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族复兴的新道路”,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课程标准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3-1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2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交流的结果。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4课时

第一课时

中华民族的觉醒

教材分析

1.结构分析:本课时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结合在一起,妥当地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的改变,但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中国又爆发了一场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五四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拉开了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爱国学生,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总是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了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的经过。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情境导入:

展示对联:

问:你能翻译这幅对联吗?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百姓的门户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后概括: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课教学

(一)新文化运动

活动一:看漫画,析含义

展示漫画:

请学生分析:

1.你认为漫画(一)反映了什么?

2.你知道漫画(二)中所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究竟是指什么?“老家”住在哪里?

3.在中国率先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旗帜的人是谁?学生讨论回答后出示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到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师:陈独秀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也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形象地把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比作一辆车子的两个车轮,号召青年们以民主与科学并重,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李大钊、鲁迅等人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请四位学生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请学生给予评价,教师也参与)

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过程中,新文化的“旗手”们提倡进行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试做白话诗、白话文。

展示唐诗、白话诗、文言文、白话文,结合这两首诗和两篇文章,说说新文化的“旗手”们在当时为什么要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唐诗: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

白话诗:

湖上

水上一个萤火,

水里一个萤火,

平排着,

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

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胡适

文言文:

欧阳修论作文

项岁孙衅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圣者。痴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选自《东坡志林》)

白话文: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活动三:议一议: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儒家学说要求臣民忠于君主,儿子他人父亲,妻子顺从丈夫,把人变成了奴隶,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因此,他们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要“打倒孔家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种做法?

小组讨论后发言

引导学生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应该一分为二的加以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结合书本p99图7—24和2004.9.27—28在衢州召开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加以说明。

展示图片

9月27日下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举行隆重的南宗孔子国际文化节开幕式。衢州祭孔大典成了一个喜庆的节日。

孔氏大宗寓衢八百春秋,伴随历史的沧桑,孔氏南宗家庙屡迁、屡毁、屡建,但中华文化精神却代代相传。

从上可知: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长期禁锢人民的封建专制思想、旧道理、旧文学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一场新的运动在积压中爆发,请看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

展示资料

(1)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不顾中国的中立地位,借口对德国宣战,派兵登陆山东及进攻青岛。次年,中国请求日本撤兵,日本断然拒绝,乃生产了中日「山东问题」。

(2)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中国以战胜国资格,派陆征祥、顾维均及王正廷出席在法国举行的巴黎和会。

活动四: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野心,你对巴黎和会有何憧憬﹖试写出你的期望。(以50-100字为限)

可事实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师问:走在革命最前列,起先锋作用的哪些人?

生答:爱国学生。

2.五四运动的经过(有条件的可看五四运动的录像片)

学生罢课:

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学生均展开罢课,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设问:(1)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你是否会参与这次运动?为什么?

(2)假设你已参加了五四运动,并成为学生领袖(宣传组)试替这次运动创作:

①标语一则(以二十字限);例:「取消二十一条」

②口号一则(以十字为限);例:「内争国权、外除国贼」

学生的被逮捕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全国各阶层人民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

工人罢工(书本P101图7—30);商人罢市(P101图7—31)

3.五四运动的结果:由学生回答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表

参与者反对的对象斗争的形式

新文化运动进步的知识分子、学生封建专制制度,旧文学,旧道德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改革文学

五四运动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学生、工人阶级、商人等帝国主义、封建北洋军阀政府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游行示威(罢课、罢工、罢市)

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是如何一步步觉醒的:从制度层面的改良到精神层面的反思;从单纯的反帝或单纯的反封建到把反帝与反封建紧密结合。

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或在方框内打“√”,你会成功的。

五四运动

发生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__

发起者身份:_____________

所持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性质:爱国叛乱

2.年,创办,率先举起了“”和“”的大旗号码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方法认识事物。随后,、、等积极响应。

3.观察下列两幅漫画后回答问题(二)

(1)漫画(一)反映了1919年要打倒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及章宗祥,你认为这三只拳头分别代表那三个阶层的人物?

(2)你认为各阶层团结与否,与一个运动的发展有何关系?

(3)漫画(二)中所指的救国利器是什么?

4.五四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都有深远影响。试设计一牌纪念五四运动之纪念碑,当中写出五四运动之意义。(以一百字为限)

五四运动纪念碑

5.自选二首唐诗和现代白话诗以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历史性的转折

教材分析

1.结构分析:本课时描述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他们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走上了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建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1921.7)、第二次(1922.7)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全部完成,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转折,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或经过),二次大会的召开,让学生了解中共成立的意义:“两大”——“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两新”——“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性的转折。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学习,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之心,坚信党的领导。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对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

新课导入,史料导入

毛泽东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什么政党领导下取得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那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领导的呢?

新课教学

二、历史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议一议: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请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得出:

(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阶段基础: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工人运动对比表

工人人数罢工次数规模斗争的形式斗争的目标

辛亥革命前60万65次左右几百人分散斗争多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

辛亥革命后—1919年200万左右130多次几千人同盟罢工、联合斗争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已开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

(3)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深入民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各地建立早期党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早期共产党组织创建形势图(P103图7—32),要求概括早期共产党组织分布地点的共同特点,并尝试说明原因。

设问: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快速发展及其活动,表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它表明在中国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的条件成熟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即将诞生。

教师要强调陈独秀、李大钊在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南陈北李”。

大家谈: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得出: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因为大会:

①确立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确立了奋斗目标: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③选举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未虽然未参加会议,但因他在新文化运动和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和影响,被选为书记)

(2)结合书本P104图7—35、图7—36,提问:M.Jab88.cOm

你知道有关中共一大会址及党的生日的史实吗?

假如让你选会址,你会选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学生谈的过程或谈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或引导

(3)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因为这次大会:

①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②切合实际,提出当前党的奋斗目标: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日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国统一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③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未能解决的问题。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出示歌词,要求学生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师生共唱后,问:从歌曲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有条件的可放录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

意义:两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

两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要求学生思索:“新”体现在哪里?

课堂延伸

时间党的会议名称全国党员人数

1921年中共一大全国党员人数50多名

1922年中共二大全国党员人数195名

1925年中共四大全国党员人数432名

1927年中共五大全国党员人数994名

1997年十五大全国党员人数590万名

2002年十六大全国党员人数660万名

1.上述表格说明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加,队伍的不断壮大,表明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2.你能举几个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为民办实事的例子吗?(例:减轻农民的税收;建南水北调工程等)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两个小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练习

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答案,你会成功的!

1.1920年,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同年,也在北京建立了早期共产党组织,被誉为“南陈北李”。

2.月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

3.在中国共产党第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的民主革命纲领。

阅读与思考

4.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你会采用哪些形式?

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每个时代(时期)都有杰出的模范代表,你能列出几个吗?(不少于5个)并简单说说他们的事迹。

第三课时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教材分析

1.结构分析:本课时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决定并实现了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北伐胜利。但因蒋介石的背叛革命,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血腥屠杀。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大革命失败。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党背叛革命和血腥屠杀等历史史实,让学生体会到党为革命和人民付之的行动和作出的牺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崇高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对党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胜利进军

难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的原因

导入新课:

从中共二大说起: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力量都十分强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仅靠共产党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中共二大认为共产党应该联合全国各革命党派,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

新课教学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设问:1.孙中山会不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为什么?

教师展示资料,学生结合材料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不断领导反对军阀的斗争

时间革命名称结果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国外

1915-1916年护国运动胜利,袁世凯气急病死

1917年反对张勋复洋胜利,段祺瑞再度掌握中失政权

1917-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921-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引导学生得出:

(1)孙中山不断致力于国民革命,但最后大都失败了,迫使他寻找革命的新出路。

(2)五四运动让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就这样,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变

设问:2.第一次国共合作于哪年正式实现(1924年)?合作是不是等于合并?

教师要作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只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并不是两个政党的合并。

展示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孙中山一生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和亲自投身于实践的伟大行动。

大家说:请学生说说与黄埔军校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求学生参与评价)

设问:3.阅读教材P105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说说这所军校与其他军校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1)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

(2)军事制度严明,管理制度严格,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加强对学员的革命思想教育,是一所新型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学校;

(3)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对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二)北伐战争

展示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录像)

在看完图片(或录像的基础上)

请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概述北

伐战争(或请学生设计问题),教师作

补充(要求学生参与评价)

1.北伐战争的原因(目的):打倒列强,

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2.北伐战争的对象:封建军阀

3.北伐战争的经过:展示地图

北伐经过教师不需讲得太多,只要让学生看了地图有个直观印象,知道从什么地点出发,向哪些方向进军即可。

(教师可着重介绍北伐军在浙江的战斗情况)

4.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民革命军特别是其中的共产党人的英勇作战(如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2)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这是北伐战争期间,湖南省农民协会出版的《农民

画报》。画报上印有“工农兵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

义打倒军阀”的字样,它反映出了当时农民运动的斗争目标。

5.北伐取得的成就:推动了国民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请学生看教材图7-38九江码头)

6.北伐的结果:由于蒋介石的背叛革命,北伐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时间,共产党员工人领袖,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踪5000多人。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1927年7月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李大钊被杀图片。

右图就是东北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的罪证。

就这样,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思考:

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什么会惨遭国民党的血腥屠杀?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各自观点。

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

(1)国民党右派,特别是蒋介石投机革命,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2)帝国主义的支持,提供反革命经费;

(3)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一再妥协退让。

(4)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二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练习:

请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你会成功的!

1.为了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国民革命军从出师北伐。

2.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的新政策。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建了军校。

3.在湖北的贺胜桥等地,国民革命军击溃了军阀军队的主力。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主的第四军独立团,作战勇猛、声威大振,为第四军赢得“”的称号。

4.请将下列相应内容进行正确连线

1923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1924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6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

1927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

阅读与思考

5.孙中山在临终之时留下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件,尤须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此嘱。”

阅读后请回答

(1)孙中山革命40年的经验是什么?他未竟的遗志是什么?

(2)从孙中山的临终遗嘱中你感受到他的一种什么精神?对你有何启示?

6.北伐战争曾取得胜利,但因国民党的背叛最终使大革命失败,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四课时

红色根据地的建立和长征的胜利

教材分析

1.结构分析:本课时讲述了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武装斗争,发动了南昌起义,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分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历经两年时间的千辛万苦,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它完成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南昌起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胜利,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性、艰苦性,看到我们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增进学生对党和红军的感情,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动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采用问题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胜利长征

难点: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

朱德在南昌起义中用过的枪

设问:枪有什么用途?这是谁用的枪?在什么时候用过?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面对国民党反对派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拿起枪,又继续战斗。

贺龙,徐特立在革命最危急时刻参加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公开声明同蒋汪势不两立。

新课教学

一、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展示《南昌起义》图(有条件可看录像片段)

请学生分析南昌起义的意义

师展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为了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会这样说?

师: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独立武装斗争,确立对军队的领导权,才能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

设问:除南昌起义外,你知道当时还有哪些著名的武装起义?它们的结果如何?

(请知道的学生回答,如果不知道,就由教师介绍。)

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那么,出路究竟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引导得出: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因为这些起义都在国民党力量强大的地方进行,而且以进攻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面对挫折,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形势: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产品丰富,革命基础较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区是中国革命的基地。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教师强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观察图7—39(1929—1933年革命根据地)

问:从图中可以看出1929—1933年间中国共产党还创立了哪些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根据地是哪一个?

通过观察与回答,了解革命根据地的简要状况。

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和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大威胁,对此,蒋介石的态度如何?

生:对中央党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

师:有国民党的“围剿”便有勇敢的红军战士的反“围剿”。

二、反“围剿”和红军长征

师:展示表格,以便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王明的错误指挥,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时间敌军反“围剿”指挥者策略结果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2月10万毛泽东“撒开两手,诱敌深入”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20万毛泽东“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6月7月间30万毛泽东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底30多个师周恩来

朱德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0月100万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城市中心论,在城市全线出击失败

为保存红军实力,被迫长征。

展示地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录像)

教师不需照地图讲长征的经过,只是让学生有直观感觉,便于学生寻找自己的记忆,进行下面“大家说”的活动。

大家说:你对红军长征过程哪一片段或哪几片段的历史最感动?印象最深?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描述长征的经过(要求学生参与评价)

教师配合学生的讲述展示一些图片

重点讨论,强调遵义会议召开的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关。

在学生介绍完以后,设问:你如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

生小组讨论后概括: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

“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学生齐读上述长征的历史意义

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红军,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吗?现在的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踊跃回答,同时教师给予评价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中毛泽东的诗《长征》,然后教师演唱一次。

最后大家跟着播放的歌曲齐唱《长征》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长征的伟大壮举。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二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练习:

请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答案,你会成功的!

1.根据地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在领导下创建,后来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根据地。

2.请将下列相应内容进行正确连线

1934年10月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0月几年红军在甘肃会师

1936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

3.哪月哪日是中国人民解放的建军节?你知道它的来历吗?为了纪念建军节,你会(或准备)做些什么?

4.工农红军初上井冈山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盖的是稻草编成的被子……,为什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红军还能坚持斗争?他们的理想信念是什么?

5.请给在红军长征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写一封信,要求字数500左右。

参考材料

1.《呐喊》与《狂人日记》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收集了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作品严肃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探讨了中国革命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鲁迅题名为《呐喊》,用意在于为革命者作战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用象征的手法,指出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强烈地批判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这是《呐喊》初版本和《狂人日记》。

胡适的白话诗二首

2.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

雪色满空山,抬头忽见你!

我不知何故,心里很欢喜;

踏雪摘下来,夹在小书里;

还想做首诗,写我欢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狠难写,抽出笔来还搁起。

3.四月二十五夜

吹了灯儿,卷开窗幕,放进月光满地。

对着这般月色,教我要睡也如何睡!

我待要起来遮着窗儿,推出月光,又觉得有点对他月亮儿不起。

我终日里讲王充,仲长统,阿里士多德,爱比苦拉斯,……几乎全忘了我自己!

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哀怨,过来情思。

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愿意!

怕明朝,云密遮天,风狂打屋,何处能寻你!

4.近代著名诗《三将军歌》

张维屏

夷犯定海公宋城,手轰巨炮烧夷兵。

夷兵入城公步战,炮洞公胸刀劈面。

一目劈去斗犹健,面血淋漓贼惊叹。

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

尸如铁立僵不倒,负公尸归有徐将。

5.孔子走向全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孔子奖”

今年(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据光明日报以报消息,日前(2004年9月30日)在山东曲阜开幕的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的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

这项“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该奖项每年一届,每届突出一个主题。

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学说得到了国际社会性的重视。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

今年6月22日,中国与肯尼亚两国政府教育部门在内罗毕签署协议,决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合作建设非洲首家孔子学院。

“今天纪念孔子,有利于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成果为人类共享。”现在许多国家都有人研究孔子,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正在更多的走向世界。

《论语子路》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文化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不同民族和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自己的诠释,这是因不同的历史、制度、宗教和文化所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似乎越来越没有国界,伴随而来的便是利益和文化的冲突。将这样一种思想用于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承认差异和尊重多元,既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以博大宽容的精神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对话”替代“文明的冲突”。所以有人寄希望于东方文明,能成为未来国际社会伦理的守护者。这也是近几年以孔子等先哲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明在国际上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6.巴黎和会

1919年1月至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派团参加。巴黎和会决定将战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不合理权益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回中国,激起了国人强烈反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图为巴黎和会场面之一。

7.中共“一大”的开会日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日期,在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档案的俄文译稿中记载:“代表大会预定6月22日召开,但是来自北京、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于是代表大会开幕了。”再据“一大”代表回忆、推算,“一大”应是7月23日开幕,7月31日闭幕。至于以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著名讲演中首先提出的:“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中提出:“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这是以党中央名义发出的关于纪念党的诞生的第一个指示。从此,每年“七一“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

8.中国国民党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中国同盟会,由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同盟会四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基本上成了官僚政客集团。1913年孙中山发动讨袁运动,失败后于1914年在日本另组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1923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发表改组宣言:1924年1月举行“一大”,其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年,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下,国民党进行北伐战争。1927年4月至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从此国民党成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政党。

9.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

这是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照片。

廖仲恺是广东惠阳人。早年加入同

盟会,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廖仲恺

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协助孙

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旗帜鲜明地与右派反

动势力斗争,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起

了重要作用。国共合作实现后,他参加了

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任军校党代表。孙中

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决贯彻“三大政策”,支

持工农运动,遭到了极右势力的仇恨,1925年8月20日,他被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刺杀身亡,终年48岁。

相关阅读

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微山县付村镇一中马龙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本知识: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大跃进”时的图画,了解“左”倾错误的表现;利用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图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本课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鹰厦铁路、第一汽车制造厂

(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他们的兴趣,来更好的复习旧知识)。

师: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能回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请看大屏幕上两个问题:

1.三大改造都改造了哪三个方面?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及标志?

生:三大改造是改造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三大改造时间是1956年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学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做到自然的链接)。

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请同学翻书到第6课。

讲授新课: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并尽快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多媒体演示:面对这样的国情和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我国政府是怎样应对的呢?

生:1956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多媒体演示:八大会址及问题“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为了强化重点,使学生对中共八大有更全面的认识。引导他们进行讨论。(达到学生熟记重点内容的目的)。

多媒体打出讨论题: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师:请大家共同讨论,然后,学习小组选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中共八大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生:中共八大制定的任务是符合当时国情。

生:中共八大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生:中共八大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多媒体演示:补充资料共同探讨。

生:共同讨论后回答。

这是对党的八大的评价,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师:为更好的指导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总路线的内容

多媒体演示:针对总路线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生:讨论后回答。1.反映了我党建设富强中国的决心,2.做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多快好省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在客观上不一定能实现。

师:于是在总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多媒体演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图片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多媒体演示: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师: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饿严重经济困难。

多媒体演示: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我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在1961年春全面调整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不久就取得明显好转。

多媒体演示:补充八字方针和调整经济的具体办法

师:我们这节课同学们对重点和难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为了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懂得学好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道理。接下来,我们继续推出延伸探究题,请全体同学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锻炼学生的论辩能力。使同学们的兴奋点达到高潮。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学会表达和表现)。

多媒体打出延伸探究题:结合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谈谈在现阶段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全班同学按着研讨学习小组坐在一起,进行研讨)。

生:尊重客观规律。

生:向雷锋,焦裕禄学习。

生:发展高科技领域。

生:要脚踏实地,艰苦创业。

生:反对浮夸,实事求是。

生:提倡节俭,反腐倡廉。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思维活跃,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

多媒体演示:巩固练习,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师: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出现了失误,但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多媒体演示:“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有哪些?

师: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归纳为1.工业产品产量2.原由和石油产品3.新兴工业4.科学技术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

多媒体演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成就表格.

多媒体演示:十年探索中,为什么我国人民能取得这样显著成就?要求学生讨论回答

生:1.人民群众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2.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和卓越贡献

多媒体演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图片.让学生感性认识

师:处理课本P30动脑筋

多媒体演示:雷锋及图片

生:1.爱国主义精神2.艰苦勤俭创业3.密切联系实际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5.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

课堂小结:

师:接下来,请两名同学把我们这堂课进行小结。(继续让学生学习表达和表现使课堂始终体现以学为本)。

生:本节课全面介绍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着重叙述了其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和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也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先进模范人物。

师:展示提纲

巩固练习:

多媒体演示:

1.195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D.中共“八大”.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A.片面强调公有制B.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过程

B.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C.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改革过程

D.三大改造过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

4.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倾的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打倒一切④浮夸风⑤全力发展重工业⑥“共产”风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⑥D.①②③④⑤

5.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④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能看图说出西晋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学习试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具体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在结合课后收集的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加深对这一时代民族大融合特征的理解;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教师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史实,培养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魏晋南北朝的前面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它的后面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但他绝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低谷。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提问:①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②有哪些边疆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
③这些少数民族最初生活在什么地方?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什么地方?(课件演示)这些是什么人居住的地方?
④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同,那么他们和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区别吗?
⑤有着这么多的不同,他们还能和平相处吗?尤其是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甚至把他们掠买为奴隶。更加剧了民族矛盾。
⑥如果不能和平相处的话,怎么办?如果有矛盾的话,怎么解决呢?(由学生讨论,得到答案)
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做十六国时期。十六国在中原大地上象走马灯似的来去匆匆的过客。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最终结束了十六国时代的是公元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北魏实现了前秦以后的又一次统一,前秦保持北方的统一不到10年,北魏的历史,远比前秦威武壮观,意义也极为深远,引得多年来人民探寻鲜卑族的历史渊源(讲述鲜卑族拓跋部的发展史)
提问: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鲜卑族吗?从而你看出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一个自古就是汉族的统治地区,他们面临着一个草原民族的首领如何统治好汉族人生活的地方。也就是首先要处理好同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的关系。当战争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人民之间就选择和平相处。如何才能和平相处呢?
大家可以想一想:怎么做呢?
就这个问题,北魏的皇帝探索了几代,其中成绩最为卓越的是孝文帝拓跋宏。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很想推行这场改革,但他发现很难继续进行下去。
提问:为什么呢?
(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的东西,必然要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
孝文帝决定要迁都。(孝文帝迁都的小故事)
提问:平城和洛阳那一个更适合于改革?
孝文帝迁都以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改革内容: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在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元,自己叫元宏。
提问:①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②在今天的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③没有,那鲜卑族上哪去了?(融入汉族之中)
④那你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讨论,视情况而定)
(向先进民族学习,是对的,但是不是应该把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完全抹煞呢?)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壮大了自己的国家,同时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一、填空题
1.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了_______和西魏并存、北齐和______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将北魏、______、西魏、北齐和______、总称为______朝。
2.为了接受______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________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公元______年迁都_________,并进一步推进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采用_____、学说、改穿_______,提倡。
二、单项选择题
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拓跋部C.巴氐族 D.羯族
2.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A.建康 B.洛阳C.长安 D.平城
3.公元577年,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的是()
A.孝文帝B.周文王C.周武帝 D.周厉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个地方是什么民族的发源地?
②这个民族在我国历史上建立了什么政权?
③它的统治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了哪些贡献?
答案:
一、1.东魏 北周 东魏 北周 北朝 2.汉族 中原 494 洛阳 汉姓 汉话 汉服 同汉族通婚
二、1.B 2.D 3.C 4.B
三、①鲜卑族拓跋部的发源地。
②4世纪后期,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③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顺应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
1、知识与能力:(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
3、过程与方法: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导入:
1、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导入列宁,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2、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3、考考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一、十月革命
(本课的重点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而十月革命是这一探索的开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只有讲清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意义。)
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历史小沙龙: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
(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故事会: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年国内战争极其艰苦,胜利来之不易。)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2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一、
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重点:新经济政策
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导入
1.历史剧《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焦点访谈: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一试身手:让学生设计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线索梳理:新经济政策。(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2、苏联的成立:你知道吗:观看苏联地图、说明苏联国徽的含义、听苏联的国歌。
(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到1991年,苏联解体。)
想一想: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小组讨论:搜集苏联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方面的成就。讨论取得成就的原因。(原因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除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外,还有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知识梳理: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粮食收购危机,导致了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若将小农经济改为集体农庄,国家便能随意收购粮食,从而解决粮食问题。因此,为进一步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议一议:农业集体化的进步之处及出现的问题。思考与讨论: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特征;给我们什么启示?
动动手: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64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