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章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四章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崛起及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关系的支流,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

3.唐朝疆域辽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教学要点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国的建立

2.突厥的经济生活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二、从回纥到回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3.回鹘汗国的瓦解及民族西迁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四、南诏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吐蕃的统一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3.唐蕃战争与长庆会盟M.JaB88.COm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课为两课时。教学重点:唐与回纥和吐蕃的关系,以及唐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二、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汉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边疆各民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汉族与各民族的统一是在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相互间更加紧密结合上的统一。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突厥的崛起和衰落”一目,教材着重写了以下四个问题:

1.突厥汗国的建立。732年建立的《阙特勤碑》中,突厥可汗自称“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突厥与回纥同源,属于铁勒的一支。突厥最初活动的地区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逐渐向东迁徙。6世纪中期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阿史那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辖境“东自辽海(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以西,西至西海(今中亚里海)万里,南自大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突厥汗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它制定了官制、兵制和刑法。

2.突厥的经济生活。教材概述了三个方面:第一,突厥经济生活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举凡衣、食、住、行,生活所需,无不取给于此,其中以羊、马为主。祭祀鬼神、婚丧庆吊、往来酬答,均以羊、马作为牺牲和礼品。588年,突厥部落首领一次贡马达万匹,羊2万只,驼、牛各500头。可见其畜牧业的发达。第二,手工业是突厥经济生活的重要部门。5世纪中叶,冶铁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并较为发展。《周书·突厥传》记载的兵器有弓矢、鸣镝(响箭)、甲(长矛)、刀剑及“金镞箭”“金狼头”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前苏联考古学家从突厥墓葬中发掘的大量文物,说明突厥锻冶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第三,6世纪,突厥与中原有了贸易往来。588年,都蓝可汗遣使隋朝,请求在双方边境设置关市,进行贸易,隋文帝下诏准许。唐初,突厥与唐朝虽屡有战争,但彼此间的互市并没有断绝。与突厥互市,内地得到牛马,促进了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27年,唐玄宗曾开发西受降城与突厥互市。突厥以大批的牲畜交换唐朝的大宗布帛、绢缯等,马的输入,对中原地区马种的改良和养马技术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突厥还与中亚地区进行商品交换,他们将中原的丝、帛运往中亚,从中获利,把所产的铁售给罗马,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581年,突厥佗钵可汗死,汗室内讧,形成沙钵略、阿波、达头等可汗并立局面。582年,沙钵略率诸路可汗兵马进攻隋朝。583年隋出兵反击,沙钵略败走。达头、阿波等联合进攻沙钵略,形成独立的西突厥,突厥由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应着重讲清以下两个问题: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建都督府。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势力很大,拥兵百余万。颉利可汗不断向南进扰,劫掠财物、人口。唐初有人向高祖李渊建议放弃长安,迁都山南以避突厥。李世民反对,力主积极防御并进行反击的准备。629年,唐朝政权稳定,关中丰收,而东突厥内部颉利与突利二可汗之间矛盾重重,又遇连年雪灾,牲畜冻死,人民忍饥挨饿。唐朝反攻东突厥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唐太宗命李靖率军十余万,分六路进攻东突厥。第二年,颉利遁走,遣使佯言请和。李靖乘胜追击,生擒颉利可汗,俘众十余万,东突厥灭亡。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在东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一带,设置了四个都督府,安置十多万内附突厥人。又在原先颉利可汗所统辖的地区置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其余约万家入居长安,其首领皆拜将军、中郎将,其中五品以上的高官达百余人。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其家属,赐以良田美宅,授予右卫大将军职衔。讲到此处,教师可引一条资料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即李渊在唐太宗宴请大臣的宴席上说过“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反映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指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朝北方的边患,也有利于突厥的发展。这在北方各民族中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李渊在宫廷宴席上看到颉利可汗即兴起舞,南越首领冯智戴咏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它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所开创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和睦景象。②唐在西突厥故地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突厥射匮可汗继位,他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至西海,玉门关以西的一些地方政权都服属于他。618年,射匮死后,其弟继位称统叶护可汗。他把汗庭迁到石国(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国以颉利发的称号,向各国征税。阿史那贺鲁可汗时,亦屡次进扰西域各国。西突厥由于称霸西域,奴役当地各少数民族,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威胁着唐朝。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管辖,保护中西商路,唐朝与西突厥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一步先取西域天山南路诸国#0;#0;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削弱西突厥在西域的势力。第二步,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早在640年攻破高昌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属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唐朝恢复在西域的统治,对于巩固西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商业和交通以及对西域社会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四、“从回纥到回鹘”一目,教材着重讲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①回纥的强大。(投影:地图《唐朝后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回纥是铁勒诸部之一。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一再进行反抗。627年,回纥人民在其首领菩萨领导下大败东突厥,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受薛延陀控制。回纥协助唐朝击败薛延陀以后,尽据其地,唐朝在那里广置羁縻州,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以其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回纥日益兴盛。②回纥汗国的建立。744年,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骨力裴罗遂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①回纥与唐朝的政治关系。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757年,葛勒可汗遣子叶护率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762年,回纥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讨平史朝义。自758年唐肃宗将亲生幼女宁国公主嫁与回纥葛勒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唐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足见唐朝与回纥(回鹘)的政治关系特别亲密。回纥(回鹘)与唐朝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战事。②回纥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回纥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大足羊和骆驼。游牧民族的单一经济,使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其交换有“贡赐”与“互市”两种形式。贡赐是回纥以朝贡方式向唐进献马匹、毛皮等土特产,唐廷则赐予绢帛等中原物品,这是特殊形式的商业贸易。互市,以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马绢交易每年以马数万匹易绢数万匹,可见规模之大。利用互市、朝贡等方式居于中原的回纥人还经营高利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到8世纪时,原来逐水草而居的回纥人,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立城市、宫室,逐渐定居下来。前苏联考古学家的发掘证明,在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纥汗国建造的。例如色楞格河畔富贵城、鄂尔浑河畔的合剌巴剌合孙城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合剌巴剌合孙城遗址的规模、建筑风格及许多装饰物具有鲜明的唐朝特点。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也影响到回纥,摩尼教由中原传到回纥并被其定为国教。回纥还采用了唐开元历。长安、洛阳的汉人喜穿回纥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3.回鹘汗国瓦解及民族西迁。788年,回纥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瘟疫流行,又遇暴风雪,羊马死亡很多,民众流离失所。840年,居住西北的黠戛斯10万骑兵进攻回鹘牙帐,杀死可汗、宰相,掠其财物,回鹘汗国瓦解。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移,有的西迁西州、龟兹,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鹘(或称西州回鹘)汗国,后被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称“畏兀儿”,这一支就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有的西迁河西走廊,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有的西迁越过葱岭,在中亚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称哈剌汗国。

五、“靺鞨和渤海国”一目,教材叙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靺鞨族的生活。靺鞨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先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东汉魏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主要有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和白山七大部落。唐朝初年靺鞨诸部分布在松花江以北、牡丹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处最南的粟末部与最北的黑水部最强大。他们依山负水,掘地为穴,架木覆土,群聚而居。夏日逐水草,冬天入居穴中。大多以渔猎和放牧为生,善养猪,富者有猪数百头。男子衣猪狗皮,妇女服布裙。靺鞨族还经营原始农业,种植粟麦等。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①黑水都督府的设置。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向唐朝纳贡。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封其为勃利州刺史。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境内设置黑水军。726年,在黑水靺鞨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倪属利稽为都督。其余各部刺史隶属都督。唐廷直接任命长史,派驻黑水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设置,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纳入唐朝版图。②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粟末靺鞨靠近中原,中原发达的封建文化给粟末?靺鞨以深刻影响,促进了社会发展。605年,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率众自扶余城(在今吉林四平)内附于隋。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自立为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从此,粟末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州。762年,唐朝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为王。大钦茂(738~794年在位)时期的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推行京、府、州、县的制度。军事上仿唐十六卫制;制定法律,设置监狱等。渤海疆域最盛时“南接新罗,以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为界,西南与唐朝以辽河为界;东至海,西临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人口三百万左右。与建国初“地方二千里,户十余万”相比,疆域扩大,人口增加,从而获得“海东盛国”的赞誉。都城迁到上京龙泉府。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①渤海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渤海国在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渤海国的交通相当发达,有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同唐朝的互市岁岁不绝。随着农业、手工业、渔猎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但仍以物物交易为主。主要通过朝贡与赏赐的形式进行,入唐朝贡的使团有时也在民间开展一定范围的交易。为了政治需要和扩大经济往来,唐廷在登州设立渤海馆负责接待渤海使者,办理贸易业务。渤海输出的主要是毛皮、人参、牛黄、白附子、麝香、马、牛、羊,以及特产鲸鲵鱼等;从唐朝输入的主要是丝织品,也有供贵族使用的金银器、工艺品和书籍等。

教师可以引一条资料投影,即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国王子归国时的诗句“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作为本目总结,并要求学生回答初中所学的“车书本一家”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概括,指出:渤海不仅在政治上是唐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上、文化上与唐朝是不分彼此的一家。

六、“南诏的崛起”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三个问题: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和分析:①六诏兴起与南诏势力的增强。7世纪前期,在今云南一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主要有乌蛮(今彝族的祖先)、白蛮(今白族的祖先)。乌蛮不断向洱海扩张势力,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诏,即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诏互不统属。蒙舍诏因地处六诏最南端,故又称南诏。649年,南诏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唐朝。②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第一,南诏统一六诏的背景。早在唐初,唐朝就积极开展对西南各部族的招抚,广置羁縻州县。7世纪末,正当唐朝积极经营洱海地区的时候,位于唐朝西邻的吐蕃迅速壮大,并不断派兵进攻唐朝的西部边疆,同时向东南深入到洱海地区和四川地区,严重威胁唐朝的西部边疆。在吐蕃威胁下,五诏(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常依附吐蕃。为了遏制吐蕃势力南下,减轻吐蕃对西南边疆的压力,唐朝积极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第二,南诏统一六诏的经过。从约730年至737年,唐朝调动姚州都督府的兵力协助南诏进行统一活动。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册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皮罗阁诸子皆被唐朝封为刺史。第三,南诏统一六诏的意义。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洱海地区各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唐朝通过册封云南王来管理西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汉族与西南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相关的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①南诏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指出:第一,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间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唐朝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诏与内地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异。②南诏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3.南诏与唐朝经济文化交流。南诏的生金、丹砂、浪人剑、棉布等土特产传入唐朝。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谈到南诏的棉布,唐人称为朝霞吉贝,织作精致,都已传入内地。南诏还有一种赤藤杖,屡见于唐人的诗歌中,该是南诏的一种特产。此外,南诏乐也转入唐朝。南诏还从汉地吸收不少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诏传授纺织技艺,南诏手工业发达起来,与蜀地不相上下。这一批手工业者对唐朝与南诏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南诏城邑建筑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造的,至今仍矗立于苍山之麓。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王室、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被俘的唐朝县令郑回,担任过南诏王凤伽异、异牟寻等的老师,又长期担任清平官,将唐文化大量传入南诏。不少南诏人深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录于《全唐诗》中,足见当时唐代文化对南诏的巨大影响。

七、“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一目,教材主要写了吐蕃统一和唐蕃关系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应讲清以下三个问题:

1.吐蕃的统一。吐蕃是藏族的祖先。隋朝时候,青藏高原上建立了一些分散的政权,其中吐蕃政权实力最强。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在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还设有主管司法、王朝内部政事、属部及军事征讨等事务的官职;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了军政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即古藏文,吐蕃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得到广泛的传播。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松赞干布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634年向唐朝遣使纳贡,请求通婚。640年,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649年,唐高宗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职,封他为“西海郡王”。从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朝册封。

关于文成公主的贡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向学生提问: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金城公主与长庆会盟。710年,唐中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进一步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但两个王朝的关系也有冲突。吐蕃几度与唐会盟、败盟之后,终于在821至822年双方会盟,盟约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并于823年建立了《唐蕃会盟碑》,该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八、用本节前言作总结,要求学生对照《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找到唐朝疆域四至及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活动地区;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

资料和注释

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

突厥和铁勒同族,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以狼为图腾,共有10个氏族(姓),其中以阿史那氏最显赫。突厥最初活动地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北之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掌握冶铁技术。5世纪中叶,漠北柔然族强大,占据高昌一带,突厥人被迫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金山形似兜鍪(dōu móu,即战盔),俗呼兜鍪为突厥,因而这支铁勒部落遂以突厥为族号。突厥人受到柔然的蔑视,被称为“锻奴”。

6世纪初,柔然衰落,突厥乘机发展势力。西魏大统十一年(545),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降铁勒五万余户,力量更加强大,中原王朝对其刮目相看。大统十七年(551),西魏文帝把长乐公主嫁给土门,突厥与中原王朝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西魏废帝元年(552),土门发兵大败柔然,在我国北方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自立为伊利可汗。可汗牙帐(汗廷)设在于都斤山(又作乌德、郁督军山,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此山被操突厥语的部落视为圣山)。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消灭柔然,威服塞外诸族。突厥汗国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大可汗之下以兄弟、子侄为小可汗,分领部落。下有职官叶护等28个等级,皆世袭。突厥汗国制定了保护私有制的刑法。征发兵马及收赋税时,刻木为契并附上金箭,用蜡加封盖印,作为凭信。

隋初,佗钵可汗(木杆可汗弟)病死,汗室内讧。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沙钵略在其妻北周千金公主鼓动下,为北周报仇而攻陷临榆镇(今山海关)。隋文帝一面筑长城,屯兵自卫,一面采用长孙晟的建议,对突厥实行“远交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反间政策(《隋书·长孙晟传》、《隋书·突厥传》)。开皇二年(582),沙钵略率诸路可汗兵马进攻隋朝。开皇三年(583),隋出兵反击,突厥败走。军事失败,使突厥内部进一步分裂。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袭击阿波的牙帐。阿波投奔达头,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达头、阿波、贪汗等联合进攻沙钵略,形成独立的西突厥。由此,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疆地区的最高权力机关(军政合一),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民政、赋税、军事、司法、人事、文书都设官专门负责。官职分设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诸曹参军事、参军事等职。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付外来侵扰,考察所属官员政绩,给予赏罚,镇压叛乱。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平定高昌以后,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西州交河(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古城址),统辖高昌故地。天山以南,原为西突厥役属的各国先后归附唐朝,唐以其地设置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军镇,隶属安西都护府。显庆二年(657)唐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在西突厥故地设置羁縻蒙池、陵二都护府,各领都督府州若干;次年安西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治所移到龟兹,并在天山以北设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为管理天山以北的西突厥故地,唐朝在显庆年间设置金山都护府,治所设在庭州,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隶属于安西都护府。龙朔元年(661),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原为西突厥役属的西域16国也全部设置都护府,管理80州、110县、120个军府,并由安西都护府统领。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治所在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景云二年(711),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归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都是中国的领土。

回纥汗国的建立

回纥是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铁勒回纥部,汉代称“乌揭”。南北朝时期游牧于独乐河(今土拉河)以北者称“袁纥”,是东部“高车六部之一”;散处于伊吾以西、焉耆以北者称“乌护”。隋代称“韦纥”。唐武德初年称“回纥”。贞元四年(788),其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鹘是一种凶猛的鸟,“回鹘”含有“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

唐代文献记载,隋代到唐初,回纥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一带,位于同属铁勒的薛延陀部之北。当时回纥与薛延陀、仆骨(仆固)、同罗、契等铁勒诸部同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曾在隋末唐初一再进行反抗。贞观元年(627),回纥人民在其首领菩萨领导下以5000名骑兵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10万大军,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受薛延陀控制,回纥与铁勒其他部落共同协助唐朝击灭薛延陀,进而越过贺兰山,进入黄河流域,并遣使归顺唐朝,唐太宗为此特至灵武接见。此后,回纥尽有薛延陀故地,一跃而为铁勒最大的部落。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在铁勒诸部之地广置羁縻府州,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其首领吐迷度被唐太宗册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属唐燕然都护府管辖。吐迷度之后六代君长皆受唐都督称号。龙朔年间(661~663),唐朝改燕然都护府为瀚海都护府,统领回纥及漠北之地。后突厥复国后,7世纪末8世纪初,回纥中的一部分迁往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留在漠北的,自天宝以后均为后突厥所役属。天宝三年(744),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他便凭借唐朝声势,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铁勒诸部逐渐在回纥名义下融合为一族。可汗之下职官共28等,如突厥旧制;可汗之下还置内外宰相、都督、将军、司马,这表明回纥汗国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既沿袭突厥汗国的传统,又深受唐朝影响。汗国下辖原铁勒之仆骨(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诸部,另外还有阿布思、骨仑屋骨思二部,当属后来显赫的部落。上述铁勒9部之外,回纥也把被打败的拔悉密、葛逻禄纳入汗国,号称11个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统治。由此可见,回纥汗国实际上是一个以回纥部为首的铁勒诸部联盟。 

渤海国

隋唐之际,靺鞨七大部落中以粟末靺鞨最强大。605年,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率八部大众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在唐总章元年(668)内迁营州(今辽宁朝阳)。圣历元年(698),粟末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开元元年(713),唐玄宗派郎将崔忻,以摄鸿胪卿的身份,敕持节宣慰靺鞨使的名义,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从此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州。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宝应元年(762),唐廷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大祚荣之孙)为王,进检校太尉。从此,渤海与唐朝关系更加密切,不断遣使朝贡。渤海国在辽太祖天显元年(926)为辽所灭,先后传15王,历228年。渤海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经过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的扩充,疆域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其四世祖野勃是大祚荣之弟),被称为渤海中兴之主,广开土宇,“南与新罗、与唐为界,东至海,西临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即包括今吉林、黑龙江、辽宁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南道、两江道、慈江道、平安道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唐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年间(785~805)一度徙东京龙原府(在今吉林珲春)外,一直定都于上京。渤海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并有高丽、汉、突厥、契丹、室韦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政权。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大钦茂时期,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府、州、县的制度,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有法律监狱等。

南诏的统一

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就积极开展对西南各部族的招抚,广置羁縻州县。7世纪末正当唐朝积极经营洱海地区的时候,位于唐朝西邻的吐蕃迅速壮大,不断派兵进攻唐朝的西境,同时南下深入到云南洱海地区和四川的昆明(今四川盐源)地区,与唐朝争夺四川北部的安戌城(今四川茂汶),其势力直逼成都。吐蕃势力已构成对唐朝西南边疆的威胁。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唐朝决定从洱海各部中选择一诏加以扶持,使其统一洱海各部,既能控制洱海地区的局势,又能遏制吐蕃势力南下,减轻吐蕃对唐朝西南边境的压力。南诏社会生产水平高于其他各诏,不仅具备统一六诏的物质条件,而且政治上一贯靠拢唐朝,细奴逻曾于653年被唐朝封为巍州刺史。细奴逻之子罗盛在武后时向唐朝纳贡,因而敕鸿胪安置,赐锦袍、金带、缯彩百匹,关系融洽。8世纪30年代南诏王皮罗阁在唐朝御史严正海等人的策划下,一举统一了六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赐皮罗阁名为蒙归义,册封为云南王。云南王成为唐朝在洱海统治的地方长官。通过这一措施来管理西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元二十七年(739),南诏徙居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定为国都,各种制度相继建立,正式成立了南诏政权。皮罗阁及其子孙不断扩充势力,据有今云南全境和川南、黔西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部分地区。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居住。从战国到东汉,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进入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隋朝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今藏西北)、女国(今藏西、葱岭南)、附国(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其子松赞干布即位后(629~650年在位),又征服了羊同,进而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为稳定内部,巩固王权,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四个被称为“如”(藏语意为部或翼)的军政组织。此外,还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个如。每个支如的马匹呈不同毛色,旗帜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千户所统兵1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军队的百夫长、千夫长等平时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效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各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松赞干布在大相禄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其法律的内容大致是“对争斗(者)罚款,对杀人者依死者的地位罚命价。对盗窃的人罚赔8倍,连同原物共为9倍。对说谎的人拔断其舌头……对贤良的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不能与他们争斗,要听他们的吩咐……按期还债,称量时勿行欺骗”(《王统世系明鉴》)。吐蕃刑法严峻,“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抉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新唐书·吐蕃传》)。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D

二、①隋唐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是推动边疆各族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唐太宗视华夷如一家的民族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各民族的歧视,改善了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回纥与唐朝关系长期友好,唐朝与吐蕃和亲。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置羁縻府州,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自身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②隋唐交通的发达,使中原和边疆往来频繁,促进了边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③各民族积极学习、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改变了游牧渔猎生活,逐渐定居农耕,并采用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方法,发展农业、手工业,开展商业贸易活动。在汉族封建文化的影响下,各族模仿唐朝建立政治、军事制度,创制文字等,加快了封建化的历史进程。

三、

民族活动地区政权著名人物备注

突厥我国西北地区突厥汗国

6世纪中期颉利可汗

(东突厥)隋朝初年时,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回纥我国西北地区回纥汗国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8世纪后期回纥改称回鹘

靺鞨我国东北地区渤海国

(粟末靺鞨)

7世纪末大祚荣

(粟末靺鞨) 

南诏云南洱海一带吐蕃王朝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

延伸阅读

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与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均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唐朝疆域辽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所管辖的地区,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回纥和吐蕃的关系,以及唐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引言,掌握其基本线索:
①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A.北方的突厥、回纥、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了政权,开发了祖国边
疆地区。
B.隋唐交通的发达使中原和边疆往来频繁,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C.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加强管理,汉族
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②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
南及南海。
讲授新课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国的建立
①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②6世纪中期建立了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望风归附。
2.突厥的经济生活
①突厥人锻冶技术较高;
②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
③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①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分裂为东西突厥。
②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①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
③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
汗”。
④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后派兵大破西突厥,
武则天时,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的统一及接受唐朝封号
①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
②东突厥灭亡后,回纥逐渐南移,归附唐朝。
③唐太宗任用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②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和亲。
③这是以往和亲中少有的。
④回纥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羊和骆驼,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贸易。
⑤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
3.回鹘汗国的瓦解及民族西迁
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
②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A.有的西迁西州(今新疆),称西州回鹘,也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B.有的西迁甘州(今甘肃),称甘州回鹘,是裕固族的祖先;
C.有的西迁至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
②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①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
②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
②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立为王。
③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④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并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四、南诏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
①7世纪前期,在彝族和白族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最南边的南诏
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政权。
②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南诏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手工业比较先进,商业繁荣。
②南诏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这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
复种制的地区。
③手工业中的冶炼业进步,出产的浪剑闻名于世。
④丝织业的水平已赶上蜀地。不少汉人工匠在那里传授技艺。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吐蕃的统一
①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
②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③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严酷的
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①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大批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
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战争与长庆会盟
①吐蕃强大后,和唐争夺西域等地。安史之乱期间,还一度攻入长安。
②8世纪初,唐蕃再次和亲,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
③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发生在
唐穆宗长庆阵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崛起及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关系的支流,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
3.唐朝疆域辽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教学要点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国的建立
2.突厥的经济生活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二、从回纥到回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3.回鹘汗国的瓦解及民族西迁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四、南诏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吐蕃的统一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3.唐蕃战争与长庆会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回纥和吐蕃的关系,以及唐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评价唐朝民族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汉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边疆各民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汉族与各民族的统一是在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相互间更加紧密结合上的统一。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突厥的崛起和衰落”一目, 
1.突厥汗国的建立。732年建立的《阙特勤碑》中,突厥可汗自称“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突厥与回纥同源,属于铁勒的一支。突厥最初活动的地区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逐渐向东迁徙。6世纪中期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阿史那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辖境“东自辽海(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以西,西至西海(今中亚里海)万里,南自大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突厥汗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它制定了官制、兵制和刑法。
2.突厥的经济生活。教材概述了三个方面:第一,突厥经济生活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举凡衣、食、住、行,生活所需,无不取给于此,其中以羊、马为主。祭祀鬼神、婚丧庆吊、往来酬答,均以羊、马作为牺牲和礼品。588年,突厥部落首领一次贡马达万匹,羊2万只,驼、牛各500头。可见其畜牧业的发达。第二,手工业是突厥经济生活的重要部门。5世纪中叶,冶铁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并较为发展。《周书突厥传》记载的兵器有弓矢、鸣镝(响箭)、甲(长矛)、刀剑及“金镞箭”“金狼头”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前苏联考古学家从突厥墓葬中发掘的大量文物,说明突厥锻冶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第三,6世纪,突厥与中原有了贸易往来。588年,都蓝可汗遣使隋朝,请求在双方边境设置关市,进行贸易,隋文帝下诏准许。唐初,突厥与唐朝虽屡有战争,但彼此间的互市并没有断绝。与突厥互市,内地得到牛马,促进了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27年,唐玄宗曾开发西受降城与突厥互市。突厥以大批的牲畜交换唐朝的大宗布帛、绢缯等,马的输入,对中原地区马种的改良和养马技术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突厥还与中亚地区进行商品交换,他们将中原的丝、帛运往中亚,从中获利,把所产的铁售给罗马,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581年,突厥佗钵可汗死,汗室内讧,形成沙钵略、阿波、达头等可汗并立局面。582年,沙钵略率诸路可汗兵马进攻隋朝。583年隋出兵反击,沙钵略败走。达头、阿波等联合进攻沙钵略,形成独立的西突厥,突厥由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应着重讲清以下两个问题: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建都督府。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势力很大,拥兵百余万。颉利可汗不断向南进扰,劫掠财物、人口。唐初有人向高祖李渊建议放弃长安,迁都山南以避突厥。李世民反对,力主积极防御并进行反击的准备。629年,唐朝政权稳定,关中丰收,而东突厥内部颉利与突利二可汗之间矛盾重重,又遇连年雪灾,牲畜冻死,人民忍饥挨饿。唐朝反攻东突厥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唐太宗命李靖率军十余万,分六路进攻东突厥。第二年,颉利遁走,遣使佯言请和。李靖乘胜追击,生擒颉利可汗,俘众十余万,东突厥灭亡。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在东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一带,设置了四个都督府,安置十多万内附突厥人。又在原先颉利可汗所统辖的地区置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其余约万家入居长安,其首领皆拜将军、中郎将,其中五品以上的高官达百余人。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其家属,赐以良田美宅,授予右卫大将军职衔。讲到此处,教师可引一条资料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即李渊在唐太宗宴请大臣的宴席上说过“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反映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指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朝北方的边患,也有利于突厥的发展。这在北方各民族中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李渊在宫廷宴席上看到颉利可汗即兴起舞,南越首领冯智戴咏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它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所开创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和睦景象。②唐在西突厥故地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突厥射匮可汗继位,他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至西海,玉门关以西的一些地方政权都服属于他。618年,射匮死后,其弟继位称统叶护可汗。他把汗庭迁到石国(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国以颉利发的称号,向各国征税。阿史那贺鲁可汗时,亦屡次进扰西域各国。西突厥由于称霸西域,奴役当地各少数民族,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威胁着唐朝。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管辖,保护中西商路,唐朝与西突厥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一步先取西域天山南路诸国——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削弱西突厥在西域的势力。第二步,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早在640年攻破高昌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属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唐朝恢复在西域的统治,对于巩固西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商业和交通以及对西域社会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三、“从回纥到回鹘”一目,教材着重讲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①回纥的强大。(投影:地图《唐朝后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回纥是铁勒诸部之一。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一再进行反抗。627年,回纥人民在其首领菩萨领导下大败东突厥,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受薛延陀控制。回纥协助唐朝击败薛延陀以后,尽据其地,唐朝在那里广置羁縻州,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以其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回纥日益兴盛。②回纥汗国的建立。744年,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骨力裴罗遂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①回纥与唐朝的政治关系。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757年,葛勒可汗遣子叶护率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762年,回纥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讨平史朝义。自758年唐肃宗将亲生幼女宁国公主嫁与回纥葛勒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唐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足见唐朝与回纥(回鹘)的政治关系特别亲密。回纥(回鹘)与唐朝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战事。②回纥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回纥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大足羊和骆驼。游牧民族的单一经济,使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其交换有“贡赐”与“互市”两种形式。贡赐是回纥以朝贡方式向唐进献马匹、毛皮等土特产,唐廷则赐予绢帛等中原物品,这是特殊形式的商业贸易。互市,以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马绢交易每年以马数万匹易绢数万匹,可见规模之大。利用互市、朝贡等方式居于中原的回纥人还经营高利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到8世纪时,原来逐水草而居的回纥人,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立城市、宫室,逐渐定居下来。前苏联考古学家的发掘证明,在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纥汗国建造的。例如色楞格河畔富贵城、鄂尔浑河畔的合剌巴剌合孙城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合剌巴剌合孙城遗址的规模、建筑风格及许多装饰物具有鲜明的唐朝特点。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也影响到回纥,摩尼教由中原传到回纥并被其定为国教。回纥还采用了唐开元历。长安、洛阳的汉人喜穿回纥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3.回鹘汗国瓦解及民族西迁。788年,回纥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瘟疫流行,又遇暴风雪,羊马死亡很多,民众流离失所。840年,居住西北的黠戛斯10万骑兵进攻回鹘牙帐,杀死可汗、宰相,掠其财物,回鹘汗国瓦解。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移,有的西迁西州、龟兹,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鹘(或称西州回鹘)汗国,后被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称“畏兀儿”,这一支就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有的西迁河西走廊,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有的西迁越过葱岭,在中亚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称哈剌汗国。
四、“靺鞨和渤海国”一目,教材叙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靺鞨族的生活。靺鞨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先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东汉魏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主要有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和白山七大部落。唐朝初年靺鞨诸部分布在松花江以北、牡丹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处最南的粟末部与最北的黑水部最强大。他们依山负水,掘地为穴,架木覆土,群聚而居。夏日逐水草,冬天入居穴中。大多以渔猎和放牧为生,善养猪,富者有猪数百头。男子衣猪狗皮,妇女服布裙。靺鞨族还经营原始农业,种植粟麦等。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①黑水都督府的设置。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向唐朝纳贡。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封其为勃利州刺史。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境内设置黑水军。726年,在黑水靺鞨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倪属利稽为都督。其余各部刺史隶属都督。唐廷直接任命长史,派驻黑水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设置,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纳入唐朝版图。②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粟末靺鞨靠近中原,中原发达的封建文化给粟末?靺鞨以深刻影响,促进了社会发展。605年,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率众自扶余城(在今吉林四平)内附于隋。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自立为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从此,粟末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州。762年,唐朝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为王。大钦茂(738~794年在位)时期的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推行京、府、州、县的制度。军事上仿唐十六卫制;制定法律,设置监狱等。渤海疆域最盛时“南接新罗,以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为界,西南与唐朝以辽河为界;东至海,西临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人口三百万左右。与建国初“地方二千里,户十余万”相比,疆域扩大,人口增加,从而获得“海东盛国”的赞誉。都城迁到上京龙泉府。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①渤海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渤海国在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渤海国的交通相当发达,有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同唐朝的互市岁岁不绝。随着农业、手工业、渔猎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但仍以物物交易为主。主要通过朝贡与赏赐的形式进行,入唐朝贡的使团有时也在民间开展一定范围的交易。为了政治需要和扩大经济往来,唐廷在登州设立渤海馆负责接待渤海使者,办理贸易业务。渤海输出的主要是毛皮、人参、牛黄、白附子、麝香、马、牛、羊,以及特产鲸鲵鱼等;从唐朝输入的主要是丝织品,也有供贵族使用的金银器、工艺品和书籍等。
教师可以引一条资料投影,即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国王子归国时的诗句“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作为本目总结,并要求学生回答初中所学的“车书本一家”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概括,指出:渤海不仅在政治上是唐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上、文化上与唐朝是不分彼此的一家。
五、“南诏的崛起”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三个问题: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和分析:①六诏兴起与南诏势力的增强。7世纪前期,在今云南一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主要有乌蛮(今彝族的祖先)、白蛮(今白族的祖先)。乌蛮不断向洱海扩张势力,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诏,即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诏互不统属。蒙舍诏因地处六诏最南端,故又称南诏。649年,南诏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唐朝。②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第一,南诏统一六诏的背景。早在唐初,唐朝就积极开展对西南各部族的招抚,广置羁縻州县。7世纪末,正当唐朝积极经营洱海地区的时候,位于唐朝西邻的吐蕃迅速壮大,并不断派兵进攻唐朝的西部边疆,同时向东南深入到洱海地区和四川地区,严重威胁唐朝的西部边疆。在吐蕃威胁下,五诏(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常依附吐蕃。为了遏制吐蕃势力南下,减轻吐蕃对西南边疆的压力,唐朝积极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第二,南诏统一六诏的经过。从约730年至737年,唐朝调动姚州都督府的兵力协助南诏进行统一活动。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册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皮罗阁诸子皆被唐朝封为刺史。第三,南诏统一六诏的意义。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洱海地区各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唐朝通过册封云南王来管理西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汉族与西南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相关的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①南诏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指出:第一,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间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唐朝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诏与内地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异。②南诏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3.南诏与唐朝经济文化交流。南诏的生金、丹砂、浪人剑、棉布等土特产传入唐朝。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谈到南诏的棉布,唐人称为朝霞吉贝,织作精致,都已传入内地。南诏还有一种赤藤杖,屡见于唐人的诗歌中,该是南诏的一种特产。此外,南诏乐也转入唐朝。南诏还从汉地吸收不少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诏传授纺织技艺,南诏手工业发达起来,与蜀地不相上下。这一批手工业者对唐朝与南诏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南诏城邑建筑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造的,至今仍矗立于苍山之麓。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王室、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被俘的唐朝县令郑回,担任过南诏王凤伽异、异牟寻等的老师,又长期担任清平官,将唐文化大量传入南诏。不少南诏人深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录于《全唐诗》中,足见当时唐代文化对南诏的巨大影响。
六、“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一目,教材主要写了吐蕃统一和唐蕃关系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应讲清以下三个问题:
1.吐蕃的统一。吐蕃是藏族的祖先。隋朝时候,青藏高原上建立了一些分散的政权,其中吐蕃政权实力最强。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在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还设有主管司法、王朝内部政事、属部及军事征讨等事务的官职;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了军政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即古藏文,吐蕃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得到广泛的传播。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松赞干布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634年向唐朝遣使纳贡,请求通婚。640年,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649年,唐高宗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职,封他为“西海郡王”。从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朝册封。
关于文成公主的贡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向学生提问: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金城公主与长庆会盟。710年,唐中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进一步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但两个王朝的关系也有冲突。吐蕃几度与唐会盟、败盟之后,终于在821至822年双方会盟,盟约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并于823年建立了《唐蕃会盟碑》,该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小结、用本节前言作总结,要求学生对照《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找到唐朝疆域四至及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活动地区;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

考点5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分析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原因。

2、掌握隋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民族关系的史实,并且归纳理解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

1、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唐朝时期边疆地区发展的条件: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是三国以来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唐太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

(2)要正确理解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四种和平方式──设机构、册封、和亲和会盟。唐在少数民族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注意,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很多,不只是书上提到的这些。唐同吐蕃和亲与汉同匈奴和亲不同,它没有被迫因素,旨在加强汉藏联系。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应该说,唐中央这样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从而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注意民族交往的双向性。一般来说,内地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经济文化比边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先进,故对其影响很大。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也对内地汉族产生过重要影响,如长安出现“回鹊衣装回鹊马”就是明证。

2、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

第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多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前提。

第二、中央王朝一些统治者,尤其是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重要原因。

第三,边疆各族先后建立 政权,仿照唐朝政治、军事制度,创制文字,积极采用中原先进技术,发展生产,派来中原学习,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第四,隋唐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如“参天可汗道”的开辟,促成了边疆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的联系和发展。

例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辨析历史的能力。主题干是理解唐太宗……举措”,子题干列出有关举措;经分析可知:③④是唐玄宗时的史事,不合题十之意,可排除。①②符合题干之意,A项是正确答案。答:A

例2、阅读下列材料: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生变,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候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水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魏徽以为:“突阙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藩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阙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普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窦静与魏微在对待“降唐者”的安置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其理由分别是什么?

(2)温彦搏与上述人物的主张又有什么不同?其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句)

(3)对于上述人物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的不同主张应如何正确评价?

此题的关键是读懂文句的含义。文中所述的内容是对突厥投降后如何处置的问题,窦静、温彦博、魏徽三人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回答评价题时,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肯定其正义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的一面,否定其局限性的一面。

[参考答案]:(1)窦静主张将突厥人分而治之。理由是突厥野蛮,不能用刑法、仁义、理教来管理。另外,可以借分而治之,保证边境的安全。魏征主张将突厥逐出塞外,以绝后患。理由是汉与匈奴民族杂居的历史教训。(2)保证突厥完整;尊重其社会习俗;将其首领调人京师,便于控制。天子受命管理一切不应抛弃已经投降的突厥,突厥族可以教化。(3)窦静、魏征只看到了少数民族落后的一面,其主张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温彦博的主张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密切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边陲地区的统治。

例3.(2005江苏历史)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②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③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关系史实的正确评价以及对良好民族政策的多方面评价。

[答案要点]:①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②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与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均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唐朝疆域辽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所管辖的地区,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回纥和吐蕃的关系,以及唐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引言,掌握其基本线索:

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A.北方的突厥、回纥、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了政权,开发了祖国边

疆地区。

B.隋唐交通的发达使中原和边疆往来频繁,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C.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加强管理,汉族

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

南及南海。

讲授新课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国的建立

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了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望风归附。

2.突厥的经济生活

突厥人锻冶技术较高;

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

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

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

汗”。

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后派兵大破西突厥,

武则天时,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的统一及接受唐朝封号

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

东突厥灭亡后,回纥逐渐南移,归附唐朝。

唐太宗任用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和亲。

这是以往和亲中少有的。

回纥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羊和骆驼,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贸易。

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

3.回鹘汗国的瓦解及民族西迁

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

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A.有的西迁西州(今新疆),称西州回鹘,也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B.有的西迁甘州(今甘肃),称甘州回鹘,是裕固族的祖先;

C.有的西迁至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

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

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

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立为王。

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并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四、南诏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

7世纪前期,在彝族和白族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最南边的南诏

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政权。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诏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手工业比较先进,商业繁荣。

南诏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这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

复种制的地区。

手工业中的冶炼业进步,出产的浪剑闻名于世。

丝织业的水平已赶上蜀地。不少汉人工匠在那里传授技艺。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吐蕃的统一

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严酷的

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大批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

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战争与长庆会盟

吐蕃强大后,和唐争夺西域等地。安史之乱期间,还一度攻入长安。

8世纪初,唐蕃再次和亲,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发生在

唐穆宗长庆阵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07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