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永久的悔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久的悔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永久的悔
学习目标1.掌握“盈眶、简陋、后悔、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懵懵懂懂、寄人篱下”等词语。
2.抓住线索——吃的东西,理清文章的内容。
3.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法,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的感情。
4.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要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和报答父母。
学习重点抓住线索——吃的东西,理清文章的内容。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法,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的感情。
学习过程备注
布置预习
学生自主掌握生字词情况(包括读音、字形、解词、连词成句等)。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本文是围绕什么写的?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盈眶()简陋()后悔()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2、解释下列词语。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连词成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盈眶、简陋、后悔、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懵懵懂懂、寄人篱下”等词语。
2.抓住线索——吃的东西,理清文章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预设问题二: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本文是围绕什么写的?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五、当堂达标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lìzhuīzhīdì。()
(2)那也是tuòshǒukědé,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3)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měngměngdǒngdǒng,理解得并不深刻。()
(4)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yíngkuàng()。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和“了解”换位)
 B.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改为“即使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绝不能骄傲自满。”)
 C.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工作,保证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改为“保证不再发生校园安全事故”)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去掉“是否”)
 3.选用下列至少两个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80字以内。(4分)
盈眶后悔俯拾皆是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中国烟民已超过3亿,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1/3,二手烟民更高达7.4亿人。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资料
材料二: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CCTV新闻
材料三:吸烟有害健康——烟盒上的警示语
(1)从材料一、二的数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2分)
(2)有人认为材料三的警示语缺乏力度,请你设计一条更有冲击力的警示语。(2分)

六、布置预习
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法,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的感情。
2.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要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和报答父母。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问题二: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认真默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情感。(要求:划出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
五、当堂达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孝心无价毕淑敏
(1)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2)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3)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4)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5)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6)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7)“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8)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9)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10)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在第①段对“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中的“学子”持怎样的看法?
答:
2.第②段中,作者认为“对生命的大不敬”,具体所指的是什么?
答:
3.第⑥段中,作者说“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
4.第⑨段中说“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你是否赞成作者的看法?除了第⑧段列举的孝心之外,你认为还可以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
答:
六、布置预习

学生记录预习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展评预习成果

教师明确

学生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情精讲点拨

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检查点评

学生课后预习,为下节课预习展评做准备

学生展评
预习成果
教师明确

学生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情精讲点拨

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检查点评

相关阅读

第2课永久的悔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2课永久的悔”,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2课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能力目标: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要点】
重点: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教学步骤】
三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5课时)
【导入新课】
文题入手,创建情景,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新课探究】
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注解简要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天竺新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二、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词语的理解性听写(教师说出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本词)
a、比喻依靠别人过活。(寄人篱下)
b、糊涂,不明事理。(懵懵懂懂)
c、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可得)
d、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立锥之地)
e、只要弯下腰来拾,到处都是。(俯拾皆是)
f、简单粗陋。(简陋)
3.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4.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
5.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
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本文的结构层次:
(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三、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课时(总第6课时)
【导入新课】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分析课文。
【新课探究】
一、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二、让学生阅读第3.4段
1.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4.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三、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2.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3.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第三课时(总第7课时)
【导入新课】
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新课探究】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5.完成课堂练习
6.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7.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小结】
这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结构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羡林
作者————母亲————我们
悔————苦——————孝

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

课题:《永久的悔》

一、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要求如下: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爱母、赞母的诗词、警句、文章。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课题;作者名)

(二)活动流程

1.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年出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2.诵读活动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①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标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②在顺畅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2)板书展示重点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读这篇课文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4)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痛苦、悔恨)。思考题:

①悔什么?

②为什么悔?

③悔的表现是什么?

(5)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①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文章的第10段。(板书:悔;作者)

②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点题——“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第二部分(第3—9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3—5段),概括叙述家庭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第6—8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三层(第9段),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第三部分(第10—11段),扣题——“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3.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板书:苦;母亲)

4.品读活动积累感悟

(1)学生齐读并背诵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如:

“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里,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2)一起探讨、分析课后练习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具体答案见教参)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7.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永久的生命》教学案例分析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久的生命》教学案例分析”,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永久的生命》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3.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一、导入文本,初读感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精读文本,理解内容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三、合作讨论,思考探究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
四、总结

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分析见前面“整体感知3”。

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豁达生命神奇乐观赞美生命积极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63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