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等概念.并结合我国实例,了解计划生育的意义。

2.理解影响环境人口的因素,及估计方法掌握全球及中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综合分析观点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分析及预测。

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教育,明白控制人口提高素质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估计

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结合实例,启发归纳总结

教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1.人口再生产2.人口与环境关系,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

导入:随着人口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给环境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那么我们的地球能承受得起吗?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

导学思考题:1.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背景?

2.什么叫环境人口容量?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归纳,并结合实例

问:1.为什么要提出环境人口容量这一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背景:人口快速增长,资源紧张,环境问题.人类生存空间萎缩,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日趋突出。自然环境承受力越来越大,于是提出…..

问2.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

启发归纳:简言之,环境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国或其他国的资源,智力,科技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主义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问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主要有哪些?与环境人口容量有何关系呢?

引导启发,归纳

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如:土地.淡水源.能源等。

科技:人类获得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封闭与开放,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

人口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即物质生活消费,同时包括文化精神生活消费,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还有社会分配制度。

承转:我们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全球应该有多大的人口容量较为合适呢?

二.环境人口容量估计

导学思考:1.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特点?怎样理解?

2.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观点如何评价?有何借鉴意义?

3.如何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怎样正确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设问1.环境人口容量有何特点?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归纳:1.不确定性_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断变化。

2.相对确定性__一定历史时期内,资源总量,技术水平等因素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正因为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在实际中怎样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评估呢?在实际中往往选取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2.合理容量:地区最适宜人口。

承转:在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例:对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就存在几种不同观点。

问2.存在哪些观点呢?怎样正确看待?或对三种观点作正确评价?

学生讨论,回答:看P11图1.6

1.悲观者

2.乐观者

3.介于二者之间的观点:100亿左右

4.正确评价:人类发展史上,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即当时科技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最大人口数,但人类人口数从未达到过最高人口容量,也不会达到自然环境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提高,新科技能提供更广阔未来,同时人类对环境认识加深,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世界人口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人口增长对环境负面影响相当大,对人类的发展也有害的。

三.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问: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是怎样估计的?其容量为多大?目前是否达到?未达到是不是就不用控制人口增长?为什么?

小结:1.这里16亿主要是基于土地承载力而估计出来的,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因为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如土地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2.虽未达到最高值,但是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练习:1.人口与耕地矛盾突出

2.人口与水资源矛盾

问:你认为怎样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

1.计划生育2.保护环境

精选阅读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迁移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第三节 寒潮 教学设计


第三节寒潮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按照《地理必修·1》(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编排,是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前三章讲述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之后,围绕人地关系、以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高中地理开始,就接受人地关系的思想。而第三节正是从人地关系这一角度出发,简要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上的内容是《寒潮》。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的"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之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基于新课程强调"教学内要联系实际,要反映时代特征,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考虑到台风是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灾害性天气,且台风在深圳的影响更大,学生更熟悉,虽然相关内容课本上没有,但学生可以到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去查找,符合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因此选择"台风"为本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要求目标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理念和课程内容,为了更好地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的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①让学生了解台风的形成、危害及预防。②让学生认识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③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台风的形成、危害等,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表达,

培养与别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②学会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获取、整理、分析资料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养成辨证地评价地

理事物的思维习惯(通过的台风"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2.3(1)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学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第三节 硝酸


探究问题框架:

1、硝酸的物理性质:(直接给出)

2、从硫酸得到启示,硝酸有什么化学性质?(引导发现)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引入】我们学习了氮元素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接下来我们学习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硝酸。我们首先学习它的物理性质。

【板书】第四节硝酸

一、物理性质

【展示】63%浓硝酸。

【展示】发烟硝酸。

【讲述】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里由于硝酸的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

【指导阅读】查硝酸的密度,熔、沸点。查常用浓硝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发烟硝酸”

【导入】比较一下硝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找出其不同点:

【观察】色、态、气味、掂轻重、打开瓶塞,观察。得出结论: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比水重,能溶于水。

【观察】空气里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

挥发性(沸点)

物理的量浓度

常用浓硝酸

易(低)

18mol/L

常用硫硫酸

难(高)

12mol/L

【导入】在化学性质上,浓硫酸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性,硝酸是否也如此呢?下面我们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根据硫酸的化学性质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研究硝酸的化学性质。

【提示】注意与浓硫酸进行比较。哪一个剧烈。

【指导学生实验】

【总结】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硝酸的具有酸的通性,硝酸没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我们今天主要从氧化性来学习硝酸的特性。

【板书】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1)与不活泼金属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回答】酸性、氧化性(与铜、与碳)、吸水性、脱水性,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中钝化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硝酸的氧化性】

【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

现象: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铜在不断溶解。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剧烈,比铜与浓硫酸反应剧烈,铜与浓硫酸需要加热,铜与浓硝酸反应不需要加热。

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推导】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设疑】我们知道稀硫酸不能与不活泼的金属铜反应,稀硝酸能不能与不活动的金属铜反应呢?并与稀硫酸与铜反应进行比较。

【指导学生实验】

【总结并板书】

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

【引导总结】浓硝酸与稀硝酸与铜的作用有何不同;硝酸与硫酸氧化性哪一个较强,从哪几个方面表现。

【学生实验探究】铜和稀硝酸的反应。

现象:产生无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在不断的溶解。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

结论:此无色气体是NO。因为: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

【推导】

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

【总结】浓硝酸生成NO2、稀硝酸生成NO气体。浓硝酸反应速率快,不需加热,稀硝酸反应速率慢,有时需要加热。

浓硫酸与铜反应需要加热,浓硝酸不需加热。稀硫酸与铜不反应,稀硝酸可以反应。

可见,硝酸的氧化性比硫酸强。

【引导探究】冷浓硝酸与铝、铁活泼金属反应的情况怎样呢?

【引导探究】大家回忆,实验室能否用稀硝酸制取氢气?为什么呢?

【板书总结】(2)与活泼金属反应

在不生成稀硝酸中不生成H2、在浓硝酸中铝、铁钝化。

【讲述】除金、铂以外,其余金属全可被其氧化而溶解。

【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

【实验探究】与浓硫酸一样,铝和铁都浓硝酸中钝化,即浓硝酸把它们的表面氧化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膜,常温下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

【回答】不能,因为硝酸的氧化性很强,NO3-起氧化作用。而不是H+起氧化作用。

【倾听理解】

【引入】请大家用已学知识,推测浓硝酸能否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引导】推测碳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

【总结】规律:一般生成最高价酸或氧化物、NO2和H2O。

【讨论】结论:可以。原因是:硫酸可以氧化单质碳等,所以浓硝酸也应该能氧化碳单质等。

【推导】C+4HNO3(浓)4NO2↑+CO2↑+2H2O

【讲述】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对皮肤、衣物、纸强等都有腐蚀作用,所以使用硝酸时,一定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万一不慎将浓硝酸弄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NaHCO3)水或肥皂洗涤。

【听讲、理解】

【展示】利用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的样品,进行提问为什么发黄。

【启发】可能有NO2产生,由于NO2溶于硝酸而变黄。
【启发】如果是有NO2生成,那么硝酸的分解产物还必应有什么物质生成?

【引导】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不稳定性: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分析,讨论】发黄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硝酸分解。

【探究】在HNO3中,由于氢元素和氮元素都处于最高价,又因NO2的生成,是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所以只能是HN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可能有氧气生成。

【推导】

C+4HNO3=CO2↑+2NO2↑+2H2O↑

【回答】避光、阴凉处。

【小结】硝酸的特性是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共同的特点是由于+5价氮元素得电子,被还原为低价态氮的化合物的缘故。

【课堂练习】

1.工业上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硝酸

2.如何洗净一支内壁镀银的试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从节约原料,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要制取一定量的Cu(NO3)2晶体,下列实验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1)Cu+浓HNO3─

(2)Cu+稀HNO3─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07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