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核心知识自查(选修3)
一、基因工程
(一)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1.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2)利用PCR技术扩增。
(3)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
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微生物细胞
常用方法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技术感受态细胞法(用Ca2+处理)
受体细胞受精卵、体细胞受精卵原核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目的基因插入检测:DNA分子杂交;
(2)目的基因转录检测:(核酸)分子杂交;
(3)目的基因翻译检测:抗原—抗体杂交;
(4)个体生物学水平检测:根据目的基因表达出的性状判断。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表现方面具体内容
植物基因工程①抗虫转基因植物②抗病转基因植物
③抗逆转基因植物④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
动物基因工程①提高动物生长速度
②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如乳腺生物反应器)
③用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④用于改善畜产品的品质
基因工程药物控制药品合成的相应基因
基因治疗①体外基因治疗②体内基因治疗
(四)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比较
项目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
区
别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合成DNA→表达出蛋白质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实质定向改造或生产人类所需的蛋白质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以获得人类所需的生物类型或生物产品
结果生产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生产自然界中已有的蛋白质
联系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因为对现有蛋白质的改造或制造新的蛋白质,必须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实现
二、克隆技术(细胞工程)
(一)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
原理细胞全能性细胞增殖
培养基的物理性质固体液体(合成培养基)
培养基
的成分水、植物激素、无机盐、维生素、蔗糖、氨基酸、琼脂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促生长因子、微量元素、动物血清等
结果新的植株或组织细胞系或细胞株
应用①微型繁殖
②作物脱毒
③生产人工种子
④单倍体育种
⑤突变体的利用
⑥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①蛋白质生物制品的生产
②皮肤移植材料的培育
③检测有毒物质
④生理、病理、药理学研究
条件均需无毒环境无菌操作,适宜的营养、温度、pH、O2等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比较
(三)动物体细胞核移植
(四)单克隆抗体
1.制备过程
2.特点: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生产。
3.应用
(1)作为诊断试剂。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如生物导弹。
三、胚胎工程
(一)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1.哺乳动物排卵后,同种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是胚胎能够移入受体的生理基础。
2.早期胚胎形成后,未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而是处于游离状态,这是胚胎收集的生理基础。
3.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是胚胎在受体内能够存活的生理基础。
4.供体胚胎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且不影响供体胚胎遗传特性,这是供体胚胎正常发育的生理基础。
(二)胚胎工程的应用
1.胚胎移植的过程: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配种或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胚胎移植→检查。
2.胚胎分割: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
3.胚胎干细胞(ES或EK细胞):
(1)来源: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2)特点: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3)应用
①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症;
②培育移植用的人造组织器官;
③作为研究体外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
四、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一)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克隆人技术设计试管婴儿基因检测
①违反人类伦理道德
②冲击现有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③人为制造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①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②抛弃或杀死配型不合适的多余胚胎无异于“谋杀”①对个人隐私权提出挑战
②制造基因歧视
(二)正确看待生物技术
1.正视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要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2.支持治疗性克隆,反对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
(三)生物武器
1.分类: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等。
2.特点:致病性强、传染力强、危害时间长、隐蔽性强。
3.公众态度:禁止生物武器的研发、生产、储存、扩散、使用。
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
一、胚胎工程
1.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
(1)受精条件。
精子必须经过①获能过程,卵母细胞必须发育至减Ⅱ中期才能参与受精作用。
(2)受精过程。
②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分别是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3)早期胚胎发育过程。
卵裂期整个胚胎的体积基本不变,每个细胞的体积减小;开始出现细胞分化的时期是囊胚期。
2.胚胎干细胞:
(1)来源: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2)特点: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3)应用:治疗某些顽症;定向培育人造组织器官;研究体外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机理。
3.胚胎移植:
(1)胚胎移植的理论基础。
①移入:经同期发情处理后,同种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相同。
②收集:早期胚胎形成后,未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而是处于游离状态。
③存活: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④发育;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且不影响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
(2)胚胎移植的实质和意义。
①实质: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②意义: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能。
(3)胚胎移植操作流程。
二、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1)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原、营养成分的改变(实质性等同)。
(2)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1)克隆人技术。
①违反人类伦理道德。
②冲击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③人为地制造在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
(2)设计试管婴儿。
①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②抛弃或杀死配型不合适的多余胚胎,无异于“谋杀”。
(3)基因检测。
①对个人隐私权提出挑战。
②制造基因歧视。
3.正确看待生物技术:
(1)正视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要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2)支持治疗性克隆,反对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
三、生态工程原理
内容举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越多,营养关系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越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单纯林引起的“绿色荒漠”问题
协调与平衡原理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即某种环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赤潮和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整体性原理既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林业建设中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桑基鱼塘
系统整体性原理: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1.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
× 分析:大多数国家对转基因农产品实施了产品标识,但有无危害性尚不明确,不可能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
2.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
√ 分析:物种之间具有生殖隔离,一般只有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才能相互识别并结合为受精卵。
3.早期胚胎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都需加入动物血清。()
√ 分析:早期胚胎培养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入动物血清。
4.受精卵发育到原肠胚阶段才能进行胚胎移植。()
× 分析:适于移植的胚胎应是桑椹胚或囊胚,原肠胚不宜进行胚胎移植。
5.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
√ 分析:早期胚胎的所有细胞均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所有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
6.如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来自于自然界,则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 分析: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可能导致有害物质的产生,或进入杂草体内,导致安全性问题。
7.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 分析: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而不是单纯获取生产和生活物质。
8.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特点。()
× 分析:胚胎干细胞分裂旺盛,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大而明显、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特点。
胚胎工程
(2014山东理综)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htP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蛋白,可在转htPA基因母羊的羊乳中获得。流程如下:
(1)htPA基因与载体用________切割后,通过DNA连接酶连接,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已插入受体细胞DNA,可采用________技术。
(2)为获取更多的卵(母)细胞,要对供体母羊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________。采集的精子需要经过______,才具备受精能力。
(3)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获得母羊,移植前需对已成功转入目的基因的胚胎进行________。利用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技术可获得多个转基因个体,这体现了早期胚胎细胞的________。
(4)若在转htPA基因母羊的羊乳中检测到________,说明目的基因成功表达。
(1)将目的基因和载体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后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便于构成表达载体。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的技术为DNA分子杂交技术。(2)利用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母羊超数排卵。采集的精子必须利用获能液处理后才具备受精能力。(3)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动物受精卵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为了获得母羊,需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性染色体组成为XX类型才能发育为母羊。利用胚胎分割和移植技术可获得多个个体,体现了早期胚胎细胞可发育成个体的全能性。(4)基因成功表达的标志是产生了相应的蛋白质,因此htPA基因成功表达的标志是在转基因母羊的羊乳中检测到htPA(或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1)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或同种限制酶) DNA分子杂交(或核酸探针) (2)超数排卵 获能(处理) (3)显微注射法 性别鉴定 全能性(2分) (4)htPA(或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2分)
(1)繁殖方式分析。
①有性生殖的后代与亲本性状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题目所述采用试管动物技术产生新个体,应该属于哪一种生殖方式?
(2)胚胎移植的技术分析。
①哪些现代生物技术可能用到胚胎移植技术?
②胚胎移植的意义是什么?
(1)①提示:基因重组。②提示:有性生殖。
(2)①提示:转基因动物、试管动物、克隆动物、胚胎分割等。
②提示: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2014临沂模拟)科学家通过转入四种基因可将体细胞诱导形成多能干细胞(iPS细胞),iPS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类似功能。下图是设想用iPS细胞技术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流程,请回答:
(1)胚胎干细胞来源于________,具有________,经诱导能发育成个体。
(2)iPS细胞培育过程中运用到的生物技术有过程①__________和过程②________等。
(3)过程①的培养液中除合成培养基的成分外,还需添加____________等天然成分。过程②进行时,需要先利用______________技术将四种目的基因扩增,再将目的基因与反转录病毒载体结合,以构建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其导入患者的体细胞,诱导形成iPS细胞。
(4)经过程③、④后,改造得到的A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再植入患者体内,使患者能够产生正常红细胞,这种治疗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
(5)iPS细胞的诱导成功具有的医学价值是(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发育全能性
(2)动物细胞培养 (转)基因工程
(3)血清、血浆 PCR 基因表达载体
(4)造血干细胞 体外基因治疗
(5)治疗人类疾病,培育人造组织器官,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问题等
生态工程
(2014湖北襄阳一模,40)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不危及后人发展为前提,在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用科学的发展观,获取生物群体共生,生态和谐,质量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载体,也可称为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增效。整体是对整个国土进行科学规划;协调农业各业并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整合、生产与加工并重,销售与市场对接;循环是投入与产出及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的良性利用;再生是向附加值递进;增效是指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__能。
(2)生态工程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
(3)生态农业以__________理论为依据,以__________协调发展为前提,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的__________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循环和重复使用,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1)该题强调的是池中的所有生物,不包含无机环境,所以不能称为生态系统而应该是群落。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2)从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可知:生态工程应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3)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必须遵循协调和平衡原理。(4)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1)群落 一 生产者 太阳
(2)经济 社会 生态环境
(3)生态学 环境与经济 生态平衡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环境)
(1)生态系统成分正误判断。
①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②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③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2)能量流动问题分析。
①进入植物池的总能量___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②植物固定的总能量___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植物体内有机物所含有的能量。
(1)提示:①× ②× ③×
(2)提示:①大于 ②大于
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技术分析
(1)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2)套种技术: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期,充分利用光能。
(3)间种技术:根据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充分利用光能。
(4)轮种技术:由于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离子的选择吸收,可以恢复或提高土壤肥力。
(5)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生物间的捕食或寄生关系防治害虫。
1.(2014烟台模拟)如图是吉林大学农学院在奶牛繁育基地成功培育携带外源赖氨酸基因的克隆奶牛的过程示意图,此牛能够产生含赖氨酸较高的牛奶。请据图回答:
(1)获得外源赖氨酸基因片段所需要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该基因片段可以从自然界已有的物种中分离出来,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
(2)c过程所用的运载工具主要是______________。对选择好的雌牛D和代孕牛E要____________处理。
(3)从重组细胞到早期胚胎过程中所用的胚胎工程技术是____________。在胚胎移植时,通过________技术可获得较多奶牛F胚胎。
(4)奶牛F的毛色一定和奶牛______________的一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限制酶 人工合成
(2)质粒 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
(3)早期胚胎培养 胚胎分割
(4)C 它为奶牛F提供了细胞核
2.(2014河南禹州一模)以下是科学家采用不同方法培育良种牛的过程,a~h为操作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c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d、f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
(2)图中用到的激素是__________,其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受精后发育可得到早期胚胎;图中早期胚胎属于胚胎发育的__________期,其中胚胎干细胞来源于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
(3)过程h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技术来检测转基因牛D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
(4)图中A、B牛的性别__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
(1)分析题图可知,a过程是体外受精,b过程是早期胚胎培养,c操作是胚胎分割,d、f操作是胚胎移植。(2)用促性腺激素处理母畜,可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受精后发育可得到早期胚胎;胚胎移植时宜选用桑椹胚期或囊胚期胚胎,囊胚的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全能性,胚胎干细胞可来源于此。(3)常用显微注射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受体细胞,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来检测转基因牛D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4)A、B牛由同一个胚胎分割而来,二者遗传物质相同,性别相同。
(1)胚胎分割 胚胎移植 (2)促性腺激素
囊胚 ③ (3)显微注射法 DNA分子杂交 (4)相同
3.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分析:
(1)示意图中还缺少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食用菌和蛆蛹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________原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物质多级利用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2 农作物→畜、禽→人
(4)物质循环再生
4.随着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淡水湖泊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环保部门采用跌水充氧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生活污水首先进入沼气池,经过沼气池处理后的污水再用泵提升进入多级跌水池,跌水池分多格串行,内装组合填料,借助生长在填料上的微生物去除有机物,经过跌水池的污水一部分回流入沼气池,另一部分进入水耕型蔬菜池(如下图)。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挺水植物能够抑制藻类繁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污水处理过程有多种微生物参与,生长在填料上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经过水耕型蔬菜池处理后的水中,________元素明显减少;水耕型蔬菜池还生活着其他生物类群,水耕型蔬菜池就是一个小型的____________。水耕型蔬菜如水芹菜、茭白的生长,对水中____________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实现了水体净化,并进一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多层次的循环利用。
(3)为了检验污水处理的效果,常测定BOD5(5日生化需氧量)的值。BOD5通常指20℃下,1L污水中所含有机碳源在微生物氧化时,5日内所消耗分子氧的毫克数。若假设原来100mL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为2.1g,等价于1.8g葡萄糖的耗氧量,污水处理后测得BOD5的值为190mg/L,则污水净化率达到________左右(以BOD5减少的百分率表示)。
(4)上述资料中应用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
(1)污染环境(杀伤天敌) 使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遮挡藻类光合作用所需的太阳光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2)分解者 氮、磷 生态系统 藻类 物质 (3)99%
(4)物种多样性原理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原理(任选两个即可)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知识梳理
一、起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1)建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列举五人)和。
(4)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重点发展。
3.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进入预定轨道。
(2)医学:196年5首次。
(3)农业:1973年培育出被誉为“”的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的口号。
(2)78年大会和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3)年中央发出《》,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是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走向世界:
1.原因:
(1)“”战略的实施,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计划,计划)。
2.成就:
(1)核技术方面: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随后,第一颗卫星升空。
(2)空间技术领域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技术和“”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
(3)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
(4)信息技术领域:
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任务和工作框架序列图。★☆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教师参考
一、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⑴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⑵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⑶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列举五人);政府培养。
⑷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重大成就:
⑴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⑵医学:196年5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⑶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⑴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
⑵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⑶85年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科教兴国”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向世界:
1.原因:
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⑵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⑶科技规划的实施(即863计划,火炬计划)。
2.成就:
⑴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⑵空间技术领域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⑶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杨利伟)
⑷信息技术领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⑸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⑴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⑵意义: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2010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五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
第二讲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不存在,加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使美苏关系破裂,同时苏联实力的增强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视。③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2)形成:①美国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②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成立“经互会”和“华约”。
2.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关系发展的影响
(1)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2)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3)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①原因:抗衡美苏的需要;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资源共享的需要;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经过: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③作用: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提高西欧国家政治地位,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日本经济的崛起:①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等。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③影响:加强了同美国在全球市场的争夺,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中国的振兴。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原因:新兴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的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他们不愿意卷入美苏间的斗争。②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③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2)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4)俄罗斯军事可与美国抗衡
(5)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等。但多极化仍只是一个趋势,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化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专题内容有时代感、现实感。在历届高考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及影响,欧共体、日本、美国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美国霸权政策的演变,多极化的形成及影响,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等。又因这部分内容与当今国际形势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紧密相连,所以两者往往结合起来考查
1.研读本专题考纲要求,指导复习思路和教学
2.围绕考纲要求,整合下列专题问题
(1)二战以后,两极格局是如何演变的?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二战以来,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是怎样演变的?
(3)为什么说多极化趋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3.注意热点的处理
(1)“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2)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随着欧共体的成立,西欧崛起,美国对西欧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同样,随着中国实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美国为什么要改变对西欧和中国的政策?说明了什么问题?
1.(08年广东文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B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色人种”、“首届洲际大会”提示这次会议应该是二战后的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是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召开的,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A、C、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这些会议均有西方国家参加
2.(08年广东文基)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①对付苏联威胁②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③抵消美国优势④准备武装解放东欧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B
考查基础知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对付苏联的威胁和抵消美国的优势。②④的说法明显错误
3.(08年广东)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B
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复兴,法国拥有原子弹,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这对原来的两极格局是一个冲击
4.(08江苏历史)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D
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态度由“强加”(1946年)到“很好的倾听”(1972年),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的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
5.(08年山东文综)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两极格局受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本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
7.(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C
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8.(09年海南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B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9.(09年福建文综)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B
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②④。
10.(09年安徽文综)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D
它们主要是指战后初期在国际上形成的分别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由此可知,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是互相对峙
11.(09年广东文基)欧盟建立的背景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
A
欧盟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B项错在“消除了贸易障碍”;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于2001年,比欧盟建立的时间要晚
12.(08年全国卷1)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D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应为柏林,题中两个时间分别是柏林墙修建和拆毁的时间,反映的分别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的必然产物和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13.(09年全国卷一)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全球一体化相关论述的理解。20世纪随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世界总的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而且世界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然后可以逐项排除。答案A是对材料的误解,题中并不是强调一体化令人担忧。答案B表述错误,国家之间的对抗应该是缓和答案D也表述错误,世界某些地区民族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变得紧张。
14.(09年广东历史)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
A、B选项与题中“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观点不相符,C选项与题中“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不相符。从军事、经济、政治不同的角度(维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选D。
15.(09年广东文基)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D
当今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任何一大国,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欧盟、日本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6.(08上海历史)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该题考查了冷战的表现、影响等知识点
(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17.(09年广东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据新华社电
(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1)问考查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解答这一问关键是从材料中“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这句话推断出材料所述的事件应该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此一时期国际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冷战格局第(2)问的第一小问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相关的关键词语如材料一中“武装斗争”“沉重打击”、“粉碎”等看出是侧重于政治斗争。材料二中“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平”等侧重于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则要注意回答背景时要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着手,否则会失之片面。材料一,国内:左倾错误,文革动乱,国际;美苏争霸冷战,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对抗等材料二,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际:和平发展是主流,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加强,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51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