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年轻精神”的品质。
2、体会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的构思的巧妙及正反对比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讲演稿的写法,
2、学会写简短的讲演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1、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这样热情歌颂少年,他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尧!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此可安排在讨论中讲述)
2、板书课题,作者。
3、简介郭沫若及萧红。
方法:可采用启发学生读标题及作者后,最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了解的愿望,然后用投影法打出。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
泳yǒug博bó溺nì舐shì
2、解词:
①博爱②畅泳③打抱不平
3、“年轻精神”的品质是什么?
四、自读课文,指导其运用“圈点读书法”把文中重要词句圈画出来,并思考问题。
1、讲演稿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部分组成,你能找出本文的主体部分吗?
小结:5——11段,提出演讲的主题,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是核心所在。
2、由此思考,课文开头几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
分析:不是。
1)开头在段文字,郭尧就地取材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青人、作“五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为演讲话题作铺垫。
2)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拉近距离,激发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3、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作用是什么?
分析:收束全文,点明主题——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小结:此上步骤是便于学生了解讲演稿,能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五、师范读全文,生思考讨论:接到五分钟讲演的任务
1、原打算怎么演讲?后来又为什么改变计划?
2、作者如何看待“年轻”的?(“年轻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你能否从文中找出关键的体会。
3、讲演者阐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4、你对文中的“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是怎样理解的?
分析:
1、追悼萧红女士沉默五分钟”,受某先生启发。
2、精神年轻(对比手法)
3、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4、“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自己修身”。
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自己“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富强,屹立于远大的理想,为国家作贡献。
六、总结全文,分析构思,写法。
1、这篇即兴讲演,讲述年轻精神的特征,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精神”的品质,“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为未来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思:五分钟讲演——沉默五分钟——追念萧红为革命的短暂一生——年轻人的话题——年轻精神如何看?——年轻精神的品质——勉励青年朋友。
写法:
1)就地取材2)语言幽默3)触景生情4)勉励青年
2、学生质疑
七、课内外延伸:
1、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做,“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2、学习了这篇演讲稿,你能否针对某种情境作简短演讲。
①随便吐痰、随意说脏话,恶语伤人。
②班级有人抄袭别人作业。
③中学生要不要交友。
④爸妈关心你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由上一题,任选其一

30、《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陈述发言,语言简法而得体,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2、理解陈述发言,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望。
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简法而得体。
2、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
盈余: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
赤字:指经济活动中支出多于收入的差额数字。簿记上登记这种数目时,用红笔书写。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二、导入
借助多媒体,播送北京2008年申奥成功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奥林匹克,热爱北京的感情。
介绍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
奥运会是世界性的综合运动会。因古代希腊人常在奥林匹克举行体育竞技,1894年的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运动会叫做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届于是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以后每四年一次,在会员国的某个城市举行。
三、学习《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陈述发言》
1、学生朗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运用字数和句式大致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表达了中国政府对申奥和立场、态度和承诺。
第二部分(第4~5段),作关于奥运经费的保证,并表达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望。
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对世界客人的热烈欢迎。
2、概括中心意思。
本文陈述了中国政府坚定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立场和实现诺言的态度,对经费问题作出了保证,并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望。
四、学习《何振梁先生陈述发言》
1、思考:作者反复陈述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是一位老资格的职业体育人士,反复陈述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重要意义:“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让我的同胞们在我的祖国体验奥林匹克梦想永恒的魅力”,“今天您所传递的信息也许将意味着一个全球团结新时代的开始”,“7年后的北京,一定会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几乎每一段结尾都陈述了奥运会选择北京的意义,由于出于一位德高望重的职业体育人士之口,有着很高的可信度,听者无不为之折服。
2、概括中心意思。
本文以资深职业人士的身份,恳切表达了希望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热切愿望,并诚挚阐述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意义。
五、探究活动
1、李岗清副总理、何振梁先生各以什么身份作陈述发言的他们陈述的重点内容与他们的身份相称吗?综观两篇陈述发言,你觉得中国在哪些方面会深深打动打动奥委会成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李岚清副总理以中国政府代表身份发言,何振梁先生以职业体育人士身份发言。他们陈述的重点内容与他们的身份都很相称。综观两篇陈述发言,中国政府对申办奥运会的坚决支持和尽力实现承诺的态度,对奥运盈余或发生赤字的处理,中国人民的热切期望等,都会深深打动奥委会成员。
2、两篇陈述发言都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这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觉得这对加强陈述效果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浓郁的文化氛围表现在:引用先圣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言,表达对世界客人的欢迎;何振梁现身说法,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中国人民对奥运梦的始终不渝的追求。浓郁的文化氛围可强化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文化色彩,让更多的奥委会成员认可。
六、迁移训练
设想一下,如果请你作为一普通百姓或者一个中学生代表作陈述发言,你该说些什么?写出来,讲给同学听听,大家试试。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七、小结
这两篇北京申奥陈述发言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希望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的强烈渴望,诚恳的态度,恳切的言辞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并使北京申奥获得了成功。
八、布置作业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欣赏、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
1、介绍诗人的生活经历、文学成就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表达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
“巴山夜雨涨秋池”借凄凉的秋夜雨景烘托客愁旅况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
4、背诵课文。
《论诗》
1、诵读诗文
2、理解诗歌所提倡的创新精神
3、背诵课文。

口语交际——演讲比赛
教学目标:组织演讲比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征集演讲题。完成规定内容演讲稿的写作
2、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网站及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
明确搜索任务:
(1)历史上著名的演讲故事;
(2)欣赏优秀的演讲稿及演讲视频;
(3)搜集与演讲比赛相关的资料

课上活动:
1、明确任务:读了一组精彩的演讲,同学们一定被深深打动了,甚至跃跃欲试了。我们也将举行一次演讲比赛,比赛分规定内容演讲和三分钟即兴演讲两部分,请每小组分别设计三道口语交际题。我们比赛内容将在其中产生。
2、小组交流,推荐比赛者。
3、组织演讲比赛。
4、组织交流评价。
5、活动总结。

课后学习:搜集精彩的演讲稿、演讲故事等,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专题手抄报。

附:演讲比赛规程
1、演讲比赛规则。
①内容:演讲比赛分规定内容演讲(5~7分钟)和即兴演讲(3分钟)两部分,两者分数相加为选手的最后得分。
②评委:由每小组推选的一位评委,以及语文老师。
③评分方式:10分制,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的均分。
2、演讲比赛评判
内容: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词句得体。(30%)
语音:普通话流利标准,声音清晰,口齿清楚,语调准确。(30%)
仪态:表情(含眼神)丰富,姿态(含手势,身姿)得体。(20%)
临场: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控场能力。(20%)

八下三单元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方案之
假如我主办校刊
活动目标:1、让学生明确办刊的目的,掌握办刊的方法。
2、培养学生策划、设计、交际、组织、动手等能力,进一步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活动设想:实“见”——理论——实“践”
活动步骤:
一、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本校校报,讨论一份校报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打开书本阅读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主办校刊的基本要求。

(一)栏目设置
1、依据:内容
2、名称:要求轻松、活泼
(二)稿件来源
1、自由来稿
2、组稿约稿
(三)其他事项
1、以读者为核心
2、把握各项细节
三、设想“假如我主办校刊”,分组讨论、策划(书面)。
教师示例:
校报可围绕新闻、活动、学术、文艺四个方面展开,设计为四版。
第一版综合新闻
校园视点——学校新闻动态、政策制度。
校外来讯——国内外重大事件、教育新闻。
第二版校园生活
校内活动——文字与图片形式对校内文体、节日、班级等活动进行全方位报道。
学子风采——介绍历届优秀学生(包括老校友、参加各项比赛获奖的学生、中高考成绩突出的学生等)事迹。
第三版教育广场
教师论文——教学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个案——教学教案、德育个案。
师生论坛——师生沟通、心理交流。
也可开设“校长访谈”、“教师风采”、“指点迷津”等栏目。
第四版文艺副刊
以文学作品投稿为主,师生共同参与。可开设“大地漫步”、“低吟浅唱”、“百姓记事”、“灯下漫笔”、“闲情偶寄”、“新华学人”、“亲情驿站”、“文化苦旅”、“热嘲冷评”、“文学接力”、“异域奇葩”、“校园幽默”等栏目。
四、要求每组学生通力合作,利用课余时间编辑校刊。
五、组织同学评选“我心目中的理想校刊”。
M.Jab88.com

精选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知识点

一、字音字形
1、字音
泳yǒug博bó溺nì舐shì
2、形似字组词
诘jié反诘
洁jié洁白
辩biàn辩论
辨biàn辨别
舐shì舐干
纸zhǐ纸张
博bó博爱
博bó拼搏
慨kǎi感慨
概gài概括
二、词语解释
1、反诘:反问。
2、博爱:旧指对人类普遍的爱。
3、若无其事:像没有那回事一样。
4、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把别人饥饿看作自己饥饿,把别人被淹没看作自己被淹没。比噙设身处地,急他人所急,替他人着想。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郭沫若: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四川乐山人。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2、写作背景
萧红(19l1一1942),是在鲁通先生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寂寞的童年养成她恬矜、孤独、矜持、倔强的性格。1930年为反抗澍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流亡与挣扎的人生征途。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与芾军一道到上海,得到鲁迅的鼓励和帮助,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35年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斗争。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湾,年仅32岁。
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为了纪念这位年轻卓越的女作家,1948年,一大批民主的、革命的文化人在萧红墓前举行集会,郭沫若在会上作了五分钟即兴讲演。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见“写作背景”
(二)结构分析
讲演稿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1—4)就“五分钟讲演”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第一层(1—3)营造轻松气氛,拉近心理距离。
第二层(4)切境抒发对萧红的怀念与哀悼之情,引出讲演话题。
第二部分(5—11)揭示演讲的主题,阐述“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第一层(5、6)正反对比,引出讲演主题。
第二层(7—10)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第三层(11)小结年轻精神的特征.
第三部分(12)收束全文,勉励青年,深化主题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①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5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而主席又只要我作“5分钟”的滩头讲演,让你们好早点跳下海去,作你们的青春舞泳。
[段解]开头三段文字,郭老就地取材,既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轻人、作“五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又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即为提出演讲话题作铺垫。②这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活泼轻松的气氛,拉近了同听众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②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段解]对那些“年纪轻轻”但在精神上已衰老的人,作者愤怒地斥之为“老腐败、老顽固”,把他们比作“活的木乃伊”,其慷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充满贬斥色彩的理性的语言。在从反面痛斥那些“老腐败、老顽固”后,作者又从正面热烈赞扬“年纪老”但“精神并不老”的人,从而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主题。这一主题饱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说出了生命的真谛:人,由少到老,由生到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年轻精神”可以使人超过短暂的生理年龄走向精神生命的永恒。
2、重点语句点拨
①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假如他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点拨]把具有“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与失掉了“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进行对照比较,这样不仅可以表现出鲜明特征,还可以显示讲演者的爱憎情感,表现演讲词的思想倾向,鲜明突出地表现主题。
②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点拨]“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修身”。“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句是鼓励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3、主题
这篇即兴讲演,讲述年轻精神的特征,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精神”的品质,“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为未来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4、写作特点
(1)情理交融的语言。
(2)构思巧妙,正反对比。
5、体验探究
(1)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做,“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2)学习了这篇演讲稿,你能否针对某种情境作简短演讲。
①随便吐痰、随意说脏话,恶语伤人。
②班级有人抄袭别人作业。
③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文本赏析: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细读感悟】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总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创作背景

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文学赏析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名家点评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孙维屏《中国新诗名作赏读》: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本诗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有人评李金发和戴望舒时,称戴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远远高于李。从《口占》一诗所具有的古典诗词的意味来看,这种评价不是没有根据的。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在中国新诗史上,戴望舒属于诗作不多但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尤其在诗的情调上别有风味,是新诗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尽管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贬抑过他的诗,认为他的诗的语言不够成熟;也有其他一些诗歌爱好者认为他的诗的措辞有甜腻夸饰之嫌,某些诗作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但这都不会影响戴望舒及其诗作在我心中的“塔尖”地位和对其喜爱之情。

提到戴望舒,首先会想到他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成名之作《雨巷》,正是这首《雨巷》为其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不过,在其“雨巷诗人”的皇冠之上除了镶嵌有一颗又大又亮的明珠——《雨巷》,还镶嵌有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它就是上面这首《萧红墓畔口占》,尽管这颗明珠小了许多。

1942年早春,年轻女作家萧红在身心俱疲俱痛中逝去,走完了她短暂而漂泊凄苦的一生,作为萧红的友人同样四处漂泊、屡遭挫折、几陷困境的戴望舒直到近三年后的1944年初冬才终于来到了香港浅水湾萧红墓畔,凭吊祭拜。耳畔,海浪阵阵,冷风嗖嗖;眼前,红山茶盛开,好友阴阳相隔,低矮的坟茔,简陋的墓牌,诗人触景生情,哀痛难抑,于是采了一束红山茶轻轻放置墓畔告慰亡灵,一首四行短诗脱口而出: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四行简短平实平淡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绵长真挚的情感和沉重的凄切哀痛,表面的波澜不惊之下是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

名为悼亡诗却不见悼亡诗句,不似典型悼亡诗的图式,诗人用墨极为克制,甚至于吝啬,既没有描述逝者的音容笑貌、性格品性和人生遭际,也没有渲染自己与逝者的交游情谊,轻描淡写的克制中透露出一丝凄美的哀怨和一种深沉的怀念。许多年来,这短短的几行小诗,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和淡淡的忧伤凄美的感觉意境,读来意味深长。

诗人不避路远,不惮时长,怀着一颗寂寞之心前往浅水弯墓畔凭吊拜祭,不是出于理性的责任义务与道德良心的勉强以及名利的诱惑,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真情呼喊与冲动。想到友人生前的漂泊坎坷人生,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际,不由悲从中来。

“红山茶”之隐喻比德,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著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诗人不避路途遥远,不惮耗时之长,孤身一人来到友人墓畔凭吊祭拜,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寂寞困顿处境:“长夜漫漫”中“等待”的自己一直在向往光明,等待黎明,期盼与友人互诉衷肠。可“你”却不再等待,去了另一个世界,“卧听着海涛闲话”,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彻底摆脱“黑暗”的纠缠。漂泊了一生,终于有了安息之地,在面海的浅水弯,不再受惊扰,不再挣扎流浪漂泊,依偎在“你”喜欢的大海身旁,睡在这浅水弯的一隅,面朝大海,看绿荫花影,听潮起潮落。

这首伤逝之作,包含着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314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