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1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1》,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导学案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过程、新中国成立的伟大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合作谈论历史资料,并从中概括知识要点,表述历史事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1、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坐落在位于太行山中的平山县,距石家庄90公里。自1948年5月至次年3月间,这里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大决战期间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部。从这里,中国共产党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此召开,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天后,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于3月25日进驻北京香山。
2、西藏的往昔
和平解放50多年来,西藏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告别了贫穷落后、封闭停滞的封建农奴制,走向了不断发展进步、文明开放的现代人民民主社会。西藏在当代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极少数封建农奴主垄断西藏政治权力和物质文化资源的局面,全体人民成了管理西藏社会的主人,成为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民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社会迅速改变了长期封闭的状态,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社会事业空前发展,呈现出全面进步的态势。我想告诉世人,新中国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各民族一律平等,西藏的民族特性和优秀传统文化,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下得到充分尊重和大力保护,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被赋予了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进步新需要的时代内容,在科学的继承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西藏人民从自己亲身的经历中,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在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祖国大家庭中是无上的福祉。
而十四世达赖及其追随者作为旧西藏极少数封建农奴主利益阶层的代表,也就是曾经宣称“政教合一制度永远不改”的那些人,一直打着民族、宗教旗号,装扮成西藏人民利益的代表,却从来没有做过一件有利于藏族人民的好事。他们长期美化、顽固坚持封建农奴制度,根本不以人民的利益为念,上世纪50年代末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60年代又重组叛乱武装,对边境地区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军事袭扰;70年代借助西方广播,制造和散布大量的谣言,挑唆民族矛盾,鼓吹暴力对抗;80年代末一手制造拉萨骚乱事件。十四世达赖出卖祖国、出卖人民,数典忘祖,长期在宗教的外衣掩护下从事政治分裂活动,甚至在宗教法会这样的庄严场合也要编造“西藏从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谎言。近年来,十四世达赖口口声声表示放弃“西藏独立”暴力活动,可惜他说的和做的完全不一致。“314”事件这一达赖集团有计划、有预谋、有组织的制造分裂、祸害人民的活动,向世人再一次展示了达赖“和平”、“非暴力”的虚伪性。这次事件时间虽不长,但完全可以称之为人权的灾难,听命于达赖的那些不法僧尼根本没有一点佛教徒的操行,鼓动少数的不法之徒到处殴打各族群众、沿街砸毁车辆、四处放火烧掉民房,肆意抢劫公众财物,甚至残忍地把人烧死,砍死,在这次事件中受害的不仅有执法人员,还有无辜群众,包括藏族、汉族、回族等,尤其是对在现场表明身份,实行人道主义救护的医务人员进行残害,更是违背文明社会的起码准则。颠覆人道主义,祸害西藏人民,这就是达赖集团干的事情。

课前收集关于国旗、国歌、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知识并在课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学课文找到重要事件,时间,意义等。注意欣赏图片,分析文献资料。小组内交流探讨。

一、学生完成预习,在书上标划,有问题小组内交流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2、地点:
3、内容:
(1)通过了,起到的作用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以为国旗,以为代国歌,
以为首都并改名为,采用纪年。
(4)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B、开国大典
1、时间年月日
2、过程:
(1)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2)升奏
(3)举行和群众游行
3、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结束了
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
成为国家的
国际意义:壮大了、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和争取解放的斗争。
C、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年,
2、过程:中央人民政府一面,一面力争
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率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西藏的协议。
3、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
二、合作探究
1、自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标注出相关的内容,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后派代表发言。思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

2、阅读课本第3页“人民英勇纪念碑碑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各指什么时期?“三年以来”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革命先烈,请举出三个著名的人物。

3、介绍开国大典的知识点,分析54门礼炮和28响的特殊含义。归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和国际)。议一议,如何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

4、阅读“西藏和平解放”的内容,介绍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重要人物和意义。
结合小字资料探究:西藏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才解放?为什么中央政府最终采取了和平方式,而不是采用武力手段来解决?

5、本课中我存在的疑问:
三、学习小结:
本科学习了三件大事,请归纳总结如下:

四、
1.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被选为主席的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宋庆龄d.张澜
2.1954年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哪个机关的职权
a.党中央b.国务院c.中央军委d.全国人大
3.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
a.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b.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d.采用公元纪年
4.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是
a.周恩来b.陈毅c.黄炎培d.李济深
5.下列各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是
a.抗日战争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胜利
6.1951年,代表西藏地方政府到北京签定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的代表是
a.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b.阿沛阿旺晋美c.十四世达赖喇嘛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a.国家的名称变了b.国家独立自主了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d.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记忆重要知识点,完成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2课《最可爱的人》导学案


1、知识目标1.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2.了解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本课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1、历史上的类似事件
日本在1894年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进而以朝鲜为跳板,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的两个阶段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第一次战役: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15000多人。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000多人。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第三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3、参战方兵力:志愿军共计240万
伤亡情况:中朝军队伤亡63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彭德怀;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
4、停战协议签署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阅读本课课文、看世界地图,了解中朝位置、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一、预习课文内容,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标划
抗美援朝
1、背景: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2、原因:(一)美国的侵略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朝鲜政府请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年月,率中国人民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附近。
5、战斗英雄事迹:
(1)黄继光:_________战役中的战斗英雄,用_________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自己。
(2)邱少云:为了保证和,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
6、著名战役:________、_______。
7、结果:_____年____月,_____被迫在上签字,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二、合作探究
1、阅读导入框内容,这首歌名是什么?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鸭绿江的战略地位是什么?阅读自由阅读卡,请简单介绍“三八线”的含义。

2、朝鲜战争爆发后,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的高级参谋,你认为中国该不该出兵?请阐述你的观点。

3、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请举出两位英雄人物

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做出了重大牺牲,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请你谈谈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意义。


整理本课知识点,包括战争的起止时间、原因、目的、重要人物、结果,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多选)
a.朝鲜内战爆发b.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c.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d.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帝国主义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有:
a.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b.出兵朝鲜,威胁中国边境
c.阻止中国解放台湾d.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
3、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根本目的是:
a.援助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弱小邻国b.决心迎战强大的美国
c.打破外国封锁为解放台湾作准备d.保家卫国
4、“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此语是指
a.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b.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越南人民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
5、下列人物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其中用自己的胸膛堵敌人机枪的是:
a.黄继光b.邱少云c.罗盛教d毛岸英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引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11)
材料2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引自《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1950.10)
回答:
①材料阐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

④这场战争的结果怎样?

五记忆知识点,完成导学案,预习第三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悲惨生活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白毛女”在现实中,是确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03年去世,死时80岁。
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2、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3、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4、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1952年完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1956年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78年底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5年国家取消农业税。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情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内容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然后再从结果中归纳其意义。

一、看书自学完成下面的知识点,并在书上标划
A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原因:1、严重阻碍的发展
2、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
开始标志: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内容:废除,实行
结果:年底,除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
B土地改革的意义:
1、
2、
3、
二、合作探究小组活动并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补充发言
1、我国土地改革前,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了解农村的阶级成分是怎样划分的。现在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2、土改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西藏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在哪年完成的?这次土改和解放前有什么不同之处?

3、结合书12页至14页内容,介绍一下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生活有什么变化?由此归纳土地改革有哪些方面意义?

4、本课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试试你记住了多少?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中国土地法大纲》B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过渡时期总路线
2、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是在
A西藏和平解放B新中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D土地改革的完成
3、下面不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A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地主阶级被消灭了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巩固了人民政权,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下列各项,属于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共同作用的是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消灭了地主阶级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消灭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
5、连线题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
195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9年土地改革完成


记忆本课知识点,检查导学案未完成部分,复习第一单元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出品人:刘杨审核:关学伟课型:新授使用时间:3月7日

1、基础知识: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1954年宪法的性质

1、现在,每隔一段时间长春就要举办一次汽车贸易博览会,那你知道长春是中国制造汽车的发源地吗,那是在旧中国,中国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使用的全是外国车,因此有人把中国称为万国车博览会。解放后,中国人发誓要生产自己的汽车,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3年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长春一汽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权发生了变化。

运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在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会使用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一、自主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先标记在书上,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是我国的工业水平,
低于。
2、起止时间:年至年
3、编制的目的:为了进行建设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和,相应地培养。
5、“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结合课本图片和20页示意图)
工业方面:①1953年底,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架式飞机试制成功。
④1956年,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业:①1957年,建成,②、、公路修到世界屋脊③建成了、铁路
工业基地的建立:形成了以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向社会主义迈进。
B第一部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大会制定了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一切权利属于。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真正反映的宪法。
二、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补充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为什么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本课巧计三个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a、新中国建立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
c、抗美援朝胜利后d、土地改革完成
2、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c、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d、相应地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3、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成就最大的是
a、工业和交通运输业b、工业和农业
c、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d、农业和商业
4、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第一辆汽车
③1956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⑤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5、我们现在正处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2011年至2015年),那你知道我国编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
a、1949年——1953年b、1952年——1956年
c、1953年——1957年d、1950年——1954年
6、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一桥”是指
a、武汉长江大桥b、南京长江大桥c、郑州黄河大桥d、胜利黄河大桥
7、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新中国建立时期b、解放前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8、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记忆知识点,完成导学案,预习第五课

相关推荐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第十七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网络探索通过历史网《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1、掌握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3、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事迹,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

一、“两弹一星”
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
1.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1、原子弹杀伤力极强,中国为什么还要研制并拥有它?对此,你如何看待?

2.本课提到的邓稼先、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他们具备哪些优秀品质?谈谈你如何看待。

1.如何认识中国的“两弹一星”?
“两弹”是指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我国第一颗导弹试验成功;“一星”指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上天。我国掌握和突破“两弹一星”技术,前后仅仅用了10多年时间。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作为热爱和平的中国来说,为什么还要研制它?因为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最早制造出原子弹,并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把原子弹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几乎把这两个城市毁灭了。后来,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人民才能过安宁的生活。“两弹一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看待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首先,单位粮食产量的增加,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再次,实践出真知,袁隆平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证明了科学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本课科技成果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
A、1964年B、1966年C、1970年D、1978年
2、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
A、邓稼先B、焦裕禄C、袁隆平D、汪道涵
3、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神州一号B、东方红一号C、风云一号D、长征一号
4、2001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主要贡献是()
A、较早把数学研究应用到生产领域B、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C、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D、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
2.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
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位科学家是
A.邓稼先B.钱学森C.袁隆平D.焦裕禄
5、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本课科技成果

完成填充图册、练习册
第十八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础知识了解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握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QQ和论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他们辩证处理问题并且有效地进行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主动探索实际应用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传递短篇文本、交流见解、切磋问题,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1、初步掌握863计划和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2、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紧迫性;3、探究计算机网络给青少年网民带来的影响;
863计划的制定
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

1.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时代,以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2.网络是一把,有利也有弊,如果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

1、中国现在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去发展高新科技的研究?

2.找几个高科技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

3、你对互联网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4、863计划当时得到哪位领导人批示?涉及我国哪8大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我国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1984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电子计算机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作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一些青少年却上网成瘾,深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此,
谈谈你的看法。


如何看待“863计划”?
“863计划”是一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故被命名为“863计划”。
我们这所以花巨额资金搞高新技术的研究,一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要迎头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竞争呈现出社会化、加速化、高技术化的新特点,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手段。如果我国不立即着手进行跟踪新技术的计划,就会贻误战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三是实施“863计划”能缩小了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了带动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支持,对中国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是吸取了历史上落后挨打的教训,为21世纪的我国经济更加繁荣,战略更加主动创造条件。由此可见,我国863计划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

863计划:形成、领域、成果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概况、正负面影响

1、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称之为:()
A、科教兴国计划B、863计划C、星球大战计划D、尤里卡计划
2、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是在:()
A、19世纪末B、20世纪初C、20世纪末D、21世纪初
3、我国科学家建议中共中央要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的发展的真正目的是:
(1)想出人头地(2)想表明他们有远见(3)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4)受历史使命感的驱使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A、(1)(2)B、(1)(3)C、(2)(4)D、(3)(4)
4、到2001年,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000多万人,青少年占:()
A、60%以上B、70%以上C、80%以上D、90%以上

完成填充图册、练习册
第十九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基础知识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掌握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运用资料理解分析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理解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意义,认识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调查研究创新求异通过“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项练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社会调查基本功,形成创新求异思维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自觉性,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教兴国意识通过调查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脉络的活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小树立起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和家乡的远大理想
1、掌握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就;2、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3、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党后政府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及成就;
深入理解和领会《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80年代:{措施:_______年颁布实施《》
意义:各地____得到改善,_____年,全国基本实现普及______,我国__、__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前列。}
90年代以来
{(1)实施____战略,提出把___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___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实施___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整体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相当的____,学校____大大增加,___比较齐全,___日趋合理,在____和___也有明显提高。
新举措:90年代,教育部启动将____、____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科研工作:承担国家___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____占1/3左右,科学研究成果已达到和接近___发展中教育

1、教育的三个面向是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有和意义?

2、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阅读《义务教育法》,你如何理解法律条文中上学是你所享受的权利,也是应尽义务,
联系今天实际,说说我国政府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采取的新举措。



1、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A、高等教育B、中等教育C、基础教育D、小学教育
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什么为国策,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A、863计划B、希望工程C、科教兴国D、科技兴国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高等教育迅速发展(4)制定了《863计划》
4、教育部启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工作,开始于20世纪:
A、80年代B、90年代C、70年代D、2001年
5、填空:______年,全国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______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6、简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什么时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完成填充图册、练习册

第二十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基础知识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也步入了新时代,成就辉煌
掌握两个文学艺术创作高峰期里出现的代表性作品,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重大赛事中的夺冠人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历史资源,收集整理自己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体育明星等相关资料,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文艺作品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体育事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体育事业摆脱“东亚病夫”地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新中国历程的缩影和代表,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力颂扬和学习
溯源固本立志奉献文艺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艺作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我们也要为将来事业的成功而不懈努力
1、归纳掌握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体育的发展情况;
2、分析我国文学艺术、体育蓬勃发展的原因;
3、通过学习“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了解中国体育从“东亚病夫”到亚洲体育强国,再迈向世界体育强国的路子,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旗帜。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一个缩影,激励青少年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文学艺术创作的两个高峰,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

1、新中国诞生后,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________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_______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________制度,大力开展______运动。
2、新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请举出几项重大体育成就,说明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新中国成立之处,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崭新的局面,你知道原因是什么?请你举出几部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2、文革后,文艺创作又迎来一个春天,其类别有哪些?

3、新中国影视艺术发展迅速,请你举出五部优秀作品


1、你知道文学艺术作品有哪些形式?

2、为什么建国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2001年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你认为举办奥运会对中国有何意义?你能为此做点什么?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于:()
A、1949年B、1956年C、1978年D、1986年
2、下列长篇小说中,描写改革开放后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的是:()
A、《红岩》B、《青春之歌》C、《暴风骤雨》D、《平凡的世界》
3、下列作品中获矛盾文学奖的有(1)《班主任》(2)《李自成》
(3)《许茂和他的女儿》(4)《冬天里的春天》()
A、(1)(2)(3)B、(1)(2)(4)C、(1)(3)(4)D、(2)(3)(4)
4、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的是射击运动员:()
A、容国团B、许海峰C、邓亚萍D、李宁
5、列举: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
6、简答:中国是怎样成为体育强国的?

完成填充图册、练习册
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础知识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
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分析资料、讲述事例、合作探究、体会变化

1.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服装,食物丰富,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国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

3、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

4、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变化:衣



改革: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1、我国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末D、2010年前后
2、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A、实行“公交优先”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3、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C、国有企业的“铁饭碗”D、医疗保险制度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职工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者是()
A、社会统筹B、职工单位C、个人D、以上三方各承担一部分

完成填充图册、练习册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1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1832年任江苏巡抚,疏陈连年钱漕之累、小民之苦,坚请缓征,并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了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的政治危机,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禁鸦片。12月,道光帝召林则徐到北京,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采取措施,坚决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20200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10月,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林则徐被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被发配新疆,在新疆垦辟屯田。1845年,署理陕甘总督。1846年,任陕西巡抚。1847年任云贵总督,奏请准许招商集股,开发矿产。1849年,因病返籍。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广西巡抚,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他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广东潮州,终年66岁。著作辑为《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五、问题探究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的,如果没有林则徐

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为什么?

4.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

带来什么危害?

项目主要内容影响

割地

中国社会开始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赔款

通商

关税

5.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六、目标检测

1、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

2、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历

史时期,这期间我国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B、殖民地社会C、半殖民地社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在华利益

C、英国出于为中国经济发展考虑D、英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的需要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

之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货”指什么?“人”指谁?

(2)材料二中的“本大臣”指谁?“此事”指何事?

(3)材料二表现了“本大臣”的什么态度?对“本大臣”应如何评价?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识记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

 1.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2.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3.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知识链接

英法联军劫焚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这群贪婪凶残的强盗,把园内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凡是搬不动的就棒打棍敲,任意毁坏。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的通讯写道:“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一个名为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个金花盆和其他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10月11日,英国侵略者又组织了一支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的庞大抢劫队,再次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3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据当时记载:“倾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的历代富有皇家风味的精美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五、问题探究

1.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2.列强为什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人民做出什么反应?

4.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六、目标检测

1、2008年4月26日,三张133年前拍摄的圆明园原版照片在北京华辰

春季拍卖预展中亮相,照片中记录的圆明园和现在的圆明园遗址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是()

A、时间久远,建筑坍塌B、自然力量的风化和腐蚀

C、英法联军纵火禁烧D、城市规划拆除

2、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

谋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

3、太平军占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的时间是()

A、1851年B、1852年C、1853年D、1855年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

A、法国、英国B、日本、美国

C、俄国、美国D、美国、英国

5、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是在()

A、青浦大捷中B、上海战役中

C、浙江的一次战斗中D、安庆保卫战中

6、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条约

是中俄()

A、《北京条约》B、《瑷珲条约》C、《天津条约》D、《改订条约》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

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二“俄国不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

到更多的好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

是谁?这次遭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儿?

(2)材料二中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请用史实

说明俄国得到了哪些好处?

(3)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2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3课收复新疆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联系归纳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识图填图认识伊犁、喀什噶尔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思想意识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四、知识链接

阿古柏

阿古柏(1825—1877年),中亚浩罕国人,军队的帕厦(总司令)。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大部分地区,但领导权被封建主掌握,出现许多割据政权,互相攻伐。1865年,南疆封建主金相印向浩罕国求援。这时阿古柏在国内争权斗争中失利,便被国王派往支援,他便乘机侵入新疆,占喀什噶尔、疏勒、和阗、叶尔羌等地。1867年其势力到达喀嗽沙尔及库尔勒一带。接着阿古柏仿照中亚汗国制度,建立哲德沙尔国(意为七城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继续向北发展,陷乌鲁木齐等地,几乎占有新疆全境。

阿古柏盘踞新疆期间,曾得到沙俄和英国支持。阿古柏也为英俄肢解中国的侵略政策服务,成为“一仆二主”的走狗。1872年、1874年阿古柏先后与俄、英订立“条约”:英俄承认阿古柏政权,给以金钱武器援助,阿古柏则给他们以通商、设立领事、低额关税等特权。英国为了排挤俄国势力,加强对阿古柏的援助,使阿古柏越来越依靠于英国。俄国更在1871年乘机出兵侵占伊犁。

阿古柏统治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受到残暴的奴役和掠夺,生活极度贫困,甚至出现买卖奴隶的历史倒退现象,激起各族人民的仇恨。1876年3月,左宗棠率三路大军入疆,次年5月阿古柏兵败于库尔勒,服毒自杀(一说被部下杀死)。

五、问题探究

1.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其中哪

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

2.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3.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

途径解决?

4.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5.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六、目标检测

1、贡院是科举时代进行乡试和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兰州

贡院曾经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贡院,它的修建者是收复新疆的清朝重臣,

你知道“他”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2、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

A、府B、行省C、办事大臣辖区D、将军辖区

3、左宗棠的事迹有()

①进军新疆,打败阿古柏侵略军②率兵收复伊犁

③收复新疆(除伊犁外)④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4、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塞防之争、左宗棠曾上

奏朝廷,指出“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

段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强调东南海防重要B、西北边疆形势严峻

C、强调西北塞防重要D、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

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

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

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1877年,阿古柏兵

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

怀抱。

①左宗棠进军新疆采取的军事策略和方针是什么?

②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最后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3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口头

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年),广东番禺人。字正卿。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专长测量、驾驶。历任东云、振威舰管带。后调北洋舰队,任扬威舰管带。1887年,奉命赴英接受定购的致远号巡洋舰等新舰,任致远、靖远、经远、济远四舰营务处兼致远号管带。次年,晋总兵。他治军严整,钻研海军战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率致远号将士首先冲锋,奋勇作战。旗舰定远号帅旗被震落后,即高悬致远舰旗,以定军心。在舰伤弹尽的危境中,与日舰吉野相遇。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下令鼓轮怒驶,直撞吉野,不幸于追敌途中被敌舰炮火击沉,与全舰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同时壮烈殉难。

五、问题探究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叫“甲午战争”?

2.设想邓世昌在亲自驾舰撞向“吉野”的心理活动。

3.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

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项目割地赔款通商其他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影响

4.日本是一个小小岛国,却能击败幅员辽阔的中国,这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

六、目标检测

1、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2、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

府”()

A、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B、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C、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D、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3、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突出

表现的实质问题是()

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腐败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4、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A、2亿元B、2亿3千万元C、2亿两D、2亿3千万两

5、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赴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李鸿章D、左宗棠

6、《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内地最远的是()

A、沙市B、杭州C、苏州D、重庆

7、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

根本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扩大B、索取的赔偿数额不断加大

C、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内地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

材料二:“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甲午战败”是指什么战争?结果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2)材料二中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3)查询你手中的资料,你能说出台湾被日本霸占多少年吗?作为中学生你

对当前中日关系有什么看法?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4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综合

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论

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想

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四、知识链接

克林德碑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清兵击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外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强迫清政府向德国政府公开道歉,并为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清政府被迫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在崇文门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纪念碑,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后来,他们把拆下来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园,重新修好,改为“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五、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完成下列表格。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八国联军

3.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项目主要内容影响

经济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

军事

外交

4.《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有道理吗?为什么?

六、目标检测

1、下列侵华战争中,列强攻入北京的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前几次侵华战争的不同点是()

A、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B、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

C、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权力

D、列强联合发动

3、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大平天国运动D、变法运动

4、《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列强都要求清政府()

A、割地B、赔款C、开设工厂D、设立馆区

5、使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九国公约》

6、《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

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A、开商埠B、建教堂C、办工厂D、设使馆

7、下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他们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①《马关条约》②《南京条约》③《辛丑条约》

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

8、《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B、允许外国驻兵

C、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赔偿白银4.5亿两

9、毛泽东总结中国近代历次农民起义运动失败时说过:“没有农民办不成

大事,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下列事件属于“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的是

()

A、虎门销烟B、收复台湾C、黄海海战D、义和团运动

10.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到了一九零一年,它(指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

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

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入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

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据此回答:

(1)哪一事件使中国“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地步?”

(2)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何警示?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5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活动课《侵略与反抗》。

第6课洋务运动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综合理解本单元标题“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讨论分析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辩证态度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思想意识我们批判清政府祸国殃民的行径,对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知识链接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什么是“洋务”?什么是“洋务运动”

2.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

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七、目标检测

1、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先进的军事技术D.思想文化

2、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最早的一个军事工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D.湖北织布局

3、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D.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下列活动中,不是洋务派筹划兴办的是()

A.改组军机处B.设立翻译馆C.筹建海军D.兴办新式学堂

5、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的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

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段话体现了

李鸿章的主题思想是()

A.北洋舰队全军覆没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D.清政府解体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中期,内外交困。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与

顽固派对立的派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请回答:

(1)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是什么?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请你说出这一派别开展的主要活动(至少答出2项)

(3)如果用一句话评价这一运动,你怎样评价?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6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7课戊戌变法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整理

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

理性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四、知识链接

光绪帝(1871—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湉。道光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1875—1908年在位。年号光绪,庙号德宗。是清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九位皇帝。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1874年择立年仅4岁的载湉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光绪帝在位期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皇帝和西太后周围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产生了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之争。1889年,光绪帝19岁,举行“大婚典礼”,按清代制度此后皇帝应该“亲政”,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要政还须请示她,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1883~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他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统治权,并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命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视变法如亡国,以维新派为洪水猛兽,于是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大肆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并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2年1月回到北京。1908年11月光绪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时年38岁。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___________(_____年、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报刊: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政治团体: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___________思想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____________(______年)

六、问题探究

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

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2.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

3.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收复新疆》导学案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9月13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思考回答“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和意义”、“如何评价左宗棠”等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认识并学习左宗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感和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习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
一、导入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想争夺新疆的两个国家是和。
2.1865年,中亚浩汗国派率兵侵入新疆,后来擅自建国,自立为汗,
和表示支持。1871年,占领了伊犁。
3.1876年,率军进入新疆,他采取“,”的策略,收复了除地区以外的新疆广大领土。
4.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的建议,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
三、合作探究
1.讨论课本动脑筋题“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讨论:英国和俄国为什么支持阿古柏政权?

3.小小辩论会:
 甲方:代表人物李鸿章,观点: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乙方:代表人物左宗棠,观点: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

4.思考:左宗棠为什么能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收复新疆有什么意义?

5.思考: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通过外交途径和俄国谈判解决伊犁问题?

6.讨论:中国用西部一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7.讨论:左宗棠曾经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是收复新疆的功臣,后来在洋务运动中他是进步的洋务派,你如何评价左宗棠这个人物?

四、达标检测
1.19世纪60—70年代,虎视眈眈想争夺新疆的国家是()
A.英国和法国B.俄国和美国C.法国和美国D.英国和俄国
2.19世纪中期,率兵侵入我国新疆的是()
A.噶尔丹B.大小和卓C.阿古柏D.华尔
3.1878年,除下列哪一地区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A.伊犁B.乌鲁木齐C.喀什噶尔D.吐鲁番
4.“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强调东南海防的重要B.强调西北边防的重要
C.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D.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5.下列发生在新疆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②沙俄出兵占领伊犁③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④中国收回伊犁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6.新疆有一种柳树,枝叶繁茂,被称为“左公柳”,这种柳树是为了纪念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一个著名人物,他是()
A.左权B.阿古柏C.左宝贵D.左宗棠

五、知识拓展
材料: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暴力犯罪事件,导致197人死亡,超过1600人受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乌鲁木齐“75”事件在新疆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精心策划的,是他们真相和本质的一次大暴露。乌鲁木齐“75”事件一方面给广大干部群众造成了严重伤害,另一方面也使各族群众认识到,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是很激烈的。

请你结合材料,发表对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的评判。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472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