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1届高三地理重点例题分析014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1届高三地理重点例题分析014,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地球公转、自转理解不清

读下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幅图中都有明显画错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正。

(2)分别在甲、乙两幅图中适当位置标注二分日、夏至日。

(3)将甲图中代表地球公转不同位置的字母a、b、c、d按要求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北半球昼短夜长;②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③地球公转速度接近最快;④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⑤北京昼长夜短,昼渐长。

此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不清楚地球公转的方向;二是对二分二至日与近、远日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掌握不清;三是不清楚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位置的对应关系。甲图是北半球上空俯视图,公转方向是逆时针;乙图是南半球上空俯视图,公转方向应是顺时针。从春分日至秋分日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在夏至日这一天昼达到最长;由秋分目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在冬至日这一天昼达到最短。南半球则相反。

(1)甲图地轴倾斜方向错了,应改为向右倾斜。乙图地球公转方向错了,应改为顺时针。

(2)标注略。

(3)c、da、bdca

地球的公转方向危自西向东,不过在南北极上空观察时分别呈顺时针与逆时针,因观察位置的差异,二分二至的位置在不同的公转轨道图上是不同的。地球运动到近日点时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夜现象,运动到远日点时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昼现象。在做此类涉及地球公转运动的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地球公转的方向;②太阳的位,区分近日点与远日点;③当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北极点出现极夜现象,从而可判断地轴的倾斜方向。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

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

(1)~(2)题。

(1)甲图中M点的纬度、乙图中N点

对应的月份分别是

A.30°1月B.60°7月

C.60°1月D.30°7月

(2)当公转速度为N时

A.漠河市民欢度“白夜”B.新西兰南部海域冰山座座

C.松花江畔银装素裹D.悉尼处于雨季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地球公转、自转的速度变化特点理解不清,不能利用图形进行表达;二是对选项中提到的一些知识点不理解,像“白夜”、新西兰南部出现冰山的季节、原因等。M点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可以推断其纬度约为南北纬60°;由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可以推断其位于远日点附近,时间为7月初。7月初为北半球夏季、

南半球冬季,此时漠河地区白昼为一年中最长的时期,称之为“白夜”。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在南北纬60°处为赤道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其平均速度为30千米/秒。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同样是在不断变化的,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小,其平均角速度为1°/日。复习中识记一些主要的地理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如二分二至赤道、回归线、极圈的中午太阳高度数值或昼夜长短等,会非常有利于一些题目的分析。

光照图判读能力差,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典型例题1右图所示区域为地球某日的夜半球,A为圆心。读图回答(1)~(3)题。

(1)A点的坐标和该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A.10°N,80°E80°

B.10°S,80°E70°

C.10°N,100°W80°

D.10°S,100°W70°

(2)此时北京时间是

A.2点40分B.14点40分C.13点20分D.1点20分

(3)P在Y的

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北方向

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不能进行正确的图形转化;二是对图中各点发生的地理现象不明确;三是不明确图中所示半球为夜半球;四是在具体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图示半球为夜半球,结合赤道的弯曲情况可以判断此时北纬80°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XY所在直线为过南极点的两条经线,Y点所在经线为西经100°则A点所在经线为东经80°,A为圆心则其纬度为南纬10°。

此时太阳直射北纬10°、西经l00°,A点正午太阳高度为70°,北京时间为2点40

分。从图中可以看出P在Y的北方,P点在昏线上,因而P点又在Y的东方。

在解答有关光照图的问题上,一要准确把握图中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等)、线(晨昏线、太阳直射经线、0时所在经线等)、面(赤道面、晨昏圈所在平面等)的准确含义及其隐藏的条件(太阳直射的半球、太阳直射点可能运动的方向、季节的信息等);二要能把不常见的光照图转换成平时常见的侧视图或俯视图,这样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常见的光照图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典型例题2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D.NO为晨线

(2)此时北京时间为

A.6日12时B.7日12时

C.6日24时D.5日12时

(3)此时

A.开普教炎热干燥B.北半球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D.地球自转速度最快

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图中信息提取不足,如地球自转的方向;二是对晨昏线的概念及特点理解不透;三是对日期分界线理解不到位,对图中阴影部分的理解不准确。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该半球为南半球,日期的分界线为0时所在经线与l80°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0时或l2时所在经线,由此可以判断过极点与P点的经线

为0时所在经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NO为晨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温和多雨。过Q点的经线为180°经线,过P点的经线为西经60°,从而可知北京时间为7日12时。

有关日期的问题要注意区分日期的分界线:0时所在的经线和180°经线。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日期较早的1天,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日期较晚的1天。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0时或12时,如果该经线大部分位于昼半球则为12时所在经线,若大部分位于夜半球则为0时所在经线。在今后的复习中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进行运用。

东南

不清楚经纬线的长度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

C.丙D.乙和丙

(2)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

C.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

D.乙处比例尺最小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经纬线长度变化的特点不清;二是不能正确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甲、乙、丙三地与l80度经线都相差了5个经度,但甲、乙、丙三葩的纬度位置不同,虽然经度间隔相同但纬线长度不同,相同经度间隔的纬线长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纬线越短,因而乙地船速度最快。纬度相差一度的经线长任何地方都是相等的,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的面积是乙大于丙,丙大于甲。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代表的实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小,从而可以判断三地的比例尺是甲处大于丙处,丙处大于乙处。故第(1)题选B,第(2)题选D。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可采用两者相互比较的方法进行,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半圆,理论上讲为赤道长度的一半。而纬线的长度则是从赤道想两极递减,赤道最长,南北纬60°的纬线圈为赤道长度的一半。比例尺的大小要根据起定义进行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是分数值的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数值越小,比例尺越小。

等值线的弯曲情况判读不清

读某等值线图,图中数值abc,据此回答(1)~(3)题。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纬度位置B.沿岸暖流C.地形D.夏季风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B.②处为山脊

C.①处山坡降水较多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势好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处吹偏南风B.②处易出现锋面C.③处降水较多D.该地区天气晴朗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思维转换较慢,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思考问题;二是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或掌握;三是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分析选项。第(1)题,如果是等温线图,在沿岸暖流或夏季风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向温度低的地方凸出,在纬度因素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应该是受地形的影响,此处地形应较高。第(2)题,若为等高线图,①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应最大,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①处山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马尾松长势更好。第(3)题,如果为等压线图,图示气压系统为低压,②处于低压槽中易出现锋面,在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因位于我国,①处吹偏北风;③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

各类等值线图是高考青睐的图形之一,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各类等值线图的判断方法,并加以对比,总结其共同的规律,注意等值线图中的弯曲方向、闭合、疏密、数值(极大值、极小值)、走向等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一般在等高线图中弯曲部分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起)或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凸起),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起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起为暖流)。

地形剖面图判读不清

下面沿甲图中E~F、M—N所作的地形剖面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的地形是A.山峰B.山脊C.山谷D.鞍部m.jAB88.com

(2)①地比②地

A.海拔高,坡度大B.海拔高,坡度小C.海拔低,坡度大D.海拔低,坡度小

(3)③地位于④地的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看不懂剖面图,不能根据乙、丙图中地势的起伏变化判断地形,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二是对图中各点定位不准确。E—F剖面线海拔逐渐降低,M—N剖面线海拔存在一个最高点,两者相结合可判断该地地形为山脊,E—F为脊线,M—N为过脊线上O点作的剖面。①、②两地位于E—F脊线上,从两点的位置看①地海拔高,结合E—F剖面线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①地坡度更小。③地在E—F脊线上,④地在M—N剖面上,可以看出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剖面图的判读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复习时不能只在等高线图上进行分析,要根据剖面图、示意图的形状借助空间想象能力来解决该题中出现的剖面图组合的问题。根据等高图线沿着不同方向作出几种常见的地形剖面图进行比较,从而掌握其剖面的起伏特征。判断剖面图的基本方法如下:①仔细阅读图例、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方向和经纬度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②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的垂直比例尺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③确定剖面线所在的大洲、大洋、国家或地区位置;④确定地形剖面图所表示的地区以后,将地形剖面图中的地势起伏状况、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及地形特征等与该地区进行对照,判断地形区名称;⑤根据该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判断其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等与该地区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过读图观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经纬网图判读不清

读以下两幅经纬网图,完成(1)~(3)题。

(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正确叙述是

A.甲在乙的东南方向B.丙在乙的东北方向C.丁在甲的西北方向D.乙在丁的西南方向

(2)若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3月21日8时整,则

A.甲地处于昼半球范围内B.乙地的区时为l7时

C.丙地与甲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日期D.丁地的地方时是11时20分

(3)若6月22日在丙地观测太阳并做记录,则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当太阳在正南方时,太阳高度为23°26′

C.正午时太阳在天顶位置

D.当地0点时,太阳高度为3°26′

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不会在经纬网上辨别方向;二是对太阳视运动、日期判断等知识理解不透;三是对有关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等的计算错误。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甲位于乙的西北方向:丙、丁位于北半球,丙位于丁的东南方向;丁位于东经40度,甲位于西经130度以西,因而丁在甲的东北方向;乙位于西经130度以东,因而在丁的西南方向。国际标准时间为3月21日8时整,甲地大约为3月20日23时,应位于夜半球;乙地位于西9区,区时为3月20日23时;丁地的地方时为l0时40分;丙地为21日12时,从而可知丙地与甲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日期。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丙地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正午时太阳在南方的天空,正午太阳高度为43°26′;该日丙地出现极昼现象,当地0点时,太阳高度为3°26′。

解答有关经纬网判读的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地球自转的方向无论南北半球都是自西向东,两点间判读方向要取最短距离,即两点间的劣弧段,看两点的经度和是否大于180°;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出现极昼现象的地点都是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他地方为东北日出、西北日落(除极夜区),出现极昼的地点在地方时0时时,太阳高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该太阳高度的数值加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除以2为直射点的纬度数。

相关知识

2011届高三地理文化与旅游012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1届高三地理文化与旅游012”,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文化与旅游

(一)文化与文化景观

l.文化与地理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

(2)文化与自然环境

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与地理

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l)文化景观

概念: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空间性:(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义(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

时代性: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长城、烽火台等)

(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指示性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

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观与自然

(1)文化与自然

(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物质文化景观(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受自然的影响最为突出

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较小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

(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

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l)文化源地

狭义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如中国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或者说中原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们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分布范围不同

5.文化空间扩散和扩散类型

(l)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实例分析

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学习西欧先进技术,建立扩大海军,提高西欧生活方式,属传染扩散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传到欧洲,将阿拉伯的天文、医学、伊斯兰教带到中国、欧洲人到阿拉伯学习,将所学知识带回国家,属迁移扩散

文化扩散的意义:是文化扩散的反映,扩大或新产生了文化区

现代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

6.宗教与地理

(l)宗教种类及分布

宗教: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精神文化事物,更多的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过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为主)→部落宗教(抽象思维发展,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宗教(自然神——人格化的民族神,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世界性宗教

(2)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扩散过程及分布

宗教发源地扩散过程分布

基督教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或清教1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地区先在地中海地区扩散、后向欧洲西部扩散(传染扩散)、又向美洲扩散。狭义的基督教就是指新教欧洲和美洲

伊斯兰教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随国家的扩张而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扩展扩散为辅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地区,教徒称作穆斯林

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北传佛教早期几乎都是迁移扩散,分为北传和南传两大分支,即大乘(北传)佛教和小乘(南传)两个教派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

(3)宗教文化景观

主要是宗教建筑:佛寺、庵院、道观、教堂、清真寺等

其它宗教文化景观:中国三大佛教石窟、少林寺塔林、耶路撒冷的哭墙

7.身边的文化和地理

(1)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主要观察其语言、宗教、艺术形式、经济类型、生活习俗等

(2)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扩散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发展

(二)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l)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概念:是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3)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休息生息、弥补消耗、恢复体力、脑力;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

2.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本质属性分)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地貌景观处于相对重要位置,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景观: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教育性意义大

(2)旅游资源的特性

多样性

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

长存性:本身存在的历史,旅游资源使用的无消耗性

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形象美是核心

科学价值:夏威夷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庐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历史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3.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

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位置

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

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

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

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

山水组合景观——乘船现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把握季节: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变长,但南方千米以上的高山也最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并兼有避暑之效

把握天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最佳,能观赏到云海,又能观赏到日出日落

把握时间: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观要确切把握观赏时机,如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潮和青海湖5月份观候鸟等。

(3)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特点

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层次: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用障景法避免整个园景一览无余;用隔景法,丰富景观层次

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

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国的景色,以扩大园景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的最大特色之一

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相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寺庙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低山丘陵地区在山脊线或山麓湖边修建宝塔等

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中,要再现自然,与自然相协调。北方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与宽阔整齐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江南园林规模较小,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一方山水一方情,风俗民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

发挥想象:通过想象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6)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

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欣赏过程中注意节律安排,保持饱满情绪。风景区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景区

4.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修建旅游设施;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化古迹受到损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中国的旅游业

1.中国的旅游业

(1)旅游业

旅游的好处:增长实际知识,欣赏自然风光美景,观光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并能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

旅游业的特点: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被称为“无烟工业”

旅游业的作用:不仅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创汇,而且能带动工业、农业、建筑、商业、邮电、运输等项目的发展

(2)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地、“天涯海角”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一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

读“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图回答:

(1)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属于文化景观。

用事实说明其怎样表现出文化景观具有的特点:

(2)该古迹已破损严重,面目全非。

①这主要是受地质作用中外力的影响所致。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海浪侵蚀D.冰川

②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这说明文化景观是的指示物。

(3)金字塔的科学造型、巨大的石块工程,反映了古埃及人民伟大的文化;古陵寝的气势、风格、雕塑的造型、技艺,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灿烂的文化,这些还体现了文化景观是。

(4)因此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金字塔的宏伟、壮观,狮身人面像的象形、神韵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题是一道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学科综合题。知识跨度大、答题难度也较高。难点主要是第一小题的后半问。回答时首先应想到文化景观具有哪些特点,再结合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特点来进行表述。如果对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做的情况不够了解,就很难用事实来说明它们所体现的文化景观特点。

(1)特点①它们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表现出文化景观的空间性特点。②它们在古代是帝王的陵墓和墓地建筑,作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说明了文化景观的功能性特点。③金字塔是由巨大的石灰石砌成,外现宏伟,里面有结构复杂的墓室。狮身人面像是按照某帝王的面目,由一整块巨石雕塑而成,威武而充满神韵。这些都反映出5000多年前,古代埃及人民伟大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雕塑技艺,以及古埃及帝王的墓葬习俗。从而表现了文化景观的时代性特征。(2)①B②气候干燥自然环境(3)物质精神文化系统的折射物(4)人文美学历史文化

读公元前3000—2000年世界文化源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l)此图反映的是文化(事物、现象、系统)源地分布状况,其中A.B、C.D兴起的共同自然条件有、、。

(2)上述四大文化区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等。

(3)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化要素——古代文字的类型分别是C,D,E。

(4)图中文化源地最初都获得最大突破的方面是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中的。

文化源地大致分为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以及文化系统的源地两种。前者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地(如课本中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中国造纸术的源地等),后者指一个结构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如课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等)。

(l)系统优越气候条件河流冲积平原(2)农田道路乡村聚落等

(3)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拼音文字(4)农业

把下列文化扩散的情况与其主要所属的文化扩散的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①传染扩散

B欧洲的西装革履→亚洲人的西式休闲装②等级扩散

C粤菜馆在美国唐人街生意兴隆③刺激扩散

D基督教在美洲的扩散。④迁移扩散

E摇滚乐兴起后,由年轻人扩大到中年人⑤扩展扩散

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短,我们可以将文化扩散分为两大类。其分类情况如下:

实际上文化扩散的类型对于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来说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绝对化。例如马列主义来到中国是一些留洋的学生将马列主义带回中国,这应属于迁移扩散;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属于扩展扩散中的传染扩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而创造了适应中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则可理解为刺激扩散;今天我们在学校通过课堂学习马列主义则应属于文化传承。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的世界由于信息通信的发达,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文化传播很难用某一种扩散来分析。

A①⑤B③⑤C④D④E②⑤

2002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亲切会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第十一世班禅将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朱总理。朱总理对他在西藏圆满完成13岁寿典的佛事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为他6年来在佛学和文化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表承祝贺。

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的(今境内)。

(2)大乘佛教中心位于今向北扩散到、中国、

和,又称北传佛教,其中向北进入中国西藏地区的佛教,后来发展为,俗称。

(3)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属于()

A.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D.扩展扩散

(4)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文化事物,它的产生虽然受的影响,但是更多地受发展的影响。

(5)西藏自治区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原上,其首府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6)2001年6月开工建设的铁路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目前西藏地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运输为主。

这是一道以“朱钅容基总理会见第十一世班禅”为切入点设计的学科内综合题。第(1)(2)(3)题考查的是有关佛教的发源地以及扩散等方面的知识。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分类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了解掌握情况。第(5)题考查的是西藏的地形及著名旅游景点。第(6)题考查西藏交通方面的知识。

(l)古印度尼泊尔(2)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中亚蒙古朝鲜日本藏传佛教喇嘛教(3)A(4)精神自然环境社会(5)青藏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6)青藏公路

读下图及资料,回答:

敦煌莫高窟: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大型石窟,保留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及从晋到宋近十个朝代的各种写经、文书、帛画等文物,是驰名中外的一项艺术明珠。

鸣沙山、月牙泉:以“沙岭睛鸣”和“月泉晓激”而著名于世。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地势险要,巍峨宏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

酒泉:泉水清澈见底,澄碧如酒。有汉武帝赐御酒与霍去病败凶奴庆功,将酒倾于泉水之中,泉水化为美酒的传说;并以产名贵工艺品夜光杯著称。

(l)试从敦煌地区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世、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对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势和缺陷进行评价。

优势

缺陷

(2)敦煌在历史上是宗教中的教派所在地,其文化扩散属于扩散类型。

(3)敦煌石窟属于文化景观,从它的建造时间和分布地区,以及各种文物可以有助于了解该宗教的,这反映了文化景观的特性。

本题以敦煌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考核的切入点,考核学生对一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按题目要求对其优势和缺陷进行分别分析。本题同时考核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分布和类型以及文化扩散类型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附近还有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等旅游地各具特色,使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因而本身游览价值大。

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大城市较远,市场距离大;只有一条铁路,且又不能直接到目的地,还需乘坐汽车,其交通位置及通达性不好;由于当地较偏僻,经济不发达,使地区接待能力较差;洞窟多为粉沙、泥质、易风化、侵蚀,洞虽多,但面积不大,故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很有限。

(2)佛教大乘迁移(3)精神历史分布空间

阅读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回答我国世界遗产的有关问题:

文化遗产:长城(嘉峪关、八达岭、山海关三处)、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马桶、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平遥古城(山西)、苏州园林、丽江古城(云南)、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重庆)龙门石窟、青城山和都江堰、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和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安徽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云冈石窟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武陵源(湖南)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文化景观遗产:庐山

(1)上述世界遗产中处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有哪些?简述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

(2)北京颐和园和苏州园林同属园林景观,试比较其园林建筑风格的差异,以说明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3)江西庐山、山东泰山同为风景名山,其成因是否相同?为什么?

(4)文化源地可分为文化事物源地或现象的源地及文化系统的源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属。

(5)上述的文化遗产同属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由和所构成。

(6)长城和北京故宫等作为文化景观,其特性有哪些变化?作为旅游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每年的6月22日这一天,我国28处世界遗产中白天最长的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3月21日这一天,日出最晚的是(北京时间)。

(8)布达拉宫属教建筑景观,1994年12月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遗产,其主要原因是。

(9)敦煌莫高窟周围分布着许多信仰教的居民,文化景观的时代性告诉我们,敦煌石窟记载了教从到在这里的分布状况。

世界遗产,特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且目前无法替代的财产,具体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以及文化景观四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将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作为军事攻击的目标。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有630多个。对我国来说申报遗产一方面,它不仅有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意义,还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增强全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作为旅游景点的世界遗产每年都将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从而吸引全世界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极大关注,掀起到华旅游观光的热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题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考核的知识涉及到了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世界遗产的了解。

(1)处于西部地带的有: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西藏布达拉宫、四川峨眉山——乐山、云南丽江古城、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等9处。另外,长城跨东、中、西三个地带。世界遗产是世界级名胜,可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援助,可以招徕和组织国际游客进行游览活动。西部地区可以这些世界遗产为依托,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2)我国古代园林要求再现自然,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基本原则,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为的关系。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异。颐和园为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北方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3)两山成因相同,同为由断层上升而成的块状山。

(4)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5)中华汉文化综合体(或中原文化综合体)少数民族文化综合体(或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

(6)文化景观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人类创造文化景观时都有其目的,长城县有军事防卫的功能,故宫是封建统治者的居住地,二者均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今天它们已完全丧失了当时的功能,更多地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点,主要功能变成了旅游观赏的对象,具有了游览价值。

(7)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河北承优避暑山庄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

(8)喇嘛建筑风格独特、汉藏人民和平友好的见证

(9)伊斯兰佛南北朝宋代

一、选择题(每题有一至二个答案正确)

1.有关广义文化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

B.文化仅指意识形态

C.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来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D.精神上的东西才称得上文化

2.下列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主要属精神文化的是()

A.生产工具、法律制度、风俗习惯B.文学艺术、语言、宗教

C.生活用具、生产技术、规章制度D.宗教建筑、民间风俗、生产工具

3.下列有关文化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表层与精神文化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

B.下层物质文化是上层精神文化的基础

C.下层物质文化较上层精神文化变化较快

D.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4.下列有关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景观是非物质形态的景观

B.文化景观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C.农田、城市、村落不属于文化景观

D.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可以凭空创造的

5.下列各组文化景观中,完全属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的是()

A.农田、道路、学校、古岩画B.城市、村落、农田、道路

C.纪念碑、古岩画、城市、村落D.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

6.下列文化景观中现在仍保留其当初建造时功能的是()

A.万里长城B.都江堰C.烽火台D.坎儿井

7.有关文化景观空间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可能相差很大,同类文化景观,它们大小、形态差异不大

B.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不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C.文化景观可以反映它们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

D.文化景观之所以都占据一定空间是因为文化景观通常是附着在一定的自然物质之上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相对较大

B.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有着明显的影响

C.文化景观都能准确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

D.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9.1848年欧洲革命的源地和传播过程是()

A.文化现象源地、等级扩散B.文化系统源地、迁移扩散

C.文化现象源地、扩展扩散D.文化系统源地、刺激扩散

10.下列文化源地属于文化系统源地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源地B.佛教发源地

C.中国新石器文化发源地D.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发源地

11.下列有关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区范围越大,其重要性越突出

B.文化区之间都有明确的边界

C.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D.狭义的文化区概念仅指文化体系覆盖的范围

12.下列文化扩散实例中属于扩展扩散的是()

A.一些人主动要求学习英语

B.一些学者到国外学习知识带回国内

C.日本仿效中国唐朝教育,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

D.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等先进技术传到欧洲

13.下列有关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宗教的产生和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

B.从历史上看,宗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相同步的

C.印度教是在印度民族形成之前就已形成的宗教

D.目前世界性的宗教有两个

14.下列有关基督教的起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

B.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C.起源于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D.向美洲的扩散属于扩展扩散

15.关于佛教的产生及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②北传佛教向北扩散到中亚、中国、蒙古、朝鲜和日本③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④北传佛教早期的扩散几乎都是迁移扩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苏格兰威士忌酒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D.刺激扩散

17.下列有关概念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文化—文化区—文化体系—文化综合体

B.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电脑—文化

C.文化—电脑—科学技术—物质文化

D.文化—文化体系—文化综合体—文化区

18.下列文化区有较明确边界的是()

A.政治文化区B.宗教文化区

C.语言文化区D.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

19.目前,我国购买家用汽车的传播属于()

A.等级扩散B.传染扩散C.刺激扩散D.迁移扩散

20.17世纪,荷兰人把大量的马来西亚人从东南亚带到南非的开普敦,这些穆斯林又在开普敦及其附近地区创立了一些伊斯兰教活动点。这种传播属于()

A.等级扩散B.刺激扩散C.传染扩散D.迁移扩散

21.1810年到1826年,在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中心先后爆发民族独立运动,然后遍及整个拉丁美洲。这种现象属文化扩散中的()

A.迁移扩散B.等级扩散C.传染扩散D.刺激扩散

22.著名的敦煌石窟是()

A.古印度的小乘佛教中心以迁移扩散而来的北传佛教文化景观

B.佛教文化景观

C.开凿于唐朝

D.由大乘佛教以迁移扩散形式传播的南传佛教文化

23.下列对文化景观的判断正确的是()

A.海南岛上有人类活动,所以是文化景观

B.云岗石窟雕刻于岩石上,是自然景观

C.五台山上的一切景观都属于人文景观

D.京沪高速公路是文化景观,上面的汽车不是文化景观

24.下列文化扩散属于等级扩散的是()

A.拉丁语出现后最初由下层社会扩展到上层社会

B.拉丁语由美洲扩散到中国

C.拉丁舞在中国出现后,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

D.维吾尔人学跳拉丁舞

25.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

①儒家经典成为日本学校教材②和服又称“唐服”③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④京都建筑仿效长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

26.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需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A.有休闲时间B.有强健的体魄

C.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D.有供旅游的经济条件

27.旅游业是()

A.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需要科学技术

B.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

C.投资少、技术限制少的行业

D.旅游活动的客体

28.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按其分布,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

B.气候气象景观在自然景观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

C.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D.人文景观是一种以精神文化形式出现的旅游资源

29.欣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

A.多样性B.季节性C.可变异性D.地域性

30.泰山历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是因为泰山具有()

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C.历史文化价值D.经济价值

31.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是一种无价的精神文化资源和经济财富

B.旅游资源在使用上具有消耗性的特点

C.旅游资源只具有美学价值而不具有经济价值

D,旅游资源是指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

32.下列旅游点,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A.南极长城站B.九寨沟

C.深圳的“锦绣中华”D.杭州西湖

33.游览北京香山枫叶()

A.宜选择春光明媚的季节去观赏

B.远望和俯览方能体会“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佳境

C.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形象美

D.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听觉美

34.“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①色彩美②动态美③声音美④形象美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5.关于旅游景观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不同的位置欣赏自然景观产生的美感都一样

B.观赏江河湖海应选在低临水面的地方最适宜

C.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地点才能获得某种形象

D.瀑布景观,宜在距离适当、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的地方欣赏

36.下列反映旅游资源可创造性的景观有()

A.高尔夫球场B.农村的宗教神庙

C.北京故宫D.黄山迎客松

37.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尊山”之称的乐山睡佛,观赏要求是()

A.把握观赏时机B.发挥想像,移情于景

C.选择特定位置远眺D.置身其间,求质求真

38.苏州园林的房、厅、回廊多造型各异的门框、窗框,这样构置最主要的目的是()

A.充分显示框架的美与制作工艺

B.充分突出主景

C.以此框作为取景框,从多角度获取景观的特色与精华

D.借用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角色

39.关于自然风景区中人文景观的正确叙述是()

A.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

B.人文景观的布局,设计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

C.使其与自然景观协调,并突出人文景观

D.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之一

40.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大观园入园处的设计采用的是框景法

B.“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欣赏人文景观的原则

C.不登山涉水也能体会‘’行到水穷时,坐着云起时”的悠然

D.我国人民用“人化自然”或“自然化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山水画和山水诗

41.江南园林以黑白为主色调,是为了()

A.显示国主的荣华富贵

B.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需要

C.与水乡风光、湿润气候融为一体

D.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

42.“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反映了古代文人欣赏旅游景观追求的境界是()

A.把握时机B.抓住景况特点

C.以情观景D.选择观赏位置

43.有关景观特点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深入理解景观的美,就必须抓住景观的特点

B.欣赏园林,要了解园林常见的构景手法

C.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在于配景的烘云托月作用

D.以有限空间,造有限风景,可以使园林有丰富的景观层次

44.关于旅游景观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了解人文景观因势得体,突出人文建筑形象美的设计思想,以领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

B.以情观景,才能显示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

C.发挥想像,以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D.通过视觉欣赏,以感觉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和声音美

45.景区有不少摊贩在出售景区内捕杀和采伐的动植物资源,如此会造成()

A.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生态环境失调,以致环境功能减退D.环境污染

46.关于某旅游区旅游活动规模的正确叙述是()

A.规模的大小应与当地就业人口数量相适应

B.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景点的数量相适应

C.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规模的大小应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47.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是()

A.根据长存性的特点,旅游活动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B.只有少数不文明的旅游者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C.旅游规模不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D.正常的旅游活动也会给文物古迹带来间接性损坏

48.壶口瀑布可以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但每年到此旅游的人不多,最重要原因是()

A.游览价值不高B.交通位置和通达性差

C.地区接待能力小D.旅游环境承载量有限

49.有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的质量是评价旅游资源价值的唯一标准

B.旅游资源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越近,开发利用价值越优越

C.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不受交通位置的影响

D.旅游地的最佳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50.欣赏旅游景观需要选择适当的位置,下列各诗词中,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处山中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水流船动山自移,恰似人在画中游

D.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二、综合题

1.读“世界语言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文化事物属于物质文化事物还是精神文化事物?。它位于文化结构的层,具有一定的性和性。

(2)图中反映的文化事物与自然环境的亲疏程度是。

(3)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4)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该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的、北美洲的,大洋洲的和亚洲的等国。该语言扩散的主要形式是。

2.读“宗教建筑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ABC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A,B,C。

(2)宗教景观除宗教建筑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宗教文化景观。例如中国的三大、少林寺的、西亚的哭墙等。

(3)文化景观的特性之一是它的性。因此了解某个宗教文化景观的分布,有助于了解该宗教的历史。在我国西北甘肃一带分布着很多信仰教的居民,但是著名的教景观敦煌石窟也痤落在这里。它记载了该教从到

代在这里的分布和发展。

(4)A建筑物所代表的宗教产生于。

(5)C图建筑物在我国的自治区较为常见。

(6)唐僧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在文化扩散现象中属于扩散。

(7)宗教问题往往是地区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巴以问题从宗教上看主要是教和教的矛盾,克什米尔问题主要是教和教的矛盾。

3.读“中国境内主要语系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文化事物属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2)我国分布最广的语系是语系,最广的语族是语族。

(3)我国现行七大方言中,分布最广的是方言,简称。其分布范围最广的原因是。

(4)图中语言文化区的分布是经过长期的结果。我国南方六大方言就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而逐步形成的,其文化扩散类型是。

4.读“中国虫神庙明代蝗灾频率分布图”回答:

(l)中国明代蝗灾主要发生在()

A.南方B.东北C.华北D.西北

(2)与蝗虫灾害相关联的另一种气象灾害是()

A.寒潮B.干旱C.雷暴D.洪涝

(3)人们可以借助掌握蝗虫的繁殖、生活所需环境的知识,反推当时的状况。这说明文化景观是指示物。

(4)在中国古代,有些地区蝗灾频繁发生,但是民间有一些治蝗、灭蝗的办法,因此也就没有虫神庙。这说明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的。因此,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也必然。

5.下列文化现象,与当地哪些自然环境特点有关系。

(1)南方人喜欢吃辣椒及辣食。

(2)南方人过去大量食用熏肉、腊肉,而现在主要食用鲜肉,熏肉、腊肉已成为特色食品。

(3)蒙古族唱歌、跳舞,其抽调浑厚悠扬,其动作奔放;江南小曲细声柔美,舞姿小巧轻盈。

6.“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增长”图,回答:

(1)此图说明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是,除此之外,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还有,,。

(2)旅游活动的作用除图中反映出来的以外,还有和等作用。

(3)现代旅游起始于年代,其产业特征是。促使该阶段旅游业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的繁荣;的安定;的改善等。

7.分析庐山与黄山的旅游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l)庐山、黄山最宜观赏的季节是季。其原因是,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收之效。

(2)黄山观日落,已成为旅游者必然的观赏内容。选择的时候最佳。因为这时不仅观赏到云海,还能观赏到日出日落。

(3)要领悟庐山峰峦之雄伟峻秀,最佳观赏位置应是(近视、仰视,远眺、俯瞰),而观赏黄山怪石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才能获得。

(4)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综合评价看,山更具有开发价值。

(5)两山比较,庐山在、和等条件方面明显占优。

(6)两山由于较好地协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区的的关系,均已获“世界人类和自然遗产”殊荣,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佳地。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l)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旅游胜地名称:

A;B;E;J。

(2)按旅游资源类型分,图中D为景观,E为景观。

(3)按旅游资源价值划分,C以为主,I以为主。

(4)H地最直在季观赏,这是因为其日落、云海奇观对匆忙的游客如同幻影,说明旅游观光应。

(5)E、F、H、G四旅游地中,游人能体会到“人在画中游”佳境的是,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的是。

(6)J旅游地利用三面环山一面城扩大其景色,采用的构景手法是。

9.读“自然景观主要构景要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①~④代表的构景要素是:

①;②;③;④。

(2)在以上构景要素中,为重要。它与景观组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在此基础上,丰富了自然美内容,而且使自然界焕发生机。

(3)变幻万千的气象和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使自然美而不同,因此我们在欣赏此类景观时要。

(4)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是它们具有价值。人们到自然风景名胜区去观光、度假、疗养,其主要目的就是。

(5)自然界中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千差万别,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性是,许多旅游景观是与地球历史、人类社会活动同始终的,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性是。

10.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北京申奥成功的重要原因。

(l)北京城市中属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旅游景点有、。

(2)假如奥运会结束后,有一体育代表团准备从北京出发准备游览泰山、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秦始皇陵兵马涌、都江堰、滇池、长沙马王堆汉墓、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最后从上海回国,请你设计一条乘火车不重复的旅游线路,则依次经过的铁路有线、

线、线、线、线、线、

线、线、线。

(3)所经旅游景点中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A4.B5.B6.BD7.CD8.BD9.C10.AC11.CD12.AC13.B14.AB15.D16.C17.D18.A19.A20.D21.C22.B23.D24.AC25.A26.AD27.C28.C29.B30.AC31.A32.D33.B34.D35.C36.C37.C38.C39.D40.D41.BC42.C43.AB44.C45.C46.C47.D48.B49.BD50.AC

二、综合题

l.(1)精神文化事物上稳定保守(2)相对疏远(3)汉(4)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迁移扩散

2.(l)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佛教石窟塔林耶路撒冷(3)时代分布伊斯兰佛南北朝宋(4)古印度(5)宁夏回族(6)迁移(7)伊斯兰犹太伊斯兰印度

3.(l)精神文化事物相对疏远(2)汉藏汉语(3)北方官话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出现于西晋末延续至南北朝,第二次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引起的。这两次移民活动使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所到之处,北方方言基本取代了原有方言。另外在清朝时,由于东北与内蒙古的开禁,山东、河北的农民大量向东北、内蒙古迁移进行开垦,以及向西北边疆等地移民,使北方方言的分布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4)扩散南迁迁移扩散

4.(1)C(2)B(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4)绝对局限减小

5.(1)南方天气潮湿(多云雨,蒸发较多)夏季长。冬季阴冷,吃辣食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抵御由于潮湿不适引起的疾病。

(2)南方天气炎热季节长,肉食不易长期保存,过去家庭没有冷藏设备(冰箱、冰柜等)。所以人们发明了这种美味且易于保存的腌制肉类的方法,现在食品保鲜很方便,加上长期食用腌制食品有害身体健康,于是这类食品不再成为家常便饭,而是偶尔尝鲜了。可见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生产力及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3)内蒙古高原地形、草原广阔,地广人稀,人们唱歌跳舞声音宏亮,动作开放,体现一种豪放美的风格;而江南水乡小镇,地狭人稠,微风吹拂静静的湖面、小河,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比较细腻、纤秀、柔和,可见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

6.(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2)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类需求扩大交流(3)20世纪50高度产业化阶段经济社会交通条件

7.(1)夏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避暑(2)雨过天晴(3)远眺观赏点

(4)庐山(5)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6)规模环境承载量

8.(1)A避暑山庄B八达岭长城E长江三峡J杭州西湖(2)人文自然

(3)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4)夏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有避暑之效把握观赏时机(5)EFG(6)借景

9.(1)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生物(2)地貌水文动植物(3)因时因季把握观赏时机(4)美学感受自然景观的美(5)多样性长存性

10.(1)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2)京沪陇海宝成成昆南昆湘桂京广浙赣沪杭(3)泰山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秦陵兵马俑都江偃

2011届高三地理人口与环境08


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一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一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一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待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l)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三)人种、民族、语言

1.人种及其分布

白种人: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头发。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黄种人:黄皮肤、黑眼睛、直头发、体毛中等。东亚、东南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

黑种人: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厚嘴唇,卷头发。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国

2.中国民族

构成:汉族占92%

少数民族:55个,占8%,超过400万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满、土家。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世界语言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六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其中汉语使用最多,主要在中国、东南亚。英语使用最广(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l)读出图中有关点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A

B

(2)计算图中C、D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CD

(3)ABCD表示不同的人口增长类型,下列国家分别属哪种类型:

类型ABC

国家

①德国②中国③印度④日本⑤美国⑥英国⑦尼日利亚⑧巴西

(4)中国属于ABCD中的哪类?,七十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是。

(l)此类图表关键是看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单位和数据。(2)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净增人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相比,用千分数表示。其数值也就是该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数。(3)人口的增长是有地区差异的,发达国家一般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小;发展中国家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大;发达国家中的德国、英国、挪威等一些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接近于零或负增长。

(l)人口出生率:A.15‰B35‰死亡率:A7‰B12‰(2)人口自然增长率C0D11‰(3)A:④⑤B:③⑧⑦C:①⑥(4)D类实行计划生育

图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解答:

(l)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

A国;

B国。

(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国;

B国。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

B国。

人口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人们往往认为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其实这只是人口问题的一个方面。人口问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有多层含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和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既相似又有区别。“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过多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人口问题,主要有贫穷和饥饿问题、失业问题、城市化问题和难民问题。发达国家主要有人口老化问题、失业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及城市化问题等。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和人口城市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增长,使人口年龄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但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的滞后,将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有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老化和不足;老年人口问题更加突出,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必须在高峰到来之前的20—30年的时间内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障体系,顺利度过老龄化这一关。

(l)A国人口严重老龄化B国少年儿童比重大(2)A国人口死亡率回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劳力不足,社会负担过重。B国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导致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社会问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3)A国鼓励生育或移民B国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l)圈层Ⅰ代表;圈层Ⅱ代表。

(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和;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C表示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作用于人类。

(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速度,或者向环境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5)开发煤炭、石油,可用图中的箭头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箭头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表示。

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人类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则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造福于人类,形成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则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产生种种环境问题。此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人类是如何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环境(2)物质能量废弃物(3)人类反(4)索取资源再生排放废弃物(5)ABDC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l)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ABCD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更要追求;改变传统的模式,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为目的,与相适应。

(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人、技术人员③铁矿石、煤炭④土地、水、空气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⑥钢材⑦工业“三废”⑧生活垃圾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既能满足当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生活质量,当今世界的各个部门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条主线,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内涵以及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分析人类已有行为方式过程中,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把可持续思想和观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本题考核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有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1)A人的管理调控B生活废弃物C生产废弃物D劳力、科技(2)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增长数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生产和消费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社会进步(3)见图

读我国1950年至2000年人口数量变化表回答问题:

年份(年)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

全国人口5.56.16.67.28.29.29.810.511.312.112.6

(1)从下表中画出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

(2)从1950~1975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975年~2000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从计算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但每年还要增加一千多万,其原因是。

(3)从下表分析人口增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世界中国美国俄罗斯

A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0.240.080.760.87

B1998年人均GDP(美元)5020775312502300

A

B

2000年我国每10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

大学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

3611111463396135701870

(4)“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表”说明我国人口的存在问题是。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这种情况已有显著改善。

(5)读“1981年我国育龄妇女文化程度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表”分析提高人口素质与控制人口数量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化程度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

生育率%41.563.967.686.494.4

多胎率%1.23.49.126.740.2

(6)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本题对人口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考查。第(1)(2)小题考查学生的画图、计算技能。第(3)(4)(5)小题考查学生运用地理材料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第(6)小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要注意的是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学习时应注意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5)小题应回答的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l)见图(2)2.71.5人口基数大(3)A我国人均耕地少,仅占世界人均数的1/3B我国人均GDP远低于世界人均GDP(4)文化教育水平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与实现现代化要求不适应(5)生育率和多胎率随着育龄妇女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文化程度的高低是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差,生育率高,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快,教育基金少,受教育程度下降,人口素质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则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既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有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一、选择题(每题有一至二个答案正确)

1.“原始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为()

A.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极高死亡率,很高出生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2.关于目前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现代型”

B.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再生产已接近“现代型”

C.非洲国家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代表

D.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大洋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过渡型”

3.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自然环境是()

A.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B.心血管病和癌症

C.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原生环境因素

D.受人类影响的次生环境因素

4.次生环境因素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正确的是()

A.主要有物理、化学两方面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危害

B.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食用绿色食品,因为这样的食品中无化学添加剂,对人体无害

C.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主要是因为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健康

D.某些食品中的黄曲霉素,食品中含有的亚硝基化合物及防腐剂、抗氧化剂属于化学污染

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明显地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B.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C.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D.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6.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的时期是()

A.秦始皇统一中国B.东汉末年和三国

C.两晋南北朝D.唐朝“安史之乱”

7.1954~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迁出与迁入持平的省区是()

A.山西省B.内蒙古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8.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A.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B.政府采取措施强制移民

C.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D.海外的就业条件好

9.属于原生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是()

A.环境中硒过剩,引起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B.有些地区自然放射性高,易引起畸形胎儿出生较多

C.高温多雨季节,垃圾污染使蚊子大量繁殖,乙型脑炎流行

D.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有多种致病作用

10.关于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B.美国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迁移是气候对人口迁移的很好例证

C.历史时期,气候的优劣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D.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衰竭进行的人口迁移是工业社会前的特有现象

11.下列反映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影响的有()

A.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人延年益寿

B.内蒙古草原退耕还牧

C.食品中的化学物质致人畸形

D.环境污染导致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

12.对环境人口容量不确定性的认识错误的是()

A.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环境承载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B.人均消费水平的差异

C.不同的假设条件和估计方法的结果是不同的

D.因为人口容量是不可能估计的

13.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A.陕西的大学生毕业后由西安去上海工作

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去进行学术访问

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

D.节假日到外地休假

1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B.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C.居民的膳食结构D.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

15.下列国家组合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的是()

A.中国、印度B.澳大利亚、巴西

C.巴布亚新几内亚、尼日利亚D.日本、芬兰

16.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土面积大小是制约一个国家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人口容量有相对确定性

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D.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17.20世纪末因战争而大规模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B.古巴、海地、巴拿马

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18.在下列关于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中,说法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古人类受环境制约,人口相对稳定

B.农业社会,农业人口逐水土而居,迁移频度加大

C.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劳动力不断进行迁移

D.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自然环境始终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19.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

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不平衡

C.随着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迁移越来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D.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地区分布与迁移的根本因素

20.关于人口数量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人口迁移的情况决定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B.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只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C.当假定地区呈封闭状态,研究其人口数量变化就可以忽视人口迁移因素对它的影响

D.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是随着考察空间范围的扩大而缩小的

21.对于人口身体素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A.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体力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B.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口的身体素质无直接的影响

C.自然环境因素从古到今就一直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决定因素

D.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22.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属于人口迁移推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各工经商

23.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正确叙述是()

A.我国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B.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C.我国最大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人左右

D.我国目前人口只有12.95亿,人口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

24.人口迁移对环境往往造成()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C.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D.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25.下列人口迁移情况属于受矿产资源影响而迁移的是()

A.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B.改革开放后深圳、珠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C.大庆、攀枝花成为我国著名的工业城市

D.历史上都城在西安、杭州和南京、北京等城市变换

26.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的是()

A.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臭氧层出现空洞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

C.日本群岛发生火山地震

D.国民营村建设的生态农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27.滥伐森林会()

A.加剧全球气候变暖B.污染地下水源

C.加快物种灭绝速度D.引发地方病

28.下列内容中,属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的是()

①草原退化②珍奇动物灭绝③人口超生④河水发臭⑤江淮地区梅雨季节少雨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29.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首要问题是()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环境问题D.能源问题

30.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除经济和技术水平低的原因外,还有()

A.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发达国家多

B.对环境问题的无知

C.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D.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大批污染严重企业

31.有关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70亿

B.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经历的时间不断缩短

C.欧洲各国人口目前已呈年增长或正增长

D.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变快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

A、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B.亚洲和非洲各国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死亡率不变,出生率升高

D.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33.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相对较大,其原因是()

A.人口增长率较高B.大量外来移民迁入

C.庞大的人口基数D.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加快

34.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人口压力方面外,还包括()

A.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滞后B.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C.环境自净能力减弱D.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5.能促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社会行为有()

A.大量使用聚乙烯塑料饭盒B.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C.垃圾分类回收使用D.采取各种节约用水措施

36.可持续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下列言论中,蕴含可持续思想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7.环境问题最严重的社会阶段应是()

A.原始社会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初级时期D.工业社会高级时期

38.某市对居民购物提出倡议,要求居民盛放物品时使用自备篮子或布袋,其目的是()

A.节省包装费开支B.避免交叉传染疾病

C.减轻白色污染D.避免因包装袋破损而损坏食品

39.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B.团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C.我国农村不存在污染源D.我国的环境污染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40.推广分类垃圾箱的目的是()

A.美化城市环境B.减少固体废弃物对土地的占用

C.使一部分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D.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41.对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环境问题是()

A.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地污染B.温室效应造成的大气温度上升

C.臭氧层破坏造成紫外线过量D.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沿海地区被淹

42.造成世界许多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不合理灌溉B.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C.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D.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43.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污染问题B.对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C.发展问题D.以生物多样化锐减

44.解决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B.长期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共同性原则

45.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①在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②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③荷兰人围海造地④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大量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6.与同类产品相比环境标志产品()

A.无毒无害B.无毒少害

C.生产、使用符合特定环境要求D.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符合特定环境要求

47.在人类的发展的历史上,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土地资源开始遭破坏的时期是()

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D.后工业时期

48.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法是()

A.节约能源B.进行清洁生产

C.发展清洁燃料技术D.收取排污费

49.目前,我国整治城市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的工作已趋向()

①末端治理②全过程控制③分散治理④浓度控制⑤严格控制污染机总量排放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⑤D.①④

50.下列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是()

A.使用再生纸B.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C.使用塑料袋购物D.分类回收利用垃圾

5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

①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应加强管理②中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人口总量依然很大③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④中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52.有关大兴留民营村的叙述正确的有()

A.该村的生态农业包括农、牧、副、渔四个产业

B.该村被称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C.绿色食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为该村今后的主攻方向

D.该村的能源完全依靠沼气产生的生物能

53.北京市50年来水井的平均深度下降了40余米,这说明()

A.北京市雨水逐年减少B.我国打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C.北京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D.北京市地下水资源日益减少

54,下列各洲按人口多少排序正确的是()

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B.亚洲、欧洲、非洲

C.拉丁美洲、北美洲、欧洲D.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

55.世界四大河流域中,人口分布最稀少的是()

A.尼罗河流域B.亚马逊河流域

C.长江流域D.密西西比河流域

56、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部沿海密集,北部高原稀少B.东部沿海密集,西部高原稀少

C.平原地区密集,山区稀少D.沿海地区密集,内陆稀少

57.关于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以前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新中国成立以后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本世纪70年代后,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

58.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居世界首位,但地区分布差异很大

B.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增长数量太多

C.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太低

D.人口素质低,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59.1997年下半年,巴黎、圣地亚哥等大城市先后发生了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其原因有()

A.城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B.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

C.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下相近,甚至上暖下冷的情况

D.近地面大气出现了上冷下暖的情况

60.白色人种具有的特征是()

A.嘴唇较厚、体毛较少B.头发卷曲,鼻子较宽

C.肤色、眼色、发色较浅D.头发黑直、面庞扁平

61、有一养殖户在网箱养鱼时,由于致富心切,大量的投放饲料,不久却发现鱼大批死亡,鱼的死因应为()

A.食物过量B.食物中毒C.水中缺氧D.水中缺氮

62.近40年来,北京一些景点的汉白玉雕像被严重溶蚀,有的溶蚀厚度已超过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

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降雨增多

B.城市气温较郊区高

C.大量燃烧煤和石油,使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多

D.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

63.生活在我国四大牧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A.蒙古族、藏族、壮族B.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

C.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D.藏族、哈萨克族、白族

64.可以作为联合国文件、发言等工作语言的是()

A.汉语、英语、俄语、斯拉夫语B.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C.汉语、英语、日语、葡萄牙语D.汉语、英语、德语、阿拉伯语

65.下面四组数码与“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中A、B、C、D箭头表示意义匹配的是:①铁矿石、水产品②煤渣、污水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

A.A①B②C③D④

B.A①B②C④D③

C.A②B①C③D④

D.A②B①C④D③

66.关于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三者关系,正确的联系是()

67.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68.某跨国公司专为黑种人配方而生产的化妆品,下列国家最可能有销售市场的是()

A.印度B.英国C.埃及D.科威特

69.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示意图,数码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70.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煤烟污染,尤其严重的是()

A.冬季北方B.冬季南方C.夏季北方D.夏季南方

71.埃及开罗的饭店里已经吃不到沙丁鱼,最有可能的是()

A.过度捕捞B.水污染严重C.阿斯旺大坝的建设D.土壤盐碱化

二、综合题

l.读“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图,回答问题:

(l)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自国家推行措施后,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左右,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

(2)1996年与1982年相比,上海市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趋于,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趋于,这表明上海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的

趋势。

(3)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上海上述人口问题将带来等

社会问题。

2.读1997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表,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韩国1.50.60.9

印度2.91.01.9

巴西2.20.71.4

尼加拉瓜3.70.63.1

古巴1.40.70.7

尼日利亚4.31.33.0

埃及2.90.82.1

巴布亚新几内亚3.41.02.3

(1)表里所列举的各个国家中,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的是、和;三个国家的人口的死亡率都大大率,人口增长速度很,人口再生产类型为。

(2)表里所列举的各个国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偏低的是和

、;说明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人或正在进入型。

(3)分析、归纳上表所列出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总体看来,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型,该类型的特征是。

3.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l)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是:

①对资源的影响是。

②对环境的影响是,

其原因是和。

(2)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是:

(3)要摆脱图中所示的困境,你认为应首先从哪里下手,为什么?

(4)此统计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4.读下面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1981年)图,回答下列问题:

(l)从统计数据看出,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数越。同样文化的情况城市妇女的生育数比农村妇女的生育数。生育率除受上述两个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说明影响生育率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是极小的。

(2)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较为明显的是、、等。大的自然灾害往往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5.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四个箭头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因为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之间的空间移动,而且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与迁入地或长期地改变。

(2)人口迁移有多种分类标准。把人口迁移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是按划分,把国内人口迁移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和城市到农村是按划分。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3)目前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是因素。

6.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图”,完成下列要求:

(l)从图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①;②。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和

(4)这一时期原为人口净迁出的是市,开始变为净省市。

7.读下列材料,回答:

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1)我国、和华北一带冬春常遭受风沙灾害,风将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除了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和行为,造成的恶果;在林区的行为,导致地表水分减少,风沙天气多发。

(3)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

8.读图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从时间上看,人口增长特点是,这种变化说明人口增长主要受的制约。

(2)从地域上看,“二战”后人口增长特点和带来的问题是:

发达国家;

带来的问题是。

发展中国家;

带来的问题是。

(3)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世界总体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4)解决目前世界人口矛盾的途径是、。

9.读“人类与环境图”回答下列问题:

(l)人口系统通过社会一经济系统提供与之发生关系。

(2)社会—经济系统通过人口子系统提供发生联系。

(3)环境要素有、、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会产生。

(4)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和,通过生产、消费又向排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反过来作用于系统。

(5)图中“状态”指由于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压力”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响应”显示社会为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所采取的对策。据此将下列内容序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括号内:

①工厂②水污染③某些物种消失④某地发病率上升⑤使用清洁能源⑥工人

(6)图中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和,说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和。

10.读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答:

(1)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持续发展,条件是的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目的。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有()

A.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

B.公众认识、接受和积极参与

C.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环境标志认证

(4)1994年3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以及方案,这是全球第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

11.读“我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和文化构成,回答下列问题。

年龄结构指标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

0~14岁人口(%)36.2840.6933.5927.62

65岁以上人口(%)4.413.564.915.57

老少比例(%)12.158.7414.6020.16

2000年我国每十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

大学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

3611111463396135701870

(l)1994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非农业人口数是亿,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

(2)从“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图中截取1960年至1990年30年间非农业人口变化资料,填出表格中A、B、C三字母表示的数并画出相应曲线图。

年份(年)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

全国人口6.6A8.39.29.910.511.4

非农业人口1.41.31.31.41.7C3

非农业人口比例(%)211816B172126

1960~1990年非农业人口所占的百分比

ABC

(3)读图说出目前与解放初期比较,80年代以前人口增长比率高的是(农业、非农业)人口;8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比重高的是(农业、非农业)人口,说明我国进程加快,这个变化与当时我国的政策有关。

(4)根据上面的图表简要说明我国人口存在的问题。

(5)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B3.CD4.BD5.BC6.D7.C8.A9.B10.B11.B12.D13.A14.A15.D16.B17.C18.C19.C20.A21.D22.C23.AC24.BD25.C26.BD27.AC28.B29.A30.CD31.B32.D33.AC34.BD35.CD36.C37.C38.C39.D40.BC41.A42.C43.C44.D45.B46.D47.B48.A49.C50.C51.C52.BC53.D54.A55.B56.A57.BD58.B59.BC60.C61.C62.D63.B64.B65.A66.D67.C68.A69.C70.A71.C

二、综合题

l.(1)高计划生育3(2、4也算对)负数(2)下降上升老龄化(3)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照顾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2.(l)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尼加拉瓜低于出生率快过渡到(2)韩国古巴现代(3)过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3.(1)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②环境的质量下降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猛增生产活动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3)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入手,因为资流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问题引发的(4)图中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随着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额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

4.(1)少少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宗教社会自然(2)社会气候水土壤环境污染

5.(1)A1A2C1C2两个地区永久性(2)地理范围迁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社会经济

6.(1)逐年增加(2)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自发务工经商(4)上海迁入

7.(1)东北西北西北季(或西北或冬季)(2)气候异常过度开垦(或滥垦)过度放牧(或滥收)草场退化(或面积减少)过度砍伐(3)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降低载畜量;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建立法规;工程固沙;生态管理

8.(1)产业革命前慢、产业革命后变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猛增长社会政治经济

(2)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用于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等快滥伐森林、滥垦草原,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增长很大一部分被人口增长抵消,而且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改善,困难也较多(3)现代型过渡型(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9.(1)物品和服务(2)劳动(3)大气水土壤影响影响(4)资源能源环境人类(5)自上而下填:人口系统为①⑥环境系统为③②响应为④对策为⑤

(6)污染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0.(l)生态经济社会(2)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3)B(4)总体战略

对策行动一

11.(1)11.21‰3.4亿28%(2)7.3152.2见图

(3)农业非农业城市化改革开放(4)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乡人口结构改善不大,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人口出现老龄化趋势;人口素质低(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011届高三地理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011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1届高三地理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011”,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难点10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气候类型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高考卷中都涉及到该知识点,而且出题的角度越来越富有新意,由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主要特征向用气候知识解释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地理现象,进而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仍然很高,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难点磁场

1.★★★★★南非开普敦与我国南京的气候相比较,一年中()

A.两地都雨热同期

B.开普敦气温较高的月份,南京的气温也较高

C.开普敦降水较多的月份,南京降水也较多

D.开普敦受高气压控制的季节,南京盛行偏南风

2.★★★★★在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以南地区()

A.7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B.1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C.7月份,下沉气流为主,天气干热D.1月份,上升气流旺盛,多对流雨

读某四个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10—1,回答3~5题。

3.★★★★★四地区中复种指数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四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影响的是()

A.①地区B.②地区C.③地区D.④地区

5.★★★★★从气候条件考虑,四地区中农业产值构成最有可能以畜牧业为主的是()

A.①地区B.②地区C.③地区D.④地区

6.★★★读“某地气候要素图10—2”(其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气候类型是。

(2)该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是。

(3)气候特征是;所处自然带是;该地盛产的水果有、木本油料作物是。

(4)在太平洋沿岸的城市中,气候状况与该图接近的两个著名城市为。

●案例探究

[案例1]下列因素中,造成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差异的主要是

A.太阳辐射B.人类活动C.大气环流D.下垫面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成因素的理解,进而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知识依托: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等。

错解分析:本题错误可能对三种气候类型的位置把握不准,也可能对三种气候的成因区别辨别不清而发生错误。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三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位置:中纬度(40°~60°)大陆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受季风环流的控制,中部深受陆地影响,西部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故本题最主要的差别应是大气环流形势不同,故应选C。

答案:C

[案例2]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图10—3)”,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成因是,主要分布地区是。

(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

(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国家是。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

错解分析:本题的主要错误有可能抓不住图中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也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熟悉造成的。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故该气候类型应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答案:(1)亚热带季风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2)梅雨伏旱(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稻中国

●锦囊妙计

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特征分析和类型推断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气候类型的确定,取决于对气候特征的分析。气候的基本特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构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不同的,而气候特征又是不同气候因子作用的结果。所以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事实上是对气温、降水统计资料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总结和概括,常见形式有:

1.根据气候要素统计数据,判断气候类型。

2.根据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3.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判断气候类型。

4.根据有经纬网、海陆轮廓等要素的暗射图,判断气候类型。

读图分析题一方面要搞清坐标或点的含义,另一方面还要在图上进行必要的测算,最后根据气温、降水的分布特征及二者的配合,确定气候类型。此外,对于气候类型的特征的应用题目,关键是抓住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

●歼灭难点训练

读下面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图10—4),回答1~2题。

图10—4

1.★★★★按顺序依次写出气候类型的名称()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2.★★★如图10—4中四种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气候类型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某地气温、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图10—5)(图中数字表示月份),据此回答3~4题。

图10—5

3.★★★★该地区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A.油橄榄B.剑麻C.茶叶D.棉花

4.★★★★★影响该地区主要经济作物生长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飓风B.春旱C.沙尘暴D.土壤盐渍化

5.★★★★★下表为某地一年中的气候统计资料,读后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

一月均温(℃)七月均温(℃)6~8月

降水量(mm)12月~次年2月降水量(mm)全年降水(mm)

-8.924.347882780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下列气候资料,回答6~8题。

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1月份降水量7月份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19°28°20mm590mm1780mm

6.★★★★★该种气候类型可能分布在()

①开普敦②罗马③孟买④曼谷⑤新加坡⑥哈瓦那⑦布宜诺斯艾利斯⑧喀布尔

A.①②③B.④⑤⑧C.③④D.⑥⑦

7.★★★★★关于这种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或水稻②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或水稻③主要经济作物是茶叶或黄麻④主要经济作物是甘蔗或枣椰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8.★★★★★该气候条件下,河流径流()

A.冬季有断流B.季节变化大C.有凌汛现象D.年季变化小

9.★★★读图10—6,回答下列问题:

图10—6

(1)A、B、C、D为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代号是。

(2)A、B、C、D四个科学考察站中,离北京最近的是。

(3)E地夏季的气候特点是;F地冬季的气候特点是。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对比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的转换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两地的气候类型、位置及其特征;南非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南京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而且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故只有C项正确。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对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征的分析判断能力,东非维多利亚湖以南地区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7月份为冬季受信风控制,降水稀少,1月份为夏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故答案为A、D。

答案:AD

3~5.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特征的推理分析能力及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根据图中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的特点,四地均为北半球,复种指数的高低与热量有关系,温度越高,高温期越长,复种指数越高。故第3题应选C;第4题冬、春季节易受干旱、寒潮影响的应为冬春季节温度在零度以下的地区,故应为①,第5题农业产值构成,应选②,该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适宜发展畜牧业。

答案:3.C4.A5.B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特点,最冷月为1月且降水多,气温在10℃左右,最热月为7月,温度在20℃左右,且降水少,故应为地中海气候,然后联系地中海气候分析与之有关的其他事项。

第(4)题关键是抓住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城市中属于地中海气候类型。

答案:(1)地中海气候

(2)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的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受西风影响。

(3)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亚热带柑桔油橄榄

(4)圣地亚哥、旧金山

歼灭难点训练

1~2.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抓住图中气温与降水两大要素的特点:①应为地中海气候②为热带雨林气候③为温带季风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第1题选B,第2题选C。

答案:1.B2.C

3~4.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应用气候要素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中信息判断出该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符合该气候特征的经济作物应为D,该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为春旱,影响该经济作物生长,故第4题选B。

答案:3.D4.B

5.解析:本题为图表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候统计表的分析推断能力。由表可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故此题为C。

答案:C

6~8.解析:本题组为图表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气候类型的判读能力,根据图表中气温和降水特点及组合特点,应为北半球热带气候,故第6题应选C,第7题应选B,根据气候特征,该气候区河流径流变化应与气候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相对应,即河流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均较大,故第8题选B,本题组为目前高考的主要趋向,在复习备考中要加以重视。

答案:6.C7.B8.B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地理轮廓及气候特点知识的判读能力。我国建设的第一个南极考查站在距南美洲大陆较近的乔治王岛上,因此A是长城站的代号,本题是以南极洲为中心的南半球局部图,A、C、D都位于西半球,只有B点位于东半球,且与北京纬度最近,四点纬度相差不大,故B点距北京最近,从图上可以判断E点处于南半球中纬度约40°附近的新西兰岛上,位于西风带内,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和多雨。F地处于30°S附近的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端,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

答案:(1)A(2)B(3)温和多雨温和多雨

2011届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02


洪家楼高级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

课题:地球的运动(五)课型:复习课

1、熟悉地球运动的规律

2、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意义

一、练习基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

(一)选择题

右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读图完成1~4题:

1.甲地位于丁地的:()

A.东北方B.东南方

C.西北方D.西南方

2.从甲地飞往丁地的最短距离的飞行方向是:()

A.向东北飞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飞

C.向西北飞

D.先向西北再向西南飞

3.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先迎来新年曙光的是:()

A.甲B.乙C.丙D.丁

4.这天,北极圈上的白昼时间为:()

A.0小时B.6小时C.18小时D.24小时

5.下图能正确表示由于地球自转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是()

右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分析判断6~8题。

6.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7.该地的经度是()

A.100°EB.110°E

C.125°ED.130°E

8.图中X、Y的时间可能为()

A.8:00、17:00

B.8:10、17:10

C.8:20、17:00

D.7:50、17:10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9~10题。

9.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A.23026’ B.66024’ C.900D.450

10.该地的纬度是()

A.23026′B.21034′C.25026′D.68026′S

某日,一地理兴趣小组在操场测量太阳高度:在巨型圆靶(下图中的圆是以0为圆心,不同长度为半径的同心圆)上竖了一根竿子,A1、A2、A3、A4、A5分别是秆子顶点A在北京时间10:40、11:20、12:00、12:40、13:20观测时的轨迹)。回答11~12题:

11.在图中以O为原点,兴趣小组成员所画的正南方位(用虚线表示),最合理的是()

A.南1B.南2

C.南3D.南4

12.当上题中竿子的日影子最短时,地球上晨线上的纬度

如下图所示。已知K在H的西南方向,则图中点H

的经度是()

A.125°EB.55°WC.120°ED.130°E

(二)综合题

13.在甲、乙两图中,AC为赤道,BC为晨昏线的一部分,B点的地方时比A点的早,此时D点的地方时为15时,据此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甲中画出晨昏线的另一部分,并将其转绘在图乙上,再在图乙上画出夜半球的范围(用平行线表示)。

(2)图中A、B、E三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处。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处。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伦敦时间是______________。

(4)图中B点位于D点的______________方向,E点位于B点的______________方向。

(5)该季节,开普敦正值______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巴西的热带草原进入______________季节,尼罗河进入_____________(枯水、丰水)期。

14.(09年浙江文综第36题)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二、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掌握了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93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