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一目,介绍资本主义市场的"世界性"和成熟的标志两个问题。
①世界市场: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使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生产的互补性增强,为世界市场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商品成为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②成熟: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结束和日本的"开国",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殖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092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材分析:
专题分析:
本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其过程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的过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专题的主线之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使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专题的主线之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曲折发展。
本课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指导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简述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与概况及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知道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了解不结盟运动的作用;说出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本课内容和地位:二战后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受到逐步强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本课内容可以说是前一课的深入,理解两极格局的这一特点。对后一节内容做了铺垫,新兴力量的崛起,意味着两极格局最终结束,国际力量走向多极化。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欧洲人的欧洲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发展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学习和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和掌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问题探究
综合比较
归纳概括
释疑阐释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迅速兴起的日本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东方巨龙的腾飞、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与发展;不结盟运动
■教学理念和方法:
理念: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屏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方法:
学法指导: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读书指导: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圈点划批。
情景教学:影视资料、走进历史、感同身受
4.课堂讨论: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见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3、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教学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课前导学材料
一、填空题
(一)欧共体的成立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_______、____、_____6国建立了______共同体,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法国和______的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道路。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____共同体。
______年,以上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_____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从20世纪__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不仅给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带来巨大变化,而且改变了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___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虽然进入泡沫经济时代,并经历了经济持续长期低迷,但其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中仍然举足轻重。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投资占世界第__位,它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____国。
(三)、不结盟运动
1961年,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_______和纳赛尔的推动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_____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反对帝国主义、____________、种族注意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主张国家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____新秩序。
二、选择题
1、欧洲共同体建立于()
A、1951年B、1957年C、1958年D、1967年
答案D
2、下列对二战后法国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有助于法德和解的方案B、积极参与欧洲共同体的组建
C、战后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D、经济实力一度跃居世界第二
答案D
3、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根源在于()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资本流通更自由
C、欧共体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完全相同D、欧共体已成为国际经济格局的一极
答案C
4、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主张和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A、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B、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C、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D、成立时就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答案D
5、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割据导致国际关系趋于恶化B、三个首倡国都受到北约、华约的威胁
C、经济力量增强,要与美苏平等对话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需要不结盟
答案A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欧洲联盟的旗帜)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大家再数一数上面有多少颗金黄色的星?(12颗)知道为什么有12颗吗?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结合教材有关欧共体的知识介绍,启发学生思考:欧洲国家为何要建立这一组织?其主要目标是什么?欧共体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欧共体的成立对欧洲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原因
结合书本第一段,补充如下材料,解决“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等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所占比重则大大上升。……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选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问题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50至70年代,是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西欧各国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随着西欧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他们认识到,欧洲的联合将有助于其稳定与发展,因此,欧洲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过程
“了解”的要求是准确。操作——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勾画结构,由学生单独阅读、提炼完成。
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总部在布鲁塞尔。
1975年,共同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80年代之后,欧共体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
(3)影响:
根据材料理解。
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选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问题: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增强了同美国抗衡的力量;
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操作——设计研讨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表现
日本战后和崛起情况的对比∶
教师出示材料
二战后:
①、由于军事生产体制的瓦解,工厂纷纷倒闭,工人大批被解雇,加上士兵复员、海员侨民被遣返,失业人数高达1324万人。
②、1945年又碰上天灾,稻谷歉收,粮食奇缺,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
崛起:
学生阅读书本,梳理知识,教师概括
①1956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②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③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2、条件:
根据教材内容可以通过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在互动问答中进行学习。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哪些?促使其崛起的最有利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学生依据书本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1)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4)
思考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补充材料
材料一:通货膨胀率极高,失业人数超过五百万,并且罢工不断发生。所有的日本人都在准备沉重的赔偿。他们认为,日本要作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复兴,那就是愚蠢的;同时他们也认为,人民的生活水准即使要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也不过是对遥远的将来的一个梦幻。但是,到1948年(后),亚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不能不影响到日本。……面对着这种新的形势,美国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一个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堡垒,而这样一个堡垒又不得不以极高的速度建成。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占领政策上实行了一个较大的转变。……
材料二:从朝鲜战争爆发起,美国军队就向日本企业发出了大量有关武器、运载工具零部件和其他军用物质的订货单。为了帮助实现这个目标,美国被迫紧急地复兴日本的经济,这样就使还在执行的日本经济非军事化的政策迅速中止了。同时,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成为必不可少的了。……从1950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日本的企业由于军用物资的巨大需求而发达起来。……对于日本来说,这种发展是极其幸运的。事实上,当朝鲜战争爆发、特别需求突然猛增的时候,不论是企业家还是政治家都为此而高兴,并欢呼:“神风终于开始刮起来了!”……
——摘自(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
要求学生概括出当时世界形势的特点: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3、影响
给我们以什么启示?日本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变化?
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作到适时的改革和调整;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要抓住机遇。
材料一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亿美元。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在阿以冲突中支持阿拉伯国家,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发言权,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世界当代史》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联系材料一,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
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
政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综合国力的提高:
阅读书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新中国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教师配合一些最新在各个领域中国取得的成就。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③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
④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⑤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影响∶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对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可让学生概述教材后指出:
①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示和政治推动;
④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②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束语: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备课反思:
本课内容与下一节是紧密结合的,要避免知识上的重复,模块学习后,学生对事件的纵向发展线索较薄弱,下一节内容时可先选择接着讲这四股力量的发展情况,然后是美、苏两国,条理会更清晰些,也有助于理解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涉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可适当补充些背景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
2、可利用世界政区图,从不同国际政治力量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角度缓引材料,通过材料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世界多极化空间概念。
■资源链接: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主编:朱汉国2005年6月第二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献资料
1、《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帝国主义正在削弱。殖民帝国和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其它形式的外国压迫,正在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许多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样,拉丁美洲各国人民正在对国际关系的改善继续作出日益有效的贡献。
2、《关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条约》
欧洲煤钢联营的使命是在配合各成员国的一般经济下,根据第四条所规定的条件,由于共同市场的建立,对于各成员国中经济的扩张、就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所贡献。
联营必须做到逐步建立条件,通过这些条件确保在生产率最高的水平上,对于生产进行最合理的分配,同时仍维持就业的连续性并且避免在各成员国的经济中掀起根本性的和连续性的扰乱。
3、《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不断的均衡的扩展,日益增长的稳定,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为了达到前条所述的目标,按照本条约所规定的条件和时机,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4)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
(5)建立共同的运输政策;
(6)建立一种保证在共同市场中竞争不受到破坏的制度;
(7)应用某种程序使调整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和补救它们的支付平衡的失调成为可能;
(8)在共同市场发挥作用的必要限度内,使各国各自的国内法律趋于一致;
(9)建立一笔欧洲社会基金以便增进工人就业的机会,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10)设立欧洲投资银行,以便通过新资源的发掘而有利于共同体经济的发展;
(11)使海外国家与领地同共同体取得联系,以便增加贸易并共同努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各成员国应采取所有一般的或特别的适当措施,以保证本条约或共同体各机构的文件所产生的义务得以执行。各成员国应促进完成共同体的目标。
各成员国应避免采取可能妨碍完成本条约目标的任何措施。
4、不结盟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万隆会议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关系的现实。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新独立的决心摆脱大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运动自此形成。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之间和平共处,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东西方军事集团。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的章程。它定期召开各种会议,首脑会议为最重要的会议。从1961年到2003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先后举行了13次首脑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宣言或行动纲领,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截止2003年2月,不结盟运动有116个成员国,都为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由大国左右世界局势的状况。
5、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意义
⑴背景:二战后,许多亚非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当时美苏争霸,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新兴的独立国家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它们不愿意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维持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共同目标。⑵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为保卫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二战后初期,西欧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为了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增强与美国、苏联抗衡的能力,西欧必须从消除贸易壁垒和其他经济发展障碍开始,首先从经济上联合。
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生效。1957年3月,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统称罗马条约。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生效。至此,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它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确保商品自由流通的关税同盟以及在经济的若干方面制定共同政策。
1965年4月,6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所属机构进行统一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该条约于1967年7月生效,但3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时以各自的名义活动。
1973年,爱尔兰、英国、丹麦正式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7、欧洲共同体建立的背景和影响
⑴背景:二战后的西欧力量削弱,国防地位下降。尽管50年至70年代经济恢复并持续发展,但受到两极格局的制约,不得不与美国结盟,借以抗衡苏联。为了西欧的稳定与发展,重振西欧的世界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西欧的联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⑵影响:首先,扩大了地域和人口数量,给它带来了内部商品劳务和资本市场的扩展,加强了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竞争力的新优势,从而对促进经济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再次,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8、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⑴原因:第一,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第二,“冷战”使美国在经济上扶植日本。第三,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第四,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第五,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⑵影响:第一,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第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9、中国振兴的优势条件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政局稳定,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二,充分汲取古代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思想。第三,中国地域辽阔,有辽阔的国内市场,有相对丰富的国内资源;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四,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多优良港湾;有漫长的陆界线,多陆上邻国,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第五,把握知识经济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采用新科技成果,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六,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提高和加强在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10、“中国威胁论”?
正在崛起的中国以昂扬的姿态出现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继续流行。2006年4月以来,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一些美国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刊登文章,关心起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
《华盛顿邮报》称:中国已经拥有了“对美国本土进行核威慑”的能力。美方的情报还宣称,中国近年部署了“东风-31”型公路机动发射的固体燃料导弹;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还将部署射程达8000英里的“东风-41”型导弹,届时,“整个美国都将被纳入中国洲际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纽约时报》也刊登了一篇分析中国军事力量的文章。文章引用华盛顿一位情报官员的话说,“自2002年以来,仅仅中国建造的两栖攻击舰,就相当于美国整个海军建造的船只。这显然意味着,中国的整体作战能力提高了。”《波士顿环球》则报道说,五角大楼正在起草的一份秘密报告,把重点放在了中国的“歼-10”战斗机上。据说,这种将于2006年推出的新型战斗机,其功能和美国的F-16不相上下。美国国防部官员认为,“歼-10”的出台,说明中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军工产业”。还有报道援引长期观察中国军事动态的“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副总裁理查德费希尔的话说,中国为了获得对台湾海峡的空中优势,向俄罗斯购买了250多架“苏-27”和“苏-30”战斗机。五角大楼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2000架战机,其中150架将为第四代战斗机。
2006年5月23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关于中国军力情况的最新年度报告,继续散布“中国威胁论”。报告重复去年报告的老调,声称中国军力的增强已经威胁到地区军力平衡,从长期而言可能会对该地区的美国等国的军队“构成切实的威胁”。这份长达50页的报告继续指责中国军费开支不透明,但又得出中国实际军费开支是中国公布国防预算两到三倍的结论。报告说,中国与军事有关的总开支今年估计要达到700亿至1050亿美元,还宣称,按目前中国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推算,到2025年中国的军费开支可能会增长三倍甚至更多。
不过,在美国总统布什前不久向国会提交的2007年财政预算中,军费开支增加近5个百分点,达到4393亿美元,这还不算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事额外拨款1200亿美元。自2000年以来,美国国防部每年都向国会提交所谓中国军力年度报告。报告以主观臆断的模式,大肆渲染中国正常的军事发展“对地区乃至美国构成了威胁”,再次表现出冷战思维和强权逻辑。
一、单项选择:
1、亚非会议最重要的意义是()
A、支持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经济发展
C、维护了世界和平D、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20世纪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是在()
A、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
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D、7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后期
3、法国和德国开始走向和解的重要步骤是()
A、“舒曼计划”的提出B、共同加入“北约”集团
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4、“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由经济上的扶植转为竞争,这种变化反映出()
A、美国有能力来控制日益发展的日本B、美使日成为对抗社会主义的据点
C、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都在恢复发展D、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5、18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时,不包括()
A、法国和意大利B、荷兰和比利时C、卢森堡和民主德国D、英国和爱尔兰
6、二战后,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不同点是()
A、都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B、都受益于朝鲜战争
C、政府都实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D、都经历了高速发展
7、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货币一体化B、国家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D、军队一体化
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演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尼克松演说中的“挑战”是指()
A、苏联的威胁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C、第三世界的崛起D、美国的经济滞胀
9、欧共体成立的政治目的是()
A、与美国抗衡B、与苏联抗衡C、保证自己安全D、维护世界安全
10、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七十七过集团”的兴起D、新中国的成立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有关内容:
┅┅我们一致决心紧急地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的基础上,而不管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如何,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和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材料和有关史实分析,第三世界崛起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第三世界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12、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C4、D5、D6、B7、C8、B9、C10、B
二、非选择题
11、答:
(1)原因:战后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刚刚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以维护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
(2)表现:不结盟运动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不再是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舞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3)影响:政治上提高了第三世界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经济上通过联合与斗争,加快了自身经济发展;同时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
12、答:
(1)变化:由战后的日本对美国的依赖关系,到七八十年代要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和同盟关系。
(2)原因:日本经济实力迅速的增强,要求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美国在世界上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之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板画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应用意识,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外力的作用下构造地貌的形成。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关键:难点突破利用利用FLASH动画,重点再辅以实景图课件演示助学生理解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讲授褶皱的知识
由问题引入:有谁知道找水和找油的方法?
播放flash讲解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总结]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13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