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分析
第二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
6÷3×2=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追问2:为什么先算4×3?
4×3+77+(4×3)
=12+7=7+12
=19=19
追问:
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7+4
=11
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7×5-34+4×6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把握教材,找准重、难点。
教材先复习已学过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指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通过例1着重教学怎样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之前,计算两步式题,考虑到数目比较小,大都是口算,运算顺序也比较简单,同学书写能力也较差,只要求直接写出得数。从本单元开始,要求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以便为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在同学通过“做一做”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以后,再通过例2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例2中有两个例子,左边是同学熟悉的,右边的例子是教学的重点。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使同学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论乘法在前面或是后面,都要先算乘法。接着通过例3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也是把右边的例子作为教学的重点。这里要说明一下,有关运算顺序的结语都放在例子的前面,是因为运算顺序自身都是规定(当然这些规定是合理的),所以可以先出结语,然后用例子说明,不需要先出例子,再概括出法则。
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1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1题和第2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32+3×20与32+3-20、56-7×8与56÷7×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习: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
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连减。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4)种算法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4)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笔算下面各题。(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有85个西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优秀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2.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你们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开始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二自主探究
师: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把意见梳理好后,请一个代表汇报,与大家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组织交流。
生1: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生2: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生3: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
师: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有时候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咱们就试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9题)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生:阿姨买了一个书包25元,一个笔袋8元,给了售货员阿姨50元。
师: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啊?
生:应找回多少钱?
师:是啊,应找回多少钱呢?用你学过的知识帮忙算一算吧!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生1:从50元里面先减去书包的钱,50-25=25(元),再减去笔袋的钱,25-8=17(元),应找回17元。
生2:可以先计算一下,书包和笔袋一共需要付多少钱,25+8=33(元),那么从50元里面减去要付的钱,50-33=17(元),所以应该找回17元。
教师应肯定这两种解法都正确,适当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得出规律后,要适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1.悟,应当是一个过程。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很讲究“悟”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己领悟数学,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充满灵性,对学习数学将心怀向往。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更体现在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操场上原有26名同学在跳绳,38名同学在拍球,刚刚走了45名同学,还剩下多少名同学?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B类
100元钱买一套衣服,可以怎样买?应付多少钱?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6+38-45=19(名)答:还剩下19名同学。
B类:可以买:①+④或①+⑤或②+⑤或③+④或③+⑤。
应付:①+④46+53=99(元)
①+⑤46+41=87(元)
②+⑤52+41=93(元)
③+④34+53=87(元)
③+⑤34+41=75(元)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出示青蛙吃蚊子和蝌蚪吃蚊子幼虫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2、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问题一:
先看一看: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青青吃了150只蚊子。
生2:蛙蛙比青青少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蛙蛙吃的蚊子数,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的蚊子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蛙蛙吃的蚊子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布计算。
①先求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30=120(只)
②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120=270(只)
(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
(3)探究150-30+150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①算法分析:从分步计算可知,150-30求的是蛙蛙吃的蚊子数,应先算出结果,因此计算150-30+150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计算过程。
150-30+150=270(只)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270只蚊子。
问题二:
再看一看: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蝌蝌吃了60只蚊子。
生2:蚪蚪比蝌蝌多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蝌蚪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幼虫,就是用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加上蝌蝌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再求两只蝌蚪一共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步列示。
蚪蚪吃蚊子幼虫的只数:60+30=90(只)
两只蝌蚪一共吃蚊子幼虫的只数:90+60=150(只)
综合算式:60+30+60=150(只)
(2)60+30+60是连加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计算过程。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150只蚊子幼虫。
四、归纳总结
1、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时,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连加、连减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你会填吗?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
2、教学例4。
先说明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道题竖式有没有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6题,第5题。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生:认真思考,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试题,在笔算的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篇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组28人
第二组34人
第三组22人
二、新课学习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2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2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
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
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86228
+34+22+34
=62=84=62
+22+22+22
=84=84=8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
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篇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混合运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混合运算》教案
10.2复习混合运算
复习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重点:
1、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1、读出下面的综合算式,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36-30)=72-5×8=30÷6+29=
4×6÷8=48-18+32=(14+21)÷7=
2、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综合算式吗?
出示要求:
(1)每人出两道综合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请同桌把结果算出来,然后你来检查。
(老师便巡视边把个别同学的算式抄在卡纸上,并写上编号①②③④⑤⑥)
{前两名的同学出来展示自己出的题目,下面的同学判断他是否做对。}
同桌做对的把大拇指送给他,表扬你!
3、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些算式,这些算式都是你们刚才出的,你能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吗?
出示小组讨论要求:
(1)看一看,想一想。这些算式可以怎样分类。
(2)说一说(与小组同学交流,为什么这样分?)
(3)写一写(小组长把分类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
现在4人小组进行讨论。哪个小组最快有结果的上来分一分。
4、汇报板书:
混合运算:
1)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没有括号,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巩固练习
课本P114第1题的第(2)~(6)题
先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运算顺序,并且说一说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闯关练习
1、第一关:我会判(对的打“√”,错的打“×”)
18-9÷936-8+12
=9÷9=36-20
=1()=16()
18+27÷9(18+27)÷9
=45÷9=45÷9
=5()=5()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目18+27÷9(18+27)÷9你发现什么?把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告诉同桌。
小结:大家讲得很好,这两道题虽然数字和符号都一样,但是这里的小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因为运算顺序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2、第二关:我会列(先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24÷62+5
50+3×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小结:做这些题目的时候,第一步:先把数字和符号抄下来。第二步:再看先算什么。第三步:想一想,需要加小括号吗?
3、第三关:我会解
(1)二(1)班有男生17人,女生19人。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
答:一共可以分成()个学习小组。
(2)学校图书馆一共进了80本新书,第一次借出25本,第二次借出38本。还剩多少本?
答:还剩()本。
(3)只列式,不用计算
①3加4乘2的积,求和是多少?
②16减8的差再除以4,求商是多少?
四、总结提升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复习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
6÷3×2=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追问2:为什么先算4×3?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问题:
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问题:
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7×5-34+4×6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二)小动物回家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四、课堂作业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综合算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养成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综合算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学习关键:能进行混合运算的正确计算。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23+6-112×8÷472÷8÷3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48页例2,独立完成以下问题。(不会的同桌交流)
1.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所求的问题是什么?(生汇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独立列出算式解答。
2.学生展示不同算法,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小组讨论后汇报。3.观察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明确脱式计算的格式。
4.归纳总结:。
三、自我挑战:
1.脱式计算
20-8÷22×8-472-8×332÷4-8
2.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13-4×33+8÷418÷6-3
=9×3=3+2=18÷3
=27=5=6
3.成人票8元,儿童票4元
(1)有50元,买8张儿童票,应找回多少钱?
(2)买1张成人票和6张儿童票,共花多少元?
4.把下面每一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选做)
3×3=99-9=0
18÷3=66+9=15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习了______,我的收获是_______。
五、教学反思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下册《同级混合运算》教案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二年级下册《同级混合运算》教案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回忆同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题目;
2、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掌握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算我最棒
9+8+4=20-2-6=7+59+20=72-6-40=
2、填一填
57+38=73-26=35+37=60-42=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数的加减法。
4、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我们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南瓜,我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我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28个第二组34个第三组22个
二、自主探究,连加连减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
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2=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2=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2=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2。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3、我们一共摘了84个西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
(1)84-40-26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2)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怎么列式呢?
40+26=6684-66=18
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
84-(40+26)=18读作:84减40加26的和。
注意: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深入探究,加减混合
1、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
(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2、例4:72-(47+16)=
板演:4772
+16-63
=63=9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在写竖式时,应当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四、知识巩固,拓展运用
1、用竖式计算。
37+28+19=52-16-28=
2、练习五,看谁算得都对。
3、数学小诊所。
(1)病例一:24+18+13=42诊断:少算一步
(2)病例二:24+18+13=37诊断:抄错数
(3)病例三:24+18+13=55诊断:丢符号
4、解决问题。
(1)爸爸买了一双鞋、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一共用了多少钱?
(2)妈妈用100元钱可以买哪两样物品?找回多少钱?
5、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6+(86-59)=5364-(17+28)=21
6、学校合唱队原来有65位同学,27位同学毕业了,又加入了25位新同学,现在有多少位同学?
(65-27)+25=
7、练习五第9题示意图。
(1)应找回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五、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2018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备课教案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2×3=6(元)67=13(元)
学生2:2×3+7=13(元)
学生3: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2×3+7
②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5×9-40=54÷9—4=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练习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25—3×7=72÷8—4=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5÷55=69—3×2=1248÷8—4=2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题
一、用脱式计算
(1)(37–28)×4(2)8×6–30(3)42–30÷6
======
(4)196×5(5)35÷(28–21)(6)5×(28÷4)
===
===
二、列式计算(文字题只能写综合式,然后脱式计算)
(1)21加上24,再减去45得多少?(2)8乘以3的积再除以6得多少?
三、应用题
(1)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还剩多少米?
(2)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3)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去60元,还剩多少元?
(4)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60元,剩下的买了4根跳绳,每根跳绳多少元?
(5)菜站运来60筐黄瓜,一个食堂拉走30筐,剩下的分给6个副食店,平均每个副食店分到多少筐?
(6)水泥厂一天生产了98袋水泥,上午运走50袋,下午运走23袋,还剩多少袋?
(7)自行车厂要生产80辆自行车,已经生产了50辆,剩下的每天生产6辆,还需要多少天?
(8)要修一条90米长的水渠,修好了60米,――――――――――?
(把它编成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分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21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