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七单元 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文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选择。

2.理解影响上海港的因素。

3.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的一般规律。

2.难点:港口形成的条件及区位因素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即铁路线、公路线、内河航线等,但不管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线,线路有多长,它都是由各个点、即交通运输点组成的。上节课我们讲过:交通运输线和交通运输点,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包括港口、车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这节课我们要以上海港为例,来分析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

(讲授新课)

一、港口的建设

对于生活在内地的人们来说,由于距海较远,大部分人对大海和港口比较陌生,但最起码在电视里“见”过大海、港口,所以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1.港口的概念

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2.影响港口的主要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③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与港口互为依存,城市是港口的依托。

港口一般可分为河港和海港两种。港口建设时间久远,有近5千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进行国际贸易的港口约有2千个。谜语──“船出长江口”──“上海”。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人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阅读:P72图7.14“上海港位置”。

3.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河港兼海港

我们在前面第六单元第四课“城市化”中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已经有所了解,在第五课中还学习了上海近年来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们今天来学习上海港口的建设,注意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

上海市主要位于长江口的南岸(因为上海市还包括长江口中间的崇明岛和一些小岛),而上海港(港区)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从上面上海港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看出,虽然存在一些不利条件(易淤塞河道),但经人力作用(挖沙)可以保证河道畅通,所以说,上海湾所处的自然条件是非常有利的。

②经济腹地发达且辽阔

什么叫腹地?这个概念我们在上册中学过,腹地是指港口的一个服务区域。近年来,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浦东的开发,上海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龙头”,所以说,上海港的服务区域是很大的,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省市。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交通运输线时也了解到,上海港周围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仅有长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沪、沪杭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集散客货流,这是世界上其他大港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说,经济因素是上海港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有上海市作依托

在初中地理第四册中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所在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上海的支援下,现在已形成了工业发达的沪宁杭“金三角”地带。所以说,上海港的建设与上海市是分不开的。

从以上我们对上海港的区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设一个港口既要考虑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又要考虑腹地、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与城市的关系,但这三个因素所起的作用不是一般大,我们在分析、研究问题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灵活运用,绝不能死搬硬套。

生活在内地的人,虽然大多数没有进过港、坐过船(指大客轮),但都走亲访友出过门,或远或近地坐过汽车,那么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呢?

二、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阅读:P73图7.15“北京市主要公路长途汽车客运站的位置”。

1.汽车站区位的一般要求

车站要与市区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

无论城市大小,汽车站的建设有一些共同因素,即:(1)从自然因素来看,汽车站宜建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汽车的进出站及大量汽车的停放。(2)从经济、社会因素来考虑,汽车站应建在市区内人口流量大的繁荣地段,且让人们容易找到。(3)从经济需要出发,方便人们乘车,汽车站应选择在与市内、市外有直接联系的地方。如去火车站、市内各主要交通要道都乘车方便的地带。

阅读:P73图7.16“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2.航空港的区位要求

占地面积很大;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便于排水;地质条件好,确保地基稳定;与城市距离适当;交通方便;环境优越。

航空港的选建与汽车站是不同的,它不仅占用很大的面积,而且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及插图7.17作大致了解。

(复习巩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的区位因素分析,重点学习了港口的建设,其次对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人云:“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应用,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来的一项新建筑,是一座大规模的客运站,当初在站址的选择时,曾经有三种方案,而最后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案,请同学们根据P74课文、图7.17和表7.3,进行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表小组意见。

三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可看出,第三方案虽然搬迁单位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远,而且距电影制片厂很近,车辆行驶震动对制片生产有干扰。另外,翠微路较窄,道路两侧多政府机关,与旅客车站、服务设施等内容不大协调。第二种方案,需要拆迁首钢公司的炼钢车间,搬迁量很大。三种方案比较而言,第—种方案最优。

(布置作业)

1.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2.分析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摘自://202.98.56.84/down.asp)

延伸阅读

第七单元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铁路的作用以及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2.了解不同等级公路和航道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3.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

学会对具体的交通运输线进行区位因素分析和选择。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作出科学的决策。

●教学重点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影响京九铁路线区位选择的因素;公路选线的原则。

●教学方法

1.采用问答式与综合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对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2.运用导学法来讲授公路选线和内河航道网的建设。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挂图──中国铁路交通图

投影胶片:

1.“京九铁路沿线的地理环境”问题思考

2.图7.11──山东省国道和省道的分布

3.图7.12──公路选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商业,请大家思考一下:交通运输有哪几种主要方式?它们各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评价、指正,随后导入新课: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就形成了不同级别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点(交通枢纽)和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板书)

(讲解)可见,交通运输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由一系列的交通运输线和一系列的交通运输点组成的。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既造价较低,又使经过地区客、货流量较大,运输效率高,并且施工比较容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影响铁路选线的区位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板书)

1.铁路的发展及其作用

(讲授)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等特点,所以说铁路运输虽然有170多年了(已经较老了),但它仍然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42%的货物要靠铁路运输。可见,铁路运输的作用、意义是很大的。它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来分析、找出。

(教师来抽查、指正)铁路运输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1)能够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

(2)可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可以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4)铁路运输还是进行文化和科技交流、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由于铁路运输的作用很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铁路的建设。

承转:

京九铁路(北京──香港九龙)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修筑的一条现代化铁路,它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工期最短的铁路干线。下面我们以京九铁路为例来分析影响铁路选线的区位因素。

2.京九铁路主要区位因素分析(板书)

(1)京九铁路沿线的地理环境

让学生读课文中图7.9──京九铁路穿越的地区,并显示投影胶片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①京九线的长度?经过的省、区?

②穿越的地形区?

③跨过哪些大江、大河?

④经过的农业基地(粮、棉、油产区)?

⑤沿线的矿产资源、林木资源?

⑥沿线的旅游资源?

⑦重要的铁路枢纽站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教师采用问答式或谈话法对以上述问题一一进行纠正、解答:

京九铁路全长(根据比例尺量算)约2500千米,从北向南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共10个省、市、区和特别行政区。穿越的地形有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从北向南依次跨过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四大水系。经过的农业基地有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小麦、棉花、花生、烤烟,鄱阳湖平原(商品粮基地)──水稻、小麦、茶叶。沿线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华北油田、中原油田,大别山的有色金属矿,江西大余的钨矿等;沿线还有江南丘陵的森林资源──柑橘、猕猴桃。沿线的旅游景点也很多,根据图例可看出,注意庐山、井冈山的位置。重要的交通枢纽站也很多,有:商丘──陇海线,向塘──浙赣线,在九江跨过长江,并与合九(合肥──九江)线、武九(武昌──九江)线相接,荷泽──新兖线(新乡──兖州),淮北──阜阳──淮南(运煤专线)。并提示学生注意:霸州至天津、麻城至武汉的两条支线。

承转:

我们对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影响京九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

(板书并出示中国铁路交通挂图)

(2)影响京九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

(引导、分析、讲解)从“中国铁路交通图”上可看到:华东地区通向华北地区的铁路只有京沪线,而通向华南地区的也只有一条京广铁路。由于南北方向的铁路运输相当紧张,所以我们山西北部大同、阳泉的煤炭外运大多走的是大秦线和石太──石德──胶济线,先运到沿海,然后通过海运才能转运到华东、华南地区。再如,据本人去北京学习的途中获悉,每天运行在京广线上的列车(客车)有48辆,平均每半小时一列,而且还经常超员。所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花大力气在京广、京沪两条铁路线中间的地区修筑这条京九大铁路,首先是为了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例如广东一些城市(如深圳)和香港等地的产品,要运到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就不必再走拥挤的京广线和浙赣线。再者,修建京九铁路也疏通活跃了路网,使南北、东西向的铁路运输能力都有所提高。因此,修筑京九铁路首先是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考虑,这是它的绝对区位,体现在两个字上(先让学生思考是哪两个字,通过启发、诱导得出,并板书):

再引导学生从京九地区所处的经济状况、人口、资源状况以及政治因素,并结合课文插图7.10进行分析,得出:

(板书)

(引导、分析、承转)从以上两点可看出,修筑京九铁路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从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地理环境又知道:自北向南京九铁路不仅跨越几条大江大河,而且还穿过大别山、江南丘陵、两广丘陵等许多高山峻岭,沿途地形起伏大,地质情况也很复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高新的技术条件作保证。

③重要区位──科技因素──保证因素(板书)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影响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很多,有位置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等,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哪一个呢?(让学生思考、先回答)

(解释)影响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很多,但最主要因素或者说核心因素是经济、社会因素,而自然因素是次要的,因为有科技因素作保证。承转:

京九大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而工期最短的一条铁路干线,在线路设计科学化、施工设备现代化和施工手段自动化方面均创出了国内铁路建设的一流。所以,它的意义是非常之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思考、教师板书)

(3)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缓解南北铁路紧张状况;

第二,活跃整个路网;

第三,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第四,维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强调)建设京九铁路最大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意义是上面第二、三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一、影响铁路选线的区位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

1.铁路的发展及其作用

2.京九铁路主要区位因素分析

(1)京九铁路沿线的地理环境

(2)影响京九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

(3)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承转:“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听说过吧!这句话对于山西省来说就显得更重要了。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号称“煤海之乡”,前些年由于交通运输跟不上,煤炭不能及时外运,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除建成太旧高速公路外,还正在建大运(大同──运城)高速公路、307国道,以及县、乡等不同级别的公路,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公路网。

二、发展迅速的公路网(板书)

1.国道与省道

(提问、引导、讲解)同学们,有谁知道208国道和309国道?(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解释)208国道是山西省向南通向河南省的一条国家级干线公路,它的主要路线是:太原──长治──晋城──(河南)焦作等;309国道是从山西南部向东通往河北、山东的一条国家级干线公路,它的主要路线是:临汾──长治──(河北)邯郸──(山东)济南──淄博──烟台。那么,什么是国道,什么是省道呢?

(出示投影胶片图7.11)

讲解:

我们先看图例,在图上先找到刚才说的309国道,再结合图下小字,可知:国道,故名思意,它是国家级的干线公路,一般可跨几个省,为了节省运营时间,所以国道的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而省道是省级干线公路,以满足本省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所以它经过的居民点、车站、码头比国道要多。除国道、省道外,依次类推,还有县道、乡道,都属地方性公路。

承转:

由于各地区地形类型不同,海拔高低不一,在不同的地形区如何进行公路选线呢?请看下一个问题。

(板书并显示投影胶片图7.12)

2.公路选线的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然后填出下表)

项目

地形特点

公路选线原则

平原

山区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图7.12,并做必要的解释,然后指定一、两个学生来填表(正确填写内容附后)。

承转:

修筑铁路、公路要讲究原则,那么,建设内河航道也需要合理规划、布局。

三、内河航道网(板书)

教师首先给学生简要介绍一下西欧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分配均匀,所以地面水系发达,河网纵横交错。引导学生读图7.13,分析说明:西欧地区以莱茵河为主干,与其他河流、运河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内河航道网。这样,不仅可减缓陆上铁路、公路运输的压力,而且可实现河海联运,为西欧地区提供了一个十分便利的水陆交通网。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国有这样比较庞大且发达的内河航道网吗?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回答)对!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所以也形成了一个以长江水(包括支流和湖泊)为主干、并与京杭大运河相通的内河航道网。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对京九铁路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已经知道了如何来分析影响一条铁路的区位因素。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抄照搬,应灵活运用。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不同级别公路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公路选线的原则,了解内河航道的建设。

(摘自://202.98.56.84/down.asp)

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铁路的作用以及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2.了解不同等级公路和航道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例能够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因素;

2.京九铁路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3.公路选线的因素和原则。

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导学法。

教具

多媒体:“7.9-京九铁路穿越的地区图”、图7.11-山东省国道和省道的分布、图7.12-公路选线和图7.13,以及交通运输方式表格。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课:交通运输的方式主要有几种?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多媒体投影:交通运输方式表格。

运送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

河运

海运

公路

航空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公路、航道”是交通运输发生的最基本因素,那么这些交通运输方式是如何受区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呢?

一、铁路的建设

教师提问:铁路的发展历史和作用如何?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世界:170多年;中国:120年。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等。

多媒体投影:7.9京九铁路穿越的地区图和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京九铁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京九铁路长______千米,从________到__________。京九铁路所经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京九铁路沿线主要粮食产区。京九铁路沿线主要粮食产区。

(2)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优势: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三是________;四是________。

(3)京九铁路的最大意义在于激活________________,带动________。京九铁路的修通,说明由于____________的发展,在现代铁路建设中,____________因素对铁路区位的影响,已经超过________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学生阅读教材,探究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分析并得出结论:

1.京九铁路所经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读图可知);根据中国政区图的比例尺,计算铁路长度约2538Km;沿线主要粮食产区(华北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2.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对于京九铁路的区位分析,应该从经济、社会因素、先进的科技和自然因素等方面来全面分析,并抓住主导因素,从而能够得出结论。3.激活全国铁路网;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从中还应该进一步明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影响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的变化,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问题与思考:结合家乡海西号铁路的建设,试分析其区位优势?(学生回去以后思考)

二、公路和航道的建设

多媒体投影:表7.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公路运输的概况。

学生思考:公路选线有何原则?

多媒体投影:图7.11。

学生思考回答:国道是国家级的干线公路,一般可跨几个省,为了节省运营时间,所以国道的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尽量缩短线路长度。省道是省级干线公路,以满足本省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所以它经过的居民点、车站、码头比国道要多。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复杂地段。

多媒体投影:下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地形特点

公路选线原则

平原

山区

教师继续启发:学习了修筑铁路、公路的选线原则,那建设内河航道该如何来合理规划和布局呢?

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投影:图7.13。

教师启发;西欧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有何特征?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西欧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分配均匀,气候温和湿润。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教师启发;西欧的气候和地形对其内河航运有何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由于西欧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分配均匀,气候温和湿润,且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因此地面水系发达,河网纵横交错。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7.13:西欧地区以莱茵河为主干,与其他河流、运河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内河航道网。这样,不仅可减缓陆上铁路、公路运输的压力,而且可实现河海联运,为西欧地区提供了一个十分便利的水陆交通网。

教师总结:运输网中的线有铁路、公路和水路等一些类型,它们的区位因素不全相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应该从“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来思考分析,但是不同的交通运输线,主导因素是不一定相同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堂巩固练习

1.关于京九铁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位于京广线与京沪线之间B.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C.途径鲁、皖、苏、鄂、赣等省D.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

2.我国的内河航道运量最多的是

A.大运河航道B.珠江航道C.长江航道D.松花江航道

3.国道路线选线:

A.不考虑地形、地质因素的影响B.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
C.尽量多地通过当地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D.不考虑沿线经济发展水平

4.影响铁路运输线走向的首要区位因素是:

A.经济因素B.水文状况C.地貌因素D.气候条件

4.建设京九铁路的重大意义在于:

A.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B.合理布局交通网
C.激活全国铁路网D.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6.公路选线的原则是

A.在平原地带要尽量不占用良田B.通过地形陡坡时可采用“之”字型弯曲
C.以两城市间的最短距离为最优先原则D.道路可以通过沼泽地

7.京九铁路穿越的地区示意图(如右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京九铁路穿越了______个省(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经过和两个商品棉和及三个商品粮基地______。(2)京九铁路南段几乎全部在丘陵、丘陵中穿行;附近的名山有革命老区有______。(3)修建京九铁路,会使全国铁路货运状况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一、铁路运输

1.发展历史和作用

2.京九铁路

二、公路和航道的建设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教学设计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出来的学生不善于运用知识,不会理论联系实际,不懂创新,实践动手能力极差,同时也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因此,使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优化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化知识结构,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下面结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谈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首先我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思考教材中为什么选择上海港为例,教材的用意是什么?本节教材选择港口来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是因为港口是各种运输工具衔接或转换的地方,由水路可与海洋、内河相沟通,从陆上又可以与铁路和公路相联接,在整个交通运输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选择上海港为例,是基于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港口的区位一般要受到下列主要因素的影响:①自然因素。与铁路相比,港口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些,如地理位置(必须是沿河或沿海)、河道或海岸条件等。②经济因素。港口的经济腹地是港口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是具体港址选择方案比较的重要内容之一。港口腹地范围的经济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如是综合港还是专业港)。③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与港口是互为依存的。要发展一个大、中型港口,没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为依托,是有一定困难的。上海港能够比较好地反映上述区位因素。

第二,上海港是我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港口之一,学生应该对上海港有所了解。由此分析得出上海港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港是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极具代表性。再结合本地实际,我又联系到珠海港(高栏港)的发展,能够借鉴些什么?这一思考过程,体现了从地理学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这一思维过程,如何组织好学生探究这一思维过程,成为运用探究法上好这一课的关键,也成为这一课的课堂--的主线,根据这一思路我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本课的具体做法如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或其它途径查找上海港、黄埔港、大连港等港口的资料,主要是建设港口要考虑的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经济和社会条件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自选组长负责活动,分组分内容查找资料,资料搜集整理后,各小组共享。课堂上提出问题:为什么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跟其他大港相比,它有什么优势?是哪些因素影响上海港的发展?学生们根据自己搜集的信息提出见解,气氛非常热烈,但不能很到位的用区位因素的影响去分析。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上海港的例子,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对港口建设的影响和制约,并将之拓展到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最后教师再联系本地实际,提出问题:珠海港(高栏港)是很好的深水海港,又处在东南沿海开放前沿,你认为该港前景如何?要促进它的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开始应用区位因素的影响去分析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他们发现:珠海港(高栏港)的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但腹地、城市等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尽理想,一是经济腹地不够广阔,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非常发达,但是周边有黄埔港、盐田港等港口的竞争,使得珠海港口吞吐量并不大;二是珠海至今没有通铁路,而陆上大宗货物的运输以及与腹地联系均要依靠铁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珠海港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港口的发展呢?学生探究的结果,发现自己的许多建议与市政府发展经济的决策不谋而合:如发展西区(现为金湾区和临港区)经济,拓展经济腹地,大力建设临港工业区和保税区,推动工业西进;建设有特色的港口,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建成一个大型油、气码头,将来可以向著名炼油中心发展,像新加坡那样。

一节探究学习课下来,作为教师的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坚定了继续探索和实践的决心。

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铁路的作用、影响公路建设的因素以及世界内河航道的建设状况;以京九铁路为例,理解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学会对某一具体的交通运输线进行区位因素分析和选择。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祖国经济建设,利用所学知识建设祖国的崇高热情。重点、难点 影响京九铁路线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学方法 竞赛抢答法(课前宣布竞赛规则)、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提问]东方之珠指哪一座城市?(香港)

[演示课件]欣赏“香港城市风光”图片。

[承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繁华、兴盛的“东方之珠”,如此繁荣的香港,是谁在其背后作坚强的后盾呢?──祖国大陆。要了解其中的缘由,让我们共同走进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新课讲授

[讲述]交通运输网由线及线上的点组成,交通运输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最基本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既造价较低,又使交通量最大、运输效率高,并且施工比较容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铁路运输的优点?(运输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讲述]所以说铁路运输虽然有近180年(起源于1825年的英国)的历史,但它仍然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42%的货物要靠铁路运输。可见,铁路运输的作用是很大的。

[提问]铁路运输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回答]1.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2.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3.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4.进行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安全。

[提问]哪一条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大、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京九铁路)

[承转]下面以京九铁路为例来分析影响铁路选线的区位因素。

[课件]在“中国政区图”上动态展示京九铁路穿越的省区。

[提问]1.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区?2.京九线的长度?

[学生回答]京九铁路全长2538千米,目前是我国南北方向最长的一条铁路;从北到南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共10个省、市和特别行政区。

[课件]在“中国铁路交通图”上动态演示京广线、京沪线和京九线。

[讲解]从图上我们看到:京广线以东,从北京到广东南部2400千米的距离中,东西方向的铁路有10条,其中双线铁路有6条;而南北方向上只有京广、京沪两条,这种“经疏纬密”的路网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铁路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演示课件]画面为“京广线以东的南北方向上客运量和货运量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十几倍,而铁路运输能力只增加了2~3倍。广东省每年调入的物资只能运进37%,每年调出的商品只能运走40%。”

[讲述]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铁路运输能力滞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花大力气在京广、京沪两条铁路线中间的地区修筑这条京九大铁路。

[问题抢答]建成京九铁路,在交通上最直接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

[讲述]深圳和香港等地的产品要运到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就不必再走拥挤的京广线和浙赣线,直接从京九线北上,在向塘、九江、菏泽分路。这样缩短了路程,节省了路费,更是节约了时间,使货运变“快”了;京九铁路的建成,形成三线共穿南北的态势,使南北向的铁路运输能力提高,也带动了东西向的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使整个路网变“活”了。

[问题抢答]京九铁路的建成,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考虑,它对交通网本身建设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合理布置交通运输网。

[引导]影响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除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交通运输本身起到合理布局的作用,还有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也就是说,建设京九铁路还满足了哪些方面的需求?

[课件]逐层动态演示京九铁路沿线经过的革命老区。

[提问]1.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基地?2.沿线的矿产资源、林木资源?3.沿线的旅游资源?4.沿线的革命老区?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并讲解]沿线经过的商品粮基地有江淮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沿线经过的商品棉基地,从北到南经过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汉平原;沿途盛产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线路北段有华北油田、中原油田,大别山的有色金属,江西大余的钨矿等;沿线还有江南丘陵的森林资源──杉、樟、毛竹、柑橘等;沿线的旅游景点很多,突出的有庐山、井冈山;经过大别山、井冈山等革命老区。过去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还不富裕。

[演示课件]画面为“京九铁路建成后受惠人口2亿多,沿线地区在大运输能力的依托下,东依京沪、西靠京广、北通京津、南联港粤,实行优势互补,必将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腾飞,从而形成中国最新、最长的经济增长带。”

[讲述]京九铁路沿线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客、货流量大)、生活贫困,这就是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因素。

[问题抢答]建设京九铁路可以对沿线经济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演示课件]画面题为“坚强的后盾,巨大的支持”。

[引导并抢答]从上面材料中我们看出,香港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巨大的支持,这就是影响京九铁路的另一个区位因素,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演示课件]画面(1)为“小渔船拥挤不堪的香港”图片;画面(2)为“璀璨的香港之夜”图片。

[讲述]英国早在1841年就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但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却未给香港带来繁荣,香港经济真正称得上繁荣,基本上是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的。

[演示课件并讲解]动态展示京九铁路穿过的地形,京九铁路穿过大别山、江南丘陵、两广丘陵等许多高山峻岭,沿途地形起伏大,地质情况也很复杂。

[问题]铁路建设要穿过这些复杂的地形区,必须有条件作保证呢?

[学生回答]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影响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和科技因素等。但影响京九铁路区位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经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已退居次要地位,因为有科技因素作保证。

[承转]京九铁路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修筑的一条现代化铁路,在线路设计科学化、施工设备现代化和施工手段自动化方面均创出国内铁路建设的一流,它的建成意义非常大。

[小组讨论]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第二,活跃整个路网;第三,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第四,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小结]通过对京九铁路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来分析影响一条铁路的区位因素。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演示课件]画面为2003年2月25日《连云港报》讯:近年来,我市积极筹措资金,经过几年的努力,成为苏北地区第一个市、县全部通达高速公路的城市。赣榆县有贯穿全境的汾灌高速公路,东海县拥有横穿全境连接京沪、汾灌两条高速公路的连徐高速公路,灌云县有汾灌、淮连高速公路,灌南县有连接汾灌的淮连高速公路。这些高速公路与全省高速公路联网,在我市形成了四通入达的现代化交通格局。

[承转]连云港市的公路建设发展很快,这只是全国公路发展的一个缩影。

[演示课件]画面为山东省国道和省道的分布图。

[提问]国道和省道选线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国道的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省道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

[承转]由于各地区地形类型不同,海拔高低不一,在不同的地形区如何进行公路选线呢?

[课件]逐项展示公路选线应注意的方面。

[提问]平原和山区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平原公路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的关系;山区则尽可能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区,如沼泽地、陡坡、断层带等。

[演示课件]画面为以莱茵河为主干的航道网分布图。

[课后自学并思考]1.西欧地区地面水系发达、河网纵横交错的原因?2.我国有这样比较庞大且发达的内河航运网吗?

[小结]总结竞赛结果,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今后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通过实例,同学们理解了交通运输线的建设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点的建设也不例外,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进一步探讨。

附:板书设计

点评:本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竞赛抢答、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用,动态演示,直观效果很好。教学中以提问、抢答、讨论、小结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学会了对某个具体交能运输线进行区域因素的分析和选择,培养了学生关注祖国经济建设、利用所学知识建设祖国的崇高热情。本课教学形式较单一,因此,在课件设计上应增加趣味性和灵活性。

文章来源://m.jab88.com/j/3617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