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安排的5道例题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例1,主要 图形的平移,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第二段是例2、例3,主要 图形的旋转,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第三段是例4、例5,主要教学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以及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2、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四、教学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五、教学时数
4教时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1 课时
课 题: 图形的平移 第 1 课时 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第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感受平移
今天早上,同学们是怎样到校的?(骑车、走路)骑车、走路都是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也是运动的,你们愿意看一看吗?
出示自行车图片,请你说一说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右向左)
出示汽车图片,请你说一说汽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左向右)
出示电梯图片,请你说一说电梯是怎样运动的?(从下往上)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的运动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好,就以大家说的来命名(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怎样平移
电脑出示问题: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平移方法,看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平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小组交流
反馈汇报
怎样平移小船图和金鱼图?
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再次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小结:可以根据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前后图形中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三、练习平移
1、做第2页“试一试”
出示图,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与同学交流。
2、做第2页练一练。
(1)出示第1题图,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的三角形?另一个三角形平移多少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2)出示第2题图,先让学生读懂图意,再填空。
明确房子图、汽车图和蘑菇图分别向哪平移?平移几格?
3、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下面的图案中,哪些包含平移现象?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判断,并说说每个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得到的。
4、出示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读懂图,然后回答问题。
最后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明确: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关键在于根据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找到平移后图形的各个顶点的位置。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分别向右、向下平移几格(自己确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2 课时
课 题: 图形的旋转 第 1 课时 单元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2、例3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图形的旋转,了解构成旋转运动的基本要素,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图形旋转以及探索图形旋转方法的过程,基本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想象等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旋转现象,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旋转吗?
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电脑出示居民小区门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图,提问:为了便于管理,很多小区的门口都安装了像图中这样的转杆,汽车经过时,转杆会打开;汽车离开后,转杆会关闭。请大家想一想,转杆打开和关闭是什么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的,它们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出示表示转杆打开和关闭过程的示意图,谈话: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可以用这样的示意图来表示。(指转杆图)像这样转杆打开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这是顺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是逆时针旋转。你能用手势分别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吗?
引导: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指旋转中心,标出点“O”)定为点O,你能说说转杆打开是绕着哪一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吗?转杆关闭呢?
先指名说一说,再在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明确:转杆打开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关闭转杆是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2、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一指每道题中的指针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教学例3。
出示例3中的方格图,谈话:(指三角形的直角)在方格纸上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直角的顶点是A。你能把这个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把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表示什么?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组织反馈。
让学生从书上第113页剪下和例3中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先把三角形纸片覆盖在图中的三角形上,再试着把三角形纸片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并在小组里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反馈:你是怎样操作的?找到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了吗?
指明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
引导:要使三角形绕点A旋转,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点A保持不动呢?
示范:(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慢慢旋转三角形,旋转到90°位置时,大家一起喊“停”。
问:你是怎样看出三角形刚好是旋转了90°的?
启发:找到旋转后三角形的位置,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呢?
谈话: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再做一次,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刚才我们用操作的方法画出了旋转后的三角形,请你们仔细观察旋转前后的三角形,比一比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旋转前和旋转后的三角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
4、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2题
问:把长方形绕点A旋转90°表示什么意思?
自己在下面试一试,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说说你是按什么步骤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题目,问:能看懂 题中两组图的意思吗?
每组图中,虚线画出的图形表示什么?实线画出的图形呢?
让学生量一量每个图形旋转的度数,明确:对应边旋转的度数就是图形旋转的度数。
2、做练习一第4题。
(1)出示第(1)题,怎样把三角形绕点A旋转90°呢?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方格纸剪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在图上转一转。
活动后组织反馈,说旋转后边的位置的确定方法。
(2)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做后反馈:你是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四边形的?解决这个物体应先确定那条边的位置?
四、全课总结
怎样画旋转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3 课时
课 题: 轴对称图形 第 1 课时 单元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例4、例5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图案的过程,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结构美,体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以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M 卍
提问:为什么前4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最后一个图形不是?
3、引入:今天我们就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新课
1、教师例4
出示例4的方格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三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就要把这个图形折一折,看看折痕的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1)认识对称轴
让学生把第113页的三个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前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先折长方形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要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完成后全班交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看什么?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你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
问:你能说说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2)画对称轴
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
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的。
明确: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
. . .
(3)教学“试一试”正方形纸有几条对称轴?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折和画对称轴的?
明确: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小结:由此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的数量不一样,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沿着任何一条对称轴对折,图形的两边都能完全重合。
2、教学例5
出示例5方格图,请你们想一想,这个轴对称图形补完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可以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你们试着画一画。
学生在补画另一半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交流怎样把轴对称图形补全。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另一半的?(尽量让学生多说。)
明确: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顺次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5题
出示第5题图,请你们观察后说说每一个图形的特点。(每一个图形的变成相等)
指出:像这样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作正多边形。
那就请你们剪下第115页的图形,折一折,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2、练习一第6题。
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并说说是怎样确定图形另一半的顶点的,并说出怎样根据找出的顶点把轴对称图形补全的。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对称轴图形
对称轴 . . .
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4 课时
课 题: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 第 1 课时 单元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练习一第7~13题 ,以及“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认识,体会图形的不同运动方式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图形运动的运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相关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初步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激发对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已经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综合练习。(板书课题: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
二、综合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画,指导个别的学生。后交流角的画法。
2、出示练习一第8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面的每个图案,判断哪些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哪些可以通过旋转得到?
组织交流时,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出示练习一第9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想象电灯图的平移过程
请学生说说电灯图是从什么位置平移到什么位置,是怎样平移的?
完成书上的填空。
想:你还可以怎样把电灯图平移到现在的位置?交流:这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4、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做几件事?平移三角形是平移现在的三角形还是旋转后的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时要指名展示画出的图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图形的过程和方法。
5、完成第11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
后交流:前两个图形,每组中的一个图形旋转90°,最后一个图形,需要把其中的一个图形旋转180°。
完成练习一第12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6、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
三、动手做
出示“动手做”,让学生读题,弄懂题意。后解决三个问题。交流方法:略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平移教案
第一课时 图形的平移
内容:课本P1的例题和P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平移动方法,体会平移的特点。
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条热带鱼,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例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是怎样运动的?(向右平移)
2.问:它们的运动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平移的方法,数一数,看它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
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4.小组交流。
5.反馈汇报。
小船图向右平移9格。
金鱼图向右平移7格。
三、做试一试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学生尝试作图。
要求:先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⑶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四、做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平移
中间图形用虚线,箭头表示平移方向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画图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89例题和“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画图策略理清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画图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引入初步体会策略的应用价值。提问:在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为了确定思路,通常会运用一些策略,你通常会运用哪些策略?
揭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探
初步体会方法选择的必要性。
培养画图能力。
培养识图能力。
感受画图的作用。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试画图。
呈现:观察这些图,你能看懂吗?
观察正确的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条件之间有关系?能否找到所求问题的答案。
同桌商量。指名说出分析过程。同步板书分析过程。
反思:是什么让我们找到了解题的思路?为什么需要画图?
你能说说没画图时和画图时的数量关系的清晰程度分别是怎样的?
2.“试一试”
独立把图画完。
呈现图:观察,符合题意吗?能我你寻找解题思路提供帮助吗?
独立完成。
汇报:边指图边说出分析过程。
深入
体会条件的多变性。
在变与不变中体会画图的作用和数量关系分析思路的相对稳定性。
体会条件的变化,方法的不变。1.变题
提问: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的情况?
拓展:还可能发生怎样的情况?
预设:长缩短,宽增加,长宽同时缩短,长宽同时增加。
师补充相关条件,出示完整问题:
(1)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宽6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宽增加了2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6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长减少了3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6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独立完成。
指名说出分析过程。
比较:你能任选两题,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四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在理清思路上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3)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宽增加了2米。花圃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4)小营村原来有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长减少了3米,宽减少了5米。鱼池的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独立完成。
提问:它们与刚才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思考:花圃的长和宽都在增加,为什么增加的面积不是刚才两次增加面积的和?
鱼池的长和宽都在减少,为什么减少的面积不是刚才两次减少的面积之和?
2.“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画图和思考,可同桌交流。
指名说出分析过程。
全课小结回味画图的功能。今天学习了什么?运用的主要策略是什么?画图策略带给你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
一备者:数学老师
第二课时行程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91-92例题和“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感受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或列表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画图,能借助所画线段图确定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养成主动运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导入提取有效旧知。提问:昨天我们感受到了画图的功能,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画图这种策略?
揭题:今天我们再次感受画图带给我们的方便。
探新
尝试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整理。
感受画图的要求。
感受图的作用。
体会不同的整理方式的不同特点。
沟通两种不同解法。
提高识图能力。
体会根据不同情况画不同的图。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
提问:你准备怎样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整理。
呈现: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观察:从这些整理后的信息中,你能比较方便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吗?
同桌商量,确定解题思路。
汇报:根据线段图,你是怎样思考的?从线段图中,你能很容易地看出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
根据表格,你又是怎样思考的?
独立解答。
呈现:介绍你的解答过程,边指边说。
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梳理:可以先算每人4分钟走的路程,也可以先算两人1分钟共走的路程,也就是速度和。
2.“试一试”
读题后独立画图。
呈现线段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要求“两人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
独立完成。评:边指图边说出解题思路。
归纳:我们所说的画图,是画得怎样的图?
梳理:几何图,线段图。
练习
在变化的问题中体会不变的策略和解题方法。1.“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完成。
评:你觉得哪一题比较特别?特别之处在哪里?
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怎样?为什么差不多?你能画图说明原因吗?
画图到底有什么作用?
2.“想想做做“第3题
审题:现在的情况和哪个问题相似?
独立完成。评: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全课小结今天又有什么收获?
一备者:数学老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北京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知识要点:
一、课文重点:
第一课:《故乡是北京》
1、本首诗表达(作者热爱故乡北京的思想感情)。
2、“只看……便觉得……单想……便勾起……”写出(作者对这些景物、食物很熟悉,很亲切)
3、“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写出(作者到过很多地方。)
4、“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中的“还是”“最”,直接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北京的思想感情)。
5、第2自然段写(古老的北京之美),第3自然段写(现代化的北京之美)。
第二课:《我爱家乡的柿子》
1、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第二自然段“黄灿灿”“小巧精致”“犹如……皇冠”写出(花美),“开满”写出(花多)
3、第三自然段“一下子”“冒出”写出(柿子长得快)“许许多多”写出(柿子多),“青里透亮”写出(柿子美丽可爱)
4、第四自然段“到处”“缀满”写出(柿子多),“闪闪发亮”写出(柿子美丽可爱)。“垂涎欲滴”写出(柿子很诱人)。
5、从哪能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从2-4自然段:开花、结果、丰收的景象。和从5、6自然段:摘柿子、吃柿子的快乐都能看出来)
第三课:《可贵的沉默》
1、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三次场面是(热闹)(沉默)(热闹)。
2、因为孩子们在沉默过程中,由只会(享受爱)转变成会(回报爱)所以说沉默是可贵的。
3、沉默的原因是(孩子们为以前只会享受爱而愧疚)
4、第一次热闹是因为孩子们懂得(享受爱),第二次热闹是因为孩子们懂得(回报爱)
5、(“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祝贺!当然祝贺!”又是一片肯定的答案。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有的还手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回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几乎所有孩子……快乐地交谈……父母的祝福”)这些语句都能看出(孩子们兴奋,高兴,骄傲的心情)
“问爸爸!”“不,问奶奶!”“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看出(孩子们兴奋的心情)
第五课:《古诗三首》
1、《山中送别》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2、《赠汪伦》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写诗人和朋友送别这一内容的是:(《山中送别》、《赠汪伦》),其中(《山中送别》)描写的是送别后的情景,(《赠汪伦》)描写的是送别时的具体情景。
5、“不及”是(不如,比不上),“独”是(独自一人),
“异”是(另外的,别的),“异乡”是(他乡)
“异客”是(在他乡生活的人)“倍”是(加倍,更加),
“暮”是(傍晚),“掩”是(关),
“王孙”指(朋友)“柴扉”是(柴门)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水有一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我独自一人生活在他乡,每当到了节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7、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还学过王维的哪些诗(《鹿柴》)。
第六课:《李时珍》
1、(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本文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3、(因为旧的药物书内容不全,不详,不对)所以李时珍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4、“27年”说明(这部书编写的时间长),“一百多万字”说明(这部书所写的字数多),“一千八九百种”说明(内容丰富,药物种类多),“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世界”说明(这部书流传广)。
5、(因为这部书编写的时间长,所写的字数多,内容丰富,药物种类多。而且它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世界。)所以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这一段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6、“……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写出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
第七课:《责任》
1、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主人公是美国总统(里根),这件事使他懂得了(做人的责任),也告诉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责任”就是(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男孩却走到老人跟前,低着头向老人认错,并请求老人宽恕。”可以看出(里根是个诚实,勇于认错的孩子。)
4、父亲借给里根15美元,并让他还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里根懂得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懂得了做人的责任”意思是(懂得了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生字词:(听写)
三、背诵段:(默写)
四、造句:(读熟)
敏捷
小心翼翼
寂静
异口同声
不但……还……(递进关系,表示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步)
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还有:
1.不但……而且……
2.不仅……还……
3.不仅……而且……
不但……还……
1、这台冰箱不但美观,还很实用。
2、小红不但学习好,还很爱劳动。
3、在家里,我们不但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还要为父母分担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4、刘叔叔不但驾驶汽车的本领高,还会修理汽车。
五、多音字:(会组词)
熟shá踏tà累lěi空kōnɡ
shòutālèikónɡ
六、正音:
高耸sǒng旋转zhuǎn细悠悠yōu偏僻pì
成熟shú熟透shòu垂涎欲滴xián结束shù
皮儿薄báo皇冠guān虽然suī兴奋xīng
几乎jī霎时shà瞥piē赦免shè
稚拙zhuō召开zhào记载zǎi鄙视bǐ
行业háng比较jiào积累lěi立即jí
怯生生qiè仍然réng暂时zàn固执zhí
七、形近字组词(查词典):
韵()腔()浓()恼()顾()
均()控()农()脑()烦()
性()饶()缺()木()捡()
胜()馋()决()材()脸()
悔()奖()遍()
敏()浆()偏()
桨()篇()
怒()赔()载()偿()绪()
恕()培()裁()尝()著()
努()倍()栽()常()暑()
责()()()()
伤()()()()
编()()()()
材()()()()
八、叠形词:
ABB:脆生生细悠悠密茸茸甜丝丝甜蜜蜜红彤彤金灿灿
ABAC:京腔京韵一生一世一心一意无时无刻
AABB:飘飘洒洒许许多多
ABCD(A、C反义):天高地厚异口同声大材小用天翻地覆有气无力
左顾右盼天寒地冻东倒西歪东张西望
ABCD(B、D反义):因小失大惊天动地严寒酷暑转危为安七上八下
争先恐后冰天雪地摇头摆尾秋去冬来欢天喜地
ABCD(A、C近义):摇头摆尾救死扶伤冰天雪地漫山遍野冰融雪消
ABCD(B、D近义):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东倒西歪无穷无尽天翻地覆
九、扩句:(词语搭配要合适,见书19页第四题)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备课
单元 计算器 课时 2
单元分析(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分析) 本单元的 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计算器的认识。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运用计算器的基础。
单元
可检测性 目标
(重点★ 难点▲) 1★▲、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使用计算器的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开关机键
单
元
检
测
题 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目标检测达成及改进措施
课 时 备 课
课题 计算器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计算器的认识。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可检测性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课前
准备 预习设计
教具与学具 投影仪
环节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体会有时用口算更便捷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口算竞技场
3 × 5 25×4 625÷25
50-18 2×26+20 426×13
190+71 125-25×4 1438+2576
2.谈话:你能迅速口算出结果吗?第二组稍动脑筋就可以算出来,第三组呢?能不能迅速口算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口算怎么办?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回答:笔算、用计算器等。)
3.导入新课:在进行较复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计算器”,并请计算器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二、联系生活,掌握新知
谈话:你用过计算器吗?在哪里?你在生活的哪些地方见过别人使用计算器? (学生自由答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计算器,作为消费者可以用,作为经销者也可以用。)
1.仔细观察你的计算器,可以分成几部分?指名回答(对照实物)(显示器、键盘)
2.计算器怎样开机、关机?动手试一试。
3. 你知道计算器各种键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补充)
4.现在我们了解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你想不想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刚才的题目?
(出示课件: 426×13 625÷25 1438+2576)
以小组为单位,两人计算,另外两人试着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5.谁想当小老师讲一下应该怎样使用计算器?你们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演示(只详讲第1题及验算的方法)(投影展示过程)
6.你觉得使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 (快、准确、方便等)
三、计算练习,熟悉方法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1题)
765+469 3028-2965 426×83 41600÷128
1438+2576 625÷25 380×426 457-269
(每两组做一行,一人读题,其他人迅速计算、检验。)
2. 两步计算的你会吗?试一试。(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2题)
380+192+43 816÷68×27 (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以上题目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谈话:计算器还有很多用处,也有很多计算技巧,不单纯进行简单的+、-、×、÷计算,你想不想试一试?
探索:(课件出示)
380+192+192+192 816-43-43
3.探求规律:
谈话:计算器的用处很大,计算得也很快,但计算器是人设计发明的,对于一些特殊的题目,只要我们善于动脑,找到规律,计算的速度会比计算器还快。
(1) 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 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最合适?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给同学们布置了调查研究的作业,了解计算器上功能键的作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附】计算器各键功能:
C:清除键 AC:全部清除 CE:清除错误 :向右移
M+:记忆加法键(加上屏幕上数值并独立记忆)
M-:记忆减法键 MR:叫出记忆式总值
MC:记忆式清除 GT:总和计算
学生自由谈,互相补充。
二、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谈话: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看哪个小队在三关中表现地最出色。
1.第一关 算得准,算得快
(教科书第26页第1、2题)
(1)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2) 说说计算操作的过程。
(3) 同位互相检查第2题的结果。
2. 第二关 算一算,想一想
(教科书第26页第4、5题,28页第1题)
(1)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通过观察发现各组题的规律。
(2)按规律接着编题,并直接写出答案。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编题时的思考过程。
3. 第三关 你问我答
(教科书第26页第3题、第27页第7题)第3题
(1)阅读题目,弄清题意及反映的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练习题,集体订正。
(2)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他同学用计算器算出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比一比谁算的快。
4. 知识窗:回文数
38+83~121
93+39~132+231~363
78+87~165+561~726+627~1353+3531~4884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谈)
(2)像121,363,4884……这样的数叫回文数。
(3)按照上面的办法试一试,你能得到回文数吗?
29 85 68 164 369 758
(学生借助于计算器快速的计算,寻找规律,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5.计时比赛
(教科书第28页第2题)
(1)比赛,规定时间谁算得又对又快。
(2)根据调查统计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评价
评选优胜小组、个人;学生谈收获。
这里可
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介绍
通过具体计算,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在大数目的计算、探索规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快捷、方便。
让学生介绍
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计算器运用的必要性,和适合性
作业设置:
同步相应的题目
板书设计
计算器 功能
目标达成检测题: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基于目标达成度的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 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八单元 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旋转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 ;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教学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 后的长方形;而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个长方形,按旋转的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轴对称图形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提问: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
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画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第一个图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
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来帮助判断。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与例5一样的练习,是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练习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 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 ;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 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 ;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千是( )。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同桌为一个小组,在算盘上拨珠并数数。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算盘图说出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二)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练习二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
(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
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
(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二)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
乙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
写出横线上的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亿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除了整亿数之外,还有许多比亿大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4文字及图片。
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理解数的组成。
(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
明确: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
(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交流亿以上数的读法。
(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追问: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 )亿
7000000000=( )亿
7700000000=( )亿
( )亿>( )亿>( )亿
(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近似数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一、教材分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共有五页插图,分为两在部分。其中第
1、2、3页为第一部分,第4、5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四幅插图,第二部分共有五幅插图。第一部分教育学生要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第二部分教育学生要爱护图书,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要持之以恒。
2,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二、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五、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把办公室图书分类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线)
及时修补
1走,我们去植树
★一、教材分析:
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切生机勃勃。身处于美好的春光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不负于这大好的春色?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一、情景导入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去植树》)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B、“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六、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2第一朵杏花
★一、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六、板书设计:
[板书]第一朵杏花
竺精确观察
可
桢一丝不苟
3燕子
★一、教材分析:
《燕子》一文,作者用优美简练的文字,鲜艳明快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春天初到时的燕子。教材的图上画的是春天的景色,全图呈绿色基调,有远山、湖水、稻田,桃花盛开,柔柳轻扬,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燕子,它们有的正在湖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还有的停在远处电线上歇息,它们给早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课文以燕子为记叙的线索,可以按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的顺序来理解。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外形及活动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二、教学要求:
1、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3、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4、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正确理解长句子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感受燕子的可爱、春光的明丽和祖国语言的丰美。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出示燕子图片),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
2、读题:
(板书“燕子”)
(1)、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A、小黑板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一起回答:外形)
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
四、布置作业
1、习字册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2、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一、复习前课
1、请学生说说回忆第一段写了什么?(外形)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请学生带感情背诵)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模样,那么着可爱的精灵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身边的呢?(春天)
(2)、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它描绘了春天里的哪些事物?用横线划出来。它们是什么样的?圈出描写的词语。(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
(3)、重点品味描绘春天的句子
A、出示小黑板。
指名口头填空第一句。(吹拂、洒落)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舒服、惬意……)你怎么读出这个感觉?(示范读,教师评价)
指名口头填空第二句。(展开)你怎么读出柳叶的嫩呢?(示范读,教师评价)
指名口头填空第三句。(赶集似的,烂漫无比)你怎么理解“赶集似的”?说明花草很多,很热闹……)你准备怎么读?(教师评价)
B、在这样美的春天里,还有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生趣是什么意思?(生机和趣味)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高兴、兴奋……)
C、完整地练读——分小组比赛读——齐读
(4)、指导背诵
A、理思路:春天到了,微风和细雨怎样?柔柳怎样?青草怎样、绿芽、鲜花怎样?小燕子又怎样?
B、同桌互背。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内容:
A、自渎:思考这一段写了燕子的哪个方面?(飞行的形态)
找出描绘的词语。(斜着、掠过、横掠……)
B、掠过写出了什么?(飞的速度快)(板书:快)
横掠写出了什么?(飞得轻)(板书:轻)
(2)、指导朗读
A、小燕子飞得又轻又快,我们应该怎么读?(轻快)
B、指名读,评价——齐读。
(3)指导背诵
A、燕子图片演示。(指名表演)
B、练背——齐背(教师同时演示)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燕子轻快地飞呀飞,累了,就——停在电线上休息。(板书:休息)
(2)、默读。找出比喻句,说明把什么比做什么?(板书:电线——五线谱;燕子——音符)
(3)、比较:教师故意读错“痕””为“根”,请学生说说哪个好。
(4)、指导朗读:飞倦了怎样读?春天的歌怎样读?
(5)、指导背诵:
三、总结课文
学习这一课,我们认识了春天里活泼可爱的燕子。在外形上,它有着——(指名说),它在春天里到来,轻快地飞到我们身边,连休息的姿态都那么美。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一起读它。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围绕春天景物写一篇日记。
★六、板书设计:
羽毛乌黑光亮
外形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3、燕子春天赶来
飞行快,轻
休息电线——五线谱
燕子——音符
4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
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
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
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
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六、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
莺啼绿映红(写景)
村郭酒旗风
南朝寺(抒情)
楼台烟雨中
(忧国忧民)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余心乐
傍花随柳
练习一
★一、教材分析:
《练习一》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学会“拟人”这种表达方式;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描写景色的成语;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推荐或作自我推荐;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散”、“处”。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2、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这段内容是爸爸
和小芳的对话。
(2)出示《秋天》这首诗里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诗
句主要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3)诗句为什么不直接写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都成熟了,
而要写成苹果娃娃、葡萄娃娃呢?齐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从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请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全班交流。
2、教学第二部分
(1)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让它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
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让人特别喜欢读。其实,这样的表达
方法我们也会,比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会说成小溪
在唱歌;荷花在风中摆动,我们会说成荷花在跳舞。书上也有几
个句子,请读读。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
(3)四人一组交流。
(4)全班交流。
3、教学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
动些?指名交流。
(3)学生试写。
(4)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2、写好钢笔字。
读读背背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春深似海:指春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高耸着,直指天空。
蔚为壮观:蔚,荟萃、聚集。汇聚成盛大壮丽的景象。
4、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
5、学生练习朗读的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程、租“这三个字。
(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程、租“都是
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
一笔都是横。
(4)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
“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练习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决定要成立新一届
的班委会,同学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确定组成人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新的一届班委会将由哪些委员组成呢?
(2)你觉得哪些同学最适合担任呢?发表推荐与自我推荐,
指导学生了解推荐与自我推荐的要求。
(3)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习作一》
要求学生写建议,春节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充分。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介绍的地方,还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以前去浏览时的照片。
★二、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我的建议》,了解文中“建议”的材料选择和安排。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领悟关于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议”的一般写法。
3、按“习作要求”,选择一件使自己冬青的事,写一篇日记,要能表达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习作的要求。
2、要有充分的理由。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例文《我的建议》。
1、自己先读读《我的建议》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
A小作者建议你做什么?
B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为什么?
3、小结。
因为小作者把去的理由写得很充分。是啊,那里的景物虽然很普通,但作者写得很美,写出了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最米人的池塘”,他没有具体写,这样,同学们不是更想去了吗?
二、宣布本次习作内容:《我的建议》。
春天来了,大家想去春游吗?你认为到哪里去最好?请仿照例文写个建议。
(三)拓展思路,习作指导。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个地方最值得人留连往返?
板书:
我的建议
交代地点简洁
2、要以理服人。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尽力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
板书:
主要景点具体文章结尾点题
(四)学生习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一、简介本次习作基本情况。
大部分同学能选取一个地方,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并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还能结合课内外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练习中。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写得较笼统,并不是十分吸引人。
二、典型习作集体点评。
习作例文:我的建议
春姑娘又轻轻的来到了人间。在青翠的山间,留下了她的足迹。我建议同学们到诗情画意的山上去走一走,上次在山上看日出的情景,至今都留在我的脑海里。
走上干净的阶梯,好像走进了地球另一边的世界,那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蜿蜒起伏的山路,就像一条随时准备腾空的卧龙,景色秀丽宜人。如果你到了山的顶峰,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松柏向我们点头,鸟儿向我们歌唱,连路边平时不起眼的小草,也欢呼雀跃起来,衬托在小草上的鲜花,也那么透明晶莹,真不知道春姑娘施了什么神奇的咒语,把所有一切平常的事都变的不同寻常。一座座青山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这好像一幅画。
我希望老师和同学采用我的建议,在山上玩一玩,看一看。
评价:
1、用词不当,应将“轻轻的”改成“悄悄地”
2、“,”应改成“。”
3、这句话过渡很自然。
4、“,”应改成“。”
5、想象力丰富,比喻恰当。但“腾空”应用“腾飞”更好。
6、“焕然一新”、“欢呼雀跃”、“透明晶莹”这几个词使文章增色不少
★六、板书设计:
交代地点简洁
我的建议主要景点具体
文章结尾点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
四下: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过得体验,增加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二、认识多位数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多位数;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会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能用大数目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具体数量,获得良好的数感;能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思考和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口算几百乘几十,能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思考、交流计算方法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4.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用计算器计算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能借助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感受计算器的学习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亿有多大: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感。
2.使学生在探索一亿有多大的过程中,感受与同学合作的乐趣,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图描述问题,能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价值,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运算律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归纳和类比等能力,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符号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的高(高在三角形内),以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认识等腰梯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多边形的内角和: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探索并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它的边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表示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积累一些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探索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八、确定位置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情境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限正整数)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字与信息: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初步认识数字编码,知道数字编码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了解数字编码的特点。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了解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所表示的信息,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优越性,初步了解数字编码与数的联系与区别。
九、整理与复习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级数、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与大小比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或整亿的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建立有关整数的认识结构,获得良好的数感。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整十数和整百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进一步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能借助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能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的运算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增强元算能力和符号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画图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体验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过程,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等有关知识,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的认识,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知道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有时不止一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旋转,或把一个轴对称图形补全,培养初步的想象能力。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7.使学生经历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表现的过程,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感受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反思与评价的意识,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分析(青岛版)
课题: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明
评价重点
一、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白鳍豚情景图
数学信息: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
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把图中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我们还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
师介绍天平的功能,结构,使用方法。
1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2借助天平理解未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借助天平理解例题中的相等关系。
三解决信息窗二的问题:
1能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间的关系。
2能在天平上表示出来吗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关系吗
师可出示天平示意图
五、概括方程的意义
观察黑板上的式子,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六,自主联系
1判断那些式子是方程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看图列方程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04年的只数与1980年支数间的关系.
学生交流:可能有以下情况
2004年只数+300=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300=2004年只数
字母表示:a+300=4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放不知重量的木块,右盘放50克砝码,天平平衡,得出20+x=50
生表示出例一的关系:
生自己交流:
1人工养殖的只数x10=野生的只数
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
生自由谈想法:
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生自己概括)
自主练习2,3
让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在进行交流。
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得地方。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关注生能否独立分析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
关注学生的归纳,概括水平。
关注学生能否依据方程的意义来进行判断。
观察学生能否正确的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处方程。
课题:等式性质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明
评价重点
二、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金丝猴情景图
数学信息:金丝猴的数量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600+x=86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2004年白鳍豚的只数吗?
六,自主练习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金丝猴
学生交流:
1993年只数+增加的只数=2004年只数
字母表示:600+x=86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10克,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生做自主练习1,2
课题:等式性质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引入对ax=b和ax+b=c这类方程方法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明
评价重点
三、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黑鹳情景图
数学信息:国外仅存1500只左右,约是我国现存黑鹳只数的3倍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3x=150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
1,我国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有多少只。
2,2003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
六,自主练习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
学生交流:
我国现存黑鹳只数x3=1500
字母表示:3x=15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4个相同倍数的砝码,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等式性质二
生做自主练习5,6
生自己感受,在充分体验后提升。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放手让生自己体验。
2是将等式性质一二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
课题:解较复杂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引入对ax+bx=c这类较复杂方程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明
评价重点
四、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东北虎情景图
数学信息:截止到2004年,一共有成年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那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师提倡同学们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解决7x+x=16的解法
师适时引导:7个x加上1个x等于8个x
四、总结:线段图的画法和倍数方程的设法。
五,做练习:6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东北虎和白虎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交流:根据设的不同,可能有以下情况7x+x=16x+x/7=16等等。
生达成共识:7x+x=16,也就是说设白虎的只数为x只,最简单。
生自己探索。得出
让生通过线段图自己得出7x+x=8x
应注意以下几点:1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可以增加一些单项练习,2遇到未知数时,要选择合适的位置数量设为x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
让学生充分体验出党有倍数关系时,设倍数小的最为简单。
线段图的作用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方程。
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第一课时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P83例题,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会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具准备计算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复习旧知整体进入,明确学习背景。回忆:在乘法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哪些规律?
预设:乘法运算律
揭题:这些都是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或乘数位置使运算结果保持不变的规律,通过改变数据使积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否也有规律呢?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基于原有基础进入学习。
体会规律的普遍性。
体会结论合理性的科学证明过程。
体会规律探索的价值。出示P5第3、5题
观察:从表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有条理地说说吗?
提问:你会怎样算出积?
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步板书:“积的变化”一栏。
要求:自己再找一些例子,数据较大就用计算器计算,看看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规律。
思考: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这个规律能否在所有乘法中得到使用?想办法证明。
预设:a×b=z→a×(b×c)=a×b×c=z×c。
提问:能有条理地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吗?
提问:发现了这个规律有什么用处?
梳理:使一些计算化繁为简。
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规律。
体会倍数的变化,避免思维定势。
体会规律的变式,更深入地认识乘法中因数与积的大小变化关系。
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会怎样算出这些乘法的积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强调:先观察因数的变化情况,确定积的变化情况。
独立完成。
提问:说出自己的求积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审题:能使用积的变化规律来求积吗?有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吗?
独立完成。
评:需要提醒自己什么?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归纳:变化的倍数可以是任意倍。
3.拓展
提问:在乘法中,除了可以这样变化,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情况?又会引起积发生怎样的变化?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两个因数同时扩大;一个因数扩大,一个因数缩小。
举例说明。
梳理:你能把由因数的变化而引起积的变化情况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会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两个因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倍数之积倍;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4.“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你能从中发现规律吗?
提问:你能运用规律很快求积吗?
独立完成。
评:每次购买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每次的总价呢?
5.“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
全课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用途?
一备者:数学老师
第二课时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P84例题,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会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教具准备计算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设疑生新引发学生顺势猜想。提问:在乘法中,因数的大小变化与积的大小变化密切相关,你又会产生什么猜想?
预设: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的大小变化会引起商怎样的变化。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除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提供学习素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学习经验自主研究。
认识不同的证明方法,体会其不同。
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出示:840÷4=210
要求:把这个算式作为研究素材,你能根据乘法中积的变化变化规律的研究过程自己展开研究吗?
四人小组合作。
汇报:你们的猜想是什么?又是怎样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思考:你们发现的这些规律都能推广到所有整数除法中吗?
介绍:a÷b=(a×c)÷(b×c)=a×c÷b÷c=a÷b×c÷c=a÷b。
提问:你能有条理地说一说除法中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吗?
出示结论。
提问:你的结论表达与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0除外?
巩固练习
体会规律的应用价值。
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
能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1.“想想做做”第1题
审题:你会怎样来求商?为什么?
独立完成。
提问:为什么求商速度这么快?说明规律有什么作用?
2.“想想做做”第2题
补充:被除数与除数没有同时扩大的。
独立思考,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确定商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他们购买的计算器单价相同吗?
4.“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
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一备者:数学老师
第三课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P85-86例题,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理解余数的含义。
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复习确立学习起点,明确学习目标。提问:除法中有什么规律?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曾经运用过吗?请举例说明。
揭题: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而且没有余数时,运用的比较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是否也能运用呢。
学习新知
通过比较,明确规律的运用价值。
理解支撑方法的计算道理。
关注对余数的理解。1.教学例题1
独立完成。
呈现一:原方法计算。
呈现二:简便方法。
提问:你把这题当成什么来计算?
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不用担心结果会变化吗?
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只划去一个0?
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2.教学例题2
独立完成。
呈现两种余数的竖式。
提问:你能看懂他们的做法吗?请发表你的观点。
为什么余数是20而不是2?
小结:你觉得在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算时会遇到哪些情况?分别怎样处理?
巩固练习
突出思考过程,明确规律的价值。
突破对余数的处理。“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完成。
评:你是怎样直接写出商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变化过程。
“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指名口答。
评:选两题说出口算过程。
“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指名说理并改正。
“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
全课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一备者:数学老师
第四课时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材P87-88练习七
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其它相关规律。
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乘法、除法中的规律解决计算问题和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悉相关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基本练习整体梳理乘法、除法中的规律。
养成审题习惯,检查数据特点。
关注数据特点,避免思维定势或盲目计算。
培养策略意识。
再次体会规律的灵活性。提问:本单元我们总结出了哪些规律?你能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这些规律的学习价值是什么?能举例说一说吗?
第1题
审题:你准备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
独立完成。
评:出示各题,每组各补充一题不能使用规律的。
追问:在怎样的情况下不能使用规律呢?
学生举例。
预设:因数增加或减少,被除数、除数增加或减少
第2题
审题:你确定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归纳:我们在看题时要完整读题,才能整体谋划,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第3题
独立完成。
评:你是怎样求的结果的?为什么?
小结:尽管有计算器的帮忙,但如果能深入地思考,发现因数的变化情况,灵活地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的话,那就会起到快马加鞭的作用了。
综合练习
从不同角度体会算式之间的联系,能运用联系和规律灵活计算。
能灵活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4题
审题:仔细观察,你又会怎样解决?
独立完成。
评: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如果再碰到12×7,你可能会怎样计算?
如果再碰到120÷24呢?320÷64呢?
第5题
审题:你碰到这几题时又会怎样解决?
独立思考。
提问:你的方法是什么?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数据具备什么特征时,这种方法可以发挥作用?
小结:通过这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梳理:商不变的规律不仅在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当两数能够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或能扩大成整百、整十数时,也能降低计算的难度。
第6题
独立完成。
评: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
在哪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一备者:数学老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一)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二)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0的运算》教案(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例3
【执教教师】
【教材分析】
《有关0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的例题3。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分别接触过0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但还没有系统的整理在一起学习过,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整理归纳0的各种运算性质,掌握有关0的运算特性。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会利用0的特性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征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难点: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教学、学法】
教法:进行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0在运算中的特性。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口算题目:
(1)100+0= (2) 0+568=(3)0×78= (4)154-0= (5)0÷23= (6)12-12=
(7) 0÷76= (8) 235+0=(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2、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算式中或结果中都出现了0)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计算(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把这些题目按四则运算分分类,看一看在每一种运算中各有什么特征?
加法: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还得原数。
减法: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除法:0除以任何数都得0
3、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 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举例说明。
板书: 5÷0=□ 0÷0=□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5÷0=□ 想:□×0=5 无商
0÷0=□ 0×□=0 商不确定
所以:0不能做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我会填
一个数加上0,还得( )。
一个数减去0,还得( )。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 )。
0除以一个( ),还得0。
( )等于减数,差是0。
0不能作( )。)
2、我会判断
1、一个数加0,结果是它本身。( )
2、被减数和减数相同,差是0.( )
3、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结果都是0.( )
4、0除以任何一个数,结果都是0.( )
3、我会算
127×0+98= 0×35÷999=
35+66-(35+66)= 48+110×(18-18)=
四、小结与思考
师: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例题,“试一试”,第2页“想想做做”单元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s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2、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例题图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
笔算:
48÷4=65÷6=93÷3=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学新课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2、学习口算方法
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3、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完成。
4、学习笔算方法
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练习:80÷40
5、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96÷20150÷30
6、练习85÷40,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学生回答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换批改,说说笔算过程
说说笔算过程
想想做做1、估算下面各题:
80÷40160÷80200÷50
210÷70270÷90
2、“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
3、“想想做做”第6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问:73个一元就是多少元?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
说说计算方法
让学生说说怎想的
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题,“试一试”,第4页“想想做做”单元1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2、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560÷70420÷60
240÷80320÷40对口令答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
2、提问:420÷30得多少,能估计一下商是多
少吗?
学生列式
学生回答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估算出结果
2、笔算出结果
⑴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⑵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为什
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30怎么来的?…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
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4、新课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学生回答方法
想想做做1、“想想做做”第1题
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除数一样,
但商不同?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找出错误,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3、“想想做做”第4题。
⑴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
⑵引导学生观察左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重点体会长方形面积一定,长发生变化那么
宽也发生变化)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版演。选择
其中两题说一说
计算过程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苏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03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