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2.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4.我国参加了万隆国际会议,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

●教学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1.讲解法。本课内容难度较大,故需教师在讲解方面做的多一点。

2.比较法。引导学生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作一比较。从而正确地理解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影视辅助法。可以通过放《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

4.故事穿插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录像带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请看下面的投影。

[投影显示]

一九五四年四月,朝鲜停战不久,经中、苏、英、美、法五大国同意,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于四月二十六日召开,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下令,不准同中国代表团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顽固态度对待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人员,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料。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森豪威尔麾下的一名将军,会议开始一个星期后杜勒斯回国,史密斯便担任代理团长。

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面告周总理,史密斯曾经流露出对美国外交政策不满,认为美国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是不现实的。周总理对这条信息非常重视。

在某一次会议的休息时间,各国代表都在休息大厅喝咖啡聊天,史密斯主动走到周总理翻译浦寿昌(后任外交部副部长)跟前聊天,夸他英语讲得好,是地道的美国音。问他在哪儿学的,还说了一些友好的话。浦寿昌将上述情况汇报给总理。总理对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很重视,认为不应该拒绝同美国接触,即使是美国代表团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不应放弃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机会。总理说:“好啊,既然是史密斯愿意同我们接触,那明天休息时,我找他谈谈。”第二天,史密斯见总理走上前时,他急中生智,连忙把咖啡杯捧在右手,当周总理向他伸出右手时,他很尴尬地用左手握住周总理的右胳臂晃了几下,避免违反杜勒斯不准与中国人握手的禁令。周总理对此毫不介意,同他友好地交谈。日内瓦会议结束时,他主动地在休息厅与周总理交谈,微笑着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感到非常荣幸,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希望朝鲜能够得到和平。说后招手而去,又一次避开握手。对此外电纷纷作了报道。

本课所叙述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位伟大的外交家。

[导入语示例二]请同学们看一幅照片。

[投影显示]

同学们,照片显示的是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步入会场的情景。那么日内瓦会议是一次什么会议?它的召开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到的。

[板书]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规定,为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其含义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政策,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而且,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有可能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而苏联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不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板书]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16日中午12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6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爽快地回答:“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毛泽东急于到苏联来的目的,也正为了“这个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

毛泽东在苏联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12月21号,为庆贺斯大林七十岁生日,在苏联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许多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会上致了祝词。

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来理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

[学生回答]在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主要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主要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隔绝。然而当我国于1954年首次步入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已经40周年,万隆会议也过去了39年,但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生命力是永存的。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伟大的创举,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则是辉煌的一页,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导各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且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54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和缅甸政府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宣告诞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时代要求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我国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即将诞生时,毛泽东同志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论述了新中国同各国建交的原则。

50年代初期,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我国同1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7个是邻国。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参与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决策,总结建国后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史经验,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9、10月间,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2月在北京开始谈判。12月31日下午1时,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周总理在友好的气氛中恳切地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赖嘉文代表印方当即表示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

[教师强调]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又是近邻。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印中两国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都取得了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两国取得独立的方式不同。建国后采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不同。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中印之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曾多次表示两国间的问题可以在和平共处原则上通过谈判解决。这一次印度代表团到北京,经过4个月的充分协商,双方于1954年4月29日达成并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写进了该协定的序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写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同年6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缅甸。10月19日至26日,毛主席3次会见来访的尼赫鲁,12月,毛主席两次会见来访的吴努,都阐述了五项原则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毛主席反复说明,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自己国家的事,别国不得干涉,等等。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出后,经中印缅三国的倡导,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40年来的实践表明,五项原则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如果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锋芒初试的话,那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提出,及时扭转会议的方向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威力的大展示。下面我们来看万隆会议的具体内容。

[板书]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对万隆会议背景的描述。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亚非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首先冲破了殖民体系的枷锁,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朝鲜和越南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印度支那3国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亚洲的崛起鼓舞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举行反帝武装斗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沉睡的非洲”已经觉醒。到万隆会议召开的前夕,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不甘心自己在亚非地区的失败,特别是战后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感到亚非形势的变化对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一种威胁。为此,它在朝鲜战争后继续奉行实力政策,加紧在远东和东南亚制造新的紧张局势,并公开插手印度支那事务。1954年4月初,艾森豪威尔以多米诺骨牌一个倒、倒一片来比喻印度支那的形势,鼓吹美国必须介入印度支那以顶住所谓共产主义的攻势。杜勒斯更认为,印度支那的丢失很可能会造成美国全球战略中整个远东阵地的崩溃。1954年9月,在美国一手策划下,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军事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严重破坏了日内瓦协议给东南亚地区带来的缓和形势。美国利用这个组织把冷战正式引进了东南亚地区。在此期间,美国不仅通过它的军事集团来“遏制”新中国,还同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开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战争挑衅。一年以后,在美国的策划与支持下,旨在镇压中东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美国通过“巴格达条约组织”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连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形军事同盟条约网。此外,美国还积极推行“第四点计划”,加紧向亚非国家进行渗透。美国的所作所为,严重威胁亚洲新兴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将导致殖民主义的东山再起。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国家进一步认识到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性。为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他们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排除外来势力,缓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从本国的实际利益出发,认为避免卷入冷战的漩涡对己更为有利,决定采取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了一句形象的话:“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亚洲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了,一些国家开始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1954年12月底,南亚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研究召开亚非会议问题。在亚非国家和平中立倾向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经过亚非国家的共同努力,亚非会议排除了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如期举行。

[板书]2.“求同存异”的提出和“万隆精神”

[教师讲解]会上,大多数代表的发言在基本点上都是一致的。他们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认为这些祸害是世界不稳定的根源;希望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和扩大亚非国家间的合作和团结;要求维护世界和平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渴望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消除饥饿和贫困。由于与会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上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某些国家之间的隔阂,彼此间存在分歧是难免的。美国利用这些分歧,在会前、会外多方活动,使会议很难不受干扰。有少数代表的发言就重复了尽人皆知的西方的反共观点,并把矛头指向中国。有的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有的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有的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这些发言一度把会议气氛搞得相当紧张,引起普遍忧虑和不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将在19日下午发言的消息,引起会议内外格外的关注和重视。周恩来决定把原来准备的一个系统阐明亚非形势和任务以及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发言用书面形式散发,针对会议出现的情况,在大会上作一补充发言。周总理的发言被安排在下午全体会议接近结束之前。

[投影显示]

当时会场上座无虚席,包括苏联大使、美国大使、荷兰高级专员等许多国家外交官都来列席旁听。数以百计的记者也涌进会议厅,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等待着中国代表团的发言。周总理首先向与会各国表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深刻地论述了亚非国家间存在着广泛的求同基础,他说:“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总理还就关于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关于有无宗教信仰自由问题、关于所谓颠覆活动问题,以确凿的事实和令人信服的论述回答两天来少数代表对中国的误解和指责,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周总理真挚地表示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来中国参观。他最后热忱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与会代表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周总理的发言。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等人指出这个发言是使会议走向成功的一个转折点。周总理的发言不仅驱散了两天来在会议上空一度凝聚起来的阴云,而且及时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下一阶段会议找到了一条绕开对立和争吵而继续进行的道路,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专项议程讨论中,由各国代表团团长及其顾问组成的政治委员会和由各代表团代表组成的经济、文化委员会分头举行秘密会谈。政治委员会讨论其余的全部议程,它是3个委员会中最重要权限最大,也是争论最多的一个。争论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问题上:反对殖民主义问题与和平共处问题。在关键的时刻,周总理在4月23日上午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他提出亚非国家讨论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应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以要求和平合作为共同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够达成协议,组成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周总理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注意。大家感到就和平共处问题达成协议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亚非团结、推动会议成功的种种努力,不只发生在会议厅内,许多代表团为着增进友谊和了解,积极进行接触,展开广泛的会外外交活动。寻求亚非团结和求同存异的精神,终于使会议克服了分歧。4月24日晚上,万隆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与会国家一致通过会议决议,即《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充满着亚非世界团结胜利的喜悦。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在闭幕式上发言,他们盛赞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盛赞会议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所作的重大贡献。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闭幕词中集中表达了亚非国家的心声:“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实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邻居一样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这是人类赖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实的基础。愿我们在我们已经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并愿万隆会议成为指引亚洲和非洲进步前途的灯塔”。

[教师小结]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亚非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甚至连美国舆论也被迫承认,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万隆会议的胜利也是与周恩来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周总理为推动会议成功、为促进亚非团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与各国代表进行广泛接触,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周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的活动,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丰碑。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布置作业]“万隆精神”的含义是什么?它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板书设计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2.“求同存异”的提出和“万隆精神”

●活动与探究

1.看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录》,一睹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和体会周恩来的外交技巧。

2.收集有关周恩来外交业绩的故事,召开小型故事会,进行交流。

●备课资料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条约,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谈判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议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7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节选)

主席、各位代表:Jab88.cOM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的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本来,对于美国一手造成的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很可以在这里提出如同苏联所提出的召开国际会议谋求解决的方案,请求会议加以讨论。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的要求是正义的,这完全是内政和行使自己的主权,并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我们也很可以提议会议讨论承认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问题。去年,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还有亚非其他国家,都曾经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而且,中国在联合国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批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我们的会议陷入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而得不到解决。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现在,我首先谈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第二次大战后,亚非两洲兴起了许多独立国家,一类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一类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国家。前一类国家并不多。但是某些人所不喜欢的,就是6万万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政治制度,而不再为帝国主义所统治了。

后一类国家很多,像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和亚非许多国家都是。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我们亚非国家,中国也在内,不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我们亚非会议既然不要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次之,我要谈有无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国家所共同承认的原则。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们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尊重无宗教信仰的人,中国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它不仅有700万共产党员,并且还有以千万计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万计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国代表团中就有虔诚的伊斯兰教的阿訇。这些情况并不妨碍中国内部的团结,为什么在亚非国家的大家庭中不能将有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呢?挑起宗教纷争的时代应过去了,因为从挑起那种纷争中得到利益的并不是我们中间的人。

第三,我要谈所谓颠覆活动的问题。中国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所进行的斗争超过10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也经历了近30年的艰难困苦的过程,才终于达到了成功。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蒋介石统治下所受的苦难是数也数不尽的,最后才选择了这个国家制度和现在的政府。中国革命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取得胜利的,决不是从外输入的,这一点连不喜欢中国革命胜利的人也不能否认。中国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反对外来干涉,为什么我们会去干涉别人的内政呢?有人说,中国在国外有一千多万华侨,可能利用他们的双重国籍来进行颠覆活动。但是,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蒋介石至今还在利用极少数的华侨进行对所在国的破坏活动。

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却准备与有关各国政府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又有人说,在中国境内有傣族自治区威胁了别人。中国境内有几十种少数民族共4000多万人,其中傣族和相同系统的壮族将近千万人。他们既然存在,我们就必须给他们自治权利。好像缅甸有掸族自治邦一样,在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的自治区。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境内实行自治权利,如何能说威胁邻邦呢?我们现在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国,首先是我们的邻邦,建立正常关系。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去颠覆别人的政府,倒是有人在中国的周围建立进行颠覆中国政府的据点。比如在缅甸边境就存在着蒋介石集团的残余武装分子,对中缅两国进行破坏。因为中缅友好,我们一直尊重缅甸的主权,信任缅甸政府去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自己的政府,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决无颠覆邻邦政府的意图。相反的,中国正在受着美国政府公言不讳地进行颠覆活动的害处。大家如果不信,可亲自或派人到中国去看。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竹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之间放烟幕。

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恩来政论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扩展阅读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推动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A.平等互利B.求同存异C.和平共处D.互不干涉内政
2、从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所起的作用中可以看出()
①中国政府热爱和平②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③周恩来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④帝国主义势力已不堪一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中国与哪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越南、柬埔寨B.泰国、印度C.印度、缅甸 D.缅甸、泰国
4、我国政府在与哪国政府的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印度B.印度尼西C.缅甸D.越南
5、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A.印度B.缅甸C.苏联D.美国
6、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A.1953年B.1954年C.1955年D.1956年
7、关于亚非会议表述错误的是:()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B.共同探讨了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的问题;
C.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的B.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只适用于亚非发展中国家D.解决民族争端的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请回答:
⑴上述内容通常被称做什么原则?

⑵上述原则最早提出于哪一年?这项原则是何时由哪些国家共同倡导发表的?

⑶它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外交的策略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多做工作、有所作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
请回答:
⑴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⑵21世纪的中国外交政策该是怎样的?

三、简答题:
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四、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参加万隆会议的中国代表,面对会议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对中国的猜忌、敌视和污蔑,将如何准备你的发言?”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C4、A5、C6、C7、D8、B
二、材料分析题
1、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⑵1953年;1954年6月,中国、印度和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发表的。⑶这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⑵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中国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三、简答题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四、活动与探究
答案符合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即可。本题旨在考查对“万隆会议精神”的理解。答案不具惟一性,但必须从召开会议的宗旨和国际大环境中去考虑。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①了解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以及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

②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主要活动。

基本技能:

①识图解图,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能灵活运用知识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对比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

②善于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积极解决问题;

③学以致用,编写、表演历史小短剧。

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课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提出问题尽量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出发,导入新课。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以学生合作闯关的形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在每一关的问题设置上力求科学,想办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为增加学生学习内驱力,可以将学生分配成若干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并设置组与组竞赛环节。最后,通过编写历史小短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原”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确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

②周恩来堪称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教学依据

依据“初中历史主体性教育教学”原则,力求做到两点:其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出并解决问题;其二,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①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重点、难点的突破: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外交活动都是以它为前提展开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鲜明强烈的两张图片给学生视觉和感受上的强烈冲击,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分析得出结论:要想在国际上赢得尊重,首先要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实现独立自主,必须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依托。

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完成,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建国初期我国的国际环境。认识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它的内容。其次,设计了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这一练习。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际学生重新排序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对每一个词的了解,重新认识、理解、内化这一原则的过程。

建国初期,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可以通过图片“建国初期中国外交形势”,显示与中国建交和封锁、孤立中国的国家,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中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本质意图,以及建国初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另外,对于历史知识底蕴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如二战后“冷战政策”“两极格局”等相关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

具体教学过程

投影显示图片:

漫画:清政府与八国联军

照片:胡锦涛在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看过这两幅图片后,会产生哪些联想?能提取哪些有效信息?

学生1答:图片1能让我想起近代历次列强侵华战争,清政府一味丧权辱国,清政府对外总是被动挨打,它的外交是没有尊严、屈辱的外交;图片2中,中国的胡锦涛主席气宇轩昂,他与美国、俄罗斯最高领导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说明当今中国独立自主、受到国际承认与尊重。中国政府与外国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2答:这两张图片使我想到,一个政府首先要独立自主,才能赢得其它国家的尊重,否则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怎么能赢得其它国家的尊重。就像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顾维钧在请求各国代表援助时,其他国家代表说的那样:你们自己都不抗日,怎么能指望别人替你们抗日呢!那时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就使中国失去了其他国家最起码的尊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但国家领导人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再以实力为后盾,我们的国际威望自然逐步上升。

学生3答:第2幅图片中胡锦涛主席能和美、俄领导人并行,也凸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作用。抗日战争中国损失巨大,牵制了大部分日军,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学生4答:国家的强大决定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清政府是落后就要挨打;现在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强大了,国际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

教师引导:你们说得很有道理,也非常深刻,尤为可贵的是你们能把中国放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去衡量他的地位和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新中国的外交原则与政策。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我越俎代庖,拟了一个内容要点,同学们可以参考。另外,谁如果产生疑问,可以随时和周围的同学或老师探讨,我们都欣赏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人。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并作标记;生生、师生互动探索、交流)

投影仪出示本课要点:见幻灯片

教师过渡:同学们在自学时提的问题很好,我也提出几个问题,把大家的问题集中到一起,我按照难度不同设置成“三关”──基础知识关、基本技能关、学以致用关,如果同学们闯过这三关,说明你们这节课是硕果累累的。另外,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了彰显现代人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我们分成小组进行竞赛。同学们有信心吗?

[基础知识关]

1.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请问:(1)材料中的“本政府”是哪个政府?当时美国承认的是哪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民党政府)(2)这段材料说明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请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支持你的观点。(独立自主,关键词略)

2.建国第一年里,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

3.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4.(投影仪出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混乱的词序)班长交给小智一个任务,将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准则”张贴到班级板报上,可是小智把每个词的顺序弄混了,大家快来帮帮小智,看谁最快!

5.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印度)

6.有的同学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提出来的,中国当时很穷,说出来的话有分量吗?(当然有分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7.1955年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8.万隆会议出现了什么困难?(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9.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基本技能关]

1.读图《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形势》:建国初期,苏联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不同?(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

2.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除了上一个问题提到的原因外,朝鲜战争期间,中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侵朝的美军打得焦头烂额。所以杜勒斯十分敌视中国。)

3.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

4.“求同存异”方针在万隆会议上具有怎样的“魅力”?(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投影仪出示周恩来形象图:他是谁?请你说说他对中国外交作出哪些贡献?

[学以致用关]

编写小剧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除周恩来外,最少还应该设计几个角色?

②他们分别对中国持什么态度,友好?敌对?

③每个角色的台词嘛,让我想想这节课都学什么了……

④我应该还能比别人多点“创新”!大胆假设、合理想象嘛!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过程略

教师对历史短剧进行简评:特别关注1.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解释是否到位;设计情节是否考虑到国际国内形势;能否扩展更多的内容;2.表演要大方,语言要流畅,注意向学生传输作为优秀的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

引导学生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今后打算通过哪些方式关注国家当今外交状况?

教师建议学生:关注中央四台、适当浏览《世界知识》、多与家长、同学沟通探讨国家时事政治。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2.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4.我国参加了万隆国际会议,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if!supportEmptyParas]--!--[endif]--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下面的投影。
[投影显示]
一九五四年四月,朝鲜停战不久,经中、苏、英、美、法五大国同意,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于四月二十六日召开,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下令,不准同中国代表团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顽固态度对待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人员,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料。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森豪威尔麾下的一名将军,会议开始一个星期后杜勒斯回国,史密斯便担任代理团长。
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面告周总理,史密斯曾经流露出对美国外交政策不满,认为美国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是不现实的。周总理对这条信息非常重视。
在某一次会议的休息时间,各国代表都在休息大厅喝咖啡聊天,史密斯主动走到周总理翻译浦寿昌(后任外交部副部长)跟前聊天,夸他英语讲得好,是地道的美国音。问他在哪儿学的,还说了一些友好的话。浦寿昌将上述情况汇报给总理。总理对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很重视,认为不应该拒绝同美国接触,即使是美国代表团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不应放弃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机会。总理说:“好啊,既然是史密斯愿意同我们接触,那明天休息时,我找他谈谈。”第二天,史密斯见总理走上前时,他急中生智,连忙把咖啡杯捧在右手,当周总理向他伸出右手时,他很尴尬地用左手握住周总理的右胳臂晃了几下,避免违反杜勒斯不准与中国人握手的禁令。周总理对此毫不介意,同他友好地交谈。日内瓦会议结束时,他主动地在休息厅与周总理交谈,微笑着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感到非常荣幸,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希望朝鲜能够得到和平。说后招手而去,又一次避开握手。对此外电纷纷作了报道。
本课所叙述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位伟大的外交家。
讲授新课: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规定,为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其含义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政策,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而且,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有可能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而苏联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不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16日中午12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6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爽快地回答:“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毛泽东急于到苏联来的目的,也正为了“这个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
毛泽东在苏联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12月21号,为庆贺斯大林七十岁生日,在苏联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许多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会上致了祝词。
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来理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
[学生回答]在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主要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主要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隔绝。然而当我国于1954年首次步入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已经40周年,万隆会议也过去了39年,但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生命力是永存的。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伟大的创举,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则是辉煌的一页,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导各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且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54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和缅甸政府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宣告诞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时代要求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我国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即将诞生时,毛泽东同志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论述了新中国同各国建交的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50年代初期,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我国同1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7个是邻国。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参与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决策,总结建国后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史经验,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9、10月间,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2月在北京开始谈判。12月31日下午1时,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周总理在友好的气氛中恳切地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赖嘉文代表印方当即表示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
[教师强调]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又是近邻。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印中两国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都取得了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两国取得独立的方式不同。建国后采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不同。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中印之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曾多次表示两国间的问题可以在和平共处原则上通过谈判解决。这一次印度代表团到北京,经过4个月的充分协商,双方于1954年4月29日达成并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写进了该协定的序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写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同年6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缅甸。10月19日至26日,毛主席3次会见来访的尼赫鲁,12月,毛主席两次会见来访的吴努,都阐述了五项原则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毛主席反复说明,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自己国家的事,别国不得干涉,等等。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出后,经中印缅三国的倡导,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40年来的实践表明,五项原则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if!supportEmptyParas]--!--[endif]--
[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如果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锋芒初试的话,那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提出,及时扭转会议的方向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威力的大展示。下面我们来看万隆会议的具体内容。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周恩来总理步入万隆会议的会场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中国政府代表团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对万隆会议背景的描述。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亚非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首先冲破了殖民体系的枷锁,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朝鲜和越南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印度支那3国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亚洲的崛起鼓舞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举行反帝武装斗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沉睡的非洲”已经觉醒。到万隆会议召开的前夕,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不甘心自己在亚非地区的失败,特别是战后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感到亚非形势的变化对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一种威胁。为此,它在朝鲜战争后继续奉行实力政策,加紧在远东和东南亚制造新的紧张局势,并公开插手印度支那事务。1954年4月初,艾森豪威尔以多米诺骨牌一个倒、倒一片来比喻印度支那的形势,鼓吹美国必须介入印度支那以顶住所谓共产主义的攻势。杜勒斯更认为,印度支那的丢失很可能会造成美国全球战略中整个远东阵地的崩溃。1954年9月,在美国一手策划下,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军事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严重破坏了日内瓦协议给东南亚地区带来的缓和形势。美国利用这个组织把冷战正式引进了东南亚地区。在此期间,美国不仅通过它的军事集团来“遏制”新中国,还同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开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战争挑衅。一年以后,在美国的策划与支持下,旨在镇压中东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美国通过“巴格达条约组织”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连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形军事同盟条约网。此外,美国还积极推行“第四点计划”,加紧向亚非国家进行渗透。美国的所作所为,严重威胁亚洲新兴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将导致殖民主义的东山再起。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国家进一步认识到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性。为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他们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排除外来势力,缓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从本国的实际利益出发,认为避免卷入冷战的漩涡对己更为有利,决定采取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了一句形象的话:“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亚洲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了,一些国家开始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1954年12月底,南亚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研究召开亚非会议问题。在亚非国家和平中立倾向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经过亚非国家的共同努力,亚非会议排除了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如期举行。
2.“求同存异”的提出和“万隆精神”
[教师讲解]会上,大多数代表的发言在基本点上都是一致的。他们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认为这些祸害是世界不稳定的根源;希望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和扩大亚非国家间的合作和团结;要求维护世界和平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渴望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消除饥饿和贫困。由于与会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上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某些国家之间的隔阂,彼此间存在分歧是难免的。美国利用这些分歧,在会前、会外多方活动,使会议很难不受干扰。有少数代表的发言就重复了尽人皆知的西方的反共观点,并把矛头指向中国。有的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有的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有的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这些发言一度把会议气氛搞得相当紧张,引起普遍忧虑和不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将在19日下午发言的消息,引起会议内外格外的关注和重视。周恩来决定把原来准备的一个系统阐明亚非形势和任务以及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发言用书面形式散发,针对会议出现的情况,在大会上作一补充发言。周总理的发言被安排在下午全体会议接近结束之前。
[投影显示]
当时会场上座无虚席,包括苏联大使、美国大使、荷兰高级专员等许多国家外交官都来列席旁听。数以百计的记者也涌进会议厅,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等待着中国代表团的发言。周总理首先向与会各国表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深刻地论述了亚非国家间存在着广泛的求同基础,他说:“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总理还就关于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关于有无宗教信仰自由问题、关于所谓颠覆活动问题,以确凿的事实和令人信服的论述回答两天来少数代表对中国的误解和指责,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周总理真挚地表示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来中国参观。他最后热忱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与会代表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周总理的发言。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等人指出这个发言是使会议走向成功的一个转折点。周总理的发言不仅驱散了两天来在会议上空一度凝聚起来的阴云,而且及时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下一阶段会议找到了一条绕开对立和争吵而继续进行的道路,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专项议程讨论中,由各国代表团团长及其顾问组成的政治委员会和由各代表团代表组成的经济、文化委员会分头举行秘密会谈。政治委员会讨论其余的全部议程,它是3个委员会中最重要权限最大,也是争论最多的一个。争论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问题上:反对殖民主义问题与和平共处问题。在关键的时刻,周总理在4月23日上午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他提出亚非国家讨论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应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以要求和平合作为共同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够达成协议,组成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周总理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注意。大家感到就和平共处问题达成协议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亚非团结、推动会议成功的种种努力,不只发生在会议厅内,许多代表团为着增进友谊和了解,积极进行接触,展开广泛的会外外交活动。寻求亚非团结和求同存异的精神,终于使会议克服了分歧。4月24日晚上,万隆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与会国家一致通过会议决议,即《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充满着亚非世界团结胜利的喜悦。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在闭幕式上发言,他们盛赞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盛赞会议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所作的重大贡献。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闭幕词中集中表达了亚非国家的心声:“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实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邻居一样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这是人类赖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实的基础。愿我们在我们已经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并愿万隆会议成为指引亚洲和非洲进步前途的灯塔”。
[教师小结]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亚非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甚至连美国舆论也被迫承认,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万隆会议的胜利也是与周恩来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周总理为推动会议成功、为促进亚非团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与各国代表进行广泛接触,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周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的活动,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丰碑。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布置作业]“万隆精神”的含义是什么?它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endif]--
附:资料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条约,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谈判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议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7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节选)
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的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本来,对于美国一手造成的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很可以在这里提出如同苏联所提出的召开国际会议谋求解决的方案,请求会议加以讨论。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的要求是正义的,这完全是内政和行使自己的主权,并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我们也很可以提议会议讨论承认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问题。去年,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还有亚非其他国家,都曾经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而且,中国在联合国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批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我们的会议陷入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而得不到解决。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现在,我首先谈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第二次大战后,亚非两洲兴起了许多独立国家,一类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一类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国家。前一类国家并不多。但是某些人所不喜欢的,就是6万万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政治制度,而不再为帝国主义所统治了。
后一类国家很多,像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和亚非许多国家都是。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我们亚非国家,中国也在内,不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我们亚非会议既然不要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次之,我要谈有无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国家所共同承认的原则。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们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尊重无宗教信仰的人,中国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它不仅有700万共产党员,并且还有以千万计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万计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国代表团中就有虔诚的伊斯兰教的阿訇。这些情况并不妨碍中国内部的团结,为什么在亚非国家的大家庭中不能将有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呢?挑起宗教纷争的时代应过去了,因为从挑起那种纷争中得到利益的并不是我们中间的人。
第三,我要谈所谓颠覆活动的问题。中国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所进行的斗争超过10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也经历了近30年的艰难困苦的过程,才终于达到了成功。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蒋介石统治下所受的苦难是数也数不尽的,最后才选择了这个国家制度和现在的政府。中国革命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取得胜利的,决不是从外输入的,这一点连不喜欢中国革命胜利的人也不能否认。中国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反对外来干涉,为什么我们会去干涉别人的内政呢?有人说,中国在国外有一千多万华侨,可能利用他们的双重国籍来进行颠覆活动。但是,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蒋介石至今还在利用极少数的华侨进行对所在国的破坏活动。
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却准备与有关各国政府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又有人说,在中国境内有傣族自治区威胁了别人。中国境内有几十种少数民族共4000多万人,其中傣族和相同系统的壮族将近千万人。他们既然存在,我们就必须给他们自治权利。好像缅甸有掸族自治邦一样,在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的自治区。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境内实行自治权利,如何能说威胁邻邦呢?我们现在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国,首先是我们的邻邦,建立正常关系。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去颠覆别人的政府,倒是有人在中国的周围建立进行颠覆中国政府的据点。比如在缅甸边境就存在着蒋介石集团的残余武装分子,对中缅两国进行破坏。因为中缅友好,我们一直尊重缅甸的主权,信任缅甸政府去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自己的政府,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决无颠覆邻邦政府的意图。相反的,中国正在受着美国政府公言不讳地进行颠覆活动的害处。大家如果不信,可亲自或派人到中国去看。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竹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之间放烟幕。
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06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