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时间总学时

课程目标1.理解地方时、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

2.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3.正确判断作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转。

学习重点:能正确掌握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能正确掌握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习流程:

☆前置补偿:怎样判断晨昏线?

☆情景导入

一轮船在太平洋海域由西向东航行。轮船至东十二区,一孕妇产下一女婴,时间是1988年12月31日30分。越过日界线后,又产下一女婴,时间是11时50分。11时55分,孪生姐妹出生的喜讯,通过电报向产妇的父母传送。奇怪的是“妹妹”的年龄却比“姐姐”的大。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jAb88.CoM

☆预习交流

1.地方时:因______________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区与区时:

时区的划分:地球上以________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的________________称为中央经线。

中时区的划分:中时区的中央经线为__________,东西各跨7.5°

区时的规定与计算:每个时区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每往东一个时区,区时____________,每往西一个时区,区时__________________。

3.日界限:日界线的东侧为_________时区,西侧为______________时区。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_________,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______________。

4.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_______________的区时。也就是经线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时,它是中国的统一的时间。

☆自学研读及探究

探究一:时区的计算的方法:你知道120°E在哪个时区吗?

其公式是:经线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数,若余数﹤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若余数7.5°,则所求时区的序号为商数加1。该地为东经度即为东时区,该地为西经度既为西时区。

试一试:130°W为______区172°E为_______区

探究二:当东八区为7月2号8:00时,东十一区的时间是?西三区的时间是?

归纳:区时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一试:一架飞机于5月1日上午8时从上海起飞前往纽约(西五区),飞行时间需要8个小时,问到达纽约时,纽约时间是?

探究三:通过前面的预习交流,你能回答创设情景中的问题吗?请填以下内

探究四:你知道日期的界线吗?

当中时区为9月7号的6:00时,在上图1中标出各时区的日期和钟点,看一看9月7号和9月6号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9月7号和9月6号范围的比为____________。因此日期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这两条经线。

☆延伸拓展:你能分清日期的这两条界线吗?

试一试:(1)当中时区为0:00时,今天和昨天的范围比值是_____

(2)当今天和昨天的范围比值为1:5时,0:00在的时区为________.

相关阅读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中国地理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中国地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单元复习(十四):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

网上流行的一张帖子这样写道:北京人说他风沙多,A地人就笑了;A地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B省人就笑了;B省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帖子中A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源贫乏,经济落后B.草原面积大,有斑点状荒漠化圈现象

C.河流补给以高山冰川融水为主D.属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

2.关于帖子中省级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

B.新疆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

C.B省的烟草业突出,现在花卉种植业发展很快

D.西藏海拔高,太阳能丰富,城市大多分布在地势高的高原面上

3.关于B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源贫乏,经济落后

B.交通条件好,外向型经济突出

C.旅游资源丰富

D.受地势和距海远近影响,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

下图中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阴影可能是我国的()

A.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B.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C.是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过渡地带

5.图中甲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严重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D.土壤污染严重

6.图中乙处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土壤贫瘠B.光热条件差C.地形坡度大D.水资源缺乏

(2009北京文综)下图显示某年湖北省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往来货物的铁路运输量差异。读图,回答7、8题。

7.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多的邻省(直辖市)位于湖北以()

A.南B.北C.东D.西

8.承担由邻省(直辖市)输入湖北的货运量最大的铁路线是()

A.京沪线、京广线B.京广线、焦枝线

C.京九线、枝柳线D.陇海线、焦枝线

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

9.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中的辅轴的分布规律是()

A.沿长江干流分布B.沿长江支流南北延伸

C.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铁路线分布D.沿公路线分布

10.对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分析错误的是()

A.地处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B.是上游地区的交通枢纽

C.经济总量大,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大

D.进行城市建设的地形条件优越

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番茄具有较高的色素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某地开始大规模种植、加工番茄,生产能力占到全国近90%,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最可能为我国的()

A.西藏B.新疆C.黑龙江D.安徽

12.番茄加工产业已成为该地重要的外向型产业,为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应该()

①抓好对外宣传,以拓展市场②扩大外延,增加种植面积③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以带动品牌④抓好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质量⑤加大原料出口能力,增加收益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④

读山东省局部地区图,回答13~15题。

13.对山东半岛上的河流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断流B.短小、湍急C.狭长、流速慢D.无冰期

14.青岛的家电业闻名全国,其优势条件有()

①位于东部沿海地带,气候宜人②改革开放早,对外开放程度高③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④河流水运交通便利⑤本地市场广阔⑥产业基础好,社会协作条件好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⑥D.①④⑤

15.图示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中的()

①湿地资源②淡水资源③煤炭资源④土地资源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综合题

16.(2010大庆模拟)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阅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规划图”,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归纳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并就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相关分析。

(1)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省级行政单位,根据图中信息,简述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9年3月开始,每天大陆游客到台湾观光旅游者达1600多人,每月将给台湾带来近2亿美元的收入。大陆是台湾第一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大陆市场发展快,市场容量大,台湾“中国钢铁公司”有一半的产品出口大陆,是大陆养着“中钢”。

材料二台湾地域狭小,岛上河流较短,很难采到合格的建筑用砂石,当局又严格限制从大陆进口砂石,导致岛内乱采乱挖,砂石价格飞涨。

(1)台湾自古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从地理学角度加以阐述。

(2)下图中分别与台湾年降水量、年均温、年太阳辐射相对应的图是______、_____、______(填代码)。

(3)试分析台湾发展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的原因。

(4)近年来,台湾岛的水旱灾害频度和强度都显著增大,试简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B6—10DABCD11—15BDBCA

二、综合题

16.答案:(1)海陆位置:位于我国南疆,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交界,东、西、北三面与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省接壤,与我国的海南省和东南亚各国隔海相望。纬度位置:地处亚热带地区,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

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和农林资源丰富(至少写出三点)

(2)①人均耕地少,以小农经营方式为主,生产规模小;②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③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④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劳动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方式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17.答案:(1)①台湾海峡最窄处仅约130千米,且台湾海峡原为陆地,台湾岛属于大陆岛。②台湾岛上的居民绝大部分是汉族,他们的祖先是从福建和广东迁移到台湾的,文化习俗基本一样。

(2)⑤①③

(3)①因台湾岛地域狭小,大部分工业原料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靠进口;②因岛内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大,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③因岛内地域狭小,市场容量有限,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所以台湾发展成为“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4)①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增多;②台湾岛内因采矿、砍伐森林等导致地表植被被破坏,对水旱灾害的抗御能力减弱,水旱灾害强度增大;③受厄尔尼诺、太阳活动等影响,气候异常。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1.用自转方向判断南、北极: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此外还可通过海陆轮廓或经度判断南北极。如果东经度数逆时针增加,则中心点为北极;如果东经度数顺时针增加,则中心点为南极。

2.地球自转速度:(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2)除极点外,地表各点角速度相同,均为约15°/小时;(3)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4)赤道的线速度约为1670km/h;30°纬线的线速度约为1447km/h;60°纬线的线速度约为837km/h;其他纬度线速度计算:vφ=V赤道×cosφ(φ表示该地纬度);(5)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例1读右图,并根据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自转方向。

(2)比较并且说明在图中A、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3)本图中当A点自转一周后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叫做一个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能够很好的考查本探究点的要求,题目基础但非常典型。

解析:要标出图中的自转方向,主要先明确南北半球,然后再画出自转方向。由于图中给出了北极点N,故此图所表示的是北半球,所以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线速度、角速度的分布规律以及两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的特点。其次要弄清楚A、B、N三点所在的纬度排列是从赤道到极点,由于角速度的分布规律是除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是相同的,而线速度的分布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从角速度看A、B两点相同,均为15°/小时,N点为0;从线速度来看,A最大,B次之,N为0。第三个问题要掌握地球的自转周期及其长度。

答案:(1)略(2)AB两点角速度相等均为15°/小时,N点为0。线速度:A点最大,B点次之,N为0。(3)23时56分4秒恒星

探究点二晨昏线(圈)与昼夜交替

1.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由晨线、昏线组成,故又称晨昏圈。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也就是说,晨昏圈应为一个圆(切面应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

例2读图,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A.甲—AB.乙—BC.丙—CD.丁—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判读方法,从而判断黎明还是黄昏。

解析:判断黎明、黄昏的方法是:先确定地球自转方向,然后判断随着地球的自转,某点将进入昼半球还是夜半球,前者为黎明,后者为黄昏。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会产生不同的光照图,但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进入昼半球的就是晨线,进入夜半球的就是昏线;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因此晨线和赤道的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和赤道的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

答案:B

探究点三时区的划分和与区时

1.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向西各扩展7.5°,确定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一直到东十二区;向西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一直到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时区划分如右图所示)。

2.区时: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零时区(中时区)的区时称为国际标准时间。

3.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北京(116°E)的地方时早约16分钟。

探究点四地方时、时区与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②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③计算地方时的步骤:a确定两地的经度差;b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c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d代入公式计算。

例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本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约83°,回答⑴-⑵题。

⑴该地最可能是

A.北京B.沈阳C.成都D.海口

⑵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布依诺斯艾利(西四区)的区时约为

A.6月21日9时B.6月21日21时

C.6月22日9时D.6月22日21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区时的计算与应用,地方时的计算方法与之类似,应加以领会。

解析:⑴根据“6月22日北京时间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约150°E,根据“6月22日13时太高度达到最大约83°“,可计算出该地的纬度约为30°26′N,因此答案选C。⑵根据该地北京时间6点左右日出(太阳高度为0°),13时达到正午,且正午的太阳高度为83°,可推算出太阳每小时约升高12°,当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北京时间应该为6月22日9时,所以可计算出西四区的区时为9-(8+4)=-3时,即6月21日21时。

答案:⑴C⑵B

例4某地某日日出时,北京时间为8:00,日落时北京时间为20:40,该地经度为。

命题意图:本题是针对本探究点第3个要点的考查,题目典型,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解析:据公式(日出时的北京时间+日落时的北京时间)÷2=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可以算出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为14:20(8:00+20:40)/2,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20分钟,进而可以推知答案。。

答案:85°E

例5莫斯科某中学生搭乘专机于当地时间7月21日8时从莫斯科(东二区)机场起飞,北京时间21日19时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那么该同学乘坐的飞机飞行时间为()

A.11小时B.27小时C.9小时D.5小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一种典型的航行问题的计算,这里用公式进行求解,方便且不易出错,需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解析:出发地:莫斯科(东二区);目的地:北京(东八区);两地时区差为6时,假设航行时间为x,打入公式:“出发时的区时±两地的区时差数+航行时间=所求地到达时的区时”,即:7月21日8时+6+x=7月21日19时。从而计算出飞行时间x为5小时。

答案:D

探究点五日期界线与范围的确定

1.日期变更线有两条:⑴自然变更线:即地方是为0点的经线,此分界线不固定,有无数条。⑵人为变更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和180°经线基本重合,但是有三处波折,具体需要查阅地图册落实。

例6(2011成都模拟)图中MN为晨昏线,阴影与空白区域分属不同的日期,读图回答问题。

如果上图表示南半球,北京时间为()

A.0时B.8时

C.12时D.16时

探究点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1.地转偏向力:人们把使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并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2.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偏向右,南半球偏向左,其大小与纬度、物体运动速度成正比,即: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

3.影响:对行星风系、河流流向及河岸侵蚀与堆积、洋流的流向、铁轨轨道的磨损程度等产生影响。

例7(2008年高考上海卷)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B.向右偏转C.先偏左后偏右D.向左偏转

⑵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⑶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地转偏向力有关的是()

①上海至纽约飞行航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②南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

③直布罗陀海峡表层与底层水流方向相反④秘鲁寒流在流动中呈离岸的趋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用模拟实验的形式考查了地转偏向力的偏移规律及其影响。

解析:⑴甲同学在伞面内侧顺时针转动伞,乙同学从伞顶观察伞则是逆时针转动,类似在北极上空观测,那么红墨水的流动就类似北半球由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河流,流动的轨迹应向右偏,B正确。⑵由上题可知模拟的类似由高纬向低纬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但赤道上和东西方向上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没有模拟出来,同时伞的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差别也相差太大,选A。⑶上海至纽约的飞行航线向高纬度凸出是为了飞行最短距离,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以及补偿形成的,南亚的夏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的,秘鲁寒流在南美西海岸由南向北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呈离岸趋势,所以选D。

答案:⑴B⑵A⑶D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右图是一张天文爱好者经长时间曝光拍摄的“星星的轨迹”照片。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A.太阳在运动B.月球在公转

C.地球在公转D.地球在自转

2010年广州亚运会于11月12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是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北京曾于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广州亚运会将设42项比赛项目,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广州还在亚运会后举办了第十届残疾人亚运会。这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承办的又一次国际体育盛会。据此回答2~3题。

2.在广州亚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时,亚运会倒计时牌变换的瞬间,其倒计时天数将从( )

A.367天跳入366天B.366天跳入365天

C.365天跳入364天D.367天跳入365天

3.在下列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若阴影部分表示2008年8月8日,此刻能正确表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日期范围的是()

20°W和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读某日地球日照图和某卫星绕地球运动轨迹示意图,回答4~5题。

4.如果此时赤道上东半球全部处在夜半球,则北京时间是()

A.3∶20B.15∶20

C.2∶00D.14∶00

5.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是90分钟。从上述时间开始,该卫星连续飞行四圈后,右图中最靠近晨线的城市是()

A.甲B.乙

C.丙D.丁

(2011届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图6为5月1日某时刻晨线上南北半球纬度度数相同的甲、乙两地示意图,δ为L1、L2两条经线与晨线之间的夹角。读图回答6~7题。

6.如果甲地地方时为5时,则乙地地方时是

A.5时B.6时C.7时D.8时

7.如果δ数值越大,则甲、乙两地

A.纬度越高B.时差越小C.白昼越短D.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2011湖北联考)读世界地图,回答8~10题。

8.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区时为()

A.6月21日6时B.6月22日6时

C.12月21日18时D.12月22日6时

9.若DF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22日的范围可能是()

A.20°W向东至160°E之间

B.0°向东至180°之间

C.160°W向东至20°E之间

D.0°向东至160°E之间

10.当我国2011年新年钟声敲响时,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已进入2011年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011长沙模拟)2010年南非世界杯总决赛于当地时间7月11日20:30在约翰内斯堡(26°S,28°E)开赛。上海的王先生要去约翰内斯堡观看这场比赛。自上海经迪拜至约翰内斯堡,飞机飞行时间约为17小时。据此完成11~12题。

11.在下列假设的上海—约翰内斯堡的航班起飞时间中,王先生适宜选择()

A.10日21:00B.11日3:30

C.11日7:00D.11日9:30

12.该场足球比赛过程中,下列地点日期发生了变更的是()

A.纽约(74°W)B.伦敦(经度0°)

C.布宜诺斯艾利斯(58°24′W)D.伊斯兰堡(73°08′E)

(2010海口模拟)读图,完成13~14题。

13.若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且M、N所在经线两侧为不同日期,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0:00 B.8:00 C.16:00 D.20:00

14.若图是地球侧视图,MN为赤道,图示部分既是西半球又是夜半球,且北京正午人影将越来越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3月21日3:20B.3月21日15:20

C.9月23日3:20D.9月23日15:20

15.(2008年高考广东卷)图中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

二、综合题

16.(2011银川模拟)读世界局部地区略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连接东北亚与美国、加拿大西北部的航空线通常选择安克雷奇作为中转机场,选择这条飞行路线的理由可能有哪些?

(2)A市游客张先生到达F市(经度约为122.5°W),在旅馆住处上网想与在A市的李先生进行网上聊天,传递用数码相机拍摄的风景照分享旅途快乐。假定A、F两市的工作时间各是当地区时的8点~20点,在此工作时间内,两人可以同时上网聊天的时段是:

李先生(北京时间)________;张先生(F市区时)________。

17.(2011福建宁德期末)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以______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__。

(4)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__________(东或西)侧。

(5)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__时,日落时间是__________时。

(6)从甲到乙最短距离的行进方向是()

A.自东向西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C.自西向东

D.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7)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

A.等于1/2B.等于1/3

C.小于1/2D.大于1/2

18.我国某学校地理学习研究小组进行了一个竖直运动的物体有无偏向的地理实验。该小组从35m高处竖直向地面落下一个铅球M(如图所示)。他们发现,铅球并不是竖直下落到O点,而是大约偏移O点11.5mm。根据你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偏移方向

在实验中,物体落下的位置应发生向(东、西)偏离O点。若在澳大利亚进行该实验,应发生向(东、西)偏。

(2)偏移距离的大小

若在北京进行此实验,偏移的距离应比在广东省(大、小);为寻求偏移距离的最大值,你将会把实验放在什么地区进行呢?。

(3)偏移的规律

根据(1)和(2)的结论,你发现物体竖直运动发生的偏移方向和大小规律是。

(4)偏移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向的原因。试根据“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物体竖直运动偏移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时差不变,故B项错误;夹角变大,白昼变长,故c项错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故D项错误。

找到两人工作地方时间的交集。

答案:(1)距离较近;沿线有加油站可补充油料。

(2)李先生(北京时间):8点~12点 张先生(F市区时):16点~20点

17.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日照圈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仔细读图每小题比较容易解答。

答案:(1)南极点 12 22 (2)(23°26′S,90°W)

(3)AB BC (4)ADE 东 (5)12 18 3 21

(6)D (7)D 

18.解析:本题以地理实验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答案:(1)东东(2)小赤道地区

(3)在地球上,竖直下落的物体发生东偏;从两极向赤道偏移距离逐渐增加。

(4)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高度为H的物体原有向东水平运动速度较地面大,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原来的惯性。当竖直下落时,物体将超前落在竖直下落的地点的东面。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09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

最新考纲

目标在线

1、大气的受热过程1、结合案例加深对气温、气流运动、气压和天气状况的理解。注意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形成的典型季风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判断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压迫和直接的热源:地面。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重要方面是辐射热交换。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力状况,温度分布规律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补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1.成因:高低纬度间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热量差异。2.分布:三圈环流(1)低纬环流赤道上空:南风→西南风→西风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北流,形成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风不断偏转成西南风;到30°N附近形成西风,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附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圈环流也可用下图来表示: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性质(如下图)3.季节移动规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南北移动(如下图)。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移动大约5°

五、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2.表现:3.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共同导致了季风的形成。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下垫面(地形、洋流)等。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下面1~2题。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③D.④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④D.⑤

从图中可看出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大气辐射。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从而导致大气削弱作用较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导致冷空气不易进入,暖空气与外界交换慢则气温较高;与青藏高原相比主要是地势不同导致大气密度、水汽含量不同,则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不同,具体说就是大气逆辐射的差异导致两地气温差异。

:1.A2.C

二、气压分布规律与热力环流

1、气压分布规律(1)近地面上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这主要取决于空气密度的大小。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2)垂直方向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一方面取决于不同高度所承担的空气柱的高度不同。如图所示:A点所在的平面承受空气柱的高度为hB点所在平面承受的空气柱的高度为h,h>h,所以A点的气压高于B点。另一方面由地处湘高处空气密度减小。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利用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热力环流的形成可以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海陆风(因为白天温度陆地高——热源、海洋低——冷源吹海风,夜晚温度海洋高——热源、陆地低——冷源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吹山风——山顶吹向山谷)、城市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白天山顶最先接触太阳照射,山顶大气受热上升,山谷的气流就要补充山顶亏空的大气,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相反,夜晚山顶气温降温快,山谷的大气上升,山顶大气补充山谷,风从山坡吹响山谷,形成山风。

城市中心温度比郊区高,空气做上升运动,在高空流向郊区,然后下沉,并又从地面流向城市中心.这就是城市风的形成.(2)热力环流的特例:逆温现象①什么是逆温:对流层的温度一般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称为逆温现象。即高空的实际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理论温度。②逆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③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1.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甲>乙>丁>丙

1.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甲地有下沉气流b,而乙地有上升气流d,则说明甲地相对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而乙地相对较暖,气流t升,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高度的甲地降低,因而甲乙两地气压关系为甲>乙。甲乙两地上空的丙丁两地,由于b、d垂直气流运动使两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降低,而丁处气压则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升高,故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丁>丙。又据随高度升高气压递减的原理,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乙>丁,所以正确选项为D。

1.D

读下图,完成2~3题。2.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X轴为时间,Y轴为气温,则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曲线表示昼晴夜晴C.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D.a曲线表示受反气旋控制,b曲线表示受气旋影响3.如果该图X轴表示月份,Y轴表示月平均气温,则A.a地为平原,b地为邻近的山地B.a地为城市,b地为附近的农村C.a地为温带,b地为热带D.a地为海洋,b地为内陆

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冷锋、暖锋和气旋影响时为阴天,反气旋控制时为晴天。同一纬度山地年较差小于平原,a应为山地。城市因植被较少及热岛效应,年较差大于农村。温带年较差大于热带。海洋热容量大,吸热慢放热慢,年较差小。

2.B3.D

下图为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D.谷地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5.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4题主要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幅度中可以观察出来。5题主要考察山谷风的形成原理:白天山顶最先接触太阳照射,山顶大气受热上升,山谷的气流就要补充山顶亏空的大气,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相反,夜晚山顶气温降温快,山谷的大气上升,山顶大气补充山谷,风从山坡吹响山谷,形成山风。

4.B5.C

6.影视片中常有女主角面向大海,海风吹拂头发向后飘逸的镜头。我国沿海在秋分日拍摄这样的镜头,理论上应选择在什么时段

A、18时—次日7时B、16时—次日8时C、8时—当日16时D、11时—当日23时

本体主要考察海陆风的形成原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题意中主要提及的就是海风。多以应该在白天拍摄。

C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地中海气候成因:副热带高压带与中纬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旱,冬季受中纬西风控制,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度—40度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零星分布于南非好望角附近,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及东南沿海,北美洲西部洛杉矶、旧金山一带,南美洲智利沿海。2.热带草原气候成因:赤道低压带与低纬信风带交替控制:赤道低压控制时,形成湿季,低纬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度—南北回归线之间,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南部半环状区域,零星分布于墨西哥高原、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北部加勒比海沿岸。3.热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为西南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度—25度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零星分布于菲律宾群岛的北部、台湾岛南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

(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第(1)问是一道读图填空题,答题时要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纬度40°—60°属于西风带,图中50°纬线从海峡穿过,可知英吉利海峡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第(2)问包含两问,难度颇大。解答时务必注意题目中的“提示”。从常识来讲,对渡海作战的影响应考虑风浪的大小,“提示”说明风力大小与气压强弱有关。注意了这一点,就进入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另外,解答此问,要求针对提问进行现场的推理和分析,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关知识进行迁移和重组。

:(1)西风

(2)夏季半年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变小,西风强度减弱,海上风浪变小,较利于渡海作战。冬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或答:冬季半年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变大,西风强度增强,海上风浪变大,不利于渡海作战。夏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小,较利于渡海作战。)

四、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典型季风

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1)副热带高压概况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位置

春末15-20°N华南夏初20°N长江中下游地区直到日本南部7-8月25-30°N华北、东北9月南退北方雨季结束(3)雨带异常和降水、旱涝灾害持续偏南:南涝北旱北跳过早:南旱北涝

1.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

A.半年B.一年半C.二年半D.三年半

:(1)船队出发经过的东亚、东南亚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东南风,顺风应选冬季。(2)该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季风和知识迁移能力。南半球夏季,赤道以南吹北半球东北风越过赤道左偏而成的西北季风,从乙到丙逆风。若北半球夏季出发,乙地吹东南信风,乙至丙顺风;但到丙后,北印度洋吹西南季风,只有等到北半球冬季吹东北风时,才能顺风到丁。(3)此题对考生推理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北半球冬季从甲到乙,第二年夏季从乙到丙,等到冬季时从丙到丁,至此为一年时间。从丁返回甲时要借助夏季西南季风,至少需一年半。

:(1)C(2)C(3)B

(2010·江苏高考)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l~2题。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B

: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容易得到答案B。

(2010·年山东高考)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3、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受热状况及变化过程,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由题图,本题可以采用删除法进行选择。我们都知道,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显然选项C错误。因近地面气温的变化是自下而上递减,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显然选项D错误。我们又知道,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12时、15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B错误。因此,正确选项是A。

A

(2010·北京高考)

图3是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7题。

图3

7.由08时到20时,图中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本题主要考查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由题图,由08时到20时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①地的海平面等压线密度增大,表明该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应该逐渐增强,选项A错误。而②地在08时左右时,处于单一的暖气团控制下,为晴朗天气,但是在20时,②地已经位于冷锋锋后,“冷锋降水在锋后”,②地为阴雨天气,选项B错误。从两图中的低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以明显看出,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且呈增强趋势。08时时,图中低压中心气压值为1000百帕,并且等压线相对较稀疏,而在20时,低压中心的气压值为995百帕,并且相邻的等压线相对密度较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风力大,选项C正确。从两图动态变化中很容易看出,图中的冷锋移动速度快于暖锋,选项D错误。

C

(2009·广东高考)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一般而言夜有浓霜,白天会有晴好天气。这是因为霜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到了地面上物体温度降到0℃以下凝结而成的。霜的凝结不仅是地面温度降低,还要取决于天空有没有云,是否刮风。天空有密云的时候,就仿佛替大地盖上了一条被子,地面的热量不易散发,温度就很难降到0℃以下,地面温度在0℃以上时就不可能形成霜。可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即便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由于冷空气积聚不起来,仍然结不成霜。换句话说,要结霜必须是天空少云,也不刮风,而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凝结成霜的这些条件,正是晴天的征兆,所以说“霜重见晴天”。

:D

(2009年·四川高考)图2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2—3题。

图2

2.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附近地区的原因是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首先确定该区域的位置,图中的经度为120°E、100°E、80°E,因此该图是沿36°N的北美大陆的温度变化。①处是山脉,海拔高,气温低;②地处在山脉的背风坡,地势低,受海洋影响小。

D

3.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的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越靠近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越小,因此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小。①地因海拔高,气温低,等高线向低纬度(南)突出。相反,③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A

(2009年·天津高考)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图6)和文字信息,回答第4题。

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4.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从图中分析,a、b区域目前正受到冷锋系统的控制,a在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b在锋前,气压低气温高,二者风力相当;同时冷锋雨区分布在锋前、锋后,故:降水状况、云量相当。

:B

(2009年·全国卷1)

图2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第5题。

5.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N处在高压脊上,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只向低压,在北半球右偏----东北风

:A

(2009年·上海高考)6.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ABCD解析:对08雪灾时事地理及对流层逆温图示的考查。根据"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图示表达和发生在对流层大范围"近地面"综合回答.

:A(2009年·福建高考)云量是以一是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图3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7--8题。7.据图中信息判断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图示信息表明,甲地云量少,乙地云量多,故选B

:B

8.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季风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确定乙地为我国的西南地区,受地形影响,水汽自南向北深入,故选A

:A(2009年·广东高考) 读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9.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10.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本组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常见天气系统的掌握。M处为北半球低压中心—亚洲低压,综合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则甲处盛行东南风。此时为北半球夏半年,陆地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在陆地和海洋上分别形成低压和高压中心。

9A10C

一、选择题

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几十年一遇的大雪灾影响了全国百姓的生活,暴雪、冻雨使得交通堵塞、飞机停飞、通信设备受损,尤其像湖南、湖北这一带都启动了最高级别警示。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雪灾成因以及同期相关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南下冷空气势力偏强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③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④三峡水库的修建⑤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偏低⑥我国南方地区气温的距平值为正值(注:距平值为实际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⑤⑥D.③④⑤⑥

2.当空中的雨落到近地面的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凝结成冰,这就是冻雨。以下四幅对流层竖直方向上的温度结构示意图,最能够说明此次灾情中冻雨成因的是()

(2010·嘉兴期中)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读下面四幅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

4.波浪型烟流出现的时间多在

A.晴朗的夜间B.日出前后

C.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

右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5~6题。

5.这是月气压分布状况()

A.1月B.4月

C.7月D.10月

6.图中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D.冰岛低压

二、综合题

7.读图,回答:

(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2)一般说,A地比B地降水,原因是。

(3)C气流来自 气压带,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是。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和,那里一般是气压带,天气特点是;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和,那里一般是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

参考答案

1.B2.D3.D4.D5.C6.B

7.:本题主要考察了三圈环流,此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的冬季,陆地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部分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能够正确反映等压面空间分布的是C;图中空白部分为匀质裸地,地面热容量比较小,与之性质相近的下垫面是措施和交通用地。

(1)冬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A处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南北纬30极地高多晴朗天气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01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课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题组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创题)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中,时刻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物理现象,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据此完成1~2题。1.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

B.若在苏北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暖

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在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

解析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温度较低;夜晚多云,云层有保温作

用,温度不会太低。

2.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D)

A.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表面温度总是特别低,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十度

B.从没有阴雨天气的月球上看到天空总是特别蓝

C.一般说来,在远日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在近日点时

D.早晨与傍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中午

解析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及月球上不存在大气,也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近日点

与远日点是相对而言的,地球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球体,地球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与太阳高度角、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有关,故近日点、远日点相差不大;早晨

与傍晚时太阳高度角小,通过的大气层距离长,故削弱作用大于中午。

题组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2010嘉兴期中)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读下面四幅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D)

解析大气的稳定程度决定着烟流的扩散形态,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烟流呈波浪

型;下层稳定上层不稳定时呈爬升型;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呈熏蒸型;大气处于稳定状

态时呈平展型。

4.波浪型烟流出现的时间多在(D)

A.晴朗的夜间B.日出前后

C.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

解析晴朗的白天,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匀,大气不稳定,烟流呈波浪状态。

题组三:热力环流

5.(2009合肥质检)读“高空等压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A、B两处相比,气压较高的是A处,C、D两处相比,气温较低的是D处。

(2)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顺时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3)若C、D两处的温度差为5°C,B、D两处之间的垂直距离为500米,当C处气温为6°

C时,则B处的气温应为-2°C。

第2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

题组一: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影响

(2010济南统考)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B)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在②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D)

A.风海流 暖流 自西北向东南

B.补偿流 寒流 自西南向东北

C.补偿流 寒流 自西向东

D.风海流 寒流 自西向东

解析由图示知,①和③均低纬信风带。二者之间为赤道低气压带,其控制下的气候类

型为热带雨林气候;②风带为南半球西风带,在其吹拂下形成自西向东流动的西风漂

流,为寒流。

题组二:气压中心及其天气特征

左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冬季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气压数值①②③

④。右下图为“该地区局部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右上图中的甲处,最有可能位于左上图的(C)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解析据图可知,图示北半球某地区为低压中心,由内向③④地延伸的槽部形成冷锋,

由内向①②地延伸的槽部形成暖锋;甲处气温较低,最可能在③地附近。

4.与甲地天气状况最相近的描述是(B)

A.温暖干燥B.低温阴雨

C.风和日丽D.细雨连绵

解析甲地在冷锋后,形成阴雨天气,且被冷气团控制,气温低。

题组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下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1)简述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出甲、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

(4)简述图2中C海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A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应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的地

区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2)B所在风带是赤道低气压带以北的信风带,在水平气压

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该处的风向为东北风。(3)与二分日相

比,甲图的气压带位置偏北,乙图的气压带位置偏南,这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

北移动的结果。(4)C海为地中海,该海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

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答案 (1)A是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终年高温多雨。

(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甲图气压带位置比乙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

动)。

(4)C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

西风带控制。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09广东地理)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解析 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问题受下垫面状况、地理纬度等因素的影响。第1题,从图

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之间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特点。第2题,注意是

选择不正确的答案。地面辐射的强弱与地温有关,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与

下垫面性质有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自身温度呈正相关,云量越多逆辐射

越强。

答案 1.C 2.B

(2010浙江五校)9月中旬,湘中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C,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长沙2009年9月中下旬的天气状况表”,回答3~4题。

日期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

最低

气温23°C23°C24°C25°C26°C27°C28°C28°C28°C25°C

最高

气温31°C32°C33°C34°C35°C36°C37°C38°C38°C30°C

天气多云晴晴晴晴晴晴晴晴阴

风力弱弱弱弱弱弱弱弱弱较强

偏北风

3.2009年9月15~23日,长沙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日温差减小,天气状况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4.与往年相比,长沙在该期间天气异常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夏季风强劲,晴热少雨

B.“副高”异常强大并控制该地

C.直射点向北移,太阳辐射加强

D.亚洲高压异常强盛

解析 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9月15~23日长沙日温差增大,排除A项。读表可

知,9月15~23日影响长沙气温的主要因素为天气状况,故答案为D。第4题,夏季风强

劲,主要在夏季,而此时为秋季,排除A项;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排除C项;若亚

洲高压强盛,则气温会下降,排除D项,故答案为B。

答案 3.D 4.B

5.(2008广东文基)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

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晚上陆地冷却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近地面风从陆地

吹向海洋。如果地球不自转,影响风的因素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近地

面的风会由极地吹向赤道。

答案 C

下图表示“500百帕等压面空间高度分布图”,图中数值表示等压面高度。据此回答6~8题。

6.与M点同高度的地点相比较,N点气压()

A.较高B.较低C.相等D.不确定

7.与N点对应的地表点相比较,M点对应的地表点气压较低的原因是()

A.地表冷B.地表热C.地势高D.气流上升

8.图中P点的风向可能是()

A.东风B.南风C.西风D.北风

解析 第6题,由图可知,500百帕等压面M处向上凸,N处向下凹,故与M点同高度的

地点应在N点的上方,N点的气压低于该点。第7题,500百帕的等压面是高空气压分布

状况,因而当高空M处为高压时,其近地面应为一低压,根据经纬度可知,M处位于青

藏高原,因而该处比N处地表点气压低是因为其地势高。第8题,P点空气应由M地流向

N地,因为是高空风,几乎不受摩擦力影响,其最终风向应平行于等压线,又因为是北

半球,故风向应垂直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即为北风。

答案 6.B 7.C 8.D

(2010青岛期中)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回答9~11题。

9.该月份最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10.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11.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该季节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解析 第9题,由图示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且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压低,是北

半球的夏季。第10题,②地靠近夏季风源地,处于沿海位置,风力较大。第11题,③地

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为南亚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

答案 9.C 10.B 11.B

(2008海南地理)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12~13题。

5月~10月11月~次年4月

平均温(℃)降水(mm)平均温(℃)降水(mm)

甲地2716502522

乙地278902677

12.两地的纬度约在()

A.15°S~20°S之间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D.25°N~30°N之间

解析 从甲、乙两地5~10月气温高于11月~次年4月,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从甲、乙

两地5~10月高温多雨,11月~次年4月气温较高但降水较少,说明两地为季风气候,且

纬度较低。故选项B正确。

答案 B

13.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A.平原B.盆地C.丘陵D.山地

解析 从甲、乙两地5~10月降水量看,甲地明显多于乙地,说明甲地位于迎风坡,乙

地位于背风坡,两地之间有山地。

答案 D

(2009江门调研)读图,回答14~16题。

14.有关a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特有B.雨热同期C.盛夏伏旱D.冬雨夏干

15.b地肯定位于()

A.北半球大陆东岸B.北半球大陆西岸

C.南半球大陆东岸D.南半球大陆西岸

16.a、b、c三地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A.a—b—cB.b—c—aC.c—a—bD.c—b—a

解析 第14题,图中a地气候7月气温高,且此时降水量大,因此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第15题,从气温情况来看,图中b地1月均温高于7月,故位于南半球,排除A、B项;从

降水量来看,b地1月降水量大于7月,即雨热同期,可判断b地为季风气候,应分布在大

陆东岸。第16题,三地的纬度高低,对比图中三地1月或7月气温即可得出。

答案 14.B 15.C 16.D

二、综合题(共36分)

17.(2010厦门质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材料二 图甲为福建省7月份气温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

分布图。

(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说出图甲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

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3)福建省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消防工作已积累了许多经验。结合图乙分析,

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解析 该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第(1)题,沙石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两者昼

夜温度差异说明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第(2)题,结合等温线分析气温分布,结合海

陆热力性质说明差异原因。第(3)题,森林因干燥可引发火灾,福建冬春降水较少,气

候相对干燥,可能出现火灾。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平原和内陆河谷气温较高,黄岗山和戴云山地区气温较低;A地处于沿海,受海洋影

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

(3)冬春。B地冬春季节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灾。

18.图甲表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乙表示两个大陆的纬度分布组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图甲表示 (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其中⑦表示带。

(2)在图乙A、B、C、D四地气候中,由图甲中⑥常年控制而形成的是地,其气

候特点是 ,该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H地与A、B、C、D四地中的气候类型相同,成因是受图甲中 

和 (填序号)交替控制。

(4)图乙中20°C等温线在大陆的西侧向弯曲,其原因主要是受的

影响。

(5)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判断图乙中E、F两地所示的气流运动方向的正误:

E,F。

解析 根据气流偏转的方向可知该半球为北半球,⑦为极地东风带,⑥为西风带,在其

控制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较多,因为阴雨天气较

多,光热不足,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但适宜牧草的生长,可发展畜牧业。H地为地中

海气候与C地相同,都是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图乙中20°C

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该区域气温较同纬度偏低,主要是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地球运

行到近日点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北美大陆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E地为一低压

系统,气流应向中心辐合。

答案 (1)北 极地东风

(2)B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①光照和热量不足,不利于作物生长;②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

(3)C地 ② ⑥

(4)北(低纬) 本格拉寒流

(5)错误 正确

第3课时 常见天气系统

题组一:锋

(2010郑州联考)如图所示,T1、T2、T3表示等温线,t0、t1、t2表示锋形成过程的三个时刻。读图回答1~2题。

1.锋形成于(D)

A.t0之前B.t0时C.t1时D.t2时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在t2时刻,等温线稠密,气温差别大,是锋面形成的时刻。

2.假如T1>T2>T3,则该锋的类型最有可能是(B)

A.暖锋B.冷锋

C.准静止锋D.都有可能

解析锋面附近气温变化剧烈,该锋面是冷锋。

题组二:锋面气旋

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4条线中,能形成暖锋的是(D)

A.甲、丙B.乙、丁C.丙D.丁

解析图中M处是冷高压(即反气旋),N处是一锋面气旋,所以丁处应为暖锋。

4.图中甲、乙、丙、丁四线所在地区,出现晴朗天气的是(B)

A.丙、丁B.甲、乙C.甲、丙D.乙、丁

解析高压脊上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题组三:锋面与天气

5.(2009苏北四市联考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2009年11月1日6时发布寒潮橙色警报:受东移南下强冷空气影响,

今天白天到夜间,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风和强降温天气,华北、东北南部、

黄淮、江淮将有5~7级偏北风,上述地区的气温将下降8~10°C,部分地区可超过

14°C。

材料二 2009年11月1日6时亚洲东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此次大风降温天气是由冷锋天气系统造成的,该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特征主要是

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2)甲、乙两地风速较大的是乙地,依据是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图中可能形成降水的地区是(A)

A.①B.②C.③D.④

(4)此次寒潮产生的主要危害是什么?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寒潮对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寒潮过境为背景,主要考查冷锋造成的影响与危害。解答本题必须明确以

下三点:第一,要会识别锋面符号,掌握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第二,要会熟练判读

等压线分布图,知道等值线疏密的地理意义;第三,掌握寒潮的主要危害和防御措施。

答案 (4)危害:①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强烈降温;②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

农场——大风。

措施:①人们要注意添衣保暖,水产养殖应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②门窗、围

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

品;③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④留意有关媒体

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⑤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

御准备;⑥相关应急处置部门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⑦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

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第4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

题组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表现

(原创题)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D)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 ②海陆分布的变化 ③地形的变化 ④人类活动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原因,如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变迁、地形变

化等;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2.读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图中A处为末次温暖期

B.图中C处为现代温暖期

C.图中B处为末次寒冷期

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

解析从曲线波状变化可以看出,A处为温暖时期,C处气温较低为寒冷期,B处为现代

温暖时期,而D处为下一次寒冷时期。

题组二:全球变暖的影响

(2010江苏盐城质检)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AB)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海平面若升高40~50厘米,则据图分析,农田地下水位会上升,

加上海水盐度高,会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同时由于海平面上升,滩涂面积会减少。从

图上看,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会淹没农田,但对港口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

4.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BC)

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解析全球变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CO2增多是最重要的原因,导致CO2增多的主

要原因是:一方面人类目前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能燃料,燃烧时排放出大量

CO2;另一方面,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吸收、固定CO2能力减弱。

题组三: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 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

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

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

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夏季面积最小。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

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

(4)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解析本题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题,从图中提取信

息即可。第(2)题,结合影响海冰形成的温度条件加以分析。第(3)题,西北航线可

缩短航程,节省时间、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第(4)题,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生

产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通过技术措施增强人类的适应性及对不利影响的有效应对

等方面分析。

答案(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粮食产量

减少,出现“粮荒”;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

(3)西北航道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4)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增加对温

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工业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④

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

灾害的损失。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08江苏地理)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双选)()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解析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图示位置时,长江三角洲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

西北部,此时多盛行偏南风;台湾海峡此时正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天气炎热干

燥。华北平原雨带没有到达。

答案 BD

2.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双选)()

A.清明时节雨纷纷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D.清风细雨湿梅花

解析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图示位置时,此时正值初夏或秋季,与题目选项中

B、C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相符合。

答案 BC

(2010厦门质检)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3~4题。

3.假如气压变化只和气温有关,选项中的四个点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A.(40°N,130°E)B.(40°N,140°E)

C.(30°N,120°E)D.(30°N,130°E)

4.该时间段内,M点()

①偏南风转偏西风 ②风力减弱 ③天气晴朗 ④气温降低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第3题,若气压变化只和气温有关,则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也就是气压日较差

最小的地区,找到两幅图中对应的各点,读出其对应的气压值,计算出相应的气压差便

可得出结论。第4题,M点此时处于冷锋的锋前地带,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但随着冷

锋的前移,M地也会出现阴天、降水天气,同时风力会减弱,气温会降低。

答案 3.C 4.B

(2009山东文综)下图是“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5~6题。

5.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A.气流上升速度快B.形成锋面雨

C.凝结核多D.气温较低

6.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到达A市。到达A市时,所在地的区时为()

A.8日13时B.8日23时

C.9日13时D.9日23时

解析 第5题,从图中看也,飓风在由海洋向陆地的移动过程中,其东北部受到陆地的

阻挡,气流被抬升,上升速度加快,导致降水量增多。第6题,A地位于80°W左右,其

所在时区为西五区;图中显示时间为世界时9月6日6时,即零时区的区时。由此计算出

飓风中心位于图中位置时的西五区的区时为9月6日1时,70个小时后,A地区时为9月8

日23时。

答案 5.A 6.B

(2010扬州调研)下图是“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110°E,40°N)、乙(120°E,45°N)是近地面的两地点。读图完成7~8题。

7.下图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是()

8.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

B.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

C.甲地此时多西南风;乙地此时多东北风

D.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阴雨连绵

解析 第7题,该图是锋面气旋的剖面图,根据北半球的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旋运动方向

可知,甲处锋面应为冷锋,乙处应为暖锋,且两锋面的移动方向应为逆时针方向,故B

正确。第8题,此时为4月份,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北方,甲地正处于冷锋控制下,且

此时锋前暖气团较为干燥,故会有大风、沙尘天气;乙地处于暖锋锋前,应出现连续性

降水。

答案 7.B 8.D

(原创题)读下图,完成9~10题。

9.图示时期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10.a、b、c、d数值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A.abcdB.bacd

C.abcdD.cabd

解析 第9题,图示海域盛行西南风,应是北半球的夏季,故应选7月。第10题,图中西

南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离岸风加剧了气候的干旱;索马里南部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偏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故降水量排序为abcd。

答案 9.C 10.C

11.(2009广东文基)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

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解析 影响气候的因子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而地球自转

线速度的纬度差异与此无关。

答案 B

12.(2008江苏地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对大气环流和各地的降水和蒸发状况都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对不同

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我国西北地区而言,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高山冰雪融化,山

地的冰雪总量减少。

答案 D

(2009福建毕业质检)读“挪威雪线海拔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完成13~14题。

13.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A.1470年~1520年B.1620年~1720年

C.1840年~1890年D.1910年~1950年

14.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解析 第13题,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国气温距平为负值,1910年

后为正值,说明气候处于温暖期。第14题,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中国气候相对变

冷,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答案 13.D 14.D

(原创题)《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消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威尼斯全市人口不足6万人。当地居民14日为这座“垂死”城市举行“葬礼”。据此回答15~16题。

15.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C.海水膨胀D.地面下沉

16.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A.禁止使用氟氯烃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 威尼斯是一水城,全球变暖引起冰川融化及气温升高,海水膨胀造成海平面上

升,致使威尼斯遭到被淹没的危险;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应对全球变暖的积

极措施。

答案 15.D 16.C

二、综合题(共36分)

17.(2010北京朝阳期中)依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锋面徘徊于昆明和贵阳之

间,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材料二 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图1);昆明准静止锋的位置图(图2)

材料三 昆明与贵阳冬半年和夏半年降水量、1月和7月平均气温的对比表

11月~次年4月5月~10月1月7月

降水量(mm)占全年比重(%)降水量(mm)占全年比重(%)平均气

温(°C)平均气温(°C)

昆明11.211.2918.188.87.519.7

贵阳278.524.7849.875.34.624

(1)描述昆明准静止锋在贵阳和昆明之间的走向,并说明其形成的季节和成因。

(2)依据图和表格的信息,比较昆明和贵阳冬季气候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3)描述昆明夏季气候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直接读出昆明准静止锋在贵阳和昆明之间的走向;结合材料

一、二可以知道昆明准静止锋形成的季节和原因。第(2)题,结合材料三可以发现昆明

和贵阳冬季在气候上的差异,这与在冬半年影响该地的锋面关系密切。第(3)题,由材

料三可以看出昆明夏季气温和降水等气候特点,这与昆明所在地区的地形和大气环流形

势有关。

答案 (1)西北—东南走向。秋冬季节(冬半年)。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锋

面,受云贵高原阻滞而形成。

(2)差异:贵阳降水多于昆明,气温低于昆明。

成因:贵阳位于锋面的冷空气一侧,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昆明位于锋面的暖空气一

侧,天气晴朗且气温较高。

(3)特点:昆明夏季凉爽湿润。

成因: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

响,降水多;云雨减弱了太阳辐射;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而气温低。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新华网2009年7月6日消息:近30年来,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缩

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自1996年以来,黄河源区的冰川退缩比例最大达77%。冰

川的融化为全球变暖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材料二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

材料三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

国家美国巴西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墨西哥

人口2.831.691.451.2713.010.02.031.31.241.331.07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b;c;d。

(2)由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图中所示国家中CO2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____________,请你谈谈该国为控制CO2

排放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

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据上述材料

可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全球冰川融化为背景,考查全球变暖的产生、影响及应对措施。第(1)

题,联系教材知识及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即可完成。第(2)题,由图中曲线可知,

城市化水平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多,二者呈正相关。城市化水平高,说明该国经济

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多。第(3)题,由材料三表中人口数据对应材料

二图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可知,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结合中国能源

利用状况回答措施。第(4)题,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原料为二氧化碳,使二氧化

碳含量实际增加较少,可知植被对缓解全球变暖趋势有重要作用。

答案 (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冰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没 (2)关系:城市化水平越

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呈正相关。原因: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较高,工业、交通发达,生活水平高,人均能耗多,需要燃烧大量煤、石油等矿物燃

料。

(3)中国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掉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46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