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
通过学习初步懂得分辨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分,会分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会分辨变化与性质,会分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三、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水加热可以蒸发变成水蒸气,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变成冰。
2、纸条燃烧后会变成灰。
(二)新课讲授
阅读课本6~9页,完成以下题目。
1、实验1-1,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把洁净的玻璃片靠近试管口,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玻璃片上有水雾。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再变回液态。
2、实验1-2,把块状的胆矾放到研钵里研碎,胆矾会变成粉末状。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胆矾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3、实验1-3,当向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会出现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在这个过程中,硫酸铜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4、实验1-4,当加入稀盐酸时,大理石会溶解,同时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当这些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时,石灰水会变浑浊。
5、在实验1和2中,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它们所发生的变化只能属于物理变化。
6、在实验3和4中,都生成了新的物质,所以它们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7、没有生成新(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8、有生成新(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9、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10、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1、常用来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
密度、硬度和溶解度。即:色、态、味、两点、三度。
12、还有导电性和挥发性等也是属于对物质物理性质的描述。
13、请写出“物体的性质”与“物体的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
物体的性质决定物体的用途,物体的用途反映物体的性质。
(三)拓展提高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A化学变化—B)
矿石粉碎A火药爆炸B轮胎爆炸A金属生锈B熔化A
沸腾A汽油挥发A食物腐烂B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A
用高梁酿酒B氢气燃烧B湿衣服晾干A铜抽成铜丝A
白糖熬成糖块A油脂和火碱熬成肥皂B泥土压成砖坯A
冰化成水A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空气被液化A
燃放烟花爆竹B海水晒盐A
2、判断下列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A化学性质—B)
酒精易挥发A汽油可燃B水可变成冰A食盐有咸味A
空气无色无味A银能导电A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A
铁的熔点为1535℃A木头能浮于水上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B
铜绿受热可分解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钠很软A
以粮食为原料可酿酒B食物放置时间长了易变质B
3、下列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③④;是化学变化的是①⑤⑥;是物理性质的
是⑧;是化学性质的是②⑦。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钢铁生锈③电灯发光④冰雪融化
⑤煤气燃烧⑥铜器上出现铜绿⑦镁能燃烧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4、你根据哪些性质区别下列各组物质。
①酒精和水气味;②冰和水状态;
③食盐和淀粉味道;④氨气和碘酒颜色;
⑤味精和蔗糖味道;⑥铜丝和铁丝颜色;
⑦氧气和二氧化碳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⑧铜绿和氧化铜颜色。
5、判断正误。
⑴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错)
⑵化学反应就是化学变化。(对)
⑶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错)
⑷当两种物质相遇后,有沉淀生成,说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错)
⑸灯泡通电发光放热,这是化学变化。(错)
(四)归纳小结
1、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化学性质是物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4、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五)课后作业:完成课本第10页的练习题中的1、2、3题,并思考4、5题。
四、教学后记:
该部分为中考必考部分,有教师提议。以一张纸做为主题:将纸传开,纸的位置发生改变,发生变化;将纸撕开,纸的形状大小改变,发生变化;将纸烧掉,纸这种物质发生改变,发生变化;前两种纸可以复原,而第三种,生成了新的物质,纸不能复原。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纸。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引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等。
【实验感知】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提问】:上述变化有什么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本节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课题)。
学生倾听、思考。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新课讲授
(26分钟)
一、物质的变化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教材第7页的表格中。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演示】实验1-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引导】对比分析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物理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提问】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展示】课本图片1-4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不是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标准。
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过程中常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组织讨论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讨论回答。
通过讨论,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的理解。
【提问】判断下列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思考、讨论、回答。
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体会成功感。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什么?
引导分析,举例说明。
讨论回答。
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联系的理解。
二、物质的性质
【引入】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是由于它们具有的各自不同的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请同学们观察这杯酒精,说出它有哪些性质?
倾听。
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酒精的一些性质。
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引入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哪些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哪些性质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说明,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倾听、记忆、理解。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主动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指导阅读】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阅读、理解。
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一些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
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组织讨论】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经验,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小组讨论、分析。
课堂小结
(2分钟)
【反思与小结】
问题:通过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找出突破口。
这样的小结既点明了本节的重难点,又梳理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寻求新的学习方法,获取新的知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28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