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国中学九年级数学导学案
课题§1.2.2直角三角形课型新授课课时5教师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难点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教法合作探究
学法合作交流时间
一、预习导航预习导航
1、写出你知道的勾股数
2、勾股定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它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困惑记录
二、讲授新课
探究新课
3、将勾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变成结论和条件,其内容是:
下面我们试着将上述命题证明:
已知:在△ABC中,AB2+AC2=BC2
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要△ABC是直角三角形,只须∠A=90°,单独只有一个三角形不能得出结论,那就需用另外作一个Rt△A′B′C′,使∠A′=90°,A′B′=AB,A′C′=AC,通过证三角形全等得到结论。
证明:
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__________等于__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合作交流:
1、观察勾股定理及上述定理,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观察下列每组命题,是否也在类似关系。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3)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像上述每组命题我们称为互逆命题,即一个命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命题“如果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它们都是真命题吗?
(2)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也一定是真命题吗?
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4)是否任何定理都有逆定理?
(5)思考我们学过哪些互逆定理?
三、应用深化当堂训练:
1、判断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每个定理也都有逆定理。()
(2)命题正确时其逆命题也正确。()
(3)直角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4,则第三边为5。()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①8、15、17②4、5、6、③7.5、4、8.5④24、25、7⑤5、8、10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③④
课下训练:
1、以下命题的逆命题属于假命题的是()
A、两底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C、两直线平行,内对角相等。
D、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等。
2、命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的逆命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一个直角两直角边之比为3:4,斜边长20CM,则两直角边为(,)
4、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和8,则斜边长为________,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__。
5、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A、五边形是多边形。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D、如果AB=0,那么A=0,B=0。
6、公园中景点A、B间相距50M,景点A、C间相距40M,景点B、C间相距30M,由这三个景点构成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7、台风过后,某小学旗杆在B处断裂,旗杆顶A落在离旗杆底部C点8M处,已知旗杆原长16M,则旗杆在距底部几米处断裂。
8、小明将长2.5M的梯子斜靠在竖直的墙上,这时梯子底端B到墙根C的距离是0.7M,如果梯子的顶端垂直下滑0.4M,那么梯子的底端B将向外移动多少米。
中考真题: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a表示较短,直角三角形,b表示较长的直角边,c表示斜边,你能用这个图形证明勾股定理吗?
随时纠错
三、小结反馈学而不思则罔,本节课我的反思:
11.3证明(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
3.继续感受数学的严谨、结论的确定,初步养成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一、预习展示
1、下列命题中不成立的是()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2、如图,已知AB∥CD,∠B=∠D,求证:AD∥BC。
3、如图,∠BED+∠B=1800,∠ADE=800,则∠C=____。
4、如图,AD平分∠BAC,点E在BC上,点G在CA的延长线上,EG∥AD,EG交AB于点F,求证:AF=AG。
二、探究学习
探究(一)
1.我们曾探索、发现了有关平行线的那些结论?
2.我们是如何证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
3.从基本事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证明那些结论?
探究(二):
从基本事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出发,如何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画出图形,并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说出你的证题思路;
3.完成证明,并与同学交流.
结论: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1+∠2=180°.
例2.已知:如图a∥b,c∥d,∠1=50°。
求证:∠2=130°。
分析:思考方法一:
思考方法二:
说明:通过多种思考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发散思考,并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的分析思路,完成此题的证明过程。
三、小结与思考
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如图,AB∥CD,∠A=25°,∠C=45°,则∠E的度数是()
A.60°B.70°
C.80°D.65°
五、拓展延伸
已知:如图,AD∥BC,∠ABC=∠C,
求证:AD平分∠EAC。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折纸与证明”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章数学活动:折纸与证明
一、学习目标:
1.充分给学生思考、探索折叠等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的方法,并在折叠的基础上证明所折叠的图形满足条件.
2.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折叠等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的方法.
难点:证明所折叠的图形是要求的等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
三、操作与思考:
活动一:请参阅课本34~35活动1、2:
应让学生充分活动,可让学生参照课本35页提供了的做法,也可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其它方法,重点在说明所折叠的图形符合要求
活动二:请参阅《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P2活动2:
(1)让学生了解折出三角形高线的方法;
(2)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折叠中位线的方法;
(3)可利用上面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直角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活动三:请参阅《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P3活动3:
(1)点O是矩形的对称中心,两个图形全等,面积也相等。
(2)方法一:可以把余下的图形看成两个矩形拼成的,只要分别找出这两个矩形的中心相连即可;
方法二:可将剪掉的矩形补回,分别找出原矩形和剪掉的矩形的中心相连即可。
四、巩固反馈
课本35页数学活动3,证明较复杂,可灵活选用,让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探索。
六、总结提升:
总结你本节课的收获或感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23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