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经济复习提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8、“重弄抑商”“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弄抑商”政策。即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弄经济,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前期起到一定作用,在明清时期该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清代初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四个(澳门、漳州、宁波和云台山),乾隆时,只开放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这些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9、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①封建自然经济阻碍②重农抑商政策限制③闭关锁国政策影响。④根本原因是腐朽封建制度阻碍。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1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以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创办近代企业的是商人、官僚、地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近代早期企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资本主义发展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③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较快发展;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工厂纷纷倒闭。
13、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分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实业家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社会基础,也使无产阶级壮大,为共产党的建立准备阶级条件;思想上: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提供社会条件。
14、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⑤、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作出把党国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决策,还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公有制。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正确分析我国的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工业国要求同农业国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需要同落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3、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见45页
15、总结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经验教训: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保持政治稳定;④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6、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政治体制弊病是:党政企不分)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17、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1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发展多种经营;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管理体制——间接管理为主;改革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主要的形式和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发展动力;发展是改革目的;改革必须注意把握发展的速度。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发展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
18、我国1980年开始创办经济特区,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年)5个经济特区。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国务院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什么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9、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①有利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上深层次体制问题;②有利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③有利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④有利于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⑤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20、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⑴、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中国服饰出现中西合璧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和花园式洋房。
⑵、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21、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因素:①西方科技传入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②西方列强的侵略带来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迅工具的进步:①、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是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②、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迅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加强各地联系;②促进经济发展;③促进知识传播信息交流;④有利自然经济解体;⑤改变人们出行方式;⑥转变人们思想观念;⑦使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
22、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是《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是《渔光曲》。〈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后来成为国歌。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23、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4、迪亚士到达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哥伦布最早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达伽马最早到达印度。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孤立的状态,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5、荷兰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夺取好望角,在亚洲一度占据台湾,在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17世纪荷兰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26、英国在亚洲蚕食印度土地,在美洲建立13个殖民地。发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从荷兰夺取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从法国夺取加拿大和新法兰西,成为日不落帝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
28、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有珍妮机、蒸汽机、汽船、蒸汽机车。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有内燃机,汽车、飞机、电灯、电话、电影、电车,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还有药品、炸药、人造纤维等。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9、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原因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爆发标志是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这场危机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罗斯福新政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30、罗斯福新政内容:包括救济、复兴、改革三个方面。具体措施包括整顿银行和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和公共公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复兴工业
3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对美国而言:使美国度过危机,保证美国民主,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先例,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政治影响深远;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经济发展新模式,影响深远;局限性:不能根本上杜绝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⑴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⑵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⑷知识经济的兴起。
32、俄国国内战争战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英法列强武装干涉。②内:国内战争爆发。
3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6、“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37“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8、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的基本历程:⑴、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有探索开创性。②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的局部改革,不能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⑵、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导致民族矛盾激化。苏联政经形势迅速恶化。社会失控,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最终苏联解体。
39、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40、★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贸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41、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②、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2、欧共体1957年成立,1993年欧盟生效,欧共体变成经济政治实体,1999年欧元问世;1992年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43、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会议(澳大利亚总理首先提出),标志(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2001年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44、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开始正式运行。
45、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①加快经济全球化发展;②促使各国经济提高;③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强权政治。(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46、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参加多边贸易谈判。2001年正式加入WTO。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影响和作用:影响1)机遇: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利于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挑战3)作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47、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含义: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③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48、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jaB88.COm/p>

相关推荐

人口与环境复习提纲资料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1.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
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
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三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三

(1)戊戌政变:1898年10月,强迫光绪帝退位。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临朝听政”,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
(2)历史地位: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历史趋势,具有爱国进步利益,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3)失败原因: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兴起原因的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况下。
(六)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具体(直接)原因:教会压迫
标志:冠县起义,赵三多
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但:“扶清”是义和团放松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警觉,“灭洋”虽然能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夏
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3.《辛丑条约》(八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11国)的签订及其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
(1)(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上海关;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后加入反帝性质组织;(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5)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危害: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1.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时间:1905年8月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纲领:“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满清贵族统治(帝国主义));“民权”——创立民国(核心思想);“民生”——平均地权。简称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根本区别点);
(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3)要不要改变封建统治土地制度等问题。
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利的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领导,规模最大,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4.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时间:1911.10.10
社会原因:经济基础——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
 群众基础——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
 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准备充分。
湖北军政府的性质:革命政府。
5.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过临时约法》: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1912年为民国元年。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四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四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西方列强的阻碍,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
(2)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3)缺乏中央领导。
(4)不改制度,只学技术——失败的根本原因。
5.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社会条件: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分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B受外商企业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C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起诱导作用。
6.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时间:19世纪40.50年代在一些外商企业中产生。
特点: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本国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剥削,所以革命性最强。B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便于结成联盟。C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四)甲午中日战争:
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背景:中日派兵镇压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不撤军,发而大量增兵。
爆发标志:朝鲜丰岛海战。
2.经过:
1894.7— (1)平壤之战:清军既不迎击也不防守,延误战机,失败,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
—1894.9 (2)黄海之战: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日本取得黄海海域治海权)
1894.10— (3)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日军在旅顺实行野蛮大屠杀。
—1895.4 (4)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殉国。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内容:
(1)承认朝鲜“独立自主”(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东北扩张)
(2)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10年,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3)白银2亿两(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大量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4)通商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5)开辟内河新航线(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6)允许日本在内地开设工厂,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影响: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五)戊戌变法:
1.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背景:A.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主要原因)。
2.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及其传播
(1)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变法通议》(梁启超)
(3)爆发: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内容: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新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历史地位: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5.百日维新:
时间:1898.6
内容: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政治方面:提倡官民上书言事,保健人才撤并机构,裁员。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编制国家预算,设置邮局。
文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置中小学堂,学习西学,废除八股取士,派出留学生。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添设海军。
意义:A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有利于西方技术传播。C有利于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对旧制度进行不少改革。
6.戊戌变法失败、历史意义、教训: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二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二

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七万多平方公里
(4)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根本原因:双重压迫下阶级矛盾激化。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永安建制:1851年秋,初步建立了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春,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
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实行绝对平均分配的政策。实行圣库制度,实行绝对平均的产品分配制度。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但是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只是种空想,无法实施,且也没有一种稳定的环境来实施,所以没有实行。
3.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北伐(推翻清朝统治)林凤祥、李开芳;失败。(深入清朝统治中心,打乱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为西征、东征胜利创造条件)
(2)西征(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赖汉英,胜利。(石达开大败湘军)
(3)东征(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经济力量)秦日纲(攻破江北大营,与石达开摧毁江南大营)
(4)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标志——摧毁江南江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
标志:天京的陷落。
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重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功绩:
(1)加速了清王朝的整个封建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它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4)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三)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奕訢(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强国御侮。
顽固派:倭仁,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相同点: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前期);“师夷长技以求富”(后期,来辅助军事工业)
内容: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水军);创办学校,选送留学生。
“自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天津机器制造局
“求富”——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开平煤矿;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求富。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措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它开启了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第一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01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