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历史下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教案(北师大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教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习性,讨论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
2.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习其民族气节。
3.通过收集、整理、展示历史资料和阅读、角色换位、探究等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帝国,认识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学习,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
2.学习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用语言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一直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90%以上),封建帝王汉族居多,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千古留名的却也不少,比如……(学生可以说出很多,包括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统治中国的。
二、学习新课:
(一)蒙古族的崛起:
1、蒙古族的兴起
出示蒙古族生活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蒙古的兴起》视频。
提问:大家从刚才一段视频中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同学们看出了蒙古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马上民族,今天这个民族生活安定祥和,没有纷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七八百年以前,即12~13世纪的蒙古族人的话,你能想象出可能有的生活状态吗?
教师:(小结并提问)当时蒙古各部之间相互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多年的部落战争使蒙古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他们渴望统一,是谁完成了他们的愿望呢?(成吉思汗。)
2、统一的蒙古政权
问题: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的?
学生活动:介绍成吉思汗是怎样从险恶的环境中由弱而强最终建立强大的军队,统一蒙古横扫亚欧的。
引导学生得出成吉思汗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杰出的军事家;统一蒙古后建立了政权有效的管理了蒙古各部,为他的子孙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得出又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成吉思汗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渗透,同时对成吉思汗在蒙古各部统一前后的征战要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出这两者之间性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和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师:蒙古政权建立后,四处征讨,蒙古铁骑最远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的蒙古帝国。那么是他建立了元朝,统一了全国吗?(不是,而是他的孙子忽必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元的统一与忽必烈改制
1、元朝统一: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断进行扩张战争,运用多媒体演示统一的过程。
出示《元朝疆域》图,认识元帝国辽阔的地域。突出知识点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间及都城大都的位置。
提问:元军大举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谁?你知道有关他的事迹吗?
教师指出:虽然文天祥效忠的南宋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但是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肩负起抗元保宋的重任,威武不屈,舍生取义,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师生共同回顾历史,联系我国封建时代有哪几次分裂后的大统一?
教师总结:元朝的统一是我国封建时代继秦、西晋、隋之后又一次的大统一,它结束了自五代以来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教师提问: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明。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总结,并指出:元朝实行大一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并形成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2、忽必烈改制:
组织学生讨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元朝拥有了辽阔的疆域,统治者必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果你是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个谋士,你会向他提出怎样的建议呢?为什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历史,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实行统治的,他采取哪些汉法使他的统治长治久安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9页,回答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
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
政治方面:行省制度。出示《元朝疆域图》,让学生看图并找出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及其管辖范围,以突出元朝疆域辽阔。元中央政府对台湾、西藏的管辖,与现实相联系,说明台湾、西藏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
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政策,设“司农司”,编发农书。引用忽必烈诏书中的话来回答这一政策的必要性。这一措施使饱受战乱的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忽必烈改制的意义:
蒙古族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为主体农业封建文明。正如恩格斯论述的那样,“在长时间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由于忽必烈大行汉法,元朝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并翦灭南宋残余势力,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结合课本60页“元朝疆域图”了解:
元朝对西藏的管辖:
元朝对澎湖和琉球的管辖:
此外还加强对哪些地区的管辖?
2、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在前面我们曾提到民族融合,你能用实例来说明融合的表现吗?
学生根据课本61页小字内容掌握:其一,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为一体;其二,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回答:(略)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政权,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它实施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蒙古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课题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
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及跨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前导言,并提问学生本节课要讲述的几个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课后,能独立或与别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感知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逐步掌握对比法、讨论法,多途径收集历史资料、历史信息、整合信息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学重点:贯通南北的动脉教学难点: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分立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第一个大统一的朝代是秦,之后出现了西晋的短期统一。中国历史经历了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将要进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影响的时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自豪的时代。这就是隋朝,那么隋朝是由谁建立的呢?

上学期我们学到了中国历史的战乱阶段,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大家对南北朝知道的可能不多,南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北朝即从北魏开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接着东魏被北周取代,西魏被北齐取代,后北周取代北齐,那么杨坚就是北周外戚。

一、隋朝的统一(板书)

(一)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板书)

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出身于汉族军事贵族集团。他的女儿是北周的皇后。580年,北周宣帝死,年仅8岁的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发动政变,废周静帝而自立,改国号为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年号“开皇”。隋炀帝继位后,以洛阳为东都。请同学在“隋疆域图”中找到长安和洛阳。隋朝建立时,南方还有陈的存在,国家没有实现统一。那隋朝是如何灭掉陈、实现国家统一的呢?
(二)隋朝的统一:589年(板书)
隋朝统一的经过(板书)
对于隋是如何灭掉陈的,指导学生看书,并让学生负数课本胭脂井的小故事。

隋朝统一的影响(板书)
(1)结束了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在中国又一次实现统一;
(2)国家的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隋文帝对隋朝的贡献乃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但他的儿子隋炀帝则与他截然相反,对隋炀帝进行介绍,突出成就——大运河的修建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板书)

(一)大运河的基本概况

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南: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二)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板书)(先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后由教师归纳显示在大屏幕。这样处理,强化了讨论法在学习中的运用和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
(1)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2)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
 (3)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
(4)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
 (三)隋朝开凿大运河及通航的影响(板书)
(由学生归纳并落实在书上,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上,对于隋朝开凿大运河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有的观点认为,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和对高丽进行战争的需要;在开凿大运河过程中,隋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有的观点则认为,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课外拓展:你还知道世界上有那些运河吗?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北师大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
2.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并尝试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3.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北宋建立的时间、皇帝、都城等基本知识,教师点评和总结。
出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指出: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二、学习新课:
(一)辽宋“澶渊之盟”
1.辽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并于年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
为辽,定都。他就是。
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2.澶渊之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背景:北宋建立后,宋辽之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年,辽军进攻北宋的城,宰相主战,后率军亲征,重挫辽军。
(2)时间:年。
(3)主要内容: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
(4)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学生分组展示。
合作探究: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学生讨论明确: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生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过渡:同一时期,与辽、北宋并立的还有一个政权——西夏。
二、宋夏和战
教师提问:西夏的位置、建立(时间、都城、统治者、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明确:位置在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位于北宋的西北,历史上称其政权为西夏。
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关于宋夏和战的时间、内容以及影响作用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榷场。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的发展。
组织学生讨论: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西夏,北宋政权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第一,西夏虽然屡屡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中断北宋对西夏的粮食供应,严重影响了西夏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夏人民反对战争,西夏统治者提出议和;第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同意议和。
(三)碰撞中的融合
教师指出“辽、西夏统治者在南下掠夺的过程中,遭到了中原军民强烈的抵抗,迫使他们调整政策,放弃了一些野蛮、落后的做法。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既有共同点,也有根据本国的情况作出调整。”
教师设计“辽、西夏汉化简表”,由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完成。
政权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
汉化共同改革①奖励垦荒
②汉人大规模地北迁
③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汉化不同改革①革除北宋服役繁杂的弊端
②用汉制管理汉人
③保护和发展先进中原文明①统治者重视学习中原文化
②任用汉人为官
③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④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
⑤用汉文铸造钱币
教师指出“中国的英文简称是CHINA源自于瓷器‘china’,说明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国人还是世界都是非常著名的,而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为中国,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随意发挥。)教师总结“第一,说明了契丹族与汉族的融合,契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第二,说明了契丹政权曾经强盛一时,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9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