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分子是由许多__________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脱氧核苷酸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由于__________有四种,所以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
2.为了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科学家在实验中是将S型细菌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离,得到纯净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然后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分别观察它们的转化作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测试的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__________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__________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__________遗传的。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下列哪一项使格里菲思提出了“转化因子”的结论?
A.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死亡
B.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多糖,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死亡
C.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死亡
D.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死亡
6.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标记蛋白质和DNA分子应该分别用哪种放射性元素?
A.C与HB.P与NC.S与PD.O与N
7.噬菌体用35S和32P标记,该噬菌体侵染某细菌(细菌体内含有32S和31P两种元素)后,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35S和32P的分布规律是
A.外壳内有35S和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B.外壳内只有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C.外壳内有35S和32S,核心内含有32P和31P
D.外壳内只有32S,核心内含有32P和31P
8.从肺炎双球菌的S型活菌中提取DNA,将其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时,R型活菌繁殖的后代中有少量S型菌体,这些S型菌体的后代均为S型菌体。这个实验表明DNA
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B.能够自我复制
C.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D.是遗传物质
9.桃树的遗传物质是
A.DNAB.RNAC.DNA和RNAD.DNA或RNA
10.下列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B.都是核糖核酸
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

11.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①DNA②RNA③DNA和RNA④DNA或RNA
A.①②③B.④④④C.①③④D.①①④
12.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检测到放射性元素的是
A.可在外壳中检测到15N和35SB.可在DNA中检测到15N和32P
C.可在外壳中检测到15ND.可在DNA中检测到15N、32P、35S
1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全过程中,噬菌体的外壳始终留在细菌的外面,这说明在噬菌体的传种接代中
A.蛋白质起遗传物质的作用得到了证明
 B.起遗传作用的不是蛋白质得到了证明
C.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得到了证明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得到了证明
14.图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并释放子代噬菌体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③①④C.⑤②③④①D.⑤②①③④
15.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和②表明:将S型细菌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_________型细菌。
(2)图中③表明:将S型细菌的_________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_________型细菌转化为_________型细菌。
(3)图中④表明:转化成的_________细菌的后代也是________性的_________细菌。
(4)该实验说明:转化因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

扩展阅读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新课标)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新课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程序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设疑
导入

多媒体展示商品条形码。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这些条形码,它们有什么作用?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

验获取的信息回答:

商品上的条形码包含着商品名称、价格、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索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指导学生阅读。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四组,见教材43页)。并提出问题:

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组?

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3.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4.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组。

第一、二组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组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课件展示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材第45页)。

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1.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

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3.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

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用同位素标记法。

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由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

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证明了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四、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教师提供给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实验)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1.分组、学生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

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让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归纳
总结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

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拓展
升华

1.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研究、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提出了组成染色体的两种成分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这一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说明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从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
通过减数分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确了染色体在亲子代遗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染色体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而且现实中关于遗传物质的信息较多,比如DNA鉴定亲子关系,因此学生们对遗传物质是DNA不陌生,但对DNA是如何被证明是遗传物质的历程一无所知,且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着较深的错误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纠正错误观点,并学习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限于实验条件,本节课的两个经典实验学生不能自己亲自动手,所以再讲本节课时注意配以多媒体、挂图和教材插图辅助教学,对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先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师情景创设的引导下,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小组间的协商、讨论,以及从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这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并培养其科学精神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4)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探索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作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2)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3)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按照我的设计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情况很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教师要恰当创设问题情景,使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根据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条形码和二维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这个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2、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设计理念和实验方法是生物教学的关键。本节课我让学生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学习,思考相应的问题,同时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随后让学生设计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从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整个过程需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精心思考,并对所设计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实验设计能力。
3、在生物教育中同样要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时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请同学们体会科学实验成功的背后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知的执着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能在情感与价值观上得到相应的升华。
上完这节课后,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1)感觉课堂时间较短,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完全投入课堂学习中,感觉多数问题并没有思考成熟;(2)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所以在教学上我语言组织稍显啰嗦,从而浪费了部分时间;(3)多媒体课件单调,其中没有两个经典实验的视频,完全靠教师口述和课件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思路。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我尚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学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考试大纲》中能力要求的实验与探究能力明确指出考生应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高三生物的一轮复习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复习中形成能力,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理念,落实教学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是在前面复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分析的。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已经认可,但是对此结论的得出过程仍不是很理解,特别是对一系列推理论证试验的设计及科学家们的探究思想还不能深入体会。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模式
根据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以设疑导引、自主探究、合作升华为基本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五、教学过程实录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


入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指纹(课前采集学生的)思考:1为什么可以根据犯罪现场的指纹来确定罪犯身份?为什么?2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实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决定生物性状(特征)的物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学生据生活经验获取的信息回答:每个人的指纹均不同,遗传物质具有特异性;进行亲子坚定、罹难者身份确定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索一、对遗传物质早期推测(指导学生阅读)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四组,见教材43页)。并提出问题: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组?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3.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结论是什么?4.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组。第一、二组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组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课件展示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1.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3.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5.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6.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同位素标记法a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b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由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证明了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四、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教师提供给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实验学生阅读思考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1.分组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
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让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归纳
总结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学生分析、讨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
提高1.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2.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单纯的信息表达和灌输转变为引导、激发,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这样既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分析、表达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一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3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主备:同备:审批:
课标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能力: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情感:1.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认同与他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而
的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是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这一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可能是遗传物质。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两个实验:英国科学家的实验和美国科学家
的实验。
三.合作探究: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
①R型活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注射小鼠→_____;
②S型活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注射小鼠→_____;
③加热杀死S型菌注射小鼠→_____;
④R型活菌+灭活S型菌注射小鼠→_____;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初步结论:

结论:_____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实验—教材P44图3-3。
①科学家们在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时的一般方法是:设法将和等分开,以便、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②实验结果表明:才是遗传物质,不是。
思考:
1.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对照是怎样?
2.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能否完全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为什么?

3.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是什么?因此能够说明DNA和蛋白质的稳定性谁更强?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检测:
2.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小鼠死亡 B.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C.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依次分别放人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DNA是遗传物质
ABCD③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载体
④在不含DNA的生物体中内,RNA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关键一步是()
A.区别出肺炎双球菌的类型B.灭火的有荚膜菌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C.无荚膜菌不会使小白兔得病D.有荚膜菌的DNA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4.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了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说明
①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②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加入到R型细菌中③DNA是遗传物质④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⑤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⑥蛋白质和多糖在转化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⑤⑥()
5.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科学家于1928年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S—DNA)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且细菌的后代中出现少量的S型细菌,且这些S型细菌的后代均为S型。这一实验证明了。
(2)为研究上述转化的物质基础,科学家将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RNA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DNA使R型细菌完成了转化。这一事实证明了
。加入的S—RNA之所以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
(3)上述实验中,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反思与积累: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主备:同备:审批:
课标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能力: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情感:1.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认同与他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自学等级
我的课堂: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噬菌体的标记:
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含35S的细菌培养蛋白质外壳含的噬菌体。
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含32P的细菌培养内部DNA含的噬菌体。
2.生物的遗传物质。
(1)遗传物质的分布和种类:
①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
②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
③近年发现的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2)结论:
①_____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或_____。
③一般来说,蛋白质不起遗传物质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2.通过肺炎双球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检测:
1.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32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应是( )
A.子代噬菌体DNAB.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C.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D.部分子代噬菌体D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的是()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C.DNA是遗传物质 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生的噬菌体可含有()
A.32PB.35SC.32P和35S D.二者皆无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全过程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始终留在细菌的外面,对这一事实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噬菌体的传种接代中,蛋白质不起遗传物质的作用即得到了证明
B.在噬菌体的传种接代中,起遗传作用的不是蛋白质即得到了证明
C.在噬菌体的传种接代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即得到了证明
D.在噬菌体的传种接代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即得到了证明
5.关于染色体和DNA的关系,正确的是()
A.DNA和染色体都是遗传物质B.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之一是DNA
C.一个染色体含有一条多核苷酸链D.DNA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6.噬菌体在繁殖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
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自身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D.自身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7.下列哪项不是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的是()
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能表现或反映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
C.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D.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8.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A.细胞核内B.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内C.细胞质的基质内D.细胞核和细胞质内
9.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10.下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应是___________。
(2)图中D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留在细菌外的是___________,注入细菌内的物质是___________。
(3)图中E表明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了___________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24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