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宇宙中的地球(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考点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由内向外分为、、

,三部分。

1、地震波:

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

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2)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

表1.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莫霍界面)17

900

2900

5150(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幔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下地幔

地核外核(古登堡界面)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

内核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

1.大气圈:由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及其的总称,占有的底部、的全部和的上部。

图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2009江苏南通)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双选)()

A.①为大气平流层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3.下列有关各圈层对人类影响的表现,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A.①层适于高空飞行

B.人类开发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②层

C.③层是地下水主要贮存区

D.人类开发铁矿主要在④层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断

5.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900千米处

6.在莫霍界面以下()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7.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①C.③①D.④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8~9题。

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9.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10~12题。

10.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

11.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

12.对浅层地能开发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A.浅层地能太分散,根本不可开发利用

B.浅层地能属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开发利用

C.浅层地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

D.浅层地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还未开发利用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3~16题。

13.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14.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1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

1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17.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

(3)C层主要由组成。G层叫,H层叫。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和。

18.(2009成都期考)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其范围

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和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

的之中;生物圈占有圈的底部、圈的全部和圈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相互,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5)如果A地发生地震,试比较B、C两地所测得的纵波波速的大小,并说明在全球范围内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参考答案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AC 2.BC 3.AB解析 图中①为大气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平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适于高空飞行;地壳是目前人类开发矿产资源的主要圈层。

4.B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类型、特征及应用。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kms-1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

5.A解析: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

6.A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圈层的划分。莫霍界面约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此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7.A解析: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故A正确。

8.C 9.C解析:结合等值线分布可知,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10.A解析:浅层地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平均深度范围内。

11.A解析:浅层地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

12.B解析:浅层地能属可再生能源,目前在某些地区已得以开发利用。

13.C 14.B 15.C 16.B解析: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7.(1)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2)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3)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解析: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况的变化。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18.(1)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制约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几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5)C点测得的纵波速度大于B地测得的纵波速度。过A点做地核切线并延长与地面相交的点所组成的圆周内的区域。

解析: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及大气圈、水圈;结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出它们的特点,其中的地壳厚度不均,从图中也可看出,这是由于大陆地壳往往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而大洋地壳常只有硅镁层所造成的结果。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横波主要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

相关知识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不连续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5)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5)(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1)地壳的特点

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楼必须挖深地基一样。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

不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4)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的主要物质组成是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2.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三、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到达地球,首先到达的是地球大气层,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等削弱,其中反射作用的削弱最为强烈,因而阴天是气温一般较低,这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所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性,其中臭氧和氧原子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直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以后又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它将大部分能量偿还给地面,从而体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般阴天的时候夜间温度不会太低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强的缘故。

请写出下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BCDE大气的消弱作用(反射、散射、折射)

F

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

右图中A、B为近地面冷热状况不同的点,请动手画出A、B两地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

地面的冷热不均空气的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3)规律总结:

同一高度:气温高,则气压低、等压面下凹;气温低,则气压高、等压面上凸。“高高低低”

不同高度:越往高处,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4)案例:①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②城市风:启示: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设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③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如下图所示: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

(3)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4)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___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5)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

(6)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垂直,而是_______(成一夹角)。

(7)该风向形成图是()

A.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图中的风向右偏D.图中的风向左偏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2010年江苏高考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l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双选

A.①B.②C.③D.④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读图5,回答1~2题。

1.M地的气温最可能是()()

A.3.4℃B.4.6℃

C.5.30CD.6.20C

2.图6中正确表示上海市区与N地之间的环流形式是()

图2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第3题。

3.若图2表示热力环流,则()()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下图是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

5.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该季节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B.④吹向⑤C.⑤吹向④D.④吹向②

图5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6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由图5和图6可知()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图6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图7为某地某时刻的气压和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此图表示的是夜晚②此图表示的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低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

10.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材料一: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宜居人口”最接近()(2分)

A.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C.最高人口D.最低人口

(2)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3分)

(3)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3分)

(4)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3分)

(5)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1、AC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C2、B3、B4、D5、B6、C7、C8、A9、D

10、(1)B(2分)

(2)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2分)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1分)

(3)略(3分)

(4)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1分)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1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1分)

(5)不合理。(2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回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2分)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主备人:江红光审核:江苏省丰县顺河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宇宙中的地球(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考点知识梳理

(2)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1)地球自转方向是,从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

侧视图北极上空俯视图南极上空俯视图

(2)地球自转周期

真正周期(自转360度)是一个日,为时分秒;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日,为时。

(3)地球自转速度:(1)角速度约为°/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2)线速度由向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右图);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即24小时。(注意:昼夜更替与昼夜现象的区别)

(2)产生时差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每相差15个经度,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

地方时计算方法:钟点东加西减,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相差4分钟)

读侧视图1:写出各点的地方时

读俯视图2或变式图:写出各点的地方时,此时北京时间是

图1图2

判断方法: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或昼半球最中间经线)为地方时时。夜半球最中间经线的地方时为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

标准时制度:地方时交流起来很不方便,国际采用划分时区,使用标准时制度。

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个经度。划分方法如下图所示。按自西东的方向,从自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小时。东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如下图),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0,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5(W)×150,即为750W)

区时:各时区一般采用作为本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时间”,即区的区时,东经°的地方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北京经度为)世界标准时间是指。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1)原因:因为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它们就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但由于赤道上的经线是互相平行的,因此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会发生偏向,这也是全球唯一不产生偏向的地方。

(2)地转偏向力:在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一种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这种力叫地转偏向力,该力始终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对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影响,而不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在物体运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纬度越高的

(3)规律:在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

(4)影响:地球上,气流和水流等流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如自西向东流的长江其南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为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泥沙多沉积在北岸。

合作探究:1:在左下图中用虚线箭头画出各处偏转方向

2:右下图中长江口岸冲刷明显,岸泥沙淤积明显。

三、亲历高考——高考真题体验

1.一架飞机从圣彼得堡(60。N,30。E)起飞,向西南经过11小时飞抵古巴首都哈瓦那(西5区)。起飞时圣彼得堡时间为1815时。据此回答(1)、(2)题。

(1)飞机到达哈瓦那时,当地时间是()

A.19日12时B.1919时C.18日12时D.18日19时

(2)该次飞行飞过()

A.乌拉尔山上空B.阿留申群岛上空C.墨西哥湾暖流上空D.加利福尼亚寒流上空

2.关于地方时,正确的说法是()

A.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B.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

C.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D.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3.希腊雅典(东二区)19时向世界转播体育比赛时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A.13时B.次日凌晨1时C.次日17时D.23时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在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轮船上,人们看到昼夜更替的周期()

A.是24小时B.长于24小时C.短于24小时D.无昼夜更替

2.一条河流,其上游北岸冲刷厉害,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南岸冲刷厉害,北岸人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这条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图2—6所示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月1日上午9时10分,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解体后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坠毁。正值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除夕之夜,事件发生20分钟后,小王收到新浪网发出的手机短信,问小王收到短信时北京时间是()A.2月1日19时10分B.2月1日22时30分

C.2月2日22时30分D.2月1日22时10分

4.地球自转过程中()

A.太阳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B.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C.任何地点的自转线速度都相同D.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5.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重合B.每天重合一次

C.在二分日重合D.在二至日重合

6.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2—7),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a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上,则此时昏线的经度是()

A.东经30度B.西经150度

C.西经30度D.东经150度

读图2—8,回答7、8题。

7.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线,则此时的北京时间是()

A.6时B.15时20分C.3时20分D.12时

8.若图中AB、BC之间的图上距离相等,则()

A.AB、BC代表的实地距离相等

B.从A点出发依次向正北、正东、正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刚好能回到A点

C.AB的实地距离大约是BC的两倍

D.BC代表的实地距离大约是6660千米

9.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有关其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白天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B.夜晚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

C.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D.有利于地球本身的存在

右图2—9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侧视图,图为正圆,且A、B两点的地方时相同,两点的自转线速度相同,0点和D点分别与地心连接而成线的夹角为45o,B点正午时树影总朝北,据此回答10、11题。

10.据图中反映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是昼半球的一部分B.该图是夜半球的一部分

C.该图跨昼夜两半球D.该图是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一半

11.若图中C或D可能为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上的点,则两条日期分界线之间的最小经度差可能为()

A.45oB.90oC.135oD.180o

参考答案:

三、亲历高考——高考真题体验

1.(1)D(2)C点拨:圣彼得堡所在的30oE(东2区)与哈瓦那所在的西5区,其区时相差7小时(2+5),且哈瓦那的时间迟于圣彼得堡——减去7小时,飞机飞行用了11小时——加上11小时。哈瓦那的当地时间——西5区的区时=15—7+11=19(日期不变)。(2)此次飞行是从圣彼得堡(欧洲西部地区)向西南方向前行,乌拉尔山在圣彼得堡的东部;阿留申群岛在美国的西北部海域、加利福尼亚寒流在美国、墨西哥的西海岸地区——均位于哈瓦那的西部地区、圣彼得堡的东部地区;墨西哥湾暖流位于哈瓦那的北部地区。

2.BD点拨:(1)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经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时刻就是地方时,地方时和经度有关,和纬度无关。(2)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120o的地方时,而北京位于116oE,因此,北京地方--时不是北京时间,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3.B点拨.我国的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当希腊(东IX)是19时的时候,北京时间是19+(8—2)=25时,即次日凌晨1时。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C点拨.昼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时,但对于移动的轮船上的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就不再是24小时了,而是比一个太阳日长或短。由于地球自转,人们看太阳是东升西落,相当于太阳是往西走,与东行的轮船是反向运动,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在船上的人们看太阳的西落速度必然变快,昼夜更替的时间也就变短。

2.A、B点拨.上游北岸冲刷厉害,其下游南岸冲刷厉害,说明该河是地跨南北半球,所以只可能A、B正确,再根据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北半球右岸侵蚀,南半球左岸侵蚀。

3.B点拨.哥伦比亚号坠毁时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月1日上午9时10分,我国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时间,相差13个小时,再加上在事件发生后20分钟就收到短信,可以算出收到短信时北京时间是2月1日22时30分。

4.B点拨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两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5.C点拨.晨昏圈平面始终把地球分为相等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但其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时,晨昏圈平面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随着地球的自转,它在一天时间内分别与地球上所有的经线重合一次。

6.D点拨.从图中可看出,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为30o,因此a经线之西的经线为30ow,该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再根据地球的自转可判断该线应为晨昏线中的晨线,因此此时昏线应在它的对面,即150oE经线。

7.B点拨:根据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的原理可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会看到日出现象,地方时为6时,即过A点的20ow经线地方时为6时,据此可推算出北京时间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它位于20ow之东,与之经度相差140o,应比20ow早9小时20分钟,故为6时+9小时20分。

8.C点拨.解答本题主要根据纬度相差1o的两地大约相距111千米,而经度相差10的两地距离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小。AB、BC的图上距离虽然相等,但AB跨60个纬度,实地距离约为6660千米;而BC跨了60个经度,但60o的纬线圈长度只有赤道的一半,故BC两地之间距离也只相当于赤道上的一半,即3330千米,从A点出发分别向东、南、西、北行走时,由于南北方向上的100千米对应的角度相等,故可抵消,但在不同纬度的纬线上行走时,对应的经度数则不同,纬度越高的地方,100千米对应的角度越大,故最终将回到A点之东。

9.D点拨.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这一周期不太长,于是使其白天持续的时间不长,白天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夜晚的时间也不太长,夜晚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因此不太大的昼夜温差对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极其有利。但这一自转周期与地球自身的存在无关。

10.A点拨.该图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侧视图,显然图中的。点为太阳直射点;A、B两点的地方时相同,说明这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且这两点的自转线速度相同,说明A、B的纬度度数相同,0点位于赤道上;0点和D点分别与地心连接而成线的夹角为45o,说明0和D之间存在45o的经度差。而太阳能够照射到的范围是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以90o为半径的范围,因此该图是昼半球的一部分。

11.C点拨:若C为日界线上的点,则此时太阳直射在135ow,两条日期界线分别是45oE和180o,其经度差为135o;若D为日界线上的点,则此时太阳直射在135oE,两条日期界线分别是45ow和180o,其经度差也是135o。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例1(改编)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⑵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波。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地震波在探矿等方面的应用原理。

解析:⑴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有两个大的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圈层就以这两个大的不连续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⑵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横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答案:⑴详见右图⑵横

(2011烟台调研)读图,完成⑴~⑵题。

⑴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水圈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

⑵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

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各个圈层的特点。

解析:⑴根据各圈层位置知①是大气平流层,②是地壳,③是软流层,④是外核。⑵①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层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③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层物质状态为液体。

答案:⑴C⑵C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例2(2011济南模拟)右图为某学生外出旅游时拍到的照片。观察此照片回答9~10题。

⑴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A.2个 B.3个C.4个D.5个

⑵图中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在地球上是相互渗透和重叠的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外部圈层的一般常识。

解析:⑴该图体现了地球外部圈层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同时也体现了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岩石圈;即该图一共体现了4个圈层。⑵地球的上述四个圈层之间并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但物质运动的能量有来自地球外部的,也有来自地球内部的。

答案:⑴C⑵B

一、单项选择题

右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2.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根据材料,回答3~4题。

材料一 2009年11月3日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版的美国某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阿法尔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8米。

3.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A.地幔B.地核

C.地壳D.岩石圈

4.裂缝从l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A.岩石圈B.大气圈

C.生物圈D.水圈

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回答5~6题。

5.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的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C.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

D.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

6.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7~8题。

7.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B.地幔

C.地核D.软流层

8.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

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9~10题。

(2011辽宁大连模拟)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b表示()

A.软流层B.地壳

C.地核D.地幔

12.岩石圈位于()

A.a顶部B.b顶部

C.a和b顶部D.b和c顶部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13~14题。

1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1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1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水圈的范围为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的圈层;生物圈的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9年5月12日,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汶川县映秀镇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灾后重建工作。

材料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波及到我国很多个省区,重灾区面积达12多万平方千米,此后又相继发生了1000多次余震。

材料3: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汶川地震发生时,航行在太平洋的科学考察船上()

A.只测到横波B.只测到纵波

C.同时测到横、纵波D.均测量不到

(3)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界面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__,D+E__________,F+G__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1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_____级。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8.读下面两图,回答。

(1)40千米地壳厚度线与我国——自然分界线北部大致一致,简要说明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

(2)我国东北部的7月等温线与地壳厚度线的吻合度较高,简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太原和石家庄纬度相当,但7月气温差别较大,简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4.A石油为液体,当地震波传到石油层时,横波会消失;而纵波可以通过任何状态的物质。

15.D根据各圈层的范围即可回答。

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级。由A到B地震波只通过地壳且通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而由A到E虽距离远,但通过地幔,通过地壳的距离短,平均波速远高于由A到B,所以E可能先感到地震。第(3)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横波主要是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上图。

18.解析:地壳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在对流层,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递减,因此海拔越高的地方温度越低。同一纬度,地势高的地区,温度低。

答案:(1)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地势高地壳厚度大,地势低地壳厚度小

(2)气温和地壳厚度都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其等值线延伸方向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

(3)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石家庄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气温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53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