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程标准]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两极到多极的发展演变趋势:

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

3、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东欧(8个)亚洲(4个)

2、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由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3、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1、冷战概念:

二战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活动,来遏制共产主义(本质),稳定资本主义。

2、“冷战”的表现

①杜鲁门主义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全面开始的标志。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后来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也正式形成。

(三)、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美苏激烈对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A德国分裂

1949年5月,柏林封锁刚刚结束,美国便支持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两个德国的局面便形成了。

德国的分裂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分裂的根源是美国的霸权政策。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

B.朝鲜分裂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依据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北纬38度线.经过长期的对峙,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先行成立了大韩民国。次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C.古巴导弹危机

2、两强长期处于均势,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A内因: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

B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结果:

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2、史实: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

提出: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要任务和行动纲领(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概念: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典型波兰(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德国(1990年,两德统一)

4)、原因

历史根源: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2、苏联解体

(1)解体过程

a、戈尔巴乔夫改革

(造成人们的思想严重混乱;造成苏联局势更加动荡;民族矛盾加剧,民族分离活动剧烈。)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b、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1991年8月,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把这个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结果: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2.表现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3、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中国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冒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和平和动荡并存

1.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1巴以冲突、2波黑战争、3卢旺达种族屠杀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2003,伊拉克战争、21999,北约轰炸南联盟

3.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感受恐怖主义最震撼的一件大事就是“9?11事件”。

延伸阅读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2)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3)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
(4)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5)认识“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杜鲁门主义
(1)铁幕演说: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冷战”的序幕。
(2)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遏制共产主义”,史称“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
(1)提出:1947年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2)影响:它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年,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1955年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
(3)北约和华约的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事件)
(1)德国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西德和东德。
(2)朝鲜分裂:
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1948年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分裂状态。
(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为改变美苏核力量对比不利地位,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发现后武装封锁古巴。经过紧张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它说明,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一边。
5、“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
(2)美苏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理解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2)了解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了解苏联解体
(5)理解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1)欧共体的形成与扩大:
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国际关系的优势地位;
西欧各国在恢复和发展经济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过程: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6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70年代英国等国加入
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的外交政策。
(2)欧洲联盟的建立、扩大和发展
原因:冷战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
过程:1992年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影响: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欧洲联合的特点: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出现统一货币;
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逐渐扩及整个欧洲。
2.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①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进一步扫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奠定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②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订货的剌激
④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适合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3.不结盟运动兴起:
(1)原因: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概况:
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的倡议下,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奉行的政策: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4)意义: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4.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陷入困境后,1991年“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展,苏联完全解体。
(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结束)
5.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标志: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表现:①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③日本加快谋求的步伐;
④拥有足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武器,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⑤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

第六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六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测试

1.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2.“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D、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3.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丘吉尔曾说“俄国的困难就是英国的困难”,表示将尽全力援助苏联;但二战结束后,他又公开发表“铁幕”演说,鼓吹对苏联的冷战。这些说明他()

A.出尔反尔,典型的政客B.骨子里一直仇视苏联

C.根据自身利益调整政策D.唯美国马首是瞻

4.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这说明

①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②赫鲁晓夫放弃竞争,争取美国的支持

③美国处于战略优势④苏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A.①③④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下列四幅图最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特征的是

A.B.C.D.

6.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7在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写道:“一九六二年十月,苏联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和美国一度剑拔弩张,搞得十分紧张。”这里的“加勒比海危机”具体指的是 

A.美苏对中美洲的争夺 

B.拉美独立浪潮高涨

C.古巴导弹危机

D.美国对古巴的武装封锁

8、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下列因素对这一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是①欧共体的成立②日本经济实力的壮大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④苏联军事力量的增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发展的特点包括①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②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③美国、欧共体、日本三极格局形式④现在正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有人认为,眼下在欧洲有两种东扩,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战略性的,这是指下列哪两者的东扩()

A.北约与华约B.北约与欧盟C.欧盟与北约D.恐怖与流感

11.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2.仔细阅读右边漫画,对漫画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已解体

B.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C.美国企图推行单边外交政策

D.多极化格局形成

13.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14.1979年苏联出兵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持续78天的轰炸。其实质是

A.高唱“人权高于主权”论B.实行“人道主义”干涉

C.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D.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5.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红底黄镰刀斧锤星)(白蓝红三色)

A.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D.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因果关系

16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17.亨利基辛格在1993年提出:“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若基于经济力量来考虑,这里可列入“多权力中心”的国家除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外,还应包括

A.不结盟运动国家B.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 D.中华人民共和国

18.如图所示:当前,八国角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反映了联合国在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联合国面临着重大改革

B.世界政治大国并起,联合国的作用已遭到削弱

C.联合国在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面前已软弱无力

D.联合国制定的某些国际准则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1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B群雄并起

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向

20.2007年4月,普京再一次公共场合抨击美国“几乎是毫无节制地”滥用武力,并且称美国所倡导的“单极世界”是不可接受的。这段材料表明

①美国今天仍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美国的目的是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

③这反映了今天世界的政治格局为“一超多强”④美俄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分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后个别国家(注: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最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简要分析其原因。

(4)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二

1970年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总产值37.89.4510.16.5100%

出口贸易15.26.912.26.4100%

黄金外汇储备15.55.214.65.3100%

材料三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材料四共同体大部分原材料靠进口,而第三世界国家是共同体原材料的主要供应者。第三世界国家还向共同体供应棉花等农产品,第三世界国家是共同体的重要贸易对象┉┉进入70年代,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彼此协调立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使共同体与之签定《洛美协定》。共同体同意在不要求“互惠”的情况下让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45个国家的工农业产品自由进入共同体国家,共同体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帮助建立和扩大原料加工业、制造工业和其他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设施┉┉协定签定后,双方到1997年贸易额已达300亿美元,双方进出口基本平衡。

───以上材料均引自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为此,它们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二,谈谈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

(4)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洛美协定》签定后,双方贸易发展说明了什么?

23.史料研习、理论指导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对外关系。完成下列问题:

(1)史料研习

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

材料二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七条

请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理论指导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的制定还要考虑国际形势的变化。分析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外交方针、政策、原则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意义或作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改善中美关系美国: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国:应对苏联的威胁,同时也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问题讨论

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新局面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24.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1)“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是在什么时候?

(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

(3)“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4)图一、图二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从图三、图四中你能获取美苏争霸什么信息?并再举两例。

(6)让历史告诉未来,请你就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发表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美国代表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域与苏联全面对抗,但由于美苏两国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动武,对抗保持在克制的范围内,而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联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实质是干涉他国内政。

3.C

4.A

5.B.

解析: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征就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A.图反映的是二战中苏美英三国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C.图反映的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D.图反映的俄美关系改善已经是在冷战结束后了。B.图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紧张的情形,形象的体现了美苏对抗的事实。故而答案为B.

6.B

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正确选项是B项。

7.C

8.答案A

解析:六七十年代,世界局势仍然是两极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不能算上苏联。苏联军事力量增强的后果是强化了两极格局,抵消多极化。

9.C

解析:“多极化”的“化”反映的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未来的方向,而不是现在的状态。目前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但不意味着整个世界是“三极格局”,如果是这样的话,俄国、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位置在哪里呢?

10.案C

解析:欧盟东扩既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然性步骤,也是中东欧国家冷战后“回归欧洲”的简捷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实现中东欧国家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欧盟现有成员国的均质化发展,属于制度性的东扩;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美国乘机提出北约东扩主张,意在将西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东移,以填补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真空”,确立北约在未来欧洲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是为战略性的东扩。

11.D

12.D

13.D

14.D

15.D

解析:从苏联到俄罗斯,说明原有能与美国相对峙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16.D

解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长期带来的影响,而其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引起政局混乱,很快解体的。

17.D

18.A 

解析:联合国安理会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机构,其常任理事国更是拥有否决大权,故才会出现图示中八国角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状况,这充分说明了60年来一成不变的安理会15国组合已不能正确反映经历了冷战、非殖民化、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等重大变革的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面临着重大改革。B、C、D都不符合联合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19.C

20.A

21.(1)苏联(1分)“冷战”政策(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石油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危机;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地位动摇。(3)目的:建立单极世界。原因: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4)“冷战”政策导致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缓和,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导致两国在合作的同时,也增加了摩擦。

22.(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要求摆脱美国经济的依附。当时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任何一个西欧国家均无力与之抗衡,必须联合。1967年,正式建立欧洲共同体。(2)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严重动摇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必将导致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4)改善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改善投资环境。原因:第三世界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欧共体本身对于第三世界市场原材料的需要。

(5)第三世界国家经过团结一致的斗争,有力量逐步改变旧的不平等的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可以促进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

23.(1)主要不同点:从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已从向苏联“一边倒”,在东西方冷战中站在以苏联为首的阵营一边调整为与俄罗斯走合作之路、谋求共同利益、求自身安全。说明:这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加,也说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坚持对外开放,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等。

(2)见表格

外交方针、政策、原则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意义或作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的特点,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新中国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改善中美关系美国: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国:应对苏联的威胁,同时也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A.

注意时期限制。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故正确答案为A项。

24.(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3)苏联败下阵来,苏联解体。(4)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5)信息:大力发展核武器,进行军事竞争。例子: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出兵阿富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符合题意的任两例即可)(6)三种观点:一是和平友好,原因或理由: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二是时有摩擦时有缓和;三是摩擦不断,关系恶化。后两种理由略。(本问评分标准:见解包括观点和理由两部分。)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课堂构思

1.本节课一大特点是历史概念难,理论性强。学生要掌握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关系、“铁幕”“冷战”等内容。

2.要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胆对教材取舍。

3.尽量运用本节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扩展学生视野。

二、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学习本课可为下一课做好铺垫,使学生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状况。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虽然提到战后的国际关系,但并不作独立章节重点进行讲述,学生对这节课的历史概念和现象难以深入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及能力不容乐观。但重大的国际关系和美苏对峙的惊心动魄场面,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推移演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难点: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本节课丰富的音像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师生互动。

七、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幻灯片展示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图片,让学生回答下面问题:(1)图中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谁?(2)他们在二战中有何共同的重大贡献?

导入语:用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今天我们对本格局形成的背景、主要表现、作用与影响进行探究。

(二)讲授新课

利用幻灯展示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的重大影响?

(让学生带着1、2两个问题看书,思考7分钟,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然后,播放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视频。

利用幻灯片展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图。

让学生简单介绍丘吉尔“铁幕”演说及丘吉尔本人。

教师可视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如下内容: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

丘吉尔的头上戴有许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严谨多产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未上过大学,他的渊博知识和多方面才能是经过刻苦自学得来的。他年轻时驻军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在那里有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阅读四小时或五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也使他成长为“我们生活的时代里最杰出和多才多艺的人”。

此外,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发明家、战略家、外交家。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是有名的顽固反共人物。二战中与苏联结为盟国,体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外交的高度灵活性。但他曾经这样说:“我最愿意看到的二战结局是斯大林俄国躺在手术台上,希特勒德国被埋在坟墓里。”就是他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播放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视频。

利用幻灯片展示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图片。

给学生设问:什么是“杜鲁门主义”?

教师补充说明:杜鲁门主义指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霸权主义政策。它和“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战后初期美国全球战略基础。

播放马歇尔计划视频。

利用幻灯片展示马歇尔计划。

给学生设问:(1)什么是“马歇尔计划”?(2)美国实施该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教师补充说明: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会议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举行,除苏联及其东欧盟国以及西班牙外的16个欧洲国家参加了会议。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利用幻灯展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2国在华盛顿的签约图。

说明该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利用幻灯片展示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回答,并注意史论结合,然后展示如下内容:

(1)美国确立称霸全球的战略;

(2)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范围;

(3)国家利益的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

冷战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二战后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形成的过程:

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发表(1947年)。

美国马歇尔计划(实质)。

苏联经济互助委员会。

美国:北约。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华沙。1955《华沙条约》(正式形成)苏联。

(以上问题都要求学生通过思考,然后学生自己作答,教师利用幻灯片显示答案)

3.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启发学生从消极、积极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加以概括)

A、“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

B、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D、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三)本课小结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是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这一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代之以美苏两极主导。美苏两极格局存在近半个世纪,对二战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两极格局虽然已经解体,但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角度而言,学习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活动与探究

北约东扩对中国政治外交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课后搜集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小辩论会。(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李雄)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课标内容: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本科内容主要是从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来介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贯穿本课线索的是:随着各国经济政治力量的壮大,美苏霸权主义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上承两极格局,下起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本节的中心问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表现,主要应理解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多极化格局关系的理解: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②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又反过来促进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直至出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其二是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①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③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阶段学生业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近代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知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多、国际关系复杂、时空跨度大,学生中普遍国家关系知识的浅薄等,这都给我们实施该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设置一个主体的历史情景,将该课的主要问题变复杂为简单、生涩为通俗,成为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四.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走向联合的欧洲

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舒曼计划、《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

因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此消彼涨,因此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情景再现

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美国对日政策由占领转向扶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问题探究: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中国的振兴

不结盟运动兴起、形成的标志及其行动纲领、中国的改革开放

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

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由此加深对当前我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政策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六.教学难点:了解多种力量的崛起对世界两极格局带来的影响。

七.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八.教学媒体:采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为主,内容包括:板书、地图、课文资料和问题。

九.教学方法:

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主体性教育理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具有指导性,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现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中启发、引导、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得以发展的过程。)

2、教法: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并通过相关素材的整理与再现,创设简易可感知的情境,使用启发式,激励性,以教师为"导",导之有法,使其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简洁性,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3、学法:学生带着本节课的线索和两个探究问题学习本课,其中穿插游戏考察学生的地理常识及历史常识,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解决两个探究问题,在开放的活动空间中,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十.板书设计:(板书)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本章线索:两极形成→多极化出现→两极瓦解→多极化加强

(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目前)

美苏实力下降,欧、中、日及第三世界力量上升

一、欧共体1、进程2、内容3、原因4、影响

二、日本1、原因2、影响

三、.不结盟运动和中国兴起1.不结盟运动形成影响2.中国—改革开放

四、小结

十一.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1、组织学生预习教材,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历史知识图片,初步了解教材;

2、思考课后的“探究学习总结”栏中的材料与问题。

(二)导入设计

材料一,朝鲜战争(美国军队仁川登陆图片一幅)

材料二,朝鲜核危机 据报道,朝鲜于10月9日“成功地进行了核试验”。当天上午10时36分,韩国地震中心监测到朝鲜咸镜北道一带发生了3.58级地震波及巨大的爆炸声。正是这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震惊了整个世界!顿时世界各国都做出了快速反应。

 美国希望谈判有可能在一些可接受的条件下,实现朝鲜的无核化。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参与了由中美日韩朝苏五轮六方会谈,但仍然未能遏制朝鲜核试验。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可以纠集联合国军队对朝鲜动武?而面对朝鲜核试验成功美国却不敢轻举妄动?

教师简单解说,这个变化,是由美国的国家实力变化,或者说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的。这个也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课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我们知道二战后美苏争霸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美苏两国在五、六十年代掀起了军备竞赛,并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引起了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因素,都造成国力了下降。而与其同时,战后的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另外,哪个国家通过改革从战败国变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学生回答

没错,除了这两股资本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我们还知道许多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我们称之为――什么?

对,那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哪一个?

没错,这几股政治力量的出现就使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

材料一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片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全球通史》

材料二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

——www.54a.cn/ziliao/255827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入手,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和拓展性。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

(板书)一.欧共体

教师紧接着追问:对!欧洲的联合,欧盟!欧共体都是其联合的具体表现!我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欧洲联合的漫漫历程!

大屏幕投影(欧洲联合的历程)

年份

欧洲一体化进程

1950年

“舒曼计划”出台

1951年

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57~1958年

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西欧六国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

西欧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9年

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对外政策

1993年

建成欧共体内部市场,或称欧洲统一大市场,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1999年

欧盟内部统一货币欧元启动

2004年

欧盟成员国总数达25个,10月29日,25个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

师:从欧洲一体化大事记中可以看出,欧洲一体化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不断增加,而且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思考:欧洲联合在哪些方面实现联合?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从书本上,我们可以知道欧欧一体化的内容包括:⑴.关税和贸易政策。⑵.农业和渔业政策。⑶.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⑷.政治一体化。⑸.共同的外交政策。

从它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成员国不断扩大、从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是其最大特点。

思考:那么,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是自发走向一体化还是自觉走向一体化的呢?请同学们分为两组,就各自的观点进行辩论。同意自发走向一体化的同学为一组同意自觉走向一体化的同学为二组。

(学生辩论)

一组代表:对方代表强调的是各国经济发展是自觉的过程,我强调的是:各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一体化的进程中表现为自发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的一种自发行为,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自觉行动,并不能否定整个过程为一种自发行为。

二组代表:我方认为欧洲走向一体化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从历史来看,国际关系格局长期以欧洲为中心,二战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欧洲丧失了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荡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从这一方面看,西欧国家的一体化一开始就是自觉的过程。事实证明:“舒曼计划”的提出,《巴黎条约》和《罗马条约》的签订都是西欧国家自觉走向一体化的表现。欧洲一体化进程是在美苏两极格局的形势下出现的,是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而加强经济合作,最后走上政治一体化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辩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针对性较强,有说服力。老师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出现是自发行为与自觉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欧洲走向联合是历史的必然,从欧洲一体化的过程来看,西欧经济发展是前提,各国之间合作与妥协是关键。

⑴.二战后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各国经济凋敝,出现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2).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需要联合

⑶.在美苏两极格局下,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4).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了解了欧共体形成的原因,进程及内容后,我们可以猜测到一个经济走向联合的国家联盟,它在经济发展后,反映在政治上,它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家思考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XXX同学你来说一下。

教师总结:首先我们可以知道欧洲国家经济联合肯定就⑴.对欧洲: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再来,欧共体经济强大了。⑵.对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我们说,经济决定政治,现在,联合的欧洲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实力也增强了,那它就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并且有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从两极向着多极化发展。

(板书)影响

第二部分二.日本的崛起(分组探究课后学习延伸)

现在我们分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其中一极新的政治力量,那么接着我们来学习另一极新的力量——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本。

用大屏幕投影被原子弹炸过的广岛图片,对照课本141页日本太阳神塔——思考反差之大的原因何在?教师补充说明: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日本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期,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到了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仅此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总(板书)二.日本原因

好了,我们知道二战中日本受到原子弹的杀伤,二战后国家一片寥寂,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那他们是如何把托这种困境的?XX同学你说一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在讲授知识点过程中可穿插现实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答得不错。我们可以说,首先国内,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嗯,现在我们再分析,当时日本得到了哪个国家的扶植?为什么要扶植日本?

大家带着本章的第一个探究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是如何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是本章的重点来阅读书本,结合第142页“学思之窗”找出答案

没错(2).美国大力扶植。我们知道,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对日本的占领重点开始转到帮助日本恢复经济,以此来遏制中国和苏联,并把日本作为他在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大家知不知道日本哪个地方直到现在还有美军的驻军?(学生回答:冲绳)没错。美国一再削减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同时,还向日本提供资金和技术。

刚才XXX同学说了一个因素,就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国向日本订购军需用品,日本从中获利。因此,我们说(3).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日本借此机会使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另外,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战败国,他被规定不可以拥有正常的军事力量,(4)国民经济非军事化。这样,日本利用这个原因,把国家的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

从1956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5)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经济有计划地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人民也积极投入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当中。再来日本政府(6).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众所周知日本这个国家是非常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尤其是它的科技,我们现在用的家庭电器、汽车、游戏机等等,你们说一下日本的电器、汽车、游戏品牌?

我们说,经济决定政治,日本从战败国走向世界经济大国,那么,随之,他的政治要求也出现了变化,那么它对世界格局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

(板书)影响

老师学生一起分析、思考问题。战后以来,日本一直依附着美国,但是,随着日本本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在政治、外交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主张。⑴.对日本,经济实力增长,不再受制于美国,在国际中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我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日本想成为“政治大国”的其中一个目标是什么?

提问同学有关时事常识,引起学生兴趣就是进十年来,日本都向联合国提出要求成为第六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⑵.对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西欧三足鼎立。冲击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大屏幕投影:

1948年到1970年美国和法、德、日、英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年代

美国(百分比)

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之和(百分比)

1948年

54.6

19.6

1970年

37.8

31.5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对欧洲联合、日本崛起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有更直观的认识。

现在我们已经分析了导致多极化出现的两个政治力量,而这两个政治力量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除资本主义国家之外的其他政治力量的变化。

第三部分三.不结盟运动和中国

回到我们本节课的线索,我们关注一下第三股新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国家,现在同学们阅读书本142页到143页,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形成、内容及影响。

(板书)三.不结盟运动

原因

大家看了书本,我们可以归结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两个原因,⑴.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⑵.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二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为维护独立、主权和发展经济,既需要国际合作与团结,又不愿介入美、苏的争霸斗争,他们采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奉行不结盟的政策,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被称为“第三世界”。这就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板书)形成

接着我们来看不结盟运动的形成: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统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板书)影响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不结盟运动的影响。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崛起,作为一支新的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不结盟运动兴起后,帮助了其他一些还没有独立的、曾受殖民压迫的落后国家开展解放运动。⑵.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殖民国家的独立,并且以一种新的力量参与国际事务,这表明过去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⑶.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⑷.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

最后,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第四股新的政治力量,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板书)四、中国——改革开放

老师简单介绍中国发展情况

我们知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受“左”倾思想影响二十年,我国经济停滞不前。直到1978年,重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提问:有什么例子证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五、本课小结

先回顾本章的线索,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我们说,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的什么格局?

没错,但我们知道在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多个区域或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我们说这是什么格局?

对的,然后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东欧剧变,1991年发生了一件什么重大事件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得好,看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都挺扎实,现今,我们说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的政治格局,那大家应该知道哪一个国家是超级大国?

好,那现在我们就已经回顾了我们本章的线索:两极形成→多极化出现→两极瓦解→多极化加强(板书)

六、学习运用

案例一以史为鉴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中国应采取哪些对策应对多极化?

基于目前“一超独霸”的现实和他国发展的经验,我们可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确认美国“一超独霸”的世界地位,并从经济、金融、贸易以及高新技术等广泛领域与其确立正常关系。在某些敏感或应急事件的审处方面,在坚持主权完整的基础上登高望远。这样来争取一个好的国际环境,使我国在经济实力上得到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增强。

其二:采取分步走战略。首先成为亚洲的“区域”大国,进入世界“五极”,然后成为“三极”中的一员。无论是经济社会政策,还是防务与外交等,均以这一思想贯穿全部事务之中。

其三:深化改革开放。根据党的十六大政策,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苦练内功,确立技术立国,发展外向型经济。

其四:强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要强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在张力,以变策变。以平等取代“互相利用”,以和平共处取代“分而治之”,从而以中含全、以静策动,即在和平共处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

2.东欧剧变的原因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阿拉木图宣言

三、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1.“一超多强”

2.欧洲联盟

3.多极化趋势

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多极化趋势

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

本节内容涉及的“热点”较多,而且多个问题已在时事政治中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讲述、放录像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从中寻找疑问,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加以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师相应提供部分历史原始录像、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加深对本课有关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大家看这张图片:一个画面是大量居民涌入墙内,另一幅画面是在拆除一段墙,这些人在干什么呢?大家知道这幅图片中的两个画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德国柏林墙被拆除的史实。大家知道柏林墙的来历吗?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当时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反法西斯防卫墙”横断在它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总长43公里。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墙的那个晚上,约10万人象潮水一般从柏林墙的东边涌向西边,所有的护栏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为阻隔就这样消失了。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彻底终结。由此导入新课。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为什么是波兰?通过放映一段有关波兰剧变的时事录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录像了解事件的基本过程。然后教师稍做介绍。在东欧各国中,波兰的情况更特殊。1956年波兰开始“民主化进程”,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等手段,对波兰进行渗透。波兰有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党员也往往是教徒,天主教成为反社会主义的借用力量。恰逢此时,一名原波兰籍人士当上了教皇,他就是约翰·保罗二世。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与其结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秘密联盟”,行动的重点是使波兰脱离苏联集团。1988年,美国一方面对波兰政府实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为波兰反对派“团结工会”提供5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终于导致“团结工会”上台,东欧剧变即从波兰开始。

2.东欧剧变的原因

让学生概括教材内容,教师简单讲述即可。波兰等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阻碍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群众强烈不满。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群众,丧失民心。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蜕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内、外因结合,使东欧各国共产党相继失去政权。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关于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可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走上解体?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在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时它们两国是可以互相抗衡的力量。两极格局结束时,苏联的解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为形势所迫,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这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

2."八一九"事件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放一段有关录像资料,教师可简单介绍这一事件的背景和经过。1989年下半年,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东西方两大集团原有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迅速消失。而苏联国内的改革,却越改越乱,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并存,并日益严重。"八一九"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了局势的混乱;其直接导火线,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问题.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因此,出现了由一些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后,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波罗的海3国和格鲁吉亚除外)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简称: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至此联盟国家彻底解体。

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苏联由统一的联盟国家变成大小强弱不等、利益各异的十几个国家。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苏联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这一变化,既使全球大战的危险性大大减退,又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新动荡。在讲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到挫折时,可提出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或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三、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1.“一超多强”

提问:“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概括后,教师概括综合讲述。

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二战后的冷战局面结束,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与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同时,世界其它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冷战结束后,世界存在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超多强”的存在表明,国际格局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单极化与多极化相互较量,这种较量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大国(国家联盟)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利于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也有利于新的大国关系的建立。

2.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马约”指出,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多极化趋势

世界力量多极化的趋势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露端倪,在整个七八十年代,这一趋势更日见明朗.首先,世界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更加不可逆转.除了欧洲联盟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一只重要力量外。日本也要求与自己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苏联解体后,接替苏联联合国席位和拥有与美国军事相匹敌的俄罗斯,也努力恢复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高,成为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最后应使学生明确: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符合时代进步的表现,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也有人认为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

你同意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吗?说说你同意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同别人交流一下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1)文明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造成各种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冷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在冷战后,同一文明内部爆发的冲突事例比比皆是,爱尔兰问题,中国与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端,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而在"9·1l"事件后,又出现了在反恐怖问题上跨文明的合作。因此,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是不全面的。

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东欧剧变到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以美苏两极对立体制为核心的旧格局已经终结,世界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时期。各种国际力量正经历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政治呈多极化的趋势。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2)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3)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2)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
(1)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
(1)时间接近。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质相同。都是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3)共同原因:①根源都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长期错误政策造成的矛盾积累;②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③都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4.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地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欧洲的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方向。
(4)一些地区性的军事强国的扩张愿望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日益暴露,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这严重地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6)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大主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5.20世纪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主要是指:“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取代战前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格局;“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化格局趋势取代苏东剧变前的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前两次相比,具有不同之处:①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它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格局;③多极化格局的建立还需要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如何认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哪些变化?
(1)认识:苏联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也为国际共运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促使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一、选择题:
1.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
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位总统是
A.华盛顿B.林肯C.杜鲁门D.尼克松
:C美国某总统其实是杜鲁门,他的言论反映了美国要干涉别国内政,答案是C。
2.(2010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
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C。从材料看,是指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是并不意味着美苏矛盾的趋缓。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表述: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
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C二战后欧洲成为美苏“冷战”的主战场,受到很大的威胁,欧洲政治家发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呼声。
4.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
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
B.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C.受“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D.受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C“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欧洲被美苏两国所控制,分裂为两派势力,典型地反映在德国的分裂上,所以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峙。
5.(2010山东省潍坊市北四县高三监测)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
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形成了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成为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D.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D不结盟运动兴起时面临美苏两国争霸的局面,其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6.“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
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C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欧洲出现联合,日本经济崛起,美国不得不调整对苏联的政策,采取守势。
7.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
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为了加强对中国的封锁、控制,改变了对日的政策,由压制改为扶植,把日本作为反共的桥头堡。
8.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于1961年8月13日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右
图所示的一段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是美苏两极对峙的著名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A本题否定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图片反映的是冷战,未反应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9.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
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A时间是1992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符合以上要求的是A。
10.2009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21世纪头10年,
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罗伯特的讲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②中国将取代美国的单极世界;③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④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影响世界政治多极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B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同时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不能,中国也不会建立单极世界。故排除②,选B。
11.观察漫画《布什的进攻》。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法德俄保护伊拉克B.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C.美国推行单边主义D.美欧关系日趋紧张

:C根据漫画及其题目《布什的进攻》可以判断出是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始于欧共体的成立。A、D
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
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D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现有的军事集团”指的是美苏两国为首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对峙。
13.若以“风”字开头的成语来概括二战后的世界形势的特点,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风雨同舟B.风云变幻C.风调雨顺D.风平浪静
:B二战后美苏两国争霸,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在冷战的背后有局部的热战,ACD都太平静,只有B最贴切。
14.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
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
A.呈现五极世界格局B.呈现经济多样化特征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个别大国单独操纵世界局势
:C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题中所说的国家正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几股势力,而且题干中还抓住了几个国家的弱点来进行了分析。
15.“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
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C建立单级世界绝不是靠谈判能够实现的,排除。其他三项正是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16.“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就外部因素而言,
东欧剧变是由于
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②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③苏联“新思维”影响④西方“和平演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④
:C注意题中信息:东欧剧变的“外部因素”
17.尼克松在1971年曾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
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欧共体的形成B.日本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D.中国的振兴
:C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70年代,二是“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结合这两点就知道根源是经济方面,ABD都是政治方面。
18.(2010福建省三校高三联考)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
一个1+X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加若干个大国的世界”。对“1+X”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A.是一个常数B.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是一个动态的数值D.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A当今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但世界正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究竟这个“多”是多少呢?目前尚无法确定。仔细研究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与BCD是矛盾的,计算无法理解这些数学概念,也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19.1998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
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C提取信息结合所学:中国之所以投反对票并不是反对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实际上中国和很多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20.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D.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B。A错,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并非单极世界;C错,中国的综合国力没有超过其他国家;D错,
三足鼎立指美日欧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与第三世界崛起无关。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选B。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二战后初期至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能够实现其战略意图?(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4分)

解析:本题以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和《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部分材料创设情境,考查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第(1)问由材料可以概括出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初期和70年代是否实现战略意图;第(2)问结合改革开放后重大史实回答,注意一定要高度概括。

答案:(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1分)
战后初期,其战略意图基本(部分)实现。(1分)体现为: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答对两点即可得分2分,最高不超过2分)
七十年代其战略意图不能实现。(1分)体现为西欧一体化、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1分)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国力增强,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美国自身实力相对削弱(1分)
(2)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③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等(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最高不超过4分)

2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当看到,冷战期间由于美国和前苏联在联合国占支配地位,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美苏两国直接或间接插手世界各地的战争或冲突,双方甚至将冷战的“战场”搬到了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冷战结束。两极世界格局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在此后发挥了其他任何国际组织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苏联解体、华约集团崩溃,俄罗斯虽然从前苏联那里继承了超级大国地位,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对美国和整个西方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合作.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处理国际事务,对维和行动的态度日趋积极.美国自从“911事件”后,在处理诸多国际事务方面更需要其他大国,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合作.。……随着冷战的结束,被长期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在一些国家内部日益激化并迅速迸发出来,世界各地一时战火四起,内战型冲突成为军事冲突的主要形式,也成为威胁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主要不稳定因素。
——《联合国维和行动一风雨60年》
材料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7日发表报告说,中国正在国际维和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示出中国希望为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积极的贡献。报告说,2000年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国际维和行动的人数增加了20倍,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已超过俄罗斯、英国和美国成为联合国国际维和力量的第14大贡献国。报告认为,中国的国际维和作用增大还体现在中国对参与敏感地区维和行动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担任联合国维和行动负责人或指挥官。……报告评价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表明,中国在努力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争取对全球和平与安全作出实际贡献,并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2009年2月17日电
材料三由中国警察在这里指导监督别国的警察执法,这无疑有一种历史的自豪与骄傲,让人顿生自信.……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动荡不宁、地区和局部冲突不断的世纪交替之际,派出自己的维和警察,不仅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对近代饱经欺凌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悦和平衡.
——《香港商报世纪维和》
材料四在强权政治阴影笼罩下,大国操纵维和行动的痕迹日益明显.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愈来愈浓,其他西方大国也总想在多事之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因而,使得以“联合国”名义对主权国家内政进行军事干涉的倾向也不断蔓延.有些国家希望把维和行动当做实现大国意志和推销西方价值观念的一个“合法”工具.为此联合国领导人曾警告说:“世界主要大国正在把联合国推向他们自己也不愿冒险进入的地区”。
——2008年《中国辅导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状况及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正在国际维和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二、三指出其意义。(6分)
(3)比较材料一、四,归纳当今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与冷战时期相同的不利因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的联合国维和行动?(2分)

解析:
本题的阅读量比较大,特别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突破。

答案:
(1)冷战期间:受到很大阻碍。(1分)原因:美、苏在联合国占支配地位,插手世界各地的战争或冲突;美苏在联合国内也进行冷战。(2分)
冷战结束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分)原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减弱;美国在国际事务方面更需要其他大国合作;长期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日益激化并爆发。(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2)表现:参与维和行动的人数增加;对参与敏感地区维和行动态度积极;越来越多的担任维和行动负责人或指挥官。(3分).
意义:为维护和平做出贡献;提高国际地位或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答出其中3点即可,3分)
(3)共同:强权政治或大国操纵。(2分)
(4)积极参与;致力于推动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60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