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3课亚里士多德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生平事迹。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北方小驹
1、优越家境
(1)出生在北方小城斯塔吉拉,常随父亲出入王宫,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知识。
(2)作为的后代,具有很好的古代生物学、素养。
2、才智超群
(1)17岁那年,为了寻求智慧,他来到雅典的学园学习。
(2)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显示出超凡的才华。
(3)敬重老师,但并不盲从,被誉为学园的。
3、思想主张
(1)思想: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不放弃现实的幸福。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的存在。肯定是真实的存在,而且实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的感觉。认为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好现实性。
(2)特点:接近唯物主义,但不彻底。
二、博学家
1、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因此被誉为“”。
2、在哲学领域: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提出哲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3、在生物学领域:对五百多种不同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
4、在《》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5、创立了工具科学——,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即,始终贯穿于其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三、教师生涯
1、宫廷教师: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聘其为其子的私人教师。
2、创立学园:公元前335年,在雅典东郊创立“”学园。
3、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喜欢边散步边讲学,人称他“”或。
4、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
5、寂然离世: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他认为天然合理,却在遗嘱中要求解放家奴。
关于中西方古代思想中“中庸”思想的比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亚里士多德
材料三: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主要领域,各有什么意义?
(2)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在古代希腊文化史上的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得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柏拉图
材料二: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情。──--柏拉图
材料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标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三种人”分别指谁?试指出“国家”的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试举例说明。
第二单元第三课亚里士多德
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1、(1)①材料一研究人本身,既提到完美的境界,也要追求现实的幸福。这一观点对柏拉图思想有继承,也有突破。②材料二提出人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③材料三是他的三段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1)政治家应首先是哲学家,即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目标是建立理想国
(2)“三种人”是指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种人各司其德,各守其位
(3)敬重老师但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探索精神;亚里士多德经常把柏拉图当作批评的对象,指责其某些错误的观点。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3课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清单一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事迹
生平小传
1.出生
出生在希腊北部小城斯塔吉拉。
2.从师
17岁时,到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雅典求学,师从柏拉图。
3.办学
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立吕克昂学园。历史上称亚里士多德与其弟子为“逍遥学派”。
4.去世
公元前322年,在卡尔基斯逝世。
清单二 亚里士多德的求理精神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尊师而不盲从
治学严谨,绝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在著作中,经常把柏拉图作为批评对象。
2.真理越辩越明
和同样研究修辞学的伊索克拉底学派商榷,和主持柏拉图学园的斯伯西波斯辩难,和智者学派交锋,和主张苦行的哲学家论争。
[深化认知]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说明亚里士多德既对老师无限敬仰,又绝不盲从于老师,敢于坚持真理,超越老师。作为学生来说,既要把老师当做良师益友,又要敢于独立思考,突破旧有观念的局限,勇于创新。
清单三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百科全书式的大师
1.讲究研究方法
注重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有条理的论断。
2.对科学的分类
首次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和创造的科学。
3.提出“三段论”
认为逻辑学(分析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为一门科学。
4.对政体的研究
在《政治学》中把希腊各个城邦的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种,并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
5.提出“中道”理论
鼓励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以理性为准绳。
6.历史地位
人称“学者中的大师”“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
探究点一 亚里士多德的求理精神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有一次柏拉图开玩笑说,他的学校由两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是学园的头脑,其他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
(1)结合材料一,你怎样看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师生关系?
[答案] 柏拉图看重亚里士多德,了解他的特点,给予保护和宽容,为亚里士多德研究学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见解,又树立了敬仰老师,但不盲从老师,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敬师观的典范。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2)依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是怎样从理论上突破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是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结论形成]
亚里士多德的求理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1.求理精神
(1)勤奋刻苦,涉猎广泛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学习和思考的一生,亚里士多德表现出的惊人的求知欲和超凡的才华,使他成为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尊师而不盲从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非常敬仰,但在科学知识上并不盲从于老师,而是敢于质疑,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体现了他在师从老师与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现实意义
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指导我们探究真理;勤奋学习,坚持真理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在真理面前,师生是平等的。亚里士多德的求理精神对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究点二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文雅是滑稽和呆板的中庸/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娇柔是坚韧和病态的中庸。
(1)材料一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思想观点?其实质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思想观点:“中道”理论。实质:鼓励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以理性为准绳。现实意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都是从大量收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亚里士多德把它看做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逻辑思维的重点在于后者。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之中。
(2)依据材料二回答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
[答案] 注重对材料的收集,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推理等。
[结论形成]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亚里士多德把希腊哲学爱好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他尊敬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但他更追求真理。他敢于批判老师的观点,并指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
(2)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方面,他不仅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还创立了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他对科学中的许多学科均有研究,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
(3)亚里士多德是一位著名的教师,他的许多做法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包罗丰富的文化遗产,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3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落实课标
一、泰勒斯——最早的哲学
1、诞生:2500年前,希腊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世界,最早的哲学诞生。
2、特点:智慧超越神话,是可贵的理性认识;尚属自然哲学,与人生没有关系。
3、代表人物与主张:泰勒斯——万物由水生成,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
二、智者学派——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1、背景:
①政治:前5世纪中期希腊城邦民主制达到鼎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程度高,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②经济:工商业发达,培养了法则、契约、平等的精神;思想文化:智者学派主要是城邦中的教师,他们向公民传授参政知识、辩论演说技巧等,他们开始怀疑宗教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把研究的重点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了人和生活上来。
2、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3、主张:关注的重点是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教育,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人是万物的尺度,价值标准是主观的、相对的;针对城邦奴隶制,要求打破阶级差别,实现人完全的平等。
4、评价:
研究重点从自然转向自我,从神本转向人本,否定神命等超自然力量,第一次把人作为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是西方最早的思想解放,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被成为“诡辩学派”。
三、苏格拉底――哲学成为人的学问
1、主张:
对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比智者学派更注重人的伦理道德。
2、与智者学派的比较:相同点是强调人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不同点是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3、影响: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
对理性的推崇和对思想自由、知识的追求,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亚里斯多德――逻辑学
1、成就:
从批判柏拉图理念论开始,真理关于一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人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最大的哲学成就是创立逻辑学,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1、历史影响: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为现代科学门类奠定基础,使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把希腊哲学中爱智慧、好学深思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世留下一笔丰富的人类遗产。
文章来源://m.jab88.com/j/6915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