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早期改良思潮形成的条件是

①民族危机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③西学的传播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为

①公车上书

②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③各地学堂、学会、书局、报馆的纷纷建立

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领袖人物的涌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

A.魏源B.曾国藩C.康有为D.张之洞

4.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A.《时务报》上B.《中外纪闻》上

C.《国闻报》上D.《循环日报》上

5.下列人物在促进湖南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的是

6.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强化提高

7.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8.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

9.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10.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梁启超阐述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孔子改制考》图二北京强学会旧址图三《时务报》

请回答:

(1)图一是的代表作;图二是维新派于年在成立的政治团体;梁启超担任图三所示《时务报》主笔期间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制度。

(2)结合三幅图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3)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有何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即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高考演练

13.(2008年宁夏文科综合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14.(2002年上海)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KuangHsuhadreadtheworksofChengKuangYing。”问题出在KuangHsu帝是谁。

回答问题:

(1)请写出Kuang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早期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危难形势下,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并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产物。

2.D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表现为政治运动、政治团体建立、领袖人物、组织宣传等多个方面。

3.C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由于受时代、阶级的局限而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如《新学伪经考》《孔予改制考》等。而魏源、曾国藩、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不可能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4.A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发表在《时务报》上。

5.D谭嗣同是湖南人,教材中虽然在第4课才出现谭嗣同的图像,但只要判断出A项是康有为,B项是梁启超,C项是严复,通过排除,选出D项是谭嗣同。

6.D①②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条件,③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选D项。

强化提高

7.C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明显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在它指导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

8.C所谓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面指的是洋务运动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所谓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面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较早提出该理论的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9.DA、B、C三项是两者的共同的特点;康、梁维新派与早期维新派具有不同的特点是D项“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10.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和理解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或各历史阶段)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能力。维新思想的核心甘情愿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核心是民主共和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而人文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影响不大,因此选择C项。

课外延伸

11.回答第(2)问时注意三幅图就是三种宣传方式,无须举例,其他方式注意归纳课本。第(3)问注意概括,点到为止。

答案:

(1)康有为1895北京政治文化教育

(2)有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维新变法思想;组织学会,如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创办报刊,如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上书,如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建立学堂,如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3)其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2.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在维新思想宣传中,都反对封建制度,主张变法维新,但在政治主张上各有侧重,宣传方式有所不同。

答案: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高考演练

13.本题一是考查考生阅读历史史料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就要求考生在读懂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康有为的主要政治观点。解答第二问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处进行比较。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14.本题引用英文史料让考生加以判断,这在高考中尚属首次,它一方面体现了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使本题立意新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本题虽然形式灵活,但仍然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运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只要能够准确辨别材料中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的关系,两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从材料中可知“ChengGuangYing”没有翻译错,一定是指郑观应,而他是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的我国一位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KuangHsu”能够阅读郑观应的著作,应说明他喜欢维新,而且生活在郑观应的同时代或以后,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知这位皇帝一定是光绪帝。第(2)问则应根据所学知识从郑观应著作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来概括。

答案:

(1)“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2)郑观应是(甲午中日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

扩展阅读

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7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早期改良思潮

1.背景:近代①的出现,解救民族危难,缓和②。

2.主张

⑴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③”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⑵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④。

3.影响

⑴反映了⑤的利益和要求。

⑵成为甲午战争后⑥兴起的先声。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思想萌发:1888年,第一次上书①皇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

⑴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②”“升平世(小康)”和“③(大同)”。

⑵代表:《④》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⑤。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⑴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①》,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⑵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②”等主张。

⑶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③的政治活动。

2.宣传活动: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④》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组织活动——强学会

⑴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后又在上海成立⑤。

⑵性质:维新派的⑥。

⑶宗旨:研习西学,交流⑦。

⑷影响:使⑧迅速开展起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

⑴活动A.担任《①》主笔。B.发表《②》等文章。

⑵主张A.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③和文化教育制度。

B.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④制度。

C.改革⑤,培养有用人才。

D.大力发展⑥。

⑶影响: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⑦。

2.谭嗣同⑴活动A.发表《⑧》。

B.参与创办⑨,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

⑵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开展。

3.严复⑴活动A.创办《⑩》。B.介绍《》。

⑵主张:借达尔文的,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4.维新运动的影响

⑴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的作用。

⑵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⑶新局面逐渐形成。

2、课堂识真

1.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2.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3.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是()

①新学伪经经考②资政新篇③孔子改制考④天朝田亩制度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4.“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5.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

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7.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四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全集》

⑶材料二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谁依据是什么?

⑷材料三中保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

⑸材料三、四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谁的实质是什么?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材料四

图一《孔子改制考》封面图二北京强学会旧址

图三《时务报》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⑵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⑶结合材料四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第27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2、课堂识真

1-8BBCBCDBA

3、课后见功

⑴洋务派。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⑵反对兴民权。反对君主立宪,反对维新变法。

⑶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⑷“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

⑸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拓展空间

答案:

⑴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⑵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⑶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教学目标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 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 长沙谭嗣同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参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参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二、“公车上书”

三、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

3.《时务报》和《国闻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本课难点: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导入新课:讲课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面临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政权,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分两节课讲述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这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第14课戊戌变法。教师板书第13课课题。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关于第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要求教师按照教材讲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生产就可以了。但是教师要掌握,这是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具有普遍意义,切莫给学生一种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也是这样产生的印象。另外,要求学生记住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因为陈启沅开办的机器缫丝厂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可让学生看课本陈启沅的插图,不作要求。书中两段小字,介绍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自力更生、惨淡经营,遭到中国封建势力的反对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最终倒闭,让学生自己看,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那天开始,就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工业的处境必然如此。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向学生讲清三点: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教师可以作如下分析:《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再没有理由限制中国人投资设厂了。而且战后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据,中国人办厂可以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另外,当时一些人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以商战对商战”。所以,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在中国出现了。2.要求学生记住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课本所列的《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与后3年商业企业比较表》及其说明)。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预政治活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主要是说: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经济力量增长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一部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愿望的人物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出发,开始了政治活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四、“公车上书”是本课的重点。维新变法做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以前康梁的变法活动主要是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虽有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教师首先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康梁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然后,按照课本小字的内容简要介绍康梁公车上书前的主要事迹。要求学生记住康梁两个人,他们的事迹可不要求记忆。

“公车上书”,要求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去记忆。教师不要再扩大教材内容,但要把会试、举人、公车等词语向学生讲清楚。北京的教师可告诉学生,康有为写好《上皇帝书》后,邀请各省举人商议上书问题的地点就在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松筠庵。“公车上书”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的沉闷局面,特别是在封建知识分子里,引起了震动。上海、广州等地大量刊印《公车上书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加广泛传播。从此,康有为成了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公车上书”前康有为应过几次科举考试,都被顽固派大臣和考试官看作“狂生”,予以阻难。“公车上书”后,顽固派阅卷官不敢再摈斥他的考卷,康有为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衔。

五、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师讲本目时,要注意下列四个方面。1.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成立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后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实际上强学会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了。2.由于顽固派的告发,强学会于1896年1月被查封。但维新运动没有被禁止住,仍然继续发展。教师可让学生看课本《戊戌维新时期的主要学会》表,只要求学生知道强学会被查封以后各地学会成立的更多,维新运动得到进一步开展就行了,不要求学生记住各地学会的名称。3.课本着重介绍了《时务报》和《国闻报》,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记忆。教师要讲清《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文字通俗流畅,比较系统又详尽地宣传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受到读者的欢迎,销行量达到一万余份,为中国办报以来所未有。《国闻报》在天津出版,由严复等创办,译载外国重要政事及名著,给悲观的人士指出希望,在维新运动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以上两报居南北舆论的领导地位。4.按照课本介绍一下时务学堂,可不再补充材料。书中小字部分不作要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它们远没有发展到直接向近代工业过渡的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主要不是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扩大。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绝大部分由于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袭逐渐破产,极少数由手工工场发展为半近代或近代的工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手工业直接转化为机器工业的道路——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受到阻碍,而地主、官僚和商人直接投资办近代工业的道路就成了主要的途径。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部分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进行商品生产,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是方举赞、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上海发昌机器厂。它是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而设立的。1866年初创,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由手工工场转化为近代工业。除此之外,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创办公和永机器缫丝厂;1882年上海成立了同文书局等。这些都是中国比较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从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创办人或投资人来看,他们大多是广州、上海、宁波、福州等通商口岸的商人,买办官僚也不少。这些企业主是工业资本家,但是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还拥有大量的土地,也是地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与它们有矛盾的一面;但是,又因为中国民族近代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联系、依赖的一面。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待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反抗和妥协的两重性。

第7课启蒙运动的兴起


第7课启蒙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识记启蒙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

3、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3、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1、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2、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本课的引言是由文字和图画两部分组成的。文字内容着重指出了在18世纪的法国,人们开始摆脱政府和教会的禁令,对现实社会一切现象表示质疑,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问题。图画则形象地补充了文字内容。引导学生浏览图画,配合阅读文字内容,解决两个问题:1.从图画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说明什么问题?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的发展、法国社会的现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理性时代的到来不是偶然的。

从17世纪的欧洲发生的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理性时代到来的条件。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17、18世纪西欧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这一变化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广泛注意。为了推翻封建“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个要求下产生的。其次,启蒙运动之发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如笛卡尔认为认识世界和取得知识的唯一方法是数学推理,培根则提出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这二人的观点打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中世纪经院哲学枷锁,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之风随之盛行起来;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在这一风气影响下最伟大的发现,它一下子揭开了宇宙的面纱,把它的秘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牛顿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既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这样一来,自然界就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架机械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在牛顿的启发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法则。到18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研究在物理学、植物学、地理学等领域内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使得很多人相信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才出现了启蒙运动。这场运动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深入发展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它的内容和影响都大大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2.启蒙运动的核心、主要内容、性质。

核心:理性主义。阐释理性主义的含义:所谓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他们把理性主义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凡是违背理性的,都应予以打倒。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启蒙运动的内容。“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他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可见,这种思想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1页)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1页)所以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4.启蒙运动的概况。

补充说明: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另外还有百科全书派。他们的思想主张对法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目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提出问题:法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有何异同点?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采编一些有关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影响、文字资料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家主张的进步性所在。学习他们为追求真理而不畏艰难的精神。

列表归纳:

关于“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该表格内容:

时期国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兴起时期英国霍布斯人们按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教师补充)

洛克提出分权思想,赞成君主立宪制(补充)

高潮时期法国伏尔泰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扩展时期德意志康德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反对暴力革命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启蒙运动从法国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启蒙运动的发展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议教师用师生讨论、学生主讲的方法,完成本目的教学。

1.启蒙思想的扩展: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对法国革命表示同情,但又认为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刑是“永世莫赎之罪”。

2.启蒙运动的影响。教材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第一,从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二,启蒙运动的实际指导意义: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同时,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第三,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联系:采用教材插图以及中国近代史上册教材插图《严复和他的主要译著》一图制成幻灯片,指出译著中的《法意》就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以此加深学生对启蒙思想影响的认识。

小结:

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每位思想家的主张及特点:

思想家主张相似点

伏尔泰由开明君主制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

卢梭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2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