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三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三”,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虚像的概念以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乐意去思考和讨论,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教学准备:
平面镜一面、完全相同(长短、粗细)的蜡烛两支、火柴一盒、薄玻璃板一块、方格纸一张、刻度尺一把、直角三角板一块、课件。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水中的蜡烛在燃烧”
【新课教学】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看自己“孪生兄弟”的像,观察平面镜中自己的像。
学生根据平时的使用经验和现在的感受,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交流与分析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通过提问不同组的学生,总结得出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的关系。
纠正学生从日常经验中形成的“人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小”这一错误看法。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像到平面镜的格数和物体到平面镜的格数,感性而直接的发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一特点。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
让学生把物体和像的位置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后,观察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第三个特点: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实验验证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2)通过作图分析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回应引入,解释水中的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
三、交流与反馈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等大小;②等距离;③连线垂直;④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倒影的形成
平面镜成像图片欣赏(陶冶情操)
思考: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的像看上去为什么都是倒立的?
4、堂上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探讨以下问题:
①在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有哪些具体应用?
②潜水艇中用到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应用?
③参考科学世界,探讨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了解一下它们的应用。

扩展阅读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四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四”,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四

内容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的拓展,它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的规律。本课主要讲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及成虚象的特点。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比较了解,但对它成像的特点并为认真研究过。本节是在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知识

技能

初步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难点

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策略方法

小循环多反馈,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预习本节课,并在课后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多媒体,玻璃片,平面镜,夹子,跳棋子,蜡烛,火柴,白纸等

课后记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展示课题

平面镜

成像的

特点

引导实验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动画,教师播放动画:猴子捞月

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

学生回答:水象平面镜,发生了镜面反射,形成平面镜成像。

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面镜成像》

§2-3平面镜成像

那么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成像情况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你每天都要照的镜子研究看看。你每天都要照镜子,你有没有什么疑问?拿起镜子来仔细看看。

教师引导着学生找出想知道的问题

像和物的大小是否相同

像和物到镜面距离是否相等

成像原理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也很想知道,讨论之后找同学

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原因

下面应用实验验证:

在你面前有这么多的器材你该如何选择如何设计方案呢?

引入

播放

提出问题

导入

巡视

引导

引导

观看

回答

实验

找出问题

讨论

选择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验验证1

实验2

学生选择器材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验证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树立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并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前方,可以看到他的像,用另一只蜡烛放在他的后面看是否与他重合

学生说明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实验验证: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用刻度尺量出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再用刻度尺量出另一只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做两次.将实验结果填在下下面的表格.

引导

巡视

引导

巡视

引导

选择

设计

实验验证

总结结论

实验验证

总结结论

实验次数

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到镜面的距离

学生根据表格总结结论.

总结结论: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象

小结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上面实验中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我们却能看到它,这是什么原因?

原来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感觉光好象从竟中射出,其实这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

学生总结本课知识.

学生完成目标对应的部分

自学凸面镜和凹面镜

引导

解释

布置作业

思考

总结

练习

§2-3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的是虚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一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明确探究主题方面,采用学生在观察平面镜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形式。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二学生实际,降低探究的难度,设置探究阶梯,把探究主题分解为三个小课题:①怎么样确定像的位置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③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本节课设置以下情境引入:
演示: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哦!10元钱!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
投影课题:§2.3平面镜成像
2、仔细观察激发问题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提问: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学生开始观察半分钟。
提问:(随意点一位学生)现在从这位同学开始,依次轮流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后面同学注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
学生开始依次回答。回答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启发:通过观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
梳理问题:教师把简单的可以马上解答的问题解答完毕,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
过渡: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投影: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如何去观察物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梳理归纳问题,如何确定探究主题,并且由于以上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教学策略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这部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过程。
3、各抒己见提出猜想
过渡:研究之前,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
投影:猜想:像大小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
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想像在镜子内表面,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不要干涉他们的猜想,让他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想的依据,避免胡乱瞎想。
4、设计讨论探究规律
启发:请大家拿出平面镜,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不能直接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因此,我们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镜背后作摸索状),像到底在平面镜后面什么位置呢?
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一下,和刚才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见后面物体,镜子成像清楚,看不见后面物体。
追问:假如要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较清楚,有什么办法?
我们今天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实验。
探究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设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
学生先讨论1分钟,然后动手尝试。
交流:随意请一组的两个同学上来演示定位像的方法。
大家说他做的好不好?给点鼓励行不行?
强调:象这种用真实的物体来替代无形物体的方法叫替代法,等会我们还会用到。
这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等自主活动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并且了解了替代法这种基本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为以下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过渡:像的位置找到了,接下来研究像的特点就不难了,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
探究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
过渡:实验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实验的方案。
讨论:①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
②用到什么仪器?
③就在课桌上直接测量距离准确吗?怎样测量比较准确?
④仅测量一组数据可靠吗?
⑤你能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⑥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
交流小结:请一组代表把数据表格带上来,并说说实验步骤。(2分钟)
学生动手。
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假如学生说不出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启发一下:把物像两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基于学生实际的探究基础和水平,这一个探究主题采用了教师设置一系列的有一定梯度的且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引导探究的顺利完成,属于半开放形式的探究。至于一些其他的发现,例如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等,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探究3: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子的远近有关吗?
过渡:这里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高度。
讨论:像的高度能直接测量到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间接反映出像的大小呢?(替代法)你准备如何来做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
启发:在不同位置像都和后面的物体重合,说明像的大小和后面的物体大小相等。当然和前面的蜡烛大小也相等。
交流评估: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把镜子倾斜放置,发现像和物体大小依然相等,说明像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无关等等。)
学生的一些与看似探究主题以外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一定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
归纳成像特点并且板书:“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为: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以上探究中,把教材上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解为三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课题来进行,针对刚刚接触物理不久,还比较缺乏探究经验和方法的初二学生来说,是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准和学习心理特征的,实际的探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假如采用完全放开的探究形式,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热闹,实质根本没有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学习困难学生就更加缺乏帮助和锻炼,长期下去,必然挫伤他学习积极性。
由于成像特点中虚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学生缺乏直观了解和对比,师生处理起来都很困难,可以在此节课上简要提一下虚象的说法,至于它的特点和形成的原理等等可以在以后接触到实像时通过对比再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5、联系实际反馈应用:
1、一个小丑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像,他看到的应该是下图中那一张图?()

2、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3、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4、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疑问:既然像的大小和物体始终相等,为什么看上去物远像小?
5、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揭开“魔箱”的奥秘?(提示:“魔箱”中有一块平面镜)
过渡:请大家想想,除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以外,日常生活中平面镜还有什么应用呢?
平面镜会带来不利的方面吗?
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并且投影潜望镜、牙医的镜子、光污染等图片。
说明: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利用事物有益之处为人们服务,并且尽量减少它对人类带来的弊端。
5、交流小结回顾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
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6、拓展与延伸:除了平面镜外,大家有没有见过表面弯曲的镜子呢?
投影哈哈镜的图片:凸面镜和凹面镜能否成像呢?假如能成像,成的像又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课后能后自己去探究一下呢?(建议:如果找不到凸面镜和凹面镜,大家可以用喝汤的不锈钢调羹的正面和反面来代替)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基本方法,同时常识性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同时可以在课后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利用生活中器具替代物理仪器做实验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

4.3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另外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本节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有利于使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方法与过程: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
在板书课题之后,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探究二:学习虚象概念。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设置了以下练习:
1、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2、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3、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4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619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