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课堂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课堂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蜡块)的体积。

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1)、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抓牢实验的原理、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得到结论等方面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2)、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量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在实验中掌握知识,不要只强调结果,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知,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就要测量出它的密度,再把测得的密度跟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一下物质的密度。

活动2【活动】新知探索

活动一:1、在实验室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器材是什么?

2、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在实验室测量物体的体积的器材是什么?

4、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活动二:1、你选择测量哪个物体的密度?

2、根据你的选择,你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

3、你需要选择哪些器材?

4、你如何测量?(简单写出实验步骤)

活动三:根据提供器材分组实验

天平砝码量筒石块细线铜块铝块蜡块细铁丝

活动四:汇报实验

活动3【测试】当堂检测

1、某同学从一均匀大岩石上砸下一小块岩石,用天平称得质量是27g。放入装有8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到90mL,这块岩石的密度是_______kg/m3,这一小块岩石的密度与那一大块岩石的密度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一小瓶的质量为78g,装满水时总质量178g,则这个小瓶的容积是_____cm3。一次测量中,先在这个空瓶中装入少许某固体颗粒,称得总质量为132g,再往瓶内注满水,称得总质量为212g,则这种固体物质的密度是______kg/m3,它可能是________

3、为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不能沉入水中的蜡块的密度,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先用天平称出一蜡块的质量为18g,在量筒中盛水60cm3,再把蜡块和体积为10cm3的铜块捆在一起放入量筒中,当其全部浸没在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指刻度是90cm3。则此蜡块的密度是()
A、1.8×103kg/m3B、0.9×103kg/m3

C、0.6×103kg/m3D、0.2×103kg/m3

4,小芳用天平测一块实心塑料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如图甲所示,把塑料块放入装有酒精的量筒,塑料块放入前、后,量筒的情况分别如图乙、丙所示.塑料块的质量是()g,体积是()cm3,这种塑料的密度是()kg/m3.M.JaB88.cOm

5,小东同学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其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如图甲显示的是

他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后,天平重新平衡时的情景,乙显示的是倒入盐水后量筒的读数。

(1)根据图中相关数据帮小东将下表填写完整。

(2)另一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先测出空烧杯质量,并在量筒中倒入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再把量筒内盐水全部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计算盐水的密度,用这种方法测出盐水的密度ρ'与小东测出盐水的密度ρ相比较,则ρ'_____ρ(选填“<”、“>”或“=”)

活动4【讲授】总结

今天我们进行的实验综合了许多前边的知识,对于同学们复习巩固前边学习的内容,对于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会有很大帮助.测定物体密度的方法不仅这一种,今后我们还将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同我们后面将学到的许多知识有必然的联系,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5【作业】作业

测量一种水果的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知,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就要测量出它的密度,再把测得的密度跟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一下物质的密度。

活动2【活动】新知探索

活动一:1、在实验室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器材是什么?

2、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在实验室测量物体的体积的器材是什么?

4、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活动二:1、你选择测量哪个物体的密度?

2、根据你的选择,你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

3、你需要选择哪些器材?

4、你如何测量?(简单写出实验步骤)

活动三:根据提供器材分组实验

天平砝码量筒石块细线铜块铝块蜡块细铁丝

活动四:汇报实验

活动3【测试】当堂检测

1、某同学从一均匀大岩石上砸下一小块岩石,用天平称得质量是27g。放入装有8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到90mL,这块岩石的密度是_______kg/m3,这一小块岩石的密度与那一大块岩石的密度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一小瓶的质量为78g,装满水时总质量178g,则这个小瓶的容积是_____cm3。一次测量中,先在这个空瓶中装入少许某固体颗粒,称得总质量为132g,再往瓶内注满水,称得总质量为212g,则这种固体物质的密度是______kg/m3,它可能是________

3、为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不能沉入水中的蜡块的密度,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先用天平称出一蜡块的质量为18g,在量筒中盛水60cm3,再把蜡块和体积为10cm3的铜块捆在一起放入量筒中,当其全部浸没在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指刻度是90cm3。则此蜡块的密度是()
A、1.8×103kg/m3B、0.9×103kg/m3

C、0.6×103kg/m3D、0.2×103kg/m3

4,小芳用天平测一块实心塑料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如图甲所示,把塑料块放入装有酒精的量筒,塑料块放入前、后,量筒的情况分别如图乙、丙所示.塑料块的质量是()g,体积是()cm3,这种塑料的密度是()kg/m3.

5,小东同学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其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如图甲显示的是

他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后,天平重新平衡时的情景,乙显示的是倒入盐水后量筒的读数。

(1)根据图中相关数据帮小东将下表填写完整。

(2)另一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先测出空烧杯质量,并在量筒中倒入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再把量筒内盐水全部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计算盐水的密度,用这种方法测出盐水的密度ρ'与小东测出盐水的密度ρ相比较,则ρ'_____ρ(选填“<”、“>”或“=”)

活动4【讲授】总结

今天我们进行的实验综合了许多前边的知识,对于同学们复习巩固前边学习的内容,对于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会有很大帮助.测定物体密度的方法不仅这一种,今后我们还将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同我们后面将学到的许多知识有必然的联系,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5【作业】作业

测量一种水果的密度

扩展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优秀教案


初中学八年级语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

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新知效果会更好。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火柴,纸风车,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引入:2000多年前,当希腊希洛王取得王位后,决定在一座教堂里向永垂不朽的神献上金制的皇冠。于是,他称给工匠所需要的金子并付给酬金。工匠按规定的期限做好了金冠。事后,有人告密,说工匠盗窃了做皇冠的一部分金子,而掺进去同等数量的铜。希洛王为有人欺骗他而大为恼火,可是又找不到揭破这个盗窃案的方法。后来,希洛王在召见阿基米德时,交给了他一项重大任务:鉴别工匠制造的皇冠是否为纯金制成。阿基米德接受任务后忧心忡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有一天,阿基米德在身体泡入盛满水的澡盆中洗澡时,发现水从澡盆中溢了出来,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水中轻了许多。他突然受到启发: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不就是自己的身体浸入水里的那一部分体积吗?用这个方法测量出皇冠的体积不就可以鉴别皇冠的真伪了吗?阿基米德由此揭开了金冠之谜,断定皇冠是掺了假的。因为金子密度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比较小,掺进了别的金属后,体积增大,排出的水就多了。阿基米德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了国王提出的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聆听、思考。

通过故事创设情景,引出密度知识的应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密度与温度

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观察并思考:过一会儿,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把两只气球放手,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总结:气体里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由于质量不变,根据密度公式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从而使气球上升。

演示实验2:按课本图6.4-1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方,风车能转动起来。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

结论:由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而上升。

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

1.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请同学们试着解释风是怎样形成的?

2.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3.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如果保护不好,使水管内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用水,有时还会把水管冻裂,造成送水设备的损坏。那么,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

引导学生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冰的密度上0.9×103kg/m3,那么大家来计算一下1kg水的体积是多少,当这些水结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

1kg水的体积:V=m/ρ=1kg/1.0×103kg/m3=1.0×10-3m3

1kg冰的体积:V冰=m/ρ冰=1kg/0.9×103kg/m3=1.1×10-3m3

水结冰时质量不变,但密度变小,因而体积变大。然后启发学生从自来水管遵从“热胀冷缩”的规律,而水结冰后遵从“热缩冷胀”,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解答。

讲解:从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比较,冰的体积要比水的体积大,而冰是有水遇冷凝结而成,可见冰的温度比水低,但是体积比水大,所以水不遵守一般物质遵守的“热胀冷缩”的规律,而是“热缩冷胀”。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思考:密度最大的水的温度是多少?温度高于和低于4℃,水的膨胀规律是否相同?

交流归纳:4℃的水密度最大。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越来越小;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越来越小。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人们把水的这个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思考:水的反常膨胀对冬季水中的生物有什么意义呢?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指出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例题小华听说冬天最冷的时候放在室外的水缸会破裂,这是怎么回事呢?小华决心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她找到一个容积为0.54m3的水缸并盛满了水,在密度表上查出冰的密度是0.9×103kg/m3,小华首先算出了水全部结成冰的体积是________m3。接着通过观察又发现水缸里的水总是首先从________(选填“水面”或“水底”)开始凝固,她终于明白了冬天水缸会破裂的原因。

解析:水结冰后状态变了,质量不变,所以冰的质量

水全部结成冰的体积为

(2)因为水面与外界冷空气接触,温度较低,所以水面先达到凝固点而凝固,下面的水后凝固。又因为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所以当水缸内的水全部结冰(凝固)时,水缸将会被胀破。

学生观察后回答:放在冰块上面的气球变小了,放手后气球下降;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气球变大了,放手后气球上升。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学生自己计算得出结论(也可让学生板演)。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讨论、解答。

通过实验引出物理知识,学生容易接受。顺利得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问题,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通过计算让学生理解水结冰后遵从“热缩冷胀”规律。

从有利和有弊两个方面认识水的反膨胀现象,渗透辩证看待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密度与物质鉴别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一只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引导同学思考: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引导同学思考:如何测戒指的密度?

在同学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小结:测戒指的密度时,可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

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密度的知识来鉴别体育课上用的铅球是不是用纯铅做成的。

例题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L,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

解析:知道地沟油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地沟油的密度为因为地沟油的密度在正常食用油密度范围之内,不能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

总结:从前面的密度表可知,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例如酒精和煤油都是液体,它们的密度都0.8×103kg/m3。通过对两者气味的判断,在知道密度的基础上可以鉴别出酒精和煤油。可见,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可以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地鉴别物质,常常要多种方法并用。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一方面巩固密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了解通过测量密度不是鉴别物质种类的唯一办法。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引入:前几天,邻居王大妈在路边捡了一条金灿灿的项链,她不知道这项链是不是金的,想让老师帮她鉴定一下。同学们,怎样鉴定这条项链是不是金的?你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

讲解:从密度表可知,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就要测量出它的密度,再把测得的密度跟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了。那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思考:根据我们学过的密度公式,要想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项链的形状不规则,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这需要利用量筒。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金的密度与其他物质不同,可以测量项链的密度,看它是否与金的密度相等。

学生回答:根据密度公式,要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需要天平,测量长方体的体积可以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宽、高,然后计算出体积。

通过故事创设情景,引出密度测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量筒的使用

请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量筒,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利用量筒能测量什么物理量?

(2)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毫升(mL)和立方厘米(cm3)之间是什么换算关系?

(3)该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4)课本图6.3-1中画出了使用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请指出哪种做法正确,哪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观察水面的形状,读出它的示数。

思考:怎样用量筒测出形状不规则的项链的体积?先说出具体的步骤,然后实际操作。

学生能够想到的步骤:

(1)把项链放进量筒,倒进一些水,读出总体积;

(2)再把项链拿出,读出剩下水的体积,两个的差就是项链体积。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步骤能测出项链的体积。不过,有几个问题还需要仔细思考:

(1)要把项链从量筒取出,最好先在项链上拴好细线。拴细线同样能让项链轻轻滑入量筒,避免损坏仪器。就是说实验还要注意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仪器安全。为什么要用细线?一是便于放进去,取出来,二是误差小。

(2)向量筒水时,倒进多少水比较合适?

(3)把项链取出时,项链上会不会沾有水,这样会使测量的体积偏大还是偏小?

(4)注意到上面的三条,怎样改进实验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出测量固体体积的正确步骤:

(1)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2)用细线拴好固体,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3)计算出固体体积V=V2-V1。

学生讨论后回答:(1)利用量筒能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2)一般量筒是以毫升为单位标度,1毫升=1立方厘米。

(3)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100mL,量筒的分度值是1mL。

(4)甲正确,乙、丙错误。乙会使读数偏大,丙会使读数偏小。

学生操作并读数。

水不能太少,要能把项链浸没;也不能太多,水面超过量筒最大刻度没法测体积。

项链要带走一些水,使剩下水的体积变小。这样会使测得的体积偏大。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有了前面学习的温度计、刻度尺作基础,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对量筒的知识迁移。

培养学生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意识,为下面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中也要注意测量误差做铺垫。

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针对上面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1)能不能先测小石块的体积,然后测量它的质量?

(2)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能不能先测量总体积,再测量水的体积?

让学生按上面的步骤测量小石块密度,并把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石块质量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

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V2(cm3)

石块体积V(cm3)

石块密度ρ(g/cm3)

思考: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方法一: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压入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铁丝、石蜡。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把石蜡放入量筒水里,用一根细铁丝把石蜡压入水中,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达到的刻度值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④根据公式,求出石蜡密度。

方法二: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悬垂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石蜡。

步骤: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在细线上系上石蜡和金属块,先把金属块沉入水中测出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1;

③把上面石蜡也沉入水中,测出水、金属块、石蜡的总体积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④根据公式,求出石蜡密度。

学生可能会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步骤,先让他们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一会儿教师引导他们对实验步骤做出评估。

学生思考并回答:(1)如果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则小石块上会沾有水,测量它的质量会偏大。

(2)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如果先测量总体积,则把小石块从水中取出时会沾水,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大。

在测量固体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有控制误差的意识和能力。

三、测量盐水的密度

学生自己用盐和水配制一杯盐水,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所配制的盐水的密度,先设计实验步骤然后进行实验。

多数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2;

(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

(4)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过程进行了评估:实验原理正确,实验器材使用恰当,操作过程规范,读数准确,计算无误,得出的盐水密度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操作过程中,烧杯中的盐水不可能全部倒入量筒中,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儿盐水沾在烧杯内壁上。应该怎么办呢?

注意到了上述因素,有同学提出了改进方案:

(1)用天平测出量筒的质量m1;

(2)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盐水和量筒的质量m2;

(4)计算出盐水密度。

单纯从减小误差的角度来考虑,上述步骤是正确的。但上述步骤忽略了另一重要因素──安全性。因为量筒又细又高,底座面积又小,放在晃晃悠悠的天平上,一不留神就会翻倒。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和实验仪器安全,应是实验者考虑的首要因素。

既然烧杯中的水无法全部倒入量筒,我们不妨让它多剩一些,测出烧杯和剩下的盐水的质量,可知倒出去的盐水质量,倒出去的盐水体积可由量筒直接测出,这样就可算出倒出去的盐水的密度。正是这样经历多次设计,多次评估,考虑到各种因素,确定了测量盐水密度的最佳方案:

(1)将适量的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3)测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V。

(4)计算出量筒中的盐水密度(与配制的盐水密度相同)。

这种方法避免了因盐水沾在容器壁上所引起的误差,保证m1、m2测量准确,V读数准确。

让学生按上面的步骤测量盐水的密度,并把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g)

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2(g)

倒出盐水的质量m(g)

倒出盐水的体积V(m3)

倒出盐水的密度ρ(g/cm3)

学生可能会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步骤,先让他们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一会儿教师引导他们对实验步骤做出评估。

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改进设计。

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最终设计。

在测量固体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有控制误差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安全操作实验仪器的意识。

在测量液体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有控制误差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是初中物理中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g/cm3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还存有许多不足: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习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628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