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汉的兴衰”,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建议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对汉武帝的评价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在其统治时期,通过文治武功,使西汉统治过火鼎盛时期,其他向来被称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丰功伟绩,也有重大失误。他与秦始皇相比,即“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司马迁之语)史学界对其晚年的政策调整关注较大。他为调整统治政策,在有关西北屯兵的争论中,借机颁布了轮台“哀痛之诏”,公开向天下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公开否定自己,果断地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统治危机,带来了后来的“昭宣中兴”。他这一行举,可以说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显成功的尝试,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对他这一行举持否定态度,认为在统治危机和内外出现困局情况下,是悲观消沉情绪的反映。

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为统治思想。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政治的具体体现。在刘邦、孝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老政治。黄老政治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l)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关于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前,对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种观点。第一,基本肯定说。认为王莽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和理想主义者,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第二,基本否定说。郭沫若认为:王莽实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动荡不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相反给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了。第三,主观与客观说。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汉后前危机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膨胀,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贷掠夺和财货垄断。他的改革是针对大地主阶层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结果竟变成了一场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在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国象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3)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1998年7月1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新疆是我国西北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省区,加快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对我们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保障国家安全和边防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请按由南向北的顺序将这五大地形名称写出来。我国地势最低洼部分是__________。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_(2)我国自古对新疆地区就进行了有效的管辖。西汉时于________年设立_________,管辖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的辽阔地区。73年,东汉派________打败北匈奴后,重建______。唐朝时又设立了_____和_______,对之进行有效管辖。

(3)江泽民总书记讲话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现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剖析:本题考查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知识。知识点有新疆区域地理、中国古代边疆史和我国的民族等。主要检验学生的识国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l)问要注意顺序千万不能打乱,否则一分不得;第(2)问在于记忆准确,避免张冠李戴;第(3)问从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参考答案:

(1)昆仑山一阿尔金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2)公元前60西域都护窦固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C

相关阅读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1.努力:

2.成就

二、义务教育

1.重要性

2.1986年《义务教育法》

3.科教兴国

4.成就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1977年恢复高考

2.学位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今天,我们学习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8文字阅读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那么,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呢?教材上列举了三个时间点及决策,请看教材是哪三个时间点以及相关的情况如何?

板书:1.努力:

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8插图《农民在田间进行扫盲学习》。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的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使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请看本目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我国扫盲工作的成就。

板书:2.成就

可以说我国的扫盲工作成就巨大,那么现在我国还有没有文盲了呢?

其实,经过时间的推移,文盲的定义标准经历了一些变化。目前,联合国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

专家估计,如果按照联合国目前三类文盲的划分,即使像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目前,我国在巩固扫盲工作成果的同时,重点也将放在扫除功能型文盲上,努力在社会推广普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学习现代社会符号。

二、义务教育

如果说扫盲教育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义务教育是人生基石,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揭示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板书:1.重要性

教材P118本目内容的第一句话: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那么,什么是义务教育?请同学们看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二、三句话。

板书:2.1986年《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就是每个人在规定年龄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这是一种义务。

《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而90年代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又把义务教育作为其重要环节,使义务教育具有了战略地位。

板书:3.科教兴国

义务教育除了得到了各种政策的支持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的辅助性措施。请同学们看教材P119插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这是著名的“大眼睛”苏明娟,全国“希望工程”形象大使,象征着千千万万渴望读书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苏明娟象征着“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了改变了苏明娟的一生。2002年9月,19岁的苏明娟被录取为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2002级新生。跨入大学校园意味着苏明娟多年的“希望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希望工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使得中国各区域的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而内陆的边远地区及一些贫困山区发展还比较缓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教育问题。每年中国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有100多万。如何解决这一危及国家存亡,民族振兴的教育呢?除了国家在目前财政还不充裕的情况下,每年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外,求助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民间渠道进集资助学成为目前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成立于1989年10月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实施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凝聚着无数人爱心的伟大工程,它的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中国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无钱上学,无校可上的问题,协助和配合中国政府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

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118插图《河北丰宁新建的希望小学》。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中国义务教育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板书:4.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9第一自然段: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材的本目内容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讲述的,牵涉的时间点比较多,请看下图:

请同学们依据此表格阅读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9插图《高考恢复初期参加考试的学生》。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国家“文革”后最具有高瞻远瞩的做法之一。

板书:1.1977年恢复高考

三十几年来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使高考更能发挥其选择人才的功能,又使现在的高考制度面临着一个改革的十字路口。

需要完善的不仅仅是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比如,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一些具备条件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这是为了完备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梯队更加完整的高等人才队伍。

板书:2.学位制度

你们当中会出现几位博士或者哪几名同学成为博士后呢?希望同学们加紧努力,早日向学校和老师报喜。

同学们还关心今天高等学校哪些方面的发展情况呢?

当今的高等教育有哪些问题呢?同学们可在课下进行思考。

请同学们看教材P120插图《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这是邓小平对教育的殷切希望,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120最下面的文字阅读框,这段文字说明了中国为什么必须搞好教育,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发展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小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表现及概况。

2、系统归纳古代重要的改革,归纳比较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学会对改革的本质目的和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学法指导:

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与古代治乱兴衰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古代治乱兴衰的原因。

★高考展望:

1、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分析古今改革的本质区别,学会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着重考察历史的“史鉴”功能。

★知识整合:

一、治乱兴衰(封建盛世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1、盛世局面

(1)历史沿革

①“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准确认识君臣关系,调整统治政策:

A经济: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B政治:采用三省六部制,知人善用,虚怀纳谏;

C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以儒为师,大兴学校;

D民族关系: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

E对外关系:实行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

②“开元盛世”: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③“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统治时期,也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晚霞“”康乾盛世。

(2)分类

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新的王朝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盛世景象。如“贞观之治”。

②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③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等出现的所谓的“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矛盾,“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盛世出现的原因

①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②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皇帝良好的个人素质;

③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

④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⑤科技新成果的应用。

2、乱世局面

(1)概况

中国古代的乱世局面,多指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的历史时期。一般出现在封建王朝的统治末期,但也有出现在统一强大的封建王朝初期或中期。动乱大多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或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而导致。

(2)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①叛乱: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清朝三藩之乱等;②政变:唐朝玄武门之变、后周陈桥兵变、明朝靖难之役等;

③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④外戚专权:西汉、东汉、唐。

二、变法改革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各时期由于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改革的具体内容、目的、手段不同,但却有其共同的地方,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1、历史沿革

时期国别领导人主要内容意义

春秋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鲁国初税亩

战国魏国李悝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地主阶级专政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

楚国吴起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整顿吏治

秦国商鞅“令民为什伍”;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燔诗书,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

北宋范仲淹整顿吏治

王安石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改革分类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对改革的认识

(1)改革的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的革故鼎新,因此改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对生产关系中某些环节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

(2)改革的积极意义: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起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繁荣。

(3)对改革的理性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改革是会有阻力的,充满尖锐激烈的斗争。

4、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2)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3)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4)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5、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2)改革中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


专题48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
四、德国史
1.政权更替
(1)长期处于分裂。
(2)十九世纪中期,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成为强大的德意志帝国随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展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3)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4)二战结束后,英、法、美、苏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并进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主义。1949年,英法美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占领区建立了德意志了主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89年东德发生巨变,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再次实现了统一。
2.经济
(1)十九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纺织、冶金、采煤等发展较快。
(2)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由于统一的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普法战争获得巨额赔款并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谐
(3)“一战”沉重打击了德国经济,和谐战后依靠美英和谐等国的投资和货款,经济恢复发展起来。和谐
(4)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学生和谐打击了德国经济。法西斯统治建立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5)“二战”再次严重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和谐但战后,和谐在美国的帮助下,加之其它有利因素(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稳定,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加强宏观管理,发展科技和教育,劳动者素质高),经济腾飞,西德很快发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和谐
3.外交
(1)法国大革命及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和谐干涉法国革命,并多次参加“反法同盟”。和谐
(2)统一完成后,德国走上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侵略中国、土耳其,侵略非洲、占领太平洋三大群岛,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组建“三国同盟”,与英国等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谐
(3)在“一战”中被打败,战后接受了《凡尔赛和约》,受到严格限制。
(4)法西斯统治建立后,疯狂扩军备战,侵略扩张,撕毁《凡尔赛和约》,侵略西班牙,吞并奥地利和捷克,与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和谐结成轴心军事同盟。和谐
(5)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占欧洲大片领土,和谐实行种族屠杀政策,给世界造成浩劫。和谐
(6)“二战”后被英法美苏分区占领,后来分别建立东德和西德,和谐西德加入了“北约”;依附于美国,东德加入“华约”,依附于苏联。和谐
(7)参加“欧共体”,大力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东欧巨变后,1989年,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90年代,形成的欧洲联盟,和谐是世界政治经济区域化的典型代表。和谐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1.努力:
2.成就
二、义务教育
1.重要性
2.1986年《义务教育法》
3.科教兴国
4.成就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1977年恢复高考
2.学位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今天,我们学习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8文字阅读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那么,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呢?教材上列举了三个时间点及决策,请看教材是哪三个时间点以及相关的情况如何?
板书:1.努力:
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8插图《农民在田间进行扫盲学习》。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的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使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请看本目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我国扫盲工作的成就。
板书:2.成就
可以说我国的扫盲工作成就巨大,那么现在我国还有没有文盲了呢?
其实,经过时间的推移,文盲的定义标准经历了一些变化。目前,联合国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
专家估计,如果按照联合国目前三类文盲的划分,即使像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目前,我国在巩固扫盲工作成果的同时,重点也将放在扫除功能型文盲上,努力在社会推广普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学习现代社会符号。
二、义务教育
如果说扫盲教育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义务教育是人生基石,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揭示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板书:1.重要性
教材P118本目内容的第一句话: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那么,什么是义务教育?请同学们看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二、三句话。
板书:2.1986年《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就是每个人在规定年龄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这是一种义务。
《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而90年代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又把义务教育作为其重要环节,使义务教育具有了战略地位。
板书:3.科教兴国
义务教育除了得到了各种政策的支持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的辅助性措施。请同学们看教材P119插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这是著名的“大眼睛”苏明娟,全国“希望工程”形象大使,象征着千千万万渴望读书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苏明娟象征着“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了改变了苏明娟的一生。2002年9月,19岁的苏明娟被录取为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2002级新生。跨入大学校园意味着苏明娟多年的“希望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希望工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使得中国各区域的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而内陆的边远地区及一些贫困山区发展还比较缓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教育问题。每年中国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有100多万。如何解决这一危及国家存亡,民族振兴的教育呢?除了国家在目前财政还不充裕的情况下,每年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外,求助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民间渠道进集资助学成为目前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成立于1989年10月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实施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凝聚着无数人爱心的伟大工程,它的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中国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无钱上学,无校可上的问题,协助和配合中国政府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
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118插图《河北丰宁新建的希望小学》。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中国义务教育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板书:4.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9第一自然段: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材的本目内容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讲述的,牵涉的时间点比较多,请看下图:
请同学们依据此表格阅读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9插图《高考恢复初期参加考试的学生》。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国家“文革”后最具有高瞻远瞩的做法之一。
板书:1.1977年恢复高考
三十几年来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使高考更能发挥其选择人才的功能,又使现在的高考制度面临着一个改革的十字路口。
需要完善的不仅仅是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比如,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一些具备条件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这是为了完备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梯队更加完整的高等人才队伍。
板书:2.学位制度
你们当中会出现几位博士或者哪几名同学成为博士后呢?希望同学们加紧努力,早日向学校和老师报喜。
同学们还关心今天高等学校哪些方面的发展情况呢?
当今的高等教育有哪些问题呢?同学们可在课下进行思考。
请同学们看教材P120插图《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这是邓小平对教育的殷切希望,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120最下面的文字阅读框,这段文字说明了中国为什么必须搞好教育,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发展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小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59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