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1届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02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1届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02”,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洪家楼高级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

课题:地球的运动(五)课型:复习课

1、熟悉地球运动的规律

2、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意义

一、练习基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

(一)选择题

右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读图完成1~4题:

1.甲地位于丁地的:()

A.东北方B.东南方

C.西北方D.西南方

2.从甲地飞往丁地的最短距离的飞行方向是:()

A.向东北飞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飞

C.向西北飞

D.先向西北再向西南飞

3.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先迎来新年曙光的是:()

A.甲B.乙C.丙D.丁

4.这天,北极圈上的白昼时间为:()

A.0小时B.6小时C.18小时D.24小时

5.下图能正确表示由于地球自转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是()

右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分析判断6~8题。

6.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7.该地的经度是()

A.100°EB.110°E

C.125°ED.130°E

8.图中X、Y的时间可能为()

A.8:00、17:00

B.8:10、17:10

C.8:20、17:00

D.7:50、17:10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9~10题。

9.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A.23026’ B.66024’ C.900D.450

10.该地的纬度是()

A.23026′B.21034′C.25026′D.68026′S

某日,一地理兴趣小组在操场测量太阳高度:在巨型圆靶(下图中的圆是以0为圆心,不同长度为半径的同心圆)上竖了一根竿子,A1、A2、A3、A4、A5分别是秆子顶点A在北京时间10:40、11:20、12:00、12:40、13:20观测时的轨迹)。回答11~12题:

11.在图中以O为原点,兴趣小组成员所画的正南方位(用虚线表示),最合理的是()

A.南1B.南2

C.南3D.南4

12.当上题中竿子的日影子最短时,地球上晨线上的纬度

如下图所示。已知K在H的西南方向,则图中点H

的经度是()

A.125°EB.55°WC.120°ED.130°E

(二)综合题

13.在甲、乙两图中,AC为赤道,BC为晨昏线的一部分,B点的地方时比A点的早,此时D点的地方时为15时,据此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甲中画出晨昏线的另一部分,并将其转绘在图乙上,再在图乙上画出夜半球的范围(用平行线表示)。

(2)图中A、B、E三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处。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处。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伦敦时间是______________。m.JAB88.Com

(4)图中B点位于D点的______________方向,E点位于B点的______________方向。

(5)该季节,开普敦正值______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巴西的热带草原进入______________季节,尼罗河进入_____________(枯水、丰水)期。

14.(09年浙江文综第36题)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二、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掌握了吗?

相关知识

2011届高三地理地球上的大气04


第二讲地球上的大气

(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量太阳短波辐射能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温室农业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维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差异

形成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大气的

水平运动

原理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

风的方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决定

等值线的判读

1.判断气压系统2.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

3.判断风向4.判断天气状况

大气环流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形成因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赤道~南北纬30°之间

形成过程中纬环流:南北纬30°~南北纬60°之间

高纬环流:南北纬60°~南北纬90°之间

分布特点: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成因: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

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大陆上:亚洲低压和北美低压

分布海洋上: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

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大陆上:亚洲高压和北美高压

海洋上: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

东亚季风环流冬季: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西北季风

夏季: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东南季风

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

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间水热得到交换,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分布

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类型不同

低纬度热带地区: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案例分析中低纬度亚热带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中高纬度温带地区: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出现的一个倾斜

的交界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天气晴朗

天气变化过境中:阴天、下雨、刮风、降水等天气

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湿度降低,天气晴朗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湿度小、天气晴朗

天气变化过境中: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湿度升高,天气晴朗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天气变化:形成长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

中心气压:低气压

气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升

低压系统(气旋)水平方向:辐合北半球:逆时针方向

南半球:顺时针方向

天气状况:阴雨天气

中心气压:高气压

气流运动垂直方向:下沉

高压系统(反气旋)水平方向:辐散北半球:顺时针方向

南半球:逆时针方向

天气状况:晴朗天气

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中心附近风力可达12级以上

台风源地台风:西北太平洋

飓风:印度洋、大西洋

灾害性天气灾害:主要由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形成: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范围的降温,

寒潮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灾害:主要由强烈降温、大风、大雪、冻雨等造成

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气候变化概念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分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过去1万年的气温变化:波动上升

全球:气温升高,平均上升0.6℃

近百年的气温变化整体:与全球变化总趋势基本一致

我国地区:西北、华北、东北增温最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

季节:冬季增温最明显

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

海水热膨胀

农业生产低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水循环蒸发加剧

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对策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量

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手段实行直接控制

应用经济手段

鼓励公众参与

技术节能技术

生物能技术

二氧化碳固定技术

1.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能是地面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地面是近地面(主要指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所以对流层大气中气温垂直递减:-6℃/1000米)。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得以到达地面→地面获得太阳能量后→地面长波辐射把能量传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增温

(是否需要把大气分层,大气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等知识粗略讲解?)

例题.1..在“大气热力作用”有关知识的联系图上注出各代号所代表的相关内容,以反映事物间的联系性。

A辐射B辐射C辐射D辐射

E作用F辐射

2.关于地球大气各层热量来源的正确叙述是

A.热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

C.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a太阳辐射传到地面使得地面增温;b地面的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得大气增温;c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案例: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多云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阴天比晴天温差小——阴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

3.简单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地表冷热不均的主要原因:纬度高低;海拔高低;海陆差异(下垫面性质)等。

练习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

C.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D.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2.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4.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关于水平气压的问题: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判断;水平方向上气压高低的变化与比较;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区别;

例题1.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2.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稀疏或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或小)。

5.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

等压线判读

一、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高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线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二、(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4)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三、等压线图的判读规律

1.判断气压系统

(1).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2).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3).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4).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

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小,风力也小。

3.判断风向判断风向规律:先判明高低气压,然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永远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半球确定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如图:A点的风向为东南风,B点的风向为西北风。 

4.判断天气状况

(1).低压中心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多阴雨天气。

(2).高压中心地区:气流以下沉为主,多为干晴天气。

(3).由低纬海面吹向高纬陆地的风,多为温暖湿润。

(4).由高纬内陆吹向低纬地区的风,多为寒冷干燥。

例题读图“北半球某地区气压分布图”,读图后成下列各题: 

1. (1)在气压场中,D是气压中心,M是气压中心,B处于上。

(2)此时,E处吹风,F处吹风

(3)图中HD是锋,KD是锋

(4)此时,A地天气是。C地天气是。

(5)按风力强弱,E较F处,依据是。 

2.(1)该地可能处于()

A.北半球B.南半球

C.赤道上空D.无法判断

(2).下列说法符合上图的是()

A.东北气流为下沉气流

B.西北气流周围处有上升气流,为阴雨天气

C.高空没有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D.该地此时受低压控制

解:(1)D是低压中心M是高压中心B位于高压脊上(2)E处吹西北风F处吹西南风 (3)暖锋冷锋 (4)晴,(A地位于暖锋面的锋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无雨。)C地阴雨天气,C地处于冷锋锋面的后侧,在锋面控制之内,多阴雨。(5)E处风力较F处小。(因为E处等压线疏,F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水平气压梯度力不同

6.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形成:地表性质均一(无海陆差异,无海拔差异,无地转偏向力)→形成单圈环流→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理想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可见,三圈环流的极度理想的一个模式,因为不考虑海陆差异与海拔差异,这些条件在现实中不可能满足。故而其结果(气压带与风带)在现实中也与大图有着很大的不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独立气压场(重点内容,可以放到季风环流处补充)

南半球海洋面积大,尤其是南纬40度到60度,几乎全部是海洋,故而海陆差异很小,相当于满足了三圈环流所假想的条件,气压带状分布也比半球明显得多(等压线近似与纬线平行)。

例题1..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中的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极地高气压带B.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东北信风带D.④多雨带

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7.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总体来看: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趋势一致

8.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

地表性质均一(无海陆差异,无海拔差异,无地转偏向力)→形成单圈环流→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理想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尤其是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独立气压场(掌握考试中常见气压场的名称,位置,及出现的月份)

如1月份,北纬60度,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高压,北美高亚切断;7月份北纬30度,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

例题.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回答:

(1)由于的季节移动,导致和

的季节移动,其规律是,就北半球来说,夏

季移,冬季移。

(2)图中北半球节气:ABC

(3)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甲是乙是

(4)下列现象发生的时间与哪一幅图表示的时间相吻合?

①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进入多雨的湿季。()

②上海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时间。()

③西伯利亚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天气。()

9.季风环流的形成。

气压带断裂成气压场不同季节高低压位置转换→季风环流(东亚为代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南亚夏季风为代表)

季风环流出现于陆地东侧。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成因风向性质

东亚

季风冬季:

夏季:冬季:

夏季:

南亚

季风①;

②冬季:

夏季:冬季:

夏季:

10.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多种气候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南亚热带季风的夏季风形成等等。

案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11.大气环流的气候意义

大气环流主要决定气候里面的降水因子,(当然高低纬之间的气流交换,也能传递热量)

高压带多雨;低压带少雨。西风带湿润,极地东风带、信风带干燥。

气候模式图要背,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要熟悉。

例题1.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B.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信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D.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北风

12.锋面的概念、类型。

掌握概念,会画示意图

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暖气团运动被迫抬升主动爬升

图示

符号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气温较低。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阴天、大风、雨雪、降温多为连续性降水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温度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湿度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降水区主要在锋后锋前

天气实例①冬季的寒潮

②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一场春雨一场暖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13.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冷暖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的不同对比;雨区位位置的判断;锋面气旋知识点的补充;一些典型锋面的代表,如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等。

案例:下图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

(1)从图中用“高”、“低”分别标注出气压中心的气压状况。

(2)分别填出下列两气团性质:AB

(3)分别填出下列两地的风向:A偏,B偏,A地风力比B地更。

(4)冷暖锋都能引起降水,则甲、乙、丙、丁四地处于雨区的是。

例题1.(1)该锋面按性质来分应为锋,判断理由是。

(2)6月初,上述暖气团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交汇,该地区在江淮静止锋控制下,会出现“”天气。

(3)图中可见降水区处于锋(前或后)。

(4)7、8月间该锋北进,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天气。

(5)该锋控制的范围还包括()

A.日本B.朝鲜C.南韩D.蒙古

(6)给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带来雨水的夏季风包括()

A.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B.来自内陆的西北季风

C.来自北冰洋的极地东风D.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2.“高温、干旱”是去年夏季我国江南地区的主要天气特点,据此结合下图回答6—8题。

()6.引起该地区高温干旱的天气系统是

A.①B.②C.③D.④

()7.属冷锋过境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14.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会画气流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示意图;高压脊、低压槽处的典型天气,风向的画法等。

气旋反气旋

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北半球逆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顺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

南北球顺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逆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简图

(北半球)

我国典型的天气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

例题1.下图表示①地处于北半球的低压区,箭头表示①地的风向。四幅图中风向正确的是:

2..下图是关于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正确的说法有:

A.天气系统①在北半球叫气旋,在南半球叫反气旋

B.图②是反气旋,出现在南半球

C.图①④分别是北半球的反气旋和气旋

D.图③强烈发展可成为影响我国的台风

例题:读“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处所绘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2)图中实线M表示的含义是,虚线N表示的含义是。

(3)图中①②两处气流运动状况而言,分别称为,;如果此图所示范围在南半球,则①②就气流运动状况而言,分别称为和;若就气压分布而言,又分别被称为,。

(4)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

(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原因是。

(6)图中MN两条线附近,将可能出现锋面的是,且为锋面。该锋面过境时,一般常出现。

思考:低压槽部时有锋面相伴而生,为什么锋面不会出现在高压的脊部?

16.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台风及其危害: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狂风、风暴潮

寒潮及其危害:冬半年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剧烈的降温、大风、暴风雪、霜冻

注意这些灾害出现的季节,以及一些特殊的地方,如四川盆地受寒潮影响弱,藏南谷地不受寒潮,也不受台风影响等。

15.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

生产生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

16.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对不同纬度地区的影响(如我国中纬度地区将因蒸发量的增加而更加干旱,而俄罗斯等高纬度国家,却因积温上升而受益)

17.减缓全球变暖的基本对策

节能减排,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采用绿色能源替代矿物燃料;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产业;提高植被覆盖率。

2011届高三地理锋面系统05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1届高三地理锋面系统05”,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必修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大气》

第五节常见天气系统

第一课时“锋面系统”教学设计

新授课

一课时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说出锋面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学生能区分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3)学生能解释冷锋、暖锋形成的原因,以及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

(4)学生能识别锋面系统,并能运用这些方法阅读简易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阅读和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分析天气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提高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天气系统的学习,了解天气系统对全球各地天气变化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通过分析锋面系统对我国的天气的影响,增强学科学、爱科学,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生产,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1、锋面系统的识别;

2、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冷锋、暖锋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天气的关系。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PPT、flash课件、天气预报视频剪辑)主要用来展示图片、视频、音频文件,为学生创设情景,演示动态变化过程;板书主要用于归纳总结知识点,展示知识体系。

本课时教学运用的方法有:视频直观演示法、发现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讲解及讨论法、归纳法、角色扮演法等。

1、直观发现教学法:本课锋面系统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通过电教手段摸拟演示,提出探究问题,边演示边启发。使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把具体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展能力,增强兴趣。

2、比较法:由于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重要途径,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通过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3、读图分析法:本课时教学用图很多,有的显示结构,有的显示过程,读图分析,从图象中发现信息是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组讨论法:主要在学习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时使用,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归纳总结,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前面理论知识的理解。

5、角色扮演法:主要用于“试做天气预报员”活动环节,通过天气形势预报帮助学生阅读天气形势图。

6、归纳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做阶段知识小结使用的最重要方法。有助于知识体系化。

1.(3分钟)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讲述典故: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谴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作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到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了病。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而所谓的“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的天气反常现象,古代诸葛亮掌握气候的规律,借助天气帮助东吴打败了曹军。

过渡:古代的战争需要关注天气,今天的人们同样关心着变化多端的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天气变化有关的问题。

视频:播放近期中央台播出的天气预报,提醒学生注意天气形势预报信息。

总结承转:我们注意到在天气预报时,除了城市的阴晴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信息,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那么,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对天气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2.5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2.(29分钟)

第一部分:气团

教师:(引出)在学习锋面系统之前,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个与锋密切相关的概念——气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2页,阅读小字部分,找出气团的概念。

教师:(板书)(一)气团: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读出气团的概念。

教师:(讲述)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团空气。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物理性质均匀、大团空气两个基本条件。

(板书)1、定义:物性均匀大团空气

(提问)我们又知道,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那么,冷气团和暖气团除了温度差异,还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思考,完成下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PPT)

2、气团分类及性质对比:

温度湿度气压密度

冷气团

暖气团

师生:互动完成表格

教师:对于在完成上表时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适当讲解,如:湿度差异。

第二部分:锋

教师:(承接)我们学习了冷暖气团,了解了它们的性质差异,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冷暖气团要是相遇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动画。

(动画)Flash课件演示冷暖气团相遇的情况。

(承转)冷暖气团的相遇就形成了锋,什么是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找到锋面、锋线的概念,并思考:什么是锋前?什么是锋后?我们再来看一次动画。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教师:(动画)再次播放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的动画。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动画。

教师:(提问)什么是锋线?什么是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拳头代表冷暖气团,桌面代表下垫面,给我们演示一下?

学生:根据老师要求演示锋的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演示,结合学生活动总结出锋面、锋线、锋前、锋后的概念

(板书)(二)锋:1、基本概念:

锋面:

锋线:

锋前:

锋后:

学生:在课本上图2.19上相应位置上标出这几个概念。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2.19、2.20,找出,锋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带着问题读图

教师:(板书)2、锋的特点:

(1)结构特点:

学生: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教师:(启发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前面学习了气团是温度、湿度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根据气团温度的差异,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由于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启发提问)一上一下两个气团能稳定存在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气压差形成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水汽含量较大的暖气团上升到一定高度,温度下降,成云致雨,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板书)(2)天气特点:

(引导)我们再来观看两个冷暖气团相遇的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这两个动画有什么不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看完动画后小组讨论、回答。

(PPT)A.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B.降水分别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降水有什么不同?

(动画)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

学生:观看动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两个动画展示的就是冷暖气团相遇的两种不同情况。我们通常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将锋分为两种类型冷锋和暖锋。

(板书)3、锋的分类:

冷锋:

暖锋:

(结合课本图总结)冷锋,就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锋的锋面前面为暖气团,锋后为冷气团。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所以,冷锋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等现象。

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转折过渡,启发提问)由此可见,冷锋和暖锋的形成、结构、对天气的影响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它们究竟与天气变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4、冷锋、暖锋与天气:

(活动布置)我们先以冷锋为例分析,为了更清晰的看出冷锋对天气的影响,我们从三个阶段来观察记录,第一个阶段是:过境前,也就是冷气团没有来临之前天气状况;第二个阶段是:过境时,也就是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时天气的变化;第三个阶段是: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位置时候的天气状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画过程。

(动画)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变化演示。

学生:观看动画,分别记录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状况。

教师:(PPT)

锋面类型天气状况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中冷锋部分。

(启发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天气状况呢?(请同学们结合冷暖气团、冷暖锋的特点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冷锋过境前该地受暖气团控制,暖气团温度高、密度小、气压低、湿度大,出现高温、晴朗的天气,由于暖气团水汽含量较大,天空会有云朵。冷锋过境时,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凝结成云、雨,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的天气;暖锋过境后,该地受冷气团控制,冷气团干冷、气压高,在它的控制下出现低温晴朗天气。

(转折过渡)我们一起分析了冷锋对天气的影响,那么暖锋对天气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动画,小组做好记录,根据我们分析冷锋的思路总结,完成表中暖锋部分内容。

(动画)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变化演示。

学生:观看动画,小组记录,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肯定,做出总结。

教师:我们刚才已经学习了锋的概念、特点以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完成一下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提问)我们学了这么多,如果给我们一个封面图我们能不能准确识别冷锋和暖锋呢?锋面的判读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PPT)

冷暖锋判断法:

1.侧视图判断法(图1、图2)

(1)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

(2)冷气团移动的方向。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冷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

2.平面图判断法(图3)

(1)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冷锋用线条加三角形表示,暖锋用线条加半圆表示。

(2)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移动的箭头指向锋面,而暖气团则背离锋面,此为冷锋,反之为暖锋。

教师:(承转过渡)学习了锋面系统知识,我们知道了冷锋、暖锋系统的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理解了冷锋、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所联系,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些在锋面系统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图片,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图片反映的分别是什么灾害?

(板书)4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PPT)

(1)北方夏季的暴雨

 (2)冬季的寒潮

 (3)冬春季节的风沙天气

3、(2分钟)

教师:(PPT)展示知识体系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了常见天气系统中锋面系统的动态演变,冷锋、暖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以及锋面系统与我国降水和灾害性天气的关系,我们现在来做几道巩固练习题,看同学们掌握得如何。

4、(10分钟)

(1)试用锋面知识分析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地理含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春雨:过去被暖气团控制,春雨过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秋雨:过去被冷气团控制,秋雨过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2)争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形势预报

教师:(PPT)展示天气形势预报图

学生:根据PPT展示图做天气形势预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指导,给出正确答案

(3)

学生:根据图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

5、(1分钟)

1、请同学们连续三天收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天气预报,做好天气形势预报记录,小组讨论交流。

2、收集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典型实例,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下节课时我们找同学来给我们讲解。

2.5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一)气团:

1、定义: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

2、分类及性质比较:冷气团、暖气团

(二)锋面系统:

 1、基本概念:锋面:冷暖气团交界面

锋线:锋面与下垫面的交界

2、锋的特点:

(1)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2)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天气

3、锋的分类

4、锋与天气

5、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1)北方夏季的暴雨

(2)冬季的寒潮

(3)冬春季节的风沙天气

2011届高三地理文化与旅游012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1届高三地理文化与旅游012”,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文化与旅游

(一)文化与文化景观

l.文化与地理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

(2)文化与自然环境

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与地理

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l)文化景观

概念: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空间性:(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义(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

时代性: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长城、烽火台等)

(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指示性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

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观与自然

(1)文化与自然

(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物质文化景观(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受自然的影响最为突出

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较小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

(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

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l)文化源地

狭义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如中国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或者说中原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们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分布范围不同

5.文化空间扩散和扩散类型

(l)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实例分析

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学习西欧先进技术,建立扩大海军,提高西欧生活方式,属传染扩散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传到欧洲,将阿拉伯的天文、医学、伊斯兰教带到中国、欧洲人到阿拉伯学习,将所学知识带回国家,属迁移扩散

文化扩散的意义:是文化扩散的反映,扩大或新产生了文化区

现代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

6.宗教与地理

(l)宗教种类及分布

宗教: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精神文化事物,更多的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过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为主)→部落宗教(抽象思维发展,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宗教(自然神——人格化的民族神,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世界性宗教

(2)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扩散过程及分布

宗教发源地扩散过程分布

基督教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或清教1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地区先在地中海地区扩散、后向欧洲西部扩散(传染扩散)、又向美洲扩散。狭义的基督教就是指新教欧洲和美洲

伊斯兰教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随国家的扩张而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扩展扩散为辅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地区,教徒称作穆斯林

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北传佛教早期几乎都是迁移扩散,分为北传和南传两大分支,即大乘(北传)佛教和小乘(南传)两个教派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

(3)宗教文化景观

主要是宗教建筑:佛寺、庵院、道观、教堂、清真寺等

其它宗教文化景观:中国三大佛教石窟、少林寺塔林、耶路撒冷的哭墙

7.身边的文化和地理

(1)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主要观察其语言、宗教、艺术形式、经济类型、生活习俗等

(2)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扩散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发展

(二)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l)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概念:是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3)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休息生息、弥补消耗、恢复体力、脑力;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

2.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本质属性分)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地貌景观处于相对重要位置,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景观: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教育性意义大

(2)旅游资源的特性

多样性

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

长存性:本身存在的历史,旅游资源使用的无消耗性

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形象美是核心

科学价值:夏威夷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庐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历史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3.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

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位置

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

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

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

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

山水组合景观——乘船现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把握季节: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变长,但南方千米以上的高山也最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并兼有避暑之效

把握天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最佳,能观赏到云海,又能观赏到日出日落

把握时间: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观要确切把握观赏时机,如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潮和青海湖5月份观候鸟等。

(3)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特点

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层次: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用障景法避免整个园景一览无余;用隔景法,丰富景观层次

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

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国的景色,以扩大园景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的最大特色之一

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相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寺庙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低山丘陵地区在山脊线或山麓湖边修建宝塔等

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中,要再现自然,与自然相协调。北方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与宽阔整齐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江南园林规模较小,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一方山水一方情,风俗民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

发挥想象:通过想象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6)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

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欣赏过程中注意节律安排,保持饱满情绪。风景区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景区

4.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修建旅游设施;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化古迹受到损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中国的旅游业

1.中国的旅游业

(1)旅游业

旅游的好处:增长实际知识,欣赏自然风光美景,观光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并能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

旅游业的特点: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被称为“无烟工业”

旅游业的作用:不仅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创汇,而且能带动工业、农业、建筑、商业、邮电、运输等项目的发展

(2)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地、“天涯海角”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一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

读“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图回答:

(1)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属于文化景观。

用事实说明其怎样表现出文化景观具有的特点:

(2)该古迹已破损严重,面目全非。

①这主要是受地质作用中外力的影响所致。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海浪侵蚀D.冰川

②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这说明文化景观是的指示物。

(3)金字塔的科学造型、巨大的石块工程,反映了古埃及人民伟大的文化;古陵寝的气势、风格、雕塑的造型、技艺,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灿烂的文化,这些还体现了文化景观是。

(4)因此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金字塔的宏伟、壮观,狮身人面像的象形、神韵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题是一道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学科综合题。知识跨度大、答题难度也较高。难点主要是第一小题的后半问。回答时首先应想到文化景观具有哪些特点,再结合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特点来进行表述。如果对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做的情况不够了解,就很难用事实来说明它们所体现的文化景观特点。

(1)特点①它们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表现出文化景观的空间性特点。②它们在古代是帝王的陵墓和墓地建筑,作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说明了文化景观的功能性特点。③金字塔是由巨大的石灰石砌成,外现宏伟,里面有结构复杂的墓室。狮身人面像是按照某帝王的面目,由一整块巨石雕塑而成,威武而充满神韵。这些都反映出5000多年前,古代埃及人民伟大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雕塑技艺,以及古埃及帝王的墓葬习俗。从而表现了文化景观的时代性特征。(2)①B②气候干燥自然环境(3)物质精神文化系统的折射物(4)人文美学历史文化

读公元前3000—2000年世界文化源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l)此图反映的是文化(事物、现象、系统)源地分布状况,其中A.B、C.D兴起的共同自然条件有、、。

(2)上述四大文化区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等。

(3)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化要素——古代文字的类型分别是C,D,E。

(4)图中文化源地最初都获得最大突破的方面是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中的。

文化源地大致分为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以及文化系统的源地两种。前者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地(如课本中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中国造纸术的源地等),后者指一个结构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如课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等)。

(l)系统优越气候条件河流冲积平原(2)农田道路乡村聚落等

(3)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拼音文字(4)农业

把下列文化扩散的情况与其主要所属的文化扩散的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①传染扩散

B欧洲的西装革履→亚洲人的西式休闲装②等级扩散

C粤菜馆在美国唐人街生意兴隆③刺激扩散

D基督教在美洲的扩散。④迁移扩散

E摇滚乐兴起后,由年轻人扩大到中年人⑤扩展扩散

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短,我们可以将文化扩散分为两大类。其分类情况如下:

实际上文化扩散的类型对于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来说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绝对化。例如马列主义来到中国是一些留洋的学生将马列主义带回中国,这应属于迁移扩散;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属于扩展扩散中的传染扩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而创造了适应中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则可理解为刺激扩散;今天我们在学校通过课堂学习马列主义则应属于文化传承。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的世界由于信息通信的发达,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文化传播很难用某一种扩散来分析。

A①⑤B③⑤C④D④E②⑤

2002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亲切会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第十一世班禅将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朱总理。朱总理对他在西藏圆满完成13岁寿典的佛事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为他6年来在佛学和文化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表承祝贺。

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的(今境内)。

(2)大乘佛教中心位于今向北扩散到、中国、

和,又称北传佛教,其中向北进入中国西藏地区的佛教,后来发展为,俗称。

(3)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属于()

A.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D.扩展扩散

(4)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文化事物,它的产生虽然受的影响,但是更多地受发展的影响。

(5)西藏自治区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原上,其首府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6)2001年6月开工建设的铁路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目前西藏地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运输为主。

这是一道以“朱钅容基总理会见第十一世班禅”为切入点设计的学科内综合题。第(1)(2)(3)题考查的是有关佛教的发源地以及扩散等方面的知识。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分类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了解掌握情况。第(5)题考查的是西藏的地形及著名旅游景点。第(6)题考查西藏交通方面的知识。

(l)古印度尼泊尔(2)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中亚蒙古朝鲜日本藏传佛教喇嘛教(3)A(4)精神自然环境社会(5)青藏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6)青藏公路

读下图及资料,回答:

敦煌莫高窟: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大型石窟,保留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及从晋到宋近十个朝代的各种写经、文书、帛画等文物,是驰名中外的一项艺术明珠。

鸣沙山、月牙泉:以“沙岭睛鸣”和“月泉晓激”而著名于世。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地势险要,巍峨宏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

酒泉:泉水清澈见底,澄碧如酒。有汉武帝赐御酒与霍去病败凶奴庆功,将酒倾于泉水之中,泉水化为美酒的传说;并以产名贵工艺品夜光杯著称。

(l)试从敦煌地区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世、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对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势和缺陷进行评价。

优势

缺陷

(2)敦煌在历史上是宗教中的教派所在地,其文化扩散属于扩散类型。

(3)敦煌石窟属于文化景观,从它的建造时间和分布地区,以及各种文物可以有助于了解该宗教的,这反映了文化景观的特性。

本题以敦煌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考核的切入点,考核学生对一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按题目要求对其优势和缺陷进行分别分析。本题同时考核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分布和类型以及文化扩散类型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附近还有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等旅游地各具特色,使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因而本身游览价值大。

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大城市较远,市场距离大;只有一条铁路,且又不能直接到目的地,还需乘坐汽车,其交通位置及通达性不好;由于当地较偏僻,经济不发达,使地区接待能力较差;洞窟多为粉沙、泥质、易风化、侵蚀,洞虽多,但面积不大,故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很有限。

(2)佛教大乘迁移(3)精神历史分布空间

阅读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回答我国世界遗产的有关问题:

文化遗产:长城(嘉峪关、八达岭、山海关三处)、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马桶、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平遥古城(山西)、苏州园林、丽江古城(云南)、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重庆)龙门石窟、青城山和都江堰、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和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安徽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云冈石窟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武陵源(湖南)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文化景观遗产:庐山

(1)上述世界遗产中处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有哪些?简述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

(2)北京颐和园和苏州园林同属园林景观,试比较其园林建筑风格的差异,以说明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3)江西庐山、山东泰山同为风景名山,其成因是否相同?为什么?

(4)文化源地可分为文化事物源地或现象的源地及文化系统的源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属。

(5)上述的文化遗产同属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由和所构成。

(6)长城和北京故宫等作为文化景观,其特性有哪些变化?作为旅游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每年的6月22日这一天,我国28处世界遗产中白天最长的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3月21日这一天,日出最晚的是(北京时间)。

(8)布达拉宫属教建筑景观,1994年12月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遗产,其主要原因是。

(9)敦煌莫高窟周围分布着许多信仰教的居民,文化景观的时代性告诉我们,敦煌石窟记载了教从到在这里的分布状况。

世界遗产,特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且目前无法替代的财产,具体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以及文化景观四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将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作为军事攻击的目标。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有630多个。对我国来说申报遗产一方面,它不仅有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意义,还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增强全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作为旅游景点的世界遗产每年都将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从而吸引全世界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极大关注,掀起到华旅游观光的热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题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考核的知识涉及到了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世界遗产的了解。

(1)处于西部地带的有: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西藏布达拉宫、四川峨眉山——乐山、云南丽江古城、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等9处。另外,长城跨东、中、西三个地带。世界遗产是世界级名胜,可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援助,可以招徕和组织国际游客进行游览活动。西部地区可以这些世界遗产为依托,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2)我国古代园林要求再现自然,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基本原则,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为的关系。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异。颐和园为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北方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3)两山成因相同,同为由断层上升而成的块状山。

(4)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5)中华汉文化综合体(或中原文化综合体)少数民族文化综合体(或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

(6)文化景观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人类创造文化景观时都有其目的,长城县有军事防卫的功能,故宫是封建统治者的居住地,二者均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今天它们已完全丧失了当时的功能,更多地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点,主要功能变成了旅游观赏的对象,具有了游览价值。

(7)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河北承优避暑山庄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

(8)喇嘛建筑风格独特、汉藏人民和平友好的见证

(9)伊斯兰佛南北朝宋代

一、选择题(每题有一至二个答案正确)

1.有关广义文化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

B.文化仅指意识形态

C.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来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D.精神上的东西才称得上文化

2.下列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主要属精神文化的是()

A.生产工具、法律制度、风俗习惯B.文学艺术、语言、宗教

C.生活用具、生产技术、规章制度D.宗教建筑、民间风俗、生产工具

3.下列有关文化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表层与精神文化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

B.下层物质文化是上层精神文化的基础

C.下层物质文化较上层精神文化变化较快

D.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4.下列有关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景观是非物质形态的景观

B.文化景观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C.农田、城市、村落不属于文化景观

D.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可以凭空创造的

5.下列各组文化景观中,完全属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的是()

A.农田、道路、学校、古岩画B.城市、村落、农田、道路

C.纪念碑、古岩画、城市、村落D.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

6.下列文化景观中现在仍保留其当初建造时功能的是()

A.万里长城B.都江堰C.烽火台D.坎儿井

7.有关文化景观空间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可能相差很大,同类文化景观,它们大小、形态差异不大

B.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不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C.文化景观可以反映它们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

D.文化景观之所以都占据一定空间是因为文化景观通常是附着在一定的自然物质之上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相对较大

B.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有着明显的影响

C.文化景观都能准确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

D.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9.1848年欧洲革命的源地和传播过程是()

A.文化现象源地、等级扩散B.文化系统源地、迁移扩散

C.文化现象源地、扩展扩散D.文化系统源地、刺激扩散

10.下列文化源地属于文化系统源地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源地B.佛教发源地

C.中国新石器文化发源地D.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发源地

11.下列有关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区范围越大,其重要性越突出

B.文化区之间都有明确的边界

C.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D.狭义的文化区概念仅指文化体系覆盖的范围

12.下列文化扩散实例中属于扩展扩散的是()

A.一些人主动要求学习英语

B.一些学者到国外学习知识带回国内

C.日本仿效中国唐朝教育,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

D.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等先进技术传到欧洲

13.下列有关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宗教的产生和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

B.从历史上看,宗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相同步的

C.印度教是在印度民族形成之前就已形成的宗教

D.目前世界性的宗教有两个

14.下列有关基督教的起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

B.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C.起源于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D.向美洲的扩散属于扩展扩散

15.关于佛教的产生及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②北传佛教向北扩散到中亚、中国、蒙古、朝鲜和日本③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④北传佛教早期的扩散几乎都是迁移扩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苏格兰威士忌酒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D.刺激扩散

17.下列有关概念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文化—文化区—文化体系—文化综合体

B.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电脑—文化

C.文化—电脑—科学技术—物质文化

D.文化—文化体系—文化综合体—文化区

18.下列文化区有较明确边界的是()

A.政治文化区B.宗教文化区

C.语言文化区D.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

19.目前,我国购买家用汽车的传播属于()

A.等级扩散B.传染扩散C.刺激扩散D.迁移扩散

20.17世纪,荷兰人把大量的马来西亚人从东南亚带到南非的开普敦,这些穆斯林又在开普敦及其附近地区创立了一些伊斯兰教活动点。这种传播属于()

A.等级扩散B.刺激扩散C.传染扩散D.迁移扩散

21.1810年到1826年,在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中心先后爆发民族独立运动,然后遍及整个拉丁美洲。这种现象属文化扩散中的()

A.迁移扩散B.等级扩散C.传染扩散D.刺激扩散

22.著名的敦煌石窟是()

A.古印度的小乘佛教中心以迁移扩散而来的北传佛教文化景观

B.佛教文化景观

C.开凿于唐朝

D.由大乘佛教以迁移扩散形式传播的南传佛教文化

23.下列对文化景观的判断正确的是()

A.海南岛上有人类活动,所以是文化景观

B.云岗石窟雕刻于岩石上,是自然景观

C.五台山上的一切景观都属于人文景观

D.京沪高速公路是文化景观,上面的汽车不是文化景观

24.下列文化扩散属于等级扩散的是()

A.拉丁语出现后最初由下层社会扩展到上层社会

B.拉丁语由美洲扩散到中国

C.拉丁舞在中国出现后,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

D.维吾尔人学跳拉丁舞

25.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

①儒家经典成为日本学校教材②和服又称“唐服”③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④京都建筑仿效长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

26.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需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A.有休闲时间B.有强健的体魄

C.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D.有供旅游的经济条件

27.旅游业是()

A.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需要科学技术

B.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

C.投资少、技术限制少的行业

D.旅游活动的客体

28.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按其分布,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

B.气候气象景观在自然景观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

C.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D.人文景观是一种以精神文化形式出现的旅游资源

29.欣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

A.多样性B.季节性C.可变异性D.地域性

30.泰山历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是因为泰山具有()

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C.历史文化价值D.经济价值

31.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是一种无价的精神文化资源和经济财富

B.旅游资源在使用上具有消耗性的特点

C.旅游资源只具有美学价值而不具有经济价值

D,旅游资源是指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

32.下列旅游点,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A.南极长城站B.九寨沟

C.深圳的“锦绣中华”D.杭州西湖

33.游览北京香山枫叶()

A.宜选择春光明媚的季节去观赏

B.远望和俯览方能体会“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佳境

C.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形象美

D.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听觉美

34.“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①色彩美②动态美③声音美④形象美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5.关于旅游景观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不同的位置欣赏自然景观产生的美感都一样

B.观赏江河湖海应选在低临水面的地方最适宜

C.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地点才能获得某种形象

D.瀑布景观,宜在距离适当、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的地方欣赏

36.下列反映旅游资源可创造性的景观有()

A.高尔夫球场B.农村的宗教神庙

C.北京故宫D.黄山迎客松

37.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尊山”之称的乐山睡佛,观赏要求是()

A.把握观赏时机B.发挥想像,移情于景

C.选择特定位置远眺D.置身其间,求质求真

38.苏州园林的房、厅、回廊多造型各异的门框、窗框,这样构置最主要的目的是()

A.充分显示框架的美与制作工艺

B.充分突出主景

C.以此框作为取景框,从多角度获取景观的特色与精华

D.借用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角色

39.关于自然风景区中人文景观的正确叙述是()

A.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

B.人文景观的布局,设计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

C.使其与自然景观协调,并突出人文景观

D.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之一

40.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大观园入园处的设计采用的是框景法

B.“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欣赏人文景观的原则

C.不登山涉水也能体会‘’行到水穷时,坐着云起时”的悠然

D.我国人民用“人化自然”或“自然化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山水画和山水诗

41.江南园林以黑白为主色调,是为了()

A.显示国主的荣华富贵

B.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需要

C.与水乡风光、湿润气候融为一体

D.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

42.“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反映了古代文人欣赏旅游景观追求的境界是()

A.把握时机B.抓住景况特点

C.以情观景D.选择观赏位置

43.有关景观特点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深入理解景观的美,就必须抓住景观的特点

B.欣赏园林,要了解园林常见的构景手法

C.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在于配景的烘云托月作用

D.以有限空间,造有限风景,可以使园林有丰富的景观层次

44.关于旅游景观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了解人文景观因势得体,突出人文建筑形象美的设计思想,以领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

B.以情观景,才能显示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

C.发挥想像,以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D.通过视觉欣赏,以感觉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和声音美

45.景区有不少摊贩在出售景区内捕杀和采伐的动植物资源,如此会造成()

A.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生态环境失调,以致环境功能减退D.环境污染

46.关于某旅游区旅游活动规模的正确叙述是()

A.规模的大小应与当地就业人口数量相适应

B.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景点的数量相适应

C.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规模的大小应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47.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是()

A.根据长存性的特点,旅游活动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B.只有少数不文明的旅游者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C.旅游规模不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D.正常的旅游活动也会给文物古迹带来间接性损坏

48.壶口瀑布可以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但每年到此旅游的人不多,最重要原因是()

A.游览价值不高B.交通位置和通达性差

C.地区接待能力小D.旅游环境承载量有限

49.有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的质量是评价旅游资源价值的唯一标准

B.旅游资源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越近,开发利用价值越优越

C.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不受交通位置的影响

D.旅游地的最佳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50.欣赏旅游景观需要选择适当的位置,下列各诗词中,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处山中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水流船动山自移,恰似人在画中游

D.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二、综合题

1.读“世界语言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文化事物属于物质文化事物还是精神文化事物?。它位于文化结构的层,具有一定的性和性。

(2)图中反映的文化事物与自然环境的亲疏程度是。

(3)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4)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该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的、北美洲的,大洋洲的和亚洲的等国。该语言扩散的主要形式是。

2.读“宗教建筑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ABC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A,B,C。

(2)宗教景观除宗教建筑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宗教文化景观。例如中国的三大、少林寺的、西亚的哭墙等。

(3)文化景观的特性之一是它的性。因此了解某个宗教文化景观的分布,有助于了解该宗教的历史。在我国西北甘肃一带分布着很多信仰教的居民,但是著名的教景观敦煌石窟也痤落在这里。它记载了该教从到

代在这里的分布和发展。

(4)A建筑物所代表的宗教产生于。

(5)C图建筑物在我国的自治区较为常见。

(6)唐僧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在文化扩散现象中属于扩散。

(7)宗教问题往往是地区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巴以问题从宗教上看主要是教和教的矛盾,克什米尔问题主要是教和教的矛盾。

3.读“中国境内主要语系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文化事物属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2)我国分布最广的语系是语系,最广的语族是语族。

(3)我国现行七大方言中,分布最广的是方言,简称。其分布范围最广的原因是。

(4)图中语言文化区的分布是经过长期的结果。我国南方六大方言就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而逐步形成的,其文化扩散类型是。

4.读“中国虫神庙明代蝗灾频率分布图”回答:

(l)中国明代蝗灾主要发生在()

A.南方B.东北C.华北D.西北

(2)与蝗虫灾害相关联的另一种气象灾害是()

A.寒潮B.干旱C.雷暴D.洪涝

(3)人们可以借助掌握蝗虫的繁殖、生活所需环境的知识,反推当时的状况。这说明文化景观是指示物。

(4)在中国古代,有些地区蝗灾频繁发生,但是民间有一些治蝗、灭蝗的办法,因此也就没有虫神庙。这说明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的。因此,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也必然。

5.下列文化现象,与当地哪些自然环境特点有关系。

(1)南方人喜欢吃辣椒及辣食。

(2)南方人过去大量食用熏肉、腊肉,而现在主要食用鲜肉,熏肉、腊肉已成为特色食品。

(3)蒙古族唱歌、跳舞,其抽调浑厚悠扬,其动作奔放;江南小曲细声柔美,舞姿小巧轻盈。

6.“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增长”图,回答:

(1)此图说明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是,除此之外,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还有,,。

(2)旅游活动的作用除图中反映出来的以外,还有和等作用。

(3)现代旅游起始于年代,其产业特征是。促使该阶段旅游业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的繁荣;的安定;的改善等。

7.分析庐山与黄山的旅游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l)庐山、黄山最宜观赏的季节是季。其原因是,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收之效。

(2)黄山观日落,已成为旅游者必然的观赏内容。选择的时候最佳。因为这时不仅观赏到云海,还能观赏到日出日落。

(3)要领悟庐山峰峦之雄伟峻秀,最佳观赏位置应是(近视、仰视,远眺、俯瞰),而观赏黄山怪石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才能获得。

(4)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综合评价看,山更具有开发价值。

(5)两山比较,庐山在、和等条件方面明显占优。

(6)两山由于较好地协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区的的关系,均已获“世界人类和自然遗产”殊荣,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佳地。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l)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旅游胜地名称:

A;B;E;J。

(2)按旅游资源类型分,图中D为景观,E为景观。

(3)按旅游资源价值划分,C以为主,I以为主。

(4)H地最直在季观赏,这是因为其日落、云海奇观对匆忙的游客如同幻影,说明旅游观光应。

(5)E、F、H、G四旅游地中,游人能体会到“人在画中游”佳境的是,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的是。

(6)J旅游地利用三面环山一面城扩大其景色,采用的构景手法是。

9.读“自然景观主要构景要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①~④代表的构景要素是:

①;②;③;④。

(2)在以上构景要素中,为重要。它与景观组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在此基础上,丰富了自然美内容,而且使自然界焕发生机。

(3)变幻万千的气象和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使自然美而不同,因此我们在欣赏此类景观时要。

(4)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是它们具有价值。人们到自然风景名胜区去观光、度假、疗养,其主要目的就是。

(5)自然界中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千差万别,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性是,许多旅游景观是与地球历史、人类社会活动同始终的,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性是。

10.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北京申奥成功的重要原因。

(l)北京城市中属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旅游景点有、。

(2)假如奥运会结束后,有一体育代表团准备从北京出发准备游览泰山、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秦始皇陵兵马涌、都江堰、滇池、长沙马王堆汉墓、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最后从上海回国,请你设计一条乘火车不重复的旅游线路,则依次经过的铁路有线、

线、线、线、线、线、

线、线、线。

(3)所经旅游景点中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A4.B5.B6.BD7.CD8.BD9.C10.AC11.CD12.AC13.B14.AB15.D16.C17.D18.A19.A20.D21.C22.B23.D24.AC25.A26.AD27.C28.C29.B30.AC31.A32.D33.B34.D35.C36.C37.C38.C39.D40.D41.BC42.C43.AB44.C45.C46.C47.D48.B49.BD50.AC

二、综合题

l.(1)精神文化事物上稳定保守(2)相对疏远(3)汉(4)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迁移扩散

2.(l)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佛教石窟塔林耶路撒冷(3)时代分布伊斯兰佛南北朝宋(4)古印度(5)宁夏回族(6)迁移(7)伊斯兰犹太伊斯兰印度

3.(l)精神文化事物相对疏远(2)汉藏汉语(3)北方官话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出现于西晋末延续至南北朝,第二次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引起的。这两次移民活动使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所到之处,北方方言基本取代了原有方言。另外在清朝时,由于东北与内蒙古的开禁,山东、河北的农民大量向东北、内蒙古迁移进行开垦,以及向西北边疆等地移民,使北方方言的分布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4)扩散南迁迁移扩散

4.(1)C(2)B(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4)绝对局限减小

5.(1)南方天气潮湿(多云雨,蒸发较多)夏季长。冬季阴冷,吃辣食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抵御由于潮湿不适引起的疾病。

(2)南方天气炎热季节长,肉食不易长期保存,过去家庭没有冷藏设备(冰箱、冰柜等)。所以人们发明了这种美味且易于保存的腌制肉类的方法,现在食品保鲜很方便,加上长期食用腌制食品有害身体健康,于是这类食品不再成为家常便饭,而是偶尔尝鲜了。可见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生产力及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3)内蒙古高原地形、草原广阔,地广人稀,人们唱歌跳舞声音宏亮,动作开放,体现一种豪放美的风格;而江南水乡小镇,地狭人稠,微风吹拂静静的湖面、小河,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比较细腻、纤秀、柔和,可见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

6.(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2)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类需求扩大交流(3)20世纪50高度产业化阶段经济社会交通条件

7.(1)夏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避暑(2)雨过天晴(3)远眺观赏点

(4)庐山(5)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6)规模环境承载量

8.(1)A避暑山庄B八达岭长城E长江三峡J杭州西湖(2)人文自然

(3)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4)夏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有避暑之效把握观赏时机(5)EFG(6)借景

9.(1)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生物(2)地貌水文动植物(3)因时因季把握观赏时机(4)美学感受自然景观的美(5)多样性长存性

10.(1)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2)京沪陇海宝成成昆南昆湘桂京广浙赣沪杭(3)泰山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秦陵兵马俑都江偃

2011届高三地理重点例题分析014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1届高三地理重点例题分析014,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地球公转、自转理解不清

读下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幅图中都有明显画错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正。

(2)分别在甲、乙两幅图中适当位置标注二分日、夏至日。

(3)将甲图中代表地球公转不同位置的字母a、b、c、d按要求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北半球昼短夜长;②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③地球公转速度接近最快;④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⑤北京昼长夜短,昼渐长。

此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不清楚地球公转的方向;二是对二分二至日与近、远日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掌握不清;三是不清楚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位置的对应关系。甲图是北半球上空俯视图,公转方向是逆时针;乙图是南半球上空俯视图,公转方向应是顺时针。从春分日至秋分日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在夏至日这一天昼达到最长;由秋分目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在冬至日这一天昼达到最短。南半球则相反。

(1)甲图地轴倾斜方向错了,应改为向右倾斜。乙图地球公转方向错了,应改为顺时针。

(2)标注略。

(3)c、da、bdca

地球的公转方向危自西向东,不过在南北极上空观察时分别呈顺时针与逆时针,因观察位置的差异,二分二至的位置在不同的公转轨道图上是不同的。地球运动到近日点时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夜现象,运动到远日点时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昼现象。在做此类涉及地球公转运动的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地球公转的方向;②太阳的位,区分近日点与远日点;③当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北极点出现极夜现象,从而可判断地轴的倾斜方向。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

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

(1)~(2)题。

(1)甲图中M点的纬度、乙图中N点

对应的月份分别是

A.30°1月B.60°7月

C.60°1月D.30°7月

(2)当公转速度为N时

A.漠河市民欢度“白夜”B.新西兰南部海域冰山座座

C.松花江畔银装素裹D.悉尼处于雨季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地球公转、自转的速度变化特点理解不清,不能利用图形进行表达;二是对选项中提到的一些知识点不理解,像“白夜”、新西兰南部出现冰山的季节、原因等。M点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可以推断其纬度约为南北纬60°;由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可以推断其位于远日点附近,时间为7月初。7月初为北半球夏季、

南半球冬季,此时漠河地区白昼为一年中最长的时期,称之为“白夜”。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在南北纬60°处为赤道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其平均速度为30千米/秒。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同样是在不断变化的,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小,其平均角速度为1°/日。复习中识记一些主要的地理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如二分二至赤道、回归线、极圈的中午太阳高度数值或昼夜长短等,会非常有利于一些题目的分析。

光照图判读能力差,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典型例题1右图所示区域为地球某日的夜半球,A为圆心。读图回答(1)~(3)题。

(1)A点的坐标和该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A.10°N,80°E80°

B.10°S,80°E70°

C.10°N,100°W80°

D.10°S,100°W70°

(2)此时北京时间是

A.2点40分B.14点40分C.13点20分D.1点20分

(3)P在Y的

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北方向

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不能进行正确的图形转化;二是对图中各点发生的地理现象不明确;三是不明确图中所示半球为夜半球;四是在具体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图示半球为夜半球,结合赤道的弯曲情况可以判断此时北纬80°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XY所在直线为过南极点的两条经线,Y点所在经线为西经100°则A点所在经线为东经80°,A为圆心则其纬度为南纬10°。

此时太阳直射北纬10°、西经l00°,A点正午太阳高度为70°,北京时间为2点40

分。从图中可以看出P在Y的北方,P点在昏线上,因而P点又在Y的东方。

在解答有关光照图的问题上,一要准确把握图中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等)、线(晨昏线、太阳直射经线、0时所在经线等)、面(赤道面、晨昏圈所在平面等)的准确含义及其隐藏的条件(太阳直射的半球、太阳直射点可能运动的方向、季节的信息等);二要能把不常见的光照图转换成平时常见的侧视图或俯视图,这样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常见的光照图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典型例题2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D.NO为晨线

(2)此时北京时间为

A.6日12时B.7日12时

C.6日24时D.5日12时

(3)此时

A.开普教炎热干燥B.北半球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D.地球自转速度最快

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图中信息提取不足,如地球自转的方向;二是对晨昏线的概念及特点理解不透;三是对日期分界线理解不到位,对图中阴影部分的理解不准确。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该半球为南半球,日期的分界线为0时所在经线与l80°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0时或l2时所在经线,由此可以判断过极点与P点的经线

为0时所在经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NO为晨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温和多雨。过Q点的经线为180°经线,过P点的经线为西经60°,从而可知北京时间为7日12时。

有关日期的问题要注意区分日期的分界线:0时所在的经线和180°经线。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日期较早的1天,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日期较晚的1天。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0时或12时,如果该经线大部分位于昼半球则为12时所在经线,若大部分位于夜半球则为0时所在经线。在今后的复习中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进行运用。

东南

不清楚经纬线的长度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

C.丙D.乙和丙

(2)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

C.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

D.乙处比例尺最小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经纬线长度变化的特点不清;二是不能正确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甲、乙、丙三地与l80度经线都相差了5个经度,但甲、乙、丙三葩的纬度位置不同,虽然经度间隔相同但纬线长度不同,相同经度间隔的纬线长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纬线越短,因而乙地船速度最快。纬度相差一度的经线长任何地方都是相等的,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的面积是乙大于丙,丙大于甲。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代表的实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小,从而可以判断三地的比例尺是甲处大于丙处,丙处大于乙处。故第(1)题选B,第(2)题选D。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可采用两者相互比较的方法进行,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半圆,理论上讲为赤道长度的一半。而纬线的长度则是从赤道想两极递减,赤道最长,南北纬60°的纬线圈为赤道长度的一半。比例尺的大小要根据起定义进行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是分数值的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数值越小,比例尺越小。

等值线的弯曲情况判读不清

读某等值线图,图中数值abc,据此回答(1)~(3)题。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纬度位置B.沿岸暖流C.地形D.夏季风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B.②处为山脊

C.①处山坡降水较多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势好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处吹偏南风B.②处易出现锋面C.③处降水较多D.该地区天气晴朗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思维转换较慢,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思考问题;二是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或掌握;三是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分析选项。第(1)题,如果是等温线图,在沿岸暖流或夏季风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向温度低的地方凸出,在纬度因素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应该是受地形的影响,此处地形应较高。第(2)题,若为等高线图,①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应最大,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①处山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马尾松长势更好。第(3)题,如果为等压线图,图示气压系统为低压,②处于低压槽中易出现锋面,在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因位于我国,①处吹偏北风;③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

各类等值线图是高考青睐的图形之一,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各类等值线图的判断方法,并加以对比,总结其共同的规律,注意等值线图中的弯曲方向、闭合、疏密、数值(极大值、极小值)、走向等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一般在等高线图中弯曲部分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起)或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凸起),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起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起为暖流)。

地形剖面图判读不清

下面沿甲图中E~F、M—N所作的地形剖面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的地形是A.山峰B.山脊C.山谷D.鞍部

(2)①地比②地

A.海拔高,坡度大B.海拔高,坡度小C.海拔低,坡度大D.海拔低,坡度小

(3)③地位于④地的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看不懂剖面图,不能根据乙、丙图中地势的起伏变化判断地形,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二是对图中各点定位不准确。E—F剖面线海拔逐渐降低,M—N剖面线海拔存在一个最高点,两者相结合可判断该地地形为山脊,E—F为脊线,M—N为过脊线上O点作的剖面。①、②两地位于E—F脊线上,从两点的位置看①地海拔高,结合E—F剖面线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①地坡度更小。③地在E—F脊线上,④地在M—N剖面上,可以看出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剖面图的判读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复习时不能只在等高线图上进行分析,要根据剖面图、示意图的形状借助空间想象能力来解决该题中出现的剖面图组合的问题。根据等高图线沿着不同方向作出几种常见的地形剖面图进行比较,从而掌握其剖面的起伏特征。判断剖面图的基本方法如下:①仔细阅读图例、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方向和经纬度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②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的垂直比例尺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③确定剖面线所在的大洲、大洋、国家或地区位置;④确定地形剖面图所表示的地区以后,将地形剖面图中的地势起伏状况、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及地形特征等与该地区进行对照,判断地形区名称;⑤根据该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判断其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等与该地区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过读图观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经纬网图判读不清

读以下两幅经纬网图,完成(1)~(3)题。

(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正确叙述是

A.甲在乙的东南方向B.丙在乙的东北方向C.丁在甲的西北方向D.乙在丁的西南方向

(2)若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3月21日8时整,则

A.甲地处于昼半球范围内B.乙地的区时为l7时

C.丙地与甲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日期D.丁地的地方时是11时20分

(3)若6月22日在丙地观测太阳并做记录,则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当太阳在正南方时,太阳高度为23°26′

C.正午时太阳在天顶位置

D.当地0点时,太阳高度为3°26′

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不会在经纬网上辨别方向;二是对太阳视运动、日期判断等知识理解不透;三是对有关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等的计算错误。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甲位于乙的西北方向:丙、丁位于北半球,丙位于丁的东南方向;丁位于东经40度,甲位于西经130度以西,因而丁在甲的东北方向;乙位于西经130度以东,因而在丁的西南方向。国际标准时间为3月21日8时整,甲地大约为3月20日23时,应位于夜半球;乙地位于西9区,区时为3月20日23时;丁地的地方时为l0时40分;丙地为21日12时,从而可知丙地与甲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日期。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丙地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正午时太阳在南方的天空,正午太阳高度为43°26′;该日丙地出现极昼现象,当地0点时,太阳高度为3°26′。

解答有关经纬网判读的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地球自转的方向无论南北半球都是自西向东,两点间判读方向要取最短距离,即两点间的劣弧段,看两点的经度和是否大于180°;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出现极昼现象的地点都是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他地方为东北日出、西北日落(除极夜区),出现极昼的地点在地方时0时时,太阳高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该太阳高度的数值加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除以2为直射点的纬度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12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