曲。

艺术:风俗画。

考点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宋太祖采取“”、“”的方针,消灭各地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势力,结束的分裂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领兵权,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将的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将领无调兵权;设,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兵;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将领不随军调动,实行;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选入禁军,“”;禁军半数守卫京师,半数驻守各地,“”。

(2)集中行政权:中央设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和,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地方上派文官担任知州,设监督知州。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各路设,把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须请中央核准。

(4)改革科举:考试分为乡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减少,成为主要的科目;实行,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5)作用:①积极——铲除基础;维护安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导致。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严重的社会危机:现象严重;、、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农民的反抗斗争;和的威胁。

2.庆历新政: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以为中心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严肃,取信于民。新政由于遭到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

3.王安石变法: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

(1)措施:(理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保甲法、;(教育)、整顿太学。

(2)作用: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农田水利均有发展,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现象。

(3)结果:;因触犯了、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考点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辽:

(1)兴起和建国:原居辽河上游一带,过生活,唐末势力发展;10世纪,统一各部,逐步接受汉族族封建文化;916年称帝建国,定都,创制文字;时获得幽云十六州;采取“”的政治制度,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

(2)宋辽的和战:1004年爆发之战;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之国、各守边界、局面形成)。

2.西夏:

(1)兴起和建国:党项族原为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西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史称西夏;仿效中原建立政治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推行,创制文字。

(2)宋夏和战:1044年,议和,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给夏“”,重开边

境贸易。

考点四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与灭北宋:女真族居松花江、黑龙江下游;1114年,举兵抗辽;1115年,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推行(兵农合一、军事行政双重组织);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史称之变。

2.南宋初期的抗金斗争:1127年,赵构在称帝,后定都,开始南宋;岳飞抗金采取“”的方针,1140年,取得大捷。

3.宋金对峙局面形成:1141年,和议,将至以北归金,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送岁币;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考点五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蒙古汗国:12世纪中后期,结束了混乱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在斡难河源大会上,他被推举为,蒙古汗国建立;蒙古发动长期的征伐战争,1234年灭金,后招降吐蕃,征服大理

2.元的建立和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燕京,称为;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斗争,1279年最终失败。

3.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设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为最高监察机关;设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地区;在地方,实行;除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外另设十个行省。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民族融合加强:黄河流域的和女真人已被视为汉人;形成的新的民族。

5.元朝的灭亡:元朝中后期,腐败的政治、沉重的负担和统治阶级的,加民民族歧视和,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史称起义,元朝于年灭亡。

考点六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原因:的繁荣为宋元文化奠定了基础;宋元封建经济和的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2.表现:

(1)科技:

①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个多世纪;

②指南针: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③火药:北宋设立专门的机构制造,南宋发明的“”,金的火器制造业发达;

④天文历法:北宋科学家沈括著《》,总结了北宋的科技成就,编制了“”,元朝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编写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2)哲学:理学,以思想为基础,吸收思想而形成,朱熹宣扬“”。

(3)史学:北宋史学家主编了《》,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4)文学:

①宋词:繁荣原因(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代表(南唐后主,北宋、,女词人;南宋、)。

②元曲:元曲是和的合称,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是北方流行的歌曲;元杂剧是综合性舞台艺术,有文学剧本,是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是《》。

考点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赵匡胤东京(开封)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2.加强中央集权:

(1)集中军权:禁军枢密院更戍法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集中行政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转运使死刑

(4)改革科举:省试进士科糊名法

(5)作用:藩镇割据国家的统一积贫积弱局面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冗官冗兵冗费辽西夏

2.庆历新政:宋仁宗整顿吏治考核恩荫保举徭役中央政令

3.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募役法市易法将兵法改革科举制度积贫积弱用人不当大地主大官僚

考点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辽:游牧和渔猎耶律阿保机上京耶律德光蕃汉分治澶渊兄弟对峙

2.西夏:羌族元昊兴庆科举制岁币

考点四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与灭北宋:完颜阿骨打猛安谋克制靖康

2.南宋初期的抗金斗争:应天府临安连结河朔郾城大捷

3.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绍兴淮水大散关中都

考点五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蒙古汗国:铁木真大汗(成吉思汗)

2.元的建立和统一:大都文天祥

3.加强中央集权:中书省最高行政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西藏行省制度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西藏澎湖巡检司契丹人回族

5.元朝的灭亡:徭役经济掠夺民族压迫红巾军1368

考点六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原因:隋唐文化城市商业

2.表现:

(1)科技:毕升四突火枪梦溪笔谈十二气历《授时历》

(2)哲学:儒家佛教和道教存天理,灭人欲

(3)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

(4)文学:李煜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元杂剧散曲关汉卿窦娥冤

延伸阅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科学技术;理学;教育;文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发明、沈括和郭守敬、宋词、元曲。

教学难点:基本概念:理学、元杂剧、散曲。

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回答:

在“隋唐盛世”基础上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

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一方面我国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各族人民善于继承和发展隋唐的文化成果。

讲授新课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印刷术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

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

用西夏木活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指南针

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

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

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金的火器制造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2.建筑技术的提高

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金代建造的卢沟桥,以其坚固实用、美丽壮观而闻名中外。

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

沈括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

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

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

学史的里程碑”。

4.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的贡献:

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

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主持编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理学

1.理学是宋代的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2.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他的学说还被介绍到日本。

三、文学

宋词

1.五代杰出词人李煜

五代、辽、宋、复、金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他的词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宋词繁荣的原因

由于宋代的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繁荣;

市民队伍的扩大;

只用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于是词广为流行。

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使得一些作家采用词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

活,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苏轼

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苏轼是宋词中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轼的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辛弃疾

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水平。

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他的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4.婉约派词人柳永和李清照

柳永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有《雨霖铃》等。

柳永的词作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因此流传很广。

李清照

李清照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杰出女词人。

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明白如话,生活气息很浓。

李清照因金军南下流落南方,她的作品渗透了忧伤和怀念故土的感情。

5.陆游的诗词

陆游的词与辛弃疾相似,表达了坚决抗金、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

陆游的词不乏感慨国事的豪放之作,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

陆游也有一些婉丽飘逸的词作,他的名作《钗头凤》,写得缠绵悱恻,一往情深。

陆游临终时写的《示儿》诗,突出地反映出渴望祖国统一的急切情怀。

6.话本

话本是宋代新兴的一种世俗文学,适应了城市的发展需要。

话本先是由城市艺人口头讲述传授,后经记录整理而成,对后世的小说和戏剧很有

影响。

元曲

1.元曲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

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

2.关汉卿的创作

关汉卿是元代剧作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考点4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概括并分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特点;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和建筑及天文历法等方面识记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正确理解理学的发展和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含义、实质;识记史学、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的史实。

1.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1)特点: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①从领域上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都有突出成就。而且出现大量阶段性总结成果。如《梦溪笔谈》、《营造法式》、《资治通鉴》等。②从地域上看:中原汉族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繁荣。如辽金夏的印刷术、火器制造、建筑等。③从贡献上看: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如三大发明的完成及其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

(2)主要成就:

①科技方面: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并且西传,沈括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②哲学方面: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的理学发展,出现了朱熹这样的理学集大成者;

③史学方面:出现了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教训、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资治通鉴》;④文学方面:主要成就是词和曲,话本出现,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是两宋词人的佼佼者,戏剧家关汉卿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⑤艺术方面:风俗画日益增多,宋元时期戏剧艺术也盛行起来。

元朝不搞文化专制的原因

元朝统一以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采取发展贸易、促进经济交流的政策。经济上的开放,反映在文化上也比较开放。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贵族本身文化水平并不高,还没达到利用儒家学说来搞文化专制主义的水平。草原民族性格纯朴、豪放,在文化上的表现也如此。受这种民族文化品质的影响,元朝统治者对文化采取宽容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论不加干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像《窦娥冤》这样揭露封建统治黑暗的作品,在元代问世,就是各项条件作用的结果。

2.宋元时,我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主要成与文化繁荣的原因

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

(2)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13世纪由我国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3)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4)沈括的《梦溪笔谈》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5)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科技繁荣的原因:

(1)科技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是在继承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科技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创新,从而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

(2)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科技文化更具创造性和实用性。

(3)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4)封建政府对人身控制的松弛,也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元代国家空前统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开展,使元代文化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

(6)两宋时战争频繁,促进军事技术的提高。

3.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去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特征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城市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民族政权的并立、冲突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这些都是社会客观存在。它决定了文化领域必然出现相应的文化特征。

①哲学领域出现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其核心内容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指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秩序,“人欲”是指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种种追求。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这种思想的盛行对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②科技取得突出成就。宋元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为三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③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大量出现。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如形式自由、可以歌唱的“词”;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并增多;集中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杂剧、散曲等。

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⑤民族矛盾和冲突斗争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宋代诗、词多反映南北分裂的现实,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佳作比比皆是。

程朱理学

宋代以程灏、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哲学派。开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二程,完成于南宋的朱熹。二程以理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理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所以阴阳者”。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力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系统论述了理气的关系,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地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他认为“三纲五常”应是是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认为这是永存而不灭的。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由于程朱理学的一些理论对专制主义和帝王权力的强化有很大的作用,后来成了统治者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巨大。

例1.(2002年天津新课程文综卷,1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本题答案是C。本题目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目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发展阐述了儒家思想。据此,可判定正确答案为C。

例2.(2005年高考全国卷文综Ⅰ,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本题答案是B。考查分析解答能力。话本作为说书人的底本,是一种城市世俗文学,格调不高,通俗易懂,它人兴起是商业繁盛和和城繁荣在文学上的直接体现。

例3.(2005年全国卷文综Ⅲ,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

本题答案是A。该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的能力,要求准确认识古代史上儒学的发展历程。宋代是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形成,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朱熹则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故A是正确答案。

例4.(2005年高考北京卷,13)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D.罗盘针

本题答案是D。主要考查中国几项重大发明的外传及对近代世界的影响。题干强调的是古代传入欧洲的宋代科技成就。A、C教材都没有涉及外传问题,B项的外传时间不属于宋代,故A项符合题意。

例5.(1995年全国卷,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2:据《萍州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3: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材料4: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2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3的内容?(3分)

(3材料4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本题引用了四段材料创设了一种新情境,考查了考生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的能力。第(1)问首先要求时间,这从材料1的作者韩非子所生活的时代可判断出来。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司南发明的至迟时间是战国。其次要求发挥作用的方面,这从材料1、2、4中可找出答案,考生应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这一问题较容易答出。第(2)问要求考生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即能从马克思的一段话中概括出三大发明对西方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罗列转述马克思的原话。这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第(3)问,材料引用鲁迅的话揭露科技在中国的命运,考生应从这些现象中分析出历史的本质东西,这也要求考生有高度概括分析能力。第(4)问难度较大,关键是审清题意。试题要求分析指南针在近代中国和西欧的两种不同命运说明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命运的原因。这一问也是要求考生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1)战国。(1分)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写出2项即给1分,共1分)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3分,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提到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视为正确,但整个答案的意思不能改变。)

(3)旧中国的愚味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3分)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2分)

例6.(2005广州4月模拟)(12分)宋元时期的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技突出发展。简述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大发明,并指出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此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特点、表现和对世界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第1问,抓住该时期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的特征作答。第2问,关键是对相关史实的准确记忆,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第3问,可以分别就三大发明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来作答,如:活字印刷术为文化教育、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火药和火器为人类作战史进入新阶段提供了条件。也可以一言以概之:对人类在文化、航海和军事等方面的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点:①继续领先于世界,并向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传播(2分)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2分)

发明:三大发明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①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③制造火药和火器,火药更广泛地应用于军事。(6分)

贡献:对人类在文化、军事和航海等方面的活动产生了更大的动力和影响。(2分)(或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制造火药和火器,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②理学。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2.建筑技术的提高

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

4.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二、理学

三、书院的兴起和《资治通鉴》

1.书院的兴盛

2.史学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四、文学

1.五代杰出词人李煜

2.宋词繁荣的原因

3.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4.婉约派词人柳永和李清照

5.陆游的诗词

6.话本

六、元曲

1.元曲

2.关汉卿的创作

七、绘画艺术

1.绘画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本课涉及的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较多,应适当突出三大发明、沈括和郭守敬、宋词、元曲。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特征、地位等理性知识也应列为重点。

本节难点:①基本概念:理学、元杂剧、散曲。②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地位。

二、在讲授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应以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入手,导入新课。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本章1—7节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发展中提炼有关文化繁荣的原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原因可归纳为:①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②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③这一时期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重大进步。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⑤这一时期的文化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善于继承和发展隋唐的文化成果。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可由教师扼要讲解,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小结。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要让学生做好笔记。

三、科学技术一目,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建筑技术的提高;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元代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1.讲授三大发明时,应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概括三大发明的经过。印刷术:从隋唐的雕版印刷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指南针:从战国的司南到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从古代炼丹家发明到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再到北宋广泛用于军事和南宋管形火器的出现。强调三大发明是一个历史过程,宋代只是最后完成和发展。高中教材教法和初中不同的是,高中应侧重原因、结果、性质、特点、意义等理性认识。因此,教师要注意突出三大发明的外传及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建筑技术的提高,教材主要从李诫编撰《营造法式》和辽、夏、金三朝保存至今的实物建筑,说明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已走向成熟。强调《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一部建筑工程施工和标准化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工程学专著。还要强调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三朝对祖国古代灿烂文明所作的贡献。

3.沈括的《梦溪笔谈》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要结合英国学者李约瑟对这一科技论著的客观评价,重点讲述《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可举出书中记载的沈括本人的科学创见,如十二气历、地磁偏角,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沈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重要成就,如主持编修《奉元历》,“十二气历”的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

4.元代郭守敬的天文历法成就也是重点之一,应着重进述他主持全国的天文测量和编定《授时历》。

四、理学和史学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朱熹及其理学思想;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

1.理学是高中新教材增加的知识点,初中历史未学过,是本节难点之一。教材介绍了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南宋的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是理学的一大派系。教师应讲清这些基本概念以及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2.史学成就。课本用小字讲述《资治通鉴》的体例、内容、意义,高初中教材的叙述基本相同,教师不必多讲。要强调编写此书的目的是让统治者吸取国家兴衰治乱的经验和教训,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同时还要强调这部史书的地位和史料价值。

五、文学一目,教材从词、诗、曲等方面讲述了这一时期文学领域的辉煌成就,重点是宋词和元曲。

1.词:应讲明下列四个问题。

①宋词繁荣的原因。教师可把教材内容归纳为三点:第一,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第二,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第三,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要指出,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语)文学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决定的。

②南唐李煜词的特点。他的词前期、后期内容风格截然不同,这是他前后两期的生活处境和地位不同所决定的。教师可举他的代表作品《虞美人》中千古流传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他后期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③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建议从宋词的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资料和注释”中的有关内容,具体说明他对词发展的重大贡献。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④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豪放派、婉约派的主要不同: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应注意,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但各有偏重。

2.陆游的诗词。陆游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初中已学过。高中课本主要突出了他的词。思想内容与辛弃疾相似,表达了坚决抗金、反对议和、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词风以豪放为主,也有一些婉约缠绵的作品。

3.元曲。要讲清三点:一、元曲的含意,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二、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散曲是当时北方流行歌曲。三、重点介绍关汉卿和他的代表作《窦娥冤》。

六、绘画艺术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绘画继续发展的鼎盛时期。课本着重介绍《清明上河图》。最好在课堂上再次展示在初中历史课中已学过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对照此图加以讲解,并强调它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七、全节小结。小结应有特色,要避免重复课文提纲要点的一般做法。建议总结要把本节所学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阶段。教师可提出问题: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各举出突出事例加以说明。可让学生讨论、回答,由教师补充总结。要点有:①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指出:“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②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如沈括的《梦溪笔谈》。三大发明的出现及其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④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辽金的印刷术、火器制造、绘画。

八、教学方法建议。教师在讲授教材时,一定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和试验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供两种方法,供老师们选用。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问题和教师精讲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方法。本节共讲授2课时,第1课时进行文化繁荣的原因、科学技术、哲学、教育等内容的教学。第2课时进行文学、绘画、文化特点及地位等内容的教学。

2.采用学生填表自学加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第1课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并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教师可教给学生填表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也可填写一个栏目,给学生作出示范。简表可由教师设计印发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己设计,以培养创新能力。第2课时采用中心问题讨论的模式。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设计几道有一定深度难度或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的讨论题,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每个问题进行小结。①结合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说明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②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有何特征?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举出突出事例加以说明。③比较说明我国古代史书体例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最科学?为什么?④宋词中的豪放派、婉约派有何不同特点?举出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或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讨论。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成就简表

类别代表人代表著作主要成就意义、地位

科学技术三大发明印刷术毕升 发明活字印刷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

指南针指南针用于航海

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管形火器

建筑工程专著李诫《营造法式》 我国杰出的工程专著

佛教建筑独乐寺、应县木塔 

桥梁卢沟桥 

综合沈括《梦溪笔谈》总结古代两宋科技在我国世界科技史上地位重要

天文历法郭守敬 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哲学唯心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理学

教育私学 书院兴盛

史学编年史司马光《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文学词五代李煜两宋文学的主流

豪放派苏轼《念妈娇》《水调歌头》拓展了词的内容,开创了豪放风格

辛弃疾《菩萨蛮》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 

李清照

诗 陆游《示儿》

元曲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腐朽黑暗元代剧作家的杰出代表

散曲

艺术绘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案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案
本节学习重点:
1、三大发明的内容及完成和发展的朝代;2、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者、传播和比欧洲早的时间;3、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向外传播和意义;4、南宋发明的管形火器及其意义;5、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传播;6、《梦溪笔谈》的作者、朝代及李约瑟的评价;7、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工作和编制的《授时历》;8、宋代理学的概念和朱熹的历史地位、思想实质;9、五代的杰出词人;10、宋词繁荣的原因;11、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12、陆游的主要文学成就及其词的代表作;13、元曲的概念及元杂剧、散曲的性质;14、元曲最杰出的作者极其代表作。
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1、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
2、宋元文化:
3、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蒙古的文化:
二、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①内容:
②完成和发展的朝代: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时间:
②发明者:
③传播:A、向东:
B、向西:
④比欧洲早
3、指南针的使用:①用于航海的时间:
②传播:
③意义:A、
B、
4、火药的发展:①经过:A、北宋:
B、南宋:
C、金朝:
②传播:
5、《梦溪笔谈》:①朝代:
②作者:
③内容:
④评价:A、
B、
6、天文历法:①元朝:
②郭守敬:主张:
成就:A、
B、
C、
三、哲学思想——理学
1、思想特点(概念):
2、代表人物:朱熹:①历史地位:
②主要思想:A、
B、
C、
③思想实质:
四、文学——宋词和元曲
1、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词:
五代——李煜:①历史地位:
②词的特点:A、前期:
B、后期:
宋词:①繁荣原因:A、
B、
②词的特点:
③代表人物:
A、苏轼:时间:
贡献:
地位:
代表作:
B、柳永:时间:
词的特点:
代表作:
C、李清照:时间:
词的特点:
D、辛弃疾:时间:
词的特点:
代表作:
E、陆游:时间:
政治主张:
主要成就:
词的特点:
名作:
2、话本:①形成原因:
②性质:
③文学特点:
3、元曲:①概念:
②元杂剧:
③散曲:
④代表作家:A、作家:
B、代表作:
C、内容:
基础网络
情况:11世纪中期,北宋毕异创造活字印刷术。
外传: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早欧洲四个多世纪。
外传:13世纪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①用于航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在东京设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从而开创了战史新阶段。
①百科全书式著作,北宋沈括著,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科技成就。
②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天文历法:元代郭守敬创制简仪、高表等天文测仪器。主持编定《授时历》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比西方早300年。
宋代哲学,又称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宇宙万物,“理”是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材料,是第二性的。
理由: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评价:把天理和人欲对立,实则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前期:主写宫廷生活,风格柔靡。
后期:亡国之作为主,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哀婉感人,艺术成就很高。
①感情豪放,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强劲生命力,是宋词中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表。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代表作。
柳永:反映市民生活,市民气息浓,流传很广,代表作为《雨霖铃》等。
①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明白有话,生活气息浓。
②流落南方后,渗透忧伤感情,也有怀念中原故土的。
①承扬苏拭的豪放词风,思想和艺术水平很高。
②悲痛山河分裂,时代气息浓,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陆游:有感慨国事的豪放之作,也有婉丽飘逸之作,《钗头风》缠绵徘侧,一往情深”
①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与唐诗、宋词并称于文学史。
②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是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舞台艺术,产生韵文、
散文组合的文学剧本。
③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是北方的流行歌曲。
④关汉卿是杰出代表。揭露封建统治,同情受压迫人民。悲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
重点、难点、考点?
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1)政治
(2)经济
(3)民族关系
(4)对外关系
(5)文化基础
2、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
(1)高度发展、全面繁荣
(2)各民族文化进一步交融,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各自的特点。
(3)这一时期,我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往世界,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对西欧的影响
 中国古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向西传到欧洲,对西欧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印刷术作为新教反对天主教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炸毁了西欧的骑士阶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西欧资产阶级开辟新航路,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客观条件。
4、怎样认识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①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私人书院也注重按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德行,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现。
②词这种新体诗歌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③李清照作品的委婉含蓄,辛弃疾作品的豪放激愤,陆游诗词对统一的渴望,是当时民族矛盾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反映。
④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40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