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演示实验: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再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3]演示[实验1—4]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

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出示图片: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出示练习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演示实验: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

讲解: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倾听,思考,举例: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描述实验现象;倾听。分组讨论、交流结果: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观看思考,并举例。学生回答。观察、归纳、比较两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

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等。根据上述实例总结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答抢,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适当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对性质有更深刻的了解。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相关知识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说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1、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4、实验分析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应先学会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笔者认为不需刻意替换实验,待学生有一定化学知识后再设计替代实验,若学生有新建议也可酌情采纳。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会观察、描述实验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教材中的实验可尽量安排由学生动手完成,但在没有实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学生操作有一定危险,有些操作不规范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所以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5、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二、过程分析

课题

物质的变化

授课人

简敏

学校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法

实验讨论启发教学

教具

准备

教师: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大、小号)、玻璃片、研钵(杵)、试管架、试管(六支、贴标签)、滴管、药匙、水、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flash课件、每个组的标牌

学生(共5组):胆矾(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药匙、研钵(杵)、试管(一支)(学生所用药品贴标签)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奏

[名言]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萧伯纳(GeorgeB.Shaw)

观看、思考

在学生心中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导入

新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展示厨房中磨碎物质的器具)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

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学以

致用

[视频]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思考判断

先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头脑

风暴

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对于学生举的复杂例子,可留待以后学习或告知可通过网络学习。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和网络学习的方法。

拓展

讨论

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学法

提升

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结束语

物质的变化是复杂的,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留待以后学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努力吧同学们!

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板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一、

定义

伴随现象

物理变化

无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破碎、熔化、气化、发光、放热、变色等

化学变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

加热遇冷

研磨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加入稀盐酸

通入澄清石灰水

物质的变化

实验1水水蒸气水

实验2胆矾胆矾

蓝色晶体蓝色粉末

实验3胆矾溶液氢氧化铜

蓝色沉淀

实验4石灰石二氧化碳

气体

二氧化碳碳酸钙

白色沉淀

三、评价分析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机会,重要的结论都由学生总结,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在设计问题时基本上都采用开放式提问,没有束缚学生,可以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开放性学习存在很多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考验教师应变能力。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纸。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引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等。

【实验感知】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提问】:上述变化有什么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本节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课题)。

学生倾听、思考。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新课讲授

(26分钟)

一、物质的变化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教材第7页的表格中。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演示】实验1-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引导】对比分析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物理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提问】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展示】课本图片1-4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不是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标准。

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过程中常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组织讨论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讨论回答。

通过讨论,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的理解。

【提问】判断下列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思考、讨论、回答。

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体会成功感。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什么?

引导分析,举例说明。

讨论回答。

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联系的理解。

二、物质的性质

【引入】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是由于它们具有的各自不同的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请同学们观察这杯酒精,说出它有哪些性质?

倾听。

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酒精的一些性质。

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引入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哪些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哪些性质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说明,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倾听、记忆、理解。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主动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指导阅读】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阅读、理解。

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一些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

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组织讨论】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经验,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小组讨论、分析。

课堂小结

(2分钟)

【反思与小结】

问题:通过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找出突破口。

这样的小结既点明了本节的重难点,又梳理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寻求新的学习方法,获取新的知识。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东升镇旭日初级中学尉书娟

投影展示

课堂活动

【师】导入新课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就必须要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为本堂课的学习指明方向,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师】实验引入小实验1:冰块融化、粉笔折断小实验2:撕纸并点燃一小条纸【生】认真观察发生变化的现象【师】在这三个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物质?直接引入概念,并强调物质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每小组6人,合作完成4个小实验并将实验的现象与结论填写在表格中。(7分钟)【师】巡堂指导,答疑解惑。

1.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有的操作可能还不准确,老师可适当指导,但不做过高要求;2.因实验(1)加热液态的水,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防止暴沸。【师】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物质状态的变化和物质形状的改变。例如铁水铸成铁锅,铁锅变成铁片等。【生】分享交流小组讨论,根据物理变化的概念,例举五种常见的物理变化。【师】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发生的主要现象有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例如物质的燃烧、食物的腐烂等。【生】分享交流小组讨论,根据化学变化的概念,例举五种常见的物理变化。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师】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但是有这些现象存在,是不是一定发了化学变化呢?【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区分现象与新物质的生成。【师】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不等于一定生成了新的物质。进一步强调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生】牛刀小试讨论交流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本组答案。此题关键在于“生成其他物质”,即新的物质。如何知道新的物质的生成呢?就是不同于刚开始给的原料。【师】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同一纠错。【师】化学变化能反映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能决定物质的变化。老师拿出两瓶无色气体,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5,引导学生回答气体的颜色、气味、助燃性、不支持燃烧等性质,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常见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的。以木柴的燃烧举例说木柴的可燃性。【生】了解物质常见的化学性质。【师】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来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以水为例说明物理性质。【生】理解并记住物质常见的物理性质。【生】通过练习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师】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但是如何描述?可加入“能、易、可以”等字眼来体会。【生】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说出加入“能、易、可以”后句子的含义。理解变化是指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而性质是可以发生,但是并没有发生。【生】进一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师】巡视指导,及时纠错。【生】课堂检测,拓展提高。5—10为课堂小测,检验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了解“爆炸”这一现象,明白爆炸发生的原因,才能确定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师】直击中考,揭开中考化学科神秘的面纱。【师】理解古诗词中的化学原理,万变不离其宗,要分析变化的本质。【师】学会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的“气息”。

【生】核对答案,通过课堂检测了解本堂课的掌握情况,完成学习目标情况。【师】课堂小结,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生】与老师一起回顾课堂,归纳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师】

完成课本习题,加强巩固学习内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050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