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述其历史贡献。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述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一、维农山庄的主人

1、童年:出生于一个家庭,从小培养起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等优秀品质。

2、少年:掌握了、牲畜饲养等技术,学会用自己的技能去挣钱。

3、青年:(1)继承哥哥的积累了大量财富。(2)参加英国殖民者组织的弗吉尼亚民团,并参加了。(3)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

二、领导独立战争

1、背景

(1)主观原因:美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及的增强。

(2)客观原因:英国加重了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影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3)导火线:1773年发生的,使北美人民与殖民者矛盾激化。

2、进程

(1)开始标志:1775年4月,。

(2)治军有方:据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了大陆军,为总司令。他重新编制,严明纪律;改进部队的装备,招募新兵;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正规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

(3)首次大捷:1776年初,大陆军围攻并解放了。

(4)宣布建国: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诞生。

(5)传奇胜利: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胜利。

(6)战局转折:1777年10月,大陆军又取得,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7)军事胜利:1781年,约克镇的英军在将军领导下向美军投降,北美战事结束。

(8)最终独立: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三、主持制宪

1、背景:(1)华盛顿坚决反对制度。(2)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确定了,美利坚合众国为邦联国家,实际上只是由13个州构成的松散联盟。(3)1786年发生的谢司领导的起义,震动了整个统治集团。

2、概况:年5月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华盛顿当选为主席。通过了《联邦宪法》。

3、《联邦宪法》

(1)内容:规定美国是一个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实行等。

(2)作用:使美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对内有利于的形成,对外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

四、首任总统

1、第一任期:1789-1793年。行政上:网罗人才,组成内阁。财政上:建立,巩固银行信用。外交上:改善与英国、周边的关系。还创立了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民主制。

2、第二任期:1793-1796年。巩固第一任期的成果。宣布“”政策,不介入欧洲英法战争。开展。

3、急流勇退:

离职演说:对后继者提出了谆谆教诲;开启了美国外交政策。

解甲归田: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巨星陨落:1799年病逝。

4、功成名就: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作出了卓越贡献,无愧于“”称号。

美国人民称颂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

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也是第一人”。请结合有关史实评述华盛顿一生的主要功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74年4月华盛顿说:“我想我可以宣布一个事实,单独或集体地争取独立,这并不是这个大陆上的哪个政府或任何人的愿望或兴趣所在。”——《华盛顿传》

材料二:1776年2月华盛顿又说:“我们已决心与如此不公正不通人道的国家一刀两断,我们采取这一必然会促使我们幸福的步骤,是完全应该的。”——《华盛顿传》

材料三:(按:美国独立战争后,农民的债务增加。终于导致了1786年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在起义被镇压后。)华盛顿说:天呀,人的行为为什么竟然这样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前些日子为了建立我们今天的制度,为了建立我们自己选择和创立的制度,我们还在流血牺牲,可是现在我们又拔出刀来,想要推翻这些制度,这件事真难以解释┅┅如无道理,就要马上运用政府的力量,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世界近代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华盛顿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三华盛顿难以解释的历史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3)华盛顿对“以前共同奋斗,而今又反对”的这种制度认识上的缺陷在哪里?这两着斗争其实是什么性质的矛盾?

(4)材料三华盛顿的立场是什么?从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上看,其阶级实质是什么?

(5)应怎样理解华盛顿在上述三则材料中的活动?

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身为大陆军总司令,开国元勋,建立了丰功伟绩。战争后,反对君主立宪,拒绝做国王,辞去总司令职务,回乡务农。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两任总统届满后,坚决再次连任,不当终身总统,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树立了范例。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无愧于“美国国父”称号。

(1)由主张不独立到主张脱离英国独立。

(2)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和种植园阶级的利益,反对人民革命运动。

(3)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华盛顿没有认清人民斗争的实质都是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后的农民起义则是反对北美资产阶级的统治。

(4)站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立场上。其阶级实质是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维护其统治。

(5)材料一具有保守性,材料二代表北美人民的利益,材料三反映其资产阶级本质,有反人民的一面。综合三则材料,华盛顿作为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阶级的政治代表,有革命性的一面,也有妥协的反人民的一面。

相关推荐

第三单元第3课拿破仑学案


第三单元第3课拿破仑
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平定王党暴乱、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第一帝国、颁布《法典》和对外战争。讨论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一、荒野雄狮
1、少年发奋:出生于意大利,沉默寡言,勇敢好斗。在布里埃纳军校,、凯撒等英雄使他神往,卢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让他着迷。15岁时转往最高军校,主修炮兵学。
2、机遇垂青:1793年9月受青睐,参加共和国军围攻土伦,崭露头角。1795年,受邀请,平息了保王党人叛乱,成为共和国的救星。
二、称霸欧洲
1、背景:法国大革命引起了、俄、普为首的各国封建君主策划组成的的干涉。
2、实现梦想:
(1)1796年统帅大军直趋,屡次击败反法同盟。
(2)1798年率军远征,摧毁了埃及的近卫骑兵。
(3)1799年,发动,推翻督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后为终身执政。
(4)在1805年的战役中,一举摧垮了第三次反法同盟。
(5)粉碎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拿破仑几乎控制了除英国、以外的整个欧洲,终于登上了的宝座。
三、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
1、加冕称帝: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
2、改造法国的措施:
(1)用人上:要求任职的官吏宣誓效忠,奖励特殊有功之人。
(2)思想上:承认为国教。
(3)政治上:①精简编制,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
②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取缔党派等,以实现独裁。
(4)经济上:建立,整顿国家财政,扶植资本主义发展。
(5)军事上: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
(6)法制上:编撰和颁布了民法典又称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
四、走向末日
1、末日原因:
(1)大陆封锁:1806年11月,颁布“”,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通商。
(2)两线作战:大举进攻俄国,失败,元气大伤;大会战,陷入四面楚歌困境。
2、帝国覆亡: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复辟。
3、百日政权:
(1)再登皇位:1815年,拿破仑逃出,重返巴黎,推翻了波旁王朝。
(2)昙花一现:英、俄、普、奥等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在决战中打败拿破仑,拿破仑再次遭流放。
法国大革命开始至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二十余年中法兰西不曾间断战争。先有普奥联军的武装干涉,继而是欧洲反法联盟的进攻。拿破仑帝国时期又频繁对外战争直到莱比锡之战,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走向瓦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参加和组织反法联盟是为了什么?

(2)你怎样看待和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莱比锡之战为什么被称为“民族之战”?

(3)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法国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材料二: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三:他把他的法典带到他征服的国家里,这部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四:法国大革命的几次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而且确实是这样的战争。这些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请回答:
(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再次出现“革命”一词,请说明这里所说的“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
(2)根据材料二、三,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在哪个角度肯定了拿破仑?

(3)根据材料四,列宁主要在哪个角度否定了拿破仑?

(4)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拿破仑的论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第三单元第3课拿破仑
(1)同法国争夺市场和霸权。(2)拿破仑对外战争早期具有进步性(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抗击反法联盟对法国的进攻);后期具有侵略性(奴役了欧洲许多民族的国家和人民);与英、俄战争则具有争霸性(对欧洲大陆霸权的争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莱比锡之战是被奴役的欧洲各国反对拿破仑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3)防止波旁王朝的复辟,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前进步伐;战争使帝国的经济和财富陷入困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1)资产阶级革命(2)摧毁封建制,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3)拿破仑对欧洲各民族的侵略和奴役(4)不矛盾。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有两重性质,即进步性和侵略性。材料一、二、三是从拿破仑战争的进步性方面评价,材料四是从拿破仑战争的革命性和侵略性两方面评价。(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肯定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即捍卫法国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第2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2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一课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考纲:了解凡尔赛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不稳定性。
考点:⑴巴黎和会召开概况;⑵通过对各大国图谋的了解,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⑶通过对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关系的了解、对《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的理解,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⑷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并分析体系的不稳定性。⑸知道国联的相关内容。
一、巴黎和会(年月日)
背景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操纵国英、法、美:英国首相、美国总统、法国总理



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美国主导的,进而。
2英国奉行“”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
4日本的目的是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问题对德问题(中心、焦点)、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性质帝国主义的会议
《对德和约》即《》时间1919年6月28日
内容1.领土(重划疆界):德国将和归还法国,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由协约国占领15年。承认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独立。
2.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战胜国以“”方式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
3.限制军备:德国废除,只保留10万陆军和轻型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50公里以内划为非军事区
4.赔款:规定德国在一定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为200亿金马克。
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影响1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开始建立一战后的体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二、凡尔赛体系
含义对德和约签订后,协约国集团陆续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和《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协约国列强建立的后以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
构成

(阅读)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
1919年9月11日,对奥和约《》
1919年11月27日,对保和约《》
1920年6月4日,对匈和约《》
1920年8月10日,对土和约《》,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后,1923年7月24日签订《》

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不稳定性):
(1)和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列强之间:分赃不均
(3)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爱国运动、土耳其革命、印度甘地领导的“运动”。
(4)新的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5)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实质是帝国主义掠夺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维护工具

背景1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2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时间年月日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
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总部瑞士的
主要
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秘书处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操纵两国。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实质控制下的维护的。
性质后由建立的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
评价1.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2.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没有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选修3单元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学案
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
2.通过分析“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和《九国公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含的矛盾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包含了各种矛盾冲突的种子,是极不稳定的。这些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和新的战争。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召开了,在会议上起主导作用的是英、法、美三大帝国主义强国。参加大会的强国巨头有美国的总统、法国总理和英国的首相。
2、1919年6月28日签订了对德和约,历史上叫做“”,战胜的协约国又同德国的同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总称“”,这一条构成了帝国主义在战后的国际格局“”。
3、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建议”,要建立国际组织。该组织于年成立。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由、、等机构组成。
4、凡尔赛体系缓和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争夺,但是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没有建立,美国提议召开会议,会议上签订的《》拆散了英国和日本的联盟,《》提高了美国的海军实力,《》削弱了日本在华的势力。中国政府提出取消、归还以及等要求却并没有采纳。
二、限时训练:
1.“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间主要矛盾的变化是
A.由德法矛盾到美日矛盾B.由英德矛盾到美日矛盾
C.由英美矛盾到美俄矛盾D.由英德矛盾到英美矛盾
2.在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英法美三大国争夺的根本点是
A.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B.争夺战争赔款
C.争夺对国际联盟的领导权D.争夺地区及世界霸权
3.对签订《凡尔赛和约》目的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A.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B.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
C.惩罚和削弱德国D.惩罚和削弱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
4.“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5.《九国公约》的下列哪项规定最能反映这次会议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
A.维护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
C.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D.施用各种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6.《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是最能体现英国愿望的是
A.领土问题B.军事问题C.殖民地问题D.赔款问题
7.“一战”结束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其实质是
A.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B.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C.促进国际和平合作与安全的组织D.国际间经济化交流的组织
8.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认为自己也有收获,主要是
A.日本建立了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B.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
C.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独占权D.日本通过此条约获得了更多的权益
9.《五国条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美、英海军力量并驾并驱B.暴露了美国力图取代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野心
C.平息了海军军备竞争D.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打击
10.下列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参与签订B.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精神
C.日本在华的侵略权益受到打击D.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完整受到尊重
11.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12.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共同之处①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②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坏了中华民族的利益③由少数大国操纵会议④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订。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福煦此话的含义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A.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美国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14.下面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彻底改变
B.是“一战”中的战胜国凭借实力重新分割世界的产物
C.从法律上确认了帝国主义奴役、压迫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
D.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
15.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主要原因是
A.认为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B.无力与欧美列强争夺欧洲霸权
C.日本代表不擅长外交D.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力
17.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这种情况说明
A.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B.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
C.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18.“一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有①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问的矛盾②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之下割给别国。”——摘自《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德国的财产还要多得多。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卵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于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摘自《历史教学》1980年第2期
材料三: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他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苦难的异教徒。”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摘自《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种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实质是什么?结果怎样?
(2)结合材料二,分析美国反对法国的赔款要求的原因有哪些?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克利孟梭的话?试结合材料1.2加以说明。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征。

选修3单元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DDCBD6-10CABCD11-15ADBAD16-18BCC
习题答案
19(1)实质: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和法国过于强大,这是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
结果:双方最后妥协,法国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
(2)经济崩溃的德国无力偿还美国的战债和投资;同时法国强大不利于美国的世界霸权计划。
(3)美国总统威尔逊打着和平的旗号,实质—上和劳合乔治—样想竭力控制欧洲。英国和美国都不愿意边分削弱德国使法国强大。
(4)英美联合反对法阻过分削弱德国妄图称霸欧洲大陆计划;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插手欧洲的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华盛顿会议
长兴中学许爱华
考纲: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考点:了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理解《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的内容及作用。了解“中国山东问题”,认识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基础知识:
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
1.美国企图在巴黎和会上称霸世界目的没有实现,把注意力转向地区。
2.在亚太地区的势力扩张,对英美构成了威胁。(主要原因)
3.美英日军备竞赛特别是军备竞赛日趋激烈,都希望通过谈判限制军备竞赛。
4.人民的反帝斗争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二、华盛顿会议
1.召开
(1)目的:缓和列强在地区的矛盾,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新秩序。
(2)时间:年11月12日。地点:华盛顿。发起国:。
(3)与会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等九国。
(4)议程:①亚太地区问题;②问题;③问题。
2.华盛顿体系的构成
(1)《四国条约》(美英法日)
①内容:相互尊重在区域既得利益,遇有侵略解决。条约生效后,终止。
②影响:对美国,以体面的形式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地区争霸的一个障
碍。对日本,一方面扩张野心受到了遏制,另一方面它在的权益又得到了大国的承认。
对英国,表面上维护了与美日的关系,由于自身实力下降,最后只能选择政策。
(2)《五国海军条约》
①内容: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固定为5:5:3:1.75:1.75。
②影响: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协议。美国外交胜利,取得了与同等的制海权,限制了海军的扩张。英美失去了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作战基地的可能性,实际占有优势。暂时了列强海军军备竞赛,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3)《九国公约》
①内容:声称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但要求中国对帝国主义“”和“机会均等”。
②评价:对日本,打破了日本中国的局面,不利于日本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扩张。
对美国,使美国长期追求的“”政策得到确认,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条件,是美国外交的重要胜利。对中国,使中国回复到共同支配的局面。
③实质: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又回复到的局面。
3.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1)问题由来及解决
①1879年德国强占胶州湾。②一战爆发后,日本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③1915年《二十一条》使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④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⑤华盛顿会议期间,归还中国山东的主权,签订。
(2)解决原因:①坚持斗争的结果。②和日本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
三、华盛顿体系
1.形成:在华盛顿会议签订的等一系列条约的基础上,列强建立起在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作用: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标志着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4.不稳定性(局限):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放弃独霸中国、称霸亚太的野心,力图冲破华盛顿体系,埋下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祸根。
5.瓦解:1931年,日本发动“”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41年12月,日本挑起战争,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概念: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及会议上,重新分割世界、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及其他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2.作用: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②使欧洲和亚太地区暂时处于和平稳定状态,军备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局限:(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是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宰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体系下矛盾重重,特别是和不断寻求突破该体系。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它必将走向瓦解。
4.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问题思考:
1、比较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2、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帝义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和利益相互争夺,为共同利益又相互勾结,试举例说明。
3、《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签定后,美国获得了哪些利益?
拓展延伸:
1、英日同盟问题:
英日同盟缔结于1902年,最初以反俄为目标,后来转变为反德和部分反美,引起美国统治集团不安。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2、美国是如何逐步扫除障碍而称霸亚太地区?

练习巩固:
1、一战后在亚太地区的激烈竞争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①美国②英国③法国④日本⑤意大利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④
2、一战后东亚问题的关键是
A.中国问题B.印度问题C.朝鲜问题D.日本问题
3、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四国条约》对日本的影响不包括
A.与英国的同盟被拆散B.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他国的正式承认
C.首次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D.独霸中国的局面就此被打破
4、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五国条约》规定了有关舰只的比例或限额,包括①巡洋舰②航空母舰③主力舰④潜水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③
5、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是
A.《四国条约》B.《五国条约》C.《九国公约》D.《非战公约》
6、在华盛顿会议期间,英美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将其在中国攫取的权益还给中国,其
真实的意图是:A.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B.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C.分割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D.抑制日本,打破其独霸中国的局面
7、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获得的主要利益有①分得了大量殖民地②控制了国际联盟③海军力量得以与英国并驾齐驱④抑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势力的膨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不同之处是
A.是惩办战败国的会议B.英、法、美三国都参加了会议
C.是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组成部分D.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9.下面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彻底改变
B.是“一战”中的战胜国凭借实力重新分割世界的产物
C.从法律上确认了帝国主义奴役、压迫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
D.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航行有绝对自由。
(三)……自由地,坦率地和公平不偏地调整一切有关殖民地的要求。
(十一)……应保证现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有无可置疑的生命安全和自由发展的绝对自由的机会。
(十四)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必须依据具体的协定,其目的是向大小国家同样提供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互相保证。
——摘自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第四条:各缔约国主力替换总吨位按标准排水量计算不得超过如下:合众国525000吨,英帝国525000吨,法国175000吨,意大利175000吨,日本315000吨。
——摘自《五国条约》
请回答:
(1)“一战”后的战胜国是怎样“调整”德国殖民地的?
(2)材料一、二说明“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是否有“绝对自由”?
(3)举出与所谓“绝对公正的调整”的原则相违背的实例。
附:练习巩固参考答案
1、选择题:CADDBDDAA
2、材料题:
(1)以“委任统治”的形成加以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归英法,太平洋上岛屿归日本。
(2)各国主力航吨位即实力大小,实际上决定了各国制海权和海上航行权利的大小,实力弱小的国家绝不可能和实力强大国家有相同的领海及海上的绝对自由。
(3)凡尔赛和约不顾中国是战胜国,竞规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转让给日本。

第三单元第1课克伦威尔学案


第三单元第1课克伦威尔
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
评价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功过。

一、从乡绅到议员
1、克伦威尔生平
(1)出生于一个中等贵族家庭。(2)性格粗鲁、狂野、喜欢喧闹。
(3)求学于,在伦敦学习法律。(4)凭实干和家产,当选为。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1)17世纪中期,英国新的因素快速发展。
(2)经济实力增强;贵族中分化出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的阶层,在经济利益上与资产阶级一致。
(3)资产阶级、新贵族集中的同王权的尖锐对立。
(4)导火线:17世纪30年代末,苏格兰人起义。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标志:1640年(议会斗争)。(2)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二、治军之道
1、克伦威尔的骑军兵
(1)背景:内战爆发后,一再丧失战机,致使王军险些攻入伦敦。
(2)来源:士兵从信奉清教的中选出。
2、治军之道
(1)根据勇敢和忠诚来提拔军官,废弃只有和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
(2)严肃军纪,约法三章。
3、战胜王军
(1)1644年,在大败王军,使战局出现转折,赢得了“”称号。
(2)1645年,组建了“”。在战役中,全歼王军主力。
(3)1646年结束了第一次内战。
(4)1648年春,平定王党再次叛乱,又一次内战结束。
4、建立共和:1649年1月30日,处死,结束了封建王权的统治,在英国建立。
三、护国公
1、对外征服: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将它们并入英国。
2、担任“护国主”
(1)经过:驱散议会和“”,后被拥立为。
(2)职责及措施: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陆海军总司令。掌握了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对全国实施军区化管理。
(3)实质:是一种统治。
3、颁布《航海条例》
(1)目的: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2)时间:1651年。(3)结果:引发,荷兰失去海上霸权。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4、主要政绩
(1)建立了有序的行政机构,改善了法律。(2)扶持,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3)发展工商业,使英国的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水平。
5、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658年去世,其子继位。(2)1660年,复辟。
(3)1688年,“”推翻复辟王朝。英国确立了。
结合史实评价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二: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它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纳萨尔尼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1962年)
材料三:如果说在危急的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的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怎样评价克伦威尔的?

(2)材料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评价克伦威尔的分歧反映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克伦威尔?

第三单元第一课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掌权后,对外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发动英荷战争,与瑞典、丹麦、葡萄牙签订商约,维护和巩固英国的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对内建立有序的行政机构,改善法律,扶植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发展工商业,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英国共和制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封建君主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批判,旧势力没有被铲除,加之克伦威尔本人也逐渐擅权专断,好大喜功,多次解散议会,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总之,克伦威尔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护国主政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政权。

(1)材料一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
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2)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评价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评论者的政治观念。
(3)克伦威尔是清教徒的著名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于国会军不断失利之际自行组建骑兵队,大败骑士党的军队,挽救了英国革命,随后带队进入伦敦,控制国会,并率军粉碎骑士党的叛乱,处决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之后又出征爱尔兰、苏格兰,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的活动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打击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发展,英国的海上力量得到加强,为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第三单元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单元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良好的修养

长期接受一流的教育;

从小对历史与考古有兴趣并进行研究;

喜好“行万里路”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是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前提与基础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个人事业发展、服务与贡献社会的关系

讲授法

问题探究

在学生时代就要重视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的养成

发现古文明

通过印章发现古老文明线索;

搜集并研究印章,认定卡弗拉大土墩为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

深厚的专业功底、严谨和不懈的工作态度与“惊人发现”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式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严谨、不懈的工作态度、业有专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幸运的发掘

1900年开始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挖掘出大量文物;

伊文思断定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为“迷宫”所在地并向世界宣布

伊文思“惊人发现”的内涵: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敬畏先人:先人凭借智慧与艰辛的劳动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明

丰硕的成果

“重现”克里特文明,指出它是爱琴文明的开端;就米诺斯文明提出若干基本观点;

其研究成果集中于《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四卷本中

米诺斯王宫出土文物的特征与伊文思对米诺斯文明研究的主要结论之间的关系

用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有根据的解释或推测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文明的先驱是爱琴文明,而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则是爱琴文明的源头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伊文思能取得“惊人发现”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发现的成果。

难点米诺斯文明及其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以“伊文思的惊人发现”为主题,从“良好的修养”“发现古文明”“幸运的发掘”和“丰硕的成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原因及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向学生介绍了米诺斯宫殿遗址与米诺斯文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具备的良好修养和对历史学与考古挖掘的强烈兴趣,为伊文思以后的考古重大发现奠定了基础。而对迈锡尼遗址和地中海东部遗址出土的印章严谨、不懈的研究,使伊文思找到了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宫殿的线索。通过对米诺斯宫殿的挖掘和研究,伊文思最终有了“惊人发现”:找到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并证明了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历史和爱琴文明的源头。

本课引言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按时序介绍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两个考古重大发现。第一个是德国人谢里曼对迈锡尼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的重要成果是发现了迈锡尼文化。迈锡尼文化被证明是希腊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第二个是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对传说中的“迷宫”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证明克里特文明是希腊和欧洲文明的源头。第二部分“探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等两个小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学习重心。第三部分“重要概念”列举了一个人名“伊文思”和一个地名“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这是本课的两个关键词,要准确掌握。建议教师对谢里曼的考古挖掘进行适当补充,使学生对伊文思考古挖掘的历史背景有更深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伊文思是怎样的一个人”“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和“伊文思考古挖掘的主要成果有哪些”三个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良好的修养”

教材以时间为历史坐标,扼要介绍了孩童时期和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突出从小就具有的良好修养为伊文思日后在考古上的“惊人发现”奠定了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能具有良好修养的原因:客观上,伊文思生活在富裕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和父亲的鼓励培养;主观上,伊文思自小就进行古币研究和考古发掘等活动、在名校认真求学、进行考察性质的旅行、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著述,这一切使伊文思逐步地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以伊文斯具有“良好的修养”展开的,因此主要应理解伊文斯具有哪些“良好的修养”和“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养成的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设计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讨论。此外,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可以按“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三个时段适当补充伊文思的有关材料。

(1)孩童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伊文思的家学渊源。

1851年,伊文思出生于英国哈特福德郡的一个村庄。家庭给了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深刻的影响。他的祖父亚瑟·本诺尼·伊文思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曾经是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他的父亲约翰·伊文思虽是富裕的造纸商,但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物和古钱币知识,是英国史前考古学奠基人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文化进化论的鼻祖奥古斯都·兰·福克斯等英国学术界大师经常在伊文思家探讨学术问题。少年伊文思在这种环境下,既培养了对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兴趣,又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伊文思从小就痴迷于克里特古老的传说,希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这个迷人的传说。

(2)青年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应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主观努力。

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继续沿着少年时代的希望努力。1868年从哈罗公学毕业后,伊文思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71年伊文思前往硝烟未尽的巴黎游览。在这次旅游中,一本旅游书激起了他对土耳其人的兴趣,于是他又继续前往东南欧考察。1873年伊文思前往北欧考察,并在途中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考古发掘。1875年他为撰写一部历史著作前往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求学。毕业后,他又到东欧旅行、访问,并写成了两本有关巴尔干的著作,由此成为巴尔干问题专家。以后伊文思曾任《曼彻斯特卫报》驻巴尔干通讯员,为英国发回了大量关于巴尔干的报道。一次,为了赶上和历史学家谢里曼见面,伊文思先是黑夜中骑马7小时,又雇船渡过伯克河,再赶走一整天,终于在午夜时分赶上弗里曼。正是在这次会谈后,伊文思和谢里曼的大女儿马格利特── 一位通晓多国语言、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小姐互相吸引、陷入爱河。以后,马格利特成为了伊文思的妻子和得力助手。如果说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得益于优越的客观环境,那么青年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开始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

(3)担任馆长后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让学生注意伊文思的专业功底与努力方向。

1884年伊文思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当时阿西莫林博物馆的收藏很杂,而且藏品逐年减少、占地逐年缩小,馆长也是一个闲职。但在这以后的25年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用旺盛的精力和远见卓识把阿西莫林博物馆变成了一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在这同时,他继续自己少年时代的希望,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经常进行考察访问,对考古发掘也越来越有兴趣。

第二目“发现古文明”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伊文思追踪古老文明的线索展开。1883年的希腊之旅是伊文思考古重大发现的一个新起点。正是通过这次考察,他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一些带有特殊雕刻的印章。追踪古印章的线索一直到克里特岛,伊文思先是“认定”克里特埋藏着一个未知文明的遗址,然后是“深信”这里埋藏着考古学上的秘密,最终“取得”卡弗拉大土墩所有权。建议教师利用上一节《位于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城》一图,使学生更易理解伊文思追踪和推断的正确性。

这一部分教学应当围绕“发现古文明”(实际上是发现了古文明的线索)展开。主要应理解“伊文思发现了什么”和“伊文思为什么能发现”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给学生呈现如下问题链:①伊文思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经过是怎样的?②发现线索的为什么是远在大陆、偶然看到古印章的伊文思,而不是长期佩带古印章的当地农人?③“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是否真的是事出偶然?为什么?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发现线索”和“追踪线索”两个层面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包括适时插入一些古印章或古印石的图片。

(1)发现线索。

1883年,伊文思夫妇到希腊旅游,考察访问了著名的迈锡尼和其他的史前遗址。在这期间,伊文思夫妇还专程拜访了小亚细亚特洛伊遗址和希腊迈锡尼遗址的发现者──谢里曼。在谢里曼收藏的众多迈锡尼出土文物中,伊文思发现了许多环状或块状雕石制成的印章。这些印章上的一些雕刻具有海中生物的形状,如同小小的章鱼。一般人往往只停留于对这些出土文物历史悠久的感慨,但伊文思敏锐地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某个未知的海洋文明的特征。由此伊文思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2)追踪线索

在希腊之行后的10年中,伊文思开始注意收集古印章。在地中海东部的遗址中,他收集到大量类似的印章。1893年,伊文思在雅典的文物摊上又发现了类似的古印章。据文物贩子介绍,它们来自克里特岛,当地人称为“奶石”,据说有催奶的魔力,因而常被妇女们所佩带。伊文思决定亲自去克里特岛进行考察。调查中伊文思还获悉,离克里特岛北岸不远,有一个叫卡弗拉的大土墩不久前出土过一些巨大的储物罐。经过研究和分析,伊文思认定,这个方圆几英亩的大土墩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住地──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他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就要实现自己孩童时代的希望。

1894年,伊文思第一次踏上克里特岛,他吃惊地发现,商店里摆着各种古印石,有些雕刻印石甚至成为当地农人脖子上的装饰品。如此丰富的古印章证明了这里就是一个未知古代文明埋藏地。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准备买下卡弗拉大土墩。从1894年至1899年,经过6年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伊文思最终取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发现似乎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中体现着必然,那就是伊文思的修养、努力和希望,使他必然会考察希腊古文化遗址、必然拜访他的先驱谢里曼、最终必然能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独具慧眼发现线索。

第三目“幸运的发掘”

教材先是扼要介绍了伊文思在克里特岛挖掘的前期经过,然后重点介绍了克诺索斯“宫殿群”和其他一些重要出土文物。建议教师抓住“幸运”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一部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为什么说这次考古发掘是幸运的发掘”“伊文思为什么能有幸运的发掘”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理解“幸运”的内涵。至于时间线索,可抓住“前五天”和“前三个月”这两个要点。

(1)初步发掘

1900年3月23日上午11时,伊文思正式开始他在克里特岛的伟大考古发掘。由于遗址文化层距离地表很近,在前五天中出土文物就堆积如山,有雕刻石印、花瓶、陶罐和泥板等。和一般的考古发掘费时、费力又难以取得成果相比,这次发掘真是一次“幸运的发掘”。在发掘以前,在伊文思的头脑中,克诺索斯废墟下掩埋的史前文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它只不过是20年前谢里曼所揭示的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在爱琴海上的延伸。但通过对这么多的出土文物初步的研究,伊文思开始认识到,米诺斯文明不仅比迈锡尼文明更古老,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2)克诺索斯宫殿及主要文物

经过3个月的挖掘,伊文思发现,这些遗址并非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庞大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于是他继续扩大发掘范围。后来,考古学家把这些建筑物称为“宫殿群”。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整体为多层平顶式建筑。建筑围绕着一个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长方形中央大庭院,四周由住房、庭院、通道、楼梯、地窖和阳台构成,总共有1500多个房间,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庭院以西的建筑为二三层的楼房,庭院以东为三四层的楼房。从东麓远望,但见层楼高耸,门窗廊道参差罗列,蔚为壮观。因为建筑物处于不同的水平上,阶梯和楼道必不可少。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解决。众多的楼道和天井使建筑物的空间与受光生出无穷变化。整个宫殿由于楼层密接,厅堂错落,廊道迂回,人们在其中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并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重大发现。

不久,伊文思又发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这当中包括他认为克诺索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 一张由象牙、水晶、金、银和铅质蓝玻璃刻制而成的赌桌、绘有庄严的宗教礼仪和民间生活场景的众多壁画等。这一切使考古学家们意识到,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未知的古代文明。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这次考古发掘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幸运的发掘”!建议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上一节中的“从空中俯视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及周围环境”图和本节中的“有嵌饰的赌桌”图及说明、“克诺索斯宫殿的修复现场”图,再适当补充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出土的其他重要文物,并作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对这次考古成果的印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伊文思为什么是如此的幸运”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米诺斯文明的高度繁荣、且遗址未遭大的破坏这一客观因素和伊文思个人的良好修养、认真执着这一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能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目“丰硕的成果”

教材主要通过伊文思长期精心研究、出版的《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来说明伊文思这次考古发现带来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丰硕成果,也说明了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地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丰硕的成果”展开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这次考古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而理解这些成果的价值,但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果是伊文思穷尽半辈子生命、几乎耗尽其智慧与心血的研究结晶,以此理解“惊人发现”背后的“惊人努力”!

建议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①伊文思的考古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什么专著中?在这一专著中他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②帮助老师完成《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由教师提供不完整的年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两个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以下两个层次适当补充有关文字与图片材料并作必要阐述。

(1)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

在初步发掘获得重大发现后,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继续挖掘,力图揭示米诺斯文明完整和真实的面貌。从1900年到1931年,从知天命的壮年到耋耄的衰年,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岛上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在继续挖掘的同时,伊文思也力图“重现”米诺斯宫殿,那就是修复克诺索斯宫殿群。

(2)出版《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从1902年起,伊文思在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同时,开始研究这一文明,并先后出版了专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卷直到1921年才正式出版,后三卷分别在1928年、1930年和1935年出版。全书共3000多页,3400多幅插图,史料丰富、字句优美,凝聚了伊文思大量的心血。书中的内容和一些基本观点极大地补充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不足,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基础。

关于米诺斯文明的年代和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文明(或克里特文明)远早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应开端于克里特文明。其依据是,克里特岛上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了克里特于公元前3000年便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早于迈锡尼文明。

关于米诺斯政权在地中海的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其主要依据是,在出土的墙壁、柱子和印章上发现了象征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同时,在克里特岛海岸没有发现大量的城防遗址,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米诺斯政权确实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只有它有能力进攻别的政权,其他政权没有力量进攻它。此外,岛上还出土了一些能够说明克诺索斯君主与周围海洋间密切联系的证据。

关于“迷宫”的功能,伊文思认为其主要是宫殿。由于地震等自然原因或其他人为原因,克诺索斯的宫殿多次被毁,但这些宫殿在被毁后又会得到重建,新建筑物往往依附于旧建筑物上,造成了“迷宫”的出现。很多出土文物证明,宫殿往往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关于“王权”的性质,伊文思用“祭司王”来解释。也就是说,米诺斯不仅是国王,也是大祭司,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祭司王”。从理论上说,远古时代的君主普遍具有神性。伊文思也推断,“米诺斯”不是某个国王个人的名号,而是青铜时代克里特诸王共享的神性称号,类似于古埃及的“法老”。从出土文物看,宫殿遗址中出现的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塑像和壁画是有力的证据。如伊文思把“百合王子”浮雕中的王子即视为“祭司王”,由于王子距离走廊尽头还有三四米,伊文思猜想他前面应该还有位女神,他自己则是祭祀队伍的引领者。

关于米诺斯民族的特征,伊文思认为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发掘出来的大量艺术品也显示出这些特点。例如克里特绘画最钟爱的题材是动植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雕塑品《收获者之杯》表现了劳动者所洋溢的欢乐情绪。

在学完本目之后,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讨论并回答“为什么《泰晤士报》认为,克诺索斯的发掘在重要性上若不能说是超过,也至少不逊色于谢里曼的发现”,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良好的修养”一目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伊文思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对伊文思进行扼要的总体介绍。然后通过投影提供问题链: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②这些“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形成的?③这些“良好的修养”对他以后的“惊人发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请学生结合问题链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别介绍伊文思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19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考古发掘肯定对伊文思的兴趣起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以此又联系谢里曼的考古重大发现,加强学生对当时历史大背景的认识。对问题链,可引导学生从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的热情等角度开展讨论,也可以从客观与主观条件这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关于“发现古文明”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1883年伊文思希腊之旅的情况,着重讲述伊文思拜会谢里曼时对古印章产生浓厚兴趣的细节。再请同学带着问题链阅读教材并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工作中的伊文思”和的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深化对问题链所呈现的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并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关于“幸运的发掘”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伊文思初期挖掘的情况,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然后对照图片,重点介绍克诺索斯宫殿和有嵌饰的赌桌。教学时可追问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②为什么伊文思会认为这张赌桌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最后,教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幸运的发掘”这一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结。

关于“丰硕的成果”一目的教学。教师在扼要介绍伊文思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成果以及《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后,请同学阅读教材并指出,伊文思对考古学和历史学主要的贡献有哪些?结合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可以总结或归纳为伊文思的几个主要观点。然后针对以上观点,教师利用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或用提问的方法或用说明的方法加以解释。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讨论并回答资料所提出的问题,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发现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对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第一目“良好的修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可利用计算机或幻灯片打出问题链,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小结。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善于培养自己的考古兴趣;努力打好自己的文化知识;在考古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认真而执着地进行工作。②这些良好的修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伊文思自己个人的努力。③正是有了良好的修养,有发现古文明的强烈愿望、有扎实的考古和历史知识、有超强的考古发掘能力、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伊文思才能敏锐地发现线索、追踪到线索、直至认定克诺索斯遗址所在地和发现米诺斯文明。

案例二 在讨论、分析“1883年伊文思发现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是否偶然”这一问题时,请“偶然派”和“必然派”的同学分别发表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从发现线索的具体时间和场合来看,的确具有偶然性,但从当时考古学发展的大背景和伊文思个人所具备的条件看,由伊文思发现这个古老文明的线索又是必然的。伊文思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必然”中起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 在介绍米诺斯宫殿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打出“双斧大厅”和王后寝宫的图片,作如下补充:“双斧大厅”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间之,冬可以保暖,夏可以通风。王后寝宫装饰着海豚戏水的壁画,其相连小间内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整个古代世界仅见于克里特,直到近代为止,还没有人能在取水和排水系统上超过他们。

案例四 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完整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让学生根据教材补充完整,并以此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伊文思的“惊人发现”背后是他所作出的惊人努力,他几乎就是为克里特文明而降生、而度过一生的。

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

1851年出生于英国

1868年(18岁)进入牛津大学

1883年(33岁)游历希腊,开始收集古印章

1884年(34岁)──1909年(59岁)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

1894年(44岁)第一次登上克里特岛,实地考察米诺斯文明

1900年(50岁)──1931年(81岁)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进行研究

1902年(52岁)开始撰写《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1921年(71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一卷出版

1935年(85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四卷出版

1941年(91岁)逝世四、问题解答

伊文思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对你有何启发?

解题关键:伊文思仔细地观看这些石雕,看出了常人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伊文思强烈地感觉到,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并且具有海洋特征、与迈锡尼人关系密切。

思路引领:工作态度和方式;启发。

答案提示:在学习和工作态度上要严谨、认真、执着;在学习和工作方式上要善于从小处、细处着手,善于进行分析、联系和比较。

本课测评

1.伊文思探秘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解题关键:良好的修养。

思路引领: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答案提示:从主观上看,首先,伊文思从小就对克里特的传说有浓厚的兴趣,工作以后继续努力寻找克里特文明的线索;其次,伊文思具有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杰出的能力;再次,伊文思严谨、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从客观上看,首先是当时谢里曼考古大发现对伊文思的影响;其次是希腊之行中谢里曼给伊文思参观了众多的文物,尤其是古印章;再次是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和伊文思的个人地位的影响。

2.列举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和伊文思的研究成果。

解题关键:出土的遗址和文物;《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思路引领:出土的遗址和文物;伊文思对于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观点。

答案提示: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主要有: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伊文思认为即传说中的“迷宫”所在地);镶嵌式的赌桌;大量的壁画、浮雕、雕刻印石、花瓶、陶罐、泥板等等(包括“百合王子”浮雕)。伊文思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中,包括:把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大体与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相当,因而是爱琴文明的开端;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迷宫”的功能是宫殿;“王权”的性质是“祭司王”;米诺斯人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20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