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历史毛泽东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历史毛泽东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专题四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案

1、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

2、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毛泽东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以及在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认识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

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恢复国家经济、抗美援朝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认识毛泽东等为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探讨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和深刻教训。

能够结合毛泽东革命实践的史实进行分析和思考,能够抓住一个人物一生之中主要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对历史人物初步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收集阅读有关毛泽东生平的一些文章和传记著作,加深对毛泽东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思考提示等展开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毛泽东的革命历程,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艰辛,培养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敬之情,增进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艰辛探索,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正确认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走过的弯路,培养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尊敬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奋斗。

重点:了解毛泽东为救国救民不断探求真理、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奋斗历程;毛泽东不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新的探索。

难点:认识毛泽东在艰难环境中对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了解毛泽东“左”倾思想不断发展的原因;全面客观地评价毛泽东。

[感受毛泽东]

人民心目中的毛泽东

“纵横历史,毛泽东是目前最伟大的人。毛泽东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是有骨气,不论是多么强大的敌人,他都敢于斗争。毛泽东最有智慧,因为他在无数仁人志士中探索民族独立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之道,毛泽东与人民心贴的最近,因为他处处为人民着想,毛泽东最能称得起是人民的公仆,因为他从不谋取私利,毛泽东永远活在每个真正的中国人心里,因为正是他,也只有他领导真正的炎黄子孙打败了侵略者,汉奸走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网民谈

毛泽东接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人心离散,牛拉木犁的中国,当他撒手人寰的时候,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凛然守护着国门,中国的卫星在太空傲视着地球,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尊严和凝聚力站立在世界舞台。

——网民谈

毛泽东是20世纪的伟人。就近代中国来说,从20年代到70年代,可以称作是“毛泽东时代”。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毛泽东唱了主角,每个历史阶段的关键时刻都留下了毛泽东的印记。这不是夸张,而是历史事实。

 ——赵福亭

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

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

——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

毛的一生,也许超过所有其他人,已经使全世界的穷人产生了强烈的和日益增长的革命要求。他发动了全球性的斗争。

——尼克松之女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

他奇迹般地创造了一个不等式:毛泽东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是20世纪的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的经历,足以使他成为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合为一体的中国革命的化身。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R·特里尔

对许多海外华人来说,毛是个英雄。他使中国站起来反抗外国的压迫,特别是西方和俄国的压力。

——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

他有很好的教养,内部是钢,有坚强的抵抗力,他是灵活的,愿意变革和学习,而最重要的,是忍耐。一直到那个转折点上。他等待着那个最低点,然后在车轮向上转动时采取行动,不太早,也不太晚。他跟着历史来引导历史。

——美国记者海伦·斯诺

他用简单的形式,表现生动而深刻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够理解的。

——法国前总理富尔

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法国总统德斯坦

毛泽东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的一切事情几乎都翻了个过儿。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象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象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他活着。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弟看上去更象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失去一只胳膊,一条腿或一只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外国友人说

一、青年毛泽东---------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

1.诞生于苦难深重的时代

毛泽东诞生于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代。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其屈辱的《马关条约》,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被清廷顽固派血腥镇压了。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廷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民国,然而袁世凯的窃权让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化为乌有。这一系列事件深深刺激了一批爱国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这个苦难深重的时代赋予热血青年的重任,毛泽东正是这些热血青年的代表和后来的领导者。也可以这样说,是历史时势造就了毛泽东的个人品格,毛泽东正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一代伟人的,这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2.青年时代立下宏志:救国救民,改造社会

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打下基础

⑵创办新民学会:立志改造社会

16岁以前,毛泽东接受了六年的传统教育,在私塾学习儒家典籍。

1910年秋天,在亲友们的劝说下,毛泽东的父亲同意了他进洋学堂学习的要求。毛泽东走出了韶山,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临行前他改写的一首诗,说出了他的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先是在湘乡县接受新式教育,后是在长沙自修。投身于广阔的世界之中,毛泽东的眼界大开。他已从一个乡下少年变成了一个不乏阅历的青年,而且开始面对现实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了。

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习对毛泽东的一生影响巨大。他不仅在这里打下坚实的学问基础,而且一师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及让师生始终关注时局和社会变动的学风,也使毛泽东为自己确定了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寻求真理的读书目的。在这几年里,中国经历了袁世凯的卖国、复辟和北洋军阀的纷争和割据,在如此令人苦闷和困惑的时代里,进步而爱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寻求真理。陈独秀扛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个热情讴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他还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并获得了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

3.思想的转变

⑴原因: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马克思主义著作影响(五四)

(2历程:①信仰改良主义(康、梁)

②信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

③信仰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后

⑵标志:1920年夏,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不断寻求改造社会的道路,但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却经历了一个过程。1918年8月,为了筹措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毛泽东和同学等24人坐火车离开长沙,到达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经原先的老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图书馆当上了一名助理员。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泽东广泛阅读了各种新书刊,并到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对俄国革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1919年3月,毛泽东带着许多刚刚学到的新的思想和活动经验回到湖南。不久,他在湖南投身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组织编辑出版《湘江评论》。在运动中,毛泽东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开始提倡民众的联合。1919年12月,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这是他第二次北京之行。驱张运动使毛泽东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治才干得到了更大的锻炼。1920年4月,毛泽东离京赴上海,准备商讨湖南建设民治问题。在上海,毛泽东和陈独秀的会谈进—步影响了他的信仰,成为他思想变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后,毛泽东领导的湖南自治运动失败,使他彻底放弃改良梦想,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自传》

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实际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毛泽东(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4、投身中国革命

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走上革命道路

二、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

(一)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1921-1927)

1、背景:中共一大上制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2、活动:

①建立湖南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

②参加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

③从事农民问题研究(中心问题、代表著作?)

《中国各社会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标志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④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毛泽东特别关注农民运动,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当然,对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所处的地位,毛泽东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国民革命时,农民作为一种巨大的现实力量,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视。毛泽东来自农村,深知农民疾苦,在大革命中他又曾回到韶山从事过农民运动,使他加深了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深度。

(二开创革命新道路

1.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A、背景: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

B、活动

①参加八七会议(1927、8、7)

②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9)

③文家市决策

④三湾改编

⑤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0)

井冈山根据地是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恢复和重建中共党的组织,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团结改造地方武装,发展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到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2)井冈山的斗争

A、开展游击战

B、进行土地革命

C、加强军队建设

(3)结果A、

B、

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著作、内容、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指导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革命思想。

理论著作

《井冈山的斗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意义: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底,井冈山斗争取得了巨大成绩。1928年10月4日,在宁冈茅坪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决议。这个决议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论证了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日益发展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五个条件:一是白色政权之间的分裂和战争,二是大革命的影响,三是引起中国革命的社会矛盾一个没有解决,四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五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观点,成为后来中国革命所走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条正确道路的最初表述。井冈山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时期。

从1927年秋冬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逐渐走上以农民为主力,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会议决议草案,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强调要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把红军建设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这个决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军原则和中国武装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是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古田会议后不久,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了重要的党内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一步阐明了红军和农村根据地在整个中国革命中的伟大意义及其发展路线,进一步充实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

阅读课本并思考(“自我测评”P15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开创了怎样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是如何进行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反映了毛泽东怎样的精神?

提示: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②探索:第一、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第二、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诊断,强调了军队的重要性。第三、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践——理论——实践;建立农村根据地,建立新型人民军队,总结出人民军队的游击战术,土地政策等内容作一般了解)。③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思考(“想一想”P149):“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提示:①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原因: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壮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敌强我弱。

1928年10月至1930年间,毛泽东在论证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

三者的关系是: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法宝;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和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践证明“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毫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二).长征

(1)原因

“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

①根本: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

②直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开始:1934.10

史料: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8.6万人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后一个多月,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由于“左”倾领导者消极避战,致使红军损失过半,锐减到3万多人

(3)转折:遵义会议(1935.1)

主要内容:

1.取消“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2.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

1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2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结束:1935.10

1936.10

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一)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2、作为

A、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八一宣言(1935.10):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0世纪30年代,国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时刻关注国内时局的变化,即使在长征途中,他也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时局变化的新闻。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国内各阶级、阶层的政治态度发生显著变化。

②瓦窑堡会议(1935.12):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12)

B.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和进行持久抗战

①洛川会议

②《论持久战》

C.延安整风(1942)

20世纪40年代初,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团结,

D.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在革命实践上,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新时期革命策略的转变;在革命理论上,毛泽东通过《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文章,系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通过整风运动,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

萌芽农民问题研究

初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成熟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确立党的七大

(二)、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45-46)m.jaB88.Com

1、背景: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国民党:消灭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党独裁

共产党:各派和谈,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努力:

重庆谈判,与国民党在重庆签订《双十协定》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过程

①第一年(46.6—47.6):防御,粉碎国民党进攻

②第二年(47.6—48.8):反攻,(决定性的)

③第三年(48.秋开始):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2、胜利:(标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四)、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实现了……,开辟了……

②国际:新中国的诞生使……

四、领导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新中国的成立

2、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措施:

a土地改革

b和平解放西藏

c镇压反革命

d三反五反运动,

e抗美援朝战争

3、改造时期(1953---1956)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背景:

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工业化全面展开

国际:中共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开始探索自我特色道路

(一)正确探索

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度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只有一个苏联可供学习。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存在着自身的严重问题。因此,对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来讲,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1、《论十大关系》(1956):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3、政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

4、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5、政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6、1957年整风运动

(二)失误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7)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大跃进”运动

4、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纠错:1961年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六、晚年岁月

1.发动“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和他对国内政治形势的错误估计息息相关的。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实践,使毛泽东很快改变了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大革命”,公开、全面、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这场“大革命”之所以冠以“文化”二字,是因为它首先是从文化领域的大规模政治“批判”开始的。

2.外交工作的突破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毛泽东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一事始终关注。他曾在1965年预计到,大多数国家可能会不顾美国的反对而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如果联合国有三分之二的国家邀请我们参加,我们不会不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注意同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并在国际事务中以伸张正义、援助弱小、蔑视强权的形象,赢得全世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钦佩和赞誉。1971年在26届联大投票前,毛泽东就说:“我们就算有十亿人口,在联合国也只有一张票,一个小国也是一张票,不要看不起小国。”结果,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1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蒋介石集团代表问题的提案。得知这一消息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B、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

C、中日建交(1973)

七、逝世和评价

(一)毛泽东与世长辞

(二)对毛泽东的评价

1.历史功绩:

①领导党和人民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

②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领导党和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过失:

①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

②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

3.结论: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

[想一想]

秋收起义爆发后,毛泽东为什么主张放弃进攻大城市而转向农村?

提示:大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革命力量相对弱小。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和红军初创时期,需要保存和壮大革命实力,因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红军不宜进攻大城市,应去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和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

[议一议]

毛泽东是基于对哪些情况的分析而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的?

提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梦想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国共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这是当时形势的基本特点。在国势危急的情况下,工人和农民都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反帝的一面,又具有害怕彻底革命的软弱的一面。他们虽然在大革命失败后成为大地主人资产阶级的附庸,但在殖民地化威胁的新情况下,他们的态度可能发生变化。他们当中的左翼有可能参加抗日,其另一部分,则有由动摇而采取中立的可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庸,由于日本要独占中国为其殖民地而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因此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有可能出现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局势。这就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具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毛泽东还指出,当前敌人力量强大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及由此规定的革命的长期性,也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想一想]

为什么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是对适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探索?

提示: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将在全国建立,在这样重要的历史关头,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把握好方向。中国与苏联之间两国国情有很大不同,苏联模式不能照搬全套。毛泽东向来主张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也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因此他广泛系统而细致地调查了中央各部门的工作情况,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几年的建设经验,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他对国家建设的十个方面做了科学分析,提出了正确意见,为中共八大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判断做了准备,成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议一议]为什么说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提示:(1)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前赴后继的国家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梦想。(2)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初期的建设中,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分析和把握,使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3)对于“文化大革命”这—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的责任。但这些错误终究是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和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生。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后半生,领导中国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功绩,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探索勇气和首创精神。对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并能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

[自我测评]

1.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什么被称作“新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有哪些经验教训?

提示:新中国的建立只是宣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以及过渡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都是全新的事业。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的理论,苏联的经验也不能全盘照搬,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和中国人民必须自己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对于过去革命年代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而言,相对于苏联的现成模式而言,这都是一种新的探索。

在新的探索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有:(1)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完成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3)从1957年到1966年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工业、农业、文教、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重要经验教训有: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计划指标必须符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要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等等。

[洛川会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全面抗战,把握抗战的领导权,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为中央宣传部门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报告。在军事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红军必须从正规战争转向抗日游击战。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牵制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主要是战略配合),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共产党对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关于国共两党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洛川会议还制定了今后的具体行动方针: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要广泛地发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朱德、周恩来任副书记,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叶剑英等为委员。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所通过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为工农红军适时实行战略重点的转移指明了方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整风运动]

为了使全党统一思想,在政治上、组织上团结一致,带领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争取抗战胜利,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及时纠正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战争形势变化迅速,对于“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没能及时肃清。抗战爆发后,党内发展的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带有一些非无产阶级的倾向,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现象。加之当时灾害频发,解放区处于极为困难时期。这些情况就使得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成为必要。

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报告,作为整风的指导文献。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式,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采用的方法为学习文件,检查思想和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延安整风运动意义深远。通过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了—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全党克服了主观主义错误,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正确处理了党内矛盾,使全党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加强了党的凝聚力,为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和夺取抗战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出访苏联,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出访。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正式签订,周恩来和维辛斯基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条约文本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政府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此后,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使中国迅速建立了—批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重工业的基础。)

该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双方还签订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此两项协定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起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率1%)。

1980年条约期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该条约不再延长。

[“一五”计划]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6年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工业部门,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农轻重比例基本协调。

延伸阅读

毛泽东词二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毛泽东词二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的两首描写秋天的诗歌。(板书)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那将是一大幸事。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和太学建立的基本史实;
知道董仲舒儒学的主要思想和评价,实质,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加深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道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评价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原因
2、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回忆上节课内容
孔子说:我克己复礼;
孟子说:我民贵君轻;
荀子说:我君舟民水;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杀了
墨子说:别打了
教师总结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不同的阶级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治国思想有儒家的以德治国,法家依法治国,道家无为而治)
教师总结过渡: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历史发展需要,儒家因其过于理想化不受统治者重视,那么在下一个历史时期治国思想和儒家思想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来学习第二节《汉代儒学》
2、梳理主干知识,夯实基础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概况:
(1)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除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
(2)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
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4、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教师总结过渡:秦朝建立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发展遭到重大打击,那么到了汉朝儒学的不利局面有没有得到改变呢?
(学生回答:有,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
二、罢黜百家
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1)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了皇权,也限制皇帝的残暴行为
(2)主张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但导致中华民族
封闭,守旧,缺乏创新能力
(3)提出“三纲五常”,稳定社会秩序,但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4)发挥仁政思想,主张轻徭薄赋,限制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
3、董仲舒儒学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特点:儒学体系为主,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4、评价:
(1)积极: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教师总结过渡:董仲舒博采百家之长,对儒学进行改造,更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所以得到皇帝的认同。汉武帝在思想上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政治上任用儒士参与国政,在教育上有没有措施提高儒学的地位呢?
(学生回答:有,设立太学)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①中央:创建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地方: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太学的影响:
①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③对统治基础:使少数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
④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教师总结:太学的设置使儒家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3、深化考点,直击高考
对本节课重要考点“焚书坑儒”通过高考题进行检测,让学生讲答案写纸上并回答。
2015年重庆文综,21题
材料、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根据材料,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2分)
答案: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
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表现:焚书坑儒
4、考点深化直击高考
对本节课重要考点“董仲舒儒学”通过高考选择题进行检测,让学生回答并解释每个选项,教师进行补充。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B
2014年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仁爱”与D项中“德治”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5、讨论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先秦儒学与董仲舒儒学的区别联系
答案:董仲舒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1、思想内涵:
先秦——儒家思想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
2、与统治者关系:
先秦——强调民本,批判时政
董仲舒——神化皇权,维护统治
3、地位:
先秦——理想化,不受重视
董仲舒——适应需要,成为正统
董仲舒儒学与先秦儒学联系:仁政,民本思想继承
六、课堂小结:让学生通过板书总结
七、生成问题:1、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对比
2、董仲舒儒学现在应该吸取的精华和摒弃的糟粕?
学生讨论,给出答案,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儒学思想及治国思想的发展历程:
1、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教案wbrwbrwbrwbr作者:邹美娟春秋:儒学产生
2、战国:儒学发展
3、秦朝:儒学重创——法家思想
4、汉初:儒学复苏——黄老之学
5、汉武帝:儒学正统——新儒学

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考试说明学习要求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2.从政治集权、传统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井田制的崩溃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1)老子主张——①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③朴素辩证法: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主张——世界万物是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4)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说明:上面各派人物的思想尽管考试说明中没有,但作为常识也应该了解。
3、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解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儒家的形成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部分
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④伦理观:性相近。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思考:“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问:对比孔子的思想,孔韩在目的上相同点是什么?在方式途径上有何不同?
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孔重德仁,韩重刑罚。
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实例: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来源:学科网仁义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毛泽东词二首备课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词二首备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词语补注
(1)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2)橘子洲:简称橘洲,通称水陆洲,俗名下洲,是长沙西湘江中一个狭长的洲。南北大约十一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说,洲上多产美橘,故名。
(3)万山:指长沙市湘江西岸连绵起伏的岳麓山和湘江两岸的其他一些山。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常和同学们到这一带游览。山上有很多枫树。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晋代张华《答何劭》:“洪钓陶万类,大块禀群生。”指天地间的一切生灵。这里如同说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霜天,下霜的天气,这里指深秋。竞,竞争、竞赛。自由:不受拘束,自在适意。
(5)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6)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这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7)鹰击长空:谓雄鹰展翅捕击长天,迅猛矫健。鹰击: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博杀凡鸟。
(8)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以上二句,可参看《诗大雅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
(9)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幕。”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由有特殊义。
2.关于词的起源
(1)关于词的起源,历代争议纷纭。从探源的理论视角上来看,大致有“形体说”“风格说”“音乐说”三种。所谓“形体说”,即抓住词以长短句式为主的形体特征,去前代的杂言歌辞与韵文形式中寻求,从而得出词最早源于《诗经》、古乐府的观点;所谓“风格说”即从词婉约、绮靡的所谓“本色”风格方面入手,到前代的歌辞与诗歌中寻觅相同或相近风格的作品来作为它的起源,从而得出词与六朝宫体诗或乐府诗有直接渊源关系的看法;所谓“音乐说”,即从词与音乐的关系上进行考察,而分别得出源于古歌、古乐府和唐代近体诗等不同结论。从起源的时间确立上来看,则有远古、先秦、汉魏六朝、隋唐等多种时态。尽管诸说之中不无合理可取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都缺少科学性与系统性。
词最先是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辞而出现的,属于音乐文学的形式范畴。歌辞是以音乐为载体,与歌唱相伴而行的,只要有音乐和歌唱的地方,就会有歌辞产生。人类自发声言语之时起,便开始了质朴而真率的歌唱,其歌唱既是歌辞也是诗,而且与舞蹈融为一体。从这个最基本的原理上讲,词的起源也就是歌辞的起源,也就是艺术的起源。但是,歌、诗、乐、舞的混沌状态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已被打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歌辞形式,不同的歌辞形式所依凭的音乐载体有不同的性质,不同时代的歌辞与音乐曲调的配合也有不同的方式。因此,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词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隋唐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歌辞形式。
(节选自刘尊明《词的起源面面观》,见《文史知识》1999年第3期)
(2)词调与词题
词调描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每个词调都有个名字,即词牌。如本词的词牌是《沁园春》,其他常见的如《菩萨蛮》《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词牌不像我们平常写作文的题目一样,它与词的内容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相见欢》《龟虽寿》,听起来好像是写欢喜、高兴的气氛,但其实是描述悲凉、凄惨的曲调。因此从北宋起,就有人在词牌下加一个小标题,表明题意。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乍看“水调歌头”不知何意,不像我们写作文时要写春天,题目就是《春》,于是苏东坡在词牌下有一个小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词人的弟弟,看了这个标题,我们就知道词人写的是什么了。所以词牌与词题是不同的。词题起一个补充作用。
(3)词体
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是这样分为三类:
小令:58个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悬殊是很大的。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四段,尤其四叠极少见。
二、课文赏析
1.《沁园春长沙》赏析
姚丰俊
上阕揽景兴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察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谁主沉浮”就是谁掌握领导权。词人虽未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和“忆”来追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的“独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个“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状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地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高的湘江中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乃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玩索不尽。
全词上阕主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阕主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大连出版社1990版,有删节)
2.《采桑子重阳》赏析
公木
伟大领袖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我们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自然,“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总之,诗句的意思是说:人生固易老,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但是,它不是格言,而是诗句。在这里,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我们说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我们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征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回过头来,检阅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已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九日龙山饮》);无论杜甫的“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岂不是无一例外,完全可以“一览众山小”了吗?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更多的则是不用叠句,其例甚繁,不遑列举。大约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1994年9月版)
三、诗文荐读
1.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阅读提示:①寂寥:寂寞、凄凉。胜:超过。春朝(zhāo):春天。②排:推开,冲破。碧霄:碧蓝的天空。③自宋玉悲秋以来,历代骚人墨客几乎逢秋便悲。此诗作于朗州贬所,却以一鹤排云、直上晴空赞颂了爽朗明丽的秋天,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
2.沁园春
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控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阅读提示:本词写于嘉泰三年(1203),时作者流寓杭州,辛弃疾则在绍兴任浙东安抚使,慕刘过诗名,特邀他前往绍兴共事。刘过因故不及行,便效稼轩体以答。词作不仅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而且融古人诗句入对话之中,更有甚者,还起三位前代诗人而相与论辩。构思新奇,意趣横生。开篇三句,设想冒着风雨横渡钱塘奔赴绍兴以及到后大吃狂饮的情景,表示向往之至。“被香山居士”四句忽作逆折,说他被白居易、林逋、苏轼三人拉回,未能成行。接着,打破上下片分界,从“坡谓”以下,直到篇末,全由三人盛情邀客的争辩构成,纷纷拿出各自吟咏名胜的佳句以借代三处景点,请词人去游览。至于造访稼轩,且等天晴再去也未为晚。这种超越时空的大胆想像,纯以对话构筑全篇的构思方式,以及概括名句以为议论的行文特色,都充分体现了词人狂放不羁、俊逸洒脱的个性,同时也反映了他文思迅捷的才情。难怪稼轩“得之大喜,致馈数百千,竟邀之去,馆燕弥月。”
(岳柯《程史》)
四、鉴赏方略
“意象”及其解读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如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中的“斜阳”“寒鸦”“流水”“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我们了解“意象”是为了鉴赏诗歌,学会审美。因此有必要熟悉“意象”的基本特点。
首先,意象往往有丰富的内涵。一个意象的内涵是否丰富,与这个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诗人之所以反复吟咏春天和秋天,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季节有着较多的富有诗意的属性。中国的菊花和兰草,外国的云雀和夜莺,几乎成了万古常新的诗题,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能够触发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感慨。不同事物在这一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众所周知,泪水被诗人抒写了几千年,而极少有人吟咏鼻涕;秋叶令无数墨客感叹,而垃圾却无人问津。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挖出诗意来的。有人说,一条林间小道比一个赌徒要有诗意。
朱红的抒情诗《恋》,围绕着“你”和“我”,塑造了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意象,生发出多少刻骨铭心的情意:我是旧帆,你就是港口的灯火。/我是优游的天鹅,你就是湖泊。/你是朱唇,我就是缠绵的热吻。/你是苦泪,我就是碎裂的心魄。……这些诗句,无异于柔情蜜意恋人的绵绵情话,无异于坚贞不移的海誓山盟。此诗虽然长达八节,推出数十个意象,仿佛仍未尽意。谁知,诗人却是卒章显志,最后一节诗意陡转:“你是我的主宰,我仰望的星座,/我是你幸福的奴仆呀,我的祖国!”原来,“你”并不是“我”的恋人,而是“我的祖国”。全诗意在倾吐对祖国的爱恋。其强大的感染力来自那遍布全诗的内涵丰富的意象。
其次,意象都富有情感性。应当说,所有的意象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浸染着诗人的情思。诗要动人,自然要选取那些较多和较浓地浸染情思的意象。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意象必须反映诗的主题。因为具体到一首诗,诗人所表现的是某一特定的情思。选择意象就是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那种特定情思的意象。请读韦黎明的《给乙》:我们是黑夜相错而过的船/我们是白昼没有标记的帆/我们是同一次潮汐搁浅沙滩的贝壳/我们是同一次喷发中冷却的火成岩//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我们彼此多么相近/——可惜/为此已晚……
此诗中的“我们”,也许是一对未曾互相表白抱撼终生的男女。诗人推出四个富有情思的意象:“我们”是“船”;“我们”是“帆”,“我们”是“贝壳”;“我们”是“火成岩”。这四个意象都包含着诗人所要表达的深沉而痛切的遗憾:“我们彼此多么相近/——可惜/为此已晚……。”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排比句统摄着四个意象,不断地积聚情感。诗人让那感情的潮水一公分一公分地上涨,人们在堤坝外面看不真切,而只是从什么船呀帆呀的隐约感到情感澎湃。终于,潮水超出了警戒线,冲决了堤坝。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诗人的主旨原来如此。本该早就发现的,却直到“有一天”才“终于发现”。星转斗移,物是人非,诗人在篇末表达的惋惜之情显得格外强烈。
(参照刘福智《意象——诗魂腾飞的霞云》,见《语文知识》2000年第10期,文字稍有变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17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