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辛亥革命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辛亥革命考点复习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辛亥革命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1

第4单元

考点7辛亥革命

课前自主学习

一、背景:

1.经济:清末“新政”和“ 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 章炳麟 、邹容、陈天华等以 上海 和日本的 东京 为阵地,宣传西方的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学说。

3.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

(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团体 兴中会 ,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成立。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4.军事: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 广州黄花岗 起义。

5.时机:1911年,四川的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指点迷津: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活动不再分散。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二、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三、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 南京 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 五色旗 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1)目的:维护共和政体,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2)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 责任内阁制 ,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3)意义: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 资产阶级 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攫取革命胜利果实。

1.过程:

(1)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 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 北京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2.原因:

(1)列强以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M.JaB88.Com

(2)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3)革命党人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4)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段。

五、功绩:

1.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 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指点迷津:①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反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里程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课堂精讲精练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民主取得了正统地位(至少是在观念上如此)。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另外,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想凭一纸空文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

(2009广东单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D.责任内阁制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一特别规定,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当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答案:D

变式训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民主权利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D.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殊的条件下颁布的,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将要把政权移交给袁世凯,这时资产阶级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1)成功: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②思想上: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但它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成为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袁世凯的“皇帝梦”和张勋的拥戴清室复辟之举,都被这一历史大潮席卷而去,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浪潮准备了前提。

(2)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没能够保住政权,政权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篡夺,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没有结束,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动摇了封建制度根基

C.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

D.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解析: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项与题目所说的“照旧统治”无关。D项说法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占绝大部分,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就开始逐渐解体。

答案:A

变式训练: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A.宣统帝还未退位,农民坚决拥护

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解析:A选项与史实不符,宣统帝已退位;选项B,清末“新政”加重了人民负担;D项不符历史史实;C项准确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答案:C

特别提示

1.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关推荐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必修1第1单元

考点2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前自主学习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西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的基础上,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发展成为 割据 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 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藩镇割据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指点迷津: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

(1)汉初: 丞相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 相权 ,加强 皇权 。

2.魏晋南北朝:拥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 ,继而又有 中书省 、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在中央设 中书省 、 门下省 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决策 、审议和 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 六部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北宋:宋初设立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 参知政事 、 枢密使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设 中书省 ,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削弱了皇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区别。

指点迷津:

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④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察举制 ,汉武帝起 举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 。

3.隋唐:

(1)隋唐科举制的完善:隋文帝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明初废 行中书省 ,设 三司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扩大。

(2)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 丞相制度 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3)直接原因:丞相 胡惟庸 擅权专恣,骄横跋扈。

2.经过:

(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2)废除 中书省 和丞相,权分 六部 ,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废除, 君主专制 达到新的高度。

五、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处理,政务繁多。

2.确立:

(1)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于是设 殿阁大学士 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时,选 翰林院 官员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正式确立 内阁 制度。

3.发展:

(1)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批答奏章的 票拟权 。

(2)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 六部 几乎变成内阁下属。

4.评价:

(1)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 中央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2)是 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与明清时期内阁制有何区别?

指点迷津:秦汉时期在宰相制度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但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本身并没有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职位,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了。

六、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沿用内阁,置六部,负责 奏章票拟 ;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 军国机要 。

2.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 南书房 ,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时,为办理 西北军务 ,又设置 军机处 ,由皇帝挑选亲信充任大臣,每日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他们完全听命于 皇帝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课堂精讲精练

1.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及作用。

(1)演变: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②宋承唐制,但以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③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2)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④三省六部官吏绝对听命于皇帝,虽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2010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没有监察的作用。

答案:B

变式训练:(2009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答案:C

2.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元朝

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响不同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政治统治

(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2010江苏单科)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

C.南北朝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答案:B

变式训练: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严格受中央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行省的性质;C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D项表述与行省的作用相反。

答案:A

3.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启示。

(1)演变: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袭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启示。

(1)演变: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袭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2)启示:人才选拔制度的好坏事关国运的兴衰,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2010浙江文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答案:C

变式训练:(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答案:C

特别提示

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由郡县制到行省制,则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

3.宋太祖和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改变、分散地方机构的权力;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3第4单元

考点7物理学与生物学的重大进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经典力学

1.背景: 文艺复兴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过程:

(1)奠基: 伽利略 等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2)建立——1687年,牛顿出版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一书。

①内容:物体 运动三大定律 和 万有引力定律 。

②特征:以 实验 为基础和以 数学 为表达形式。

③运用:发现 海王星 。

④作用: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与传统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相比,经典力学具有哪些特征?

指点迷津:与传统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相比,经典力学具有三大特征:①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②是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③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后来的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些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1.背景:

(1)经典力学面临挑战。

(2)爱因斯坦的多年研究。

2.内容:

(1)狭义:质量会随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2)广义: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发展了 牛顿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次重大革命。

二、相对论的创立(20世纪初)

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如何?

指点迷津:①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②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之中,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③总而言之,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1.背景:

(1)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

(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诞生:1900年, 普朗克 提出量子假说。

3.发展:

(1)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了 光电效应 。

(2) 玻尔 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20世纪30年代, 量子力学 建立起来。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4.意义:

(1)使人类对 微观世界 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2)与相对论一起构成 现代物理学 的基础。

(3)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4)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条件:

(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 启蒙运动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 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政治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 使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和 拉马克 的早期进化思想。

2.诞生:

1859年,《 物种起源 》一书的发表。

四、生物进化论

3.内容:

(1)生物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意义:

(1)否定了神创论,第一次把 生物学 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有力挑战了 封建神学 ,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

(3)对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有哪些?

指点迷津:二者分歧的根源在于世界观不同。基督教将上帝造人视为天经地义,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科学认识程度的差异,二是教会和进化论者所代表的利益的差异,教会既是封建残余势力的利益代表,又习惯固守封建神学观,进化论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科学理论时间原因成果认识

学经典力学17世纪~18世纪中期(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

(2)伽利略的研究基础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磁学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科学家对电的研究深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相对论和量子论19世纪~20世纪初(1)经典力学面临挑战(2)科学家的深入研究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理论时间原因成果认识

生物学进化论19世纪中期(1)文艺复兴以来,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2)细胞学说和早期进化思想奠定基础沉重打击了上帝创世说,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生物学的发展

课堂精讲精练

1.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2010江苏单科)“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A.研究热辐射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物理学理论突破的理解。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

答案:A

变式训练:(2010福建文综)右图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解析:此题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要求较高,第一层信息月亮受地球引力影响绕着地球转,第二层信息月亮运行同时还受其它星体引力的影响,科学家们正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和计算才发现了海王星的。

答案:B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诞生的条件。

(1)思想文化基础: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是催生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条件。16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开始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拓展,思想文化领域更加开放,风气更加活跃。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论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世界市场扩大的需求,工业革命从英国兴起而席卷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3)理论基础: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期,生物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所有生命现象的本质统一性,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010广东文综)《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解析: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

答案:C

变式训练:近代一个生物学家,他曾提出过两个闻名的原则,就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贫穷与冷漠中度过的,尤其是晚年的境遇很凄凉。直到1909年,在人们纪念他的名著《动物学哲学》出版100周年时,巴黎植物园向各界募捐,才算为他建立了一块纪念碑。碑上镌刻着他女儿的话:“我的父亲,后代将要羡慕您,他们将要替您报仇雪恨!”这位科学家是()

A.胡克B.拉马克C.施莱登D.达尔文

解析:从材料中,他提出的两个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以及“直到1909年,在人们纪念他的名著《动物学哲学》出版100周年时”,可知这位科学家是拉马克。

答案:B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1)生物进化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①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它以详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刺向神创说的要害,证明生物物种是由简单的物种发展而来的,并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看做是绝对和神圣的。

②根据达尔文及其拥护者的理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此说在教会和其他保守势力看来,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的伤害。但是科学的真理并非宗教和迷信所能阻挡的,这是人类认识的巨大的飞跃。

③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2)对中国思想界的重大影响:

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著述翻译,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

②传播: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高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以期唤醒国人。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痛感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和国家民族的落后不幸,希望人们能够以生物进化为鉴,遵循生物进化之理,变法图强,卓然自立于世界。

③影响:以进化论为武器,中国的仁人志士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09安徽文综)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进化论思想的作用,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对两段材料的理解,应为进化论思想的作用,特别是从严复可作出判断

答案:B

变式训练: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墓志铭是:“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虽然并不完全。”“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是指达尔文()

A.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

B.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

C.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D.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

解析: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并不能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排除A;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的是伽利略,排除B;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排除C;达尔文提出的社会进化论学说,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学说,从而把世界翻了一个个。

答案:D

特别提示

1.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伽利略和牛顿都注重实验的重要性,但牛顿力学体系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2.相对论既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又继承和发展了经典力学。因为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所以达尔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1第4单元

考点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原因: 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 外争主权 , 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2)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结果: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章、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

(2) 青年学生 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

(3)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指点迷津:①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②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③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1.诞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 的广泛传播。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4)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5)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 的帮助。

2.成立:

(1)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又转到浙江嘉兴南湖。

(2)主要内容:

①规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

②党的中心工作是 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③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如何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中的“新”?

指点迷津: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②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③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年)

1.国共合作:

(1)合作原因:

①必要性:中共认识到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 统一战线 。

②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③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2)合作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广州)。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潮)

(1)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 吴佩孚 、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进程: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往 武汉 。

3.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 全面破裂 ,大革命失败。

(2)失败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背叛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 工农运动 ,放弃革命领导权。

(3)教训: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并掌握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同时并存哪两种革命思想,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指点迷津:并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其中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原因:①社会性质;②共同的革命任务;③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④中共力量薄弱、国民党力量较强。

四、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人民军队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工农武装割据:

(1)井冈山的道路:

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较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②1930年全国已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道路。

(3)土地革命:

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②影响: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5)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②政治建设:1931年在江西 瑞金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 毛泽东 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指导。(根本原因)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原因)

(2)经过:

①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 ”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 ,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 甘肃 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长征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钦佩的精神,被人们誉为“长征精神”,你能否概括一下“长征精神”都包含哪些?

指点迷津: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创新,开拓进取;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排除万难,挑战生命极限;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等。

课堂精讲精练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平等、自由和民主、共和

革命前途人民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群众基础广泛不广泛

革命结果取得胜利失败,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09江苏单科)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解析: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C

变式训练: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某事件这样评价:“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了。”这一事件指()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D.土地革命

解析:主要考查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根据参与阶级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另外结合材料信息如“六三运动”可知,材料所述事件为五四运动。

答案:B

2.中国共产党怎样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进入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武装起义成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揭开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大城市的道路。这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5)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达10万人。革命根据地数量的增加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充分证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2009上海单科)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上半叶,独特的革命道路是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答案:C

变式训练:(2010重庆文综)《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八七会议”纠正的错误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答案:A

3.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这次会议集中解决军事问题、组织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既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2)遵义会议是共产国际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而且处理得正确、妥善。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的主要理由是()

A.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B.红军从此摆脱了被围追堵截的处境

C.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身问题

D.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解析:政党成熟的标志是它能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问题,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答案:C

变式训练: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遵义会议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D.土地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长征,而且是中共的转折点,所以应该是遵义会议。

答案:A

特别提示

1.五四运动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突发性强,但它不是偶然事件,它是民国初年国内外诸多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性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3.“左”倾与右倾是中共在革命或建设时期出现的两种错误的倾向。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修1第6单元

考点12祖国统一大业

课前自主学习

一、祖国统一大业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解决 台湾 问题。

2.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 和平 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 和平统一 、 一国两制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 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台湾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 。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2)过程:1982年起,中英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 关于香港问题 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 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 金门 ,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三通”。

2.历史性变化: 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历史性的突破: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胡连会: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 和平 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连战,这是 60 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新时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

指点迷津: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课堂精讲精练

1.“一国两制”的界定。

(1)“一国”是前提:“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

(2)“两制”是保障:“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3)高度自治:台、港、澳将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如行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诸多事务自行处理,可同外国签署商务、文化协定,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4)和平解决,协商处理,但对外国干涉势力与台独分子不放弃使用武力之权。

(2009上海)“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只有在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才会出现由皇家警察转变为香港警察的情况。

答案:D

变式训练:“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港、澳、台的基本方针,但是,在驻军问题上,国家在对台方针有别于港、澳,允许台湾保留军队,这是()

A.为尽快实现两岸统一,中国可以不在台湾驻军

B.因为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台湾军队也是中国的军队

C.因为美国实力远远超越英、葡

D.因为台湾军队有能力保护台湾安全

解析:根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政府的对台政策,A项“可以不驻军”是错误的;C项台湾是中国内政,与美国实力强弱无关;D项表达不全面。

答案:B

2.“一国两制”提出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①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

②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③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2)意义:

①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政权组织形式存在的观点。

②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③大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解析: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答案:D

变式训练: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①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④包括实行“一国两制”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统一两项主要内容

⑤是中共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解析:由于“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存在,阻碍着我国的统一大业,我们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④项表达有误。

答案:B

特别提示

1.“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2.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49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