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马说》唐朝韩愈
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
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一马平川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不停蹄
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18、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的命运。
19、“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20、选段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实际上是讽刺了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
《陋室铭》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孔子云:“何陋之有?”解: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答: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3、表现作者写作主旨的是哪一句话?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重点词语的解译: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5、《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孔子云:何陋之有?
6、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写社会交往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答: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活板》
1、如果遇到生僻而平时没有准备的字,怎么办呢?
答: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为什么不用木料刻字印而用胶泥呢?
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3、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活板的“活”体现在:A制字是活的、B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C印刷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D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E做法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F收藏活
4、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制字、制版、排版(印刷)、(拆版)、布字、火炀、按平
5、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6、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答:更互用之、每一字皆有数印
7、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程序。
答:刻字、排板、印刷、拆板
8、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刻字),所用的原料是(胶泥),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令坚)(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
9、课文采用了(程序)说明方法。
10、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极为神速(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
1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3分)
答:列数字:常做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举例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如平砥。作比较: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12、本文中指明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而用胶泥刻字的优点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3、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密布字印”说明排版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说明印刷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说明做法也是活的。
14、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答:(1)_更互用之__(2)每一字皆有数印___
15、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16、文章介绍活字的制版过程,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17、文中极为神速、瞬息可就、瞬息可成、殊不沾污等说明了活板印刷的优越性。
18、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答: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生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己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核舟记》
1.第二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船头(或舟首)__,以__空间顺序_为说明顺序。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介绍的内容有_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第二段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
3.第二段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答:先说船的正面,再说船的背面。作者按从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
5、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有何作用?答: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
6、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答: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7、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答: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8、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答: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9、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答: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
10、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答: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1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依次介绍.作者细致的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的技艺。
《口技》
一、课文中表时间性的词语的分类是: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二、在下列()中填上适当的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把)抚尺而已
(2)俄百千(个)人大呼,百千(个)儿哭,百千(条)犬吠
(3)虽人有百(只)手,手有百(个)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张)口,口有百(条)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三、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1、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善。
2、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答:侧面描写,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文中前后两次把表演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答:开头提到“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明道具的简单,作为烘托,与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重提道具,是证实、强调刚才发出的一切声响都主要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的,从而更加突出表演者技艺的精妙。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4、课文中有两处以动写静的描写,请找出来,并体味其妙处。答: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咳嗽;以动写静,更显其静。古诗中这样的例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5、哪些声音直接地表现了火势的凶猛?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6、哪些声音表现了大火中人们的行动?答: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7、作者是怎样称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答: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8、有人说:“俄而百千人大呼”一句前转接太快,不合生活实际,应当由夫妇一家,写到邻家、街坊,再写“百千人大呼”,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答:这样写反而过于唠嗦,不能表现大火灾“间不容发”的情景,更不能极快地将口技推向高潮,反而冲淡了口技者的技艺。
9.口技者的表演具有逼真的效果,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哪里?答: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0、课文中重叠使用五个“呼”突出了“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紧张,渲染了紧急气氛。
11、写宾客的神色、动作、心情是为了烘托了口技者技巧之高。
12、为表现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作者运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13、第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口技者的表演经过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2、本文中的三个通假字是:1四支“支”通“肢”肢体2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3与之论辨“辨”通“辩”,辩论
3、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幼时求学的艰难(无书无师);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行路之艰,生活之苦。
6.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7.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作用。。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9.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答: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表现在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2.“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
3.本文的主旨句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句话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4.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5.“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涵义是: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1.这段重点写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是: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是可谓善学者矣。这样评价的依据是:1流辈甚称其贤。2辞甚畅达。3言和而色夷。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3.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5.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6.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7.现代中学生应该这样读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8.读完此文后,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延伸阅读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 新闻两则 毛泽东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3、新闻常识:
1.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3.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4、细心揣摩有特殊意味的语词,如“不料”等。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5、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芦花荡孙犁
1、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侧面描写:“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三蜡烛西蒙诺夫
1、蜡烛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
2、大背景(二战)、小道具(蜡烛)、大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
3、感动的原因:①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②环境很危险,炮火连天
③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殊意义④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记叙文线索:蜡烛
5、黑色大围巾 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6、老妇人的动作 爬 跪 说明了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选自《雨果文集》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雨果的态度、立场:雨果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尊重和同情,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
5、课文结构:1-4段赞美圆明园5-10段谴责侵略者
6、感受作家的语言风格(谴责的艺术):(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1、本文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探究。(历史——现实,美丽——沉重,忏悔——狡辩,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悲哀:残酷的历史使人悲哀美丽:人民不忘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死者
真实:眼前所见一切荒谬:47年前纳粹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已优等民族自居,要消灭劣等民族。

2、本文的主题: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
3、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渲染氛围,无限悲哀)
4、迪桑卡的诗(对德国法西斯暴行的最深刻的控诉)
5、课文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第二单元
六阿长与《山海经》
1、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
2、本文写了:①阿长称呼的由来②“大”字睡相③元旦的古怪仪式④买《山海经》⑤一些繁琐的道理⑥讲“长毛”的故事
3、阿长:①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人②一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③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如吉利文化,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形象)
4、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5、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6、赏析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抒情句,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凝聚着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衷心祝愿。
七背影
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3、背影的四处描写:①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②望父买橘③父子分手④呼应开头,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4、父亲的外貌描写: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5、“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动,感激,感动,心疼,愧疚……
6、流泪:徐州奔丧——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分手——惆怅之泪 别后思父——伤心之泪
八台阶
1、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2、旧台阶(1-6)三级青石板地位低
新台阶(18-29)九级水泥地位高
3、父亲的性格形象:造台阶: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背石板、盖房子:倔强,勤劳,坚强,俭朴;“不自在、若有所失”:老实厚道、谦卑
4、全文关键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九老王
1、杨绛全家有人道主义思想,有平等观念。
2、镶嵌:比喻,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
3、强笑:准确而含蓄,透露了老往自己变成这个样子,还送东西老谢我们,心里又说不出的辛酸和感激。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帮助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之所以“愧怍”因为作者作为幸运者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5、生活情况:①职业,谋生手段②生理缺陷,谋生的困难③居住条件差
6、交往的事:①带送冰块②送钱先生上医院不收钱★③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7、老王: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孤苦伶仃。
8、“前任”:大词小用,用词简洁之至,且又风趣。
十信客
1、本文写了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业之后
2、信客生涯:①新老信客谈从业之苦(总领)②工作繁忙③传递噩耗,料理后事,送遗物④代写书信
3、本文概括地写了信客在谋生者死后当代理人,具体地写了一次遭诬陷的事
4、信客:诚实无私,任劳任怨,克尽职守,待人宽容,善良厚道,通达世理
5、老信客略写暗线写老信客一生命运赞赏和同情
6、年轻信客详写明线写年轻信客生涯赞颂和褒扬
第三单元
1、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3、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下定义:揭示……的本质特征②分类别:条理清楚,界限分明③举例子:具体、真切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④作比较:突出……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⑤打比方:生动形象⑥列数字:准确说明⑦引用:使说明内容更充实。
十一中国石拱桥
1、第一段中心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逻辑顺序:①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②具体介绍两座桥
③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取得的成就
3、赵州桥(逻辑顺序):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用列数字、打比方、引用、做诠释等说明方法)
4、特点: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像一张弓。②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
③大拱有28到拱圈拼成④形式优美
5、卢沟桥说明方法:列数字,引用,举例子,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
6、写卢沟桥的结构: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
十二桥之美(说明性小品)
1、画之美:①画面要有点、线、面构成②和周围景物既对照又不失和谐
2、吴冠中:画家,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狮子林》
3、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摹状貌
4、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5、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十三苏州园林叶圣陶
1、苏州四大园林: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
2、说明顺序:逻辑顺序①从全文看:从整体到局部②从各部分看: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四个讲究,三个注意)
3、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
4、苏州园林的特点: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总起下面几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6、全文总纲: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美感。
十四故宫博物院
1、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有中间到两边)
3、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龙:突出皇帝的威严
十五说“屏”陈从周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印用
2、屏的作用: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3、屏的定义: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4、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的好处:使文章具有很浓厚的诗意和韵味
第四单元
十六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
2、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
4、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十七奇妙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6、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7、克隆技术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2挽救珍稀动物○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8、……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拟物,强调其作用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估计“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3、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4、两文作比较: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原理)②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③说明内容1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2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
④说明语言逻辑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生物入侵者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2、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①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②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桃花源记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联系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爱莲说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三峡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巘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记承天寺夜游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
单元概览
本单元的文章均属叙事性作品,它们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文,都讲述了作者各自的一段难以忘记的人生历程,人文内涵及其丰厚,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用心拜读、领悟。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了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爱戴。本文彰显了叙事性文章的最基本的写法,阅读时注意叙事性文章的写作方法,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事件的中心内容,把握贯穿众多事件的叙事线索,然后揣摩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白描手法,体会其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本文的语言也是学习的重点,阅读时把描写精彩、含义深刻、情感丰富的语句找出来,反复品味,深入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强烈的思想感情。
《我的母亲》本是学者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文中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由衷地怀念和敬爱之情,以自传的语体让我们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迪。学习时,注意通过母亲的言行把握母亲的高大形象,从中感悟出人生旅程中爱的真谛,同时根据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自传文的语体特点,学写传记文。
《我的第一本书》是著名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本文饱含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在这本意义不凡的“书”上,折射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及生活乐趣。学习本文,认真揣摩“第一本书”所代表的特殊含义,通过本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以及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展现了伟人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境界。学习本文时抓住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特征,尤其是他的那双穿透力极强的又蕴藏着丰富感情的眼睛,从而理解这位伟人取得卓著成就的自然性,把握这位大文豪的独特的精神境界。
《再塑生命》是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女孩对引领她走向光明、为她“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的无比的敬爱和感激,本文文笔优美,让我们在一派诗情画意中聆听人格的魅力。阅读本文时学会体验,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进而感知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的生活历程。同时领略这位富有爱心的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

1、藤野先生
鲁迅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作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与日本友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使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刻画人物时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的精神性格。精彩的外貌描写、语言、神态描写的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栩栩如生,饱含感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恩师的怀念和忧国忧民之情。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烂熳(màn)绯红(fēi)发髻(jì)畸形(jī)杳无消息(yǎo)瞥见(piē)教诲(huì)匿名(nì)
2.多音字
颤zhàn寒颤颤的dí的确应yìng答应菌jūn细菌喝hè喝采
chàn颤抖de好的yīng应该jùn菌子hē喝水
二、字形

藤藤条髻发髻芦芦苇挫挫折杳杳无消息疾疾病
腾腾飞鬓鬓角庐茅庐锉锉子查调查嫉嫉妒
鬃鬃毛卢卢布矬矬子
三、词义
1.重点词
绯红:鲜红。瞥见:无意中突然看到。
相宜:适宜。物以希为贵:东西越稀少就越珍贵。希:少。
介意:在意,放在心上。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杳,远的不见踪影。宛如:好像。
畸形:本课比喻事物中不正常的情况。原意是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的形态。
2.近义词
和蔼和睦
形容词,都有温和、亲睦之意。“和蔼”侧重于人的态度和气,容易接近,如“张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和睦”指人与人之间相处得好,相互之间亲爱和好,无争吵,如“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和睦相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瞥见看见
动词,都含有看到的意思。“瞥见”指无意中突然看到,如“课堂上我昏昏欲睡时一眼瞥见了老师那严肃的目光”;“看见”则指看到的时间较长,如“我在去年的六月份亲眼看见了黄果树瀑布”。
教诲教导
动词,都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使人懂得某种道理,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意思。“教诲”侧重指耐心、亲切的开导、启发,常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如“我永远无法忘记张老师对我的不倦的教诲”;“教导”着重指引导、指导,为他人指明方向,常常带有尊敬的色彩,有时还可充当名词,指教育指导的内容,“如我们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大踏步地向前走。”
3.相关成语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四、文学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文,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学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五、名篇名句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3.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剖析:本句是写作者初到东京见到的中国留学生的面貌,用辛辣的语言描写出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时的丑态:他们或盘辫或散辫,或结队出入于上野公园的樱花丛中,以游逛为务,以丑为美。作者巧妙地抓住盘辫子的细节,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不学无术的思想本质,其中“标志”一词,本义是指相貌、仪态美丽,而且多用于形容女人,这里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反语,是一种讽刺,表现了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修饰“标致”,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朝统治的“遗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剖析: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也正是这次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中国人的表现令作者认识到:唤起中国人的精神才是当务之急,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3.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剖析:本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示他没有民族偏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者表示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方面无遗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剖析:本句中“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而“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二、重点语段
1.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剖析:清国留学生上午赏樱花,下午学跳舞,不务正业,不学无术。“咚咚咚”的响声、满屋的烟尘,真是乌烟瘴气。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令人厌恶。“精通时事”是讽刺的说法。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这一段主要写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学跳舞。东京已被这些不学无术、空虚无聊的所谓留学生弄得乌烟瘴气,可见这里不是探求救国救民的鲁迅的栖身之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乌烟瘴气的环境形成尖锐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字里行间。于是鲁迅决心离开东京。由上文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自然地过渡到下文。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至“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剖析: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免交学费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先是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语言幽默风趣,显示出鲁迅对恶劣环境不以为意的乐观精神。
【结构简析】
本文以“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几种表述:
1、作者主要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腐败状况,回顾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精神。
2、作者着重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赞美之情。
3、课文讲述了作者与日本友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特色鲜明藤野凸现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藤野先生的高大形象及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以下几点显现出来。
1、脉络分明,言之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问题探究】
问题: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导思】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探究本题应结合文中所述的看电影事件找出鲁迅选择人生道路的出发点,谈出自己的感悟。
【探究】首先在熟知全文的基础上反复阅读看电影一事,找出当时触动鲁迅心灵的中心事件,然后找出相关资料中鲁迅去日本求医与弃医的真实原因,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中可知鲁迅先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完全围绕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民族最需要什么他就义无返顾选择什么道路。因而我们应从中受到一定的教益,当我们面临人生道路进行选择时,会以怎样的原则来选择呢?联系自身做出自己最英明的抉择。将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及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写成300字以上的文章。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红芦huì()不xùn()nì()名信
诘责()畸形()深恶痛疾()发人深省()
答案:绯荟逊匿jiéjīwùxǐng
2.解释下列词语,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1)深恶痛疾:
(2)油光可鉴:
(3)竭力:
(4)凄然:
答案:(1)厌恶痛恨到了极点,也作“深恶痛绝”。疾,痛恨。(2)光亮得可以当镜子照。鉴,照。(3)尽力。竭,用尽。(4)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凄,悲伤难过。
3.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__》一书。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按照作品的写作先后顺序来看,应依次是《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因为作品的内容依次是童年、少年求学与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如“实在标致极了”“问问精通时事的人”“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标致:
精通时事:
正人君子:
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这不是词典义,本文所运用的反语,是作者用以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理解这些词时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
答案:标致:这里是反语,形容十分丑陋;精通时事:指精通一些无聊的事情,讽刺语;正人君子:指反动文人。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甲: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束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乙: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概括选文的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求同学们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所叙述的事件及这些事对作者的影响。
答案: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交待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6.乙段文字首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是考查同学们对关键句在文章的结构、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要求同学们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准确地表述出来。
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承匿名信事件议论,领起下文看电影事件,表达作者在遭受侮辱后作为弱国国民的极为愤慨和辛酸的情绪。
7.“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受了他的影响了。”一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作者是通过一种愤激的语言来表达对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嘲讽,把握这一点对答题很关键。
答案:表现作者对某些日本同学们盲目忠君、妄自尊大的嘲讽。
8.“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中的“他们”指什么人?“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的“他们”又指什么人?作者对后一个“他们”持怎样的态度?
解析:这一题要做到瞻前顾后,明确指示代词的指代。后一个“他们”是中国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当时国民的麻木愚昧,作者对这些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答案:前一个指讲堂里的日本同学们,后一个指围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作者对围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极端失望、愤慨,痛感他们精神麻木、思想愚昧,要救治他们的精神,唤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9、在看电影事件中作者共写到哪几种中国人?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解析:这是考查同学们对信息的捕捉能力。首先要定位,锁定这段文字中叙述这些事的位置,再找出哪几种人,同时看看“我”与影片中中国人的反应的不同。
答案:影片中有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和给俄国做侦探被日本军枪杀的中国人;讲堂里看电影的“我”。“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倾听原野
李登建
原野疲惫地躺下来,劳作后的汉子似地摊平四肢,对着天空敞开宽厚、结实的胸膛。这个季节,那拥挤着、嘻闹着、任性地在这边掀起排排绿浪,从那边凹处条条金谷的庄稼都纷纷撤退,一群群地蹲在村旁场院里;贪恋热闹,日夜在田亩上欢唱着穿梭织网的飞鸟,不知逃向了何方;就连悠来荡去的小驴驹、牛犊子也踪影杳杳了。空旷、沉寂、不痒不痛,无遮无拦,一眼可望穿八百里……
只有树们还站在这儿。
 就在我对面的这些树,叫你简直不敢相认,它们变得这么丑陋了,它们脱去了银光闪闪的铠甲,憔悴、枯瘦,黧黑的枝干疙疙瘩瘩,且密布着一道道小口子,如同农人生了冻疮的皴裂的手,僵直地扎煞着,再没有往日那潇洒、优美而夸张的舞姿,漫天鹅毛大雪飘洒时才会替它们包一层絮棉。有一株树许是负载过太多太重的果实,树身前倾,压弯的枝条几乎触到地面,显得矮小、衰老、衣衫褴褛,你不由得好生怜悯,它自己却并不在意,好像正沉浸于一团美梦,肯定又梦见头顶抽出簇簇新芽,新芽上缀满露珠的宝石……
这片林子后面的树则散漫、自由、轻松得多,它们或三五一伙地小憩在地头,或稀稀落落地顺着沟渠遛达成一趟儿,或独个儿在田间伫望、徘徊……很像丹青妙手恣意挥毫遗落的墨痕。远树无枝,远人无目,你看不清它们的模样,像被雷电劈断、烧焦了半边身子,谁因为根毛吸不足水分早早枯干了须发,谁的膀子上长了一堆圆鼓鼓的毒瘤,你全然不知晓。甚至它们各是啥树种你也说不上来,你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其实对它们来说这不重要,原野上的树有无姓名是无所谓的。再蔓延开去的树就模糊了间距、姿势,仅剩一抹灰了,浅灰,深灰,很长很长犹如峰峦起伏的山脉,绵绵地横亘在天边。
冬天的日头总是躲得那么远,像只断了线的风筝使劲往霄外挣,有时藏在如铅的云层好几天不露面,宇间混浊晦暗,酷似我读过的俄罗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背景的色调。“平林漠漠烟如织”,浓浓淡淡的雾霭终日在低空缭绕,它的忧郁感染了树们,一株株面色阴冷。空气仿佛凝滞了,即使近前的树也不见树梢晃动。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呆在那儿。它们没有言语。浑朴的原野睡熟了一般。广阔的原野越发坦荡如砥无际无垠。
我走下河岸,来到林子中,与树们紧挨着站在一块儿,摸摸这棵多粗,比比那棵多高,一寸一寸地抚摸树们苍白失血的肌肤,踮踮脚,捻一撮硬硬的皮屑。它们冰凉的躯体泛着温热,我能感觉到它们的脉跳、喘息和微颤,能感觉到它们在思虑什么,为了什么愁闷。此时我好像才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们活得并不轻松,活得如此艰难,它们在把痛苦、忧伤咀嚼后咽进肚里,在悄无声息地承受着命运压给的一切。我的心异常沉重、疼痛,我为它们悲哀:你们怎么就不怨恨、不愤怒、不呼号、不抗争?!
原野太平静了,平静得令人绝望。
隐隐地,原野深处传来丝丝声音,细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不,是渐渐清晰,渐渐扩大,像钢铁铮铮的撞击声,像海潮裂岸的轰鸣,像万钧雷霆的震荡,它迅速滚过整个原野,无数头巨兽般疯狂地摇撼着原野,要把原野翻个个儿,一阵剧颠,树冠上方支离破碎的天穹在噼噼啪啪地往下掉。虽然我还分辨不出这声音是笑是哭是悲是怒,但我已经被一股无敌的力量、蓬勃的生机所裹挟、所推动,我眼前喧嚣起汹汹涌涌、铺天盖地的绿意,我听见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婴儿般呱呱叫着诞生!
我不知道这声音来自树们,还是我的幻觉。
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
10.作者先说原野“平静得令人绝望”,又说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这是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全文的理解。要通读全文,同时找出这两句话所在的位置,确定这两句话是为何而说。从文章的前后可以看出,作者所描写的冬天的原野格外空旷、沉寂,树木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没有怨恨、呼号和抗争;这些都显得太平静了,令人绝望。但是,原野在平静的外表下积蓄着力量,这力量将会逐渐扩大、增强,最终创造出一个充满绿色的新世界。所以,又可以说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
答案:冬天的原野格外空旷、沉寂,树木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没有怨恨、呼号和抗争;这些都显得太平静了,令人绝望。但是,原野在平静的外表下积蓄着力量,这力量将会逐渐扩大、增强,最终创造出一个充满绿色的新世界。所以,又可以说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
11.简要分析文中划线段落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段的内容及语言作具体的分析理解,才能作出正确解答。
答案:这段文字使用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用高度形象的语言,将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也不存在的原野的“声音”,描摹的十分生动可感,而且写出了原野所含蕴的巨大力量和勃勃生机。
12.文章以“等待风”单独成段结束全文,很有余味。请根据文章内容,想象风来到之后的原野景象。(不少于60字)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的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想象没有固定答案,但想象的内容应明显体现出与原文内容的联系,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最好也能与原文保持一致。
参考答案:风来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声音从天空、地下、水底汇聚到一起,平静的原野一下子变得喧闹。绿意由点成线,成片,成阵,似乎在眨眼之间,呼啦啦铺满了天地之间。树们醒来了,舒活了手脚筋骨,在风中左摇右摆,前呼后应……
13.下列对这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严冬的原野,但表现重点却是耳中的原野,故以“倾听原野”为题是恰当的。
B作者不厌其烦的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树和树的种种特点,树是本文的主体形象,写原野是为了写树作衬托。
C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原野上树的形象象征了那些在田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农民。
D借用鲁迅先生对其笔下人物的评语,本文作者对原野上树的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E本文多处使用了拟人修辞格,表达效果十分突出,如“庄稼都纷纷撤退”“浑朴的原野熟睡了一般”等。
解析:B本文的表现主体是原野,树只是原野的一部分;C“托物言志的手法”说法不当,说树象征了农民也是牵强附会的;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说法与文意不符。
答案:A、E
二、语言运用
14、如果藤野先生来到了中国,和鲁迅先生见了面,你作为报社记者,奉命去采访藤野先生。面对着激动中的师生,你会向藤野提出什么问题?藤野先生会如何回答?请你设计出问题和答案。
解析:最好围绕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的关系和共同经历来提问,提问和回答时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年龄、心情。
参考答案:示例:请问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分别了20多年,今天终于重逢了,您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藤野先生回答:和周君重逢,我太高兴了。能有这样真挚的朋友,我感到非常荣幸和快乐。
读书做人
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同学们,当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选择时,你会以怎样的标准来选择呢?你从鲁迅先生对人生之路的态度上受到了哪些启迪?你会选择虽然那条虽然艰苦却对民族对国家最有益的那条路吗?
2、我的母亲
胡适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着重回忆自己十四岁以前的成长经历,以表现母亲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优良品质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了母亲严中有爱的教育以及坚韧处世、宽容待人的性格对自己成人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母亲敬重感念的深情。作者从小“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只喜欢看书,学习了读书、写字,也为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但又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然后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表现母亲: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的慈母严父的形象,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总之,全文通过记叙“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学会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责罚(fá)管束(shù)气量(liàng)广漠(mò)宽恕(shù)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
侮辱(wǔ)眼翳(yì)庶祖母(shù)摹画(mó)
2.多音字
提tí提携绰chuò宽绰薄bó单薄悄qiāo悄悄调diào调遣
dī提防chāo绰起báo薄纸qiǎo悄然tiáo协调
二、字形bò薄荷
庶庶民恕宽恕薄轻薄穈穈儿绉文绉绉摹临摹
蔗甘蔗怒发怒簿账簿糜糜烂诌胡诌摩摩擦
三、词义
1.重点词
责罚:处罚。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质问:责问。
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摹画:依原样描画。
2.近义词
质问责备责难:三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批评指责的意思。“质问”指依据事实,问明是非,如“他被我质问的哑口无声”;“责备”侧重于批评,语意较重,如“我失信于朋友了,但她却没有责备我。”;“责难”侧重于严厉责问,语意最重,如“交警对肇事司机进行严厉地责难”。此外,“责备”既可以对别人,也可用于对自己,如“张老师责备自己没有教育好毛毛”;“质问”、“责难”只能用于对别人。
轻薄轻浮:形容词,两词都有语言举动随便、不稳重之义。都含贬义。“轻薄”指言语、行动带有轻佻和玩弄的意味,语意比“轻浮”重,如“我们中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说些轻薄的话”;“轻浮”指人语言、举动随便、不严肃、不庄重,如“小张那轻浮的行为让朋友们纷纷离他而去”。
3.相关成语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文学常识
1.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诗人。他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2.本文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它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五、名篇名句
1.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的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
剖析:这句话表现了“大人们”对孩子天性的扼杀,大人们看“我”文绉绉的样子,称我为“先生”,因此我也就没机会和顽童们“野”了,曾经和一班孩子玩掷“铜钱”,惹得长辈评说,自己“羞愧得面红耳赤。”这样使得“我”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看出“我”在这种装先生的严格要求中,对书籍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小养成了读书的良好习惯。
2.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
剖析:“三十年来”表明时间跨度之长,“究竟”一词中有愤懑,有无奈,儿时的自己没有接触过音乐,大人们也根本不给予孩子学音乐的机会,他们不会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整个句子写出封建教育对人才的扼杀,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摧残。
3.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剖析:这是文中感人肺腑的一处细节描写。平日母亲对儿子是那样严厉,容不得儿子有半点过错,但一旦因为她的责怪使儿子害了眼病,她的慈母之情便得到了充分展示。母亲此时看到儿子害眼病难以治愈,“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就迫不及待地夜里叫醒孩子救治,句中的一个“舔”字,让母亲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
4.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剖析:“混”字表明“我”二十多年来在社会上闯荡无人管束,来反衬以前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实则是对母亲的赞扬和钦敬。
5.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剖析:这一组假设关系的排比句言近旨远,深情地赞颂了母亲的教育对“我”的良好性格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品讴歌了母爱的伟大,用在结尾更是充满无穷的韵味。
二、重点语段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至“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剖析:这是一个叙述段,主要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先写母亲在家里的身份、地位、家庭经济情况等。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处境的痛苦已经够重的了,再加上败家的大哥,这就使本来不宽裕的家庭,每年除夕坐满债主。而母亲是怎样支撑起这个家,妥当处理和安排的呢?对于败家子大哥,“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以长辈的身份来制约他。然而,他钱总不够用,依旧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所以除夕晚上,大厅里坐满了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镇定自若地“料理年夜饭,请灶神,压岁钱等等”,该做的照旧做。快到“封门”了,母亲才从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来,给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大哥敲门回来了,母亲也不骂他,并且因为是新年,脸上也不露出一点怒气。这样的过年就有六七次,足见母亲当家多么不容易。全段文字从几个方面写母亲的性格,写出了她的忍辱负重,写出了她的宽容仁慈,写出了她处理事情的能力。
【结构简析】
本文饱含深情地回忆了童年,回忆了母亲,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及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
第二部分(第5——12段):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3段):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几种表述:
1.作者胡适在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突出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
2.本文是一首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母亲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朴实的语言涌现动人的感情
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意、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问题探究】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在现有社会是否还值得提倡,说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导思】本文中的“母亲”形象,时代与现在不同,但很多方面却与现在是相通的,探究本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探究】探究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本文,了解胡适母亲的高大形象,还要查阅课外有关冯顺弟的资料,进一步全面了解这位母亲的人生历程,这是生活在旧社会的一位劳动妇女,她在为人上克己谦让,宽容隐忍,在教子上,异常严格乃至严厉,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生怕孩子不争气。不过她身上难免有旧社会妇女的较为封建制保守性的一个侧面。结合以上剖析联系当今社会状况及自身面临的家庭状况,进行小组讨论,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文绉绉(A zhōuB zàu)⑵庶祖母(A shùB zhē)
⑶摹画(A múB mó)⑷眼翳(A yìB yǔ)
答案:⑴A⑵A⑶B⑷A
2、结合下列句子解释加点词。
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管束过我。
⑶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答案:⑴加以约束,使不越轨。⑵广大空旷。⑶宽容饶恕。
3、填空。
《我的母亲》的作者是______,字,著名的。他早年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的诗集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诗集,他在全文中主要写了母亲_________件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及她宽容仁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
答案:胡适适之学者《尝试集》三
4.“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一句说出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体验?包含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解析:这是作者对自己一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总结,我们要在读文章的同时,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这些句子的含意,这看似对家常理短的一些描写,实际也包含了作者对做人的很深的思考,我们要从中体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从中也能找到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的一些优秀的做人的道德品质,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
答案:这一方面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同情,表达了深深的疼爱母亲的感情。他不满两个嫂子对母亲的动气,也是对母亲的性格最好的歌颂。
5.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也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爱。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母亲”为本体,至少写一句赞美母亲的话。并请你收集几句歌颂母爱的诗歌或名句,写出来,并注明出处。
解析:这样的诗句很多,可以选择孟郊的《游子吟》等诗文来进行一点这方面的积累,我们会更加热爱我们的亲人。
参考答案:示例:母亲恰似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行的路。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目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则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6.用“‖”给选文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答案:第一层:第一自然段。第二层:第二、三自然段。第一层侧重于表现母亲对我学习方面督促严格。第二层则侧重于表现母亲在做人方面对我管教严厉。
7.选文第二自然段说母亲重罚“我”后,“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是什么原因?
解析:本句也体现了本段的中心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这样的前后照应的句子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母亲的性格和母亲对“我”的教育之严厉和独特。
答案:因为,她处罚孩子,唯一的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实际上,“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一句也是为下文安排了伏笔。
8.“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与以下哪句话相照应()
A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B她罚我跪下,重重地则罚了一顿。
C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D但她有时也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解析:本题A、D选项的句子在于表现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而B选项的句子则是表现“我母亲管束我最严”这一方面。
答案:C
9.母亲对“我”为什么如此严厉?
解析:解答本题还需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母亲为了能让儿子日后能成大器,像他父亲一样有所作为,时时处处对儿子严格要求。
答案:健全儿子的人格,使之成人,成才。
10.“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中“舔”字的表达效果怎样?
解析:母亲的行为照应了前句中的“她是慈母”,她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时,饱含了母亲对我疼爱至极。
答案:“舔”字表现母亲慈爱之情,字少情多,母亲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6题。
我看到了一条河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回家。虽然那次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学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乔姑父一起在德文郡(dù)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先令是英国旧币,10先令相当于半个英镑)。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我最多只能挥舞着手臂,脚在水里跳来跳去。
“没关系,里克,”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起身,把行李装上车,早早地启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汽车一辆接一辆,慢吞吞地往前开。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试一次游泳。”
“可我们不是要抓紧时间赶路吗?”温迪姑姑抱怨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呢!”
“温迪,给小家伙一次机会嘛,”朱迪斯姑姑说,“反正输的也是我的10先令。”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妹妹琳蒂、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和乔姑父都站在岸边看我的表演。女士们身着法兰绒衣裙,绅士们穿着休闲夹克,打着领带。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jì)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微笑。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了下去。但是好景不长,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了水面。我深吸了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要赢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仍然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成功了,我能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见大家拍手欢呼的声音。等我终于游回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荨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地拥抱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选文有改动)
1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dù)假②一如(jì)往
答案:①度②既
12.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结合上下句可知本句是对河水水势汹涌的描写,对于不会游泳的我面对急流竟然有勇气跳入水中,那是何等的勇敢。
答案: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烘托童年时“我”游泳的勇敢。
13.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我对这“几个片断”记忆犹新的原因。
解析:本文开篇第一句开启了下文,顺承该句可知以下的文段展示了我童年生活的三个片断,用简练的语言将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事件的段落归结出即可。在这三个生活片断中集中体现了我从小便乐于接受挑战,这也正是我对此记忆犹新的原因。
答案:①四岁时,独自回家迷路。②度假期间,在海里练游泳。③回家的路上,在河里学会了游泳。因为这些事情,养成了“我”从小乐于接受挑战的品质。
1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
①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②我很冷,浑身是泥,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解析:比较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先抓住二者的差异,①句连用了三个“也许”,用推测的语气来表达肯定的含义,比直接表达语气更舒缓,效果更佳,表达出“我”对外在环境毫不在意,突出了学会游泳的喜悦。
答案:①句表达效果好。这句突出了里克学会游泳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冲淡了冷、脏、痛的感觉;这个句子语气上比较舒缓。
15.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解析:解答本题不能单从题目上作出孤立的理解,而要结合全文理解,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河”是我的挑战的对手,它给了我一次挑战的机会,
答案:“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16.你对文章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不同角度简述理由,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所述理由能支撑自己的立场。
参考答案:示例一: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可取的。温室里长不出茁壮的松柏,父母放手让孩子接受挑战,培养其独立的精神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
示例二: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太冒险了,四五岁的孩子还没有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有些不安全因素。
二、语言运用
17.欣赏下列诗歌,答题。
乡愁(节选)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放飞思绪,想像本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解析:解答此题时,我们应放飞思绪,充分展开想像,还要全面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在此基础上,用情真意切的言词来表达。
参考答案:“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读书做人
举世公认的文化巨星——胡适
绩溪,古名华阳镇,因境内的龙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而谓之“绩溪”。谈徽州历史上的名人,不能不说到绩溪的胡适。胡适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04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和中国公学。1914年获文学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1917年,胡适毕业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中国哲学史。其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集中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胡适是这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毛泽东同志1936年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过:“《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由此可见,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现在胡适的学术成就,已融入民族文化遗产,价值不灭。“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这幅对联本是胡适作了送给钱君陶先生的,如今由钱先生写了还给故居,真是太合适了
胡适先生荣誉等身,果真没有“跌他父亲的股”,而这些与他个人的勤奋、拼搏是分不开的,我们要踏着胡先生的路,从小做起,为日后能为国家多做贡献积蓄力量。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这些都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这也是这篇文章能打动人的地方。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通过“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前呼后应,感情真挚。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在叙述自己的考试名次,以及“弄不成”一些事件时,语言充满风趣和幽默,寓有情趣,让人忍俊不禁。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磨蹭(cèng)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掺和(chān)调教(tiáo)
凄惨(qī)挎着(kuà)
2.多音字hōng哄哄声
磨mó磨刀横héng横行弄nòng捉弄哄hǒng哄骗
mò磨面hèng蛮横lòng里弄hòng起哄
二、字形
晾晾晒揍挨揍挎挎篮子鬃鬃毛薯红薯
谅谅解凑凑巧垮垮台鬓两鬓署署名
曙曙光
三、词义
1.重点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温厚:温和宽厚。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调教:一是指调理教导(多指幼童);二是指照料训练(牲畜等)
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2.近义词
哄堂大笑哄然大笑:形容词,两词都形容众多的人同时发出笑声。“哄堂大笑”主要形容在某一室内场所里的人同时发出笑声,如“我们班在庆元旦文艺汇演时,班里的调皮大王的单口相声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而“哄然大笑”没有在某一室内场所这个限制,如“在小巷里一条小狗的精彩表演让行人们哄然大笑”。
3.相关成语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或变化无常。
磨磨蹭蹭: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哄堂大笑: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四、文学常识
1.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又名牛汀,山西定襄县人。在20世纪四十年代即开始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生活》《在祖国面前》和《爱与歌》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将。出版了《海上蝴蝶》《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仍笔耕不辍,还写了大量的散文。
2.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随笔也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诉,篇幅短小而思想艺术高,如题深而行文笔法妙。
五、名篇名句
【句段剖析】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3


5、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主要描述了盲聋哑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海伦凯特一段普通而又不平常的生活,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文中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从文中可知海伦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然而这些成就的背后与莎莉文无私的爱是分不开的,是莎莉文老师宽广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它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譬如(pì)迁徙(xǐ)繁衍(yǎn)栖息(qī)小憩(qì)搓捻(cuō)(niǎn)觅食(mì)茁壮(zhuó)遨游(áo)刹那(chà)冥思遐想(míng)(xiá)
穿梭(suō)暖和(huo)花团锦簇(cù)
2.多音字
模mó模型涨zhòng头昏脑涨
mú模样zhǎng涨潮
二、字形
徙迁徙遨遨游膝膝盖悟领悟遐遐迩
徒徒弟熬煎熬漆油漆梧梧桐暇自顾不暇
瑕纯洁无瑕
三、词义
1.重点词
困惑:感觉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冥思遐想:深沉、悠远地思索或想像。
企盼:盼望。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恩惠:给予或受到好处。
花团锦簇:原指高贵华丽的服饰。也形容五彩缤纷、艳丽繁荣的景象。迁徙:迁移。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图景。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起来。
2.近义词
期期艾艾结结巴巴
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一样,都表示说话不流利,口吃。但“期期艾艾”多用于书面语,如“他说起话来,期期艾艾,半天也说不出一句”;“结结巴巴”多用于口语,如“‘不,不是……我’,他不知怎的,结结巴巴的”。
启示启事
这两个词语是同音词,容易混为一谈,“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如“我们从海伦凯勒的身上,得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启示”;“启事”的意思是“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如“招领启事”等,如“学校里播报了一则令人震惊的启事”。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都是形容词,都形容十分小心,不敢疏忽。“小心谨慎”往往含有“以免发生过错”的意思,如“他为人小心翼翼,办事认真负责”;而“小心翼翼”含有“恭敬慎重”的意思,如“医生取了根棉花签,沾着药水,在患者的伤口上小心翼翼地涂抹着”。二者的区别还在于“小心谨慎”可形容人的性格、作风和伟人;“小心翼翼”则不能。
3.相关成语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来形容、描绘。
小心翼翼: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惟恐出差错。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胜,能够承受。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相同的事物来谈论。
四、文学常识
1.海伦凯勒(1880年-1968年),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努力,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小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五、名篇名句
1.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2.耳聋的孩子却必须经历无数的痛苦煎熬,才能慢慢学会,但无论怎样艰辛,结果总是无比美妙。
3.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剖析:此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从反面说明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才能准确把握生命的航船,冲破旅途中的大雾,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2.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剖析:这句话是“我”接触到水的感受,“我”知道了“水”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莎莉文老师的触摸教育取得了神奇的效果,“水”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水”让我油然而生求知的欲望,用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获得生命的意识和情感,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觉得前途光明起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快乐和自由。
3.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剖析:这句话表面上看来说明文字的新奇,实则暗示知识的力量。通过学习知识,使“我”这个聋哑人看到了生活的快乐,看到了光明美好的未来。因而“我”觉得整个世界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花香弥漫,美不胜收。
4.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他的儿女开战,在他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剖析:这句话形象地表达出大自然严厉、粗暴的一面,受到惊吓的“我”对大自然有了全面、深刻的体验,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感悟,这说明莎莉文老师善于引导“我”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
5.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剖析:这是“我”听莎莉文老师解释完“什么是爱”后的顿悟。这无数无形的线条,是阳光,是温馨,是关怀,是穿梭在我和他人之间的美妙的情感——爱心。让世界充满爱,这是海伦最大的心愿。
二、重点语段
1.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剖析:这是一个聋哑盲孩子难得的心灵变化。海伦是一个求知欲极强、悟性极高、感情丰富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她不但用触觉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着事物。“她用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生平第一次悔恨莫及,这一切表明随着她对知识的追求,她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
2.“爱有点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是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化和大地能的待遇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剖析:这一段文字主要是莎莉文老师向“我”解释“什么是爱”。她对“爱”做了绝妙的诠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又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爱有点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在充满诗意的语句中,展示了爱的温暖、爱的芳香和甜蜜。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使“我”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懂得去爱自己、爱生活、爱他人,用博大的爱心去拥抱世界,她不愧是“我”再塑生命的人。
【结构图解】
莎莉文老师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和爱心为聪明坚毅的海伦凯勒再塑了生命,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概写“我”在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情形。
第二部分(第6——13段):写“我”在莎莉文老师的点拨下终于认识到每种事物都有名称。
第三部分(第14——21段):写莎莉文老师叫“我”认识了大自然。
第四部分(第22——39段):详细描写了莎莉文老师叫“我”认识“爱”等抽象事物。
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几种表述:
1.本文通过描写莎莉文老师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对“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的教育艺术,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表现了作者求知的渴望以及艰辛而愉快的学习经历,抒发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课文以饱蘸感情之笔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教“我”认识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的全过程,赞扬了真挚无私的师生情。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浓墨重彩塑形象
本文故事感人,让我们领略了两位不平常的女性的真实的动人故事,莎莉文老师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海伦凯勒发奋图强的精神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出来。
(1)注重细节描写
文章开头写陌生的莎莉文老师“握”住“我”的手,“把我紧紧的抱在怀里”,写出了莎莉文老师不似母亲胜似母亲的亲情。莎莉文老师用一只胳膊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几个字,看似平常,实则写出老师博大的爱心。
(2)注重心理感受描写
全文以“我”的心理感受展开笔墨。因为“我”是一个盲聋哑人,我只能通过心理感受来认知事物,因此心理感受成了全文的情感线索。文中通过大量的心理感受推动情节的发展。如“猜想一定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我似乎能感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我悔恨莫及”等等,无数的感受是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悟生命真谛的真实心音,阅读文章时,让我们倍感亲切真实。
(3)人物形象鲜明
文中“我”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因为盲聋哑,“我”脾气古怪,动辄大发雷霆,是莎莉文老师教育引导“我”认识各种事物名称,带领“我”走进大自然,全面深刻地了解大自然,引导我懂得“爱”。从中可看出性格坚毅的海伦,在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引导下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莎莉文可谓是个出色的教育家。
(4)注重景物描写
文章中描绘大自然美景的文字比比皆是。虽然海伦看不见这个美丽的世界,但莎莉文老师却让她触摸体会到大自然存在。她让海伦享受丽日暖阳,用生机勃勃的动物唤起她生活的勇气,用大自然的芳香陶冶她的情操,用“云开日出”的比喻来全是“爱”的真谛……大自然成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重要道具,成了海伦认识事物、感受生活,体验人生,激发情感,挖掘自身价值的“载体”。
【问题探究】
问题: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凯勒的真实写照。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导思】海伦凯勒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本文及海伦凯勒的其他作品,进而了解这位女作家的“身残志坚”的精神,积累她的光荣事迹,作为今后学习的动力,及写作素材。
【探究】
第一步,借阅海伦凯勒的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作品,了解海伦凯勒作品中影射的自身形象。
第二步,从海伦凯勒的代表作中品味这位了不得的女作家的人格魅力。
第三步,认真阅读本文,将体现海伦勇敢坚强的片断找出,并进行概括、积累。
第四步,从本文及海伦的其他作品中归结海伦的品质,进行励志学习,海伦作为盲聋哑人有着如此惊人的毅力,而我们当代中学生呢,有着敏锐的耳朵,有着明亮的眼睛,有着健全的体格,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去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第五步,互相交流,写一写从海伦凯勒的思想境界中受到的启发。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茁壮()搓捻()繁衍()穿梭()缤纷()
pì()如迁xǐ()qī()息小qì()áo()游
答案:zhuóniǎnyǎnsuōbīn譬徙栖憩遨
2.在下列语句中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动词。
(1)下午的阳光()过阳台的金银花,()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着花叶,()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2)我不得()住树枝,惟恐被风()走。树()得越来越厉害,落叶和折断的小树枝雨点般向我()来。
答案:①穿透照射搓捻抚弄②抱吹摇动打
3.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粗词语造句。
⑴繁衍:⑵小心翼翼:
⑶油然而生:
⑷美不胜收:
答案:⑴逐渐增多或增广。⑵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惟恐出差错。⑶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例句: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对海伦凯勒的敬意油然而生。⑷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例句:苏州园林里的景色迷人,美不胜收。
4、《再塑生命》的作者是____国女作家_______,她在一个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奇迹,而引领她走向光明,为他“再塑生命”的人是__________老师。
答案:美海伦凯勒莎莉文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繁华似锦的夏季来临,莎莉文小姐牵着我的手漫步在田纳西河的岸边,望着田野、山坡,人们在田间地头翻土播种。我们在河边温软的草地上坐下,开始了人生新的课程。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惠,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莎莉文小姐先教会我从那粗壮的树木,那细嫩的草叶,还有我妹妹的那双小手领略美的享受,然后才教会我画地球的形状。她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使我同花同鸟结成愉快的伙伴。
5.文中概括莎莉文老师独特启蒙方式的句子是。
解析:因海伦身为盲聋哑人,莎莉文老师在教她认识大自然时,让我与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答案:她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
6.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这句话?
解析:解答本题结合该句的上下句理解,这句话本身也表明了我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表达了“我”对自然、对社会、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同时也表现出“我”对生活的热爱。
7.请分别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解析:概括段意时抓住每段的中心句,并将每段表达的大致内容用精练的语句归纳出。
答案:上段写莎莉文老师教给“我”丰富的知识;下段写莎莉文老师让“我”感受自然之美。
8.选文第一段写“我”“明白”和“懂得了”很多很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我”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却能懂得很多,多亏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高超,这里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
答案:此处主要烘托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10.从选文看,你怎样评价“我”这个人物?
解析:从全文看“我”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学生,但选文中着意表现的是“我”的聪明、好学,以及对生活由衷的热爱。
答案:“我”聪明、好学,热爱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
单纯
①“单纯”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对人的心灵境界的最高褒评。清澈、纯净即是美!朴实、坦诚即是美!拒绝了繁杂、混浊即是美!单纯的心灵可以锻造美丽厚重的人生。
②心灵的单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一种是超越的单纯。儿童的心灵具有原始的单纯。人在童年时是天真的、纯粹的、梦幻的、艺术的。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比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人在童年时期,敢于参天悟地,没边没沿说些同无限相关、连后世哲人都不敢说的话。人类的童言和稚作就连后世的伟大哲学家、艺术家也极难比肩。
③岁月像筛子,筛去了人最初的纯真和善良。人成熟了,身体扩展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猥琐,人格缩水了。童年时单纯的心灵宛如一粒花粉,却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只蟑螂拖走。某些“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用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些策略的过程,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④在使人性复杂化的社会领域中,有一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在丢失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能获得超越的单纯。古今中外精神上的圣人、哲人,他们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但其心灵世界的核心始终是单纯的。他们永葆儿童的单纯,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嚣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蔽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奋进。
⑤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蒙田苦思冥想创作了启示人类的“随笔”,弗洛伊德倾尽心血写出了探索心灵奥秘的皇皇巨著,巴尔扎克夜以继日描绘了人间画卷,梵高饱蘸笔墨画出了含蓄多姿的向日葵,
。这些当之无愧的珍宝都是单纯的心灵的结晶体。
⑥清朗明亮如蓝天丽日的莎士比亚的语言;洋溢着浪漫气息,读来齿颊生香的唐诗宋词;或精辟犀利,或含情脉脉的元曲,这些都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
⑦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在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我们通过艺术会晤那些单纯的心灵,可以走进不受世俗与物欲困扰的无拘无束的天地,获得精神上的幽静与清凉,心湖一片澄明。
⑧单纯是一种何等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愿天下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份单纯的心灵。
11.通读全文,找出表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解析: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然后找到能够概括中心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是文章开头或结尾的总括句。
答案:单纯的心灵可以锻造美丽厚重的人生。(答“单纯是一种何等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也可)
12.仔细阅读第③段,简述“灵魂猥琐,人格缩水”的含义。
解析:结合上下文意来理解,原文中有具体的阐述。
答案:人失去了最初的纯真和善良(或用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些策略或世俗经验替代了单纯的心灵)
13.根据作者的理解,“单纯”可分为两种,其中“超越的单纯”在文中具体指

解析:由第四段可以知道。这一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总领下文。然后具体阐述“超越的单纯的含义,在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即可。
答案:永葆儿童的单纯,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嚣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蔽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奋进。
14.结合语境,给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论据,写在下面空格处,要求与上文语意连贯。(不超过30字)
解析:“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这是本段的论点,所举事例要能够证明这个论点,表述时要与上文的句式相似。答题要点:有人,有事,所叙事实典型,符合语境要求。
参考答案:示例:贝多芬激情澎湃谱写了令人震撼的《命运交响曲》
15.阅读⑤⑥两段回答,作者列举中外艺术精品意在阐述什么道理?
解析:找出这两段的中心句即可。
答案: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
二、语言运用
16.假如你能通过上网与海伦聊天,并且只能问她三个问题,那么你最想跟她说的是什么呢?根据你对海伦的了解,你认为她会怎样回答呢?
解析:可以围绕海伦的生活或者成就来提问题,回答时要符合海伦的身份,体现她的精神境界。
答案示例:问:请问,是什么力量促使你战胜了黑暗和无助?答:是爱。是莎莉文老师的爱、亲人的爱、社会的爱,支持我走出了黑暗,迎来了心灵的光明。
读书做人
同学们,你相信奇迹吗?你相信既盲又聋又哑的人也能成为作家吗?有的,这个人便是伟大的海伦凯勒女士。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他们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海伦凯勒虽然五官残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的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法,她真可算是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能够不因缺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最后才有卓绝的成就。而我们同学们既聪明又健康,假如还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话,真是很难为情哟!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烂漫màn搓捻niǎn迁徒xǐ期期艾艾ài
B、禁锢gù诘责jié奥秘mì瞑思遐想míng
C、炽热zhì尴尬gān侏儒rǔ广袤无垠mào
D、犀利xī黝黑yǒu绯红fēi黯然失色àn
答案:D
2、下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不逊:无礼。诘责:质问并责备
B、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禁锢:束缚、限制。
C、器宇:利器冲天。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D、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形容。
答案:C
3、结合课文,下面各句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⑴、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
⑵、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的心灵去赞美。
⑶、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⑷、水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A、训练崇拜支配唤起B、经验敬佩掌握唤醒
C、训练崇敬支配唤醒D、经验佩服支取唤起
答案:C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赞扬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
B、《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中的一个章节,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C、《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D、《再塑生命》一文中,既表现了一文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解析:《藤野先生》一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但这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表达作者对恩师——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答案:A
5、判断出下列句子塑造人物的方法。(3分)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2)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
(3)我心里无声的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解析:正面刻画人物的方法有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判断属哪一种方法,还需结合每句的具体内容来看。(1)句侧重的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2)句用一系列的动词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描写,(3)句则是“我”心中所想,属心理描写。
答案:(1)外貌(2)动作(3)心理
6.(南平市中考,2)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3分)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_________;你高傲时,它呼唤你________;你莽撞时,它呼唤你_________;你跌倒时,它呼唤你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先辨析句子的特点,本句是以“理想”为话题,例句中“慵懒”和“勤奋”互为反义词,因此所填词语也要与前句的谓语中心词形成反义词,还要注意语言的流畅优美。
答案:清醒谦虚(谦逊)谨慎(小心)站立(站起)
7.(河北中考,3)“永远的丰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个专题栏目,该栏目每期介绍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清冽反响。请你回答以下问题。(6分)
①“永远的丰碑”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②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战斗英雄黄继光写几句赞语。(2分)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的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一个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冲向敌人地堡。他用手榴弹炸掉敌人几个火力点,但还有一个火力点仍在喷着火舌,严重阻碍了战友前进。这是,他已经受伤,手榴弹也用完了。为了部队的前进,他忍着伤痛,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上甘岭战役最后取得了胜利。
③请你谈谈观看这个专题栏目后的感受。(2分)
解析:“永远的丰碑”是每日《新闻联播》的必播节目,根据每期节目可知每次均播报革命英烈的光荣事迹,他们的业绩、精神、英名永垂不朽,“永远的丰碑”由此而得名。黄继光的事迹感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为其写赞语时应是发自内心的,为了便于抒发感情可采用第二人称,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打动观众。最后一问谈感受可综合该栏目的特点,谈出这些革命先烈给你的感触,面对这些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你该怎么做呢?
参考答案:①示例:革命英烈的业绩、精神及其英名永存。
②示例:你用血肉之躯,铺平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你虽然倒下去了,却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③示例: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8.(江苏连云港中考,6)从“微风”“杨柳”“月亮”“期盼”“泪水”“微笑”六个词语中选用三个词语,任选下列一种情境,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符合特定情境的话。不少于40字。(4分)
情境一:分别时
情境二:重逢时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任选一种情境。两种情境的区别在于:第一种情境的格调和情感是感伤、低沉的,那么笔下的景物就应该能够表现这种离情别绪的格调和情感;第二种情境的格调和情感是高昂、兴奋、喜悦的,那么所描写的景物就要带有这种喜悦的色彩。描写时三个词语都用上,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语句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答案示例:微风拂面,杨柳依依,多情的月光悄悄流泻下来,温柔地抚慰着即将分别的人们。微笑掩不住眼中的泪水,沉默遮不住心中深深的牵挂。同窗三年的朋友,一路走好!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2分)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A果然B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9.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分)
解析:选文第一段主要写了“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而之后的几段则是初见藤野先生的情形,答题时用简练的语言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归结出即可。
答案:写“我”初到仙台时受到的优待以及藤野先生的出场。
10.选文第一段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哪一个?为什么?请说出你选择的理由。(3分)
解析:取舍这两个词语,先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差异,“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和预料完全相符,而“居然”则表示结果出乎预料,结合本句的语言环境可知“居然”一词准确、恰当,表现出“我”在蚊子叮咬的困扰下,能以乐观的态度处之。
答案:B“居然”突出了一种惊奇,表现出作者面对蚊子叮咬的乐观精神。
11.选文第一段中“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在本文种主要是指()(2分)
A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B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C我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D以上三者都是。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该段中所表述的内容来理解,A、B选项的内容虽也说明了“物以希为贵”的道理,但其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来到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
答案:C
12.根据文段中的描写,你认为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2分)
解析:解答本题对照选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抓住描写藤野先生的重点语句,从其外貌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处,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生活俭朴、平易近人、治学严谨。
13.请运用学过的描写手法写一位你喜欢的老师,注意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字数在50字左右)(3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表达时可充分调动描写人物的几种方法,如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侧面描写等。不管运用哪种描写手法,都要紧扣人物的形象特征,力求将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
参考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7分)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濂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他突然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幸福的?”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夤(yín)夜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止境……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的,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然来自天空!”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射出万支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闪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此时,朝阳、白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和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⑦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的内心涌起!
(选自《读者》年第2期,有删改)
14.阅读全文,说说“老画家”、康德、贝多芬和“我”在“仰望”时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4分)
老画家: 
康德:
贝多芬:
“我”:
解析:解答本题从原文中直接找出关键性语句即可,也可将这些重点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
答案:老画家: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
康德: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贝多芬: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我”: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和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15.说说第⑦段中加点的“精神的皇座”的含义。(3分)
答案:指崇高或神圣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
16.“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在生活中,你也许也“仰望”过,请仿照例句,写出你对“仰望”的理解。(3分)
仰望,就是,它使人。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理解“仰望”的含义,读懂本文,然后写出自己对“仰望”的深刻理解,仿写时,还要结合本题所给的语境,与例句采用相同的句式,内容贴切、形象,语句生动流畅。
参考答案:仰望就是迷茫徘徊时的精神探求,它使人回到有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消沉苦闷时的心灵震撼,它使人找回生活的希望和目标。
17.作者在第⑥段写自己于泰山极顶看日出,就视角来说,不能算作“仰望”。这应该不是作者的疏漏,请谈谈你对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理解。(3分)
解析:结合全文可知“仰望”在文中的含义已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向上看”,这种“仰视”是一种心灵的仰视,是对崇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答案:这里的仰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视觉角度的“仰视”,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种心灵的崇敬和景仰。
18.人,总要仰望点什么。苏轼仰望中秋的圆月、青天,吴均仰望富春江两岸的群峰、寒树,同样激起了他们“心底的波澜”或“涟漪”。请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或《与朱元思书》分析说明作者仰望后思想感情的变化。(4分)
解析:解答本题还要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与朱元思书》的写作背景及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抓住作者在“仰望”前后的各不相同的感情。
参考答案:仰望使苏轼放弃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转为对人世生活的热爱,并在仰望中寄托了对离人的美好祝愿。仰望使吴均否定了喧闹繁杂的世俗社会,激起了他对大自然的向往。
三、语言运用(3分)
19、(浙江中考,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1)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2)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3)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A、驱散B、融化C、摆脱
解析:解答时反复阅读这句话,本题要求我们分别给“枷锁”“阴影”“坚冰”选择恰当的动词来支配,做题时要注意前后词语搭配得当。
答案:(1)C(2)A(3)B
四、写作(40分)
20、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是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的呵护,也有寒风雪霜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然而,由于追求的不同,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差异,追求真理和进步,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
请以“成长与追求”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本单元中我们领略了一些名人难忘的人生历程,而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没有一些成长中的风风雨雨呢?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留下了我们不懈追求的印记,不管是梦想城真还是困难重重,我们都进步了、成长了。大家写本篇作文时,可追忆自己获奖数他人在成长中不懈追求的点点滴滴,也可辨证地看待“成长”与“追求”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发表出自己的观点,或者一些更有创意的文体和构思,写作时要写出成长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力求新颖、有创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82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