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失街亭”,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失街亭
罗贯中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二.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三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
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
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失街亭》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自读、图示、评点、讨论等方法实施本文的教学。这一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战争与人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领略(失街亭》渲染的历史情绪、战争情愫和英雄情结,使学生的视野不滞留于具体事件,而能全景鸟瞰战争风云。
一、自读:了解相关情节及节选部分内容。
1.课前泛读《三国演义》诸葛亮“一出祁山部分(第91回至第95回)。
2.课内精读“街亭争夺战、“挥泪斩马谡两部分,在课本上作勾画圈点。
二、图示:利用《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注)把握战争全局形势。
1.读图,弄清街亭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战略地位。(注意子午道、褒斜道、天水郡至长安大路)
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故诸葛亮未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设疑兵佯攻。三是西略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十分方便。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北陇城镇)是此路战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战争主动权。倘此地失守,蜀军粮道断绝,后援不继,三郡难保,便会不战自溃。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
2.读图,叙述蜀魏街亭之战前后过程。(注意“蜀魏军事部署)
司马懿、张邰率二十万人马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立下军令状,愿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防守。诸葛亮嘱马谡“当道下寨,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以为救援。遂令姜维为先锋拟攻陈仓,令赵云出箕谷佯攻郿城。
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高翔、王平谋复夺街亭,反复冲杀。三将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汉中门户阳平关。
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姜维、赵云撤军,下令弃守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回汉中后,赞赏不失人马辎重的将军赵云,挥泪处死败军之将马谡。
三、评点:欣赏失街亭描写战争与人艺术。(示例。仅列三则)
1.马谡三“笑。(人物描写:神态语言)
一笑孔明“多心,二笑王平无能,三笑司马懿胆怯。(原文略)
马谡“笑三次,表露其性格: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2.街亭三“夺。(场面描写:街亭激战)(原文略)
作者以浓墨重I彩,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战斗气氛,敷演出I跌宕起伏的街亭争I夺战。先是马谡落I荒而逃,张邰佯作追I击,却转出魏延的及[时增援。情节一顿。张邰佯作败退,魏延复夺街亭,不意突遭魏方伏击,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一顿。王、魏合兵,奔列柳城,与高翔夜袭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城陷于敌手。情节再一顿。写双方环绕街亭反复争夺,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转,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刀光剑影,令读者目不暇接。值得注意的是,傲慢轻狂的马谡,厮杀中不见踪影。
3.“挥泪。(动作描写:人物心理)(原文略)
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四、讨论:探讨《失街亭》描写战争与人技法。
1.《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邰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邰,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以及多次设伏等,表明其人非等闲之辈。历史上的司马懿,此时确未曾与诸葛亮交手。如果按照史实,将诸葛亮一出祁山兵败而返的对手写成魏国一员大将张邰(此人后被诸葛亮设计射杀),无疑会贬损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张冠李戴,以同样多谋善断的司马懿来映衬诸葛亮(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更能表现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2.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
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而在诸葛亮心中,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建“攻心计令孟获就范,建反间计令司马懿下野,可见其人亦非无能之辈。诸葛亮复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作了这样的布置,诸葛亮自然认为,街亭不致有失。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终至酿成大错。(失街亭)中的诸葛亮不是“完人,反而感人。(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种情形,节选部分是例外。)
3.“一出祁山是蜀汉一次失败的战争,可是蜀方主帅诸葛亮依然光彩照人,试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
作者在诸葛亮身上,倾注了自己的“英雄情结。虽然是一次失败的战争,却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一个失败的英雄,给读者一种历史真实感。街亭布防,见其精细谨慎;初见图本,见其料事如神;回军汉中,见其从容不迫;赏将斩将,见其赏罚分明。对手和麾下诸将如众星拱月,对诸葛亮起映衬烘托作用。失败的英雄、悲怆的英雄,更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思考。
4.你个人认为,谁应对一出祁山的失败负主要责任?(观点不求统一)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失街亭备课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晋陈寿《三国志》两则史料今译:
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引自晋陈寿《三国志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传》)
译文:诸葛亮从祁山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加封张郃为特进,派他统帅军队,在街亭抵御诸葛亮的部将马谡。马谡倚仗着街亭南面的山头固守,不下山应敌。张郃派兵封锁了蜀军取水的道路,向蜀军发起冲锋,把他们打得大败。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引自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译文: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祁山,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整个关中像声音发出回音那样震动了。魏明帝移驾长安,命令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带领军队作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约束,指挥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让陇西各县一千多户人家迁居,带兵退回汉中,杀了马谡向军士谢罪。
(转载于《高中古典文学作品评析》朱宝昌等编著,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二、课文析读
析马谡挂帅
马谡是个纸上谈兵者,却偏偏想去驻守街亭要地,而做事谨慎的诸葛亮又同意了,这是为何呢?
诸葛亮一出祁山,蜀魏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是街亭,占据街亭者将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对这一点,诸葛亮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可是,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防守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大可不用”,但是诸葛亮对马谡不但非常赏识,而且还加以重用,以至在街亭之战时,面对马谡的请缨,他不顾众人之议,提拔马谡统领大军驻守街亭。一方面因为马谡确实有些智谋。据裴松之为《马谡传》作注引《襄阳记》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问计于马谡,马谡建议诸葛亮“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赦免孟获则使南蛮臣服;终亮之世,南方没有再反。另一方面马谡与诸葛亮关系非同一般。另据裴松之注记载,马谡临终时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去祭奠,并善待马谡的遗孤。这就是诸葛亮重用马谡去守街亭的原因所在。
与历史资料相比,小说对诸葛亮重用马谡的描写则更加丰富细致。《三国演义》第85回白帝城托孤时,当刘备问孔明怎样看待马谡之才,孔明回答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第87回孔明南征,马谡建议用“攻心计”,孔明慨叹:“幼常足知吾肺腑也!”第88回孟获诈降,马谡谋划智擒孟获之计与孔明不谋而合,孔明抚掌大笑:“擒孟获之计,吾已差派下也。——汝之所见,正与吾同。”第91回孔明担心司马懿督雍、凉之兵,倘训练成功,将成为蜀之大患,欲出师北伐,马谡建议他:平南刚回,兵马疲困,不应该急于出师,可暗中派人到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之间的君臣关系,置司马懿于死地。结果,司马懿虽逃过一死,但却被夺了兵权,削职回乡。孔明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次日即上《出师表》,准备北伐。街亭之战前,司马懿、张郃挥师西进,孔明料到他们必取街亭,问谁敢带兵去防守街亭时,马谡又主动请战,并立下了军令状,孔明这才派他带兵去守街亭。
马谡是个纸上理论家,街亭之战前的种种谋略其实都是与诸葛亮不谋而合,他的才能也仅限于印证诸葛亮计谋的正确。一旦他与诸葛亮谋略不同时(如街亭之战应在何处安营扎寨),他应该有自知之明,听从诸葛亮才对。所以,诸葛亮的失误在于识人不深,认人不清,用人不当。他只看到马谡为他建言立策,而没有看到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和接受重任时表现出的骄傲轻狂。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派马谡这样的人去防守,终难免于失败。
“诸葛一生惟谨慎”,但街亭之战,诸葛亮却犯了严重的错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明达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街亭之战对诸葛亮的刻画,使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了。
(节选自《语文教学通讯》367期,作者:姚锋、孙树航,题目、内容均有改动)
三、类文荐读
项羽本纪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和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古文观止译注》)
阅读提示:项羽并非帝王,但司马迁能从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实际作用的角度,充分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为他作“本纪”,与秦始皇、汉高祖并列,体现了司马迁的历史观。这篇赞语论述项羽的历史功过,指出项羽的崛起,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而他的失败,则是由于他自己的过失,并不是天要亡他。否定了“天道”对“人事”的决定作用,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四、鉴赏方略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之七:主题的把握
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所以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应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以达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问题,即达到把握主题的目的。
例如:《药》中的华老栓,买蘸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意在揭示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麻痹毒害下陷入了愚昧无知的混沌状态,虽然革命者为推翻反动封建统治、解放受压迫的民众献出了生命,但却不被民众理解。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就非常深刻地反映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这一深刻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应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对作品作具体分析。鲁迅的小说《药》写于1919年4月,发表于同年5月。《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作者以光复会的重要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杀和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为背景,从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用小说《药》启示人们:疗治中国民众的麻木愚昧精神是革命的首要任务,革命者如果不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终将难免失败的命运。这显然是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自然也是小说的积极主题。
分析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是深入挖掘、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另外,小说的精巧构思也能有力地突现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应认真分析小说的结构。如《药》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以华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为明线,革命者夏瑜被杀为暗线,两条线索以刑场连接到茶馆交织,最后到坟场融合,暗线变为明线。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人们对“群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之间的因果联系认识得更清楚。其深层寓意得以昭然显示。《项链》的精巧构思表现在作者为突现主题,除了安排了清晰的物线之外,还安排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和伏笔,女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后,为赔项链、还债务,历尽艰辛,最后却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个“戏剧性的转折”确实太突然,跟路瓦栽夫人开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最“残酷”又颇具“威力”的“玩笑”。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对路瓦栽夫人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讽刺效果,这正是“小说技巧”所追求的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欣赏小说的主题,必须分析小说的题材,欣赏小说的人物描写技巧和小说的构思技巧。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学设计
一、教前设想
(一)教学重点难点
《失街亭》描述的是《三国演义》中魏蜀两国围绕街亭展开的一场战争,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中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但课文节选部分,重点并不是写战争,而是着重刻画了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本单元学习古代小说的重点也恰是鉴赏小说的语言和人物形象。鉴于此,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难点是探讨街亭失守的责任过失以及如何全面看人的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出发,力求把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故事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又能适当借鉴怎样通过典型的情节语言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引出如何全面看人待事的话题探讨。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街亭失守,暴露了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的弱点;但诸葛亮又曾评价马谡为匡世奇才,七擒七纵孟获,离间曹魏君臣,马谡足智多谋,是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好参谋:如何看待马谡这个人物?一生谨慎是诸葛亮性格素质的基本特征,文中无论是事前的再三嘱咐、细心部署,还是事后的妥善撤兵、严明军纪,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充分表现他的这一特点;但《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一面,他对马谡的弱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关键时刻委以重任,导致街亭失守,因而诸葛亮也难辞其咎:这是否有损孔明智慧的形象,如何看待三国中的诸葛亮?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概述故事,梳理情节的阅读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合作讨论、自主评价的效果。
3、学习借鉴本文通过复杂的情节和典型的语言、通过多方对比映衬塑造人物的技巧方法,以提高今后写作中如何塑造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4、通过课外延伸拓展,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指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论人处事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与师生准备
《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通课文应不成问题,以学生预习整理和教师检查归纳的方式掌握故事情节,这是分析人物的基础。以失街亭责任的讨论引出孔明、马谡两个人物的所言所行,从孔明三嘱、三哭,马谡请缨、三笑、请罪等重点情节和典型言语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责任过失,这一过程中以学生的寻找、讨论、回答为主,教师以问题引导,归纳提升作为辅助。
教师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需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变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不定问题;熟读《三国演义》中失街亭前后以及课文中省略的故事情节,并准备好需要补充的资料,如马谡七擒七纵孟获、离间曹魏君臣,孔明空城计、自请官降三级另外需查寻准备些全面辩证看人待物的材料,便于学生对课文难点的理解和做延伸拓展的需要。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与背景
1、以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导入,引出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上奏前后出师表,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力求统一的故事背景。
2、结合课后练习中《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说明此次北伐形势大好,而结果以失败告终,关键就是街亭失守。
3、根据地图,了解街亭的重要性。让学生找出文中诸葛亮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相关对应的话。
(二)梳理情节
1、请学生简要概述《失街亭》的故事内容。(目的是检查预习,熟悉课文。)
2、请学生按小说发展过程概括情节。
教师整理开端:孔明遣将,马谡请缨
发展:王平力劝,马谡拒谏
高潮:街亭失守,诸将突围
结局:孔明退兵,泪斩马谡
(三)分析人物形象
1、探讨失街亭,谁之过?
教师:街亭失守直接导致此次北伐失败,后果惨重,那么,谁该对此负责呢?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全班分组讨论,要求从课文出发,回答有凭有据。)
(1)马谡之过
①出发前,孔明三嘱,马谡置若罔闻。
孔明三嘱马谡三回
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
守之极难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休道司马懿、张郃,
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便是曹叡亲来,有何惧哉?
下寨必当要道之处违令拒谏,屯兵山上。
小结:马谡如此自恃轻敌,是导致其后来失守街亭的重要原因。在这里,诸葛亮的谨慎小心、知己知彼、机智多谋和马谡的骄傲自大、麻痹轻敌正好形成对比,使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对比中鲜明显现。
②驻街亭,王平力劝,马谡一意孤行。
学生分角色朗读王平与马谡的这段对话。(读出特征,了解人物。)
王平力劝马谡拒谏
五路总口下寨,以图久计。屯军山上,天赐之险。
魏兵骤至四面围定,何策保之?女子之见,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若魏兵断我水道,蜀军自乱。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百。
分兵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待破了魏兵,分不得功。
注意此番对话中马谡的表情:
丞相何故多心也一笑孔明多心
马谡三笑汝真女子之见二笑王平无能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司马胆怯
小结:违背丞相部署,拒纳王平苦谏,刚愎自用、狂妄轻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马谡,犯了兵家大忌,必然导致失败,街亭失守在劫难逃。在这一部分中,王平的谨慎与马谡的骄矜,以及随后魏军司马懿的细心备战和马谡的自大马虎恰好形成对比,使马谡自恃轻敌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王平的力劝、司马懿的惊叹、魏延等人的援助又映衬出诸葛亮超众的预谋。
(2)诸葛亮之过
学生讨论分析:
①诸葛亮未能注意马谡请缨时的骄傲情绪和错误判断。
②马谡领军后,诸葛亮有一系列安排:托王平辅助马谡,派高翔驻守列柳城,令魏延把守阳平关,命赵云邓芝箕谷出疑兵。这从反方面说明他对马谡并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谓疑人不用,这是犯了兵家之忌。
③诸葛亮未能明白一个优秀的运筹帷幄的参军不一定是一个杰出的领兵打仗的能手。
小结:狂妄轻敌的马谡对街亭失守罪不可推,不过,诸葛亮在这件事上也犯了识人不深,用人不当的错误,他也有一定的责任。
2、如何面对残局?
(1)马谡
教师:曾经立下军令状去把守街亭,如今街亭失守,过失严重,马谡是怎样面对这一恶果的?
学生:行动自缚跪于帐前
语言臣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
归纳:虽然马谡犯了重大错误,但面对死罪,他并不怕死求饶,而是自缚请罪敢作敢当、光明磊落,仍不愧是条硬铮铮的好汉。马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也留下了英雄之气节与情操!
教师补充:在街亭一战之前,诸葛亮奉先帝之命,辅佐后主刘禅。为了安定南方,采用马谡攻心为上之计,七擒七纵孟获,使之心服口服。又采纳马谡反间计,成功离间了曹魏君臣,,使大将司马懿曾一度被迫解甲归田。在此前提下,诸葛亮率兵攻取陇西三郡,为北伐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小结: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是有原因的,而对马谡这个人物的认识,我们也不可以仅停留在失街亭一事上,马谡有其缺陷,但也不乏过人之处,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分析不可一棒子打死。
(2)诸葛亮
教师:孔明斩马谡,心情十分复杂,而这些心情包含在具体的表情中,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一说包含了孔明怎样的心情?
学生:孔明三哭
挥泪:兄弟情深又深深自责
流涕:情与理的矛盾爱惜不舍却又因军纪不得不杀
大哭:悲痛自责。不听遗嘱,用人不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北伐失败,有负重托,愧对先帝。
归纳:孔明三哭,哭出他对蜀国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赏罚分明;对兄弟手足情深,有情有义;对自身勇于自责,自求官降三级。把诸葛亮情理难决又忠义肝胆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感染力极强。
回顾杜甫《蜀相》,加深理解诸葛亮忠效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小结: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总是呼风唤雨、神机妙算,似乎从不犯错误。《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在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的失误,而这样写让读者明白诸葛亮是人,而非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这并不削弱他千古名相第一人的光彩,正因如此,反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这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值得借鉴。
(四)总结与延伸
1、板书
谨慎周密颇有谋略
赏罚分明敢作敢当
严于自责
孔明马谡
识人不深自恃轻敌
用人不当纸上谈兵
2、总结
马谡骄傲自大,孔明用人失误,导致街亭失守,两人都有一定责任。但马谡确有他谋略过人之处,事后也是条敢作敢当的硬汉;孔明事前的周密部署和事后的勇于自责也不减其光辉智慧的形象。通过《失街亭》一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三国演义》如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语言展现人物特征的魅力,教导我们如何刻画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也使我们懂得,不论是分析小说人物,还是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我们都不可以以偏概全,要力求知人论世,全面辩证地了解分析事物,做出中肯确切的评价。
3、延伸
给出两则材料,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花和刺: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一个说是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一个说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要全面地看问题,更要看主流。
②《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鼠目寸光
不要总看到别人的短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师评语:无论是鉴赏文艺作品、写文论人还是处理现实事物,我们都需有辩证分析的眼光,全面看待的态度,以免使自己走入偏歧之路。
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学反思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种多样,而作为一堂小说鉴赏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以小说文本为立足点,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堂课主要抓住马谡的三笑和诸葛亮的三哭来分析,通过课堂阅读和师生讨论,让学生与小说文本亲密接触,认真品味了小说的语言;通过对比和辩证分析,理解掌握了马谡和诸葛亮立体丰富的小说形象。
新课程目标要求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并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感受,包括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合作、自主学习、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观察、创作的过程等等。欣赏小说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老师不能生硬地贴上标签,只能起引导并适时归纳的作用。本文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主要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充分讨论、自主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脑活起来、嘴动起来、心乐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味、意境美、文化情。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和课外延伸拓展,如讨论失街亭,谁之过、马谡是否一无是处、如何全面看待诸葛亮这一三国人物等问题,在培养学生感受、分析、思考、评判能力的同时,把教学知识、培养能力和看人处事结合了起来,加深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体会课文独特的情感时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学会惋惜、愤怒、感伤和赞叹,学会辩证地看人待物,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学生的写文论人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价值观,丰富了学生的生存智慧。
本堂课设计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讨热情,课堂气氛较活跃,使学生较好地分析掌握了人物形象。教师能适时引导小结,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基本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情况有些高估,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细节的注重还不够,课堂时间安排较紧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准确立足学生的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想学,学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懂得适时纠正引导;教前设想应尽可能细致周到,以免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本是一个相长的过程,精心准备每堂课,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后发现教师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努力中不断注意改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20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