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专题二)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专题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

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②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或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

2、导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

(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

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

③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④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2)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词的图片,以加深印象。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

(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

(1)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

(1)先使学生了解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

①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②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还可通过大家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石壕吏》来说明。

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然后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

①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具体说明。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③教师最后还应指出: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

①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套曲或大令)。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②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

(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东西方文学比较,如将关汉卿及作品与同一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及作品作比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引导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

9、关于“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

(1)对此部分内容学生们比较熟悉,不但初中历史课学过,很多小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选讲过其中著名章节。学生也读过这些小说,或观看过相应的影视片。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

(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②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如: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或放映根据明清小说改编拍摄的相关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由学生去组织参与,合作探究,既立足课堂、课本,又延伸到课外、社会,既依托历史学科知识,又借助了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扩展阅读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课堂练习]

1、2002上海,我国境内原始人分布十分广阔,其中活动范围最为接近的是

A元谋人,蓝田人B元谋人,北京人C北京人,山顶洞人D蓝田人,山顶洞人

2、2001全国,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于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

3、2001春季,与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历史进步表现在

A定居生活B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C从事农业生产D出现贫富分化

4.2000全国,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地区不同②体制特征不同③取火方式不同④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①②③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5、2000年春季高考,促使原始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C饲养家畜家禽D营造公共墓地

6、2000年春季高考,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A群居生活B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C人工取火D使用简单的语言

7、2000年上海,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

8、8.1999年全国,《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9、1999上海,在下列各项中,生活在不同石器时代的人是

A元谋人与山顶洞人B蓝田人与北京人C北京人与山顶洞人D山顶洞人与半坡人

10、1998全国,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B制造陶器C种植粟,水稻D饲养猪,水牛

11、1998上海,确立中国人种自生说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说,记载和遗址B遗物,遗址和传说C遗址,遗物和记载D化石,遗址和遗物

12.(02上海历史1)我国境内原始人分布十分广阔,其中活动范围最为接近的是

A元谋人、蓝田人B元谋人、北京人

C北京人、山顶洞人D蓝田人、山顶洞人

[作业]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参考答案

1-5.CBDCA6-10.CADDB11-12,DC

原始社会无阶级、无压迫,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人与人互相平等,而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丝毫的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那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呢?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只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出现财产私有,贫富分化,产生了对立的阶级。因此,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判断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最主要的标志是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奴隶制在它确立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基本上适合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而不是倒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奴隶制出现以后,人们一般不再杀掉俘虏,而是把他们作为奴隶保留下来。这就保存了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即劳动力。(2)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劳动协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原始社会时期不可能实施的大工程。(3)奴隶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进一步发展,如西周手工业号称“百工”。其中更重要的是奴隶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为脑力、体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条件,使一部分人得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成为知识分子,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一分工是社会的进步。(4)在奴隶社会中,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冶金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这一进步是以广大奴隶及平民的辛苦劳动及悲惨命运为代价取得的。因此,它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高考资源网

专题28中国古代思想的嬗变


专题28中国古代思想的嬗变

春秋战国时期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思想家提供了纵横捭阖、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文化觉醒和百家争鸣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树立起高大的文化丰碑。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创儒学,提出“仁”说,解释为“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谐调人际关系,体现了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孔子的儒家思想为维护周礼和奴隶主贵族等级秩序的政治倾向而具有保守性,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老子创建道家学说,具有辩证思想,他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并且不断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施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虐民”、“暴民”。要求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仁”和“仁政”说,在春秋战国是非常积极的政治理论。儒家的民本思想与农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平现象。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不分阶级差别同等地爱;“非攻”,反对一切战争,特别是非正义战争;“尚贤”,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其思想代表平民利益。儒家荀子认为自然有规律,“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造福人类,体现了唯物思想。法家韩非子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倡导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以法治国,治法对象是臣民,国君除外,不论贵贱都要受法约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法家思想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学术诸派中,儒、墨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秦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直接导致了知识群体与统治者离心离德,走向了反而。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董仲舒新儒学独尊于西汉,王充唯物论思想弘扬于东汉,反映两汉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增添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核心内容,具有官方、神学、经学倾向。光大了儒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学与玄学、佛教、道教相互批驳和相互渗透。东晋葛洪结合儒学,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魏晋的玄学,其特点是崇尚老庄的思潮,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学易经,是为士族辩护的消极思想。强调清淡,为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奉《易》、《老》、《庄》为经典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活动地以洛阳为主,代表有何晏、王弼、“竹林七贤”。

宋代的哲学,又称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材料,是第二性的。他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指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道德,“人欲”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质是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调和阶级矛盾。明初,程朱理学盛行。随着社会动荡,学者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思想界出现了反对朱熹把心和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说教,理学演变为王阳明的心学,其主张:心外无物、无理、无善,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忍受压迫。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明朝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这种思想的矛头也是直接指向君主专制制度的,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反对高谈阔论;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激烈抨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

专题20中国古代的赋税、徭役制度


专题20中国古代的赋税、徭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①西周:诸侯必须向周王纳贡(实际上的税收)履行义务,派兵随周王打仗。②春秋,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客观上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田者按亩纳税。秦商鞅变法时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秦朝按亩纳税,上交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兵役、徭役十分频繁。③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入籍的平民百姓,身份独立,依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但人口税、更赋及附加税很重。有利于控制农民,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④北魏至唐前期:北魏实行租调制、隋唐实行租庸调制。隋50岁以上可纳绢代役,称为庸;唐朝庸不受年龄限制。庸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唐朝推行轻徭薄赋的方针,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政府支配土地锐减,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减少。780年,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纳税。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实物地租代替了徭役地租。⑤北宋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财政改革的措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⑥明清之际,货币地租趋势加强。明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纳银代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货币地租代替了实物地租。清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称谓“更名田”。又规定以康熙五十年人丁数为准,固定丁税丁数,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的“地丁银”制度。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鼓励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但人口的过快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不相适应,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评价: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分别以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为标志),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由赋役分摊过渡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更简化,由实物、劳役地租逐渐变为货币地租(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

专题2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专题2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天文历法成就:《春秋》作了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比欧洲早600多年。春秋时历法已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19年7闰原则,早欧洲160年。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成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西汉就有被世界公认的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解释,他发明的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唐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成熟。北宋沈括改革后的“十二气历”,更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编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医学成就:战国“脉学之宗”扁鹊采用的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早西方1600多年。“圣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唐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吐蕃元丹贡布编纂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有“东方医药巨典”之称。

3.数学成就: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魏晋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早于外国近千年。并箸《缀术》等书。

4.物理学成就:《墨经》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光学和声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和成像等写的很系统,有“《墨经》光学八条”称誉。

5.地理学成就: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水经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明《徐霞客游记》是部地理巨著,其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欧洲两世纪。

6.农学成就: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7.手工业科技成就:《考工记》是战国手工艺专著,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在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科技成就。被国外学者评价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8.四大发明:西汉前期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已知世界最早的纸。105年蔡伦用树皮等造出便书写、料易得、造价低的“蔡侯纸”。4世纪起,东传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非洲和欧洲。

我国最早发明火药,唐中期就有配方记载;唐末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北宋在东京没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从而开创了战史新阶段。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隋唐已有雕版印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在此基础上,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早欧洲四个多世纪。

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37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