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1届高三地理锋面系统05”,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必修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大气》
第五节常见天气系统
第一课时“锋面系统”教学设计
新授课
一课时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说出锋面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学生能区分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3)学生能解释冷锋、暖锋形成的原因,以及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
(4)学生能识别锋面系统,并能运用这些方法阅读简易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阅读和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分析天气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提高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天气系统的学习,了解天气系统对全球各地天气变化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通过分析锋面系统对我国的天气的影响,增强学科学、爱科学,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生产,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1、锋面系统的识别;
2、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冷锋、暖锋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天气的关系。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PPT、flash课件、天气预报视频剪辑)主要用来展示图片、视频、音频文件,为学生创设情景,演示动态变化过程;板书主要用于归纳总结知识点,展示知识体系。
本课时教学运用的方法有:视频直观演示法、发现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讲解及讨论法、归纳法、角色扮演法等。
1、直观发现教学法:本课锋面系统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通过电教手段摸拟演示,提出探究问题,边演示边启发。使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把具体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展能力,增强兴趣。
2、比较法:由于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重要途径,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通过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3、读图分析法:本课时教学用图很多,有的显示结构,有的显示过程,读图分析,从图象中发现信息是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组讨论法:主要在学习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时使用,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归纳总结,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前面理论知识的理解。
5、角色扮演法:主要用于“试做天气预报员”活动环节,通过天气形势预报帮助学生阅读天气形势图。
6、归纳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做阶段知识小结使用的最重要方法。有助于知识体系化。
1.(3分钟)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讲述典故: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谴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作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到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了病。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而所谓的“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的天气反常现象,古代诸葛亮掌握气候的规律,借助天气帮助东吴打败了曹军。
过渡:古代的战争需要关注天气,今天的人们同样关心着变化多端的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天气变化有关的问题。
视频:播放近期中央台播出的天气预报,提醒学生注意天气形势预报信息。
总结承转:我们注意到在天气预报时,除了城市的阴晴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信息,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那么,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对天气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2.5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2.(29分钟)
第一部分:气团
教师:(引出)在学习锋面系统之前,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个与锋密切相关的概念——气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2页,阅读小字部分,找出气团的概念。
教师:(板书)(一)气团: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读出气团的概念。
教师:(讲述)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团空气。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物理性质均匀、大团空气两个基本条件。
(板书)1、定义:物性均匀大团空气
(提问)我们又知道,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那么,冷气团和暖气团除了温度差异,还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思考,完成下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PPT)
2、气团分类及性质对比:
温度湿度气压密度
冷气团
暖气团
师生:互动完成表格
教师:对于在完成上表时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适当讲解,如:湿度差异。
第二部分:锋
教师:(承接)我们学习了冷暖气团,了解了它们的性质差异,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冷暖气团要是相遇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动画。
(动画)Flash课件演示冷暖气团相遇的情况。
(承转)冷暖气团的相遇就形成了锋,什么是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找到锋面、锋线的概念,并思考:什么是锋前?什么是锋后?我们再来看一次动画。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教师:(动画)再次播放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的动画。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动画。
教师:(提问)什么是锋线?什么是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拳头代表冷暖气团,桌面代表下垫面,给我们演示一下?
学生:根据老师要求演示锋的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演示,结合学生活动总结出锋面、锋线、锋前、锋后的概念
(板书)(二)锋:1、基本概念:
锋面:
锋线:
锋前:
锋后:
学生:在课本上图2.19上相应位置上标出这几个概念。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2.19、2.20,找出,锋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带着问题读图
教师:(板书)2、锋的特点:
(1)结构特点:
学生: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教师:(启发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前面学习了气团是温度、湿度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根据气团温度的差异,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由于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启发提问)一上一下两个气团能稳定存在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气压差形成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水汽含量较大的暖气团上升到一定高度,温度下降,成云致雨,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板书)(2)天气特点:
(引导)我们再来观看两个冷暖气团相遇的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这两个动画有什么不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看完动画后小组讨论、回答。
(PPT)A.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B.降水分别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降水有什么不同?
(动画)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
学生:观看动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两个动画展示的就是冷暖气团相遇的两种不同情况。我们通常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将锋分为两种类型冷锋和暖锋。
(板书)3、锋的分类:
冷锋:
暖锋:
(结合课本图总结)冷锋,就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锋的锋面前面为暖气团,锋后为冷气团。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所以,冷锋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等现象。
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转折过渡,启发提问)由此可见,冷锋和暖锋的形成、结构、对天气的影响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它们究竟与天气变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4、冷锋、暖锋与天气:
(活动布置)我们先以冷锋为例分析,为了更清晰的看出冷锋对天气的影响,我们从三个阶段来观察记录,第一个阶段是:过境前,也就是冷气团没有来临之前天气状况;第二个阶段是:过境时,也就是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时天气的变化;第三个阶段是: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位置时候的天气状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画过程。
(动画)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变化演示。
学生:观看动画,分别记录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状况。
教师:(PPT)
锋面类型天气状况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中冷锋部分。
(启发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天气状况呢?(请同学们结合冷暖气团、冷暖锋的特点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冷锋过境前该地受暖气团控制,暖气团温度高、密度小、气压低、湿度大,出现高温、晴朗的天气,由于暖气团水汽含量较大,天空会有云朵。冷锋过境时,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凝结成云、雨,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的天气;暖锋过境后,该地受冷气团控制,冷气团干冷、气压高,在它的控制下出现低温晴朗天气。
(转折过渡)我们一起分析了冷锋对天气的影响,那么暖锋对天气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动画,小组做好记录,根据我们分析冷锋的思路总结,完成表中暖锋部分内容。
(动画)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变化演示。
学生:观看动画,小组记录,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肯定,做出总结。
教师:我们刚才已经学习了锋的概念、特点以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完成一下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提问)我们学了这么多,如果给我们一个封面图我们能不能准确识别冷锋和暖锋呢?锋面的判读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PPT)
冷暖锋判断法:
1.侧视图判断法(图1、图2)
(1)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
(2)冷气团移动的方向。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冷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
2.平面图判断法(图3)
(1)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冷锋用线条加三角形表示,暖锋用线条加半圆表示。
(2)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移动的箭头指向锋面,而暖气团则背离锋面,此为冷锋,反之为暖锋。
教师:(承转过渡)学习了锋面系统知识,我们知道了冷锋、暖锋系统的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理解了冷锋、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所联系,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些在锋面系统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图片,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图片反映的分别是什么灾害?
(板书)4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PPT)
(1)北方夏季的暴雨
(2)冬季的寒潮
(3)冬春季节的风沙天气
3、(2分钟)
教师:(PPT)展示知识体系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了常见天气系统中锋面系统的动态演变,冷锋、暖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以及锋面系统与我国降水和灾害性天气的关系,我们现在来做几道巩固练习题,看同学们掌握得如何。
4、(10分钟)
(1)试用锋面知识分析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地理含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春雨:过去被暖气团控制,春雨过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秋雨:过去被冷气团控制,秋雨过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2)争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形势预报
教师:(PPT)展示天气形势预报图
学生:根据PPT展示图做天气形势预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指导,给出正确答案
(3)
学生:根据图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
5、(1分钟)
1、请同学们连续三天收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天气预报,做好天气形势预报记录,小组讨论交流。
2、收集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典型实例,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下节课时我们找同学来给我们讲解。
2.5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一)气团:
1、定义: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
2、分类及性质比较:冷气团、暖气团
(二)锋面系统:
1、基本概念:锋面:冷暖气团交界面
锋线:锋面与下垫面的交界
2、锋的特点:
(1)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2)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天气
3、锋的分类
4、锋与天气
5、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1)北方夏季的暴雨
(2)冬季的寒潮
(3)冬春季节的风沙天气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1届高三地理重点例题分析014,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地球公转、自转理解不清
读下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幅图中都有明显画错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正。
(2)分别在甲、乙两幅图中适当位置标注二分日、夏至日。
(3)将甲图中代表地球公转不同位置的字母a、b、c、d按要求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北半球昼短夜长;②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③地球公转速度接近最快;④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⑤北京昼长夜短,昼渐长。
此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不清楚地球公转的方向;二是对二分二至日与近、远日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掌握不清;三是不清楚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位置的对应关系。甲图是北半球上空俯视图,公转方向是逆时针;乙图是南半球上空俯视图,公转方向应是顺时针。从春分日至秋分日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在夏至日这一天昼达到最长;由秋分目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在冬至日这一天昼达到最短。南半球则相反。
(1)甲图地轴倾斜方向错了,应改为向右倾斜。乙图地球公转方向错了,应改为顺时针。
(2)标注略。
(3)c、da、bdca
地球的公转方向危自西向东,不过在南北极上空观察时分别呈顺时针与逆时针,因观察位置的差异,二分二至的位置在不同的公转轨道图上是不同的。地球运动到近日点时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夜现象,运动到远日点时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昼现象。在做此类涉及地球公转运动的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地球公转的方向;②太阳的位,区分近日点与远日点;③当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北极点出现极夜现象,从而可判断地轴的倾斜方向。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
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
(1)~(2)题。
(1)甲图中M点的纬度、乙图中N点
对应的月份分别是
A.30°1月B.60°7月
C.60°1月D.30°7月
(2)当公转速度为N时
A.漠河市民欢度“白夜”B.新西兰南部海域冰山座座
C.松花江畔银装素裹D.悉尼处于雨季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地球公转、自转的速度变化特点理解不清,不能利用图形进行表达;二是对选项中提到的一些知识点不理解,像“白夜”、新西兰南部出现冰山的季节、原因等。M点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可以推断其纬度约为南北纬60°;由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可以推断其位于远日点附近,时间为7月初。7月初为北半球夏季、
南半球冬季,此时漠河地区白昼为一年中最长的时期,称之为“白夜”。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在南北纬60°处为赤道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其平均速度为30千米/秒。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同样是在不断变化的,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小,其平均角速度为1°/日。复习中识记一些主要的地理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如二分二至赤道、回归线、极圈的中午太阳高度数值或昼夜长短等,会非常有利于一些题目的分析。
光照图判读能力差,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典型例题1右图所示区域为地球某日的夜半球,A为圆心。读图回答(1)~(3)题。
(1)A点的坐标和该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A.10°N,80°E80°
B.10°S,80°E70°
C.10°N,100°W80°
D.10°S,100°W70°
(2)此时北京时间是
A.2点40分B.14点40分C.13点20分D.1点20分
(3)P在Y的
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北方向
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不能进行正确的图形转化;二是对图中各点发生的地理现象不明确;三是不明确图中所示半球为夜半球;四是在具体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图示半球为夜半球,结合赤道的弯曲情况可以判断此时北纬80°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XY所在直线为过南极点的两条经线,Y点所在经线为西经100°则A点所在经线为东经80°,A为圆心则其纬度为南纬10°。
此时太阳直射北纬10°、西经l00°,A点正午太阳高度为70°,北京时间为2点40
分。从图中可以看出P在Y的北方,P点在昏线上,因而P点又在Y的东方。
在解答有关光照图的问题上,一要准确把握图中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等)、线(晨昏线、太阳直射经线、0时所在经线等)、面(赤道面、晨昏圈所在平面等)的准确含义及其隐藏的条件(太阳直射的半球、太阳直射点可能运动的方向、季节的信息等);二要能把不常见的光照图转换成平时常见的侧视图或俯视图,这样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常见的光照图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典型例题2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D.NO为晨线
(2)此时北京时间为
A.6日12时B.7日12时
C.6日24时D.5日12时
(3)此时
A.开普教炎热干燥B.北半球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D.地球自转速度最快
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图中信息提取不足,如地球自转的方向;二是对晨昏线的概念及特点理解不透;三是对日期分界线理解不到位,对图中阴影部分的理解不准确。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该半球为南半球,日期的分界线为0时所在经线与l80°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0时或l2时所在经线,由此可以判断过极点与P点的经线
为0时所在经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NO为晨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温和多雨。过Q点的经线为180°经线,过P点的经线为西经60°,从而可知北京时间为7日12时。
有关日期的问题要注意区分日期的分界线:0时所在的经线和180°经线。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日期较早的1天,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日期较晚的1天。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0时或12时,如果该经线大部分位于昼半球则为12时所在经线,若大部分位于夜半球则为0时所在经线。在今后的复习中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进行运用。
东南
不清楚经纬线的长度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
C.丙D.乙和丙
(2)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
C.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
D.乙处比例尺最小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经纬线长度变化的特点不清;二是不能正确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甲、乙、丙三地与l80度经线都相差了5个经度,但甲、乙、丙三葩的纬度位置不同,虽然经度间隔相同但纬线长度不同,相同经度间隔的纬线长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纬线越短,因而乙地船速度最快。纬度相差一度的经线长任何地方都是相等的,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的面积是乙大于丙,丙大于甲。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代表的实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小,从而可以判断三地的比例尺是甲处大于丙处,丙处大于乙处。故第(1)题选B,第(2)题选D。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可采用两者相互比较的方法进行,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半圆,理论上讲为赤道长度的一半。而纬线的长度则是从赤道想两极递减,赤道最长,南北纬60°的纬线圈为赤道长度的一半。比例尺的大小要根据起定义进行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是分数值的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数值越小,比例尺越小。
等值线的弯曲情况判读不清
读某等值线图,图中数值abc,据此回答(1)~(3)题。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纬度位置B.沿岸暖流C.地形D.夏季风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B.②处为山脊
C.①处山坡降水较多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势好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处吹偏南风B.②处易出现锋面C.③处降水较多D.该地区天气晴朗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思维转换较慢,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思考问题;二是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或掌握;三是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分析选项。第(1)题,如果是等温线图,在沿岸暖流或夏季风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向温度低的地方凸出,在纬度因素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应该是受地形的影响,此处地形应较高。第(2)题,若为等高线图,①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应最大,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①处山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马尾松长势更好。第(3)题,如果为等压线图,图示气压系统为低压,②处于低压槽中易出现锋面,在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因位于我国,①处吹偏北风;③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
各类等值线图是高考青睐的图形之一,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各类等值线图的判断方法,并加以对比,总结其共同的规律,注意等值线图中的弯曲方向、闭合、疏密、数值(极大值、极小值)、走向等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一般在等高线图中弯曲部分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起)或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凸起),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起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起为暖流)。
地形剖面图判读不清
下面沿甲图中E~F、M—N所作的地形剖面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的地形是A.山峰B.山脊C.山谷D.鞍部
(2)①地比②地
A.海拔高,坡度大B.海拔高,坡度小C.海拔低,坡度大D.海拔低,坡度小
(3)③地位于④地的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看不懂剖面图,不能根据乙、丙图中地势的起伏变化判断地形,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二是对图中各点定位不准确。E—F剖面线海拔逐渐降低,M—N剖面线海拔存在一个最高点,两者相结合可判断该地地形为山脊,E—F为脊线,M—N为过脊线上O点作的剖面。①、②两地位于E—F脊线上,从两点的位置看①地海拔高,结合E—F剖面线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①地坡度更小。③地在E—F脊线上,④地在M—N剖面上,可以看出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剖面图的判读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复习时不能只在等高线图上进行分析,要根据剖面图、示意图的形状借助空间想象能力来解决该题中出现的剖面图组合的问题。根据等高图线沿着不同方向作出几种常见的地形剖面图进行比较,从而掌握其剖面的起伏特征。判断剖面图的基本方法如下:①仔细阅读图例、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方向和经纬度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②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的垂直比例尺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③确定剖面线所在的大洲、大洋、国家或地区位置;④确定地形剖面图所表示的地区以后,将地形剖面图中的地势起伏状况、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及地形特征等与该地区进行对照,判断地形区名称;⑤根据该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判断其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等与该地区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过读图观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经纬网图判读不清
读以下两幅经纬网图,完成(1)~(3)题。
(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正确叙述是
A.甲在乙的东南方向B.丙在乙的东北方向C.丁在甲的西北方向D.乙在丁的西南方向
(2)若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3月21日8时整,则
A.甲地处于昼半球范围内B.乙地的区时为l7时
C.丙地与甲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日期D.丁地的地方时是11时20分
(3)若6月22日在丙地观测太阳并做记录,则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当太阳在正南方时,太阳高度为23°26′
C.正午时太阳在天顶位置
D.当地0点时,太阳高度为3°26′
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不会在经纬网上辨别方向;二是对太阳视运动、日期判断等知识理解不透;三是对有关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等的计算错误。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甲位于乙的西北方向:丙、丁位于北半球,丙位于丁的东南方向;丁位于东经40度,甲位于西经130度以西,因而丁在甲的东北方向;乙位于西经130度以东,因而在丁的西南方向。国际标准时间为3月21日8时整,甲地大约为3月20日23时,应位于夜半球;乙地位于西9区,区时为3月20日23时;丁地的地方时为l0时40分;丙地为21日12时,从而可知丙地与甲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日期。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丙地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正午时太阳在南方的天空,正午太阳高度为43°26′;该日丙地出现极昼现象,当地0点时,太阳高度为3°26′。
解答有关经纬网判读的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地球自转的方向无论南北半球都是自西向东,两点间判读方向要取最短距离,即两点间的劣弧段,看两点的经度和是否大于180°;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出现极昼现象的地点都是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他地方为东北日出、西北日落(除极夜区),出现极昼的地点在地方时0时时,太阳高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该太阳高度的数值加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除以2为直射点的纬度数。
洪家楼高级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
课题:地球的运动(五)课型:复习课
1、熟悉地球运动的规律
2、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意义
一、练习基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
(一)选择题
右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读图完成1~4题:
1.甲地位于丁地的:()
A.东北方B.东南方
C.西北方D.西南方
2.从甲地飞往丁地的最短距离的飞行方向是:()
A.向东北飞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飞
C.向西北飞
D.先向西北再向西南飞
3.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先迎来新年曙光的是:()
A.甲B.乙C.丙D.丁
4.这天,北极圈上的白昼时间为:()
A.0小时B.6小时C.18小时D.24小时
5.下图能正确表示由于地球自转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是()
右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分析判断6~8题。
6.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7.该地的经度是()
A.100°EB.110°E
C.125°ED.130°E
8.图中X、Y的时间可能为()
A.8:00、17:00
B.8:10、17:10
C.8:20、17:00
D.7:50、17:10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9~10题。
9.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A.23026’ B.66024’ C.900D.450
10.该地的纬度是()
A.23026′B.21034′C.25026′D.68026′S
某日,一地理兴趣小组在操场测量太阳高度:在巨型圆靶(下图中的圆是以0为圆心,不同长度为半径的同心圆)上竖了一根竿子,A1、A2、A3、A4、A5分别是秆子顶点A在北京时间10:40、11:20、12:00、12:40、13:20观测时的轨迹)。回答11~12题:
11.在图中以O为原点,兴趣小组成员所画的正南方位(用虚线表示),最合理的是()
A.南1B.南2
C.南3D.南4
12.当上题中竿子的日影子最短时,地球上晨线上的纬度
如下图所示。已知K在H的西南方向,则图中点H
的经度是()
A.125°EB.55°WC.120°ED.130°E
(二)综合题
13.在甲、乙两图中,AC为赤道,BC为晨昏线的一部分,B点的地方时比A点的早,此时D点的地方时为15时,据此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甲中画出晨昏线的另一部分,并将其转绘在图乙上,再在图乙上画出夜半球的范围(用平行线表示)。
(2)图中A、B、E三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处。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处。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伦敦时间是______________。
(4)图中B点位于D点的______________方向,E点位于B点的______________方向。
(5)该季节,开普敦正值______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巴西的热带草原进入______________季节,尼罗河进入_____________(枯水、丰水)期。
14.(09年浙江文综第36题)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二、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掌握了吗?
洪家楼高级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
课题:地球的运动(一)课型:复习课使用时间:2010年9月6日
1、熟悉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意义
一、自主复习(阅读课本,结合《高考高手》梳理基础知识)
(一)要点扫描
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是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应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填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比较表
一、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
自转运动
定义
旋转中心
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附近。
运动方向平视:;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
周期1恒星日—小时分秒(真正周期,自转3600);
1太阳日—小时(昼夜交替周期)
速度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同,约为;线速度—由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南北极点线速度、角速度都为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意义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而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就是小时。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1)晨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2)昏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判断右图中A点在线上。
2.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1)偏移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
(北右南左赤不偏,并且要落实到图上,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断)
(3)影响:(1)大气的水平运动;(2)水体的水平运动:如北半球河流右岸,左岸。
3.产生地方时
(1)地方时的概念:因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通常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2)经度每相差,地方时相隔小时;每相差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二)精讲互动
1.如何区别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
2.如何来判断晨昏线?
一是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
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
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公式与方法。
公式——B地的时间=A地的时间±4分钟×两地经度差
区时计算:计算某地所在时区数:公式——某地时区数=某地经度/15度(商可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加上四舍五入的整数商即为时区数);
某地区时计算:公式——B地的区时=A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
注意:(1)先求两地时区差:为所求地点与已知地点的时区差,时区差计算:同侧减,异侧加;;
(2)再求时间差,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则相差多少个小时;
(3)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
二、练习基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
(一)基础训练
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心的运动
B.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A.昼夜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的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A.24小时B.一个恒星日C.一个太阳日D.一个恒星年
4.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D.角速度不相同,线速度相同
5.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6.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天
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
读下面一段资料回答7题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7.英国伦敦的中国学子看到此景的时间是()
A.10月24日10时05分B.10月24日8时05分
C.10月23日10时05分D.10月25日2时05分
8.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日期是月日或月日。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3)此时地球上除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外,还有一条经线的东西两侧日期也不相同,这条经线是。
(4)图所示当天地球赤道上日出的地方时是时;北极圈上日落的地方时是时。
(5)从昼夜半球看,图中NAS叫线。
(二)感悟高考
(2010年湖北联考)读世界地图,回答1~2题。
1.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区时为
A.6月21日6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1日18时
D.12月22日6时
2.若DF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22日的范围可能是
A.20°W向东至160°E之间
B.0°向东至180°之间
C.160°W向东至20°E之间
D.0°向东至160°E之间
3.(探究创新题)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31°N,103.4°E)发生8级地震。中国政府迅速组织救援队赶赴灾区救援,国际社会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发生时,伦敦(51.5°N,0°)、莫斯科(55.75°N,37.6°E)、华盛顿(38.9°N,77°W)、堪培拉(35.28°S,149°E)四城市的人们仍在夜里睡梦中的是________。此时,国际标准时为________。
(2)俄罗斯救援队从莫斯科乘飞机于北京时间5月16日下午3时15分到达成都,如果途中用了3小时,救援队出发时当地区时为________。
(3)地震发生时,赤道上处于白天的范围是________,与汶川处于同一天的范围是________。
三、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掌握了吗?
文章来源://m.jab88.com/j/7954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